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庚部
列傳
宦蹟
武功
鄉先正
寓賢
孝子
義民
壽考
·宦蹟
楊芳聲,奉天萬全左衛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知縣事。時,初置縣,諸規制皆其所擘畫,而清田賦、革重徭,以宣朝廷德意,民尤賴之。秩滿,內擢戶部江南司主事(舊志)。
黃賜英,晉江人,康熙癸卯舉人,二十六年任本縣教諭。時,縣初置,文風未盛,英任其職,以培育人才為己責,日進諸生,勤訓課,捐貲置嘉祥里學田二十甲、赤山莊學田二十甲,以供文廟香燈及諸生月課諸費。士蒙其德,設牌位於學宮祀之(舊志)。
宋永清,原籍山東萊陽人,由漢軍正紅旗監生。康熙四十三年知縣事,為政期年,新學宮、建衙署、創義塾,百廢具舉,聽斷平允,尤雅意文教。初,硫磺水官田地瘠租重,民率逋逃,永清詳請薄其賦,另募耕種,充為文廟香燈。東關上則田數百甲,歲苦旱,永清發倉榖一千石貸民,就蓮池潭築隄一千三百餘丈,以資灌溉。又,龍目井廍移充義塾膏火,延師教授;至月課獎賞,復捐己貲助之。暇則進師生講論文藝。邑文教振興,自清始。素工詩,庭署餘閒,輒吟詠不輟。著有「溪翁詩草」。秩滿,擢直隸延慶府知府(舊志)。
錢洙,浙江嘉善人,由蔭生。雍正十一年知縣事,賦性雅談,苞苴悉絕。凡有聽斷,平心和氣,務得其情。治盜賊,始慰諭薄懲,冀其自新,怙惡則嚴治之。有積匪洪寶,素雄悍,里役畏之,莫敢捕。洙設法緝獲,廉得淫凶狀,立杖斃之,民服其斷,鐫碑以誌。任三年,待士以禮,馭眾以寬,盜聞風屏息,夜門不閉。累陞至本府知府,以勤勞卒於官(舊志)。
方邦基,字樂只,浙江仁和人,雍正庚戌進士。十三年知縣事,為人溫厚祥和,謹身節己,雅淡無欲,凡聽斷兩造,理曲者開誠諭之,薄示懲艾,民欣服受之。時,歲歉,米價貴,邦基發粟平糶,酌戶口,定榖數,親自散給。至孤貧老稚,尤憐卹之。秩滿,以憂去。人思之,設牌位於學宮,以誌不忘。尋任本府同知,擢本府知府,尤多善政,載「府志」(舊志)。
陳志泰,江南甘泉人,康熙丁酉舉人。乾隆十四年由泰寧調知縣事,為人廉靜耿介,言笑不苟,案牘隻字必出己手,繩家人以法,治奸吏蠹役如鷹鸇之逐鳥雀,積弊悉除。訟獄兩造,具即聽斷,民無積滯拘攣之苦。任三年,民無一詞、一事枉於情勢者。以積勞成疾去,士民思之(舊志)。
楊毓健,字力人,湖廣長陽人。康熙六十一年秋,由郡司馬調知縣事。時,朱逆甫平,哀鴻遍野,健下車首詢疾苦,貸倉榖,省徭役,修蓮潭水利,躬親勸稼,持酒餅以勞農。力不足者,給種予之。其在署也,設紙皁、立銅鑼,以來椽胥;修樓櫓、崇祀典,皆出宦橐。間復勤於聽斷,幾無留牘。公餘之暇,詔士子以文行,修義塾,倡示來學,請廣本籍取額,以厚風俗,皆淬厲為之,絕不以庖代有所寬假。在任一年,孜孜以惜士愛民為念。秩滿還郡,士民為之鐫石以誌,事載「碑碣」部(新輯)。
譚垣,字牧亭,號桂嶠,江西龍南人,戊辰進士。乾隆二十九年夏五月,由政和調知縣事。縣境東倚傀儡山,故盜藪也。宵小出入,閭閻恆有戒心。垣甫下車,搜緝靡遺,悉置之法。自是,陰陽和、風雨節、年榖順成,俗敦禮讓,迄全郡迤南至瑯嶠二百餘里之內,桑麻蔽野,絃歌相聞,熙熙然也。而垣之求治,猶日昃不遑食,或夜則達曙忘寢,必使案無停牘,刑協於中而後止。在任三年,以次闢講學書院,修廳事前後堂,改建天后宮,悉捐廉俸倡之。他若農田水利、險隘關塞之尤急於國計民生者,莫不釐然畢舉。丁亥四月,秩滿當遷,士民愛戴,不忍舍,相率走郡城,籲大憲,乞聞於朝。憲以格於例,不得已,慰勞而遣之。士民既不獲請,退而伐石紀績,以示不忘。事載「碑碣」部(新輯)。
曹謹,字懷樸,河南河內人,丁卯解元。道光十七年春知縣事。邑故多旱田,謹下車即巡田野,尋察水源至九曲塘淡水溪邊,喟然歎曰:是造物者留以待人力之經營也。於是,集紳耆,召圬匠,興工鑿築。公餘之暇,徒步往觀,指授方略,雜以笑言,歡若家人婦子。以故趨事者益眾。戊戌,功竣,凡掘圳四萬三百六十丈有奇,計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有奇。蓋由淡水溪決隄引水,於九曲塘之坳壘石為門,以時蓄洩。當其啟放之時,水由小竹里而觀音里、鳳山里,又由鳳山里而旁溢於赤山里、大竹里,環縣城,達署內,中建水心亭,水之消長,一望而知。在任五年,繕城郭,修衙署,勤聽斷;士涉訟庭,面斥不恕。去之日,祖餞者至數千人。咸豐十年,民思舊德,構祠三楹於書院東偏,每遇誕期,輒召梨園設酒醴以遙祝之(新輯)。
