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五
兵防志
金門一島屹立外洋,與廈門鎦五店桴鼓相應、聲勢聯絡,為漳、泉二府海口要地。東接臺、澎,呼吸可通;其有系於東南沿海大局,正匪淺矣。前人相度要害,特於料羅重集兵船,以資防守。國初當事諸公,幾經籌劃,以為後浦地勢包藏、港道深穩,可以進戰退守,並設三營,而以總兵蒞之,與遊、守分哨梭巡,俾顧外洋全局。今值海不揚波,無庸虛■〈麻外木内〉正帑;於是或移或撤,僅存一營。然而山川如故、基址猶新,倘不筆之於書,何以備後人因時制宜之用。爰考舊章、稽營冊,參以各家之說,為兵防志若干篇,而以「沿海略」附焉。
明兵制
國朝原設營制
國朝新改營制
沿海略
島嶼礁汕
·明兵制
明金門守禦千戶所差操、屯種旗軍,舊額一千五百三十名。萬曆時,存操海軍六百十八名(萬曆四十年「縣志」載:現食糧六百二十六名)、屯種軍七十四名「閩書」)。
屯田三十五頃三十畝,在龍溪縣南二十一等都。旗軍一百三十名(「府志」)。
教場在所城北門外,營房八十六間在所城內。軍器一千七百四十二件。今無存(「滄海紀遺」)。
軍儲倉大使一員、攢典一人,管收支米。斗級額編三名;萬曆間裁一名,應役二名,其一名扣銀充兵餉。除本縣原派折色米銀一千三百二十七兩九錢六分四釐零,內解府給軍銀八百二十七兩九錢六分四釐零、又解司備餉倉剩銀四百七十兩、協濟昌平州馬價銀三十兩外,該本色米二千四百五十石,每石改折銀五錢五分,其五錢解府給軍銀一千二百二十五兩、其五分解司備餉銀一百二十二兩五錢。浯洲場鹽課折米銀七百四十八兩八錢四分零,解府支給本所官軍俸餉。宏治十三年,以潯、■〈氵丙〉二場鹽引折米分納金門等所倉,給官軍月糧。嗣又奏准以晉、同二縣鹽場將米折銀分充金門等倉軍儲,本所自徵屯田本色米三百七十八石。今倉廢,員役俱裁。綱銀雜辨銀七十三兩一錢六分四釐,於官軍年米五千六百二十八石內每石扣銀一分三釐供應(「滄海紀遺」)。
洪武二十年,周德興置官澳、峰上、田浦、陳坑、烈嶼巡檢司。每巡檢司從九品巡檢一員、司吏一名;每司原編弓兵一百名,工食兵名皆七兩二錢。嘉靖三十九年,以兵興裁減三十名,扣銀改布政司充餉。嗣又裁減五十名。四十二年,各司只留十二名,以備哨探盤詰。萬曆九年,陳坑、田埔併司裁革,峰上存三十八名、官澳存三十二名,烈嶼存一十九名(「府志」、「滄海紀遺」合參)。
洪武初,立保障法:鹽灶戶丁率十丁為一戶。九年抽軍,全戶抽一充留守衛軍;軍亡,勾取灶丁繼補。二十年,置守禦所。抽入戶三丁取一,大約以千一百二十名為千戶所、一百一十名為百戶所。每一百戶,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大小相維,編成隊伍。其巡檢司點丁糧,相應為防倭弓兵。後池顯方議轉衝鋒之師以守金門,革衝鋒之領以歸欽總。每汛撥二捕船於澎,以偵賊出發;一哨船於金,以禦賊入。嗣又議以左遊出汛巡浯洲等處,右遊出巡金山、官澳等處。嘉靖、萬曆間,以料羅為海中衝要汛地,浙兵、浯嶼兵、泉州水寨兵皆哨汛屯劄焉;此以他部兵哨防本所者也。明季設水澎標,分金門兵哨汛澎湖,駐防瓦硐港銃城;此以本所兵哨防他部者也(「滄浯瑣錄」、「晃嚴集」、隆、萬間「府志」、「臺灣志」合參)。
附錄
附錄
近欲周梓里,竊抱杞憂。如澎湖之不必多兵,先人曾與許敬庵中丞言之;鷺門之當設欽總,先人曾與黃中丞言之。今欲加路將,裁浯澎。遊將之巡既暫,名色之權不尊。泉紳愛其門戶,既假浯嶼於石湖,復借路將於郡內。泉視同為唇齒、同視鷺為咽喉,奈何以春秋半駐之將、名色一枝之師,而支吾牖戶者。
愚以為路將可設,欽總不可裁。漳有二,泉惟一可乎?澎湖可移衝鋒,不必另總;昔轄二,今無一可乎?則惟轉衝鋒之師以守金門、革衝鋒之領以歸欽總,則欽總之寄仍重、鷺島之枕可安、路將之丁健有出。二欽並峙,兩翼互應,每汛撥二捕船於澎以偵賊出,撥一哨船於金以捍賊入;頭目遮固、臂指運閒,策之最上者。浯澎陳君蒞任以來,汛海不波,今惜地則不可裁、惜人則不可調。衝鋒既為舊部,則合併固非蛇添;金門既屬原轄,則統攝又非馬腹。如以柳易播,則不如仍舊職之便;如舍湜求白,則不如仍舊人之便。或加閫司而為路將,裁可也;或併衝鋒而歸浯澎,勿裁亦可也(節池顯方「與蔡體國書」)。
浯、銅舊一總,近以地遠難馭,分為二遊。左遊轄自舊浯嶼至鎮海、崎尾,右遊轄自劉五店至官澳、圍頭;上達泉界、下抵漳封,犄角互牙,最為善法。第舟一日不在汛,則起萑苻之窺;總一日不在舟,則生哨捕之玩。今二遊、總皆駐中左,逢汛暫出,雖歷難周。若寇過洋,既乏狼煙之報;及舟馳救,徒為馬腹之鞭。合無令左遊收汛駐舊浯嶼、出汛巡浯州等處,右遊收汛駐劉五店、出汛巡金山、官澳等處,遊擊住中左,帶泉標遊一枝稽察兩路,庶外洋之聲息易通、內地之藩籬益固矣。
