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之八
土產紀
總論
陸產
水產
·總論
周禮職方掌天下之地,人民材畜有辨,九穀六畜有別。管子師其意,以五施別五土。凡五種之宜與不宜,若草木鳥畜又熟宜;又分五土而三,而各其六也;土物九十而種三十六也。古人之盡地利、窮物性,精知博究以導民如此。誠以貢賦、財用、飲食、宮室、養生、送死之所由藉也。土物之所繫,不綦重哉!然而雍州之粱、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秔,與夫璆球裕於西北、金錫盛於東南,以至於橘不植淮、雊不踰濟,物產於土而域於土者,亦與宋斤、魯削、粵鎛同;一遷其地,而弗能為良之意也。太史公曰:原大則饒,原小則鮮。豈虛語耶?昌黎稱閩地肥衍,有山川禽魚之樂,固不僅旁梃龍眼、側生荔枝焜煌中土已也!夫聖人因地布利,不患其產之不豐,而患其本之弗尚;苜蓿蒲桃、■〈〈崖,炎代圭〉刂〉賓焜竹,固不得與絲、麻、菽、粟而比隆也。今澎湖雖無珍禽、異獸、美果、奇花之饒,而人勤於職,無曠土、無游民,日耕於山、夜釣於水,飽食煖衣,含哺鼓腹,以樂太平,奚事侈陳異物以珍富美也哉!
·陸產
澎湖乃海心孤島,率皆平衍,並無崇嶺密林、飛鳥走獸。即如草木,乃大地之毛,而澎湖獨無木焉;道上行人求一休息之處,亦不可得。惟衙署及屋舍之有圍牆可以避風者,內中間植一、二株,以資蔭庇。其樹亦僅隨牆高下,不能高出於牆之外。然亦只有榕、柳二種而已,餘則不能活矣;草更賤卉;而澎地之草,長不滿尺,並未睹所謂白葦黃茅芃芃勃勃者。至於花木,縱有從內地帶來,不久亦即萎落焉。余履任時,攜有劍蘭二盆。到署初年,尚覺青翠開花;次年即減,三年則根苗俱殞。非人事之不齊,實水土之各別也。今民所最重者五穀,而稻麥黍稷菽之不全,僅以高梁、小米、地瓜、雜糧為種植之本、養命之源。蓋土地既已磽瘠,而風多雨少,又無霑足之潤,雖有上農,亦何所施其力也哉!
穀之屬
稻:其名品甚多,且各處所呼又各不同。有紅、白二色,早、晚兩種。糯米可以釀酒,占米即人家常用之飯米。稻田,澎湖惟大城北、西溪二社約有十數畝。遇雨水調勻之歲,則能種蒔;否則,種雜糧。澎雖有稻,實無稻也。
黍:即俗呼為小米者是也。種原出北地,名品亦甚多。粒小於粱,結穗如狗尾者,名狗尾粟;如鴨腳者,名鴨腳粟。內地兩種俱有,澎湖只有狗尾粟一種。
秫:即俗名黃小米是也。其性與稻之糯米相同,可以釀酒。澎人獨不曉釀酒,只做粘糕等用。
番薯:俗名地瓜。閩書云:皮紫,味甘於芋。自明萬曆甲午歲荒,巡撫金學曾從外番忙種歸,教民種之,後乃蕃衍。何喬遠有番薯頌,序云:來自呂宋,可生熟食,亦可釀酒。今澎人遍地皆種,穫而切片晒乾,名曰薯米。其藤可飼羊牛、可供炊爨,利亦普矣哉。
落花生:俗名地豆,又名番豆。蔓生,黃花。花謝時,花心如針入地,即成子,故名落花生。形如莢豆,以一莢三、四子為美。性宜沙土。炒食,氣甚香美適口,人多嗜焉。但其性太熱,多食非宜。汪訒菴本草,稱其辛能潤肺、香能舒脾;吾則不敢知也。今各處皆用以榨油,利益甚廣。其藤亦可飼牛羊、供爨。澎地遍處皆種焉。
芝麻:一名胡麻、一名巨勝;一名油麻、一名脂麻,謂其脂多油也。有黑、白二種。沈存中云:胡麻即今油麻。古時中國只有大麻,其實為蕡。自張騫從大宛國得種來,故名胡麻。余考麻乃五穀之一,邠詩有禾麻菽麥;周禮三農生九穀,亦有麻。是時,大宛未通中國,安得有胡麻乎?張騫之說,似亦好事者附會耳,存而不論可也。澎人多植,收子以榨油,為利亦普。
高粱:一名蘆粟,本草名蜀黍。高粱註云:春種秋收,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有二種,粘者可以作酒,不粘者可供飲食;梢可作帚,莖可供爨、編籬:最有利於人者。澎人以此為周歲之糧。
綠豆:綠以色名也。豆肉平;皮寒,能解金石、砒礝、草木一切諸毒。澎人和米煮飯供食,亦可作芽菜。
米豆:皮色俱白。澎人和米煮飯供食,故名為米豆;亦可作餅餡。春種,秋收。
扁豆:一名娥眉豆,又名沿籬豆。蔓生,花如小蛾,莢生花下。莢軟,連莢可食;硬者取其子晒乾為扁豆,白者入藥,性得中脾之氣也。凡女人服草毒墮胎腹痛者,生白扁豆去皮為末,和米飲服(?),濃煎汁飲亦可。血崩不止,取白扁豆花焙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炒米煮飲,入鹽少許調下,奇效。亦能解砒毒。
蔬之屬
芥菜:農書云:氣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也。食之有剛介之氣,故字從「介」;比之人為烈士,當舉以首蔬云。經霜,味益甘美。心挺出,謂之薹。結子大如蘇子,色紫味辛,研末泡過為芥末,辛辣可愛。亦有為醬者。本草云:其氣辛,能利九竅通經絡,治口噤、耳聾等症。取芥心作辣菜,食亦可愛,乃菜上美者也。
白菜:本出北地,近日到處皆有。然出北方者脆美無滓,名曰黃芽白;一本有十餘斤、數斤不等。安肅白菜,竟有重至五十斤一本者;其脆美,實非他處可比也。閩地,北船帶來之山東白雖美,大不如安肅矣。
芥藍:菜如藍而厚,青碧色,亦菜之美者。薹心尤佳。一名灰菜。北方人掘其頭醃之,謂之大頭菜。
菠薐:劉禹錫佳話錄:此本出西域頗稜國;有攜其子來,訛頗為「波」。閩中記,以葉紋如波有稜。豈以義求之歟?今盡呼為波菜。
萊菔:即蘿蔔。本音來。郭璞云:蘆萉音羅北,色白,性能消食,尤制麵毒。故北人食麵必啖蘿蔔。又有紫色,名水蘿蔔。有一種黃色者,名胡蘿蔔;閩、粵人和檳榔食之。澎湖只有白色,並無紫、黃二種。
芹菜:泉郡志云:葉厚而柔,晒之不乾;蓋載陰氣之多者。閩中記云:去頭風,利五臟。莖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此乃菜之賤者。
芹菜:詩曰:思樂泮水,言采其芹。芹生於泮,故今丁祭必用焉。有赤、白兩種。荻芹根之白者可葅。赤芹則莖葉皆可葅。白芹謂水芹;赤芹生於陸地,謂之旱芹。澎湖有旱芹,而無水芹。
韭菜:一名草鍾乳,一名起陽草。說文,「韭」字從葉出地上形。又因種而久,故謂之韭。一歲可以四、五割。性極煖,故號鍾乳云。
