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不过是你过去未曾学会的一些课题,如今再度现前,如此,你才能在过去选错之处,重作一个更好的选择,藉以摆脱旧有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痛苦。
― 《奇迹课程》31章8节3段
宽恕的真谛(代序)
若 水
《宽恕十二招》 的基本构思,是根据美国家喻户晓的"戒酒无名会十二步骤"(The Twelve Steps of Alcoholics Anonymous)而写成的。无名会的成功秘诀即在于他们看清了一点:酗酒的人不是不知道酒精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酒,只因他们心中有很深的创伤,想要逃避;很深的空虚,有待弥补,才会欲振乏力。因此无名会的首要任务便是协助酗酒者面对真相,他们必须先承认自己是个酒鬼,接受自己所犯的错,然后才可能重新做一选择。藉助于某种超越的力量(不限于某一宗教),找回生命的尊严,在同病相怜的会友的扶持下,开始新的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每个行为或习惯都是千百个意念在时空与经验中逐渐累积成形的,若不扭转那误导我们至今的念头,即使明知自己需要改变,也会提不起劲儿来,我们不都曾感受过这种挫折?
恐惧与愤怒,和酒精一样,也是一种"瘾",它的毒根早已蔓延到我们的血管或筋骨里了,我们想要断根都不易找到一个下手之处。这些年来,我四处介绍《奇迹课程》的"宽恕"理念时,便常听到读者的叹息:
"我又不是圣人,为什么要宽恕对不起我的人?"
"我知道应该宽恕别人,也很想宽恕自己,但就是做不到!"
"我觉得我已经宽恕了,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
宽恕不是一个行动而已,它是一连串的"正念"所累积出来的"心胸",这不是听几次演讲或读几本书就能获得的经验,因它与个人的无知、恐慌、逃避、自责、封闭、抗拒等等隐藏的心态有关,我们必须一个结一个结地化解掉那些内在的障碍,才可能体验出宽恕的真谛。
《宽恕十二招》 便是循序渐进地为我们"解结"的一套指南,它将《奇迹课程》 的365课练习归纳为十二步骤,脉络分明,易于遵循。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很少说教或告诫的口吻,字里行间充满着宽容、谅解以及尊重,使读者能毫无戒心地聆听,不知不觉地被引领入心灵的密室。
周玲莹女士在总管奇迹信息中心的杂务之余,还能抽空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与她的朋友分享,实在令人欣慰。她这一两年来生活上神奇的转变,不啻是《宽恕十二招》一个活生生的见证,书与人真可谓是相得益彰。
若水识于加州如客陵星尘轩
找回自己内在的爱
周玲莹
这本书虽小,却花了我二年的时间翻译,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事件,把我从里到外剥了两层皮,让我仿佛脱胎换骨般地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且,若非这个转变,我是无法将此书蕴含的灵性译出的。
二年前,我参加若水老师主持的八天静观避静活动,《宽怒十二招》的原文书是避静省思的主题。当时的我,在商业界混了将近二十年,脑海中都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必然的生活准则,因此我的内心随时充满着忧惧与愤怒,表现于外的则是喜怒无常。我总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殊不知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才是我的受害者。长久下来,我终于受不了这种生活方式,急于找出脱困之道,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在静观避静活动中,若水老师一再谈到"爱"与"宽恕",我内心的疑团随着活动的接近尾声而日益扩大:何谓"爱"?为什么我找不到自己的爱,它从何处来?我当时最深的感受是:周遭的人都是带给我痛苦的人,我真的看不出他们的爱,也找不到自己的爱,更无法把爱给出来。那么,我如何了解"宽恕"的含意呢?
活动结束时,若水老师听到我的疑惑,干脆把原文书交到我手上,她说:
把它翻译出来吧!我相信你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宽恕的意义。
我自认无翻译的本事,但内心对"爱"与"宽恕"的那股好奇心远胜过自己的恐惧,于是我接下了这份挑战。
刚开始翻译,每当看到书上说"宽恕自己",我的内心就会冒出无名怒火,心想:"哼!我的苦都是别人害我的,因为他这样说或那样做而造成的,根本不是我的责任,为何我要宽恕自己?"
