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制造“空白”,瞬间让人失去自我的招数

  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情报系统细密如蛛网,而且是遍布全世界。正因为如此,所以世界上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休想逃过它的耳朵,它每时每刻都在窃听着全世界的风声, 不会放过丝毫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1945年9月2日,当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 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这场战争 刚刚结束不久,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冷战”接踵而来。先是1946 年3月,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 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接着,1947年3月12日,当时美国的总 统杜鲁门又提出了 “杜鲁门主义”,这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 始的重要标志。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变得剑拔弩张。这更加剧了美国

  对苏联的关注度,当然当时刚刚成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便派上了用 场,在搜集苏联情报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

  转眼间到了 1949年夏天。

  8月29日上午7点左右,苏联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城市——坐落 在额尔齐斯河畔的塞米巴拉金斯克上空突然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 声。这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不是别的什么声音,而是苏联第一枚原 子弹试爆成功发出的巨响。对于这次原子弹试爆,苏联釆取了各种 措施来封锁消息的走漏。只是苏联自以为做得极为严密的措施并没 能防止这次原子弹试爆风声的泄露,很快这个秘密就被人发现了。

  五天之后,也就是9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空军基地。

  这天,一架WB-29侦察机像往常一样从空中执行任务回来, 这次空中执行任务的目的地是苏联远东堪察加半岛附近的空中区 域。当飞机降落在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后,相关技术专家开始检测滤 纸。千万别小看这种滤纸,它所起的作用可是相当巨大的,因为这 种滤纸连续3小时接触了 6 000米飞行高度的空气和云。随后,相 关技术专家对滤纸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后的结果却让专家们大吃 一惊。因为相关技术专家吃惊地发现,滤纸的辐射程度很高,已经 超过美国本土科学家制定的警戒线的标准,而且是整整高于警戒线 的4倍。相关技术专家排除了自然因素,他们解释说这是自然因素 所不能达到的。为了尽快査明原因,滤纸被送往美国本土作进一步 检测。这个时候,美军加强了对自己的对手苏联的空中监测,特别 是距离美国阿拉斯加州距离较近的苏联远东地区的空中监测。

  其实,滤纸的辐射程度过高正和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有 关。当那声巨响响彻在塞米巴拉金斯克上空的时候,原子弹所释放 的辐射尘埃通过风飘散到空中,并附着在云上面。只是这些云和空 气从塞米巴拉金斯克上空到苏联远东地区的上空的过程花了五天的时间。

  9月5号,也就是第一次检测到滤纸有辐射的两天后,WB-29 侦察机又带回了滤纸监测样本,相关专家在进行分析后发现滤纸的 辐射程度超过了美国本土科学家制定的警戒线的20倍!美国军方 推测可能是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了。随后,美国军方除了从空中获 得釆样情报外,还通过诸如海军的雨水检测和英国军方相关等的情 报,最后终于确认了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只是美国推测出 来的苏联原子弹试爆的时间是8月29日的上午8点左右,这只与 实际试爆时间晚一个小时。

  9月20日,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得到了美国军方经过多日详 细核实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是: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三天后,杜鲁门总统向美国公众发表声明,说苏联在最近几周进行 了一次原子弹试爆。

  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严重地打乱了美国在第二次世 界大后全球范围的战略部署,这彻底击碎了美国企图在二战后独霸 世界的美梦,也打破了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美国在震惊恼怒之 余,绝不相信苏联能这么快就制造出了原子弹,而且是在没有外援 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美国认为,一定是苏联搞了什么阴 谋诡计靠间谍窃取了西方国家原子弹的机密,.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 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査清楚真相,美国加紧了对原子弹泄 密事件的调査工作。在这紧急关头,CIA的特工们终于上场了,这 项艰巨的任务当然会交给嗅觉敏锐的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的特工通过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名 叫伊果尔•谢尔盖耶维奇•科津科的年轻人身上。科津科原是机要 译电员,曾供职于苏联驻加大使馆武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 束后的第三天便携带妻儿离开了加拿大。经过查证,大量和科津科有关的资料显示,苏联的确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依靠自己的力 量制造出原子弹,它就是通过其在美、加、英三国的间谍获取了有 关原子弹的秘密文件。“科津科事件”在美英等国家引起了轩然大 波,各国特工都在秘密行动,这其中就包括CIA的特工们。

