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全史百卷本

第051卷 宋辽金夏政治史

  本卷提要

  辽、宋、西夏、金,是我国古代上接五代十国,下连元朝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在我国北方的潢河和土河一带居住着的契丹族,于公元916年由耶律亿(阿保机)建契丹国。公元947年,陷开封,建国号辽。公元1218年被蒙古军所灭,前后经302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立宋,建都开封,1127年开封为金所陷。宋政权南迁,建都临安,1279年被元朝所灭。北宋、南宋共达320年。

  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党项族,其部落首领先后归依唐、宋。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又号白上国。汉籍习称西夏。1227年为蒙古所灭,历经190年。

  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渐发展壮大。公元1115年阿骨打即帝位,建国号大金。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在蒙古军的侵逼下,先后迁都开封、蔡州,于1234年在蒙、宋双方的围攻下败亡,历经120年。

  本卷重点说明宋、辽、西夏、金等国各自建立了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政治法律制度,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在军事上相互征伐,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交往不断扩大的同时,辽、西夏、金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引进唐、宋各种制度,逐步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各国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为我国各民族的融合、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宋、辽、金、夏政治概述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建立宋朝,都开封。经过十多年的统一战争,宋于公元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1127年,宋王朝为金所迫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为元所灭。史称1127年前为北宋,1127年后为南宋。

  宋朝建立后,在逐步削平各个割据政权的同时,又采取了许多措施重建中央集权统治,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宋朝也只是达到局部统一。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对峙;南宋时,金朝雄据淮河秦岭以北,南宋只能偏安江南一隅。

  辽、西夏和金都是当时中国境内某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朝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民族建立的国家,而金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三个王朝都先后不断地侵扰宋朝。此时,两宋所面临的,一是少数民族入侵,民族矛盾尖锐突出,有时甚至成为主要的社会矛盾;二是土地兼并恶性发展,统治集团又无节制地榨取百姓,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迫使农民多次起义。宋代最高统治者把防范、镇压农民的反抗,摆在极重要的位置,对外族入侵则一味妥协退让,不断割地赔款,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国力日趋衰弱。在内忧外患下,宋朝维持了320年的统治,最终为元所灭。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属于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宋代统治者实行 守内虚外 的政策,较有效地维持了内部统治局面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宋代社会生产有迅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随着宋政权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同时南移。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其经济以稻麦两熟制为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地区。宋代经济文化有多方面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在宋代得到开发应用的。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又是海上贸易大国之一,输出品大多是原料,而以手工业制品输出为主,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地位。

  宋朝在与辽、西夏、金军事攻伐对抗的同时,在经济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其间有官方许可的贸易,也有民间的走私。宋向辽、西夏、金出口茶、药材、丝织品、粮食等,从辽、西夏、金进口马、羊、毛皮、玉器、香料和珍珠等物。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推动了各个政权的经济发展,又沟通了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为我国多民族的融合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北宋的建立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北伐,先后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和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正要继续北进,正值壮年的柴荣突患重病,不久去世。宰相范质辅佐年仅七岁的柴荣之幼子柴宗训继位。

  周世宗曾协助其养父郭威举兵灭后汉,对于武将拥兵夺权是很警惕、防范的。他曾令赵匡胤从各地精选强壮兵丁编为皇帝的宿卫亲军,使殿前司统辖这支禁军中的精锐部队。周世宗临死前,晋升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为后周的一员高级禁军将领,因屡立战功,深受周世宗的赏识。

  他在周世宗去世前又以殿前都点检直接指挥最精锐的禁军,掌握了后周最重要的军权,许多禁军将领又是他的至交亲信。周世宗一死,后周没有任何人的势力可以同赵匡胤相抗衡。

  公元959年十一月,赵匡胤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县)

  的名义向朝廷谎报北汉会同契丹南侵。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军报真伪于960年正月派遣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兵前往拒敌。

  当时,后周正是 主少国疑 ,内外交困的时候。在赵发兵时,都城已经有了拥立都点检为帝的舆论。当兵发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将士们就纷纷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拼死杀敌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北伐也不迟。于是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

  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出面,一面派人将兵变计划通知早就归服赵匡胤的守备都城开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一面率领诸将士拜见酒醉初醒的赵匡胤,将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极用的黄龙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并一起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当上皇帝,立即挥师返回京城开封。在归途中,赵匡胤对诸将士说: 你们因为贪图富贵而拥立我为帝,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如果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决不能当皇帝。 将士们都下马表示听从命令。赵匡胤立即下令,回到开封以后,对后周的皇太后、幼帝不得惊犯 ,对后周的公卿 不得侵凌 ,对 朝市府库,不得侵掠 ;服从命令者有重赏,违反命令者要诛族。诸将士都点头称是。于是,兵变的大军直奔开封。

  驻守都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早已得知兵变计划,况且石、王又是赵匡胤的 义社兄弟 ,所以兵变大队人马一回到开封,石守信、王审琦立刻开城迎接。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想率兵反抗,还未来得及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这样,兵变的大军未遭任何抵抗,轻易地占领了后周的都城开封。这时,后周的宰相范质才恍然大悟,不辨军情真伪就匆忙派遣大将御敌是上了大当,但木已成舟,后悔已晚,无奈只得跟随其他大臣跪拜在地,尊赵匡胤为君,又帮助赵匡胤登基,行禅代礼。赵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后周覆灭。因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定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开封。开国皇帝赵匡胤被后人尊为宋太祖。

  赵匡胤建立宋朝一开始,就注意局势的稳定。后周的太后、幼主受到优厚的待遇,后周的宰相范质等文臣武将都继续留用,就是为后周殉职的韩通也追赐为中书令,给予厚葬。由于政策得当,得到了后周在朝文武官员的支持,就是拥有重兵在外巡边的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也拥戴赵匡胤为帝。但是,后周领兵在外的节度使并未全部降服。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驻守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太原的北汉相勾结,于四月间在潞州举兵反宋。宋太祖命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全斌分道出击,在长平大败李筠。六月,宋太祖亲自领兵攻克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兵败赴火自杀,潞州不久也被宋军占领。李筠败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起兵反宋。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在后周长期与赵匡胤分掌内外兵权后出镇淮南,势位相当,一心想取代周帝。赵兵变代周称帝,他心中极为不满,当李筠举兵反宋时,他就想同李筠结成反宋同盟。九月,李重进举兵反宋,石守信领兵前往讨伐。十月,宋太祖亲率大军直逼扬州,十一月在泗州登岸,一举攻下扬州。李重进见大势已去,全家自焚。宋太祖先后削平李筠、李重进的反宋势力,其他一些更弱的后周残余势力无力抗宋,只得屈服。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赵匡胤基本上稳定了政权更迭后的局势。