到后来,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观念,便愤而把书丢开,不肯再碰它一下,视它如眼中钉。然而"宽恕自己"的这个疑惑却始终盘桓在我心田里不肯离去。就在此时,我与先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我认为冲突是肇始于对方的不讲理,不肯以同理心来看待我,一切都是对方的错。
在口角争吵至最激烈时,我突然分裂成两个人,坐在我身旁分裂出来的那个我,冷眼看着正在大声辩解的我,说:"这个女人,我一点都不喜欢她,无论她说得多么有道理,光是她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我就无法接受她。"
这个突发状况与觉察,让我当场吓了一大跳,立即悟出我可能真的需要宽恕自己。然而,我仍不肯相信自己原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数天,我一直处在这种分裂状态,冷眼旁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其中一个我说:"看!这就是你!"
另一个我说:"不!我绝不是这样的人!"
我的内心不断抗拒着,想起《宽恕十二招》书中所说的"接纳自己的现状"。我才不得不对自己说:"好吧!我承认那就是现在的我!"说完,很奇怪地,那两个我立即合而为一,分裂的现象不再出现,我也走出了人格分裂的疑惧。
发生这件事以后,我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开始由外在现象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并逐渐看到自己各种不适切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恐惧。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我的现状,我害怕得吃不下、睡不着,不知该如何去面对。先生很关心,也很担心地说:"早就告诉过你,这种灵修的书不要看太多,你看!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你还是多看些企管的书吧!"
我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痛苦地挣扎着:"放弃吗?"
"不!好不容易走了一半的路,怎可往回走?而且,如果现在放弃了,我以后一定没勇气再走这条路。"
确定自己的走向之后,内心逐渐平抚下来,并决定在日常生活里,按照此书所说的去进一步觉察自己。因此,在第一招"承认恐惧"里,我觉察到自己在生活事件中的各种情绪感受,并勇敢地面对它们,与它们同在一起。在第二招"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让我进而看到,我与别人的各种"你错我对"的争吵,都是在要求对方的关怀与尊重。我明白自己要的是爱,却用"非爱"的手段去争取,难怪别人无法真心地爱我,而这个内疚也使我无法真心地爱我自己。
《宽恕十二招》就这样带领我慢慢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它与我细细对话,教我如何穿越自己的恐惧走出黑暗,教我如何追寻自我的肯定,教我从要求别人的爱中找回自己内心本具有的爱。那个爱早已存在我心,不曾失去过,只是我把它遗忘了,而且还一直企图从别人那里要。这个爱,正是我赖以宽恕的力量,是我走出黑暗的光明使者。有了它,我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翻译的过程中,上天为了加强我学习的信心,特别赐给我一位好友杨惠米在旁鼓动我-陪伴我。我们为了深入了解此书,曾一起将书中的观念,具体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彼此分享,受用无穷。渐渐的,我们把往外指责、怨天尤人的那根手指头收了起来,转而反观自己往外投射的内心世界。幸好有这段学习经验为我们暖身,当《奇迹课程》中文版出书后,我们便能很自然地将《奇迹课程》学员练习手册的观念,继续运用在生活中,诚实地自我观照。
此书付梓的前夕,我内心充满了由衷的感激,感激陪伴我度过半生的家人,感谢曾耐心地聆听与鼓励我的朋友,更感谢若水老师不仅给我翻译此书的机会,还仔细地为我审文润稿,使这本小书能以优美而流畅的文宇呈献给读者。
愿我们从此一起在爱与宽恕中成长。
前言
本书特别把整套宽恕过程编写成十二个步骤,帮助你把生活里的恐惧心态转变成爱。这套宽恕过程不是为了消除你生活中的恐惧,而是当恐惧出现时,帮你穿越过去。
宽恕十二招涵盖了四大要诀。若有人觉得一时难以消化整套的招数,不妨将十二招浓缩成这四大要诀,反复练习,如此再进入全套的十二招,便觉得轻而易举了。
任何一个要诀或招数,若能说到你的心里或打到你的痛处,你可以随时在该处打住,加以深入。请记住,你练习了多少招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深入练习,因为每一招实际上都包含了其他所有的招数。
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手册,你必须每天、每小时,甚至分分秒秒地把它运用出来,这些招数才能成为转化你生活的工具。如此,你将发现,你付出多少努力,你便能由此修持中获得多少。
运用宽恕十二招是不必凭借脑力的,因为它所含的分析不多,只要你在失去内心平安之时愿意记住那些招数就可以了。你所需做的就只有这样。这一经历会把你带回那始终存在你心里的真相,那是你早已知道但暂时遗忘的真相。