又同安田窄煙稠,貧民以粵糴之通閉為豐歉,富人以米價之高下權奇嬴。當炊玉之時,而富者之慳甚於惠、潮,故榖值日騰,仍儲糈獨少;縣倉有榖而未盈,高浦、金門二所存倉而無榖,中左所無榖並無倉。古者三年收、有一年之蓄;今者數年蓄,不足支一年之饑,況無蓄乎?合無於實者增之、虛者補之,榖艘常通,長納如抵之粟;豐年必積,永存不涸之倉。此足食之先幾、救荒之上策也(節池顯方,「與闕褐公書」)。
·國朝原設營制
原設援剿右鎮總兵官,康熙十九年改為金門鎮總兵官。標下中、左、右三營,兼轄銅山、楓嶺、雲霄、詔安、海澄五營。後將銅山、楓嶺二營改歸福寧鎮管轄,雲霄、詔安、海澄三營改歸漳州鎮管轄,本鎮只領標下三營。康熙二十七年,裁去中營;嗣又兼轄閩安、銅山。嘉慶間,閩安改歸海壇鎮,銅山改歸南澳鎮,仍專轄左、右二營(「會典」營冊)。
總兵官一員,駐劄後浦。
中軍遊擊兼管左營事一員,駐防後浦。守備一員,駐防後浦(康熙二十二年裁,二十七年復設)。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原三員,康熙五十七年增設一員)、外委千把總九員、額外外委四員。
右營遊擊一員,駐防後浦。守備一員,駐防後浦。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千把總九員、額外外委四員。
左、右營現存實額步戰兵各四百零五名、守兵各五百零五名。左、右營現存新添水戰兵各五十六名(原一千名,陸續裁存今額。道光年間,議以奉裁未盡者,合廈門五營湊足二百名,作為金門額兵,駐防谾口)。
附錄
附錄
附錄
康熙十九年間,提督萬正色克復金、廈,籌善後策,奏自料羅烏山頭至金門港須兵三千;於是設中、左、右三營,每營戰、守兵各五百名。二十三年,每營抽出戰、守兵各五十名,撥歸澎湖。明年,每營又裁戰、守兵各五十名。二十七年,裁去中營,所遺兵勻歸左、右兩營,每營戰守兵各六百名;除舵工、炊糧十五名,每營守兵各五百八十五名。三十五年,每營裁去戰兵四十八名。雍正五年,每營添設外委九員。乾隆二十七年,每營添設額外四員俱食步、戰兵糧,實在戰兵五百三十九名。四十七年,武職議給養廉,其隨糧改募實兵,奉裁戰兵八十八名;又公糧改為公費,奉裁守兵各三十四名。五十四年,各裁戰、守兵五十名,撥戍臺灣。嘉慶四年,左營裁守糧三十份、右營裁守糧二十八份,改為加給舵工炊糧。八年,各抽出戰、守兵十五名、舵炊三名,撥歸三沙。十六年,各裁戰兵十一名、守兵十三名,撥戍臺灣之艋舺。兩營共存戰、守兵一千七百三十八名;內弓箭兵各一百七十二名、鳥槍兵各五百一十二名、藤牌兵各八十七名、大砲兵三十六名、舵工各二十三名、字識各三十六名:此現存之兵額也。先,嘉慶十一年以剿海盜蔡牽、朱濆,兩營添募新戰兵一千名。二十二年,即裁二百二十八名,撥歸天津。嗣又陸續裁汰。道光年間,回疆用兵,又復裁減兩營,現存百十二名。谾口改隸金門,議就金門兩營及廈門奉裁未盡者湊足二百名,作為金門右營額設,駐防谾口。竊以金門孤懸海島,東達澎湖,北至湄洲菜子嶼與海壇連界,南至將軍澳與銅山營連界,上下四百餘里,洋而遼闊、港■〈氵义〉紆迴,汛防布列,在在需兵堵禦。如遇戍臺班政之年,每起每營換兵一百十四名,撥往之兵已經起程、換回之兵尚未內渡,重洋往返,動需時日,存營兵實為無幾;凡出洋緝捕、護餉、載班,水陸各汛巡防差遣派撥,不無掣肘。察度洋面地方情形,實有難再行裁汰之勢也(林氏「浯洲見聞錄」)。
官兵俸餉
總兵官:年俸銀六十七兩五錢七分五釐有奇、薪銀一百四十四兩、蔬菜燭炭銀一百四十兩、心紅紙張銀一百六十兩、馬乾銀一百九十二兩、養廉銀一千五百兩(乾隆三十八年,各官空額隨丁改作養廉)。
遊擊:年俸銀三十九兩三錢三分九釐有奇、薪銀一百二十兩、心蔬七十二兩、馬乾七十二兩、養廉四百兩。
守備:年餉銀一十八兩七錢五釐有奇、薪銀四十八兩、心蔬二十四兩、馬乾四十八兩、養廉銀二百兩。
千總:年俸銀一十四兩九錢六分五釐有奇、薪銀三十三兩三分四釐有奇、馬乾二十四兩、養廉銀一百二十兩。
把總:年俸一十二兩四錢七分一釐有奇、薪銀二十三兩五錢二分八釐有奇、馬乾二十四兩、養廉九十兩。
外委千把總:各食步戰糧,年加廉一十八兩。
額外外委:食步戰糧。
