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四节: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与言语的感知理解

  一、参与言语活动的三个分析器

  听、说、读、写是言语活动的四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体参与分析器的活动也不同,说(或写)主要是言语活动分析器的活动实现言语的运动或表达,听(或读)则是言语的感受过程,主要通过言语听觉分析器与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来实现。言语活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视觉分析器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言语运动分析器

  1、人的发音器官

  人通过发音器官来说话,人的发音器官可分三部分:(1)呼吸器官。它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气管和支气管是气流通道,肺作为空气的仓库,肺扩张或收缩,气流经呼吸道进入肺腔,又由肺腔反向听出体外,气流出入这些管道,冲出或磨擦某些部位而发出声音。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济是言语的原动力。而肺部正是呼出和吸入气流的总机关。语音一般在呼气时发生,而仅有少数言语(如非洲某些言语)他们的某些语音是吸气时产生的。

  (2)喉头和声带。喉头下连气管,上接咽部,是由几块软骨构成的一个精巧的小室,小室中间就是声带,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由附在喉头上的两片粘膜形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构成喉头的几块软骨,由于肌肉作用,可以互相调动,这样就可以调节声带,使它形成不同的松紧闭合状态,声带松紧不同就可以产生音高的变化,不同气流通过时声带会有不同的状态。

  (3)口腔,鼻腔和咽腔。这些器官都包括有腔室,能起共鸣器的作用。口腔与鼻腔中所容纳的空气与血腔中所容纳的空气和声带所发出来的音产生共鸣,声音就可以加强,并且口腔的许多部位可以自由活动,使共鸣器的容量及形状发生种种变化,产生各种语音音色,咽腔肌肉的收缩可使所流通过时发出噪音等。

  总之,发音器官协同活动,产生人类语音的不同声调,音强和音色。发音器官发出声音通过如下程序:肺部施压排出空气,空气经声带间狭缝,振动声带,便产生声音(声带振动频率决定音高,空气压力改变决定语音强度)。仅凭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仅不很响,而且无语音音色。只有在两个共鸣腔中共鸣,强度变大,才产生语音音色。

  2、言语运动分析器的脑终末部位

  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投身区一般认为是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中央前回的前方。言语活动功能复杂,其脑机制也异常复杂;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与之联系甚密,其中尤以左半球额叶的布洛卡区作用重要。1861年,布洛卡发现第二及第三额回区的病变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病人言语运动功能失控,严重者完全不语。之后大多数人都将布洛卡区看成言语运动中枢。后来,在布洛卡中枢的上方,艾克纳尔又发现了与书写文字有关的中枢。

  言语运动分析脑终末调节言语过程,其调节系统是:第一,随意控制系统,由皮层运动区经锥体通路到效应器;第二,不随意控制系统,指锥体外通路与分布于呼吸管中的迷走神经,人说话过程总的程序如下:大脑皮层发出命令,支配言语外周器官活动,而言语器官又时时刻刻向大脑的言语运动发出反馈,经大脑言语区分析综合信息,转而通过锥体通路和锥体外通路高速言语器官的活动,使人的言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言语视觉分析器与言语听觉分析器

  与其它分析器不同,言语视觉分析器与言语听觉分析器没有特殊的外周感受部分,它们和视、听觉分析器的区别在于皮层部分。据临床观察,大脑皮层枕叶视区最前方,即第39区病变,出现视觉失语症(文字盲)现象,病人只能看到字形,而不能理解字义。一般认为,这一区域与文字阅读有关。当额叶41~42区威尔尼克中枢病变时,出现听觉失语症(言语聋)现象,又叫接收性失语症,是一种言语失认证(AGNOSIA),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二、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以及言语视觉分析器的关系

