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军,国人只熟悉郭子仪,戏曲中又有《满床芴》、《打金枝》等传统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能知晓一二。仔细研读各类史书,才知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当属本来是契丹族的李光弼。《旧唐书》中,只把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唐书》虽多篇过于精简,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待遇与郭子仪相当。南宋以后,估计屡次失国,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是把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师刻画为光复国家的栋梁,有意无意地逐渐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蕃人大将。随朝代递嬗,又无民间戏曲、演义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将们的事迹渐趋黯淡,几近失传。
究其实也,赫赫大唐的创立者李渊家庭本来就不是纯种的汉族,绝非后来编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广的后裔。李唐家系渊自北魏的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或许是汉化的鲜卑人,或许是汉化的突厥种。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观念和以“天下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阂意识非常淡薄(其实汉族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初唐时就有冯盎(百越)、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黑齿常之(百济)、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将,忠心耿耿于唐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死命拼杀,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纯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汉族的“九夷”将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留给后人这样的印象,好象造反起兵、残暴杀人的都是“异族”,其实他们手下充当首席军师出尽坏点子的都是汉人。安禄山兵起,河北尽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怎么就颜真卿一个忠臣!”即使与安禄山同宗的安思顺,也是忠于唐朝,事前不断向玄宗提醒安禄山要造反,虽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怀疑安思顺和安禄山暗中勾结,下令杀掉安思顺兄弟,但当时“天下冤之”,他们最终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九夷四蛮”出身的将军们,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国臣、白元光、荔非元礼等人,舍生忘死,力赞唐室,时至今日,他们的忠勇行节,仍旧令人感动,千载之下,依能使人至于唏嘘泣下。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长。武则天统治时期,内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不知怎有了预感,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之后,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死,真正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唐廷大力褒扬,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象一般孩子一样嬉闹玩耍。少年时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骑射,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营中上下皆知这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好苗子。