步戰兵、新戰兵,每名月支銀一兩五錢。守兵,每名月支銀一兩。不論戰、守新兵,每名月支米折銀一錢五分、本色米一斗五升。惟左營撥防崇武、祥芝、深滬、黃崎等汛之兵二百八名,月支本色米三斗;右營撥防圍頭汛兵三十五名,月支本色米亦三斗:年共需米五千四百八十八石四斗。左營月支廈防廳米百十四石一斗五升、支馬港廳米二十石一斗、支惠安縣米四十二石三斗、月支省城道庫米折銀一十四兩一錢五分;右營月支廈防廳米百四十石一斗、支馬巷廳米十石五斗,月支省城道庫米折銀百四十兩一錢。又有恩頒生息銀,每遇營兵丁喪支銀四兩,名白事;嫁聚支銀三兩,名紅事。惟新戰兵舊未有紅、白賞銀,遇本兵丁喪,就新兵餉內攤捐資助。道光年間,新兵移駐谾口,照例議給紅、白銀。所有糧餉,俱由金門縣丞監放。至換班戍臺者,分為頭、二、三、四等起,三年更番輪換;共外委額外十三員、共兵一千一百名,每名月支眷銀二錢二分七釐四毫、眷米一斗(折銀二錢),按季赴司庫承領。
左、右營賞號銀年二百兩、役食銀百八十六兩。
左、右營原領存谷價銀二千一百五十兩。
戰船馬匹
左營戰船(乾隆間,原趕繒七只、小趕繒一只、雙篷艍八只。嘉慶五年,添造「勝」字米艇船五只;道光二年裁):「金」字號同安梭船七只、「捷」字號米艇船一只(嘉慶十一年添造二只,道光二年裁存今額):「集」字號大洋船一只,大小八槳船二只。
右營戰船(乾隆間,原趕繒七只、雙篷艍九只):「湯」字號同安梭船七只、「成」字號大橫洋船一只、「勝」字號米船艇二只(原五只,道光二年裁存今額):「捷」字號米艇船一只(原二只,道光二年裁存今額)、大小■〈舟彭〉船二只。
左營各官自備坐馬三十八匹。
右營各官自備坐馬二十二匹。
較場軍局
大較場:在後浦東南社外(即外較場)。
小較場:在後浦東門內(俗號觀德堂,即內較場)。
內箭道:在總兵署內東偏。
左、右營軍器火藥局:在後浦西門(花素鐵盔甲九百九十六頂副、弓箭二百八十副、鳥槍一千五十二桿、籐牌一百八十二面、牌刀三百一十二口、腰刀一千七百零八口、雙刀帶手八十四把、大踢刀三十八把、長槍片刀七十枝、割潦刀一百三十四枝、竹篙鋛五百零三枝、斧鍬鐮钁四百把、戰箭萬四千九百二十條、大旗四十四面副、布頭布頂十四架、布戰被二十四領、布夾帳房百架、號褂六百身、號帽八百頂、號褂字補千五百六十八副、滾衣二百身、火攻衣百六十身、銅鑼鍋百十八口、火藥萬三百四十餘觔、鉛子七千八百十六觔餘、大小鉎鐵子萬五千七百七粒百九十六觔餘、中小鉎鐵子萬一千九百七十八粒、鐵母子砲二十門、鐵百子砲九十一門、鉎鐵砲三十七位、鐵鉎砲四十八位、行營砲十五門)。
左營水陸汛
本營所轄水汛,南至晉江石圳,與本標右營水汛分界;北至香爐嶼,與海壇鎮湄洲水汛分界。陸汛在金門,西南臨海、北至歐厝,與本標右營陸汛交界。又東北渡海至董水,與陸路提標石井汛交界。
駐防金門汛配兵三百七十七名;安戰船二只、槳船二只,配兵一百零八名,巡防諸汛。金龜尾砲臺汛:煙燉三座、大砲六位,外委一員,配兵三十七名。許坑汛:配兵七名。平林汛:配兵三名。歐厝汛:煙燉三座,配兵六名。古寧汛:外委一員,配兵十四名。雙乳山汛:煙燉三座,配兵八名。湖下汛:配兵五名。烈嶼水陸汛:煙燉三座,外委一員,戰船二只,配兵八十八名。大嶝汛:外委一員,配兵十五名。小嶝汛:配兵五名。董水汛:配兵五名。
分防晉江深滬水汛所轄有烏潯、永寧、東店等小汛;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三十五名。
分防晉江祥芝水汛所轄日湖、蚶江、後渚、徑邊等小汛;千把總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三十五名。
分防惠安崇武水汛所轄大岝、獺窟、臭塗、下垵等小汛;千把總一員,戰船二只,配兵七十名。
分防惠安黃崎水汛所轄小岝、輞川、峰尾、沙格等小汛;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三十五名。
右營水陸汛
本營所轄水汛,北自晉江石圳,與本標左營水汛分界;南至南椗以外,系本營所轄漳州地方。陸汛在金門,北至陳坑,與本標左營分界;東、西、南三面臨海。
駐防金門汛配兵三百六十三名;戰船二只、戰船二只,配兵一百四十八名。料羅官澳水汛:千把總一員,戰船二只,配兵八十五名,巡防諸汛。料羅砲臺汛:煙燉三座,配兵三十三名。陳坑汛:煙燉三座,配兵八名。峰上汛:煙燉三座,配兵八名。田浦汛:煙燉三座,配兵十三名。西岑汛:配兵五名。青嶼汛:配兵五名。官澳汛:煙燉三座,配兵十名。西黃汛:配兵五名。金山港汛:配兵五名。劉澳汛:配兵五名。
分防晉江圍頭水汛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三十五名。
