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证,可以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以实验为例。在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点的钟面上,黑色指针以每秒0.3寸的距离移动,这是信号的背景,然后以随机的顺序使指针作每秒0.6寸的跳动,作为关键信号。实验时要求被试在持续2小时内报告他所看到的每一次关键信号。结果发现在半小时后注意明显衰减,用这种实验所得到的函数,称衰减函数。一般注意的衰减是在警戒作业开始后20~35分钟出现,而最初15分钟注意下降,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

  在注意的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在听觉方面,将一只表放在离被试耳朵的一定距离处,使他刚能隐约地听到嘀嗒声。被试有时听到表的声音,有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原苏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动摇。在视觉方面,当知觉时,可能明显地觉察到注意的起伏。当我们注视该图时,会觉得时而小方形凸起(位于大方形之前),而时下陷(大方形凸到前面),在不长的时间内两个方形的相互位置会跳跃式地变更.当我们知觉时,既可以知觉为六个立方体(上行一个、中行两个、下行三个),又可以知觉为七个立方体(上行两个,中行三个、下行两个)。注意起伏的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感觉不到刺激或刺激变弱。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短暂地下降。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的时间最短。现代神经生理学提出新的论点,他们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机能的起伏联系起来。如动肪、血压、呼吸,以及一定类型的神经元节律性的机能作用。在注意稳定集中时,对一些不显著的起伏常常觉察不出来,并且对大多数的活动影响也不大。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例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教师讲课,又要记笔记,还要看实验演示或幻灯片等。但所有这些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因此,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

  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意志坚强,又善于自制且能和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容易保持稳定。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提高刺激的强度和延长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是随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

  范兹的研究表盟友,婴儿似乎从出生起就会选择一定的图形加以注意,并且对复杂的和社会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较长。婴儿对面孔、印刷品、靶心以及对红、白、黄单色图片的注意时间。黑条表示2~3个月婴儿的注视时间;白条表示3个月以上婴儿注视的时间。

  但是,如果注意的对象过于复杂,则疲劳可能会迅速出现,注意也会减弱。因此,对象过于复杂或过于单调都不利于注意的稳定。格林堡(D。J。GRE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输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佳水平。他把方格、线条和圆点三种图形,每种都由简到繁分为三级。研究表明,出生后6周的婴儿对中等复杂图形凝视较久,11周的婴儿则对更复杂的图形凝视较久。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它的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相类似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知觉影响小,对于思维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的分散。在没有外界任何附加刺激时,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保持注意也是困难的。因此,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人们在和注意分散作斗争时,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所抱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专心致志在教室里看书时,室外传来汽车声会干扰他们的集中注意,人引起他们的烦恼甚至愤怒,这种情绪比汽车声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设法除去(避开)干扰刺激外,还应该对干扰刺激保持平静的态度。

  人的注意稳定性存在着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这种差异和个体的神经过程强度有关。神经过程强的人,在完成不同的智力任务并出现附加刺激时,活动的效率有时却会提高,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加强所造成的。而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容易分散。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注意分散与不良的教育有关,甚至是不良教育的结果。例如,当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和他进行学习无关的谈话,或要从事其它活动,这样多次重复就可以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中国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燕尾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注意稳定性一直在发展,但其发燕尾服的速度不尽相同。小学阶段发展速度很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发展速度较慢。

  学习和工作都要求人们具有注意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中,工人根据仪表和信号的显示来调整动作,以保证机器的正常动转,这就需要有高度稳定的注意。在这种工作中,既然是短时间的注意分散,也会严惩影响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事故。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对它进行实验研究。1930年哈密顿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放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但如果把石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就能把握堆数和单个石子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为一个单位。1871年耶文期(W。S。JEVONS)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把黑豆撒在一个黑色背景的白盘子中,要被试立即报告所看到盘子中的黑豆的数量。经过一千余次重复实验,结果发现:撒5粒豆子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误差;在不超过8~9粒豆子时,估计比较正确;超过8~9粒豆子时,错误估计次数占50%以上。后来用速示器做实验,在1/10秒时间内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被试过刺激的知觉几乎是同时的。可见注意广度即知觉,实验表明;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汉字实验表明,对没有内在联系的单字只能看清3~4个,对内容有联系的组成词或句子一般可看到5~6个字。

  人的注意广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一定的变化。研究表明: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例如,颜色相同的字母要比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范围要大些;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要比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数目要多些;对大小相同的字母感知的数量,要比对大小不同的字母感知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所注意的范围,要比对孤立的字母所能注意的范围大得多。苏联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显示孤立的字母时,成人的注意广度是4~6个对象,小学生是2~5个对象。在显示短的词句时,注意范围是4~6个客体,其中包含有10多个字母。注意的范围扩大了。

  (二)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同样的知觉对象,由于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如果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知觉活动的任务少,注意范围就大.例如,在速示器上呈现一定数量的外文字母,要求被试不仅辩认为出字母的个数,同时还要求他们指出字母在书写上的错误,这时他们所能知觉到的字母数量比他在只说谎认字母数量时要少得多.