蔥:一名芤,一名菜伯,一名和事草。初生曰蔥針,葉曰蔥,青衣曰蔥袍,莖曰蔥白,葉中涕曰蔥苒。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生辛、散熟、甘溫,有發散通氣之功。內則:膾脊用蔥,又脂用蔥。曲禮:凡進飲食之道,蔥■〈氵棄〉處末。注:■〈氵棄〉蒸蔥也。藥性用之尤多,茲不具載。
蒜:小蒜也。,外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說文謂之葷菜,釋道家謂為五葷之一也。又謂生食增恚、熟食發婬,有損性靈;故絕之。爾雅云:蒚山蒜也(蒚音力)。今人多生食之。
胡荽:湘山集云:即園荽也。莖葉柔細而根多鬚,綏綏然也。相傳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歸,故名胡荽云。幼幼新書云:即鵝不食草。
同蒿:時珍云:氣同蓬蒿,故名。葉似艾,花如單瓣菊;一花結子近二百成毬。學圃雜蔬謂之蕫蒿。
蕹菜:蔓生,花白。莖中虛,摘其茵以土壅之,即活。遯齋閒覺云:本生東夷古倫國,番舶以甕盛之歸,故又名甕菜。粵中有水甕菜,沿水面而生。其莖葉更肥脆可啖,能解野葛毒。其汁滴葛根,立萎。
莧菜:有紫、白各種。易曰莧陸,乃馬齒莧,非今之莧菜也。吳允睿云:莧性解毒,通竅,利大小腸;人受三春濕鬱之氣,積熱在內,適生此菜解散除治之。此真造化之仁也,最宜食之。此說非本草所有,而言之有理可信。但不可與鱉同食,令人生鱉瘕不可治。
豆角:有紅、白各種。世人目為裙帶菜。豆莢長尺餘,亦菜中之美者。福州人名為豆結。
蓏之屬
番瓜:種出南番,故名番瓜,又名南瓜。形如壺盧者,名北瓜。黃色者,又名金瓜。葉如蜀葵,花黃。澎湖之番瓜,開花時帶子之花,謂之公花;土人取公花之心插在母花心之中,方能結瓜。蓋瓜亦有雌雄。此澎地之所獨異也。
冬瓜:廣雅:一名地芝。本草註:經霜,而上白衣如粉。又曰冬瓜。益氣奈(?)老,除心胸滿,去頭肉熱。熱人食之佳。冷人食之瘦。瓜大可數拱,長二、三尺不等。小者名為節瓜,性味亦同。
菜瓜:蔓生,有青、白二色。澎地獨無白瓜。醬豉糖醋皆宜。凡病後不可食,又不得與牛乳酪同食。蕭子真云:菜瓜能暗人耳目,觀驢馬食之即眼爛可知矣。
壺盧: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是物各象其形,可為酒飯之器也。俗作葫蘆,非矣。世以壺、匏、瓠三物通稱,不知本草明分三種: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頸短而小、腹大而圓者為壺。味雖不殊,而形則各別也。鶡冠子曰:「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即此也。今近海之孩,皆背負一壺,亦以防溺也。
絲瓜:天羅、布瓜、蠻瓜、魚■〈魚玆〉,一物五名。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二名。世人呼為亂織。又有魚■〈魚玆〉之名,或云虞刺。來自南方,故曰蠻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以為常蔬。葉如蜀葵,汁可染綠。老瓜筋絡可以滌器,又呼為洗鍋瓜云。
苦瓜:學圃:雜蔬,種出南番,今粵、閩皆種焉。皮上痱■〈疒畾〉如荔枝殼,故北人呼為癩蒲菊錦荔枝。味苦,熟則色黃。廣州人呼為蒲薘。食物皆宜,亦名為菜中國老。
香瓜:有青、黃二種。味香,性冷,宜生食。暑月食之,可消暑氣。本草:甜瓜有十餘種;此其一也。粵中香瓜有大至二、三十斤者,亦香甜可嗜。澎地大不及斤,各處俱有,總不如哈密產者之為佳也。
西瓜:草木子謂:自元太祖征西域,始得此種。松漠記又云:洪皓使虜攜歸。胡嶠陷盧記言:嶠征回紇得此種。則自五代時已入中國矣。然劉楨、陸機、吳淑諸人皆有瓜賦,則西瓜亦由來久矣。瓜之所出,以燉煌為美。燉煌,古瓜州地也。各處皆生,長於夏月。惟臺灣貢瓜,則八月下種、十一月收瓜,每年定例正月貢瓜二十枚。澎地亦長於夏,味不如臺地。本草云:性甘寒,解暑、除煩、利便,名天生白虎湯。稽食賦云:瓜曝則寒,油煎則冷。亦物性之異也。
花之屬
蘭:草木疏曰:蘭為王者香。黃山谷云: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謂之蘭;一幹數花,而香不足者,謂之蕙。此說本之爾雅翼,世人皆耳食信之。今閩地山中,一幹一花者甚多;且有並頭者,一幹數花而高出葉上者。山中人皆以意名之,總謂之蘭。如山谷所云,諸種將謂之蘭乎?蕙乎?可謂強作解事矣。閩蘭,總以素心為第一品,然亦一幹數花也。澎本不產蘭,乃從內地攜來。然水土不合,三、二年根苗俱萎矣。
菊:爾雅云:蘜治蘠。埤雅曰: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禮記:季秋,菊有黃花。今黃、白、紅、紫諸色俱備,獨以黃為正色耳;劉蒙泉菊譜三十五品、范石湖菊譜七十一種,亦不能盡收。本草名更生,味兼甘苦,性稟和平,飽經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肺腎,治目疾頭眩。可藥可餌、可釀可枕,仙經重之。野菊名苦薏,不可入藥。澎湖並無野菊。
茉莉:開花色白,妙麗而香;方言謂之末利。又有紅茉莉,藤生,亦香。閩書云:原出波斯國,移種南海。洛陽名園記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十朋作沒利,洪邁作末麗,泉州志作木麗,亦隨人意會而已。香濁不如素馨。
木芙蓉:一名拒霜。秋開,色淡紅。一種百葉,朝開純白,午後則漸紅如醉,謂之醉芙蓉。菊亦名拒霜芙蓉,陸生荷亦名芙蓉。楚詞:集芙蓉以為裳;古詩:涉江採芙蓉。皆指芙渠而言也。
老少年:一名秋紅,一名雁來紅。初生時葉綠,與莧無異。秋深,秀出新葉,紅黃相間,俗呼為十樣錦;亦花中之佳卉也。
