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邻里效应
邻里效应指地方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的方式。用于解释某些地理类型,例如对教育地理类型和选举的地理类型。产生原因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人们看待对方时,也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
有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做了一项十分有趣的研究。 他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 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间。六个月后,要求学生说出三个最亲近伙 伴的名字。他竟然发现,学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 己相近的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四五个字母。
这个实验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邻里效应”。在 中国,应用“邻里效应”最好的例子,应该是“孟母三迁”的 故事。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生活于 战国时期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代,曾受业于孔 子嫡孙子思的门人。这种出身与影响对他思想的形成,有很重要 的作用。
孟子本为责族后裔,到他父亲那一代,家境就已衰落贫困 了。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他从小是母亲一手抚养大 的。盂母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很能干的女人。她为了抚养儿 子,替人家洗衣服,纺线织布,省吃俭用,任劳任怨,一心想把 孟子培养成人。
开始,孟子家距塞地很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墓地 里去看热闹,也许是看得太多了,他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起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来。盂母知道这些事以后,觉得这种地方不能 让孩子来,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于是,第二天,孟母收拾好家 里的东西就搬家了。
他们母子二人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这个市场人来车 往,每天从早到晚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时间一长,孟子又 学起那些小摊贩的吆喝声来了,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 成长,便再次搬家。这回,他们搬到一个学堂附近住下来,那些 来学堂读书的人个个斯文讲礼貌,见面时或作揖或鞠躬。日子长了孟子就照着那些读书人的样子拿书来读,和人见面时也仿照那 些读书人行礼作揖,变得非常懂事有礼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 心头,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大有帮助,于是就一直住下。
后来,孟子博览群书,勤奋苦读,成为名扬四方的学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 间中的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 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但这不是说,在邻近的人群里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 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个体的理智水平高低,是决定是否受消极“社会感染”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即 使在人类文明髙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人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情不自禁”受感染的现象。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来说,即使在自我控制约注意有所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 可能会发生感染。
所以,对蕴藏于“邻里效应”背后的社会感染机制、我们应当采取分析态度,既要善于强化良性“邻里效应”,为自己与 邻里“双方扮演社会角色服务,也要注意防止恶性“邻里效应 “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