(一)
远在世界各地的大龙小龙开始模仿,或仿造什么电动玩具、电子配件、黑白彩电、整组计算机,或者是全盘西化的麦当劳、肯德基炸鸡之前,老早就有了一小批时髦人士,无论有没有出过洋,就已经首先抛弃了各自的民族传统服装,而开始——还记得这句曾经一度流行的名词吗?——“西装革履”起来。
一点不错,西装是非西方人士面向西方的第一道关,是事后一切模仿的老始祖。
西方服装之标准化、简化、现代化,是发动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社会有了这个需要。就连独立之后的美国,尽管是第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但其当时的政治经济领袖,或上流社会的打扮,仍然属于欧洲贵族式的。甚至于到了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大地主的千金小姐们,如果你还记得《乱世佳人》开始的几个镜头,没有老妈子在后面帮忙,费雯·丽所演的郝思嘉,连衣服都无法自己穿。
当然,差不多就在这段期间,美国也工业革命了。美国社会上的男人服装,才日趋简化,开始模仿已被英国标准化的“西装”,作为社会上可被接受的标准服装。换句话说,即“西装(领带)革履”。
到了本世纪初,这场工业革命在美国是如此之成功,不但超越了它的老师英国,还给我们带来了至少两个新名词:“白领职工”和“蓝领工人”……劳资的分界线就是他们的衣装打扮。一方是蓝色牛仔裤开领衬衫,另一方是西装上衣、白衬衫和领带。
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夕,像美国这样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在服装上仍有一大堆成文或不成文的严格规矩。没有西装上衣领带长裤皮鞋,不可涉足任何正式餐厅、娱乐或公共场所。妇女必定落地长裙,而绝不可能想象身穿长裤外出。就连蓝领工人同志礼拜天上教堂的时候,也必定西装领带。除了农牧场或边远地区,小孩子们仍不能穿牛仔或工人裤上学。也就是说,服装上仍不那么民主自由。传统风气,尽管这个传统的历史并不那么久,仍然相当浓厚。
可是美国究竟是美国,而且现在回头来看,也好像只能发生在美国。意思是说,在一个偶尔或偶然的情况之下,一人可以改写历史,或更改传统。
算它是虚岁六十吧!因为严格说来,根据我手边的资料,应该是整整五十九年前,即1935年8月6号,一位当时才二十五岁、负责收账的白领小职员,在纽约市七号马路时装中心一幢大楼等候电梯去收款的时候,发生的一次事件,为美国便装打开了一道门,也为美国人随便穿衣服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据说纽约五十九年前的8月和今天一样,闷热、酷热。而我们这位无名英雄(当然他有名有姓,可是他扮演的却是真正无名英雄的角色),只是因为他只身穿一件长袖衬衫和一条领带,而没有穿西装上衣,而被开电梯的认为衣冠不整而拒绝他进入搭乘电梯。二人开始争吵,大楼经理叫了警察,小白领被捕。
谁也没有料到,几乎全纽约,至少大半白领人士,都站在这位无名英雄小白领这一边。报纸杂志封其为“人权捍卫者”,并称整个诉讼程序为一场“社会革命”。谁也没有料到西装革履的背后潜伏着如此深远的不满和愤怒。当然,这是美国,三天之后法院开庭审判的结果是,这位白领小职员完全有权利在如此闷热的酷夏纽约,不穿西装上衣,而只是一件衬衫和一条领带,去搭乘任何电梯,或进出任何场所。
可是美国便装时代并没有因为此一如此精彩的先例而流行。还有一阵,这要等到二次大战结束,先由50年代的年轻人开始,接着是60年代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才真正将美国便装的概念传遍各地。但仍然打不进,也影响不到根深蒂固的老体制,像什么银行、保险、工企业界等等。这些领域的阵脚,要到80年代中才开始有点动摇。
今天,这些传统的大企业,无论在其总部还是其他各大小办公楼,都在主动地鼓励其白领职工,至少每个星期有一天,而多半是在星期五,可身着便装上班,除非你有重要会议要开,或有重要客户要面谈。而这些大公司企业的说法是,身穿便装、开领长短衫、卡其裤等等,来办公室工作,会促进职工的生产力、创造力和活力!而没有人敢承认,身穿便装舒服,而穿舒服的衣装去工作,至少工作起来舒服一点。
不管怎样,将近六十年前开始画的一个圈子,到现在差不多快完结了。而再考虑到因为今天科技信息发展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在家里的个人计算机前工作,那你穿什么或不穿什么根本不需要考虑了。真正需要考虑如何穿着,反而是你休闲期间外出玩乐的时候,那才真的需要你用心打扮。那才是真的麻烦!
