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叔昌合作,原题《电脑》。原载1956年7月《中学生》)
做事没头没脑,课本东丢西抛。
跨出大门绊一跤,幸好不曾迟到。
——半首《西江月》
每天早晨,一到没头脑上学的时候,家里总像大祸临头似的,乱成一团。
“快,快快!历史……算术本子!啊呀,常识哪儿去啦……有啦,有啦!——啊呀,还有算盘呢?”
“算盘呢?嗅,不是小弟昨天拿去当车子拉来着?书桌底下找找看!”
妈妈一边说,一边爬在地上帮没头脑找。书桌底下,柜子底下……找着了,在床底下哩!——原来这里是小弟的总车库。拴上了麻绳的算盘是昨天新人库的超巨型载重车。
“糟了,糟了!7时10分了!快!快!哎呀,麻绳解不下来啦!”
小弟打的是死结,没头脑解不下来,妈妈也解不下来。
“算了吧,算了吧!就连着麻绳带去吧!快走!快走!”爸爸只顾催没头脑快走。
没头脑背上书包,夹起算盘,像冲锋似的冲了出去。没想到才出大门就绊了一大跤。原来拴在算盘上的麻绳像猫儿的尾巴一样,给夹在门缝里了。
这一跤摔得正好,妈妈追上来啦:
“帽子!帽子!这样大的风,怎么能不戴帽子!”
“要迟到了!要迟到了!”没头脑急得双脚直跳。
“快,快,把孩子的帽子递出来!”妈妈朝屋里的爸爸喊。
“帽子呢?帽子!”爸爸顺手从桌上抓起他自己的帽子,一个箭步跑出来,往没头脑的脑袋上一扣。
这一扣,没头脑可真成了个没头脑啦,连眼睛都扣在帽子里了!
“怎么啦?你不管什么帽子就乱扣!”妈妈责怪起爸爸来。
“喔,是我的帽子。”爸爸才看清楚,“美化服装,美化服装;一股劲儿地宣传,你还是给孩子买干部帽。”
“你干吗自己不带头美化一下呢!现在没功夫跟你啰嗦!快找呀,你就快找呀!”
“唔,唔……快7时30分了!”没头脑哭丧着脸。
“谁叫你没头没脑的,放东西没有个一定的地方!”爸爸火起来啦。
“现在不是教训儿子的时候!快,快找!帽子!”逢到紧急情况,妈妈可比爸爸能抓住关键。
3个人正急得团团转,幸亏还有个小弟,小弟的头脑虽然简单,记性却最好:
“屋顶上!屋顶上!”
8只眼睛一齐朝屋顶上看。果然不错,帽子正挂在天线杆子上迎风飘呢!像一只风信鸡。——看起来,今儿早上刮的是西北风。
“唉!”没头脑叹了口气,“昨天给矿石机安装天线,把它给忘在上头啦!”
“快,快!借梯子!”妈妈指挥全局。
爸爸于是“嘭嘭嘭”地,敲开了隔壁邻居的门,借来了梯子。又“噔噔噔”地,爬上了屋顶,取下了挂在天线杆子上的帽子。马上“刷”的一下,像抛绳圈似的,把帽子抛了下来,正好落在没头脑的脑袋上。
“来不及了,坐三轮车去吧!”妈妈从身边掏出一张票子,“给你一毛钱!”
养不教,父之过。
——(摘自《三字经》)
亏得妈妈这一着——这也是她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没头脑到学校总算没迟到。可是同学们说起闲话来啦:
“看哪!没头脑又坐三轮车来上学啦!”
“真是太娇气了!”那个绰号叫小黄蜂的说。
“没养成劳动习惯!”绰号叫小刺猬的也凑上一句。
没头脑听了,心里当然不受用,可是更不愉快的是在课堂上。
老师问他:“6/10比3/5哪个大?”
他回答说:“当然是6/10大啰!”
老师问他:“煤从哪儿来的?”
他回答说:“合作社买来的!”
老师气又不是,笑又不是,只好从头到尾,再给他详详细细讲解一遍。没头脑一面听,一面点头。可是话从左耳朵进,早打右耳朵出来了,没头脑的头脑里可没有留下一点儿印象。
学期终了,要不是那个名叫孙山的考了倒数第一,没头脑下边就再没有别的人啦。
老师来找没头脑的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别的都不差:小皮球踢得挺好;种个花儿草儿的,也有他的一手;矿石收音机也装得蛮灵。一桩桩,一件件,都说明,这孩子的头脑并不比别人差。可是对功课,他简直漫不经心,上课的时候,他注意力分散;放学回家,似乎从没复习过。老师最后说,他希望做父母的能好好督促他们的孩子。
妈妈听着不做声,火早就上来啦。等老师一走,她哼了一声,对爸爸说:
“凭啥咱们家的孩子,考倒数第二!”
