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第七章 我是坏孩子——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 ——学会指责;

  生活在敌意中的孩子 ——学会争战;•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 ——学会自贬。

  ——桃乐蒂.罗•诺特 QDorothy Law Nolte)

  皮雅•美乐蒂(PiaMellody)认为,孩子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人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第二个问题是:我如何活下 去?后者关乎核子的基本需要及生存之道,而生命的成长,即由 完全依赖环境到能够自给自足的成熟状态。

  为了生存,孩子需要父母的注意力和时间,也需要父母对他 们所拥有的感觉给予肯定、指引和示范。

  事实上,孩子提供给父母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孩子在某 些阶段的发展,往往会引发父母想起自己当年在同一发展阶段中 曾经历的需求。幼儿提供机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婴儿期经历了什 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提醒父母自己也曾年轻过,曾具有一切年轻 人的心态和情绪。父母从孩子的身上能够看到自己曾经拥有,而 且可以再度运用的情感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大人给予 大量的情绪支持以及实质的帮助,这些支持需要具有下列特质:

  1. 尊重孩子。

  2. 了解孩子的需要。

  3. 包容孩子的感觉。

  4. 接受孩子的独特性。

  5-愿意从孩子身上学着了解情绪的本质,因为孩子比成人更 能坦然地体验强烈的感觉而不矫饰。

  6.愿意去接触自己心中潜藏的小孩。

  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诗也表达了类似的精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你可以设法使自己跟他们相似,却不能勉强 他们像你,因为生命是走向前而非向后发展的。”

  然而毒性教条却教我们粉碎孩子活力十足的自发性以及自然的情绪表达。

  人随时都带有情绪,虽然情绪不完全代表一个人,却是我们 和生命之间的主要联系。情绪使我们察觉自己的需要,好比人生 之车的油料,油量的指针显示我们满足自我需求的情形,没有了 情绪,我们的生活会像没有油料的汽车无法行驶。

  愤怒、性以及情绪能量

  在前几章中,本书提供一些自我检查的角度,以供读者了解 自己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因性虐待及身体虐待而受伤。本 章所提出的检查角度则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可能没有受到性虐 待及身体虐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在情绪上受到 侵犯和伤害。我们所学习到的传统信条告诉我们,强烈的情绪是 不好的,应该加以控制,情绪会阻隔理性,代表人性的脆弱,而 最叫人害怕的两种情绪就是愤怒及有关性的感觉。

  愤怒是一个人精力的核心源泉,若人丢掉愤怒,会变得没有 个性,或成为只会取悦别人的马屁精。

  愤怒是一种情绪,常常被人用来和攻击、尖叫、咒骂等动作 混为一谈。那些行为并非情绪,与愤怒也并不相等。愤怒是我们 拥有的一种感觉、一种能量,却并不一定要用攻击性的方法传达。

  至于性欲和性行为,是使人类绵延不绝的原动力,倘若没有 性欲,在100年之内人类就会绝种。性的情绪促进及维持人类的 发展,而愤怒的情绪则护卫我们,使得人类能够生存。

  情绪(emotion)的英文单词,可以拆开成e~motion (energy in motion),即动态的能源。这些能源若未能得到适度宣泄,就会 被压抑;事实上情绪必须保持流动才能维持正常。情绪的能量跟 一切能量相同,能推动我们做出改变。例如,我们会为了失去一 件珍贵的东西哭泣,受到羞辱时我们会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当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感到心中喜悦……否定情绪就等于否定 我们生命的根基及能量。

  由于情绪是一种能量,若要阻挡它,必须运用其他反方向的 能量才能制衡。我们运用的方式包括肌肉绷紧、呼吸短浅、幻想 自我处罚以及批判性的内在语言等。这些肌肉、呼吸的反应及充 满紧张的内在语言,均会使我们的身体麻木无感。倘若长久如此, 我们将不再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如同在前几章中所讨论的,心灵 麻木正是上瘾行为的温床。在麻木无感的情况下,唯有接触刺激 性的上瘾物品,我们才能感觉自己活着。

  我在酗酒的那段岁月里,喝酒时比清醒时觉得更有活力和神 智清明,当酒精松弛了我的肌肉时,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 才会觉得情绪高昂。这种高昂或安乐感,应该是我在健康及正常 时也能感觉到的,但是那时的我却需仰赖酒精的帮忙才能感觉, 在酒醒之后我只觉得麻木及死气沉沉。 .