分防海澄鎮海水汛千把總一員,戰船二只,配兵八十五名。
分防漳浦井尾水汛外委一員,戰船二只,配兵七十名。
分防漳浦將軍澳水汛外委一員,戰船一只,配兵三十五名。
分防漳浦谾口汛汛在漳州赤湖東南,原屬漳鎮左營積美汛管轄。距漳浦縣城百餘里,負山面海,左窺鎮海、右望陸鰲;外瞰金門大洋、內通佛曇橋港,袤長十里許。村社稠密,地僻俗悍,結附近村為奸,捕急則入海,最稱險要。道光年間,漳州道、府請調水師守備一員,建設兵房、衙署、墩臺、望樓駐防其處。總督孫爾准檄下水師議覆,提督劉起龍、金門總兵陳化成議:守備有兵馬錢糧專責,勢有未便,請照巡洋例,以金門右營遊、守分班輪駐;上半年遊擊,下半年守備。就金、廈奉裁未盡水戰兵湊足二百名,作為金門右營額設駐防,不輪換,聽其攜眷;遇有兵缺,即由金門右營募補,不募谾口土著之人。撥千把總一員為專防、外委一員為協防,哨船二只、多槳快船二只,不足,就金門左營調撥。界以潮港中間為定。仍於谾口、鎮海適中地添建小汛一,曰山邊汛,南距谾口十一里、北距鎮海九里;復於鎮海、島美適中地添建小汛一,曰髻山汛,南距鎮海八里、北距島美十二里。汛各安兵四名,就移駐兵調撥。
哨期
每年總兵官於二月初一日,就兩營各汛撥出戰船六只,配隨官各一員,出洋總巡。例於四月初一日,北至涵江,與海壇鎮會哨,督糧道到處監視;六月十五日南至銅山大澳,與南澳鎮會哨,汀漳龍道到處監視;八月初一日再往北洋,與海壇鎮會哨,興泉永道到處監視。九月三十日,撤回。十月、十一月,應左營遊擊出洋總巡;十二月、正月,應右營遊擊出洋總巡。
左、右營遊擊,每年二月起至五月止,帶戰船三只出洋分巡;左、右營守備,六月起至九月止,帶戰船三只出洋分巡。每月初六日駕赴圍頭,與水師提標會哨,石獅縣丞到處監視。十九日駕赴湄洲菜子嶼,與海壇鎮標會哨;二月起、五月止平海縣丞到處監視,六月起、九月止凌厝巡檢到處監視。其右營每月十九日系駕赴陸鰲將軍澳,與銅山會哨,盤陀巡檢到處監視。每年十月至正月,左、右營將備照單、雙月輪班出洋巡哨,單月遊擊、雙月守備。
更堆
北門堆:一在真武廟前,一在丞署邊,一在觀德堂頂,一在圍後。
東門堆
南門堆
西門堆:二
水門堆
附錄
閩地瀕海,港汊叢雜,故水師以巡哨為急務。謹案功令,會哨歲有定期。水師提督抽撥十船,聽南洋總兵調度者六、聽北洋總兵調度者四。期滿撤回,名為「跟巡」。而海壇、福寧二鎮會哨於北竿塘,又與金門鎮會於涵頭港;金門鎮與南澳鎮會於銅山。至期,責成該管各巡道預赴會哨處所會印通報,並令各鎮會哨事畢,仍回所轄洋面,為總巡。其各協營將弁每月輪班出洋,為分巡;仍於上下接界會哨,由各鎮取結通報,法至善也。
然閩洋上通江、浙,下達廣東,其間又有南北之分。如南澳鎮之雲蓋寺以上,謂之南洋。每歲夏、秋,匪船多乘南風,自粵來閩;閩之匪船,必乘冬、春往粵。宜於南澳、銅山、懸鐘、鎮海、浯嶼、大擔諸汛內外防巡,遏其趨捷。至金門鎮之料羅、烏沙、官澳、安海、圍頭、峰上,皆為商漁停泊避風、汲水之門戶,奸匪易於潛蹤。再上,則永寧、深滬、祥芝、獺窟、崇武、湄洲、平每、南日諸港澳,嚮為奸匪勾引之區,尤巡緝之不可緩者。至海壇以上,謂之北洋。值秋、冬時多西北風,船之自南而北,必寄椗於所轄之鼓嶼、磁澳間;俟風稍轉,方能駛過南茭。春、夏之時多東南風,船之自北而南,亦當寄碇東沙、白犬各洋面,以俟風順再行。故磁澳、東沙等處,實為南北咽喉。又自白犬而上,則竿塘、定海、黃崎、北茭、羅湖,俱為閩安協所轄洋汛,皆有停泊避風、接濟水米之處。再上,則福寧鎮管轄之大金、三沙、俞山、烽火至北關,為閩、浙界洋。每歲秋、冬,匪船多自浙而趨閩;閩之往浙,多在春、夏。苟能確按風信、實力巡防,則閩、浙相通之路,匪船不易往來,事半而功且倍之。
凡海汊之所分,各有內港。大者巨航可入;小者支分屈曲,非可遽竄。與其一一防守,不若審擇要害,兵不費而寇可遏。近時土盜竊發,往往取間道突至為患;則所宜防堵,又不僅多巡要害乃無可虞。矧盜船初出,必且偽為商、漁,請給牌照。洋遇孤商,則劫貨擄人,占坐其船;遇巡哨,則隱匿刀槍,呈驗牌照。何從辨其為盜?然亦有人船兩地、舵手異名、私藏禁物、載貨不符、篷無書字、■〈舟皮〉無刻號、牌照逾期不換水手。但載十餘人乃多至三、四十人,詢之指為搭客;違禁器械無所不有,詰之稱為禦盜。且船隻給照,必先書寫縣號、船戶姓名於風篷之上及刻兩■〈舟皮〉,以憑查驗;若以布席遮掩其字,必將為盜,恐被認識指告耳。凡此形跡可疑,在在留心盤詰,無難弋獲。今兵船出洋巡哨,盛為威儀,是先驅盜賊而使知避也。先君子常易服藏兵,假商船以為餌;或於風雨晦冥並舷偕泊,乘賊不意擒之。久之,賊將自疑其黨,亦兵家用間之機也。後之有事巡哨者,宜留意焉(「歗雲文抄」)。