·武功
馬定國,陝西人,康熙六十年任南路營守備。時,賊朱一貴煽亂,率眾攻南路,縣故無城,難守禦,定國列兵龜山麓,親冒矢石,與賊對壘大戰,賊勢益張,定國知力不支,急回馬索火焚火藥庫。曰:毋資敵。賊追及,定國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鄉人憫其忠,守其尸三日。賊聞之曰:馬守備,忠臣也。以禮殮之。置家屬於靜室中,民饋糧米不絕。事聞,予卹,賜祭葬,廕一子以衛千總用(舊志)。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標左營千總。臺賊朱一貴倡亂時,元同本標右營遊擊周應龍,率兵禦賊於南路岡山。元奮勇掩擊,賊稍卻,官軍進屯赤山。越日,賊悉眾來,四面圍攻,官軍深入,不諳地利,元力戰數次,中創被獲,逼降不屈死。事聞,予卹,賜祭一次,廕一子以千總用(舊志)。
林富,長汀人,南路營把總。臺匪朱一貴等竊發時,奉委為遊擊。周應龍前隊引路,官軍至赤山,與賊戰,賊勢稍卻,富乘勝深入,賊繞陣後,合圍攻之,力不敵,劗刺而死。事聞,予卹賜祭,蔭一子以千總用(舊志)。
王奇生,鎮標右營領旂,素驍勇,臺變時,奉委領兵與賊戰於赤山。官軍敗,奇生負其勇,突圍衝擊,賊左右夾攻,殺之。事聞,予卹典,從祀忠義祠。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同戰死(舊志)。
王郡,字建侯,乾州人,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廷珍攻復臺灣有功。雍正二年,任南路營參將。時,寇亂之後,郡悉心拊循,訓練有法,累遷臺鎮總兵官。七年,討平本縣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本縣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遊擊李榮引兵應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陂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與參將侯元勳、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集,自辰至未,戰數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日等八人,梟於營門。越日,大搜賊巢,吳福生、商大概、烏目使等三十餘魁悉就擒,南路遂平。而新鎮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徵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檄郡討之。郡師至鹿仔港,遣參將李蔭越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砲聲震山谷,賊負創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於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凶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餘年來鎮臺者,郡之功為優云(舊志)。
陳倫炯,號資齊,同安人,侍衛。雍正元年,任南路營參將。時,寇亂初平,新築縣城,倫炯親板榦,督工役,毫無苟且。時加慰藉,民忘其勞。其馭兵勤練鎮定,寬嚴並用,復工書翰歌詩,暇則進紳士談論詩書,翩翩然有儒將風流焉。尋陞副將。去之日,百姓送者遮道,不忍舍之(舊志)。