  情绪虐待是一种心理伤害,心理伤害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虐待 中,因为受害者在受到性虐待或身体虐待的同时,也会遭到心理 伤害。

  我们也需要留意在教育制度及家庭生活中,经常存在否定及 压抑人的情绪的现象,以帮助下一代的孩子在情绪发展上得到正常的舒张,而不受到过分侵害。

  循序渐进地发展

  人类的自我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个阶段皆植根于前一阶段之 上,有其一定的步调和节奏。人类到了某个年龄,开始发展肌肉、 学习说话和走路。18个月左右大的孩子最喜欢说:“不要,让我 来。”到了 3岁多他们会开始问:“为什么?”到了 15岁,他们便想 离家出外奋斗。每一阶段都有危机,而每个危机同时意味着成长 潜能及高度的脆弱。如果没有在适当时间内以适当顺序完成成长 的任务,自我发展就会不健全而失去应有的力量。

  “自我界限”的强度,取决于发展期间的危机是否获得适当解 决。如果危机被化解,需要也得到满足,自我就会成长得强壮而 健康。如果没有完成发展任务,就得不到下一个发展任务所需的 架构,因此自我的力量就会削弱。如果发展需求全部未获满足, 自我界限将支离破碎。

  图7-1显示三种类型的自我架构,即自我界限。一个儿童必 须发展出强韧的自我界限,才能成功地步入青春期。在儿时被允 许做一个真正的孩子的人,才能踏着坚实的步伐走进青春期及长 大成人。倘若在年幼时不被允许当个孩子,我们就会变成小大人。 鲁索(Jean Jacques Rousseau)以其精辟之见述及:“大自然要人类在长大成人之前先当孩子。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原则,培育的 将是一个既不成熟也不可口,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果子。我们会得到一些年轻的贤者和失去天真的孩童。孩子有其特殊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和感觉,用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是愚蠢无比的。”

  自我界限即是内在力量,个人借此可固守自我 以护卫内心世界。这意味着个人运用自我界限 来筛选并解释外在世界;也应用自我界限来建 构个人与外在世界因应及转变的互动关系。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上需要哪些照顾和满足呢?

  一、反应、共鸣和肯定

  孩子最早期的需要就是能有一个温暖的人在身旁,专心反映

  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在头15个月的共生期里,孩子需要一张具 有慈爱眼睛的脸孔,在这眼神中所包含的,将是孩子日后自我统 整时的核心和基础。

  婴孩的内在感觉形成自我核心,这些早期的内在感觉来自母 亲对他的感受。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人是透过感觉来经历 一切的。儿童最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自恋,而父母自身的自恋 需求如果未获满足,他们在为人父母后,便可能利用孩子以满足 自己的情绪需求,而孩子为了生存,往往也会很合作地在情绪上 满足父母。

  曾有一个女孩,姑且称她为珍珍。珍珍的哥哥在她不到一岁 半时就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负起安慰母亲丧子之痛的责任。珍 珍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面容,而且已经习以为常。成年后她有一 段维持了 18年的恐怖婚姻,但是仍然强颜欢笑照顾吸毒的先生和 孩子。直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才摘下戴了多年的微笑面具, 哭得一发不可收拾。

  二、接触、温暖和归属

  如果父母的情感受到压抑,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的接触;而 接触是信赖的来源,缺乏肢体接触对婴儿而言是致命性的欠缺。 成人则将肢体接触的需要延伸到情绪层面上,情绪的抚慰包括得 到注意、受到重视,也包括自己的成就感和获得赞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喜爱,否则就会被迫创造一个 幻想中的关系来满足自己,以便让自己有力量前行。

  因为情绪的抚慰是个人的基本需求,如同食物之于身体,因 此孩子会不择手段谋取情绪的抚慰,甚至于用不健康的方法,如闯祸、惹麻烦等,终极的目标仍然是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和情绪 层次上的接触。

