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一)神经元的构造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内有大量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总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表述得愈来愈正确。美国耶鲁大学史蒂文斯(C。F。STEVENS)教授指出:“人脑被认为是由10个11次方个神经元组合而成,与我们银河系中的星星数大致相同。”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不同的神经胞体的大小和形态相差很大。胞体常见的形态有球形、星形或锥体形。突起是神经元向外突出的部分,按形状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前者呈短的树枝状;后者为细长状,又称为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可有几个树突,但一般只有一个轴突。轴突长度最长可达一米左右,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可分出几个侧枝。神经细胞具有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在脑和脊髓中,许多神经元的轴突由髓磷脂组成的髓鞘包裹起来,成为有髓鞘的神经纤维。髓鞘起绝缘作用,以避免神经冲动向周围的神经纤维扩散,其传导速度有髓鞘纤维比无髓鞘纤维快得多,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个体行为分化的重要物质条件。

  (二)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神经元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根据神经元机能,可分为: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在神经元之间,神经传导是由感觉神经元传到中间神经元,再传到运动神经元,是单身传导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单向性是由突触来实现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以同时向两端传导,即双向神经传导。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一)神经兴奋

  神经以及肌肉、腺体等组织都具有兴奋性,这是它们的一种重要特性。所以有时又称它们是可兴奋组织。当我们以某一形式刺激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较安静的状态转至较活动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神经兴奋。表现为一系列可逆的电变化。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细胞膜外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钠离子(NA+)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1-),而膜内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K+)和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它对钾郭子通透性较大,对钠离子通透性较差,从而造成钾离子外流,而钠离子又挡在细胞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解除了细胞膜静息时的极化状态,故称此过程为“去极化”。在去极化的一瞬间之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又开始下降,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上升,细胞膜又恢复极化。上述的这一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它是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代表神经兴奋的状态。一次去极化和一次恢复极化,代表神经一次完整的兴奋。

  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可分三个时相,有其各自的生理意义。首先是知电位,它是动作电位的基本部分,由细胞膜的去极化引起,只持续0.5毫秒左右。负后电位始于锋电位下降到基线前的一段时间,强度只有锋电位的5%,持续约12~20毫秒,是去极化的残余。继负后电位之后,出现向反方向改变的正后电位,强度只有锋电位的0.2%,持续约80毫秒或更长。

  在动作电位三个不同的时相,神经兴奋的水平是不同的。锋电位对应不应期,神经对刺激不再能作出反应;负后电位对应超常期,神经极易兴奋;正后电位对应低常期,神经兴奋性较低。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这一部位电位即产生变化,细胞膜表面带较多负电荷呈负电位,而细胞膜内带较多正电荷呈正电位。但与之相反的是,邻近未受到刺激的部位,仍然是膜外带较多正电荷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在此情况下,原来静息状态时不存在电位差的细胞膜表面,在受刺激和未受刺激的两部位间也出现了电位差,于是膜表面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产生反方向的电流,形成回路,这样未受到刺激的部位也被引起去极化,它引起下一部位膜的去极化,使得一个刺激很快传遍整个神经纤维。这就是所谓的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纤维的髓鞘并不是将轴突全部包裹,在郎飞氏结处缺乏髓鞘,离子不能有效地通过髓鞘,但在郎飞氏结处容易通透。所以,有髓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氏结传到另一个郎飞氏结,即跳跃传导,其速度远较天髓神经纤维快。

  由此可见,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电流的传导是不同的,所以两者的传导速度也相差很大。神经传导的最大速度不过每秒120米,慢的每秒只有几米,电流的传导速度则可达每秒30万公里。

  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其特性,首先是遵守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应,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使得冲动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变弱。其次单个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而在神经系统内是单向传导。再次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以每秒50~100次边疆电刺激刺激神经9~12小时,神经纤维依然保持传导能力。

  三、突触及突触传递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神经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从而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对人类来说,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没有细胞质的相连,只有特化出的一个相接触的部位,这就是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大致有:轴突一胞体形;轴突一轴突形;轴突一树突型。近年来又发现了其它几种类型的突触联系,如树突一树突型;树突一胞体型;树突一轴突型;胞体一树突型;胞体一胞体型;胞体一轴突型。一个神经元可以以突触的形式和许多神经元相联系,所以一个神经元可以影响许多神经元的活动,也可以接受许多神经元的影响。

  每个突触可分为三部分。突触前部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突触前部分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突触小体的前端膜称作突触前膜。突触后部分是指与突触小体邻近的神经元的某一部位,突触前膜与另一部分膜相对,这部分膜称为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面有许多突触受体。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空隙,称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约隔开200~300A。

  除上述化学性突触外,人体内还有电性突触,这种突触虽也能辨别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但其间隙很窄,一般只有20A。称缝隙连接(GAPJUNCTION)。两个神经元的突触膜相贴很紧,以致一个神经元的电变化可以直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电变化,传递很快,一般可以逆转。电性突触不同于化学性突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突触前成份并无突触小泡。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钙离子通道开放,此时细胞膜对钙具有通透性,使膜外浓度高于膜内的钙离子流入膜内,部分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由于钙离子的内流,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贴附融合破裂,向突触间隙释放化学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化学递质即与突触后膜上的突触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首先是产生突触后电位。它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掏性突触后电位两种。这两种不同的电位是由突触小体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与不同的突触受体结合所造成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际上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它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掏性突触后电位实际上是突触后膜超极化,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必低,而不易产生神经冲动。

  一个神经元是通过突触和多个神经元相联的。所以一个神经元的活动兴奋还是掏,是由许多兴奋性突触和掏性突触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神经网络

  单个神经元通过突触的形式形成了广泛、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在结构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保证具有多种功能,即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的功能。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

  (一)辐射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多个末梢分支和许多不同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掏,将影响扩散开来。传入神经元主要按照辐射式建立突触联系。

  (二)聚保式

  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许多神经元聚会到一个神经,有的引起兴奋,有的引起掏,从而使这一个神经元对兴奋的抑制活动进行整合加工。传出神经元主要按照聚合式建立突触联系。

  辐射方式和聚会方式的混合并存。即形成各式环形联系和锁状联系方式。环形联系形成时间上的多次数加强,锁状联系形成空间上的多个数加强。

  神经元的各种联系方式,是反射活动协调的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