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后,李光弼向肃宗请罪,固求自贬。《新唐书》在此记叙的比较详细,据说肃宗认为这是仆固怀恩违反军令导致失败,所以也没怎么责备李光弼,至于仆固怀恩,当然也没处罚,因为后来继任李光弼的就是他。肃宗不以败军处罚郭子仪、李光弼,真的是比较宽厚了(不知为什么,玄宗诛杀高、封二人总让我耿耿于怀),不过这两个人谁都杀不得也是事实。于是肃宗优诏召李光弼入朝。五月初五,李光弼从河中入朝,辞去太尉,肃宗改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其实就是从一个高官变成另一个高官,变化并不大,只算是象征性的贬官而已,不久,又拜为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知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五道节度行营事,镇泗州,肃宗为他赋诗饯行。肃宗的诗现存就两首,如果把其中一首三章的诗分成三首,也只有四首而已,我们是不知道他当时怎么写的这首诗,但不管好坏,皇帝心意已到。
这次会战属于野战范畴,看来比较而言李光弼的野战确实不如他攻守城池厉害。有人说李光弼是最会守城的将军,这话有一定道理,以不足一万人来抵挡十多倍于己的敌人(太原保卫战),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典型的守城战例。但邙山之战李光弼本也不想去打,从他的安排也能看出来,如果是必欲打胜的战斗,战前不至于想到失败后在平原上好撤的问题,李光弼此前打仗何曾这么在意过退路?先以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身份批评李光弼一句:没打就想着撤退,这岂能打好仗?再以一个历史的读者身份说一句:就是真以必死的决心来打这仗,也未必可以成功。不管怎么说,史思明终于得偿宿愿,算是单独打败了李光弼。但史思明却也没有高兴几天,因为不久,他的内部就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可以说这导致了叛军的最后失败,所以等到谢幕那部分再说。
正是双方内部都发生了许多事情,所以此战过后,除了一些小冲突之外,倒也算是相安无事。当时天下纷乱,除了河北史思明的叛乱,其它地方也一些人反叛,比如南方蹦出来的“南楚霸王”就是一例,不过,只闹了几个月的、不大不小的“南楚霸王”闹剧很快就结束了。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反叛,使得南方后来也多少受了些影响。总体来讲,都不如安史之乱厉害。
四、离职后的副元帅们
李光弼辞职后,经过短暂的犹豫,最后接替他任副元帅的是仆固怀恩,安史之乱正是在他这一任上结束了。这样,如果加上玄宗时期不走运的高仙芝、哥舒翰两位副元帅,前后总计是五人。
前二位不说了,那么离任的后三位副元帅们,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㈠、仆固怀恩:不得不反
仆固怀恩本是最后一位副元帅,按顺序理应最后才说到,为什么先说他呢?原因是,郭子仪、李光弼后来的活动都和他有关,所以还是先把仆固怀恩写一下吧。
仆固怀恩,听名字也知道这也是位蕃将——插一句话,玄宗时及玄宗以后的蕃将真的太多了,就以五位副元帅来说,来自不同民族,倒真的体现了中国是个民族大家庭。后人因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而认为玄宗任用蕃将是不对的,但怎么他们只见到反叛的蕃将,却没看见这些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蕃将呢?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落仆骨歌滥拔延之曾孙,即铁勒的仆骨部,后来传着传着“仆骨”就成了“仆固”,所以仆固怀恩的姓就是这么来的。铁勒,是个很复杂的民族,唐李延寿的《北史》中写:“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来降唐朝,仆固怀恩即仆骨部的后人。