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父封爵,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识人,对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对人讲:“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统管全部军备后勤事务)。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这门婚事。由此,就可以见出李光弼出道时就有深谋大略,不把自己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网中,这样,才能一心尽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诱恩惠。素与安思顺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后,大竖拇指赞叹李光弼是个汉子。当其时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没门,而李光弼意坚辞不做“乘龙快婿”,志节确定不同反响。为此,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征入京城为武官。
哥舒翰镇守潼关时,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时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临行之前,玄宗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郭子仪马上就说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为云中大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天宝十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马与郭子仪合军,东下井陉,收复常山郡。史思明叛军来援,李光弼数出奇兵,贼军连败,唐军趁机攻拨赵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史。七月,李光弼率军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破安禄山属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将,斩首万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发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县重为唐军所有。
首伐连捷之时,李光弼清醒认识到,范阳是安禄山老窝,应该先予攻克,绝其根本。计划未行,哥舒翰潼关败迅传来,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时间军心大骇。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为户郎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临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马赴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慌于军政,侍御史崔众在太原主持军事,平时根本不拿王承业当回事,参见这位上司时也时常着甲提枪,随便闯入,没有一点上下尊卑规矩。李光弼听说此事后,本来就对崔众很反感。朝廷令下来,依理崔众应把所部兵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营参见新上司时,估计是牛逼已成习惯,崔众骑马率兵士与李光弼会面,双方队伍相交,崔众仍旧大大咧咧安坐马上,根本不行参见礼。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当众把崔众拿下,绑缚关押。刚把崔众推走,朝廷中使赶到,说有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又问众人崔众在哪里,要他跪地听封。李光弼答言:“崔众有罪,已经关起来了!”中使连忙拿出朝廷敕旨给李光弼看。
“现在要处斩的,只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制命封他为中丞,我就斩中丞崔众。如果朝廷有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崔众!”李光弼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中使惧,遂寝之而还。”兵荒马乱,大将在外,有生杀矛夺之权,这位公公胆小得聪明,赶忙回朝复命。转天,李光弼大树兵仗,在军中当众斩杀崔众,威震三军。这崔众也是倒霉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为李将军树威立势的牺牲品。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万多叛军向驻扎太原的李光弼军发起攻势。当时,唐军的精兵锐卒都被征调到朔方军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下士卒连一万都不到。面对十倍于已、来势汹汹的劲敌,众将都建议修城凭固,坚守以待外援。惟独李光弼有自己的见解。“环城四周有四十里,现在派城内兵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现实,敌人马上就杀至城外,到时大家筋疲力尽,连御敌的力量都没有。”于是,李光弼亲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沟为守,又下令挖堑沟数万,周围将士也不明就里,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对诸贼将说:“李光弼弱兵不过一万,太原可屈指而取,然后我们鼓行而西,直攻河陇、朔方两军,再无后顾之忧!”没想到,刚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动的巨型抛石车猛砸大石,一顿乱轰,叛军有一、两万人被砸成肉酱。史思明指挥兵士搭建飞楼,用木幔围起,在中间堆土成山,想凭土山临城进攻。李光弼兵士从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轰塌。如此数合,史思明知道确实遇到劲敌,再也不提连战速决的事情。