張玉,山西人,由行伍,任南路營守備。雍正十年,臺匪吳福生為亂,剽掠塘汛,玉守鳳彈,兵單汛弱,賊悉眾來攻,玉令軍士夜懸火繩,密布樹間(鳳彈營盤多栽刺竹),賊疑懼不敢進。連攻數次,不得下。尋總兵官王郡率師抵鳳彈,檄玉出戰。玉奮勇迎敵,不介馬而馳,深入其阻,賊繞陣後掩擊之,玉無退路,被圍不得脫,連傷數刀而死。事聞,予卹,蔭一子以千總用。時有外委徐學聖、鄭光宏,皆陣亡(舊志)。
溫達勇,廣東人,武進士,鎮標右營遊擊,署南路營參將。嘗以盜賊恣行,皆卒伍懈弛故,且兵食朝廷口糧,宜效用。日設令牌數面,令汛兵輪流接遞,巡哨各鄉村道路行旅寇盜。城市之內,夜撥兵分街巷巡守,有盜賊行竊,惟守兵是問。又常微行查訪,守者無敢稍懈。署篆一年,盜風屏絕,夜門不閉。未幾,以疾卒。士民拜奠,絡繹不絕。櫬歸,百姓父老焚香拜送遍於街衢,欷歔感泣,深於愛戴云(舊志)。
·鄉先正
王璋,字昂伯,本縣籍,補郡學弟子員,登康熙癸酉鄉薦,授滇宜良令,清慎愛民,民深戴之。以丁內艱去,百姓遮道數千籲留於開府,璋間道微行歸。服闋,補湖廣房縣令,賢聲益著,內轉主事,擢監察御史。卒於官。璋博學多聞,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舊志)。
林黃彩,字元質,安平鎮人,幼嫺韜略。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制府滿保駐廈門,彩以布衣走興化,具陳平臺策。制府令隨大軍征討,事平,授把總,尋陞守備,累陞至廈門遊擊。雍正十年,隨總兵官王郡征北路大甲西番,以軍功擢參將,遷澄海副將,署碣石鎮總兵官,尋卒(舊志)。
施世榜,字文標,縣拔貢生。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陷郡治,總督滿保委世榜參軍事,隨征效力。事平後,提督施世驃復委同參將王萬化等,綏撫南路。世榜自備行糧,募壯丁,往瑯嶠,計獲賊夥劉國臺、顏廷、張賽、李法、蔡成祖等二十餘名,解赴軍門。復同遊擊林秀等,入阿侯林搜捕逸匪,招集難民二千餘人,安撫復業。以軍功題授都司,轉文職,任壽寧教諭,署漳州教授,內陞兵馬司副指揮。生平樂善好施,族黨貧者多所周卹。嘗建敬聖樓於郡治南門外,拾字紙。子九人,長士安,貢生,捐銀二百兩修縣廟學,置田千畝充海東書院膏火。次士憬,興化訓導,力行善事。又次士齡,寧海州知州,捐粟二百石,並充海東書院膏火。又次士膺,拔貢生,捐社粟一千石。皆世榜義方之訓云(舊志)。
黃國英,字遜卿,縣貢生,居臺邑,淡水都司曾榮子也。少倜儻,好施予,有求輒應,戚屬貧乏者月給銀米贍之。諸羅鹽水港淤塞,英有龍溝潭莊田,截其半,更捐千金,別濬一港,以濟舟楫,仍增置營房,請臺鎮撥兵防守,民便之。以州同即用,卒於漳(舊志)。
鄭應球,字桐君,縣恩貢生,性耿介,尚氣節。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陷南路,賊黨郭國禎募使畫策,應球義不可,強迫之,球紿之曰:明早往見。偵募者歸,即挈妻子夜遁。募者不獲,怒焚其廬,盡為灰燼。亂平後,巡撫張伯行薦舉孝廉方正。球性雅淡,辭不赴,掌縣書院教席十餘年,壽幾八十終(舊志)。
卓夢釆,字狷夫,縣庠生,性孝友,方正自持,精醫濟人。康熙六十年,朱寇陷縣,賊黨募致之。釆曰:不善不入,昔有明訓。辭不赴,強脅再三,慮不免,挈家遁鼓山深處,居匝月,吟詠自娛。散家貲給族戚里鄰口糧,戒曰:寧餓死,毋從賊。其鄉皆化為良民。知縣陳志泰高其行誼,贈「儒林芳標」額。子肇昌,領鄉薦,孫列膠庠。壽八十終(舊志)。
陳正春,字汝中,縣貢生,少孤,事母至孝,家淡,好施行善事,傾囊不惜。族戚里鄰急難,極力周恤,貧乏死喪,代為殯殮,至借貸為之,名動鄉閭。督學使嚴瑞龍釆行優,贈「孝友端方」額。壽七十餘終,子孫並列膠庠(舊志)。
廖殿魁,邑拔萃生。雍正壬子,舉於鄉。每作文,未嘗起草,得題後,拈毫佈置,不知者以為得意疾書也,就而視之,則畫一鹿於紙。鹿成,即信筆謄真,無不惟妙惟肖。如鹿昂頭,必從高處落想;鹿俯首,必從低處詁題。至於臨水照形,則對面烘托也。回顧斜睨,則反面、旁面生情也。他若安步徐行,則翥鳳翔鸞,自然合度。奔馳疾走,則生龍活虎,不可捉摸。峙立沙邊,文必從容而鎮靜。偃臥草際,文必清麗而芊綿。故習見者,但觀其鹿之神情,即可定其文之品概。然以年湮代遠,卒莫能詳其行誼。惟畫鹿成文一事,世競傳為美談云(新輯)。