  (二)宋太祖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集兵权于皇帝一身赵匡胤自己就是靠他所掌握的禁军大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后周的政权。他深深懂得兵权对于取得政治统治权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宋初,他就加紧了对兵权的控制。

  在宋朝刚刚建立的第一年内,宋太祖对参与和支持兵变的将领都加官晋级。石守信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为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步军都指挥使,其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侯,赵普为枢密直学士。慕容延钊、韩令坤守边、巡边在外,宋太祖允许他们有权根据情况处置军务,晋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为侍卫都指挥使。宋太祖行赏封官之举,既取信于将帅,又满足了他们贪求富贵的欲望,大大加强了中央的统治,稳定了宋初的政局。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确认自己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局势,立即着手逐个解除这些高级将领的兵权。这一年闰三月,慕容延钊自真定(今河北正定)来朝,韩令坤讨平李重进后也回到开封,宋太祖就趁机解除他们禁军主帅的职务,只令他们到外地任节度使。从此,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而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对于握有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宋太祖一直以为是故交亲信、有功之将,不加戒备。对此,赵普提醒说: 我想他们也不会反叛的,可是如果他们的部下有人叛乱,拥戴他们的话,他们能自由吗? 有一天,宋太祖与赵普一起议政,宋太祖说: 自唐末以来,先后有八姓十二人称帝,战乱不息,生民涂炭,我想止息战乱,使国家长治久安,你看有什么好办法呢? 赵普回答说: 这就是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导致的结果。只要夺藩镇的权,收他们的兵,国家就会安定。 赵普一再提醒宋太祖防止陈桥兵变的重演。

  于是,宋太祖下决心彻底解决高级将领的兵权问题。

  七月初九晚朝,宋太祖请石守信等拥戴他的高级将领饮酒,乘酒醉时说:我如果不是靠你们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但是作天子实在太艰难,不如作个节度使快活。我整夜都睡不安稳!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问为什么。宋太祖说: 这不难知道,皇帝这个位子谁不想坐呀!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是话中有话,慌忙下跪说: 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能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 你们固然没有异心,一旦部下贪图富贵,硬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人一听吓得涕泣叩头,求宋太祖指明出路。于是宋太祖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那些想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这些人何不释去兵权,出守藩镇,多多置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不可动的产业,再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与诸位联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听宋太祖说得如此明白,只好表示感谢太祖的恩德。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称病,请释去兵权。宋太祖当然同意,一举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厚加赏赐,指派他们到地方上充当节度使。这就是 杯酒释兵权.在解除了石守信等高级禁军将领兵权后,宋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低,又容易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帅,又令禁军将领间相互牵制,这样一来,宋太祖一举集中了禁军的全权,消除了反叛的隐患。

  2。 先南后北 ,统一疆域宋朝刚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尚未结束。北方有强大的辽朝和辽朝扶持的北汉,南方和西方分布着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还有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高保融在荆南的割据。在这种形势下,宋太祖与大臣们反复研究统一疆土的方略,特别是采纳了张永德、赵普的谋略,根据宋初的实力,不首先北上征服实力较强的辽朝和兵力强悍的北汉,只是分派众将驻守北边和西北各州,以防御辽朝和北汉,对于富庶的南方,则集中精兵强将去统一,待江南稳定后,再收复北方燕、云等州。这就是宋初的 先南后北 统一领土的战争方略。

  (1)平荆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亡,其幼子周保权继位。驻守衡州(今衡阳)的大将张文表反对周保权,发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周保权讨伐失利,遣使向宋求援,这正好给宋出兵以借口。宋军要向湖南挺进,必经荆南节度使割据的地方,当时,荆南节度使是高保融之子高继冲。荆南处在各割据国的包围之中,兵力不过三万,国力衰微。宋太祖审时度势,制定了假道荆南,攻取湖南,一举削平荆湖的战略方针。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向荆南进发。宋兵到江陵,高继冲到城北十五里的地方迎接,李处耘把高继冲留住,让他就地等待迎接慕容延钊,自己率兵先入江陵。等高继冲与慕容延钊回到江陵,只见全城已被宋军占领,高继冲无奈只好献上荆南三州十七县,向宋投降。荆南平。

  宋兵继续向湖南进发。此时,湖南张文表已被周保权军所杀。宋兵于三月攻下岳州(今湖南岳阳),占领潭州,进取朗州(今湖南常德)。周保权兵败逃入江南岸寺庙中被宋兵搜获。宋军收复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湖南平。

  宋出兵得胜,占荆拥湖,像一把利刃直刺中南,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窥南汉,宋在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2)灭后蜀宋太祖平荆湖后,就策划着西取后蜀,派张晖为凤州团练使,探听蜀国虚实,了解地形险易。可以说,宋太祖为攻取后蜀已事先做好了准备。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朝获得后蜀约北汉联合反宋的蜡书(密信)。宋太祖大笑说: 我西讨有名矣! 十一月命王全斌为四川行营都部署,率兵六万,军分两路伐蜀:一路由王全斌、崔彦进统领,取道剑门(今四川剑阁北)

  入蜀,一路由刘光义、曹彬统领,由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溯江入蜀。

  后蜀统治者孟昶听到宋军入蜀,急命他信用的王昭远率兵抵抗。王昭远好读兵书,但从无战功,出兵前曾吹嘘说: 我此行何只克敌,夺取中原也犹如反掌! 自比运兵如神的诸葛亮。

  十二月,王全斌攻取兴州,获军粮四十万石。先锋军过三泉到嘉州,蜀兵烧毁栈道,退到葭萌。宋兵修复栈道,进兵罗川,蜀兵依江而战。宋兵夺桥渡江,分三道击蜀。蜀军集合精兵拒战,又败。宋兵追到利州,王昭远烧毁渡口浮桥,退守剑门。另一路宋兵由刘光义、曹彬率领溯江入蜀,连克蜀军。渡江攻夔州(今四川奉节),蜀守将高彦俦战败自杀。宋兵接着自夔州进兵,连克万、施、开、忠、遂等州。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王全斌率宋兵沿青强大道进军,破剑门,兵至汉源。蜀副将赵守韬被擒。王昭远逃至东川亦被俘。王全斌率兵直攻成都城下,蜀国主孟昶降宋。宋兵进入成都,两路人马会师。后蜀平。