这十二个招数乃是针对你在内心以及人际关系中所营造出来的分裂幻觉而痛下针砭,化解你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信念,并除去你的自责和愧疚。它们会把你带回自己心内,带向你的兄弟姊妹和上主那里,最后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爱和恐惧之间作选择,那就是平安之旅的起点。内心若不平安,世界和平杳无希望。平安就像爱一样,也是具有延伸性的,它不是由世界延伸到我们心里,而是由每一颗心带给另一颗心,因而遍传全人类。当我们一起开始这趟宽恕之旅的同时,我便已把我的爱与祝福延伸于你了。
简介:宽恕的四大原则(1)
"宽恕"的观念,真正了解它的人可说是微乎其微,我们以为最大的挑战乃是宽恕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其实,那只是蛋糕上那层薄薄的糖衣而已。
若你已经宽恕自己,就很容易宽恕别人。但是,若你尚未宽恕自己,就绝不可能宽恕别人。宽恕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与别人的关系并不大。
若我宽恕了自己,那么宽恕你就不是难事,因为如果我能从心里拔除谴责和愧疚那根刺,就不难献给你宽恕这个礼物。只要我能看到自己的纯洁无罪,便也能看到你的纯洁无罪。
大多数人不断试着宽恕,但总想先宽恕别人,才宽恕自己。这样做反而会滋生真正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被宽恕。不接受宽恕的,大有人在!有些人甚至拒绝相信自己是有罪的!你曾试过宽恕一位自认为无罪的人吗?那是行不通的!无论你如何努力,他就是不肯接受你的宽恕。然而,也有一些人始终心怀愧疚,不断尾随你后,请求你的宽恕,但你就是无法宽恕他们!
甚至当你了解到自己需要被宽恕时,仍然本末倒置地请求别人的宽恕。你能要求某人宽恕你,也许是一位朋友、一位神父或牧师,甚至是上主,但效果不大,因为即使你获得上百人的宽恕,甚至上天的宽恕,若你无法宽恕自己,又有何用?
向外寻求宽恕是没有用的,那只是在逃避问题、打击自己,使自己受挫更深,更难以打开我们的心门。我们唯有了解:感到愤怒的是我们,觉得有罪的是我们,攻击别人并为自己的攻击辩护的也是我们;需要被宽恕的是我们,而这宽恕却不是别人所能给予的,此时,我们的心门才会真正开启。所以,宽恕的第一个原则是:宽恕是由自己的内心生出的。那是你在宽恕别人之前,必须先对自己做的一件事。
下一个原则是:宽恕是无条件的,也不是片面的。宽恕是一心一意、全心全灵的举动,它能消除烦恼与痛苦。讨价还价式的宽恕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却一意孤行:
"我若得到心目中的工作或和某人建立关系,我才能宽恕自己。"
或"你先向我道歉,我才能宽恕你。"
或"我愿宽恕你,但不能宽恕他。"
只要我们有一点儿攻击之念,就会试图为攻击辩护,此时宽恕便无法现身。真的,片面的宽恕乃是另一种居心叵测的攻击!宽恕必须是无条件,且全面性的。它引导我走出过去的心态而进入现在,帮助我走出妄自添加给自己的"隔阂"感受,逐渐对自己和别人开放,如此,亲密关系才有发生的可能。
当我宽恕时,我接受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过去对自己和别人所作的任何批判,不再把它们带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里。若我仍带着过去的批判,我就必须先接受这一事实,然后予以释放。
我可能"仍有"很多的怨懑,却不再"紧抓着不放",因为我已了解那些怨懑都是来自内心的恐惧。只要我能穿越恐惧并再度学会信任,那些怨懑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我不必成为完人才能宽恕,因为在我的生命里,宽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宽恕后,如果又重犯批判的毛病,便再宽恕一次。宽恕自己或别人是没有止境的课程,这是宽恕的第三个原则。
就像贝克特(Samuel Beckett)所说的吮石头之譬喻,某人喜欢吮石头,每吮一颗便放进自己口袋,然后再吮另一颗石头。他甚至发明了一套精密的程序,以确保每颗石头都得到同等的关照,但到最后自己也受不了了,一气之下扔掉了所有的石头。我们自己可能也不自觉地在人生道上,一路挑拣石头,放入口袋,随身携带。它们好比我们的批判,都是不必要的负担,但是我们一直守着它们,直到有一天我们甘心放下为止。同样的,我们也一直把持着自己的批判不放,直到看见自己的愧疚或攻击这一恶性循环是多么的荒谬可笑。
简介:宽恕的四大原则(2)
所以,我们需要耐心,毕竟宽恕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我们一次只能扔掉一颗石头,有时它们一起落下而砸到我们的脚趾。没有所谓的对或错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种经验,都是情有可原的。
我比较喜欢上述贝克特的比喻,甚于卡缪(Camus)引用的西西弗斯(Sisyphus)的神话。记得吗?那位可怜的笨人不断地把一块大石头推往山上,每次快到达山顶时,就会滚落下来,他只好从头再来。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觉得白忙一场。我们铆足了全力,却一直与同一课程奋斗好几年。有趣的是,当我们最后决定放下时,那个比喻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我们已愿意让一直想要推往山顶的大石头安息在山底的壕沟里,或是,我们乐于倒空口袋,让所有的小石头都掉落沙堆里。两者都是同一回事。
负担必须卸下,它们天生就是要人扛的,它们天生也是要人丢掉的,这是它们的存在本质。凡是我们需要的人生课程,就会不断呈现眼前。但那位推大石头的西西弗斯,或是捡石头的老人,是听不进去这话的!我们也一样听不进去。今天有工作的问题,明天则是先生老婆或小孩的问题,问题永无终止,对否?