卓肇昌,字思克,縣庠生,夢釆子也。由拔貢生,登乾隆庚午賢書。少穎異,能承庭訓。長益岐嶷,好為古文辭,下筆數千言,思汨汨如泉湧。論世知人,具有特識。一時老師宿儒,鹹器重之。著有「栖碧堂全集」,藏於家。乾隆二十八年,分修鳳山縣志。年五十四卒(新輯)。
李政純,字少白,號雪軒,邑之港東里潮州莊人。年三十九,以明經貢於廷。性孝友,非義不苟取,里閭有方正之目。有母年六十餘,好聽古人事蹟,純每於授徒之暇,輒造問安,侍立其旁,為之談古今成敗、人物臧否,妙緒紛披,滔滔不竭,母輒為解頤。母病,必親奉湯藥,衣不解帶,病癒乃已。有弟政邦,亦邑庠生,患目盲,癖嗜煙霞,純與之同財,終其身未嘗有間言。坐擁皋比,釆芹食餼者百餘人。平居樸實無華,篤於友誼,與人有成約,雖風雨必踐其言。其平生行事多此類。光緒二年,以總辦團練,保舉訓導,未仕而卒。年四十有七(新輯)。
江興徽,字紹遠,邑之港西里阿猴街人,少有文名,而尤篤於孝行。父廷淇,為邑明經:生二子,徽其次也。母早世,繼母陳氏,甫生幼子而父逝。徽兄弟事之,無異所生,繼母亦安之。未幾,幼子殤,繼母悲傷不已,徽兄弟百計勸慰。時,外家舅氏以繼母乏親生兒,欲奪其志,託故迎歸,數月不返。徽詣舅家,向母涕泣長跪不起。母問其故。曰:母歸,則父雖亡,見母如見父也。不歸,則不肖不能事母,他日何以對吾父於泉下。且弟雖不祿,而兄與不肖猶存。先人遺業尚足自給,何慮焉?母感其意誠,即日命駕同歸。自後入邑庠,登拔萃科,先意承志,常恐無以得其歡心。娶於藍氏,以不聽母命,出之。年三十而卒。無子,以兄子為嗣,賴繼母為之撫養,以至成人。今其兒亦循循孝友,頗能讀父書。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新輯)?
·寓賢
前明寧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太祖九世孫遼王後,長陽郡王次支也。始授輔國將軍,崇禎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於建業,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國將軍,會同長陽守浙之寧海縣。乙酉夏,浙西郡邑盡歸國朝,長陽率眷屬至閩中,術桂尚留寧海,而鄭遵謙從紹興迎魯王監國。時傳長陽入閩,存亡莫測,監國封術桂為長陽王。鄭芝龍據閩,又尊唐王為帝,建號隆武;術桂奉表稱賀,隆武亦如監國所封。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具疏請以長陽之號讓兄次子承之,隆武不允,改封寧靖,仍依監國,督方國安軍。丙戌五月,大兵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寧海,覓海艇出石浦,監國亦由海門來會,同至舟山。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與隆武不洽,知越州不守、監國出奔,故遣迎之。術桂與監國乘舟南下,歲秒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是時,鄭鴻逵迎淮王於軍中,請寧靖監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攻圍泉州,經月不下。鴻逵乃載淮王與寧靖同至南澳,值粵東故將李成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曆,寧靖因入揭陽。永曆令居鴻逵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唐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寧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及成功取臺灣,寧靖輒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朝晡。