史思明在城外张灯结彩,大宴兵士,又让戏子在台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来刺激城内固守唐兵,二来给叛军当“宣传队”,鼓舞士气。戏演到一半,台上的几个戏子忽然不见——李光弼派人从先前挖的堑沟壕洞一直钻到戏台上,掏空地层,戏子们自然就掉了下去。没多大功夫,几个戏子就被推到城头,咔咔几下,涂满化妆油彩的脑袋就被扔了下来。“思明大骇”,把自己的统军牙帐赶忙迁到距城很远的地方。叛军走动时,也个个眼睛紧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下面的窟窿里面,脑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地道战”——只不过唐兵不是躲在里面放冷枪,而是把叛军营地的地下全部挖空。见时机成熟,李光弼假装城内粮尽,派人向史思明“约降”。“思明兴奋过望”,眼见在约定的时间有唐军将领手执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准备迎降。脸上笑容还没消失,史思明身后军营忽然发出巨响,随即声声惨叫——军士集结后,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纷纷“塌方”,几千叛兵糊里糊涂全被活埋。再一转头,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骑突出,一下子就杀掉近万名叛军。史思明下破了胆,转身就逃。唐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级,获军资粮草无数。此次大胜后,唐廷迁李光弼为司空,封郑国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又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不久,又为天下兵马副元师。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屡战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军形势转恶。有人建议增益陕郡兵力,速保潼关。李光弼不同意,说:“两军相敌,尺寸之地必争。今弃五百里地而退守潼关,贼军益地,威势更强,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同时,他又做出悉空洛阳城的决定,让全城官吏居民全部出城避寇,派军兵运送守城军备于其中。
史思明军队到偃师,李光弼全军赶赴河阳。双方在石桥相遇,时值黄昏,李光弼令军士持火炬慢慢行进,坚甲利矛,叛军忌惮李光弼威名,没有人马敢突前进犯。史思明军驻扎于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只敢在河阳南筑月型城,挖战壕与唐军相持。十月,贼军攻城,李光弼指挥得当,斩千余人,生俘五千多人,叛军掉入河中又淹死好多。
南城方面,唐将李抱玉也使“诈降计”,忽然出兵击袭,又杀伤不少贼兵。唐将荔非元礼在羊马坡大破贼军。各路贼军虽溃败,毕竟是燕山锐卒,很快又整合在一起,劲兵三万,全力进攻北城,很有决一死战的气势。唐军城内兵少得可怜,全赖李光弼指挥得当,或给五百兵,或给三百铁骑,或给几十匹战马,又临阵重赏英勇之士,杀掉几个退兵败卒,使得唐军有必死之心,望旗而进,一举斩敌万余,生擒八千,俘获敌军大将三人。
战事正酣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李光弼手下大将荔非元礼守羊马城。战事胶着之时,李光弼命令荔非元礼悉兵出战。贼将周挚指挥八道兵马,一边填平壕堑,一面疯狂进攻。荔非元礼乍开城门一冲,敌兵小却。毕竟贼兵人多势众,攻意正盛,荔非元礼认为此时不是派精骑突阵的时机,就摇旗令步兵回阵,示弱诱敌。李光弼大怒,派人召荔非元礼回师营,想当众杀掉以明军法。荔非元礼对传令兵说:“我正在战斗中,来不及见主师,请回禀一声,破贼后我马上去!”在栅后望着贼军越来越近,荔非元礼对手下将士说:“李公刚才派人召我,是以为我们刚才怯战,要斩我以示众。现在应该拼死一奋,战死有名,以免因无功而受戮于军营之内。”说完,荔非元礼下马持刀,身先士卒,瞋目冲前,身后将士感奋,左右砍刺,无不以一当十,斩杀数百敌人,势不可当。贼将周挚见势不妙,慌忙遁走。(荔非元礼的兄弟荔非守瑜也是英雄。安禄山大兵初起,一路锋锐无比,所向皆捷,惟独行至婴子谷,荔非守瑜只身一人,蹲地而射,竟射杀数百贼兵,还有几支箭从安禄山乘坐的大军车窗旁嗖嗖飞过,吓得安禄山率从人绕道而行。荔非守瑜箭尽,又不愿被叛贼生擒,投河而死,十足血性。)
南城的史思明仍不知北城军败,还在指挥叛兵猛攻。李光弼驱赶八千多俘虏临河“展览”,当众杀掉数十人恐吓敌军。剩下的俘虏大惧,纷纷跳入河中往南岸游,唐军刀砍箭射,几乎一个不剩全部报销。见此,史思明又率军败走。