(二)
除了近代少数一些国家,为了非常表面而武断的原因之外,西装(business suit)是最容易被引进非西方社会的一件产品。不但容易,而且明显,而且自动自发。
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最简单基本的是,无论你,例如在民国十几年,是否已经认识了解西方,或已经学会外语,一旦“西装革履”起来,你给人的印象必定是,如果不是赶时髦西化的话,也立刻和现代,至少和西方挂上了钩。
西装是20世纪西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代表服装。你可以说是他们的制服。是这些人在交往日益密切的国际关系中,渗入到了非西方社会,与其当地对手人士打上交道。无论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军事等等,莫不如此。
看看当年袁世凯,甚至于孙中山的军装照片就清楚了。就算今天看来有点不伦不类,那也是经过西方洗礼之后的不伦不类。
在亚洲,这方面学得最早,也最彻底的是日本。远在19世纪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上层人士发现从中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模仿了的时候,即主动地去欧洲学习,除其他之外,如何穿衣、打扮、社交,一直到如何饮享下午茶,如何使用刀叉。尽管当时的大清帝国没有这个国策(连义和团都还没有上场),可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少在有租界洋行的中国大城市,你只要看看老黑白照片和老黑白电影就会发现,不少风流才子、富商阔少、名流雅士、归国子弟,几乎一个个都西装革履起来,有的在特殊场合甚至于全身燕尾服。
但不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这些有心和有此需要的人要模仿的,基本上还是西方中产既成体制的西装,而非蓝领阶级的工人装,当然更不会是西方边缘族群,例如艺术家或影剧明星或流氓无产者的那种奇特反叛装扮了。而且就算有的话,也是极少数。这当然是因为,无论战前30年代和更早,还是战后50年代和以后,西方是中产者当道,那他们的西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最早的一个外销成功的产品了。
台湾上场得比较晚和慢。抗战胜利之前五十年它归属日本,但人民的地位又次于日本国民,因而很难从日本或中国的角度来看西装的问题。而50年代,台湾仍然相当封闭,经济还没有起飞,社会上还没有出现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产人士。西装是那个有什么穿什么的时代台湾社会上仍然相当引人注目的装扮。
而当时的中国大陆,自从50年代开始与西方中断了一切关系之后,更无法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反正上下一致都是毛装,充其量是高干的上衣是毛料,或多了一两个口袋,但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大陆方面的西装,要到80年代初才开始慢慢如履薄冰似的上场露面。而便装在此时此刻还只被当作是乱穿衣的后果,而非时装。我记得我1974年去北京,当我的叔叔看到我身上是一件连烫都不烫的印度棉衬衫和牛仔裤,年轻时代西装笔挺的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坚持要我去买一件“的确良”(当时流行的一种国产人造纤维,不用烫,更无需布票)。是,大陆的西装到了80年代初才开始唱这场戏。记得吗?某某政治局常委身穿西装出席国宴在当时是件头条新闻——穿西装成为一种政治表态!
