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单身是好儿子,结婚却成为不孝子

  在各种家庭关系当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不容易相处的了,处于母亲和妻 子中间的男人要处理好复杂的婆媳关系,就更加考验其情商和智商。很多男人会经常 抱怨,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就是不能协调好母亲与妻子的关系。为了维系职方的关系, 男人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男人往往成为这i复杂关系的 最受伤害的人。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带大,希望儿子长有所成, 当然也希望他能够对自己有十分的孝顺。儿子成家之前,对母亲关心备至,事无大小 都跟母亲商量,这让母亲对儿子的占有欲得到很好的满足,不料就在儿子成家那天, 一个年轻女子的出现,一切都改变了,粉碎了母亲美好的愿望。从那天开始,儿子开 始疏远母亲,心事总是跟他的妻子倾诉,似乎不把母亲放在眼里了。其实儿子并没有

  变成不孝子,只是婆媳关系导致了原本和诣母子的关系构筑多了一层障碍。

  当我们揭开婆媳关系的谜底,就能理解为什么这层关系影响了儿子变成母亲眼中 的“不孝子”。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 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 果两方都不满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 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 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 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 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 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这被称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 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 不同的情感类型。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朝夕相处, 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 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 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 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交往一般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 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这种应有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 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 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 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 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 一方强调应有之情,因此两方都不满意。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 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 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 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 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 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 会变成你的女儿的。”媳妇就更容易说:“哪个儿媳妇是婆婆养大的?她怎么会对我 像对她女儿那么好呢! ”她们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对方的情感和人品, 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 为家庭关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思路。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 妻子会把丈夫的家也当成自己的家,把丈夫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 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 相互尊重对方对娘家的价值认定,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

  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思路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协调因婆媳关系 引起的夫妻冲突。当婆媳关系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母亲眼中的“好儿子”就会重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