雞冠:佛書謂之波羅奢。閩中記曰:秋生,紫色,如繡畫雞冠之狀。亦有白色者。又有一種,中間花最大,旁枝之花四面環供,名百鳥朝陽。又有錯出五色者,亦佳。又一種稱壽星雞冠,亦有紅、白二種;或云即後庭花也。本草謂坐種則矮,立種則高。蓋矮者另是一種,非「坐種」之謂也。
百日紅:一名千日嬌。春種、秋花,紫紅色。花結如毬,大如彈子;其中仁如莧菜仁。採摘經久亦不變色,故名為百日紅云。
玉芙蓉:又名滿臺香。葉粉紅色,其氣清香,簪於婦人笄內,香越勝於樹。樹屬草本,然植之年久,亦有高二、三尺者。開花黃色,如菊花心。但此花香美不在於花,而在於葉。
美人蕉:圖經曰:花出瓣中,極繁盛,紅如火炬;又謂之紅蕉。四時俱茂。閩部疏曰:秋發一紅瓣,上抽綠苗;三、四日間齊放簇若朱蓮,經月不散,大是佳卉。
鳳仙花:又名金鳳花。有紅、黃、白、紫之色,亦有五色相間者。春間開,至秋盡;開與謝相續。子名急性子,可入藥用。宋光宗李后名鳳,宮中避后諱,呼為好兒女花。張宛邱呼為菊婢,唐韋后呼為羽客。此草不生蠹,即蜂蝶亦不敢近焉。女子捶其花以染指甲。又名指甲花。
水仙花:叢生,宜濕地。根似蒜,葉如萱草。葉中生莖,莖端開花,瓣白、心黃,謂之金盞銀盆;香韻清幽。花種出福清之海壇山上。澎地本無此種,乃從內地攜來者。
佛桑花:即木槿,葉似桑。四時長開,朝開夕謝,有朱、白、黃、紫各色。又云扶桑花折枝插土即活,內地人種以作籬。此亦花之最粗者也。
萱花:一名鹿蔥,一名忘憂。詩: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忘也,謂食之令人忘憂。周處風土記云:妊婦佩之則生男;又謂之宜男草。根名鬱金,花名金針菜。
月季花:一名月月紅,花似薔薇,而香不及,色亦微淡。七姊妹、賽牡丹等花,俱與相類而異名。
木之屬(澎地無木,止有後所列二種。然亦止植於人家牆內,其平地大道俱不生長)榕:亦作槦,海物異名記云:材擁腫,不中繩墨,故謂之槦。或曰:其蔭覆寬廣,故謂之榕。垂鬚入地,輒復生根,易生之物也。相傳:千年榕樹,上生奇南香。福州號曰榕城。今粵、閩處處皆有此樹。
檉:一名西河柳。葉細而枝柔,似垂絲柳。夏著花粉,紅如粟。其木折枝插土即活,亦易生之物。余於澎署及文石書院俱遍植焉。
草之屬
草:百卉也。禹貢:厥草惟繇。詩小雅:在彼豐草。論衡云:地性生草,山性生木。澎地之草,長不滿尺,豈地性有異歟!亦風多雨少,故草不長耳。草且如此,何有百穀也哉!
蕢:生有三稜。爾雅謂之■〈艹望〉。生淡水者,可以織席;生近海者名曰鹹水草,只可作繩。
香附草:一名沙根,又名候莎。爾雅翼:莖葉似三稜,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入氣分之藥。
刺裙草:穗刺人衣裳。或云:到雞鳴時,一抖即脫落;又謂之雞鳴草。世人取其心以編帽,縛以作筆亦佳。
蒺藜:子有三角刺。本草云:風家宜用刺蒺藜、補宜用沙宛蒺藜,乃腎、肝、肺三經之藥。端午采其蔓煮湯浴身,亦能消風。
蒲公英:葉似萵苣,花如單瓣菊。四時有花,花謝飛絮。斷之,莖中有白汁,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治乳癰,為通淋妙品。
蒼耳:本草作枲耳,即詩所謂卷耳也。一名羊負來。本草云:性溫,善發汁,散風濕;上通於腦、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風、目暗等症。作湯浴,可以治身癢。
車前子:郭璞云:江東人呼為蝦蟆衣。一名當道,一名馬舄;即詩所謂芣苜也。大葉長穗,好生道旁。本草稱其強陰益精,令人有子。又云與茯苓同功。
艾:有大葉者,有小葉者。本草云:味苦辛,性溫熱,熱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逐血,暖子宮。煎服,用鮮者。搗揉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凍者良;孟子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也。
仙人掌:閩小紀謂:多貼石壁上,如人掌。人家門前屋上多植之,謂可辟邪云。
毛之屬
羊:繁露曰:有角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嗥,類死義者;飲乳必跪其母,類知禮者。白澤圖曰: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又羊為孝獸。故論畜產,必以羊為首稱焉。澎無綿羊,只有山羊一種。從前各家割耳為記,散牧於島嶼之上;今民人日眾,土地漸開,乃各畜於家。本草,言羊肉於人最補。澎湖之羊,非為無補,且有微毒;中羊毒者,飲甘草湯則解。銅器煮之,男子損陽、女子暴下。物性之異如此,不可不知也。
牛:耕畜也。易:坤為子母牛。曲禮:牛一元,大武。元,頭也。武,足跡;牛肥則,跡大也。周禮,謂之大牢。牢乃豢室;牛大,故大之。羊小,故曰少牢。焦貢易林:牛龍耳瞋。牛耳無竅以鼻聽,龍則以角聽也。牛齒有下無上,察齒可知其年。牛有黃牛、水牛二種;澎無水牛,只有黃牛。然黃中色,革卦「鞏用黃牛」者是也。
犬:爾雅:以犬未成毫為狗。說文,以狗之懸蹄者為犬。今通作狗。易:艮為狗。術家以狗為地厭,能禳逐一切邪魅妖術。史記:秦時殺狗,磔四門以禦災。殺白犬血題門以辟不祥,則自古已然矣。狗守畜,故人家必畜之。犬最有義,古稱義犬,事不勝書焉。
豕:曲禮:豕曰剛鬣。註:豕肥,則鬣剛也。豚曰肥腯。腯者,充滿貌也。總名曰彘;牡曰豭、曰牙,牝曰豝、曰■〈豕婁〉。古者,教民二母。彘乃家畜也。故家字從豕,言無豕不成家也。孕四月而生,在畜屬水,在卦屬坎,在禽應室宿。易繫辭:坎為豕。言性趨下,豕俯首也。
貓:爾雅翼曰:小獸之猛者。禮:郊特牲,迎貓。為其食田鼠也。有黃、黑、白、駁色。尾長腰短,目如金,上齶多稜。提耳而身團縮者良。睛可定時,子、午、卯、酉如一線,寅、申、巳、亥如滿月,辰、戌、丑、未如棗核。玉屑云:貓出天竺國,因鼠嚙佛書,故畜之彼處。貓死不埋,掛於樹上。唐僧取經,得貓歸養之,乃入中國。此說謬也!詩大雅有貓、有虎,禮云迎貓。此豈在唐之後乎?