天宝年间,仆固怀恩任左领军大将军同正员、特进,曾在王忠嗣、安思顺麾下为将。仆固怀恩很能打仗,所以战绩比较突出,不过安史之乱前的仆固怀恩没怎么发挥特别的光芒。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随从郭子仪征讨高秀岩、薛忠义,后来做李光弼的副手,都立功甚多。郭子仪、李光弼从副元帅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最终仆固怀恩当上了雍王李适的副元帅。至于交战情况,还是后面再说吧。
平叛之后,叛军降将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人迎接仆固怀恩,恳求让他们留在军中效力,仆固怀恩也担心平叛后自己会失宠,所以上奏让薛嵩等人留下来,分别统率河北各镇,成为他的“外援”。朝廷也不想多事,另外也是无力再对付他们了,便答应了这个请求,让薛嵩等人仍然在其故地任节度使。
唐借回纥军平叛,仆固怀恩奉命在太原与回纥可汗会晤,因为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所以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怕他们会合谋袭击自己,所以紧闭城门,守备森严,也不派人出城犒军。等叛军平定后,仆固怀恩奉诏送回纥可汗回去,途中又一次经过太原,而辛云京又一次闭门不见。仆固怀恩好歹送走了回纥可汗,但自己也气的不行了:你辛云京太欺负人了,我又没想怎么样,你这是干什么?于是恼羞成怒的仆固怀恩,向代宗禀报此事,可是代宗却没有答复。
仆固怀恩这时有些不冷静,率领朔方军去汾州驻扎,派遣他的儿子仆固玚率领一万人驻扎榆次,副将李光逸、李怀光、张维岳等分别驻扎祁县、晋州、沁州。这样的行动很不明智,有拥兵自重之嫌,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以兵要挟朝廷。平心而论,仆固怀恩大概只想出出气,教训一下辛云京,未必是对大唐有什么图谋,他确实想“自重”,但这时还没到想要到反叛的地步,否则前面又何必担心自己会失宠呢?他大约很喜欢副元帅那种感觉吧,所以下来之后心态有点不平衡,而且这么做倒也符合仆固怀恩骄横的性格。可是对代宗来说,辛云京不开城犒军,顶多算是朝廷大臣之间的不和,未必会当回事,而仆固怀恩几路人马擅自行动,则非同小可,因为军队的行动变化无论如何也比单纯的朝臣之争要重要,所以这一下便惊动了代宗,这一次回复倒很快,宦官骆奉先奉命到达太原,辛云京知道骆奉先的重要性,所以厚结此人,对他说仆固怀恩与回纥共谋叛乱,并且反迹已露。骆奉先探明了辛云京这边的情况,便往回返,途中又经过仆固怀恩的驻地。这也许是皇帝的使命,因为要想弄明白情况,就得问问两家的意思,不能听一面之辞。但骆奉先有了一个仆固怀恩想谋反的印象,所以心理上就先有些发怵。但仆固怀恩并不知道,仍然很热情的设宴款待骆奉先,并让自己的母亲亲自出席。宴席中,仆固怀恩的母亲责问骆奉先:“汝与吾儿约为兄弟,今又亲云京,何两面也!”大概这问题很尴尬,骆奉先也就含糊过去了,但仆固怀恩的母亲后来也说不要记挂这件事。酒到尽兴时,仆固怀恩起身舞蹈,骆奉先则送缠头彩给他(唐代风俗,歌舞伎表演完毕,观歌舞者需赠以锦帛,称为“缠头彩”。宴饮上的缠头彩大约与此相同)。仆固怀恩想酬谢他,就说:“明天就到端午了,我们再痛饮一天。”骆奉先则坚持请求返回长安。也许是仆固怀恩酒喝多了,没注意到骆奉先态度上的异样,仍然想着要和他一起再痛钦一天,所以不想让他走,命人将他的马藏了起来。这下骆奉先可害怕了,对随从说:“早晨仆固怀恩的母亲问罪于我,现在仆固怀恩又藏了我的马,看来是要杀掉我了。”夜里,骆奉先跳墙而逃。仆固怀恩闻讯大惊,知道这下事情闹的不小,也知道骆奉先必定不肯再留一天了,所以紧追上去把马还给他。可是误会已经造成,八月十三日,骆奉先回到长安,上奏说仆固怀恩要造反。仆固怀恩也将全部情况都上奏给代宗,请求代宗杀掉辛云京和骆奉先。代宗对此仍然不予痛快的解决,只是和稀泥,想让双方自动调解,可是代宗也不想想,闹到这种地步,还有和解的可能吗?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