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戊午,聞靖海將軍施琅調集本軍褸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妾等豈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於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梭役昇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麟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不復釆薇蕨」。書罷,結帛於梁,自經。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於縣治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不封不樹,妾媵五棺,埋於臺灣魁斗山,去其墓三十里。時稱為五烈墓。寧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名儼鉁為後。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舊志)。
李茂春,字正青,漳之龍溪人,登明末鄉薦,富著述。風神秀整,跣足岸幘,旁若無人。居於臺之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卒葬新昌里(舊志)。(按新昌里時屬鳳山,雍正十二年改隸臺灣,即今安平縣)。
張振南,字伯禧,漳州漳浦縣人。父義忱,年十三,能文,而屢躓於童子試。會族人械鬥,遂渡臺,貰居於邑之舊治。乾隆丁酉,回漳完娶,逾年生振南。甫週歲,父仍來臺,娶庶母吳氏,生異母弟三。未幾,吳氏卒,父復娶謝氏,再生兩兒。時振南在漳,賴母商氏養育成童,俾從師讀。年十六,猶未識父面,母始命來臺尋父。及南至舊治,適逢其父於途,向之咨詢,父細詰家世,南具以實對。父戲云,此吾老友,與余為鄰,當導而往見。南信以為真,隨之歸,館於家,數日,略無音耗,疊向父敦促,父叱之曰:癡兒到此猶不悟耶?南如夢初覺,跪而泣曰:兒奉母命千里尋親,今既得父,不可不迎母完聚。父諾之,而不果行。南日夜憂思,莫知為計,至忘寢食,因而得病。庶母謝氏察其形容憔悴,知為念母故,力勤父遣介往迎。比母至,而父已沒。南哭泣盡哀,在家守制,日承歡兩母,暇則教督諸弟。次弟、三弟俱先後成名,南年至五十,始獲一衿。辛卯鄉試,恩賜副貢。乙未,復蒙恩賜舉人。年七十一,無疾而終。生平有魯男之操,每逢婦女於途,輒道避之。人以此笑其迂。而見義勇為,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固亦近世之不多覯者(新輯)。
·孝子
粵民馮滿子,寄居港西懷忠里,世業農,目未識詩書,然性孝能廉,里人異之。一日,憂母氏邱老且弱,不健餐,往藥圃市葠三錢,割股肉和煮以獻其母。母食之,果獲康強,年八十有四而終。所居距岡山九十里,與人同往拜佛,為母禱長齡。行山僻中,渴甚,眾爭竊園間蔗以食,馮獨否。或與之,即依其值出錢,掛園上。其生平行事多此類。論曰:農民目未知書,尚能孝而廉;何況讀書明理之人,不識廉孝兩字,能無愧乎?夫刲股事親,非一念之真誠,斷不能為此。取蔗依值,其制行不欺天日,雖伊尹、伯夷,猶將揖而進之,敢以凡民目之耶?世之缺奉養、貪貨財者,視馮氏子何如哉!(新輯)
·義民
李直三、侯觀德、艾鳳禮、邱若瞻、涂廷尚、邱克用、朱元位、劉庚輔、陳展裕、鍾沐華、鍾沐純、梁元章、賴以槐、侯欲達、塗定思、鍾貴和、古蘭伯、劉懷道、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魁才、林英泰、鍾國虯、林文彥、賴君奏、涂華煊、何廷等,籍貫俱廣東(按義民,率粵之鎮平、平遠、嘉應州、大埔等州縣人,渡臺後寓縣下淡水港東、西二里,列屋聚廛,別成村落。兩里設里正、副共四人,應公差,通音譯,稽奸匪;來往內地,俱由縣給義民照)。康熙六十年,臺賊朱一貴作亂,直三等密謀起義,不從賊。先於四月二十二日,遣艾鳳禮、涂華煊等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民隨於五月初十日糾集十二大莊、六十四小莊,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莊豎立「大清」旗號,推侯觀德指畫軍務,分七營,駐列淡水溪,連營固守。