狸:狸有數種。大小似狐,毛雜黃黑斑如貓;圓頭大尾者為貓狸。善竊雞鴨。斑如虎者、方口銳頭者為虎狸,食虫鼠。澎地止有此二種。
獺:淮南子曰:獺穴知水。言獺能前知歲水潦高下,預度水所不至而穴也;人因以是為潦水之候。月令:正月獺祭魚。取魚水■〈氵裔〉四面陳之不食,謂之祭魚。孟冬復祭之。蔡邕月令章句曰:獺毛虫,西方白虎之屬。埤雅曰: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一名水狗,亦有白者。吳主孫和舞鐵如意,誤傷鄧夫人頰,求白獺髓雜琥珀治之而愈。又諸畜肝皆有定,惟獺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其間又有退葉。魚骨鯁久嗽,取獺肝燒灰服之愈。獺肝必自取者乃真,否則偽也。
鼠:穴虫之最黠者。善竊,晝伏夜動,俗稱鼠為耗虫。易:艮為鼠。抱朴子云:鼠百歲則色白。似非也。澎湖之姑婆嶼產白鼠,毛如銀。鼠,四足,兩眼俱紅。余任澎三載,僅構得一隻,數日即失去;再求則不可得矣。士人云:近日嶼上有狸貓,為其所食,故不可得也。
羽之屬
雞:易:巽為雞。禮:雞曰翰音。翰,長也。田饒告魯哀公曰: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子夜不失時,信也。故世稱為德禽。風俗通云:雞本朱氏所化,故呼「朱朱」。祝雞翁善養雞,故呼「祝祝」。若夫朝鮮之長尾雞、南越之長鳴雞、蜀中鶤雞、江南矮雞之類,名色甚夥,不能多載。
鴨:爾雅曰舒鳧。尸子曰: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能飛翔,如庶人守耕而已。故庶人執騖為贄。鴨皆雄瘖,雌鳴。重陽後乃肥腯,清明後生卵,則內陷不滿。伏卵聞磨礱之聲,則毈而不成。無雌抱伏,則以牛矢嫗而出之。粵人以火焙而生子,此皆物理之不可曉者也。肉作白鳳膏甚良;血解諸毒及小兒白痢尤效,以白者為勝。禽經曰:雞鳴咿咿,鴨鳴呷呷。大抵皆象其聲而名之耳。陸龜蒙有鬥鴨欄;孟郊為漂陽尉,開射鴨堂。
鵝:爾雅謂之舒雁,一曰蒼■〈可鳥〉。鵝顙如瘤,長脰,夜鳴應更。又善旋轉運其項;古者善書者,法以動腕,逸少所以好鵝也。寫經換鵝有兩事:晉史載右軍寫道德經換鵝。又仙傳拾遺云:山陰道士管霄霞籠鵝一雙,請書黃庭經。又是一事也。世遂以黃庭經為換鵝經,即黃魯直亦承其訛。行有行列,故兵有鵝鸛之陣。
海鵝:即野鵝也。大於雁,謂之駕鵝,亦曰■〈可鳥〉鵝。鵠之別名,則曰天鵝。贊寧曰:凡物之大,皆謂之天。天,大也。海鵝常於海濱獵魚而食;翎可為箭羽。臺、澎之人名曰南風戇,又名布袋鵝。
鷺鷥:詩:振鷺於飛,於彼西雍。詩義云:水鳥也,所好潔白,謂之白鳥。凡渡海者,見有白鳥飛翔則喜,以其將近嶼島也。鷺涉淺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鋤,故又名舂鋤。埤雅曰:頂上有絲毿毿,長尺餘,欲取魚則弭之。禽經曰:鷺啄則絲偃、鷹捕則角弭,藏殺機也。陰陽變化論曰:鷺目感而受胎。一名雪客,一名風標公子。
燕:爾雅:燕,乙也。齊人呼為鳦,取其自呼名鳦也。詩謂之元鳥。禮記:仲春元鳥至。陶隱居曰:紫胸輕小者是越燕,胸班黑、聲大者是胡燕。古今注:一名神女,一名天女。說文:燕,布翅岐尾,作巢避戊己;春社來,秋社去。
百舌鳥:即反舌鳥也。能反覆其口,隨百鳥之音。朝野雜記:春囀夏止。禮記云: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練雀:禽經謂之帶鳥。俗名壽帶鳥。似山雀而小,頭上披一帶;雌者尾短、雄者尾長。禽經云:冠鳥性勇,纓鳥性樂,帶鳥性仁。張華云:帶鳥者,練雀之類是也。臺灣人呼為長尾三娘。澎本無此雀,間有自臺飛來。余曾獲其一隻,育之數日,釋之而去。
麻雀:曹植賦:頭如顆蒜,目如襞椒,躍而不步。古今注:一名嘉賓。言棲宿簷瓦,馴近階除,如賓客也。禽經曰:雀交不一,雉交不再。老而班者為麻雀,小而黃口者為黃雀。逸周書謂:雀入大水為蛤。殆此類非家雀也。澎湖當日亦無麻雀,臺鎮呂瑞麟任澎湖時,從內地攜百隻來,育於署中。陞任時,放之四散,遂蕃衍焉。
叫天鳥:土人名為山麻雀。形與麻雀相類而略大。飛則向天而鳴,故因以名焉。
蟲之屬
蜂: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綏。范,蜂也。蜂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蜂;傳曰:「蜂蠆垂芒」是也。蠆字象形;蜂動以萬針,故借億萬之萬。又蜂有兩衙,應潮上下。主峰所在,眾蜂旋繞之;關尹曰「聖人師蜂之君臣」是也。蜂之種類甚多,採花者為蜜蜂。澎無蜜蜂,只有黃蜂、黑蜂、泥蜂之數種耳。
蜾裸:一名■〈虫醫〉螉,一名蒲盧。郭璞註:細腰虫也。莊子:細腰者化為蒲盧。古人名物,皆取形似;瓠之細腰者曰蒲盧,故蜂亦如之。詩:螟蛉有子,蜾裸負之。鄭箋云:螟蛉桑虫,蒲盧取去養之,以成己子。法言曰: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裸,祝之曰:類我!類我!七日而化。
蟻:禮記云:玄駒。爾雅名蚍蜉。壅土成封曰蟻封,亦謂之垤。化書:螻蟻之有君臣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粒之食,與眾畜之;一罪無疑,與眾戮之。埤雅云:蟻善鬥,力舉等身鐵。鬥輒酣戰不解;有行列隊伍;抱朴子「蟻有兼弱之智」是也。又有黑、白、黃色等類。閩、越地潮濕,白蟻之為害更甚也。凡蟻之侵物,無可禦者,第畏茶茗一物。委棄之茶渣,乾而為末,布於中途,蟻即裹足而不敢前矣。
尺蠖:屈伸虫也。似蠶而絕小。行則促其腰,使首尾相就,乃能進步。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元倉子曰:俗隨國政之方員,猶尺蠖之於葉也。食黃則身黃,倉蒼則身蒼。