  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了把这些藏在暗处的间谍挖出来可谓是煞费 苦心,不过所有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因为CIA的特工们经过秘密 调査和跟踪成功截获了苏联的一套密码。在截获这套密码后,CIA 特工人员赶紧投入到了对密码的破译工作当中。当密码被破译后, CIA特工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信息:那就是这份密码表 明,苏联这许多年来从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位于美国新墨 西哥州)获取了大量机密,这充分说明苏联的间谍已经在美国活 动,而且的确已经打入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在对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泄密案调査的过程中,CIA特 工发现有两个英国籍科学家嫌疑最大,因为像原子弹这样的重要机 密一般人是不会接触到的,只有直接参与原子弹研究工作的人员才 有可能接触到。这两名科学家一位是皮尔斯教授,另一位是富克斯 博士,二人都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过。不过,CIA 特工在通过多方取证调査后便排除了皮尔斯教授,那为什么富克斯 博士的可能性比较大呢?这还要从他的姝妹说起。

  富克斯博士的妹妹名叫克里斯特尔•海涅曼,她在马萨诸塞州 的坎布里奇,这一地点和破译的密件线索是吻合的。很快CIA特工 就同英国方面取得了联系,没过多久英国方面就给CIA特工反馈回 了消息,消息说他们传讯了富克斯,并且富克斯已经承认是他向苏 联泄露了大量机密,这其中包括情报的提供和数据的传送,还有就 是具体制造原子弹的方法。

  本以为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泄密案会就此告一段落,但CIA的一位特工觉得就此了结此案还为时过早,他总觉得这其中还 有很多疑点,或者是还有很多掩盖住的真相没有被揭露出来。这名 CIA特工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于是他把自己的判断整理成书面文字 并呈交给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当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级 官员看过这名特工形成的书面文字后,经过研究决定从富克斯入 手,以便挖出潜伏在美国的更多的苏联间谍。

  这名CIA特工由富克斯这条线索迅速发现了其在美国期间与之 接头的人,这名接头人名叫雷蒙德,这个名字看上去似乎是个化 名。不过富克斯及其妹妹海涅曼还提供了三条重要情报:第一条是 这名接头人的体貌特征,身高170公分左右,年龄大约45岁,脸 圆,肩宽,等等;第二条是富克斯在三个地方与这名接头人见过 面,这三个地方分别是纽约、波士顿和圣菲;第三条则是有关这名 接头人的身份和住处的,这名接头人是一名化学家,住在费城 附近。

  有了这三条情报,要找到这个人就不是很困难了。随后,CIA 特工迅速展开了行动。不久CIA特工就抓获了一名犯罪嫌疑人,这 个人的所有特征都和富克斯及其妹妹海涅曼提供的三条情报相符, 但是他却不叫雷蒙德而叫哈利•戈尔德。为了确认戈尔德是不是 “雷蒙德”,CIA特工准备对戈尔德进行审讯,而主管这次工作的就 是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递交书面文字的那名特工。

  在审讯戈尔德之前,这名特工仔细察看了他的所有资料:出生 于瑞士,后来随父母移居到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曾经在一家大 医院供职,在化学领域的成就也比较突出,等等。

  第二天审讯开始了,那名叫做戈尔德的犯罪嫌疑人先被带到了 审讯室。这是这名审讯的特工故意叫自已的下属这样做的。因为这 样可以让犯罪嫌疑人独自待上一段时间,给他造成心理上的一种空 白,而且有利于审讯人员在进入审讯室时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场, 这种气场可以在气势上占据有利地位,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戈尔德被带进审讯室后五分钟,这名特工带着有力的步伐走进 了审讯室。接着这名特工故意提高了嗓音和语速连续问了戈尔德十几 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数都和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泄密案无 关,只是一些和化学相关的问题。戈尔德一脸疑惑,因为他不知道这 名审讯人员把_带到这个鬼地方来为什么却不问一个和洛斯阿拉莫 斯原子弹实验室泄密相关的问题。戈尔德疑惑的面部表情出卖了他, 这一点被这名审讯的特工看在眼里,他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

  这名CIA特工并没有就此中断这种高嗓音和快语速的发问方 式,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切入正题。

  “认识这个人吗?”这名CIA特工拿着富克斯的照片问道。

  “哦,不认识,但是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我想起来了,是在 报纸上,当时的报纸上到处是他的照片,那个窃取原子弹机密的间 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英国人。”戈尔德从容不迫的回 答道。

  “你的记忆力还错,他的确是那个窃取原子弹机密的间谍。” CIA特工暂时同意了他的话,不过紧接着这名特工又问道:“你喜 欢波士顿吗?有没有考虑换一个居住环境?”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波士顿,尤其不喜欢那的气候。我 去过几次,那的气候简直让人生厌。我记得我上次去那时已经是5 月下旬了,但是那里还很寒冷,只有华氏40度(约4T),我受够 了,再也不想去那个鬼地方。”戈尔德丝毫没觉察出异常,滔滔不 绝地说了个没完。