对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我们无法阻止它们发生。不管我们如何善于整理家务,也永远无法把外在环境完全清理干净。因为,总会有人把蛋打破在新地毯上,或是倒翻酱油。但是,若没有翻洒满地的酱油,生活将会是什么模样呢?老实说,你是否愿意把这种血肉人生里的冒险跟另一种一成不变的人生交换?若生活既无痛苦也无趣味,既无奋苦挣扎也无学习,你受得了那种刻板无味的生活吗?
坦白说,这一生仍有些东西是值得珍惜的,即使在成堆的粪土中,仍有青草滋生其间,阳光云影徘徊其上,潺潺水流徜徉其旁。所以,在痛苦之下,爱仍在滋长,而爱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本书谈及如何穿越痛苦而获得爱,如何把生活的黑暗面带向光明。我们无意忽视黑暗,亦非忘掉光明,而是让两者并存,让自己与自身的所有矛盾共处,那才是真正的治愈之道。
为何我们需要宽恕?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谴责自己,每个人都为了化解自我憎恨的问题而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投射到别人身上。但那是徒劳无益的,即使将别人卷进来,自我憎恨依然存在。攻击别人或防卫别人的攻击并不会减少我们根深蒂固的自我批判,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有待治愈。
宽恕十二招提供给这小孩一个治愈的机会,只要我们继续批判自己或别人,我们就得终其一生练习宽恕的课程。我们不可能立刻停止批判,但不妨去看看我们是如何受自己的批判所伤,然后借着接纳自我,把爱带到内心受伤之处。任何接纳的表示都能平抚我们所作的批判,任何接纳的表示都能打开我们内心去迎接爱,让爱来治愈所有的创伤。
简介:宽恕的四大原则(3)
在一生当中,很多的境遇和人际关系都提供给我们一个大好契机去选择恐惧或爱。若选择爱,我们就祝福了自己和别人。若选择恐惧,我们只好继续留在那伤痛中向爱哀号。任何攻击的外表其实都是在呼求爱,生活的每个危机其实都是在祈求治愈。
任何思想或行为,即使居心不良,都不足以将我们打入苦难的地狱。因为,就在这一刻,我们能重新选择。如果耶稣能够选择去爱那些把他钉上十字架的人,如果他能够在那些人中看到了基督圣容,我们又怎会看不见呢?耶稣的生活本身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教诲,那并不只因为他向我们显示光明,而是因为他显示出我们也可以将黑暗带向光明。
耶稣并不是要我们否认自己的恐惧,只是教我们如何穿越恐惧。不要以为他不受诱惑或不知怀疑,他在沙漠中受了四十天的诱惑,也曾在十字架上哀号:"主啊!你为何遗弃我?"他是人,有身体,也能感受到痛苦。你不能说他不知苦痛之深,他是知道的。但是,面对这一切,他选择了爱和宽恕,那就是他为何成为天人之师的主因。
但是,本书所谈论的并非耶稣或任何人的特殊禀赋,而是每一个人想要找回心灵平安的一个必经过程。为此,旅途中的每位兄弟姊妹都提供了我们学习的机会。
宽恕的四大原则:
一、宽恕是要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唯有宽恕了自己,我们才能宽恕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宽恕。
二、宽恕原是无条件的,虽然我们往往在学习宽恕的过程中难免还会附加一些条件。
三、宽恕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对自己或别人所作的任何批判,都须不断地以宽恕来回应。
四、只要表达出宽恕的心意就已绰绰有余了,不管我们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都已经很好了。这份体谅使我们能怀着宽恕的心态来练习宽恕。
我以为自己渴望的不过是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
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爱。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