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十六萬餘石,遣劉懷道、賴君奏、何廷等率領鄉壯番民固守,相拒月餘,群賊不敢一人南渡。六月十八日已時,賊目劉育率賊萬餘人,從西港口潛渡新園。劉庚輔、陳展裕、鍾貴和等統眾與賊合戰兩次,復糾同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等,與賊戰於小赤山,抵晚復戰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輔、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之,且戰且守,誘賊至濫莊,鍾沐純等統眾繞出賊後,攻其北;劉庚輔、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攻其南;陳展裕、侯欲達、塗定恩等統眾攻其東;三面合攻,大敗賊眾,追至淡水溪,邱若贍、艾鳳禮等攔河堵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千餘人,賊目劉育亦被殺。義民為首之涂文煊及鄉壯人等,死傷者一百一十二人。奪得大槍四位、砂砲四位、偽劄、偽印、旂號、軍器無算,賊眾逃遁,搜得賊首朱一貴偽諭,始知大師已入郡。直三等逐率眾來會,制府滿保將為首起義諸民,現拔李直三、侯觀德、邱永月、劉庚輔、陳展裕、鍾沐華、鍾沐純為千總,賞銀九百五十兩、米三百石、綵段一百疋,旌其里曰「懷忠里」,諭建亭曰「忠義亭」,優恩蠲免差徭(立碑縣門,永為定例)。奉旨從優議敘,給臺地守士義民紮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紮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劄付二十三張。(舊志)
侯心富等,籍貫亦廣東。雍正十年,南路奸匪吳福生等乘機糾眾作亂,心富等糾同港東、西二里義民萬餘人,分駐防守八社倉廒。上淡水則鍾南魁、陳治豪、陳石揚、鍾泰英等統眾二千餘人守之,萬丹街、放索社、茄藤社則林宣拔、何紹季、張日純、曾啟越等統眾四千餘人守之,下淡水龍肚嶇則李炳鳳、涂廷琛、李紹珀等統眾二千餘人守之。冷水阮、搭樓社則林有仁、鄭元雯等統眾八百餘人守之。又分劉伯成、鍾瓊祥、林石德等千餘人防禦篤嘉、武洛、羅漢門等處,邱永浩、黃登伯、謝必鳳、邱廷偉等千餘人防禦巴六焦、阿侯社等處,林永清、葉春林等三千餘人防禦三叉河、烏樹港、力力社、?a class="__cf_email__" href="../../../cdn-cgi/l/email-protection" data-cfemail="4a88c20a9bfe">[email protected]等處。時,賊攻陂頭甚急,心富等挑選九百餘人渡河應援,值水師提督王郡與賊接戰,義民趕赴軍前,戮力前驅,賊眾奔潰,南路遂平。時,北路凶番亦未靖,郡復調赴軍前,充嚮導官,事平,予以優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紮付。其功加姓名具列如左:
侯心富、陳好賢、陳石豪、賴家璋、涂定琛、鍾南魁、何田如、林有仁、劉鼎高、盤運珠、張士輝、韓任賢、謝日樹、謝有親、曾永習、何紹季、陳士拔、陳元碩、古熙珍、楊日習、林以柏、陳仲興、陳石利、陳石峰、馮若紀、陳連發、賴君添、鄭元雯、利如滄、王啟能、沈培玉、李鼎才、邱永浩、陳朝接、黃登伯、李煥挺、黃達傳、鍾瓊祥、陳石揚、盤運柱、賴家珍、張振相、賴有岱、宋來恩、鍾統明、謝芳晉、邱信山、鍾佾芳、梁伯偉、涂定秀、涂柏清、涂定偉、林清周、邱以奇、鍾孔珍、林豐山、林桂山、黃榮光、李會斌、劉孔懷、林桂榮、韓蘊祥、張文鳳、劉佩麟、林有贊、劉啟斌、劉武麟、黃會雲、李淑元、張鼎祥、陳世拱、涂定惠、陳元煌、陳廷雲、陳文端、李成喬、劉伯仁、張捷秀、劉伯成、張捷成、黃其直、吳以廉、謝必鳳、梁紹選、吳舒生、涂定宣、徐恭良、劉啟榮、徐德運、侯連新、曾浩生、侯心魁、朱士奇、徐如德、張用文、溫日操、湯洪海、陳石斗、陳南祥、鄧彥友、彭朝旺、王安運、湯洪康、徐相■〈是彡〉、馬呈梅、吳捷俊、吳子鳳、賴秀璋、葉福生、黃金相、寥芳琳、徐正東、古贊臣、寥文英、李朝禮、姚生春、古芳興、徐日焜、楊伯獻、藍溢海、湯簡英、賴成禮、劉仕伯、黃兆運、謝如楊、范光儒、梁可先、侯貞士、邱欲觀、寥存忠、林碩榮、侯心喜、葉運成、薛昌貴、邱子璋、侯集文、涂慶瑞、宋來育、劉運清、宋美伯、侯履英、侯日瑞。以上一百四十二名,乾隆五年給劄。