螳螂:爾雅謂之莫貈(音鶴)。說文謂之斫父,淮南註謂之拒斧。又謂之天馬。此虫知進,惟捕蟬則一前一卻。齊莊公目為天下之勇虫,回車避之。莊子云:螳螂怒臂,以當車轍。
蟋蟀:詩義:蟋蟀似蝗而小。正黑身,有光澤如漆;有角翅。或謂之促織。里語:促織鳴,嫩婦驚。袁瓘秋日詩:芳草不復綠,王孫今又歸。人都不解。施蔭見之曰:王孫,蟋蟀也。唐宮人秋時以金籠閉蟋蟀,置枕函畔聞其聲。長安富人以鬥蛩為戲,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今世亦有鬥蟋蟀事。
螽斯:草木疏:一名春黍。青色、長角、長股,股鳴者也。一母百子;故詩以為子孫眾多之況。方言記江東人呼為蚱蜢。今俗人皆呼為草蜢。本草以為螽斯、莎雞,一物而異名也。
蜻蜓:爾雅謂之虰蝩。又名勞負、名青■〈虫忽〉、名紗羊、名蜻蜳、名虰蟶(音欣)。埤雅曰:蜻蜓飲露,六足四翼,翅輕薄如蟬,遇雨多集水上款飛。青■〈虫忽〉言其色,蛉虰言其狀;或云其尾如丁也。或云其尾如亭而梃,故曰蜓、曰蝏也。紗羊,言其翅如紗也。
蝴蝶:古今註一名蛺蝶,一名野蛾,一名鳳蝶,亦名鳳子、鳳車。搜神記云:朽葦為蠶,朽麥為蝶;以至桑化蝶,花化蝶,或桔蠹、蔬葉、壞帛、尺蠖繭皆可化。自無知化為有知,造化固不可測耳。四翅有粉,以鬚代鼻;其交皆以鼻。道藏經曰:蝶交則粉退,蜂交則黃退。
蠅:酉陽云:蠅聲在翼。身青者糞能敗物,故詩刺青蠅。巨者首如赤火,號為景跡。故歐賦曰:大忌赤頭,號為景跡也。青蠅亂色,故詩以刺讒。蒼蠅亂聲,故詩曰: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埤雅云:蠅好交,其前足有絞蠅之象。故蠅為字從「蠅」省。
蚊:列子謂之瞀芮。王周賦曰蚋子。古今注:蚊所化不一:洿水有孑孓之蛻,江南有吐蚊之鳥;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產蚊之木。是草木禽虫皆可化也。註:草虫,昏虫也。「昏」下從「虫」,乃古篆文「■〈蠢,昏代春〉」字也。揚子法言:善撓人。通夕不寢寐,晝伏夜飛。又有一種名蟆子,黑色而小於蚊,不礙紗榖,夜伏晝飛,人尤苦之。
蜘蛛:布網如罾右繞,蛛自處其中。飛虫觸網者,纏縛食之。爾雅多名,今皆省文作蜘蛛。詩蠨蛸在戶,即小蜘蛛長股者。俗呼為喜子;陸賈曰「蜘蛛集而百事喜」是也。
蛜蝛:爾雅謂之鼠負。郭注曰:甕器底虫。陶隱居曰:鼠在坎中,背則負之。一名鼠婦。陸佃云:食鼠婦,令人善淫;故有婦名。詩:蛜蝛在室。室無人則生故也。太平御覽載:葛洪瘧方用鼠負。
螥螂:狀如龍蝨,緣壁善走。好在廚篋中,遇物■〈口替〉食,亦■〈虫替〉書與墨。以其食油,閩人或呼為油蟲。俗呼曰黃蠆。正語曰漆蟲。
蜥蜴:似蛇而四足,青碧色,以五色者為雄,而不備者為雌。一種善緣籬壁,形小而黑,名蝘蜓,亦名蛇師。以其常在屋壁,故又名守宮。一種形小尾長,見人不動,名龍子,在草澤中;大者名蠑螈,捕蠅曰蝎虎。首隨十二時變色者,曰十二時蟲。東方朔射覆曰: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非是守宮,即蜥蜴。
蚓:月令:孟夏蚯蚓出,冬至蚯蚓結。結,屈也。天寒蚯蚓入穴,首向下,陽動則首向上;其身屈曲也。一名螾,一名■〈月旬〉■〈月忍〉(音蠢閏)。一名土龍,長吟於地中。江東謂之歌女。荀子: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槁壤、下飲黃泉,其用心一也。凡中蚯蚓毒者,以鹽湯洗之愈,或更飲鹽湯一杯甚良;不可不知也。
蜈蚣:赤腹、黑頭,多足。善啖蛇,食其腦;能螫人。一名蝍蛆;莊子謂「蝍蛆甘帶」是也。舊說:蟾蜍食蟾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動,俗名百足蟲。
蠹:凡地蒸濕則多蠹,甚為衣帛書畫之害。始則黃色,老則有粉,碎之如銀。一名白魚,一名衣魚,一名壁魚;俗呼蠹魚。一名蟫。雜俎載:何諷得黃紙中一髮,長四寸,卷之無端;用力絕之,兩端滴水。方士云:衣魚三食神仙字,則化此,名為脈望。夜持映天中星,星使立降。又壁魚入道經中食神仙字,則身有五色;吞之可以致仙。
灶雞:本草名灶馬,俗呼亦同。穴灶而居,狀如蟋蟀。詩義疏云:似蝗而小,善跳好鬥,立秋後則夜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
蛇:毒蟲也。尾如指甲。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蟠向壬,其毒在涎,其珠在口;其行也紆,其食也吞。蛇交蛇則雄入雌腹,交已乃退出。交雉,則生蜃及蟂。草居常饑,稍飽即蛻。冬含土入蟄;春出蟄則吐之,圓重如石,謂之蛇黃。蛇之為類甚多,大小不一,不能悉載。
蟾蜍:與蝦蟆同類。居陸地下陰處,身大背黑,行遲。腹下有丹書「八」字者,真蟾蜍也。抱朴子云:蟾蜍千歲,頭上有角,腹下有丹書。名曰肉芝;食之得仙。戰國策:月魄象蟾兔。故世謂月彩為蟾光者,不考所從出耳。
石之屬
文石:產於西嶼外塹、小池角二處。石外有璞,剖其璞而石始出。石有五色,錯而成文,故名。以黃者為上。土人以有眼者為貴;琢為念珠物類,以供玩賞。然石質鬆脆,遇北風時則皆折裂。近日挖掘殆盡,構求甚難,亦無有大如雞卵者;不過零星細小,只可作扇墜等物而已。以余觀之,殆不及壽山石遠矣。
·水產
水之大者莫過於海。海為天池,所以納百川者也;上應天星,下饒物產。傳曰: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傳亦約之而已。若夫析而言之,則有爾雅之書所不及詳、山海之經所〔不〕能紀者焉。今澎湖一島,四面環海,汪洋巨浸,茫無際涯,何奇不有?何怪不儲?試就魚而論,極其大可以吞龍舟,極其小可以穿針孔,更何有於天琛鮫絹、詭暉異質者哉?欲一一而詳之,亦孰得而詳之也!第澎人以海潮為田,以魚蛤為命;海之所生即穀之所出,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均有賴於水產。余僅就其日夕採捕常見之物,有名可稱、有形可舉者,類紀之而已。至於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睹,無濟於食貨、無益於閭閻者,存而勿論焉可耳。
