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是怎样形成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变态心理是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综合影响下形 成的。
(一)生物学因素
一些生物学的因素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生 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活动等等。
精神病的遗传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有家系法、双生子法、寄养子法。家 系法,也称家谱调查方法,是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亲属精神疾病的患 病率调査,分析某一精神疾病的遗传因素。德国精神医学家卡尔曼(Franz Kallmann)在1946年调查了 953个精神分裂症患者2741个亲属之后发现, 在一级亲属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超过一般人口的相应患病率的10 ~ 15倍。 其他一些学者及国内学者有类似的发现。〔U现代双生子法研究,主要是将 异卵双生子与单卵双生子相比较,看两种双生子是否有同样的特征,可以体 现出遗传在这一特征形成中的作用。在变态心理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研 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国外有研究(1976年)表明,异卵双生子同病率 是9.1.%,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是51.1%。中国学者进行的研究结果与之接 近。例如,全国精神疾病双生子法协作组在1986年成立后,对100对精神分 裂症双生子的同病率进行了调査,调査报告指出,异卵双生子同病率是10%,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是57%。〔 1〕20世纪60年代以后,寄养子研究开 始引入。这种研究主要研究自婴儿初期即被无亲戚关系之他人领养的小 孩,比较患精神疾病的父母与无精神疾病的父母,其小孩被领养后患精神疾 病的比率,如该疾病有遗传,则前者的小孩应出现较高的患病率。国内外的 调査结果共同表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上,遗传因素而非社会心理因素是 主要的致病因素。〔2〕总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病患者的亲属中,同样 疾病的患病率远髙于一般居民。与患者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单 卵孪生者的同病率最高。
遗传也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如人格中的气质,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决 定的。美国学者戈达德报导的卡利卡克(Kallikak)家系案例,斯莱特(Sla- tor)等人所做的双生子以及其他研究都证实了遗传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 作用。〔3〕遗传因素在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由于多种基 因遗传缺陷,导致脑部结构异常的小儿头部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症,都伴 有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此外,胎儿期母体感染、严重的妊娠中毒反应等, 易导致先天崎形性的精神发育迟滞;胎儿期和出生后1岁以内严重营养不 良,可引起脑细胞数目减少,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妊娠早期接受放射 线检查、腹部外伤、婴幼期头部外伤等,也是精神发育迟滞的常见原因。
国外学者还在生物化学方面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做了许多研究,随着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精神药理学的开展、中枢神经介质研究 的深人开展,对精神病的物质基础的发病机制等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如证明偏执型精神病的发病可能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躁狂状态和抑郁 状态病人的脑内五羟色胺含量较低。躯体因素是各种器质性精神病的主要 致病因素,尤其是症状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常为导致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 有时随着原发躯体疾病的痊愈或好转,精神症状也随之消失,导致精神病的 躯体因素较多见的有感染、中毒、躯体疾患和外伤等。例如,颞叶损伤可引 起记忆障碍、听觉性言语障碍、听觉性错觉和幻觉。
一些病理生理因素,如脑外伤、脑炎与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MBD) 等病的后遗症以及其他有关的生物器质性因素对人格障碍形成也有一定的 影响。一些学者在进行脑电波的研究时,常见人格障碍患者有异常的脑电 波出现。说明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器质性因素也影响其异常人格的形 成。此外,体型、解剖结构、生理的疾病与损伤等因素,对性心理及性行为异 常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如女性子宫长瘤可能引起性欲亢进;一些神经症、精神病可引发性变态行为,如颞叶廉痫患者可表现为异性装扮癖、恋物癖、同性恋等行为,老年性精神病患者也可有恋童癖表现。
(二)心理因素
人的一些心理因素,如情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等等对变 态心理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与精神病形成有关的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病前 个性特征、精神因素等。病前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发育成 长过程中,由于内在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具 体表现在个体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模式上。个体对外界环 塊反应模式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类。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多倾 向于内向性格。躁狂抑郁症患者病前多倾向于外向性格。精神因素泛指亲 人死亡、思想矛盾、家庭不和、失业、离婚、亲属和本人生病、自然灾祸、意外 事故以及各种精神紧张。这些因素一般是与患者本人肌体需要以及本人价 值系统密切联系而构成致病效应。精神因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 精神创伤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很强烈;后者精神刺激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使患者精神上不断地受到折磨。也有些病人病前的精神刺激仅仅是一个诱 发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变态的发生是一个人早期心理发展的障碍所导 致的后果。如父母不和甚至经常打架,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偏爱父母 的一方而厌恶另一方;令孩子着异性服装,剪成异性发式,当做异性的孩子 来抚养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具有极大的伤害。近代心理学家认为,形成 性心理与性行为异常的心理因素与以下情形有关:①与性的紧张状态与消 极情绪有关;②与性动机的冲突有关;③与性挫折的情境与行为有关;④与 心理防御机制弱化有关;⑤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有关。此外,个人的性格特 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绝大多数男性性心理变态者的人格特质是内向性的, 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于社交活动。
(三)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受各 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 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 有巨大影响。
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梢神分析 理论认为,婴幼儿期(0 ~5岁),是人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也是环塊影响最 起作用和人格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的特殊心理要求,如 饥渴需要、情感需求等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或溺爱娇纵过甚,人格发育便 会固结停滞,不能继续顺利发展,日后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倒退至被固结的 阶段,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特点。在儿童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管教不一,或过多支配、干涉孩子的行动,或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表现为拒绝、冷 漠等,以及学校文化教育的缺陷,朋友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各种公共传播媒 介的误导等,都容易造成儿童社会化的缺陷,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人格障 碍。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性变态是社会文化环境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与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与异性交往受挫有关。尤其是幼年 时期的性教育和与异性交往受挫等对性变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对男孩子遗精现象,或者出现的早期性冲动,家长如果过分回避、责骂或采 用错误的方法做性游戏,往往对儿童性心理的发育相当有害。
此外,随着城市都市化的影响,产生人口拥挤、环境恶化、交通堵塞、噪 音污染、信息超载、高层建筑、竞争压力等城市化问题,各种变态心理的发病 率城市明显髙于农村。总之,社会文化诸因素对心理变态的影响是不容忽 视的。
目前,研究者一致认为,从整体而言,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 素都不能单独导致变态心理的产生,变态心理是上述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结果。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