李瑞伯、謝登欽、李炳鳳、鍾泰英、李瑞侯、張日純、陳鼎生、林宣拔、鍾國治、李應相、曾瑞乾、賴坤及,賴梓松、鍾南達、李紹珀、傅昌文、張必貴、林永清、陳石榜、鍾程及、李盛祥、陳以奇、林碩德、鍾乾生、李喧祥、林旦景、鍾麟新、李雲鳳、林郁彥、林祚任、陳宜進、林仲英、鍾鳳英、張瑞聰、陳宜蘭、林教玉、傅成登、鍾名及、李允魁、鍾元美、邱瑞崇、蕭良桂、李俊伸、邱萬春、張其麟、鍾啟仁、謝國紀、鍾雍芳、林作棟、邱允旦、林作祚、李瑞玉、謝元焜、林日遠、鍾起鵬、吳忠松、劉永仁、陳聯太、張利振、鍾章英、邱若贊、李春發、陳潤奇、李雙榮、林奕孟、吳以祉、謝元逢、李成斌、陳登元、陳梅柏、邱朝拔、李雲漢、黃作棟、邱正儒、李紹顯、林永欽、謝蘆柏、劉習鵬、鍾乾英、謝立仁、張鼎山、林榮山、陳登崇、林琇青、陳錫禮、黃光彩、陳尚華、賴相及、鍾夢賢、陳石千、馮允烈、張昭成、涂瓊生、陳尚康、林阿泰、陳立伯、賴子相、陳開千、蕭鼎秀、邱立攀、劉雲耀、陳河清、劉雲耀、陳慶簡、廖元新、陳慶昭、李昭玉、張日龍、賴仁及、李任秀、邱舒達、李集學、涂定麟、張日集、劉榮禧、陳顯琳、蕭能成、陳慶禮、賴進及、李瑞光、林洪山、張翰英、黃成彩、陳土梅、李德榮、劉訓宜、李松挺、林有信、佘任先、曾九安、李道恆、曾九瑛、張逢秀、吳以萬、張志仁、賴科及、鍾昌允、黃輝雲、曾啟越、徐石雲、劉行恕、張邦崇、涂遙生、陳華生、謝國耀、陳來琳、謝喬參、林青、謝作鳳、劉英立、鄭雲雯、曾發亮、邱廷偉、張必柱、李紹賢、李朝重、徐和生、劉勷存、陳永濱、陳潤麟、佘魁能、陳士珀、陳石瑗、陳顯榮、賴文及、謝運鵬、吳元三、楊輔臣、李作松、謝成祚、謝成琳、陳潤魁、涂文明、李紹皋、王廷寵、涂梅生、趙性和、張禮樂、宋萬來、馮維萬、李雲捷、廖景華、張瑞闌、黃賢琮、黃華雲、劉欽臣、馬懷珍、陳梅琳、陳慶朝、李聯大、吳以增、鍾啟宏、江士灝、吳明楊、陳秀琳、涂哲生、鄭肯良、陳元雲、鍾聲揚、李俊千、吳申伯、曾俊麟、鍾日友、謝展文、謝惟元、陳生及、謝元華、鍾南榖、葉春林、陳慶僅、張喬語、謝先達。以上二百十二名,乾隆六年給劄。
許廷耀,邑之港西里廣安莊人,登癸卯武闈。乾隆五十一年,彰化奸民林爽文作亂,南路逆匪莊大田應之。十二月十三日,攻陷縣城,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謹死之。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奉水師提督黃仕簡命,帶兵收復鳳山,駐紮東門外。三月初六日,賊目莊錫舍領賊眾三千,首犯郝鎮營盤。郝歛兵入城,屯龜山頂。初八日黎明,莊大田率眾攻城,官兵發槍砲禦之,佯退,日午,賊埋鍋造飯,郝引兵出,逐之,賊復起合圍,郝急收兵入城。賊以所得官兵衣帽著之,隨入,須臾,南門火起,郝單騎從西門逃出,官兵繼遁,縣城再陷。賊長驅擾郡,相持半載。九月二十七日,許廷耀風聞賊圍郡城,急出家資招募崙仔頂、鹽洲、中洲仔、菅林內、北勢頭、磚仔窯六莊義民勇三千餘人,立「大清」旂號,赴郡堵剿,賊大敗,深恨之,回攻六莊家屬,於十月初一日舉事。眾義民聞知,乘夜抽兵回救。比至菅林內,東方已白,眾義民一夜無眠,又聞家屬已被屠戮淨盡,饑寒交迫,無心戀戰,途至磚仔窯淡水溪邊,遇賊截殺,全軍十覆其九。事平,知縣史公為之彙案請旌,又蒙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公入告,奉旨從優議敘,復御書「旌義」兩大字,表其功。乾隆五十三年各給劄付,今御書猶存,該莊民挨次流交,每逢十月初二日輒設香案,高懸壇上而朝拜之。是日,梨園數十臺、酒餚數百席,土人以為義民普(?)云。