雍正十三年,總督郝玉麟奏稱:南澳、洋面島嶼歧雜,歸海壇、金門兩鎮分巡,鞭長莫及;請以南澳右營、銅山洋汛、俱改歸南澳鎮巡查,並撥金門鎮巡船二歸南澳。如所請行(「滿漢名臣傳」)。
職聞鞭長不及馬腹,鞭短不汲龍淵。嘉慶十五年春,得王提軍採咨:閩安銅山營營伍向隸水提督,今新頒中樞政考載:金門鎮總兵駐劄同安縣,管轄本標左右營、閩安協銅山營;於是該協營改隸金門鎮。惟查舊管營制冊內:康熙十九年設立金門鎮,管轄中、左、右三營。嗣於二十七年裁撥戍守臺、澎,改為左、右二營,亦無載『管閩銅協營』字樣。竊思管轄各營,必須界壤聯絡,控制方能得宜。今閩安相距金門六百餘里,中間海壇鎮隔斷;其銅山距金門亦有四百餘里,水驛山程往返維艱。不獨遇有緊要文報遲誤,且一切地方營伍事宜詢訪難周,實多窒礙難行之勢。似應如前鎮所請,將該協營就近改歸海壇、南澳兩鎮;庶控制得宜,不至貽誤。事關營制,不得不冒昧披陳也(總兵林孫「營制議」)。
·國朝新改營制
同治六年,總督左宗棠奏請裁兵加餉。新定水陸營制,移金門右營官兵駐湄洲,移廈門提標前營官兵駐谾口。所有金門前轄水汛,酌量分撥提標湄洲兼轄。並將金門總兵暨左營遊、守裁汰,改設副將、都司二員。其千總以下弁兵,亦裁去大半。茲將現額備列如左:
金門協鎮副將一員,駐劄後浦;月支俸廉等銀一百一十兩一錢二分一釐零。中軍都司一員,駐劄後浦;月支俸廉等銀三十七兩四錢四分九釐零。千總一員,月支俸廉等銀一十六兩。把總三員,每員月支俸廉等銀一十二兩五錢。經制外委六員,各支步、戰兵糧,每月加支廉銀一兩五錢。額外外委四員,各支步戰兵糧。
步戰兵二百二十二名,每名月支餉銀二兩五錢五分。守兵三百一十五名,每名餉銀二兩四錢。舵、炊、稿字識、號令手六十五名,每名月支餉銀一兩。外額戰、守兵暨舵、炊、稿字識、號令手,每月各領米三斗(折銀六錢有差)。
現配巡洋哨船「剛」字一號艇船一只、「剛」字二號艇船一只、「健」字一號艇船一只、「健」字二號艇船一只、「捷」字一號小艇船一只、「普」字龍艚船一只。
分防汛地祥芝水汛:官一員、兵十名。深滬水汛:官一員、兵十名。圍頭水汛:官一員、兵十名。大嶝水汛:官一員、兵十名。後浦汛:官一員、兵十六名。金龍尾砲臺、水頭等汛:兵六名。許坑、歐厝等汛:兵五名。劉澳汛:兼轄西黃、青嶼、官澳、金山宮等汛,兵五名。料羅砲臺汛:兼轄陳坑、峰上、田埔,兵五名。古寧頭汛:兵五名。雙乳山汛:兵五名。烈嶼上林兼湖下等汛:兵五名。烈嶼墓仔口汛:兼轄煙燉、青崎,兵五名。
哨期金門協副將所轄洋面,北至大墜南止、南至東椗北止。每歲上半年副將總巡,於五月十五日統帶師船赴谾口,會同汀漳龍道監視銅山參將、廈門前營遊擊會哨。下半年都司總巡,系馬巷通判提標、後營遊擊監視;於八月十五日,都司駕坐師船與提標後營守備會哨。
附錄
附錄
金門四面環海,所轄洋面七百餘里,屬汛亦多,在在需兵防守。乾隆間,裁去左營弁兵,以中營遊擊兼管左營事;蓋一時權宜之計,尚存其名,將為後來議復地也。自同治五年制府以湄洲為賊艘出沒之處,奏請將金門右營弁兵移設湄洲;並改金門總兵為副將,左營將備俱裁,但設中軍都司一員、兵五百而巳。夫湄洲地僻民稀,既為賊藪,則設營防守非盡無益;然金門沿海要地,不無孤虛之患矣。
查金門之料羅與臺灣之鹿耳門呼吸相通,盜船時常寄泊,其為扼要之區尤甚於湄洲。若額兵稀少,難查防範。愚以為宜就前裁之弁兵千餘名中復留三百名、守備千把總各一員、外委二員以守料羅;留兵一百名、千把總外委各一員以守金門城,稽查海船出入,以顧海疆大局。於近時裁兵就餉、增餉練兵之計,固無甚損。若謂兵巳奉裁,不便議復,則於中、左二營中巳移之兵各撥回三、四十名,又即所裁金門兩營餘剩月米折為兵餉可設兵二百零名,共得兵四百名,統歸協鎮管轄調遣;無縻餉之虛而有守險之益,此兩全之策也。且金門一隅,又不但關乎沿海大局,正以密邇廈門,互為犄角也。即如咸豐三年海澄會匪踞廈門,賊使七十餘只直犯金門,幸官紳協力、水陸夾擊,摧敗其鋒;後官軍收復廈門,實恃金門為進兵之路。況金、廈水師原為控制臺、澎,不得不佈置嚴密;誠以臺地民情浮動,郡城與金門對渡,舟師聞變立赴,彼五百兵何足應援!又查福建水陸各協標未有僅設專營者,如安平協與臺鎮毗連而設三營,澎湖小於金門、閩安僻在內港而各設左、右兩營,額兵均不下千餘名。乃金門孤懸外洋,尤為重地,而但設專營;倘副將帶兵巡洋,都司一員留兵無幾,安能內外兼顧而無疏虞之患哉?
再四圖維,唯望下採芻蕘者,擇前二說而酌劑行之,於洋防大計或者不無少裨乎(「誦清堂文集」)!