每次大战前,李光弼都插一锋利短刀于靴中,有必死之心,对属下讲:“我位居三公,绝不会活着被贼军俘虏,誓死报效朝廷!”至此,见敌军退败,李光弼西向天子所居方向拜舞,“三军感动”,欢声震地。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廷又加封李光弼太尉、中书令。李光弼率军进围怀州。史思明率兵来救,再三为唐军所败。史思明扬言要渡黄河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驻军野水度一带平地,四周竖立木栅为营垒。白天时,李光弼率兵巡营。当晚,他卒随从驰还大本营。临行前,他留牙将雍希颢留守,嘱咐说:“贼将高晖、李日越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今夜史思明一定会派他们来此劫营。你留守此地,切勿与他们交兵。敌人如果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见我。”听此一席话,李光弼属下都摸不着头脑,以为主师操劳过度,语无伦次。
史思明听谍报说李光弼在野水度,忙派人把李日越叫至面前,下死命令说:“李光弼驻守平地,你以五百重甲骑兵今夜进袭把他擒来。否则,别来见我!”
李日越得到命令后,乘夜急驰,进攻唐军营垒之前,他高声喝问:“李太尉在吗?”唐军守兵回答:“已经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在营中?”回答:“一千人左右。”又问:“谁为主将?”答:“雍希颢。”李日越顿时来个透心凉,良久,他对属下说:“今夜下死命令派我来擒获李光弼,现在冲进去,最多抓住个雍希颢,回营也会被处死!”于是李日越一箭未发,下马请降。雍希颢喜出望外,忙带领这位勇闻三军的敌将回营,受到李光弼热情接待,朝廷马上授以金吾大将军之职。史思明账下大将高晖得知此讯,也带人归降唐军。
众将佩服之余,也很不解,就问李光弼,“您降附这两个敌军大将怎这么容易?”李光弼说:“史思明屡次攻城失败,就想与我军平地野战。他听说我当天扎营在外,觉得我正中其计,连夜派李日越来袭擒我,肯定下死命令给李日越。雍希颢无名之将,李日越抓他回去肯定不免一死。人情惧死,李日越不得不降;高晖勇斗名声一直在李日越之上,听说李日越获授大将军之号,他怎能不动心来降呢!”众人大悟。
唐朝诸军毕集怀州城下后,决开丹水倒灌入城。贼军顽抗,久攻不下。李光弼又使“地道战”,派人挖洞偷偷入城,得到敌军口令,潜上城楼,然后站在城墙上大呼,大开城门。唐军一涌而入,立克怀州,擒俘安太清等三位贼军大将。
对唐肃宗有拥立之功的大太监、观军容使鱼朝恩轻信史思明散布的假消息,认为贼军思乡厌战,想要李光弼等人立刻收复东都洛阳。李光弼账下大将仆固怀恩也暗中嫉恨主师之功,对鱼朝恩大加附合,数次上表说贼军可一举攻灭。李光弼对形势十分清醒,上奏说:“贼锋尚锐,请候时而动,不可轻进。”朝廷不听,派中使督战,催促进军。李光弼不得已,苍猝设阵于北邙山下。贼军一直窝火不能平地决战,倾军而来,拼死进攻。唐军大败,军资器械丧失无数。贼军乘胜又攻占申州、兴州等十三州。李光弼上书请罪,唐肃宗此时也知道不是他的过错,优诏不罪。不久,又下制李光弼掌管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丘道节度行营事,出镇泗州。临行前,皇帝亲自赋诗送别。
危急关头,李光弼抱病出征,入保徐州。接着,他派军击败围攻宋州唐军的贼将史朝义,收复许州,俘获贼军大将二十多人。不久,李光弼又击擒在浙东造反的袁晁,平定整个浙东。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慑于李光弼的神威,一直拥军自固的唐朝方面大将田神功、来王真、尚衡、殷仲卿等人相继入朝复命,乖乖听从朝廷调遣。
大功如此,李光弼仍有岌岌可危之感。
大太监鱼朝恩和程远振都对李光弼嫉恨得要死,天天想方设法背后进行中伤。(说起鱼朝恩,就要说一下他统领的禁军。本来,唐朝禁军之始是那些随李渊、李世民起兵的士卒。大唐建立后,为了照顾这些“从龙有功”的最早一批军人,李唐把渭北的土地分给他们,以为禁卫亲兵,当时叫元从禁军。玄宗时,为了击败吐蕃入侵,在临洮又以禁军为骨干设置神策军。“安史之乱”爆发,神策军一千多人奔援长安,半路就已听说京城失陷。神策军屯驻陕州,太监鱼朝恩就以监军身份掌握了这只军队。太监手中有了军队,就完全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威权。特别是到了后来的唐德宗时期,由于皇帝猜忌大臣,宠信宦官,神策军竟有15万人之众,以至于日后有七个唐朝皇帝均为宦官所立。)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兵锋直指都城,唐代宗逃往陕郡。皇帝下诏,命李光弼赴行在来援。由于害怕鱼朝恩等人趁机杀害,李光弼一直迁延行期,不敢面君。
昔日闻命赴难的大将军,现在整日为一两个没有男根的大太监吓得六神无主。而且,由于他威权渐失,不听朝命,属下将领田神功等人也慢慢不听调遣。愧耻成疾,李光弼一病不起。身边将吏向弥留中的大将军问以身后事,李光弼感叹道:“我一直为朝廷效命军前,家有老母不能奉养,未尽孝子之职,还有什么可说呢!”只是下令把自己获赐的金帛分给账下诸将。很快,李光弼病死营中,年五十七岁。唐廷予以国葬之礼,谥武穆。
后世史家对李光弼评价甚高,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孙膑、吴起、白起、韩信这样的古代良将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胜一筹。殊不料,李大将军晚年为太监所谋,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计想保全性命,最终令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惊惧成疾,竟以忧死,正是“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已”,令后人叹惋。古人谥法也非常有讲究。李光弼被谥为武穆,武者,刚强直理、克定祸乱;穆者通缪,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然而,穆还有另一种谥法:武功未成曰穆。宋代岳飞,后来也被追谥为武穆。