  言语运动、言语听觉和言语视觉等三个分析器是通过它们的中枢机能区发生联系的。最初,大脑两半球都有它们相互联系的机能形态基础,以后这种联系才在优势半球上得到发展。

  大脑左半球是人言语活动的主要控制者,因为与言语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的区域主要是在大脑左半球有关,因此人们通常将大脑右半球称为“优势半球”,而将右半球称为“非优势半球”。著名生理学家潘菲尔备认为,正常情况下,言语中枢都在大脑左半球上,儿童大脑左半球受损,右半球相应区域则起裣作用,发展起相应的言语功能,但成年人左半球受损,则没有这种代偿作用(左半球言语区损伤发生在12岁以后,一般就难再学会言语)。应该注意的是,言语过程的生理基础极其复杂,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又有相对意义,不能机械地对待。

  说话过程中,既有言语运动分析器的作用,又有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参与。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言语的发音必然同时为别人及发话者本人听到。由此可见,言语运动刺激自然是经常与听觉刺激在大脑皮层发生联系,听觉在言语活动中执行着监督调节作用。说话的过程裨上可分如下程序:首先,中枢向言语器官发出粗略的传出冲动、引发不标准的声音效果,中枢获得效应器的反馈,并结合听觉送来信息的评估,然后传出修正的传出冲动。

  言语活动同样也是在听觉分析器联系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掌握口头言语时,最初自发地发出某个音节,还不能按言语的要求发音。如果要求他们模仿着说出某个音节是不可能的,他们学习语言是在模仿某些听到的言语,并且看着成人的嘴,努力模仿嘴的动作开始的。通过高觉口型校对和听觉反馈联系,使喉头声带、唇舌等发音器官正确协调,并形成复杂的联合活动之后,儿童才掌握了口头言语,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活动。

  言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际功能,以对话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对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提高言语能力,必须使言语运动、听觉、视觉分析器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才能使言语能力获得较快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提供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设计相互讨论、角色扮演边谈边谈边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动手,多器官协同进行言语交流训练。这在外语都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学习外语时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外语环境”。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践极少,致使口语一直是薄弱环节,令许多人深感头痛。教学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对话练习是提高外语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可通过英文歌曲、对话、小品、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对话练习,充分调动言语运动、听觉、视觉分析器的配合功能,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得到有效的言语交际训练。

  三、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一)言语(口头)语言的感知

  1、言语语音的分析

  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发话者而言,是作为物质刺激而被感知的。要对言语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就应当正确感受知和理解语言,才能进一步接受其所代表的意义。

  (1)从发音器机制看语音作用。语音由人的运动分析器发出,自然有其生理学规律。另外,从声学上讲,语音是复合音,可用音高、音长、响度和音色等要素来衡量。语音的强弱(即响度)取决于发音时呼出气流量的大小,语音的高低则与声带的长短、厚薄与松紧程序有关;音长(即声音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语音的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一般取决于以下三要互:发音体的性质;发音的方法;共鸣腔的形状与大小。

  (2)利用语图研究语音。语音是复合音,借助语图仪,可以将组成语音的基础和附加的单纯音——陪音区分开来,而获得语音的音图,这其中包括不同声音频率与振幅范围。

  (3)分析语音在言语中的意义。人工分析语音时,常用到“音位”的概念,所谓音位,即是指在语言中具有区别语义属性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学角度来寻找辨词的指标,各种语言都有一套自己的音位系统。

  2、影响口语知觉的各种因素

  在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安置一定的传声系统,将讲出的语音加以改变,研究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可懂度和清晰度,来考察语音感知的情况。清晰度和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者讲话的百分率,我们将这两者作为估算言语感知效果的指标。清晰度和可懂度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习惯上,当听者以材料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选用清晰度作效果指标;若材料感知受上下文影响,则采用可懂度。讲话者的口音、通讯系统的噪音,听话者的辨音和抗噪音能力等因素,会对言语的感知效果有所影响。

  具体说来,影响言语知觉的因素有:

  (1)语音类似性。要能听清口语中心字词,就要能分清语音,而分辨不同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2)语音强度,语音强度与语音辨别成正比。

  (3)噪声掩蔽。由于噪音,语音强度必须加强才能被感知,这即是噪音对语音的掩蔽,这种掩蔽效果与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的比率)有关。