  (3)灭南汉刘氏割据南汉已有六十余年,到刘■时,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开宝三年(970年)秋,宋太祖曾让南唐主李煜给刘■写信,要他向宋献地称臣,遭刘■的拒绝。宋太祖于十一月派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举兵攻南汉。

  这时南汉是宦官掌兵,军事设施早已毁坏失修,听说宋兵压境,仓皇应战,宋军迅速攻占南汉在湖南的州郡,又过南岭,破南汉的大象阵,攻占韶州,于翌年二月进逼广州,刘■想从海路逃亡未成,广州失守,只好降宋,南汉割据的六十州二百四十县归宋。

  (4)灭南唐南唐是江南的大国,但又是弱国。南唐主李煜是个笃信佛教的风流才子。

  宋太祖派人给李煜讲佛,使其更加迷信,而荒疏国家军政大事。宋太祖又使反间计,使李煜鸩杀了大将林仁肇。南唐年年向宋朝贡,特别是宋灭南汉后,李煜更为恐惧,向宋朝上表,乞求削去南唐国号,恭顺宋帝。宋太祖当然不许南唐这样的割据大国存在。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统兵十万讨伐江南。在此以前,宋朝已在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粗绳,作好南伐的准备。曹彬自荆南发战舰南下,连败江南兵。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二月,曹彬大军到秦淮,这时李煜整天在后宫大办佛事。一天,李煜巡城,方见宋兵已在城下,急派徐铉两次到开封见宋太祖,陈述南唐处处恭顺宋帝,如同以子事父,无任何罪过,请求宋朝缓兵。宋太祖大怒,对徐铉说: 不须多讲江南有什么罪。只是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徐铉惶恐逃回。李煜急令朱令赟抗宋。宋兵攻势急猛,朱令赟兵败,投火死。宋太祖诏示曹彬:宋军入城,不得掠杀,保存江南财富。十一月末,宋兵入金陵,李煜降宋,被俘到东京。南唐平。

  (5)吴越入朝

  吴越和南唐一样,竭力向宋表示恭顺。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冬,宋伐江南,令吴越出兵助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四月,吴越王钱俶亲自领兵五万,自杭州攻下南唐的常州。南唐亡后,公元976年,宋太祖要钱俶到东京朝见。二月,钱俶偕妻入朝,宋太祖款待甚厚,两个月后放钱回吴越。

  临行前,宋太祖把群臣请求扣留钱的奏疏交给他。钱俶对宋太祖大为感激,也大为惊恐。以后,吴越对宋唯命是从,完全屈服在宋王朝之下,仅仅保留着一个国王的虚名而已。

  这样,宋太祖自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起先后平荆湖、灭后蜀、平南汉、收南唐,五代十国的各个割据政权全部被消灭,证明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3。 强干弱枝 ,加强皇权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在实现统一大业,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采用 强干弱枝之术 ,加强皇权,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防止五代分裂割据的重现。其措施:(1)把节度使兼领的 支郡 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宋太祖在平荆湖后,就下令这些地区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取消唐末及五代时节度使兼领 支郡 的旧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 知州 、 知县 , 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后来,宋太祖仍恐州郡长官专权,一面规定三年一更换,一面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使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以防脱离中央。

  (2)将由原藩镇把持的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去各州县留下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外,全部运送至开封。前此藩镇以 留州 、 留使 等名目截留的财物,一律收归中央。

  (3)剥夺方镇节度使的司法权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宋太祖下令此后各州死刑案件,一律上报朝廷,由刑部复查。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员原由州府的牙校担任,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起由朝廷委派通过科举录用的文官去担任。宋太祖还恢复各县县尉的建置,把原来通常由节度使亲随担任的镇将所掌的一县司法治安权力,移到由朝廷派去的县尉的手中。这样,地方的司法权也夺归中央了。

  (4)剥夺节度使和地方的兵权宋太祖继承了周世宗的做法,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为禁军。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所部兵员中骁勇善战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为 兵样 ,送至各地,召募符合 兵样 条件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充当禁军。藩镇的兵权逐步被剥夺近尽。与此同时,在先后削平南方诸国后,下令拆毁江南、荆湖、川峡诸地的城郭,于是可能被藩镇用来抗拒中央的城防也被拆除了。

  通过种种措施,宋太祖确确实实把全国各地的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从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就宋代行政体制看,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样 以大系小,丝牵绳连,总合于上 ,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空前的程度,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势力,造成了宋朝统一的政治局面。

  在解决藩镇权势过重的问题,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的同时,宋太祖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进行改革,使军队和官僚机构适应加强皇权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

  军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有四项:一是禁军由 三衙 分掌。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 之后,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不再握有重兵。后又废除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称为 三衙. 三衙 的长官称为 三帅 ,分统禁兵,互不统属。

  三衙 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都只对皇帝负责。

  二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三衙 虽然分别统率着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只有发兵、调兵权,而不直接掌握军队。枢密院要发一兵一卒都要通过皇帝下旨,这就是说,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部门、将帅都无法调动军队。

  三是使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之为 内外相维.宋太祖总结了历代的统治经验,认为 可以为百代之利者,唯养兵也 ,因而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灾荒之年招募得更多,而且把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流浪汉,甚至一些罪犯也招募为兵。通过募兵和养兵制度,维护宋朝专制统治。

  宋朝都城开封是无险可守之地。宋朝为了实现其 强干弱枝 、 由中制外 的政策,就只能把重兵屯聚在京畿。宋初有禁军二十二三万,宋太祖把十万余部署在京城,十万余分散到各路驻扎,使京城驻军有足够的兵力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能使外地驻军联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这样内外相维 ,相互牵制,确保平安无事。而驻军的大多数就在京城附近,就便于皇帝对军队直接控制。

  四是兵将分离。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京城的禁军轮番派到各地戍守,或移屯就粮,定期更换。名义上使士兵们 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 ,实际上是借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消除对皇权的威胁。

  宋太祖对官僚机构的改革,主要包括:一是中央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三权分立,大大削减宰相的权力。

  北宋前期的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宋以前,宰相仅在皇帝一人之下,统管军、政、财各权。宋太祖剥夺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归三司使掌握。宰相只有管理民政的权力。枢密使与宰相地位相当,后来,赵普出任宰相,宋太祖为了防止他专权,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宰相的权力。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参知政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轮班知印,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