“这,这得怨他自己。谁教他老是这样没头没脑的!”
“‘养不教,父之过。’你逃避不了责任!”
“呵呵!”爸爸无可奈何地笑着说,“你不要光批评我,把自我批评忘得一干二净。要不是你老惯着孩子,孩子能变成这样?唉,父之过铁?母之过欤?”
“得啦,得啦,咱们且慢追究责任!你不是出名的‘办法多’吗?你就不能给他想个办法?”
“想办法?对,得想个办法。我一定给他想个办法!”
经妈妈这一通连批评带鼓动,办法多的爸爸就大动起脑筋来。
人的大脑的皮层发达,据估计,约有神经细胞140亿。
——(摘自《人体解剖生理学》)
没头脑的爸爸是个电机工程师,这一回,他却利用业余时间搞起服装设计来。他给没头脑设计了一套新装,不但式样新奇,其中还大有奥妙。
先说帽子。
从外表看,这是一顶高帽子。可是真不简单,就在这顶高帽子里,藏着20万个半导体电子管。一个电子管只有一颗火柴头那么大。
那一天,没头脑看爸爸忙得不可开交,忍不住问:
“把这许多火柴头装在帽子里干什么呀?”
“火柴头!唉,傻孩子,这是电子管哩,作用跟真空管一个样。——收音机里的真空管,你看见过没有?”
“看见过,可不是这个样子。”
“这是半导体做的呀!又小巧,又省电,又坚固,又耐用,又……你知道吧,有一种元素叫做锗……哎呀,你不会知道。你还是个小学生哩,讲了你也不懂!”
“他不懂,我可懂呀!”妈妈不服气啦,——本来嘛,妈妈又不是小学生。“我倒要问你:干吗要在他的帽子里安装收音机?”
“收音机?谁说的收音机。我在给他安电脑呢!”
“电脑?”
“电脑!哈哈!电脑!”——看爸爸笑得多么得意!——“不是大家都叫他没头脑吗?所以我想了个办法,给他安一个电脑。看吧,一个小小的半导体电子管,就抵得上大脑皮层上的一个神经细胞。”
“可是神经细胞还要小得多!”
“你说得对,神经细胞要小得多!可是能做得跟神经细胞的作用一样,也就很不容易啦。我讲给你听:这种电子管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就等于大脑神经细胞处在兴奋的状态;电流一切断,就等于神经细胞处在抑制的状态。生理书上说:我们的大脑皮层上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之一句话,不论受到外界的什么刺激,就有许多神经细胞兴奋起来,另外又有许多神经细胞抑制了。靠着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我们就能把许多事情记住,就能考虑各种问题,做出各种结论。”
“够了,够了!别多啰嗦。”妈妈可不耐烦了,“你也不用再抑制,再兴奋了。你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我早就了如指掌。我完全明白,你是想用电子管代替神经细胞,要给咱们的孩子做一个电脑,对不对?”
“对,完全对。你简直比得上一具最新型的脑电波检查器。”爸爸搓一搓手,“可是我要指出,这个结论是你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的结果。”
“别扯淡,你做的电脑有多少个电子管呀?”
“足足20万个!”
“20万个,那就等于20万个神经细胞!”
“计算非常正确。这又证明你的神经细胞活动极其正常。”
“咱们的孩子,虽然人家都叫他没头脑,他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大概不会比别人少吧?”
“当然不会少,应该也有140亿左右吧!可是不管用,这有什么办法呢?”
“他的头脑管不管用,我倒不去管它!我只怕你给他做的电脑不管用。你想一想:20万个电子管,怎么抵得上140亿个神经细胞?”
“尽够了。你不要忘记,他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呀!记牢一些简单的知识,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计算一下加减乘除,20万个神经细胞——不,20万个电子管,包管够用了。”
话休絮烦,爸爸整整忙了一个月,才把电脑做好了,就安装在那顶高帽子里。只要把高帽子一戴在脑袋上,没头脑看见什么,听见什么,电脑立刻起反应,立刻指挥他的嘴怎么说话,手怎么写,再也用不着他动一动脑筋。
旧瓶装新酒:
古老的形式,崭新的内容。
——(摘自无名氏:《创作要诀大全》)
可是既然叫电脑,总得用电呀!