附錄劄付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徐,為遵旨會議具奏事,照得賞給臺灣翎頂職銜義民,除欽奉諭旨分別實缺補用外,其應給頂戴及從前給過頂戴人等,並准部議詳細核明頒給印紮,以杜頂冒,仍造具花名清冊,送部存案等因,於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查義民莊湊,委系在事出力,業經獎給金頂戴,除造冊彙咨外,合行給紮。為此,紮給該義民收執,以杜頂冒。須至紮者。
世襲三代曾祖浴、祖新、父賢,本身身中、面微、紫鬚,年六十二歲,系泉州府南安縣人。右紮付莊湊收執。
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給,第一百九十五號。
附錄
道光十二年,粵匪李受等假義民名目,攻毀閩莊,被閩紳林長青等呈控,蒙制憲程批:查粵莊匪徒因逆犯許成偽示內有「滅粵」字樣,輒敢藉口教眾冒充義民,不問奸良,肆行焚搶,情堪憫惻,本部堂已密飭拿正犯數名。現復會商陸路提督馬,帶兵前往督飭該道、府實力搜拿,務期有犯必獲,痛加懲辦,以快人心。至據為首之李受、曾偉中、賴連淑等均先後獲到,發府審辦,並委員馳赴確查被焚搶房屋、破難戶口,給銀撫卹,俾得乘時耕作。爾等即速回本莊聽候委員查辦,各自約束子弟,各安本分,務乃生業,不得效尤粵莊遷怒報復,自貽伊戚。各宜凜遵。
又
咸豐三年,閩、粵公呈,蒙邑侯鄭批:逆匪戕官陷邑,該粵人如果志切同仇,自宜首援陂城,次擒逆賊,稟解懲辦,庶幾不愧義舉,乃竟懷挾私嫌,擅攻閩莊,焚搶擄殺,不分良莠,村社悉成焦土,財物被掠一空,難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因而被水衝斃、逃難死亡者,不可勝計。居心殘忍,莫此為甚!嗣因本縣會營督帶兵勇順途剿辦逆匪,克復陂城,並以閩莊難民因粵堆未撤,不敢歸莊,當蒙道、府憲諭飭撤堆,並經本縣會營節次出示,諭令遵照各安生業,毋許擅出滋事,不啻三令五申。該總理等利令智昏,置若罔聞,甚至糾集匪徒,復出攻搶,連殺斃命。現據閩莊紛紛呈控,殆無虛日。此次該粵人因向嘉早等莊索取前次詐贓不遂,互相鬥殺,本縣已有所聞。該總理等猶敢飾詞混稟,希圖抵塞,似此抗違憲諭,荼毒良民,實屬目無法紀,俟即會營帶隊親臨查拿究辦。該總理所設各堆,克日盡行撤退,如再玩抗滋端,定請大兵剿捕,並惟該總理等是問。懍之,勉之。
又
咸豐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湯得陞稟臬道憲徐公云:為稟請察奪事,竊卑職奉憲臺飭委統帶大隊弁兵,協同安平水師中營,前往鳳屬數次與賊打仗,連擒股首五六十名、匪夥七十餘名,經准曾參將會同鄭署縣分別陵遲斬決,恭請王命正法,其餘大股首林恭等十餘名,擬另行解縣勘辦。但四處雖因克復平靜,奈粵人尚四處伏殺閩人。卑職於此本月二十二、三兩日,會同陳署押司國忠、祝護都司延齡分頭彈壓,諭令撤退粵營。該粵人不惟屢次不遵,尚且逆言欲俟紅頂大憲到地,方肯罷息。卑職等見其所行,情同叛惡,即督同兵勇極力向前押退,該粵人膽敢擅將穿山龍九節連環(此即粵莊大砲,名說見「兵事」下部「請追粵砲議」)施放。卑職等一時未敢輕舉,暫將隊伍撤回陂城。肅稟,伏乞憲臺察奪。
以上三則,系道光十二年及咸豐三年兩次粵莊義民攻掠閩莊之案。緣此次釆訪,每詢及粵莊義民,無不切齒痛罵,謂其名為義民,而實則甚於賊。由是觀之,粵莊義民殊無足紀;無怪其莫肯為之查報也。
·壽考
孫屋,嘉祥里五甲尾莊人,現年(甲午)九十七歲,體尚健,子二人,孫五人,曾孫七人,四代相見,今方未艾。
施玖,嘉祥里南安老莊人,壬辰年終,壽九十六歲,妻林氏尚存,現年(甲午)九十三歲,子二人,孫七人,曾孫三人。
李士育,港西里水泉莊人,現年(甲午)九十五歲,妻陳氏,壽考齊眉,子三人,孫六人,曾孫七人。
楊課,嘉祥里山富壽莊人,現年(甲午)九十歲,子二人,孫六人,曾孫六人。
蘇港水,維新里大社莊人,現年(甲午)八十九歲,子二人,孫四人,曾孫六人。
林光傳,嘉祥里大崎頭莊人,現年(甲午)八十七歲,子二人,孫七人,曾孫九人。
潘才,嘉祥里四塊厝莊人,現年(甲午)八十五歲,妻林氏,八十二歲,壽考齊眉,子四人,孫十一人,曾孫四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