  三、自我接纳与自我实现

  个人的独特性需要得到肯定和接纳。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 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 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 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 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 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 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 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这些潜藏的部分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例如,可能在毫无 预瞥的状况下突然发怒。有时我们会说,“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 是怎么回事”或者“我失控了”。除了愤怒以外,悲伤和恐惧的情 绪也同样可能偶尔发作。

  我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被准许生气,因为愤怒是七大罪之 一。我记得小时候曾有一位好心的修女,拿一张病患的肺部X光 片让大家传阅,并说这就是犯罪(随便发怒)的灵魂的样子。我 当时曾吓得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生气,一定要对人友善。

  我也像大多数的男性一样,被教导要“有泪不轻弹”以及 “无所惧怕”。

  即使是快乐,我也不能快乐得太久,因为父母会说:“非洲的 小孩都快饿死了,你还乐什么!”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 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在这种情形下,真我必须封闭,而代之以假我出现。假我可 以符合父母的一切要求,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佛生和梅生 (Merle A. Fossum &- Marilyn J. Mason)在《面对羞愧》{Facing Shame) 一书中曾说:“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 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 先是有意识地赞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 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四、自主、独特、空间与分离

  孩子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需要有身体上的空间。身体的空 间是建立身体界限的基础。

  我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会完全遵照我的指导和示范,因为他 们总会加人自己的方式和风格。纵然他们会因此犯错或受到挫败, 但是这也是上帝许可及大自然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机会。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根本无法相比较。每个人也都需要自主。 自主的需求在一岁半时就出现,那也正是个人在心理上离开父母、 寻求自立的开始。那时,共生期巳满,个人结束了对父母的完全 依赖,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两岁的孩子爱说“不”。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今 天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受到性骚扰及面对酗酒和吸毒的诱惑时, 难以抗拒。强暴孩子的人像是寻找猎物的猎人,他们善于辨识何 处有最乖巧顺服的孩子。

  在发展自主性的阶段里,最大的危机是羞愧感。孩子必须学 会与羞愧和疑虑共处,这些感觉本来是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的限度,知道自己会犯错而非全能。然而过度的羞愧感却使孩子

  扭曲了意志的力量,把操纵环境的能力转而用来对付自己。

  艾瑞克森在《儿童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一书中 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 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 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力感……这种肤 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 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过多羞愧会造成内化的自贬心理,而反映出强迫性的控制及 完美主义的倾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羞愧在代别之间的传递性: 有强迫性控制欲的父母最会羞辱孩子,孩子长大也会有一种强迫 控制的不成熟心态。有自贬倾向的父母提供羞愧的最佳示范,这 样的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学会自爱?

  羞愧最具伤害性的地方是它所引发的过程,它会由一种感觉 内化变成实存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个人的情绪、需求和欲望都 遭到贬抑。例如,我曾被教导愤怒是一种可怕的罪恶,因此当我 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 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在我生长的家庭里,唯一不会引发羞愧的感觉就是罪恶感。 罪恶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在健康的家庭中,罪恶感形成了良知, 使个人因此变得可靠及负责任。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罪恶感比羞 愧感更为成熟,因为罪恶感的前提是已经有了某些内化的价值观。 它指一个人在做了某些违反价值原则的行为时,感到后悔。佛生 和梅生说:“罪恶感是针对个人行为的痛苦感觉,表达对自己行为 的后悔及负责。羞愧感却是针对自己个人的痛苦感觉。”

  倘若牵涉到无法改变的自我及不能挽回的犯错行为,再多的 补偿及认错也无法改变羞愧感及自贬的感觉。

  在不正常的家庭里,罪恶感是不健康的。这种家庭中的成员 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特性,只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以维持封闭系统 的平衡。谁若试图脱离系统放弃僵化的角色,追求独立及独特, 就会面对系统的愤怒和排斥,并且承受沉重的罪恶感压力。我们 必须了解这种罪恶感乃是病态系统的症状。需知:在不健全的家庭里,成员是为了家庭而活,并非家庭 为了成员而活。