  二是实行职官的官、职、差遣三者分离的制度。

  宋朝建立之初,后周的整套官僚机构被全部接受下来,诸多官僚也继续留用,这项措施无疑对取得后周官僚的支持,稳定宋初的局势大有好处。但是,这些旧机构与旧人员远远不能适应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求。所以,尽管旧机构和旧官职保留下来,宋太祖仍另外差遣官员行使权力。这些由中央派遣的官员在所担任的实际职务之前加上 判 、 知 、 权 、 提举 、 提点 等等,这样一来,就逐步形成了官与职、名与实,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官 只表明一个官员的品级,依此领取俸禄,并无实权; 职 也只是文官一种荣誉头衔。只有 差遣 ,才握有实权。这样就便于中央对各部门、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宋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防止通过科举考试结成政治集团,危害中央统治,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官(主考官)为 恩师 、 师门 ,也不能自称 门生 ,企图避免新老官僚以门生故吏之名结成宗派。以后,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这样经过殿试录取的进士,就成了 天子门生.宋太祖所采取的削弱藩镇权力的 强干弱枝之术 和分化事权、加强皇权的种种措施,使得北宋确立了皇权空前膨胀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三)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于公元960年创立了宋朝,在位共17年。

  赵匡胤在后周,一直受到周世宗的宠信,掌握了兵权,并趁机培植亲信,终于选择了后周 主少国疑 的动荡时机,发动兵变,由于兵变中及兵变后措施得当,得到众人的拥戴,一举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陈桥兵变 的成功,说明了赵匡胤是一位头脑清醒、有谋略、懂政策的政治家。

  宋太祖建宋后,用了13年的时间,通过战争削平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宋局部统一的基础。这是宋太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的主要业绩。这既有赖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通过战争削平止乱,又是民心所向,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后蜀灭亡前,宰相李吴对蜀主孟昶说: 我看宋朝立国,不像后汉、后周。天厌乱久矣,一统海内,就在此朝吧! 南汉灭亡前,内常侍邵廷琄对南汉主刘■也说: 天下乱久矣!乱久必治,现在宋朝已出,看形势非统一天下不可! 唐末五代以来,各封建割据势力之间无休止地展开争夺权利的战争,广大人民早已厌弃这种封建割据的战乱,厌弃这种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南方和中原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也要求消除成为障碍的割据政权。结束战乱,恢复稳定,发展经济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宋太祖的统一大业,是得乎民心,顺乎时势,因而较顺利地取得了成功。

  宋太祖在国内集兵权、政权、财权于中央政府,改革军事机构和官僚机构,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使北宋出现了百多年局部统一、安定的局面,这是具有进步历史意义的事情,也是宋太祖的重要历史功绩。

  宋太祖虽然是个行伍出身的封建帝王,但他不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武夫。

  首先,他注意政策,体恤民情。在兵变军马进入开封前,他就叮嘱全体将士,对 朝市府库,不得侵掠 ,服从命令者有赏,违抗命令者族诛。宋太祖深知一些割据势力正是由于横征暴敛,所以不得人心,内外交困。他一再命令外出讨伐的将帅,不得有滥肆杀掠的暴行,不得惊扰百姓。平蜀大将王全斌在占领成都后纵兵大肆抢掠,对后蜀降兵也肆意欺凌,尽管有平蜀之功,仍被降职责罚。其次,宋太祖能听取群臣的意见。 先南后北 、 强干弱枝 就是宋太祖听取大臣们意见后制定的战略和方针,而实施结果证明它们是正确的。正因为宋太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才录用,才使得一些有卓越才干的政治家充分发挥作用,促成其统一事业顺利进行。

  宋太祖所创建的业绩和制定的政策,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但也给宋朝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宋太祖一心想 强干弱枝 ,以防内患。拿军队说,将 天下失职行悍之徒 招募为兵,尤其灾荒年景,招募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使民变兵,这样,军队数量骤增,国防开支浩大,军队的素质也下降,战斗力减弱。再加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帅无常师,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守边御敌?再说官吏,宋太祖在已有的各级官员的身边,又加上掌有实权的 差遣 ,必然造成官僚机构重叠,官员膨胀,行政效率反而下降。

  在宋太祖恢复科举后,朝廷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更使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

  宋太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重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皇权,与此同时,地方权力必然被削弱。应该承认,宋太祖的种种改革是必需的、重要的,但也带来不可克服的矛盾、弊端,使宋朝逐步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总体来说,宋太祖所创建的业绩,是得民心,合民意,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他是一位审时度势、冷静思考、谋略在胸、积极有为的 创业重统之君.

  三、从锐意进取到 守内虚外

  (一)宋太宗继业,完成局部统一

  灭南唐的第二年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派兵大举进攻北汉。北汉引契丹为援,宋师还。十月二十日,宋太祖突然死去,终年50岁。其弟晋王赵光义继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在后周时为供奉官,组织陈桥兵变,拥立宋太祖有功,建国后为殿前都虞侯。宋太祖亲征二李时,太宗留守京城,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是宋太祖以下权位最高的人物。太宗继承皇位以后,立志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三月,吴越王钱俶到开封朝见太宗。宋太宗在收下贡物后把钱俶留在东京。钱俶无奈,只得把吴越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献给宋朝,要求削去吴越国号。

  同年四月,在留从效死后继续割据福建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也迫于形势,放弃对漳、泉二州十四县的割据,纳土降宋。

  至此,南方的割据势力已完全削平,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宋太宗遂把主要的兵力转向了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宋太宗即位后,便着手消灭北汉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对辽作出友好亲善的姿态,麻痹辽朝,掩盖进攻北汉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精选将士,加紧军事训练,又在靠近北汉各州加紧修造兵器。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太宗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兵分四路,围攻北汉的统治中心太原城。又命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击辽朝援兵。二月初,太宗下诏亲征。四月,太宗自镇州发兵北上。

  北汉皇帝刘继元见宋大军压境,急忙向辽朝求援。辽一面派使者来见宋太宗,企图阻止宋军进攻,一面派兵支援北汉。宋太宗断然拒绝辽朝的无理要求,并希望辽朝不要出兵,如果辽朝出兵,宋将以兵相抗。另外,辽朝派去的援兵也于三月中旬在石岭关附近被早已埋伏好的宋军击溃,几乎全军覆没,监军耶律敌烈战死。太原城被宋军团团围住。从三月至五月,在宋军的围攻和劝降下,守城的北汉官兵军心不稳,纷纷出城降宋,刘继元的亲信也不断逃散,一些北汉元老大臣见大势已去,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走投无路,于五月初向宋太宗投降。北汉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归宋。