诗圣杜甫有首《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文学性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迹: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完名高节福禄寿全——中兴大将之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曾作过唐朝五个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仪其人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估计郭子仪象许多边镇中高级官员一样,庸庸无为,度过富贵而乏味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复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率兵又攻入东都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至此,郭子仪因军功加司徒,封代国公。率师回京时,唐肃宗亲遣御林军迎于灞上。面君之时,唐肃宗一句话发自肺腑:“虽吾之家国,实为卿再造!”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仪在河上大败贼兵,擒获贼将安守忠。十一月,接连大败安庆绪。转年二月,邺南战役,贼将史思明大败唐军,处于后阵的郭子仪未及合战就遇上沙尘暴,率兵士退保河阳。大太监鱼朝恩借机进谗,朝廷召郭子仪入朝,削夺他的军权。郭子仪怡然接受处理,没有任何怨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败,鱼朝恩退保陕州。转年三月,河中、太原军乱,两地唐军主师相继为乱兵所杀。面对乱兵可能造反与史恩明叛军结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郭子仪,以他的威望与德望镇服各部兵马,进封他为汾阳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数州节度使,出镇绛州。唐肃宗临崩前,把郭子仪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仪呜咽流泪,誓以死报。
虽然不断受鱼朝恩、程元程等太监诬陷,继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仪,但也是留在京都虚位相待,不予实权。不久,唐将梁崇义、仆固怀恩相继叛乱,勾引吐蕃、回纥军队入寇河西。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军深入而来,大掠奉天、武功,渡过渭水,一路东进,进逼长安。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诏封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由于久废在家,郭子仪部曲旧军已散。诏旨下达之日,他手下仅有二十骑人马。一行人至咸阳时,吐蕃军已经渡过渭水。唐代宗闻讯,慌忙弃长安奔陕州。逃跑途中,射生将王献忠又叛乱,劫持丰王等十个王爷想投奔敌军。半路为郭子仪遇上,十王转危为安。由于郭子仪统兵有方,声名又隆,一路上不断有唐朝的败兵散卒来奔,军势渐振。吐蕃入长安不久,唐军与城内居民里应外合,虚张声势,竟使敌军惶骇奔逃。
太监程元振见郭子仪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极劝唐代宗迁都洛阳。郭子仪上表极谏,痛陈利害,代宗终于转意,回都长安。面对伏地迎拜的郭子仪,唐代宗一脸怅恨,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广德二年十月,仆固怀恩又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受命,率军抵御。转年九月,叛军已相继进抵长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从。关键时刻,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返长安。
当时,郭子仪随从军卒仅一万人左右,在泾阳屯军。四周叛军、回纥、吐蕃等军队有近三十万,已经把郭子仪一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郭子仪急忙下令属上四将分阵迎敌,自己亲率两千铠甲军出于阵前。回纥军队首领很奇怪,惊问唐兵:“主帅为谁?”唐军回报:“郭令公。”回纥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讲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国无主,我们才跟随他来到这里。既然郭令公还活着,天河汗也活着吗?”唐军答称:“天子安好!”这下子,回纥首领有些慌乱,面面相觑:“难道仆固怀恩欺骗我们?”
见此,郭子仪忙派使者去回纥营中晓谕:“几年前回纥大军跋涉万里,帮助我大唐收复两京,双方休戚与共,关系甚洽。现在,你们为什么要捐弃旧谊,帮助仆固怀恩这个叛臣,如此下去,对回纥一点好处也没有呵。”回纥人将信将疑:“都说郭令公死了,否则,我们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着,就让我们亲眼见一见。”
使者回报。郭子仪马上跨马欲出。左右将帅都劝:“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仪说:“敌众数十倍于我军,力战肯定不能胜。我现在出去与他们相见,示之以诚。”左右将领要派五百骑兵扈卫,郭子仪摇手拒绝,只带十几骑轻装而出。唐军大呼:“令公来!”