閩之汛地,俱近外洋,非同安梭式趕罾船不可以攻大敵。
蓋趕罾之制,其蜂房、■〈舟皮〉牆即古之樓船巨艦。敵舟之小者相遇,或衝犁之、橫壓之,敵既難於仰攻,我則易於俯擊。然利於深水,若風潮阻難,不便回翔,亦不能泊岸,須假小船接渡。是以水師各營分配戰艦,大小相資,其名曰「大橫洋」、曰「大趕罾」、曰「艍船」。大趕罾之制,長十丈、廣二丈,首昂而口張。兩旁為■〈舟皮〉,護以板牆,人倚之以攻敵。左右設閘,曰水仙門,人所由處;左曰路屏,右曰帆屏(泊船即架帆於此)。中官廳,祀天后。廳左右小屋各三間,曰麻籬。廳外,總為一大門。出官廳,為水艙。左旁設廚灶,置大水櫃。水艙以前格艙為六,迄大桅根格堵,乃兵士寢息所。下實米石沙土,以防輕飄。口如井,版蓋之。桅高十丈,篾帆、律索、插花皆備。別有小艙二格,乃水手所居。頭桅亦掛小帆,短於大桅。頭桅前即鷁首,安椗三個。碇用鐵梨木,重千斤;棕緪百數十丈,有鐵鉤曰碇齒,以泊船者。廳中格曰聖人龕,安羅盤(即指南針),以定方向。後曰舵樓,左右二小屋。舵樓右小桅挂帆,曰尾送。另備小艇一,曰杉板,以便內港往來;大船行,則收置船上(船小,即佩帶杉板於船旁)。船中輯眾者,曰管駕弁目(商船即主出海);主操舟者,曰舵工;司爨,曰炊丁(商船即用總舖);上桅理帆繩、司瞭望,曰亞班(亦曰斗手);修整船器,曰押工;分司舵繚、板碇者,曰頭目,佐事者,通曰水手;專任攻擊,曰戰兵;能出沒水中,曰水兵:此同安梭式大趕罾制也。艇船之式,有單帆、雙帆制,較趕罾差小。又有八槳小哨,以供裏海哨探巡報之用,曰草鳥船;能狎風濤,行駕便捷。
按例:戰船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二年應拆造,俾海上衝濤激浪可恃無虞。屆期,飭目兵駕赴各本營兵備道廠承收修造;工竣,移營結領。未及工限而損壞(修造之後,閣岸日多、浮水日少,以之守港則可,不任出洋追捕),則營員賠修。天災風颶,准報補隨修,經費皆有定例。各營戰艦編號,「海國萬年清、金湯永固紀」等字;其最大者,有集成字號,以備稽核。大要造船在主者留心、工匠遵法,尺寸合度,方可適用。其龍骨,每丈配大風檀,各有等差;然因時變通,又在乎人。船之承帆與否,在於八尺之寬窄;船之宜水深淺,在於起底之平或尖;船之衝浪與否,在於雞胸之肥瘦;船之利水與否,在於收尾之或高或低。船身配長,則舵葉用窄;船身配短,則舵葉用寬。桅照水,則上繚宜鬆;桅鉤後,則上繚宜緊:所謂分繚寸舵也。遇碇地瀾泥,碇繩須墊草鞋,以防拖脫。風浪大時,纜須生根,以防斷找。漸退時,須將船底翻起半面,焚乾草,再以蠣灰塗之。戰船月一燂洗,方無蛀患。至廠中修造,估價太廉,則板薄釘稀;況丁胥刻減、工匠取贏,工既不精,事何由濟?故欲船堅,須加工料;監督之員必委勤慎,使工匠無敢串通、丁胥無從高下其手,則戰艦得資實用矣。
·沿海略
金門四面皆海,以後浦為文武駐劄;距泉州府水程一百五十里,距福州府五百八十里。
金龜尾砲臺在金門鎮西南。距後浦七里,距許坑三里,烈嶼則唇齒相依,大擔亦聲援必及,與浯嶼隔水相對,均為後浦輔車。賊泊浯嶼,不得廈門,必由此而掠金門;哨守極要。
許坑距後浦八里,距歐厝三里。
歐厝距後浦七里,距雙乳十里。
雙乳山距後浦七里、平林三里。劫盜出沒要衝。
平林距後浦十里、古寧十里。
古寧左平林、右後浦。距後浦十里、湖下五里。與大嶝遙對,水途四十里。
湖下距後浦五里,距烈嶼水途十里。
烈嶼水陸汛在金門鎮西南海中。距後浦水途十五里,距小嶝水途三十里。嶼周二十餘里,大小山數十。唐時嘗置牧馬監於此(「方輿紀要」),與金門隔潮並峙。海上有警,則烈嶼先受其鋒(「閩書」)。
小嶝距後浦水途三十里,距大嶝五里。澳甲一名。
大嶝在金門鎮西北海中。距董水十里。嶼廣六、七里,東有小嶝;亦海中要地(「方輿紀要」)。
董水距後浦水途五十里,與泉州陸路城守營西港社交界,距西港十五里。
劉澳在金門西北海邊。與大嶝隔水相對不過三里,距金山港六里,距後浦二十里。
金山港距西黃二里,距後浦二十六里。
西黃距官澳二里,距後浦二十八里。
官澳在金門鎮北,去峰上二十里。距後浦三十里,距青嶼里許。峰上民勇戰鬥,置精兵其處,賊來必不越而及官澳;然非官澳,則峰上之守亦孤,唇齒相依也(「閩書」)。
青嶼距西岑二里,距後浦三十里。
西岑距田浦六里,距後浦三十里。
田浦在金門城東。距後浦三十里,距峰上五里。其外皆大洋,與東椗遙相望。
峰上在金門鎮東。距後浦二十五里,距陳坑三里。汛居浯洲嶼最東,其澳曰料羅,(「閩書」)。峰上與福全、深滬、圍頭諸處,並為番舶停泊之門戶;哨守最要(「海防考」)。
陳坑在金門城東南,面大海。距後浦二十里。澳甲一名。
料羅砲臺汛在金門鎮東大海中。距後浦陸路二十里、水途十五里,距峰上五里;北距圍頭水汛一百里,南距鎮北水汛一百一十里。料羅在金門極東,船隻往來必須之所,為漳、泉門戶(「閩書」)。
附錄
附錄
泉之沿邊,既有永寧衛金門諸所矣。又於浯嶼之地特設水寨,選指揮之勇略者一員以為把總,仍令各衛指揮一員及千百戶輪領其軍;又設戰船,以時習戰法。南日以下、銅山以上悉資之,其責任可謂專且重矣。以此重鎮而必設於浯嶼者,蓋其地突起於海中,為同安、漳州交會要區,而隔峙於烈嶼、大小擔之間,最稱衝險。賊之自東南外洋來者,此可以捍其入;自海滄月港而中起者,此可以遏其出。稍有聲息,指顧可知。江夏侯之相擇於此者,蓋有深意焉。
其移於廈門也,則在腹里之地矣。夫惟水寨移於腹里,則把總得以縱欲偷安,軍官亦效尤而廢弛。賊寇猖獗於外洋,而內不及知;逮知而哨捕焉,賊已盈儎去矣。甚至官軍假哨捕以行劫,而把總概莫之聞焉;使或聞之,則亦掩飾罔上以自救過。故水寨不復於浯嶼,其亂不可已也。
然欲復之,或又執孤危掩襲之說以惑上聽。愚竊謂不若移之料羅之為便也。蓋料羅、浯嶼均為賊之巢穴,其勢不甚相遠,而據此亦可以制彼也。庚申之變,官澳之陷慘矣!使料羅而有水寨,賊其敢爾乎?萬全之策,無過於是。有經世之志者,此地宜留意焉(節洪受「浯嶼水寨移設料羅議」)。
浯洲、澎湖,均海島也,而大小不同。澎湖去漳、泉四百餘里,而礁澳險隘、海波洶湧,彼賊亦何利而樂蹈不測之淵以幾幸乎?浯洲則系漳、泉門戶,地闢民聚,雞犬相聞;無事而遊手遊食之輩巳窺伺而有覬心,多難則雲合景從之眾遂剽掠而為巢穴。先,庚申四月被倭抄劫,然後由此攻泉州、陷興化,全省因之騷動。則權以遠近難易之勢、計以去駐得失之形,當時主議者不備內而備外,雖甚遠謀而亦覺過計矣。浯洲數年來海寇頻犯,居民驚擾,即所陳狀牘歷歷可考;又何舍內藏、齎盜糧而戍不可耕之地哉?