  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为根除割据势力,焚毁了坚固的太原城,废除太原的藩镇建制。北宋的局部统一终于完成了。

  宋太宗在继续完成宋太祖的统一战争事业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在宋太祖时,藩镇兼领 支郡 的问题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在中原和陕西等地仍有残余 支郡 存在,而且相继发生 支郡 的知州同藩镇的矛盾。

  于是,宋太宗进一步实行强干弱枝之术,下令陕西、京西、京东、河北各地三十九个州皆直隶中央。节度使兼领 支郡 的制度彻底被废除了。

  宋太宗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为控制各地方财政,派若干转运使分赴各州府掌管财赋,供办军需。到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 某路诸州水路转运使 ,其官衙称 转运使司 ,俗称 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正式把宋统治区划分为十五路,把转运使管理一路事务的制度确定下来。宋太宗还从京城派人去秘密探听外地官员是否有危害中央集权统治的行为。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对于中央的官僚机构,宋太宗又在宋太祖分化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他设磨勘院(后分为审官院和考课院),把原属中书省的考课、任免的权力分割出来,由皇帝及宰相最后审定,使得中书(政事堂)、宰相的权力又进一步削弱了。负责内外奏章收受和颁发的通进、银台二司,原属枢密院,太宗时,合并为通进银台司,直接对皇帝负责。管理财政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有许多事务也由宋太宗直接裁处。皇帝的权力更加膨胀。皇帝独揽大权,群臣只能奉旨行事,不再拥有参与国多的权力。

  宋太宗还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

  众多中举之士,满足了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扩大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进军幽州,宋、辽战争爆发

  进军幽州(辽朝的南京幽都府,今北京),把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是宋太祖的宏图大志。但宋太祖未能实现这个宏愿就去世了。

  弟承兄业。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下旬,宋太宗乘灭北汉之雄威,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

  这时的宋军已连续对北汉作战数月,将士已疲惫不堪。宋太宗不顾当时宋军的厌战情绪,下令调发京东、河北诸州军马集中到镇州,并不顾六月盛暑,亲自领兵北伐。

  宋军于六月十九日进入幽州地区,因辽朝没有防备,初战获胜,连下易(今河北易县)、涿(今河北涿县)等州。宋军于六月二十三日抵达幽州城南,从二十五日起,对幽州发起围攻。幽州城防坚固,辽军屯兵坚守待援,宋军连攻十一天未能奏效。七月初六日,辽援军抵幽州。宋太宗率军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辽援军激战。在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夹击下,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退至涿州, 窃乘驴车逃去.这次由宋太宗亲自策划并亲自坐阵指挥的进军幽州之战,以宋军惨败告终。

  宋太宗兵败回东京,迁怒其子赵德昭,使赵德昭拔剑自刎。

  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政局发生变化,辽景宗耶律贤病亡,十二岁的幼子耶律隆绪继位,次年改国号为大契丹国,权力落在其母萧太后及其宠臣韩德让手中。宋太宗认定 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 ,正是攻取幽燕的大好时机。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再次大举进军幽云地区。东路主力由曹彬率领,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北上,攻涿州;中路由田重进统兵出飞狐(今河北涞源),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山后诸州。宋方的战略意图是以东路军牵制住辽的主力,缓慢向幽州推进。潘、杨大军趁契丹注意幽州而无暇西顾之时,攻取云(今山西大同)、朔(山西朔县)、应(山西应县)等州,然后三路大军对幽州形成钳形攻势,一举攻取幽州。

  战争开始,宋西路军进展迅速,连克寰(今山西朔县东)、朔、应、云四州,中路军亦攻占了蔚州。东路宋军主力,先攻取固安、新城,继又攻占涿州。辽将耶律休哥在夜间派轻骑击宋,设伏兵断绝宋军粮草。在辽承天皇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东路军于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大败溃散,伤亡惨重。

  因为曹彬所率的宋军主力惨败,其他两路宋军也被迫后撤。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之死,使北宋失去一位智勇双全、威震契丹的名将。

  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便放弃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由攻变守。雍熙四年,太宗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琪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北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

  宋太宗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在今安新、雄县、霸州一线利用白洋淀之水建方田,史称北宋 水长城 ,以与辽对峙。

  (三)李继迁发难,宋、西夏分裂

  在唐末五代的割据势力中,还有党项人拓跋氏的割据政权,辖有夏(今陕西横山)、银(今陕西米脂)、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四州。

  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地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唐代时逐渐向东迁移到今甘肃、陕西西北一带,接受唐朝政府的统治。公元881年,其首领拓跋氏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唐僖宗赐姓李,封夏州节度使,夏国公。

  夏州李氏正式成为唐的藩镇。在五代时,夏州李氏名义上先后是梁、唐、晋、汉、周的臣属,实际上一直割据一方,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封该地区节度使李彝殷为太尉,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殷死,宋赠封为夏王,子李光睿继位。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光睿死,子继筠继位。五年,李继筠死,弟李继捧继位,李继捧无力解决族属内部的矛盾,便率领族人亲朝宋帝,献出四州八县,留居于开封。宋太宗以为这是铲除这个割据势力的大好时机,就改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还准备把李氏宗族的近亲都迁往京城居住,使李氏与割据地分离。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反对降附,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

  李继迁是银州防御史李光俨的儿子,长骑射,有谋略,不断侵扰宋边。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宋知夏州尹宪偷袭李继迁,杀了他的追随者五百人,烧了四百余座帐篷,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妻子。不久,李继迁在夏州北招聚蕃众,以恢复故土相号召,势力逐渐扩大。雍熙二年攻占夏州,自奉定难军留后。利用宋与辽的矛盾,联辽反宋,向辽圣宗耶律隆绪称臣请婚。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辽册奉李继迁为夏国王。宋太宗因屡次出兵征讨无效,任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派他回镇夏州。又任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但继迁因已先受辽的册封,不肯接受宋的招抚。

