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圆太极作品集 > 刺局2·字画中的诡异杀技
宽大锋利的切糖刀是从扇炉子的老太手中飞出的,旋转的角度、切入的力道、飞行的速度都拿捏得非常准。刀身极为滑爽地切入了脖子,并且稳当当地嵌在那里,就像一页闸门顿时截断了余振扬的声道气流,也截断了余振扬大脑神经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
刀子嵌在脖子里,头颅却没有掉下来,鲜血暂时也没有喷溅出来。余振扬的身体也定定地僵在马背上,睁眼张嘴,一时间也未曾从马上掉落下来。所以周围的人只是听到他发出一声不明其义的“当”声,并不曾有谁很快发现到他脖子上嵌着的切糖刀。
几乎与此同时,卖糖老头的步子往前踉跄了一下,手中的笸箩差点泼翻。但他很快就站稳,站得非常稳,一动不动,像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老头是在等老太,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那扇炉子的老太已经走到了老头的身后。
也许老头是在等切糖刀。余振扬的尸体终于晃荡了几下从马上栽落下来,但他的身体还没落地,切糖刀就已经回到了老头的手里。
也许老头是在等待身边的护卫和马车夫让开位置。朱可树突然之间从马车上跌落在地,带刀护卫和车夫以及后面反应快的手下全都下意识地赶过去扶他,聚到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朱可树身边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可树虽然探出身体的姿势和幅度很尴尬,但还不至于掉落马车。让他掉落马车的是一块香甜的糖,一块看在眼里却没能吃到嘴里的糖块。
糖块真的是在眼里,黄黄的一大朵,已经将整个眼睛糊住。如果只是糖块糊住眼睛,朱可树肯定不会摔下马车。问题是糊住眼睛的是笸箩上最粗、糖凌,而这根糖凌滴挂得尖尖长长的前段已经直接穿透眼球,斜插到朱可树的脑腔里去了。
有谁会料到香甜脆滑的糖凌夹杂了一定成分的长姜丝后会变得又韧又硬,而又韧又硬的糖凌在大力道和快速度的双重作用下,其利其锐不输刀匕刺凿。虽然本质上它依旧是块香甜的糖,但这块糖除了可以吃之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刺入别人的要害一击夺命。
就在余振扬的脖子绽开鲜血喷溅的那一刻,做糖的老头、老太已经上了马车。而当有人意识到朱可树和余振扬都遭到别人暗算时,马车在做糖的老头、老太的驱赶下已经冲出了二三十步,将队伍最前面开道的几个衙役、差官全撞飞出去。
余振扬带的兵将都是在沙场上搏过命的,所以要比那些平时只知道耀武扬威的知府护卫反应快。这些兵将原来是在后面队伍里,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有人高呼“知府大人、游击将军被杀了,凶手驾马车跑了”后,这些兵将立刻催动马匹往前急追。紧盯住前面狂奔的马车,任凭它穿街钻巷始终追住了不放。而队伍中的几个信令兵则快速离开了追赶马车的队伍,另寻道路打马疾奔。他们这是要抄近路赶到前面去,通知几个城门口的守军。让他们设障落闸,或者直接关上城门,总之务必是要将那马车堵在城里。
马车跑得不算快,但是街道也不宽。马车奔跑过程中再走些S形路线,后面的兵将就算已经追到马车尾端,却没有办法将它拦下来。
马车一直奔到南城门,才被预先赶到的信令兵带着守城兵将拦下。但此时那已经是一架空马车,上面一个人影子都没有。做糖的老头、老太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消失的。
刘焕接到报告后并没有赶到刺杀现场,而是派手下查验的高手过去搞清楚情况后再向他汇报。这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更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的谨慎之举。
朱可树和余振扬被杀是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在来凤州之前相互间根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应该有共同的仇家。而且就算两人有共同的仇家,那仇家也没必要等到这两个人聚在一起时才动手将他们一起杀死。
所以刘焕觉得刺客很大可能不是针对他们本人下手,而是针对他们的身份下手。也就是说,刺杀二人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凤州城中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他刘焕,接下来的刺杀目标非自己莫属。甚至刺杀那两人本身就是个局,就是要将他诱到现场然后出其不意地对他下手!