爸爸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点。他并没有在高帽子里安装什么原子能电池,却给没头脑设计了一个新型的项因。
从外表看,这个项因十足是“复古主义”。十六七世纪,在欧洲曾经风行一时,男女老少都戴。我们至今还可以从1956年纪念的十大世界文化名人之———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肖像画上看到这样的项圈。
当没头脑戴上这古色古香的项圈的时候,妈妈可反对了:
“干吗给孩子戴枷呀!”
“戴枷?谁说的!这是半导体发电机。我把它做成了十六七世纪欧洲人戴的项圈的模样。古老的形式,崭新的内容,这叫做‘旧瓶装新酒’。哈哈!”——这项圈原来又是爸爸的得意之作。
话说半导体的用处还真多。做电脑的事,前面已经交代;做发电机,也不得不在这儿捎带补述几句。原来两小片不同的半导体焊接在一起,只要焊接的地方温度比较高,就会产生很微弱的电流。这两小片焊接在一起的不同的半导体,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电池。一个小电池的电流虽然很弱,把许许多多小电池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比较强的电流。爸爸做的那个项圈,里层就是许多个半导体小电池。外层呢,却是用很细的很软的铜丝织成的布做的散热器。
没头脑的学习热情虽然不高,总算是温血动物,在健康的状况下,体温经常保持在36.5℃上下。冬天不用说,就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刻,他的体温也比外界高出二三摄氏度。凭这一点儿温度差,半导体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就足够开动这个用电很省的电脑了。爸爸说,这叫做“能尽其用,自给自足”。
虽然爸爸把这个项因当作他自己的得意之作,可是在我们看来,却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发明。我们早就看到过一种跟这项因大同小异的半导体发电机,是套在煤油灯罩上的,用煤油灯的废热来发电。爸爸不过用没头脑的脖子代替了煤油灯,用没头脑的体温代替了煤油灯的废热罢了。说来说去,跳不出“旧瓶装新酒”这个圈子。
寒假过后,没头脑又去上学了。他戴着高帽子和古色古香的项圈,活像一个刚从台上跳下来的芭蕾舞剧的小演员。至于把发电机跟电脑连接起来的,是两根细得像头发一样的漆着黑漆的电线。
不动脑筋的故事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目录》)
新的学期一开始,没头脑的功课就大有起色,不,应该说完全改观。
他最拿手的是算术。
有一回,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题:
123 456 788 876 543 211÷123 456 789=
等号的第二笔还没开始画,没头脑就像念拗口令一样地脱口而出:
“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
原来这电脑非常灵巧:加法减法,一秒钟能算几万道;乘法除法,一秒钟也能算几百上千道。
电脑还能记住老师讲过的一切的话。老师问个什么,没头脑总是对答如流。
例如,老师问:
“从满洲里乘火车到广州,要经过哪些重要城市?”
没头脑不假思索,——他现在根本用不着思索——立刻回答:
“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10个城市,不但一个不漏,连次序也不颠倒,跟老师讲的一字不差。
老师不断地夸奖他,说他这个学期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有头有脑,聪明伶俐。没头脑的高帽子上又让老师戴上了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情绪甭提多高了。他完全忘记了应该受到称赞的,是他的那位办法多、会动脑筋的爸爸。
每天放学回家,没头脑总是高高兴兴的。爸爸妈妈看着他,心里当然高兴极了。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
树上还有几只鸟?桶里还有几条鱼?
——(摘自《动脑筋难题选》的目录)
有一天下午,没头脑放学回家,红着脸,撅着嘴,一走进门就摘下高帽子,往桌上一抛。
“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爸爸着急起来。
“有谁欺侮你啦?”妈妈的考虑往往更深一层。
没头脑身体倒挺舒服,也没有谁欺侮了他。可是这一天,他接二连三,碰上了几桩倒婚事儿。
第一桩是地理考试,他交了白卷。老师只出了一道题:“从广州乘火车到满洲里,要经过哪些大城市?”没头脑竟答不上来。
这不能怪他,他自己的头脑里根本什么答案也没有。而电脑呢?电脑里面也没有从广州到满洲里的答案,它只记得从满洲里到广州,这是老师讲过的。
第二桩是在和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
“星期天,我钓到了7条鱼,放在水桶里,拿回家一看,死了4条。桶里还有几条鱼?”
“3条。”没头脑抢先回答。——电脑就有这样灵敏。
谁想到这个非常正确的答案,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又有一个同学问:
“树上有8只鸟,我‘砰’的一枪,打死了3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没头脑怕又出错,连忙用手捂住嘴。可是在电脑的指挥下,他的嘴早已说出了答案:
“5只!”