  宋朝为迫使他就范,禁绝夏地土产的青盐贩运汉界;同时封锁汉界禁断粮食出口。但事与愿建,蕃族因缺乏粮食,相继扰边;关陇百姓因缺盐,骚乱群起。宋朝被迫撤销这项禁令。

  由于政策不当,宋在夏州地区更加困难。本来与宋合作的李继捧也发生动摇,暗中与李继迁勾结。于是李继迁连续攻掠环州、绥州、灵州。形势紧迫,宋太宗于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派李继隆为河西都部署,进驻夏州,将李继捧捕送回朝,又平毁夏州城,改授李继迁为鄜州(今陕西富县)节度使。李继迁拒不受官,继续对宋朝边境发动攻击。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派人押运四十万石粮草赴灵州(今宁夏灵武县),途中为李继迁所劫夺。宋太宗亲作部署,分五路想直捣李继迁盘踞的据点平夏,一因五路统帅互不协调,二因李继迁熟悉地形,灵活游击,宋兵无功而回。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死,其子赵恒立,是为宋真宗。李继迁又派使者来同宋讲和,要求宋承认他的割据政权。刚即位的宋真宗答应李继迁的要求,授予他定难节度使,把已经归宋朝版图的夏、银、绥、宥(今陕西靖边境)等州划归李继迁管辖。后又把灵州(今宁夏灵武)也交给李继迁。李继迁战死后,宋真宗又于景德三年(1006年)授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定难节度使,封西平王,给予内地节度使的薪俸,每年赠予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二万斤。宋朝正式承认西夏的割据政权。

  (四)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北宋初,太祖、太宗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这是件有益于历史,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但是,人民也为统一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宋太祖为安抚那些被迫交出兵权的功臣,实行 不抑兼并 的政策,纵容他们去兼并良田美宅。到宋太宗时,已经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了。贫富对立异常尖锐。

  蜀地自两汉至唐代,一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也是封建统治极为残酷、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地区。在后蜀,一些豪民往往有三五百家 旁户. 旁户实际上是一种投靠户,世代相承,被豪民 役使之如奴隶.旁户除向豪民纳租外,还要承担赋税徭役。

  宋灭后蜀,以旁户为主的农民根本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遭受到残酷的多方掠夺。首先是入蜀的宋兵大肆抢掠和地方官搜刮。其次宋朝既保留了五代十国的搜括名目,又新增各种名目,巧取豪夺。后蜀原有的赋税剥削之外,又以 日进 、 上供 为名,勒索倍于 常数 (规定数额)。蜀民所交两税,以布帛折算。商人乘机抬高市价,农民交税仍按旧定低价折合,凭空增加了负担。农民耕作难以维持生计,多经营纺织、采茶等副业。宋王朝又死死盯住蜀地的丝织品和茶叶,在四川设置 博买务 ,先是垄断布帛的买卖,后又对茶叶实行专卖。博买务官员,比商人的敲榨更加苛刻。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丧失了家园田产。耕作以外的生路,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一场以 均贫富 为口号的农民大起义在四川境内爆发了。

  王小波原是永康军青城县的农民。这一带,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很残酷。

  青城的珠江是著名的产茶区,茶农与种田的农民一样交税。宋太宗时,实行 榷茶 法,由博买务强行收购,大批 采茶货卖,以充衣食 的茶农失业。

  宋朝的官员借机大肆贪污勒索,地主商人又从中投机取利。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遭受残酷压迫的旁户、破户的农民、失业的茶农等约一百人,以王小波为首在青城发动起义。王小波对起义农民说: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王小波提出的这个战斗目标,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立刻获得广泛的响应,不少贫苦大众参加起义。起义军攻占青城,转战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各县,进而攻打眉州的彭山。王小波打到彭山后,从被宋王朝表彰为清廉的彭山县令齐元振家搜出来大批金帛,散发给贫民,并当即把齐元振处死。起义军威信更高,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起义。

  攻下彭山,起义军已达一万余人。此后,继续转战于邛州、蜀州。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给穷苦百姓,群众更为拥护,队伍增至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李顺率领起义大军出江原,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知州,灭通判,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和永康军(今四川灌县);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起义军已壮大到数十万人。

  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知成都府,并委任知梓州(今四川三台)樊知古为西川转运使、郭延濬为西川都巡检使,共同加强成都府的防御,镇压起义军。这些宋军将领,有的狂妄自大、麻痹轻敌,有的老于世故、退缩不战。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十六日,起义军大败官军,一举攻克成都,郭载等逃走。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任用有才能的人,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并铸造铜钱、铁钱发行。又派兵征战,攻占州县,控制了北到剑州(今四川剑阁),东到夔峡的川陕大部地区。

  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使宋太宗极为震惊,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城防坚固的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涪江流域。

  在优势于起义军的官军面前,起义军英勇抵抗。王继恩率兵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依城拒守,展开缴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被杀害;计词、吴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朔府被杀。官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起义军的残部被迫继续反抗,在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州(今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战。其中张余率领一支起义军发展到十多万人,拥有一千多只战船,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泸、渝、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县)、万、开等八州和云安军(今四川云阳),兵锋直指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施州(今湖北恩施)数千农民起而响应。宋太宗又增派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赟率官军入夔门进川镇压起义军。五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在夔州西津口迎击官军,不料受到白继赟军和夔州宋军的两面夹击,损失严重,起义军二万余人牺牲,损失舟船千余艘。《续通鉴长编》记载,农民军的尸骸在江上漂流,长江流水都被起义军的鲜血染红。张余率部西退。十一月,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嘉州失陷,张余被捕,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月在嘉州就义。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继续抗宋,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被宋军镇压。

  自公元993年初,王小波率民起义,到张余在嘉州兵败,前后两年之间,西起蜀州,东至夔州,燃遍了农民起义的烈火。在宋朝建国后不久就爆发了这样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赵宋王朝的统治。王小波提出的 均贫富 口号,标志着中国农民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宋朝被迫取消了成都的博买务,川陕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一些新的调整。

  (五)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的确立

  宋太宗继位后,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的。他迫使吴越王献土降宋,出兵灭北汉,又乘胜向幽州进军,首战失利,又第二次进军幽州,应该说,确实表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但第二次征辽失败后,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对辽的策略是由攻转守。他曾对大臣们说: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而奸邪却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这一席话充分表明,防内患是宋代统治政策的首位。宋太宗所说的 奸邪 ,主要是指统治集团内部阴谋篡位夺权的人。强化皇权,加强对官吏的选用与监察,就是为了防范内部的 奸邪.随后,王小波、李顺率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使宋太宗极为震惊、恐惧。他曾惊恐地说: 岂料贼势猖獗如此! 自此,对内防范的重点也就转到防范农民起义、反抗的方面。