想到这里,刘焕都开始有些佩服自己的睿智了。那两个刺客驾车而逃却没有出城,虽然他们依旧躲在城里的目的很难揣测,但一般而言杀人不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有更重要的人要杀。凤州城里比朱可树、余振扬更重要的只有自己,而将已经发生血案的刺杀现场作为再次刺杀的场地也是别人很难想象的绝好设计。所以不管怎么说,刘焕不去现场都是正确的。
“不对,应该还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进城。”刘焕突然想到了什么,便立刻带着众多兵将离开府衙,绕道西城门往城外慧贤寺而去。
到了庙里他并没有对赵普和王策细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到现在为止他自己也真的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心中估测而已。只对赵、王二人说此处存在危险,让他们赶紧随他进城。
赵普和王策也觉得刘焕神情很是诚恳,便也不为难他,随着他一起进了凤州城。进城之后刘焕没将赵、王二人安排到驿站,而是带到守备使的府衙暂住。
这是刘焕的又一个明智之举,是个以防后患的挟制之举。被刺杀的是他的手下,但刺客的目的似乎还不止于此。下一个目标有可能会是自己,当然也很有可能会是这两个大周的特使。不过事情也可以反过来想,既然是针对蜀国官员的刺杀,那么会不会正是大周的人所操控的呢?否则怎么会前不出事、后不出事,偏偏他们在这里时就出事了。
边关攻杀防御,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攻占敌方城池的方法也无奇不有,包括刺杀将领、减弱军事的指挥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刺杀朱可树、余振扬最有受益的还真是大周。唐之后,凤、池等四州的归属几经易手,最终被孟知祥收入后蜀境内。对此后周一直都心存阴影,这四州就仿佛后蜀用四支尖锥抵着大周的软肋。所以这样分析下来,说刺客是大周特使操控真就不是刘焕在胡思乱想,而是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性。
赵普和王策没到府衙就已经觉察出凤州城中情况不对,大街上店铺、住户都熄灯灭火的,到处有兵卒衙役提着灯笼到处巡查,一看就知道是出大事了。于是他们向旁边的蜀国兵卒询问怎么回事,这才知道朱可树和余振扬被人刺杀,双双毙命。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赵、王二人立马意识到刘焕将自己接入城内的真正用意,而且他们两个想得更加复杂深入。
一个边关大州城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军事总长官的刘焕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而他们两人作为大周特使正好身在此处,那么刘焕完全可以将特使被拒关外之事与刺杀之事关联,就说刺客是针对大周特使而来,以此作为推卸自己责任的一个借口。
如果刘焕足够聪明的话,他还可以将两位特使正好到来的事情作为桥段,让刺杀之事成为他转罪为功的妙招,就说那两人是在协助他刘焕保护两位大周特使的时候遇害的。
刘焕甚至还可以在万不得已时将他们两个当成替罪羊。如果真的到最后都巡查刺客无果,而上层又不相信前面两条所谓妙计时,他可以将刺客的来历赖到他们这帮突然赶到凤州边界的大周使队头上。
王策那天在朝房听赵匡胤说过,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大周局势依旧未能扭转的话,将会对蜀国与大周交界的几处军事重地的官员进行刺杀。从而导致其内部混乱,兵无将领、民无官抚,只能暂缓对大周用兵的计划。但是赵匡胤所有的计划步骤才刚刚开始,自己还没能走进人家境内,怎么就已经开始采用这样的极致手段了?难道自己离开圣都之后,朝廷里又有新的变故?不会,这件事情应该只是一个巧合。但既然有人下了这样歹毒的手段,引起这么大的骚乱,那么背后肯定藏有别人无从知晓的真相。
赵普提出要到刺杀现场看一看。他是大周禁军谋策处的高手,不单是精通行军打仗的计策谋略,而且对案件案情的勘查辨识也有独到之处。这是因为赵普原先也出身江湖,是荆南平湖天眼先生的高徒。
但是赵普的提议遭到拒绝,刘焕有他自己的想法。刺客还没有找出,刺杀的现场包括前往现场的路径都是危险区域,自己和大周特使现在出现在那里很不合适。再有,他不想让大周的人太了解现场的环境和情况。不了解也就没有辩驳和解释的权利,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有些话要怎么说便全凭自己的需要了。
赵普和王策在凤州城里只住了两天,蜀王孟昶的圣旨就到了。旨意很简单明确,让刘焕马上派兵马护送两位特使前往成都。
也就是在圣旨到来的时候,赵普发现了蜀国一个异常的现象。他们两个带领使队几乎是和送递出使明文的信使一起出发的,信使速度比他们稍快些。信使到达蜀国境内,出使明文则转由蜀国官家信道传递。
从路程上算,明文到成都然后圣旨至凤州,最快也要二十天的时间。但是回旨这么快就到了,前后算一下,可以看出蜀国的官道信件传递从凤州到成都也就十天左右的样子。那个年代官家信道都是用轻骑快马传送的。这也就是说,与大周相接的秦、成、阶、凤四州虽然离成都路途遥远、艰险难行,但如果蜀国兵马都像信道轻骑那样善于行走蜀道的话,一路急赶,十天内还是可以从成都直接赶到四州边关的。
其实赵普还不完全知道,这封走官信道的回旨还是慢的。蜀王为显示对大周特使来访的重视,是派内廷传旨官专程来送这份回旨的。内廷传旨官一路行走绝不会像信道轻骑那么快,这在回旨过程中其实多耽搁了一天多。所以早在蜀王旨意到达的前一天,刘焕便已经收到从军信道传递过来的一份燎角急件(紧急信件,在信封角上烧掉一点,既表示紧急,又可将内外信纸、信封的烧损痕迹对比,看信件是否被偷看和伪造)。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