鱗之屬
鯨魚:一名海鰍,俗呼為海翁。身長數十百丈,虎口蝦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數萬斤,小者數千斤。有言其背生草木,樵者誤登其上,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此亦荒詞,無可考據也。閩大記云:最巨能吞舟;日中閃鬐鬣若簸朱旗,遒健好動,故又名鱛。閩中海錯疏:海鱛噴沫,飛灑成雨。其來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沒;舟人相值,必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厭之,鱛乃逝去。否則,鮮有不罹其害者。間有自斃沙上者,土人梯而臠之,炙其皮以為油,艌船甚佳。其目珠,即明月之珠;鱛死即脫落,故死兩目皆空,世罕得而獲焉。澎湖於乾隆二十二年夏四月,有一鱛自斃於虎井嶼灣上。土人爭割其肉,約有數千斤云。今澎署大門尚有支門魚骨一條,長數尺、大數把;其脊骨可以作碓臼,兩眼亦空無目珠。澎人云:此尚是鱛之小者也。
海豎:狀如海翁,其大次之;亦有千餘斤及數百斤者。三月媽祖誕時,海翁來潮,必三躍而後去。躍時,水浪滔天如雨,土人所酒云此。其不可網也明矣。
龍占魚:形似海鰂,大僅一、二斤,醃以作鯗,味亦頗佳。此乃澎魚之上品也。
泥■〈魚賣〉魚:即塗魠魚。形如馬鮫而大,重者四、五十斤;口闊身黑,無鱗。澎海之魚,推此為第一品云。初冬時出,仲春即止。康熙二十二年平臺之後,提督施令輸魚規一千二百兩,以為賞兵之用。及提督許良彬奏請,將此項歸公,以為提督衙門之用,歲以為常。至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奉上諭永行禁革此項陋規,制憲郝遵奉出示曉諭。大哉皇言!澎民永受恩膏於無窮矣。
白腹魚:狀如塗魠而小。
馬鮫:形如白腹,青班色,無鱗,有齒。又名章鮌。
長翼魚:頭光、身圓而大,有細鱗,翼甚長,重亦有二、三十斤。與塗魠同時而出,形亦頗相類。
梳齒魚:狀亦與塗魠相仿,重者七、八十斤。
鮸魚:即敏魚,頭大,鱗大。鱗有金色。
鯧魚:閩中海錯疏:鰣之小者,其形扁。諺云:山上獐,海下鯧。言其味之美也。又閩書云:魚遊,群鳥隨之,食其涎沫,有類於娼。又曰昌美也。
鯊魚: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其種不一:有胡鯊,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長丈餘,小者長五、六尺,鼻如鋸。皮可鏤為膾,薧以為脩,可充方物。鮫鯊,皮可飾劍;鯊尾如劍。虎鯊,頭凹而有虎文。■〈魚狗〉鯊,頭如狗。黃鯊好食百魚,大者五、六百斤。凡鯊魚翼鬣,取以作饌,俱名魚翅。
獅刀魚:背腹如刀,故名。無鱗,肉多刺,味亦美。
烏頰魚:口尖,身扁,有鱗。黑色,故名。大寒時出。
鰳魚:三山志:似鰣而多鯁。海錯疏:鰣鰳其美在腴。鰣侈口圓脊,多鯁;大者長三、四尺,重六、七斤。鰳狹口,劍脊,亦多鯁;大者長二、三尺,重三、四斤。
鰻魚:似鱔而腹大,有黃色、青色,春生者毒。產海中者相類而大,土人名慈鰻。
烏頰:即墨魚也。閩書:形如鞵囊,肉白,皮班,無鱗。埤雅曰:烏鰂八足絕短,前有二鬚極長。集足在口,縮喙在腹。懷板含墨,遇大魚輒噀墨溷其波以遠害。遇小魚蝦過其前,即吐墨涎以致之。背有板潔白,形如布梭,輕虛如通草,可鏤刻;以指剔之如粉,名海鰾鮹。
柔魚:似烏鰂而小厚,味甘美。小者曰猴染。又小者曰墨斗,似鎖管。墨斗能吐墨。
青鱗:俗名青鯽。味頗劣。
烏燕魚:狀如燕子,身有黑花;大有十餘斤。
狗母魚:身長、嘴大、尾尖,以形名也。
金目魚:即松江之鱸四腮者也。
金梭:身圓如梭。沙梭魚亦同類。
米魚:身扁細鱗,重止三、四兩。
烏魚:本草名鯔魚。閩志稱:從黃河而來。冬至前捕之,名曰正頭烏,肥而味美:冬至後捕之,曰回頭,則瘦而味劣。吳王論魚,以鯔為上。隋大業六年,帝出鯔魚以賜近臣,稱為奇味。
跳魚:生海嶼邊泥塗中。大如指,善跳,故名。俗曰花魚,以其身有花文化。作羹食,味頗佳。
丁香:身圓尖,長寸許。澎人用以作醬,名丁香醬。
水尖魚:身圓而尖,嘴尖而長。
飛烏魚:魚疑是燕所化,兩翼尚存。漁人俟夜深時,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中;舟滿,則滅燈以避焉。
白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無鱗。小者謂之帶柳。閩中海錯疏:帶冬月最盛,一釣則群帶啣尾而升;故市者獨多。或言帶無尾者,非也;蓋為群帶相啣而尾脫也。
赤鯮魚:身短、頭大,尾兩開;赤色,有鱗。
馬鞭魚:身赤,長而扁。尾尖上有絲一條,故名。
竹葉鰮:身扁,鱗相重疊,大只二、三兩。作鮭佳。
石老魚:頭圓、身扁,青色、粗鱗,大有十餘斤。
鰱魚:口小,鱗細,色白。亦有紅鱗者,名紅鰱。
青嘴魚:狀如龍舌,頭上有一條青色。作鯗佳。
象耳:身扁,色黑,其刺最利。重有五、六斤。
雞魚:身扁,赤色,細鱗。形頗如雞,故名。
鶯歌魚:烏嘴,紅色,遍身皆綠如鶯,故名;即鸚鵡魚也。
刺龜魚:身圓如毬,頭尖尾短,兩邊有小翼,有刺無鱗,形如龜。其刺如蝟,故名焉。好事者脫其皮以作燈,留為上元節賞玩,殊有可觀。
鰍哥:頭圓而小,紅色,口上有鬚。
花鰋魚:狀如長翼魚。
■〈魚月〉魚:身扁無鱗,尖頭短尾。亦名牛牯■〈魚月〉。
青威:遍身青色,故名。狀如石腦,大有十餘斤。
虎魚:狀如虎,巨口細鱗,長不滿尺。肉嫩而美。
比目魚:形如鰈沙,鱗細色紫。一目兩相比乃行,故名。閩人呼為鞋底魚,以形名之也。又謂之貼沙魚。