  “那么圣菲呢?这个城市温暧而干燥,阳光充足而且湿度又低, 很适宜居住。” CIA特工继续问道。

  “我对圣菲的印象还不错!”戈尔德轻松的回答道。

  “这么说来,那你一定到过圣菲了?” CIA特工沉着地问道。

  “噢,不!不!我想您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说我对它的印象 还不错,并不代表我去过那个地方。您明白我的意思吗?”戈尔德 略显紧张的回答道。

  “放心,我很快就会让你承认你去过那个地方。” CIA特工心理 暗暗地想着,说着他拿出了一张地图摆在了戈尔德的面前,接着说 道:“怎么样,是不是想起了某一个街道的名称和曾经住过的饭店 的具体位置?”

  “你……你……你从哪找到的?”戈尔德神色慌张的问道。

  “在你家!正当我们打算从你家无功而返时,偶然在你的书柜 上发现的。” CIA特工微笑着说,“一个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圣菲 的人居然会有一张该市的详细地图,我相信你应该不会是为了纯粹 的兴趣问题吧?”

  这时的戈尔德脸色苍白,语无伦次:“我去过圣菲……噢,不, 那是我的一位朋友送我的,他知道我是一位收集地图的爱好者,所 以就送了我一张有关圣菲市的地图。对,就是这样,我的一位朋友 送的!”

  “5月25日,晴。这天我又一次来到了圣菲,这是个和波士顿 完全不一样的城市,我喜欢这里,特别是这里充足的阳光……” CIA特工的这段话只读了不到三分钟便被戈尔德打断,因为他的心 理出现了空白,变得异常矛盾,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就是那个“雷蒙 德,、

  这名CIA特工凭借自己的智慧,用“机关枪”式的语速给犯罪 嫌疑人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空白,终于起到了攻克人心的目的。戈 尔德抵不住心理压力,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在从事间谍活动时所 做的事情,其中参与了包括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泄密案在内 的许多重要案件。至此,轰动一时的原子弹间谍案终于画上了一个 完美的句号。

  其实,这名CIA特工只是使用了 “制造‘空白’”的方法。所 谓制造“制造‘空白’”指的是,用提高语速、掌控话语权或用一 种气势给对方营造一种特殊的环境,强调的是那种外部环境对对方 心理的一种影响。对方会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内丧失思考的能力,这 个时候人的大脑就会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大多数人在出现这种情 况时,都会伴随着心跳加快、意识缩窄等的出现。虽然大脑出现空 白的现象时间非常的短暂,但是这时确是对方心理最脆弱的时候: 失去知觉,犹如一张白纸,这对我们对其开展攻心战十分有利。那 CIA特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都有那些经验可以借鉴呢?

  第一,使用误导策略。

  CIA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试验,使用误导策略制造“空白”时 一般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文中侦破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 验室泄密案的这名特工就使用了这种方法。一般来说,误导策略用 于发问和回答这两种语境中效果更佳。在这种情况下,发问者往往 会设置一种前提,那么对方就很容易不打自招。

  误导策略又分为发问式误导和回答式误导两种情况。前一种情 况是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语言陷阱,从而我们才能达到攻 心的目的;后一种情况是抓住对方语言的模糊性,让对方在无意识 的状态下掉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里。不管是哪种情况,目的就只有 一个,那就是用误导的方法给对方制造“空白”,使得对方在瞬间 失去自我。

  第二,提高语速。

  CIA心理学专家表示,语速的快慢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当 一个人语速比较快时,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也越能表达更多的想 法;而当一个人语速比较慢时,他的思维就比较混乱,就不能完整 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提高语速对制造“空白”起着相当 关键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想让对方在瞬间内失去自我,不妨试试提高语速的 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麻痹对方,那么对方就会暂时丧失掉思考能 力,这也为我们趁机对其进行攻心战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营造超强气势。

  这一点说的是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超强气势的营造会使对方 在心理上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CIA的特工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他 们善于给对方心理上带来震颤的作用,这样的话自己就会始终占据 一种主导地位,自然能达到攻克人心的目的。

  第四,掌控话语权。

  在与犯罪嫌疑人交谈的过程中,CIA的特工们经常会通过一切 办法集中全部精力掌握话语权。因为CIA的特工们知道,在交谈的 过程中谁掌控了话语权谁就掌控了全局,可见在实施攻心策略时掌 握话语权是多么的重要。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借鉴,若想在交谈 中快速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就先掌控话语权吧,这样就会形成一 股强大的战斗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