  羞愧感之所以能够内化,乃因为个人的趋力(drive)受到羞 辱和贬抑。一个好奇的3岁小孩会探索自己的身体,那是一种正 常的趋力。我们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

  有一天,小华发现了自己的鼻子并且叫出它的名称。妈妈非 常高兴,还叫外婆一起来看小华指认的鼻子。他因此得到许多赞 赏。之后他又指出自己的耳朵、手肘、手指等,也同样获得家人 兴奋的称赞。有一个星期天,全家都待在客厅(说不定还有客人 在场),小华指出了自己的性器官,并期待引起相同的喝彩,但是 这次没有。妈妈迅速把他抱离客厅,他从未看过妈妈脸色那么难 看,即使他把大便抹在浴室墙上时都没这么糟。于是他了解到: “我们家中没有性器官这种东西。”自此他的性欲及性趋力受到羞 辱,他只能秘密地面对自己的性成长。这当然不是一个开放及有 活力的家庭该有的现象。难怪,据调査有68%的夫妻在性关系上 有困难,最多的是“性欲失调”。试想,一个人在一个视性为禁忌 的家庭中生活了 20年,如何能在婚后,顿时在性方面变得开朗和有活力?有些人唯有在秘密及不法的性经验中才会感到兴奋,一 旦它是合法的及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时,欲望立刻就消失了。

  贬抑扭曲人类的性欲是何等可悲的事!

  倘若孩子从小就被告诫要做小淑女或小绅士,不可动作粗鲁、 不可过分好奇,孩子的攻击趋力也可能受到羞辱,甚至于在训练 大小便期间,孩子的排泄趋力也有可能被大人不经意地羞辱,以 至于他们后来会变得像我一样,在如厕时要将浴室的水龙头打开, 以免他人知道我正在大号。一旦欲望受到羞辱,往后每当自己的 欲望出现,或感到某种自然趋力时,都会为此而羞愧不安。

  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欲望上,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 被人拥抱、抚触过,且在他想与人接近及希望有人触摸时被羞辱, 以后每当他产生这种欲望时,就会觉得很丢脸。许多小男孩因为 渴望被拥抱而受到嘲笑,于是学会用投射或自我防卫来压抑这些 需要,以为男子汉不应该需要这些娘娘腔的事情。因此,男人倾 向于把亲密需求诉诸“性”,女人却倾向于把亲密需求过度情感化 及情绪化。

  男人用性来掩饰自己对亲密感的需要,把被触摸及与人接近 的欲望转化成性欲。女人却比男人更会因为性的需求而害羞不安, 因此她们会借着温柔慈爱的行为掩饰性欲。

  其实亲密的需求和性欲都是正常的,但是在丧失功能的家庭 里,所有需求都可被冠上难听的罪名,不能做自己又无人支持的 孩子,他的任何感觉和需要仿佛都不对劲了。

  五、快乐、痛苦和刺激

  儿童需要乐趣和游戏,需要适合自己年龄的挑战性刺激,也需要经历适当的痛苦和磨难。溺爱孩子等于剥夺了他由生命的正 常痛苦中学习的机会。痛苦是成长及智慧的源泉。有一首歌唱道:

  “没有受过伤的心是空洞的,你的悲伤越深刻,你的喜悦越丰富。” 夺走孩子产生勇气和智慧的源泉,几乎可以说是不人道的。完美主义及严苛的父母则剥夺属于童年的笑容和天真,过分 严肃的家庭,也很容易截断孩子自然的情绪。

    六、可信赖及可预测

  孩子需要可信赖的父母来测试自己的限度。这是形成自我所 需要的测试,唯有可信赖及心理平衡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安心探 索世界。

  两岁的孩子在探索世界及发展自主性时,需要父母陪在他身 边,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做他想做的事。他必须在安全的范围内 寻找自己的限度及自我。到了青春期,孩子扩大生活领域,进一 步探索人生时,更需要有自我坚定的父母支持。如果父亲太不成 熟,时时需要儿子对他感恩的话,儿子就不能尽心自我追寻,而 需要去照顾信心不足的老爸。

