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四节: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一)时间知觉的线索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它们都是人提供了关于时间的信息。

  时间的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如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轮换等,这些周期性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早用于计时的依据。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发明了时钟和日历。自然界中的其他客观自然现象也常被用来计算时间的历程,如用年轮来计算树龄,从动物牙齿估算它们的年龄等。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的时间知觉称为物化时间感。

  时间的内在标尺是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饥渴等。这些变化都可用于对不同长短时间的估计。人的生理节律性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因此,也把人的身体看作为一个“生物钟”。

  (二)时间估计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神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一般来说,在这方面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较强,如视觉辨认间隔性的精度为1/10~1/20秒,触觉辨认的精度为1/40秒,而听觉辨认的精度可达1/100秒。

  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在一项实验中,有的被试在13秒时便认为到了1分钟。时间间隔越长,人对时间的估计错误越大,同时个别差异也十分明显。

  人的时间知觉还和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密切关系。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活动,则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一个人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的估计显得长些。但是,在事后回忆时,时间知觉刚好与当时的时间估计相反,即与有趣事件、丰富内容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长些;与厌倦事件、单调贫乏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短些。

  时间知觉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时间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经验的运动员以精确的“时间感”来掌握动作的时间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正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准确地把握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因此,时间知觉对人适应环境,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着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侵害的密切关系。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反映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慢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不能觉察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称为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看到的便是弥漫性的闪烁。刚深究出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是以视角/秒表示。研究表明,运动知觉的下阈为1-3分/秒,上阈为35度/秒。

  当物体运动时,人得到关于物体运动信息的一种假设是,当相邻视网膜上的点相继受到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之一。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中枢的信息加工,便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系统称为网像运动系统。本世纪60年代以来,视经生理学对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进行了研究。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了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运动知觉,这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知觉时,眼睛、头部和身体也经常在运动。当人主动用眼睛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映象是相对静止的,但运动知觉却依然产生。当人随身体、头部和眼睛移动时,静止的物体会连续地刺激视网膜上的不同部位,但却不会引起运动知觉,这说明眼睛、头部的动觉和视网膜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运动知觉中共同起作用。由大脑批示眼睛运动时所产生的信号与视网膜映象所提供的信号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作用。这种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信息以及视网膜映象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头一眼运动系统。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1、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又称Φ现象(PHI-PHE-NOMEON),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例如,用速示器在一定间隔位置上投射出两个直棒,当投射时距为60毫秒相继出现时,人会看到直棒和横棒之间的连续运动而成其他状。客观上是两个物体依次出现,而主观上却是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这是因为当视网膜受到两直棒的刺激后,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点的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人所看到的物体运动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的似动现象是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这些物体参数的相互关系可用科尔特(A。KORTE)定律表示:Φ=f(s/ig)式中Φ为最适似动,s为两个刺激相距的空间距离,i为刺激的强度,g为两个刺激先后呈现的间隔时间长度。Φ定律表明: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与空间距离成正比;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当强度不变时,时距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2、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郊应,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自主运动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窨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但此现象有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眼睛的不随意运动的信息使人觉得光点在运动。这种运动知觉可以看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内缺乏参照物所致,一旦视野内出现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

  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被前面屏幕上呈现一个方形的框框,框内中央有一小方形,把框左右移动,但小方形保持静止,这时被试却觉得小方形在框内移动,而不是框的移动。同样,在晴朗的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觉得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世界上的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动与不动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被知觉为在运动,是与其他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较的物体称为运动知觉参照系。在没有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个物体中一个在运动,人就有可能把两个物体都看成是运动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