  (4)上下文作用。上学生活中,有强噪声干扰掩蔽时,尽管语音低于噪声强度,但人却仍可听懂语音。这里,与上下文或语境对语音感知的作用大有关系。有人经过研究,提出了“音位恢复效应”,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影响。

  (5)句法、语义的作用。米勒(G。MILLER)等人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句法、语义信息对语言感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与上下文因互的影响相类似。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人们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作出正确判断与分辨,这即是书面言语的感知。书面言语的感知主要包括:

  1、单词再认:书面言语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是词,其中形、音是词的物质外壳,义是词所包含的内容。另外,词还具有词法、句法的特点。所以,也可将单词定义为图形、语音、语义、词法和句法等五种特征的复合。从广义上下班讲,人们从印刷的文字材料中提取单词的这些特征,就叫单词再认。

  单词字形辨认服从于整体知觉性原则,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辨认研究及汉字的感知证明了这一点。

  单词再认是由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依赖于单词的物理特征。人们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对单词再认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单词的使用频率、单词的部位信息、单词的笔画数量与字形结构、单词的语音和上下文共五类影响因素。

  2、阅读:阅读是指人对句子及段落意义所含信息的接收。通常取阅读速度及阅读正确率作为语言文字感知的指标,多数情况下,取控制其阅读正确率的阅读速度作语言文字感知的指标。

  测量总计速度的方法很多,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让被试阅读一段文字,将所需要的阅读时间记录下来龙去脉,根据这一段文字的字数与所需时间即可算出每单位时间(秒)能读多少字或第三一字所需的时间。较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通常采用速示法,利用速示器呈现实验材料。

  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阅读速度的有宙知觉广度、知识经验以及阅读技能形成等多方面的原因。

  (3)言语的理解:言语的理解是指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与字形)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对语义加以理解的过程。事义是言语的内容、内容表征、概念及命题的形式。

  人们理解言语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知觉阶段和应用阶段。这三个阶段各部分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但也可以有部分重叠,如听话者感知一个句子的后一部分时,可能正在对句子的前一部分作推断。

  言语的理解也可分成不同的水平,如对杨子荣的一句话:“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不同的人,理解水平就不一样。不懂汉语的人,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因为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意义。可见正确地理解词义是言语理解的最基本水平。而识字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理解诗句,往往需借助句法和语义的知识,要能理解由单字词构成的短语和句子。这是言语理解的二级水平。

  言语听理解能达到对其所表达意义的理解才能真正的理解。透过说话者表面的含义,发气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是理解言语的更高水平。一句“来日方长显身手”表达了杨子荣入虎穴浑身是胆壮志凌云的英雄情怀,而匪待们则误以为“老九”会在****反人发的行动中有所作为。

  言语的理解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在材料的形式、语言环境以及个体状态等方面。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材料的组织结构及语境对言语的理解有显著关系。

  理解言语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但理解言语以正确感知言语为基础,言语接受者头脑中想象言语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等活动去揭开言语的意义;理解言语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别,这是有类似于定势的影响因素。当然,理解也须在所得素材的基础上,否则就缺乏加工的前提。理解又同时制约着言语的感知,人的言语知觉同样有思维过程的参与。实际生活中,尽管所听到的语音并不完全标准,但由于有理解成人的作用,故能辨别偏离标准的语音。书面言语感知中,无论词形辨认或阅读速度,无不受理解因素制约。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林赛(P。H。LINDSAY)与诺尔曼(D。A。NORMA)的研究中,分析了领会句子的过程,阐述了言语的感知和理解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材料——驱动(DATA-DRIVEN)”和“概念驱动(CONCEPTUALLYDRIVEN)”的概念。材料驱动指对言语材料在感知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概念驱动则相反,指对言语材料在理解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是由上而下(它从最高水平——意义结构开始的分析过程。领会句子时,两种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加工过程则是协同进行的。概念驱动常造成对将出现的材料(词、短语、句子)的预测,使分析过程进行得顺利;材料驱动提供擗以预料的具体对象,并对预测错误加以纠正。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