“哈哈哈哈哈!”
同学们都捧住了肚子,连眼泪也笑出来啦!
“这大概是5只没头脑的呆鸟吧!”小黄蜂说。
“鸟怎么会没头脑?人家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刺猬故意反驳说。
“那真是有了头脑不管用了!”小黄蜂说。
“哈哈哈哈哈!”
同学们笑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大概没头脑受的刺激太深,所以摘下了高帽子,也就是说离开了电脑,他还能一五一十地把这几桩倒楣事儿—一讲给爸爸妈妈听。讲完之后,他气呼呼地说:
“这个电脑不管用!我不要它了!”
经一事,长一智。
——(古谚语)
“怎么啦?你不是说你做的电脑挺灵吗?”妈妈向爸爸提出责问。
“唉!唉!是挺灵啦!只是遇到了特殊情况……”
“甭强调什么特殊啦!”妈妈可不以为然。
“怎么不特殊?我做电脑的时候,把计算加减乘除的活动过程全部安装进去了。所以同学一提出问题,它立刻算出正确的答案。”
“还正确哩!亏你说得出!”妈妈冷笑一声。
“不能说不正确。”爸爸好像故意逗妈妈似的,“7减去了4等于3,8减去了3等于5,丝毫没有错。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形式上虽然是减法,可惜不是减法能解决得了的。”
“别可惜了吧。这些玩儿不当正经的问题,咱们暂且搁在一边。对于地理考试事件,你怎样解释?”
“这,这……”爸爸不免怨起老师来了,“从满洲里到广州,就从满洲里到广州得了。干吗偏偏心血来潮,要来个从广州到满洲里呢!”
“啊,照你这么说,咱们的孩子到了广州,就不打算回来了?”
“这是在教室里出的题目呀,又不是真事!”爸爸急忙申辩。
“真事!若是真事,就更变化多端了,特殊情况就更多了,就更需要动脑筋了。看你这个电脑怎么对付得了!我现在完全明白了,你做的电脑只能顺着次序,把老师的话背下来!连把老师的话颠倒一下的活动过程,你都没有给它安装进去!”
“是呀!是呀!要电脑自己学会思考,恐怕办不到。我怎么安装的,它就只能怎么活动。可是你也不必激动,我可以把它重新安装一下,再增添20万个半导体电子管进去。”
“这样一改装,就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
“解决一切问题?当然不可能。将来他进了中学,学到代数,我还得把解方程式的过程给它装进去;学到几何,我还得把证题的过程给它装进去。”
“那么又得增添电子管?”
爸爸“嗯”了一声。他看出,妈妈对电脑已经决定投不信任票了。
“算了吧,算了吧!40万个,400万个,就算你给他装上了140亿个电子管,把电脑做得像‘复古主义’建筑家设计的大屋顶一样,它也只能按照你安装的活动过程来活动,也不过是一个机械脑筋。”
“本来嘛,电脑本来就是个机械!”爸爸不得不承认。
“咱们可不希望咱们的孩子变成个机械脑筋。”
“当然啰,咱们应该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能比我这个办法多还办法多,希望孩子能打破陈规,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
“这样说来,电脑对咱们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现在——我也这样想。”爸爸不做声了。
一场争吵,终于在思想趋于一致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结束了。这叫做“经一事,长一智”,完全是爸爸和妈妈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如果他们也依靠电脑,就无论如何不会从经验中总结出这样的教训来。
要做电脑的主人,不要做电脑的奴隶。
——(简要的结论)
第二天,没头脑去上学,头上不再戴高帽子,古色古香的项圈也相应取消了。没头脑的大脑的构造,本来跟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都没有什么区别,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比他们少,只是他不去运用它锻炼它罢了。受了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督促和启发,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锻炼大脑。他刻苦地学习各门功课,成绩就渐渐好起来。他做事情也养成了有条有理的习惯,不再漫不经心,丢三落四,没头没脑了。本来嘛,现在已经不应该再叫他“没头脑”了。
可是对电脑,他还是有莫大的兴趣。他把爸爸给他做的高帽子和古色古香的项圈藏在他自己的抽屉里,有空就拿出来拆拆装装,研究研究。他说他要像爸爸一样,将来造出各式各样的电脑来帮助人计算算题,保存资料,翻译书籍,管理机器。但是有一点,他已经完全认识清楚:决不能希望用电脑代替人的大脑来学习,代替人的大脑来发明和创造。因为他已经有过这样一段想起来很辛酸的,但是又很值得回味的亲身经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