章魚:腹圓,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內皆有圓文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澎人以火照取;用作釣餌,亦可充饌。又一種似章魚而大,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名曰石拒。又一種曰塗婆。
琵琶魚:郭璞江賦名鱝魚。身圓而扁長,尾狀如琵琶,故名。有紅、黑二種。無鱗,尾上有刺,能螫人,俗呼為鍋蓋魚,亦以形名也。遊則浮於水面,故又呼為浮魚。
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飼兒,故名。
鐵甲魚:鱗硬如甲,去皮方可食。
黃翅魚:狀如烏頰,肉細味美。其翅黃,故名。
扁魚:形如貼沙而薄。晒乾作鯗,味極香美;閩人之所樂嗜者也。鮮食亦佳。一名塗剃。
金錢魚:身圓,眼有金睛,故名。體薄多刺。
大頭丁:頭大尾尖,狀如鐵丁,故名。
牛尾魚:狀如牛尾,無鱗;身直如條,黑色。
遍身苦魚:身有花點,細鱗,重只一、二兩。
班午魚:身有班點,細鱗;重只三、四兩。
咬網狗:黑色;口歪,無分左右。狀似扁魚。
來貓魚:頭大口闊,細鱗,有花點,皮肉甚粗。
黃爵:身薄而小,多鯁。疑為黃雀所化,故名。
蝦:溪、澤、江、海皆有之。磔鬚鉞鼻,皆有斷節。尾有硬鱗,多足好躍。其腸屬腦,子在腹外。水母依以為眼;越絕書云:「海鏡蟹為腹,水母蝦為目」是也。一種龍蝦,長有二、三尺,鬚長亦有一、二尺;刳其肉,殼可以作燈。一種紅蝦,大亦有一、二尺;可理為杯,名曰蝦杯,多出於福清。又南海雜志云:商舶見波中雙檣遙深(?),高可十餘丈,意其為舟。老長年曰:此海蝦乘霽晒雙鬚耳,非舟也。鰕之種大小甚多,不能悉載。鰕本魚族,故當從「鰕」。
(附)淡水魚(以下數種,澎地西溪、大城北二社內水坑中有之)
鯽魚:呂子曰:魚之美者,洞庭之鮒。鮒,小魚也,即今之鯽魚。肉厚味美,性不食釣。埤雅云:此魚旅行,吐沫如星以相即也;故謂之鯽。以其相附,故謂之鮒;易井九二所謂谷射鮒者也。本草云:諸魚屬火,獨鯽魚屬土。土能制水,故有和胃、實腸、行水之功。
鱔:埤雅謂之鰻鱺魚,本草亦名白鱔。時珍曰:背有肉鬣連尾,無鱗,有舌;腹白,脂膏甚多。生於泥中。頭角焚之,可以辟蠹。說文云:鱺與鱧同。此魚有雄無雌,以影漫於鱧而生,故謂鰻鱺;一曰鮎亦生鰻;蓋其乳子三分之二為鮎、一為鰻。此說近之。
鱔:鱔腹黃,故世稱黃鱔。異苑作黃■〈魚旦〉。似蛇無鱗,體多涎沫。夏出冬蟄。凡貯以水缸,畜數百頭,夜以燈照之,其蛇化者必項下有白點,遍身浮水上。當棄之勿食,食則傷人。
泥鰍:即泥鱛也。似鱔而短,無鱗;以涎自染,難握。與魚為牝牡;莊子所謂「麋與鹿交,鱛與魚遊」是也。古云:守魚以鱉,養魚以鱛。蓋鱛性善擾,令魚利轉;制字從鱛,得毋是乎!爾雅謂之鰼,註:鰼,尋也。尋習於泥,而厭其清水也。
鬥魚:魚經云,狀如指,長寸許。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鬥;養盆中,令其相鬥。閩書名丁班魚。
金魚:一謂之變魚。春末生子,好自吞■〈口舀〉。初黑色,久乃變為紅色、或白色、或紅黑白相間。尾作三岐。又一種雙眼凸起,尾作四岐者,謂之龍頭金魚。前古罕知。惟自宋高宗始畜。高宗畜之池中,置水銀其下畜之。最大至三、四寸止矣。晉桓沖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此也。
水雞,即田雞也。似石鱗。閩省志稱:石鱗陸產,有五種;蝦蟆、蟾蜍、大約、兩蛤也。水雞水產,亦有五種;尖嘴蛤、青約、青蛤、黃蛤也。世多食水雞,而青約等罕有食者。石鱗即古崙,又名谷凍。此種澎湖所無。
龍蝨:又名水龜,狀似螥螂而小,黑色、兩翅、六足。秋月暴風起,從海上飛落水田中或池塘內。閩人取油鹽制藏,以為珍味。余於平和旅舍中,主人設以饌;余未有嘗也。
介之屬
玳瑁:玳瑁狀如龜,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班文,邊缺如鋸齒;無足,有四鬣,前長、後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顧玠海槎錄云:老者甲厚,色明;小者甲薄,色暗。世言鞭血成班者,謬也。陸佃曰: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謂之護卵。應邵曰:雄曰玳瑁,雌曰觜蠵。劉欣期交州記作虳■〈虫辟〉。劉郁西都記:玳瑁遺精,鮫魚吞食吐出,年深結塊者為「撒八兒」,價如金。澎人取玳瑁,伺其登岸伏卵時,尾而逐之;其行甚疾,眾並力反其背,俾其仰臥,將石墊住四圍,明早抬回剝之。重者一、二百斤,小者亦有數十斤;醃為脯鬻之,味同牛肉。
鱟:介而中圻,厥色青黑。殼甚堅,可以作杓。尾長如槍,足十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雌常負雄而行,雖波濤終不解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號鱟媚,漁人獲必雙焉。腹中子如粟,可醃以為醬。閩書云,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廣尺許。韓昌黎詩,鱟實如惠文,尾可為如意,燒煙可辟蚊蚋。
螃蟹,一名郭索。易說卦:離為蟹。埤雅曰:蟹行側。故今里語謂之旁蟹。澎湖以身圓殼黃者為蟹,並無毛蟹及金錢蟹二種。
蟳:埤雅云:似蟹而大,殼黃,色青。又有金蟳,色黃;膏多於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大者長尺餘。
虎蟳:海族志:文有虎斑。閩部疏:色如瑪瑙。其殼作猙獰斑爛,盡似虎頭,因之名曰虎蟳。
蠘:閩中海錯疏:蠘似蟹而大。閩書云:殼兩旁尖出而多黃。螯有稜鋸,利截物如剪,故曰蠘。