故就防守論,則澎難於浯;就要害論,則浯急於澎。而就浯、澎相為犄角論,則莫若以澎之總哨守澎,而抽各寨遊貼駕兵船汛浯。澎無賊,則中軍督哨汛守料羅以防內地;澎有賊,則中軍率兵會剿夾擊。置一中軍,無有於虛耗而沿海之民陰受其利;少一中軍,無以勵寨遊而閩之邑密受其害。無增兵、增餉之煩,而有不測、不克之威;則建中軍以鎮料羅,實今日鼓舞之先策也。而其要歸之,得人道又在善將將耳(節洪受「建中軍鎮料羅以勵寨遊議」)。
同安海嶼,地大而山高者,惟浯洲、嘉禾為最。嘉禾之南,中左之所城也,而洪濟為之鎮;浯洲東北,四巡檢之所碁置,而南則金門之所城也,而太武為之鎮。嘉禾去邑五十里,一潮可至;而浯洲之西,則緣溪入海行六十里出澳頭,而淼乎不見水端矣。其澳最平深,於北風尤穩;而登岸尤便者,曰料羅。故設汛以來,派兵戍守;承平久而戍撤,僅僅浯、銅遊兵春秋汛及之,然亦寄空名耳。癸亥冬,紅夷登岸,把總丁贊死之。於是撫、鎮出二標以戍,而一民居寓兵八、九人,大為民苦。未幾後撤去,而分金門營兵守焉。
本澳有官廳、有媽宮。媽宮之前營房對列,兵居之。近左起一小阜,其下二盤石並入海,大各四、五丈;又左一石山如虹,直亙海中。甲子夏,議置銃臺於盤石上。予謂三島橫亙海外,澎湖、閩南之界石,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門也。曩時諸夷風帆,猶在句月之外;自倭奴潛販東山而紅夷城臺灣,寇賊奸宄淵藪往來,其指同安、海澄間信宿耳。嘉禾、澎湖設將宿兵,賊或未敢遽窺;獨浯易而無備,實啟戎心。急而圖之,不已晚乎?則料羅之城,詎非百年碩畫哉(節蔡獻臣「浯洲建料羅城及二銃臺議」)!
泉郡濱海,綿亙三百里。其最險要宜防之地有三:一曰崇武,在惠安之東北。海寇入犯,首當其衝。一曰料羅,在金門極東,突出海外;上控圍頭、下瞰鎮海、內捍金門,可通同安、高浦、漳州、廣潮等處。其澳寬大,可容千艘。凡接濟萑苻之徒,皆識其地以為標准。嘉靖間,倭寇由此登岸,流毒最慘。一曰舊浯嶼、在同安極南,孤懸大海之中;左連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乃漳州、海澄、同安門戶。國初設寨於此,至為遠慮。料羅而上有圍頭,舊浯嶼之北有擔嶼、烈嶼,南有卓岐、鎮海,皆海寇出入之路。抑其次也,今汛兵屯料羅,圍頭分哨,則■〈氵丙〉 洲、安海、官澳、田浦、峰上、陳坑一帶有賴;游兵屯舊浯嶼、擔嶼巡哨,則鎮海、岐尾、烏港一帶有賴。乃若選將校、核卒伍、修艨艦、明賞罰,使水軍狎風濤而不敢偷安內澳,則在人而不在地。故曰:地利要矣,人和急焉(萬曆間「府志」)。
三、四月東南風汛,番船多自粵趨閩而入於海。南澳、雲蓋寺、走馬溪乃番船始發之處、慣徒交接之所也,附海有銅山、元鐘等哨守之兵;若分兵先守此,則有以遏其衝而不敢泊矣,勢必拋於外浯嶼。外浯嶼乃五澳地方番人之窠窟,附海有浯嶼、安海、徑邊等哨守之兵;若先會兵守此,仍撥小哨守把緊要港門,則必不敢泊此矣,勢必竄入料羅、烏沙。料羅、烏沙乃番船等候接濟之所也,有官澳、金門等哨守之兵;若先會兵守此,則又不敢泊矣,其勢必螘集於圍頭、峰上。圍頭、峰上乃番船停留避風之門戶也,附海有深滬、福全等哨守之兵;若先會兵守此,則又不敢泊此矣,其勢必趨於福興。若越福興,計其所經之地,〔在〕南日則有岱墜、湄洲等處,在小埕則有海壇、連盤等處,在烽火門則〔有〕官井、流江、九澳等處,此賊船之所必泊者;若先會兵守此,則又不敢泊矣。來不敢停泊、去不敢接濟,船中柴米有限、人力易疲,將有不攻而自遁者。況乘其疲而合力攻之,豈有不勝者哉(「籌海圖篇」)!