回纥如临大敌,不知唐军真假,前面数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满欲射。
郭子仪骑马至阵前,摘去头盔,对带头的回纥“大酋”亲切问候道:“君与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难,怎么现在一点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见到果真是郭子仪本人,回纥首领大将们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马拜礼:“果吾父也。”(真是我亲郭大爷呵)
于是,郭子仪邀请回纥众首领欢饮,大赠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仪乘机劝说回纥首领:“吐蕃与我大唐本来是舅甥之国,现在背信弃义进攻我们。他们已劫抢牛马无数,诸位如果能倒戈奋击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与我大唐重修友好关系,一举两得,多么好啊。”当时,仆固怀恩已经暴病而死,“群虏无所统一”,回纥人就答应了郭子仪。
吐蕃军队已经得知唐军与回纥军“联欢”的消息,惊疑双方有诈,乘夜就引军退走。郭子仪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与回纥军相合,追击吐蕃,自引大军继后,于灵台西原大败吐蕃,斩首五万,生俘一万,得牛羊马驼不可胜计,并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仪又以三万步骑破吐蕃于灵州,斩敌三万。
由于鱼朝恩一直嫉恨郭子仪,他派人挖毁郭子仪父亲的墓穴,乱抛尸骨。在古代,刨挖别人的先人坟墓,简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仪引兵入朝面君,众臣心下疑惧,惟恐这位郭大爷一气之下大闹朝廷,闹出个兵变什么的又把京城颠个底儿掉。唐代宗见到郭子仪,首先就谈起这件事,想就他父亲坟墓被毁之事代朝廷道歉。不料,郭子仪伏地大哭,说:“为臣我久为军队主帅,战场上不能禁暴,时有军士挖毁坟墓事件发生。为臣我不忠不孝,上获天谴,不是别人的过错啊!”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来,知道郭子仪没有寻衅找碴的念头。
郭子仪为人,宽于御下,忠于事上,赏罚必信。虽屡遭几个太监谗毁,但他处处小心,朝廷叫干啥就干啥,没有丝毫怨言,故而唐肃宗、唐代宗对他始终信任。
以鱼朝恩之阴毒,也有被感动之时。有一次鱼朝恩宴请郭子仪,属下都害怕郭令公赴鱼公公之宴有去无回,要他众兵相护而去。郭子仪仅带十几个人仆人前往。鱼朝恩很奇怪,问:“王爷您怎么随从这么少?”郭子义告以实情。这样一来,感动得这位曾大挖郭子仪祖坟的鱼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长者,别人能不对我起疑心吗?”
傲狠难驯的藩镇土皇上田承嗣拥兵魏博,遇见郭子仪来使,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着自己的膝盖对来使说:“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为公拜。”
李灵耀占据汴州,公私财赋凡经过他的地盘一概掠为己有,惟独有郭子仪“封币”(贡朝钱物)经过其境,马上派兵卫护送,不敢掠取丝毫。
此外,郭子仪麾下勋将数十人,一时都封王封侯,贵重无比,但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如使唤仆从部曲。那些人也恭谨俯首,孙子一般。其幕府参谋六十多人,后来也都成为将相高官,时人皆钦服郭子仪有识人之明。
郭子仪为人也颇有远见,该疏放时疏放,该谨慎时谨慎。他晚年在家养老时,唐德宗宠臣卢杞进谒。平时,无论什么王侯将相来看望,老头子身边都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来人。听说卢杞要来,郭子仪忙令众妾侍退下,自己危坐,等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奇丑大臣。相谈之间,也谦恭有礼,态度温和。卢杞走后,家人很奇怪,问:“令公您干吗如此好待卢杞呢?”郭子仪说:“卢杞此人,貌陋而心险。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见他那样子肯定会笑出声。如此,此人必衔恨在心,以后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权在握,追忆前嫌,说不定到时候我郭家会被他杀得一个不剩!”后来卢杞果然掌权,“贤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合郭子仪的“预测”。
唐德宗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位太尉、尚书令,赐号“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时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亲御安福门哭送,赐谥忠武。
郭子仪八子七婿,都是朝廷显官。诸孙数十人,不能尽识。“富贵寿考,哀荣终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升平平公主,是京剧《打金枝》的主角,剧情不是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斗气,郭暖怒道:“你以为你爸爸是当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几,我爸爸还不愿坐这个位子。”公主怒羞回宫,向父亲代宗告状。唐代宗是明白人,劝女儿说:“他爸爸还真是不愿作天子,否则,天下还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仪听说此事,怒火烦心,忙把犬子五花大绑,亲自上朝请罪。唐代宗笑首说:“不聋不哑,不做亲家翁。儿女们呕气说话,怎好当真?”虽如此,郭子仪回家仍旧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顿。郭暖女儿为唐宪宗贵妃,后来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后,尊郭妃为皇太后,并追赠外祖父郭暖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说过:“(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上不疑,侈尽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确实是盛德所至,节高名完,为古代名臣所罕有。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