  可预测性对孩子而言极具意义。孩子需要稳定及可预测的父 母。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父亲回家时可能喝醉了,母亲可能闹情 绪或抱怨身体不舒服,孩子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 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许是坏脾气的爸爸突如其来地大发 雷霆。

  不成熟的成人会期待孩子完成他们永无休止、产生于矛盾心 结下、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无暇照顾自已的感觉,必须时常处

  于警戒的状态中,以便侦测接下来家里将发生的事。这种家庭中 存在着微妙而深沉的情绪虐待,包括互相冲突的双重束缚信息和 极端冷酷的折磨。

  我认为父母的主要职责是在孩子需要时能将自己给予他们, 因此,我个人主张不要在30岁以前生育子女。我也盼望能够发展 出详尽的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与能力,作为 当父母之前的必备条件。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孩子生来均珍贵而独特,因此 我们应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正常快乐的童年。

  我当然不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善良,因为邪恶是存于宇宙中的 明显事实。世界上有坏人,但如果孩子得以在健康正常的环境下 成长,坏人必然会减少。

  孩子年幼时,常常被加在他们身上的道德规范所困惑。有时 我们会询问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你要不要做个好孩子呀?”其实, 我们是在孩子乖巧讨喜时,才称他们为好孩子,反之则是坏孩子。 这种好坏的区分可能只是父母投射自己先人为主且承自毒性教条 的一些信念罢了。

  哈佛大学的柯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经花了许多心思 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他的研究基础是皮亚杰累积50年心血,在 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不朽成果。柯伯格指出:从出生至7岁是属于 道德前期,那时所谓的“好”是孩子喜欢及想要的。7岁以后,孩 子开始会做有限的具体逻辑思考,此时所谓的“好”是互利互惠 的,例如,你替我抓痒,我也会替你抓痒。到了青春期,才开始 有利他的想法出现,此一阶段中的道德观是由人际关系中彼此顺应的因素所掌握的。只有当我们更年长时,才能有成熟的思考, 将善行视为有内在意义、值得去执行的事。至此,一个人会因其 抱持的原则和信念而行善。然而走到这个阶段起码要花上25年的 岁月,也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达到这个阶段。

  图7 - 2是艾瑞克森、柯伯格以及皮亚杰三人对于人类的情绪、 道德及智能发展的研究结果的摘要。据我所知,这些资料在研究 及临床上提供了最佳指引。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发展都如研究 结果一样,但这些研究结果的确提供了很好的常规模式。身教良 好且同时指出孩子不良行为后果的父母,远比惯用处罚、打骂, 以及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的父母,更能为孩子提供稳固的道德发 展基础。为7岁以前的孩子贴上不良标签,实在是一种心理上的 虐待,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在孩子做错事时称他们为坏蛋,予以 痛打惩处只会造成他们的自卑、自贬及羞愧;自贬的人相信自己 很差劲。如果人去做不道德的行为,那么,最大的因素必定是自 贬及不健康的羞愧。以下是情绪虐待经历带来的影响,你不妨用以自我检查。

  1. 害怕遗弃——你无法舍弃事物也很难离开别人,会想长久 维持某些关系,即使那份关系已不合宜或不健康,却仍然不舍, 或者你收藏许多东西不愿丢掉。

  2. 妄想或否定事实——如果有人批评你的父母,你一定挺身 护卫,你对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印象。你不停地讨好父母,想贏得 他们的喜爱,但无论怎么做,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满意。

  人类发展的阶段

  3.情绪不分化——你弄不清楚自己的感觉,也不晓得该如何 正确地表达情绪。生气时哭泣,害怕时发怒。也许你的情绪化为 身体上的毛病,常有不能解释的病症或需要经由别人才能感觉自己。

  4. 寂寞孤单——你与外界联系不多,因而有时对周围失去真 实感,你孤单而缺乏归属感。

  5.思想混乱或偏差——你说话时有太多琐碎的内容,使人感 到乏味。你强迫性地担心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像是世界和平、 社会治安。一点小事就让你着急不已,但是你往往停留在思考阶 段,很少付诸行动;你很爱分析自己的问题,却很少动手去解决 问题。