三、四月東南風汛,澳中奸民哨聚駕駛,從南澳入閩,截劫商船,內外浯嶼、料羅、烏沙而上,出烽火、而入於浙;八、九月風起,則捲帆順溜,剽掠而下(「鹿洲集」)。
泉州洛陽橋之西南為圍頭。其內港所入,為晉江縣安海橋;其西,為馬巷廳澳頭(圍頭泊船防礁,內洋有大小嶝二嶼);其北岸,為金門鎮屬同安縣,並屬馬巷廳。其要口為料羅、官澳、烏沙頭、塔仔腳,皆有暗礁沙汕之險。東北外洋東碇嶼,遠船以為准。西有烈嶼,其澳名城仔角;東有沙汕。又西有大、小擔門;二嶼崎立,船從中過,皆砲臺。澳頭西為埭頭,其內港入於同安縣。又其西南為後溪港、為關潯港,皆內入於同安。又其西為灌口港,渡水曰鷺島(即廈門),為水陸之會;蓋北自乍浦、錦州、天津,南自安南,東至日本、琉球、呂宋、紅毛、噶喇巴,洋船之所通往。自隋、唐以來,其放洋針路皆准諸此,四方商賈雲集也(「歗雲文抄」)。
·島嶼礁汕
夾嶼周圍五里。在大、小嶝之間。
變山亦海島也,在金門城前。天將雨,則見;頃刻變幻:如車、如蓋、如宮室、如城郭。晴則隱。落潮返照,時露馬跡(「縣志」)。
草嶼為金門北枕,距青嶼不遠。
董嶼(一名珠嶼,亦名鰲嶼)在後浦港口,為後浦水門羅星。潮退,則連屬浯山,褰裳可涉其嶺。
覆鼎以形似名。與大小擔、烈嶼錯峙海中。
虎仔嶼以形似名。在金、廈分界處。東金門左營、南金門右營、西廈門右營,舟渡赴廈所必經。
檳榔嶼在烈嶼南。
雞冠嶼在金門港南。
雞冠嶼在小嶝嶼前,與石井山峰遙對。
角嶼在金門西北,與石井對峙。為金門兩營及同安、南安界地。
大泊、小泊在金門西北海中。東北屬晉江、西屬南安、東南屬同安,歸右營圍頭水汛管轄。嶼團結皆石,為金門過脈處。附近村民,恆至此鑿石,虧損地氣,屢經文武勒碑永禁。
漳口礁在金山港外。
獅礁、鳥尿礁、淡礁、中礁錯峙董嶼、金龜尾間。
印礁在湖下前。
鳥嘴礁在古坑南。
甕礁在歐厝南。
羅漢礁在烈嶼北。
馬鞍礁在烈嶼北。諺云:『順風駛大擔,怕風駛馬鞍』。
蟶仔汕在大嶝前。
海割亦沙在大嶝、澳頭間。為廈門後營、金門左營分界之處。界道望鴻漸山峰遙對南太武山峰為准:西北屬廈門,東南屬金門。
三腳礁在塔仔腳。東屬金門,西北屬廈門。
九節礁在浯嶼後。左屬金門,隸同安;右屬廈門,隸海澄。
東椗在料羅東南。
南椗在金門城南。
烏沙汕在古寧頭、羅星港西偏北、古寧東湖下。湖下可泊船避風。
海翁汕在金龜尾南。汕甚迤長。
附錄
附錄
金門主山曰北太武,海船所望為標准者。其山脈自南安屬之鴻漸、欹髻山發祖,由大小泊、雞嶼、角嶼、草嶼穿脈渡海而來為官澳、青嶼,錯綴如列星焉。由官澳遞南,接海中之大嶝、小嶝;復南,為金山港鹽場大使所駐。港口有白碣、潭口等礁。對面為董水汛,其西可達馬家巷。由金山港稍南為劉澳汛;海中浮汕,曰海割、曰赤礁。對面為澳頭,其地西通鎦五店,入同安之水道也。由劉澳汛稍南,為雞髻頭、為平林汛、為古寧頭汛,為湖下汛。海中有小嶼,曰井仔坡。有汕,曰烏沙;康熙間我軍與鄭氏將周全斌鏖戰處。自湖下折而東南,為後浦中港,協鎮、縣丞所治也;有文武口海關在焉。港內有董嶼,甚小,後浦之羅星也。稍東,為金龜尾汛,後浦之下臂也。對面之山為烈嶼,周三里許。烈嶼東北有羅漢礁、鳥礁。由羅漢礁折而東南,為西湖;下則有城仔角、覆鼎等礁。由鳥礁轉而西南,則有草嶼、馬鞍、檳榔嶼。又南,有三腳礁、虎仔嶼、九節礁。由是而東南為浯嶼汛,大小礁,再西南為獅球、大擔、小擔,為入廈水道,則屬提標管轄矣。凡海船渡廈門者,由烈嶼西北過鳥礁、草嶼,轉而西南入白石頭、曾厝鞍以至玉沙坡,直抵廈門港。若由烈嶼東南出覆鼎、虎仔嶼,經大小擔以入廈門,則系外洋水道。自金龜尾、塔仔腳折而東,為金門舊城。海中有汕,曰海翁汕。昔日汕浮起如平地,故港口包藏,可以泊舟;今則汕巳沈沒。其東海中小嶼曰東椗,相去較遠。碇南系提標管轄,皆汪洋外海矣。自金門城而東北為古坑汛、歐厝汛。港口有小礁,曰鳥嘴尾、曰甕仔礁、曰小姐礁。自歐厝汛而北,為料羅砲臺汛;道光間,總兵竇振彪、巡道周凱所造以防海者。其水程尤近澎湖,故明設水澎遊擊於此。自是而北為峰上汛、田浦汛,以至隔海之小米盾、大米盾。又東北遠嶼為北椗。又北為圍頭水汛、深滬水汛、祥芝水汛暨所屬之石圳、永寧及海中小墜、大墜等處,為晉江縣轄而屬金門協防守汛地,皆外洋也。自田浦折而西南,接西岑汛以至青嶼,金門沿海四圍巳轉一周矣。自大墜而北,為崇武、為大窄、為小窄、為黃崎,皆湄洲管轄,陸則惠安屬地。
以上水陸汛地,皆金門所轄。自右營移駐湄洲,始定大墜北為湄洲轄,大墜南為金門轄。要之,自大墜以至浯嶼,內海港道迴環、沙汕錯雜;外海以東,風浪兼天,煙波無際。協鎮一營。未免鞭長莫及。綢繆未雨,是在留心洋政者(「誦清堂文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