  知训练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贫乏,注意范围就小.例如,刚学会阅读的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很慢的,注意范围也较小,但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注意范围的扩大,阅读的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了.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中国儿童注意广度的发展,研究表明:注意的广度随一个人的年龄增长而增长.姜涛和林镜秋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4个点子,小学五年级学生则达到4.48个点子,到中学又增加到6.33个点子.陈惠芳等人的研究结果是:4刚为4.74个点子,6岁为5.77个点子,7岁为6.5个点子,9岁为6.97个点子,11岁为7.99个点子,13岁为8.26个点子.

  注意广度除了有同时广度外,还有继时广度,即一个人把握在时间上边疆出现的刺激的数量.这是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塔伯曼(R.E.TAUBOMAN,1950)等人研究了边疆闪光刺激和边疆声音刺激的注意广度.呈现1个到10个短促的音或闪光,每次呈现的刺激数量不等,呈现的频率也不相同,然后要求被试说出看到或听到的数目.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刺激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判断错误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这种倾向对于视觉刺激更为明显.

  注意在时间上的广度也受知觉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的影响.

  扩大注意的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一目十行"就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排字工人\打字咒\电报员\驾驶员等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地不同的对象。

  在一定条件下,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1887年潘尔哈姆(F。PAULHAM)发现,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是可以做到的,教师能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汽车司机能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两眼还要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障碍物和灯光信号等。这些都注意分配的实例。

  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检查方法是在实验后要求被试复述故事的细节。另外进行控制实验,即单独听故事和单独进行加法运算,与复合活动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一位被试的结果如下:

  1、单一活动时,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52。

  2、复合活动时,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43(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完成运算的83%)。

  3、单一活动时,正确稞故事项目数目31。

  4、复合活动时,正确复述故事项目数目10(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

  复合器是一个划分100度的圆刻度盘,盘面上有一根转动的指针。当指针经过某一废度时会响起铃声。要求被试在听到铃声的同时,说出指针的刻度数。通常被试不能说出铃响时的准确度数,而是说出铃响之前或铃响之后准确的度数。这表明,被试的注意先指向于一个刺激物(铃声或指针的位置),而在稍迟一些时间,才指向另一个刺激物。可见,当不同各类的刺激物同时发生作用并需要两个感官去感受时,要适当分配是相当困难的。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可以将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即同时到达的两个信息可能不会超出脑的加工容量,人就能对两者都作出反应。中有这样,注意分配才成为可能。例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这是因为他们记笔记已经熟练了,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如果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了。例如,自拉(胡琴)自唱(戏),边歌边舞,将拉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统,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研究用“注意分配仪”测试注意分配能力,结果表明,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幼儿园大班儿童还不能分配其注意来操作仪器,进入小学阶段,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儿童注意分配能力迅速提高。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它对于飞行员、驾驶员、科研工作者、教师和乐队指挥等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例如,第一节课上外语课,第二节课上语文课,根据新的任务,注意从这一门课转移到另一个门课,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如果对原来事物注意紧张度高,新的事物或活动不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也就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例如,在很有兴趣的电影突然停映后,要求被试做一些并不难的算术题,结果有的人错误较多,有的人错误较少。这表明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的过程灵活性有关。可见,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伯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人的注意转移除存在着个体差异外,还存在着年龄差异。

  注意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所需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实验表明,当刺激的呈现速度快于每1.5秒一对数字时,由于注意转移过快,被试难以完成任务。因此认为,注意从一种输入转移到另一种输入,约需1~2秒钟。纯音和光点的实验表明,注意转移的时间约为40~60毫秒。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注意的稳定性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前面说过,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是指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在同一活动中,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转移到注意中心之外。而新的对象进入注意中心,整个注意范围的图象便发生变化。因此,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时,必然出现新的注意分配的情况。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尖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有完全的转移和不完全的转移。注意不完全转移时,人已进行新的工作,但实际上又没有脱离旧的工作,如根据旧的规则来进行新的工作,便会造成错误。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儿童注意转移的发展。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根据目的自觉自愿转移注意。注意转移速度是注意转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林镜秋和杨广兴等人的研究表明,注意转移的综合反应时间随年龄增长而缩短。该项研究说明:小学阶段,儿童的结合反应时间缩短得十分迅速,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二年级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小学至初中阶段发展较为迅速,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间差异显著。中学阶段则发展较为缓慢。这表明,注意转移速度在小学阶段发展很快,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已接近成熟,故发展较慢。

  许多工作都要求个体在短时期内对新刺激发生反应,因此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特别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转移常被看作是注意的分配,其实,严格地说,注意的分配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仅仅是注意的迅速转移。但从总体看来,注意的转移常常被人看作注意的分配。如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的5~6分钟时间内,注意的转移达200多次,如果注意不及时转移,其后果不堪设想。

  人的注意特性与先天因素腾,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以及教育、训练中发展起来的。注意的特性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密切关系。对注意特性的测定十分重要。因为有些工作要求人们具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和注意的稳定性;有些工作则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注意分配能力;还有些工作要求人们能够主动、及时、迅速地转移注意。对注意特性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