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三节:人类意识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它和动物的反映形式、动物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动物心理所没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反映形式——意识。通过比较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搞清楚人的心理活动中有哪些是动物心理活动所没有的特征,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的意识的本质。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的区别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人类能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相对立。动物心理活动不能把动物自身同自然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更不能自己认识自己而写出动物发展史,动物史是由人来撰写写的。人类则能通过意识活动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是自觉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并由人类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历史。

  第二,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动物则是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只能满足动物适应环境的自下而上需要,不能满足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这一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的需要。例如,恩格斯以希腊的一种野山羊为例。它们专吃树芽,啃光了一个区域的全部树芽,使树都无法成活。然后只好到别的区域去觅食,照样又把所有的树啃死。这样,野山羊终年奔波寻觅可啃的树芽,而决不留下一些树以备来年食用。这种只顾眼前而完全不顾将来的取食行为,在动物界普遍存在。猴只会吃桃而不会去育桃;狼吃羊时并不考虑羊会生出小羊等等。而人类则完全不同,吃桃之前会先育桃,食羊肉之前会先养小羊。正是这种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关系和规律的人类意识,才适应了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第三,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语言。虽然有许多动物也会用声音传递信息,但这是本能,且极为简单,和人类语言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意识,语言的表达明确到什么程度,就表明意识明确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曾说过,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人类的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衣,意识反映客观现实,而语言则表现意识,传递思想,语言是现实的意识,语言的外壳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没有语言,思维既不能进行,也不能表达。

  第四,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动物心理的物质器官是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两者不仅在量上有巨大差别而且有质的差别。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自觉的反映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人类意识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在彼此社会性联系的发展过程中,同语言一起产生的。它既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人类意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它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其中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例如,人能够了解自己感知到什么,回忆和思考的又是什么,还能够觉知到自己对他人及对客观事物所抱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这种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觉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正是由于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把自己我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自觉地指导和调节人的行为。这些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通过言语表达从而实现了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活动,是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意识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类意识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它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概括地说,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在行动之前,总是先考虑行动的目的,制定达到目的的蓝图、活动方式和活动步骤,预测行动的结果等等。例如,用树木做书桌,人总是先考虑为何做,然后在大脑中想象出书桌形象、制定制作方案和步骤,有时还根据半成品的具体情况修正头脑中的计划,甚至改变预期的目的等。所有这些意识活动是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马克思曾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人类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动的,并非客观世界是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主动地根据需要去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类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人类除了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即客观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类需求的。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即意识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自从这“最美丽的花朵”开放以来,地球上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一切劳动成果,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即意识能动作用的功绩。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3、意识的前进性

  人的意识活动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类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前进,人类不断地追求自身主观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也不断地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的状态,从而使意识的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到更新、更高的阶段,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发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特征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来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类意识是人在与自然界斗争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劳动使猿脑演变成人脑并产生人类意识,而劳动又是一种社会集体性的活动,所以,人类意识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2、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在社会劳动中产生,是人们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是以一定的词来表示一定的概念。由于有了词,人脑才有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产生人类意识。从语言而有信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轨迹可以看出,伴随语言而产生、发展的意识显然受到了社会历史的制约。

  3、人类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们的社会实践领域不同,人们的意识会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现代人的意识内容要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人的意识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4、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个体意识是指个人的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性地位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特殊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的反映。一方面,人生活中总要与社会和他们发生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联系和影响,因而也就产生了与各种社会关系相应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个人的意识就是社会中个体实践的反映。

  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每个人的社会实践也有自己的独特性,社会上没有两个经历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每个人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内心世界,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个人意识,即使是属于同一阶级、同一社会集团、同一职业的人,其个人意识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不管个人的社会实践如何不同,个人的社会经历如何独特,毕竟都是在同一社会中进行的,是统一的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因此,个人意识总是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