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脑中的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它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通过识、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油漆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储存在人脑中的信息在应用时不能提取或提取发生了错误则相当于遗忘现象。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揄,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个体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最终实现。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一)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燕尾服的。
(二)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细历为参照的。情景记忆相对应于语义记忆有重大的区别。情景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另外,对已储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较缓慢,往往需要努力地进行搜索。
(三)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受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因此它相对应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的信息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较迅速,往往不需要作明显努力的搜索。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四)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强烈的、对人有重大意义的情绪和情感保持的时间较长久并容易被再体验。情绪记忆既可能是积极愉快的体验,也可能是消极不愉快的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对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的作用。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于过去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
(五)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表象(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就没有运动记忆。动作表象来源于人对自己的运动动作的知觉以及对他人的动作和图案中的动作姿式的知觉,也能通过对已有的动作表象的加工改组而创造出新的动作形象。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已进行了多学科的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
(一)记忆机能定位说
记忆机能定位说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构和运动记忆的运动中枢。记忆机能定位说的例证最初来自临床病例的观察。加拿大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W。PENFIELD)认为记忆与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有密切的关系。他在给脑病人施行开颅手术治疗时,当微电极刺激患者右侧颞叶时,会引起病人对往事的鲜明回忆,甚至“听”到了过去曾听过的歌曲,能随着音乐节律断续哼唱出来。这被称之为“诱发性回忆”。“诱发性回忆”大多是以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出现的,而在刺激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则不发生这种情况。科恩(COHEN)在给抑郁症患者的脑的不同部位电击引起痉挛时也发现,当电击患者左脑后,会损害其言语记忆,但不影响形象记忆。当电击患者右脑后,则会损害其形象记忆,但对言语记忆影响不大,因此他推断,言语记忆的信息可能是储存在大脑左半球,形象记忆的信息可能储存在大脑右半球。
(二)记忆机能整体说
记忆机能整体说认为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在大脑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美国心理学家拉希莱(K。LASHLEY)最早对记忆机能定位说提出挑战。他通过切除动物大脑皮层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动物记忆学习的成绩与破坏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伤部位的大小有关,破坏的面积越大,对记忆学习的影响越大,记忆丧失越严重。由此他推断,记忆的保持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部位,而是与广泛的神经细胞活动有关,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记忆机能整体说得到了记忆的“聚集场”说和记忆“全息”说的支持。
(三)记忆分子学说
记忆分子学说认为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神经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借助核糖核酸(RNA)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通过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细微化学结构的研究,是由瑞典神经生物化学家海登(H。HYDEN)首先进行的。他先训练白鼠走钢丝,然后解剖,发现鼠脑内与平衡活动相关的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组成成分也有相应变化,因此他认为生物大分子是信息储存单元,RNA和DNA是记忆信息的化学分子载体。
另外一些验证性实验表明,把抑制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到动物脑内,会使动物的记忆学习能力明显减退或完全消失,如果把促进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脑内,则能提高动物的记忆学习能力,这说明RNA的变化是个体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基础。
对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很多,从已有的实验结果和临床实验看,对记忆机能的定位说、整体说、分子说等等,都不应该简单否定或绝对化。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但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既要从宏观的大脑皮层上探讨记忆的生理机制,又要从微观的神经元分子的化学结构上来揭开记忆之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记忆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