  这种在边境只消极防御,而以主要力量防范和镇压内部的篡权夺位,尤其是农民起义的政策,就是后人形象概括的 守内虚外.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步步紧逼的攻势。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冬到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逝世,辽朝对宋发动过三次大规模攻势。

  第一次是雍熙三年冬。辽统治者耶律隆绪和萧太后趁宋军刚从燕云地区溃退,士气低落,率大军南下,在瀛州的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北)歼灭宋军数万,后又长驱直入,攻占了深州(今河北深县)、祁州(今河北安国)、易州(今河北易县),大肆烧杀抢掠后,满载战利品返回。

  第二次是在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冬,辽兵攻陷定州的满城、新乐和祁州。次年又攻占易州,后遭宋尹继伦的抗击,辽将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兵大败。

  第三次是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契丹大将韩德威率骑一万余人,入侵府州(今陕西府谷),被宋将打败。辽兵于四月向雄州进犯,又败。

  十二月,韩德威再次入侵府州。宋守将折御卿抱病指挥抗击,辽兵退守。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辽兵又乘机加强对北宋的军事攻击。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承天皇太后萧氏、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兵南下,宋将傅潜率军驻兖州,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次年三月,辽兵到瀛州(今河北河间)大败宋军,擒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1003)四月,辽将耶律奴瓜、萧挞凛攻高阳关,宋将王继忠兵败降辽。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圣宗再度领兵南下,号二十万,经保、定二州,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严重威胁宋的都城开封。

  宋朝廷慌乱无措,以宰相和副相为代表,主战与主和的两种主张,展开了争论。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放弃东京,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参知政事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新任宰相寇准力请真宗亲自领兵前往澶州抗辽。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多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杨延昭)等人。辽兵十月间自定州到达瀛州城下,四面猛攻。知州李延渥率州兵坚守,死伤数万人。辽兵攻瀛州不克,转道进攻天雄军,败天雄宋兵,陷德清军,再次包围澶州。十一月,辽统军萧挞凛率先锋军攻城,宋威虎军张瓌发弩射敌,萧挞凛中矢死,辽兵败退。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处于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原是以掠夺财物和政治讹诈为目的,但侵入宋朝后,因屡次挫败,就示意与宋议和。这恰好符合宋真宗的意愿。他只盼辽军能尽快地北撤,不惜代价,于是派使臣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①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②沿边州军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 盗贼 ;③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还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这就是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后,曾主张逃跑的王钦若转而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说寇准把真宗当作 孤注 一掷,订立 城下之盟 是大耻辱。真宗罢免寇准的相位,出知陕州。任儒臣王旦为相。此后,宋朝即大事裁减边防。罢河北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为一。省减军官二百九十余员,河北戎兵减一半,沿边减三分之一,从此不再作抗辽的准备。

  澶渊之盟 对辽朝来说得到了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对宋朝来说,是屈辱妥协的和约,也是宋朝 守内虚外 政策的必然产物。

  但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 澶渊之盟 的订立,结束了宋、辽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得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在 澶渊之盟订立后两年,即景德三年(1006年),宋册封西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并重开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贸活动。宋、辽、西夏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四、西夏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民族所建立的国家。1038年,元昊称帝,国名大夏,又号白上国,在汉籍中习称西夏。共传十代,先后与北宋、辽及金、南宋鼎立,1227年为蒙古所灭。境土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以及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一)建国前的历史

  1。党项的内迁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曲一带。隋唐时期,活动范围扩展,东及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抵叶护(西突厥领地),南邻春桑、迷桑诸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北接吐谷浑(今青海北部与甘肃南部一带)。他们按分衍出来的家族结成部落,大的五千余骑,小的千余骑,各自分立,不相统一。在众多族姓中,以拓跋氏最强。过着无法令、无徭赋,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生活。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党项族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部落徙至旭州(今甘肃临潭境)定居。隋朝封赐他大将军。唐太宗时,党项首领细封步赖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率部归附,唐就其居住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西境),任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诸部也闻风归降。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大将李靖率大军讨吐谷浑,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帮助吐谷浑主伏允抵抗唐军,兵败请降。唐即其地设懿、嵯、麟、可等三十二羁縻州(唐代于周边少数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又称藩州),以其部落酋领为刺史。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随后,吐蕃北上扩展,灭吐谷浑。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因不堪吐蕃的威逼和压榨,请求内迁。唐朝把原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今甘肃庆阳),辖下的二十五个党项州,也一道迁徙。8世纪中叶,吐蕃进而夺取河西、陇右之地,与灵(今宁夏灵武)、盐(今宁夏盐池北)、庆等州一带的党项部落勾结,进行骚扰。唐朝为了拆散他们的联系,便把党项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以东地区;静边州都督府也移置银州。绥州(今陕西绥德)、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也陆陆续续迁来大批党项部落。居住在庆州一带的称东山部;夏州一带称平夏部;平夏地区的南界横山一线,唐人谓之南山,居住在这一区域的,被称作南山部。

  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仍以游牧为业,财富渐有积累,人口迅速增加。

  他们用马、羊等换取汉族商人的铠甲弓箭,用以抵抗唐朝官吏的勒索奴役,并加强对唐边境地区的抢掠。部落之间为争夺财富也不断争战。随争战的胜败,部落内部阶级分化也渐趋明显。

  2。夏州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当拓跋赤辞降唐时,其侄思头同时降附。唐中宗时受褒赠为静边州都督,称拓跋思太。思太子守寂,唐玄宗时受封为西平公,以参与平安史之乱有功,升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后赠灵州都督。拓跋守寂孙拓跋乾晖曾任银州刺史,乾晖孙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领夏、绥、银、宥(今陕西靖边东)四州地,再次赐姓李,进爵夏国公。从此,夏州拓跋氏改姓李。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李思恭死,弟李思谏继位,李思谏死,李思恭孙李彝昌继位。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李彝昌为部将高宗益所杀,其族父李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臣附于后梁、后唐。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李仁福死,子李彝超继为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后唐明宗想乘机并吞夏州,下令将李彝超内调延州,派兵五万人前往接收夏州。李彝超闻讯,调集军队坚守,挫败后唐军,提高了李氏在党项诸部中的威望。李彝超死,兄李彝殷继掌夏州政权。开运元年(公元944年),他率兵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北)渡黄河,助后晋进攻契丹。

  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后汉增设静州(今陕西米脂北),属定难军,李氏的辖区又扩为五州。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向宋朝朝贡,宋加封李彝殷为太尉,以示褒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