虽然美国在西装领域之外一直有一个反主流的服装传统,例如好莱坞或佛州度假胜地一些有闲有钱人士的各种便装和运动装,但是直到60年代初,西装仍是主流,而且本身基本上变化也不是太大。但是就算战后50年代的西装和20世纪初的西装有所不同,但仍不外是上衣、长裤、衬衫、领带。偶尔再多一件背心。也许翻领或领带宽了、窄了,也许流行了一阵单排纽、双排纽,或流行了一阵英式剪裁、美“常春藤式”、意大利式,或某种材料色调,但仍不外是传统的西装领带。纵的如此,横的也如此。例如说,一般西装和上流中上有钱有闲阶级的西装相比的话,大不了是在材料之好坏、手工之粗细、剪裁之优劣、价格之高低方面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手做的和成批生产之间,在式样上已经没有多少分别了。对大部分不讲究穿着的男人来说,西装就是西装,不外是西装领带而已。
美国男人服装是在60年代中才真正有了一次“内乱外患”式的革命。内乱是美国自己的年轻一代和黑人抬头,他们的衣着也因而抬头;外患是与披头士同时发生的英国(西装的始作俑者)男装的突破,即所谓的“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穿着不光是为守规矩和实用,而是为装扮。一点不错,男人开始像女人一样着重打扮,一样爱美。
当然,在各大小企业公司商号任职的白领上班族仍然规规矩矩地西装领带上下班。可是,当英国贵族此时此刻都在西装上衣之下,套上一件龟领毛衣,而非白衬衫蓝领带,去出席宴会的时候,你就知道西装的独裁时代就快要过去了。果不其然,到了60年代末——记得那个整整二十五年前的1969年,除了性、药、摇滚之外什么都反的“胡士托”(Woodstock)摇滚音乐节吗?四十万年轻人,而不见一套西装!——对,到了那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美国社会的中坚分子白领阶级,都有意无意地冷落了他们的上衣和领带,而开始在便装上寻找自己,表现自己,肯定自己。
但最妙的是,差不多就在这段时期,亚洲出现了一条大龙和若干小龙的影子。而在这些大龙和小龙的社会里,新兴中产人士,因为其中多半也才发现,因而也就非常逻辑地、非常容易地,以身穿一套标准的西装,为事业成功,或进入主流,至少登堂入室的一个象征。这也附带说明了,为什么在70年代初,那些经过美国60年代社会革命洗礼的早期留学生,暑期返台度假省亲的时候,他们的打扮——开领衬衫、马球衫、牛仔裤、T恤、球鞋……给在台亲朋好友的感觉几乎一律是:“怎么美国回来的打扮都是这么随便?!”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台湾的中产中上家长发出这类感叹之前不久,从60年代下半期开始,先欧洲后美国,服装设计师配合了男装革命的新潮流,搞出来今天人人皆知的“名牌”(designer)西装和便装,而尤其是便装。好,一旦有了奇贵又时髦无比的这个名牌和那个名牌——我的老天!连牛仔裤都有名牌——那在经济已经起飞的台湾,那些口袋里有不少余钱的家长及其子女,也就无需多加思考而光靠刷卡,就可以又保险又时髦地借名牌来装扮自己。
唉!实在难说名牌到底是帮了他们,还是阻碍了他们的成熟。
当然,西装并没有因为便装的兴起和流行而没落。它仍然是比较正式场合的标准服装。因为西装不光是服装,它是制服。你可以说它是中产布尔乔亚的生活、工作、身份、地位以至于世界观的一种具体表现。传统大企业之所以要求其白领职工每天西装领带上班,可以说正是它们管理自己的一种控制手段。我觉得这是不少人厌烦西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因为西装不好看。合适合身的西装可以非常漂亮,非常潇洒,只不过当你每天必须如此穿着才能外出工作办事社交的时候,才令人感到窒息和约束。
这么看来,穿西装可以说是一种相当被动的行为,因为老板和社会要求你如此穿着。因而不难想象,从80年代下半期以来,当便装在大部分场合场所都可以和西装平起平坐的时候,无论是传统的老体制还是新兴企业,都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而逐渐开始给其白领职工在服装上一个自主和主动的机会,才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星期五便装”(Casual Fridays),使其工作人员更高兴地,更不要说更舒服地,为公司经营业务。更何况,自从70年代北加州“硅谷”闯出天下以来,一个个年轻计算机鬼才,不要说叫他们每天西装领带上班,他们肯穿袜子皮鞋已经不错了。
每天只知道穿,而且穿了半辈子西装的人,现在可有点麻烦了。这是一种由被动改为主动的麻烦。因为决定选择在你,也就是说,你本人要为你自己的装扮负责。但是考虑到便装的选择和搭配几乎可以无穷,好坏丑美也都是你自己本人的决定,而且立刻反映出你这个人的品位和认识和自信,那缺乏美感胆识和风格的人,多半不愿多费心思地又依旧套上了他们熟悉的西装领带。也许,其中有点余钱的人多半就去照顾名牌了。
在美国,“便装是时装”早已经是一件事实。在任何一个时髦场合场所——我指的还不是穿西装连门都进不去的年轻人聚会所在——我是说在任何一个当年必定全部都是西装领带的场合场所,今天,一眼望过去,差不多一半都是相当帅的便装。换句话说,今天,西装只是各式各样男人时装的选择之一,而非唯一。
我想大概可以这么说,便装是西装的未来。明天看今天,那西装就差不多像昨天的燕尾服一样正式,一样奇特好玩。
1994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