  6. 强迫性/上瘾问题——你用酒或药物脱离不舒服的情绪,你 让自己忙碌以便不去想不愉快的事。

  7. 高度焦虑——你长期感觉焦虑却不知道究竟怕些什么,总 把事情往坏处想并时时担心灾难将至。

  8.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当你对某人有亲密感时,就会不自 觉地破坏彼此的关系,你常被那些其实不会真正爱你的人所吸引, 对健全的亲密关系不屑一顾。

  9.失去情感的活力——有人说你冷漠而机械化。你表里不一, 嘴上说很兴奋,其实没有;嘴上说很生气,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事实上你的情感麻木。

  10. 你为自己的需要和趋力感到羞愧——每当你的性欲升起, 渴望亲密或有其他需求时,就会感到羞愧。

  11. 厌恶与内疚之循环——你讨厌为家人担负许多责任,但若 不尽力照顾,你又会充满内疚。你无法追求自己的乐趣,可是一 旦为自己的权益打算,又会心有不安。

  12. 情绪和羞愧混淆——每次一产生情绪,就紧跟着感到 羞愧。

  13. 有个规矩:不准表露情绪——你生长在一个不准表露情绪 的家中,不用多说,你就应该知道父母爱你。家人永远不会说出 自己的愤怒、害怕、心痛和悲伤,你当然也不会把内心的感觉说 出来。

  14. 强制控制欲——你试图控制身边一切的人、事、物,包括 他人的行为;你也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倘若情绪失控,你会觉 得丢脸。

  15. 假我——你伪装自己以达到设定的形象,你戴着面具,掩 饰情感,扮演僵化的角色。伤心时,你微笑着说:“我很好。”气 得发抖时,你说:“我没事。”

  16. 空虚不满——你自小未曾有过自恋心态。你觉得空虚,不 断尝试各种事物却不觉得充实满足。

  17. 玩心理游戏、操纵别人——你花许多精力玩心理游戏,想 操纵别人,因为你不知如何用坦诚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18. 纵容自己——你有时很放任自己,别人不满足你的希望你 就会很生气。你很专制、缺乏耐心,希望别人迅速了解你的需求。 生活中出了问题,错误要归于他人,你不认为自己也该为事情 负责。

  19. 常被惊吓所苦——你经常在恐惧中,易受惊吓。

  20. 心中有个不满足也不成熟的孩子——你的外表和言行都似 成人,内在却有着孩子的心态。

  21. 专制而求全——你拼命努力,严格自我监督,好吹毛 求疵。

  22. 内心贫乏而需求不尽——你内心干枯贫乏,期望有人来滋

  润、满足。你走人婚姻是企盼有人会好好照顾你,但你的需要像 个无底洞,可能你也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

  23. 遭受过性暴力、身体虐待或两者兼有。

  24. 欠缺处理情绪的能力及沟通技巧——强烈的情绪常会淹没 你,你也害怕别人的强烈情绪,你无法传递自己的感受,也很难 了解别人的心情。

  25. 内化了愤怒、悲伤、惧怕、羞愧、快乐和罪恶感——你充 满怒火却感受不到愤怒,你悲伤却不自觉。感觉内化意味着那些 情绪不再真实起伏,像卡住的开关般没有弹性。在你把羞愧也内 化的同时,所有情绪都被包裹在羞愧里。

  26. 既是迫害者又当受害者——在人际关系里,你轮流扮演受 害者及迫害者的角色。

  27. 失去内在的 统 你所疏忽和隔离的感受有时会蹦出

  来。例如,出其不意地大发雷霆时,你会说:“真不知道我中了什 么邪!”

  28.过分关心他人的感 觉 对他人的感受很敏感,一直努力安慰他人。如果别人生气了,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息怒; 如果他人伤心,你会设法减轻他的伤痛。

  29. “现在”恐惧症——你追悔过去,希望重新来过;你对未 来充满幻想,常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你活在过去及未来,而 非现在;回忆和幻想是你逃离“此刻”的方法。

  30. 怕被别人带坏——你不容易信任别人,有些疑神疑鬼。觉 得自己应该从他人身上获益,你怕不如你的人会给你不好的影响, 而不屑与他们在一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