蟛蜞:在海岸鑽穴而居。比戶錄云:有毛者曰蟛蜞,無毛者曰蟛蠘。
寄生:閩書云:生在蠣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賦:璅蛣腹蟹。一名璅蛣,生於曲岸中,故名曰蛣。海上有枯螺殼存者,寄生其中,負殼而走,形如蟹,四足兩螯,大如榆莢。其味若蝦,炒食味亦甘美。
螺:易說卦:離為螺。古字通亦作蠡,今惟作螺。本草曰:含泥在腹,二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爾雅翼云:公輸見螺,引閉其戶不可開,因效之作門;文中子「聖人法蠡蚌而閉戶」是也。澎之螺大者如盆、小者如米,種類甚夥;所常見者,則有巴螺、鈿螺。俗云:琉球螺可飾物器,達摩螺可作杯;花螺、白螺、黃螺、紅螺可作醬,俗名珠螺醬。生水田者,則曰田螺。
牡蠣:三山志:附石而生,傀儡相連如房,故名蠣房。又名蠔。韓昌黎詩:蠔相粘為山,百十各自生。嶺表錄異:地無石灰者,燒蠣殼為之。本草云: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癧結核;濇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固大小腸,為肝腎血分之藥。煆用,亦有生用者。
蚶:殼厚,狀如瓦屋;肉紫色。嶺表錄異云:盧鈞鎮南海,改為瓦屋子。其肉曰天臠肉。有珠蚶、絲蚶、斧頭蚶數種。斧頭蚶大者長一尺餘,形如斧。內郡蚶有埕,悉系種養;澎湖則自生於海中而已。
蛤蜊:閩書:殼白,厚而圓。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暈。有白蛤、赤蛤、花蛤各種。本草言:殼煆為粉,與牡蠣同功;炒藥則用蛤粉。
殼菜:即淡菜也。生四明者,肉小而肥。閩中則肉小而瘦,澎湖則更瘦小矣。生海石中,以苔為根。殼長而堅硬,紫色,味頗佳。其乾者,閩人呼曰幹,小名沙箭。一頭尖,中銜少毛,號東海夫人。又有烏投、烏投,形狀俱同,但略小耳。總如珠母。
蚌:易:離為蚌蛣也。形如蛤蜊,殼厚而長。五雜俎:蚌大者如箕,海濱人習見,不足異也。爾雅:蚌聞雷則■〈疒秋〉,久則生珠;中秋無月,則蚌無胎。左思賦:蚌珠胎與月盈虧。陸佃云:蚌無牝牡,須雀蛤化成,故能生珠。專一於陰陽也。
鮑魚:閩部疏云:附石而生,惟一殼無對;大者如手,小者如兩、三指。殼有孔,土人名為九孔;即本草所稱「石決明」是也。煆灰,可除肝肺風熱並內外障,亦治骨蒸勞熱,通五痳,解酒酸。雜俎云:即鰒魚。而本草圖經另是一種,與石決明相近耳。俗呼為將軍帽。
海月:閩書一名蠔鏡。以其圓如鏡,故名。其殼一面紅、一面白。亦名海鏡。臨海志云:海月大如鏡;謝靈運詩「掛席拾海月」是也。
(附)海雜產
珍珠:說文:蚌之陰精。劉勰曰:蚌病成珠。淮南子曰: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國語「珠足以禦火災」是也。通雅云: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珠、照乘珠。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目、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金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為滑珠。滑珠之次,為磊砢珠。磊砢之次,為官珠、雨珠。官、雨之次,為稅珠。稅珠之次,為璁珠(見博物志)。澎湖島中,蚶蚌間亦有珠,皆碎如小米;然得之亦罕,姑存其名而已。
珊瑚:說文:珊瑚,石也;生西海磐石中。李時珍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則曲而堅,變紅色,漢趙陀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良。珊瑚初生白如菌,一歲變黃、二歲變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明潤如紅玉。中有孔,亦有無孔者;總以枝多者為上。澎湖海中亦有一種名土珊瑚,在水中見淡紅色;出水即白而枯槁,並無紅潤之色。且極鬆脆,收貯數月即自行碎折,亦海樹耳。有一種黑色,極堅實;然色似牛角,亦不堪用。
石帆:類書云:即海樹也。枝柯如鐵,綆相勾聯。以其扁薄如帆,故名。生海底礁石之上,有紅、黃、黑、白數種。外有鹹涎包裹,洗去其膜,即見木本。
紫菜:狀如鹿角菜而細。秋時,生海底石上;潮浸則髼髼然而豎起,潮退復粘於石上。生時青色,乾則變紫。郭璞江賦云:「紫菜熒曄以叢被」是也。澎人采取,捏作餅以鬻於市,名曰菜餅。
海藻:即海菜。青色,似菜而小。春時,生海底石上。或云即猴葵。色赤,大者為鹿角菜。本草云:出東海者有大葉、馬尾二種。味鹹,能軟堅。性寒、能行水、消癭瘤結核,治痰飲、腳氣、水腫之濕熱。澎地止有大葉一種。土人採其嫩者,和米煮粥食;粗而老者,采以飼豬。亦濟人之物也。
昆布:俗亦名海菜。青色,大葉如菜,與海藻形亦相類。本草云:功用同海藻,而少滑耳。亦春時生海石中。
海藤:與海樹同類,此乃單枝直上耳。亦有紅、黑、白數種,長有三、二尺不等,亦木本。又有一種,形如鐵線甚堅,光如黑漆,亦有可觀。土人名曰鐵線,亦生海底礁石之上。
海龍:土人名為海馬。形如博古龍。身方而有稜,尾卷曲,頭有一角;無鱗。長只三、四寸,小者長一、二寸。每於冬節時天寒甚,則凍死浮於海面;漁人拾之,目為珍物云。入藥,功同海狗。閩人構求者眾,然不可多得也。
海參:黑色;有口,無耳目、無鱗足,形如瑪璜而大;長有尺許,大如把。泉郡黑參雖不及遼東刺參,而味亦頗佳。澎地雖產,而肉薄味苦,不中食,並無采用之者。考閩地近海之郡,福、興、泉、漳、福寧各處皆產;而閩省通志並不載入,亦缺典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