  李彝殷死,宋赠封为夏王,子李光睿继位。李光睿曾率兵攻北汉吴堡砦,俘砦主侯遇送宋朝处置。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光睿死,子李继筠继位。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任定难节度留后的李继筠曾派部将率兵沿黄河列阵,并从陕北渡河骚扰北汉,以助北宋灭北汉。李彝殷、李光睿、李继筠祖孙三代,同北宋都保持密切的关系,夏州地区虽然仍处割据状态,但形式上却是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李继筠死,其弟衙内都指挥使李继捧继位。

  这时李氏家族发生内讧,李继捧的一些父辈宗族,有的带兵袭击夏州,有的向宋廷上表反对李继捧继位。李继捧无力解决族属内部的矛盾,就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五月,亲率族人到开封朝见,并向宋太宗献上夏、银、绥、宥四州八县的辖区,表示愿意留住京城。宋太宗认定这是一个铲除夏州割据政权的极好机会,一方面改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另一方面,则发兵接收李继捧的统治权力,并要求李氏亲族迁移到京城开封。

  3。李继迁反宋李继捧自动放弃割据政权,是符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方向的。

  但宋太宗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他没有区分开李氏家族内部,尤其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这是族内与族外的两种矛盾。

  宋太宗这种铲除割据势力的操之过急的措施,使得夏州地区少数民族对宋朝统治产生抗拒心理。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反对降附,率领族属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举旗反宋。李继迁就是打着维护本族利益的旗帜反宋的。他对亲信说: 我们祖宗经营这块地方,已三百多年,父子兄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宋朝下诏让宗族尽入京师,死生都受束缚,李氏割据就要断绝了。 其弟李继冲也说: 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离于渊。 这个口号,博得了党项族人的拥护,支持李继迁反宋。李继迁反宋自宋太宗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起,直到宋太宗死,宋真宗即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以宋仍承认夏州李氏割据宣告结束。景德三年(1006年)真宗授予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定难军节度使,封平西王,每年赠予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二万斤。辽也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

  李德明得以专力西向,控制了河西走廊。在李德明统治时期,境内保持相对的安定,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因控制了河西走廊这一重要通道而增长。李德明在夏、绥二州建驿馆,在■子山造宫室,又在灵州怀远镇(今宁夏银川)筑城,更名兴州。

  (二)元昊建国及历朝概况

  1。元昊建国1031年李德明死,长子李元昊继位。李元昊对其父臣属宋朝早就心怀不满。即位后,改姓嵬名氏,发布秃发令,以恢复鲜卑旧俗;积极整饬军政,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1034年,始建年号开运,继改广运,攻宋府州(今陕西府谷),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击败宋军;次年攻打洮、湟流域的吐蕃首领唃厮罗,经过苦战,取得胜利。大庆元年(1036年),颁行新制西夏文字。又发兵镇压肃(今甘肃酒泉)、瓜、沙(甘肃敦煌东)三州的回鹘反抗势力,并回师取兰州,南至马衔山(今甘肃临洮北),构筑堡垒,驻以重兵,截断宋和吐蕃的交通。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嵬名元昊正式称帝(景宗),国号大夏,其领域,东临黄河,西尽玉门关,南迄萧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

  除保有夏、银、绥、宥、静(今宁夏灵武境)、西平府、盐、会(今甘肃靖远东北)、胜(今内蒙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甘、凉、瓜、沙、肃诸州外,又将部分重要镇堡升置为洪(今陕西靖边南)、定(今宁夏平罗东南)、威(今宁夏同心境)、怀(今宁夏银川东南)等州。兴庆府则被作为首都。

  西夏景宗称帝后,与宋连年交战。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正月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四年(1041年)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东)、五年(1042年,仁宗庆历二年)在定川砦(今甘肃平凉市北)三次大战役中,夏兵大败宋军。七年(1044年,仁宋庆历四年),夏国王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许夏国自置官属;置榷场于保安军(今陕西志丹)

  及镇戎军高平寨(今宁夏固原)。同年,夏辽矛盾激化。辽兴宗亲率大军,三路渡河,深入夏境。夏人坚壁清野,乘势击辽,辽军溃败,夏辽议和。从此形成北宋、辽、西夏鼎立的局面。

  2。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从西夏景宗李元昊到崇宗乾顺四代中,统治集团内部不断发生皇族与后族的斗争,以及奉行汉礼者和奉行蕃礼者的矛盾。

  夏国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中唐、五代以来,党项部落内家长奴隶制迅速向早期封建制即领主封建制过渡。

  景宗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权力,一方面效法汉官礼仪以提高君权,一方面又保存和发扬党项固有的淳风悍俗。集中皇权势必会引起坚持享有平等议政旧俗的贵族、领主势力的不满。守旧的贵族、领主多是与皇族世通婚姻的后族。

  景宗对于这些显贵氏族首领,如卫慕氏族、野利氏族都进行镇压。景宗妻野利氏,生子宁凌噶;后又纳妻没藏氏,生子谅祚。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任国相的没藏讹庞(没藏氏兄)唆使宁凌噶刺杀其父景宗,然后又乘机杀害宁凌噶及其母野利氏,与大将诺移赏都等共立年幼的嵬名谅祚为帝(毅宗)。没藏氏为太后,与其兄没藏讹庞尽揽朝政大权。延嗣宁国元年(1049年),辽兴宗乘西夏景宗新死,发兵亲征,但为夏兵所败。

  奲(ch7)都五年(1061年),讹庞父子阴谋杀害毅宗嵬名谅祚,子妇梁氏先期告发,毅宗在大将漫咩支持下,擒杀讹庞父子,尽诛其家族,废皇后没藏氏(讹庞女),纳梁氏为后,以后弟梁乙埋为国相。毅宗下令停止使用蕃礼,改行汉礼,并向宋请求书籍及宋廷的朝贺仪式。拱化元年(1063年),他改用汉姓,恢复李姓。

  拱化五年(1067年),毅宗死,子李秉常继位(惠宗),年仅七岁,母梁太后摄政,梁乙埋任国相。他们一反毅宗所为,废止汉礼,恢复蕃礼。梁氏集团在天赐礼盛国庆二年(1070年)大举攻宋,游牧的骑兵进抵庆州城下。

  次年,宋袭据罗兀城(今陕西米脂北),西夏国请求辽国支援,全力攻夺宋沿边城堡。宋任王韶经营熙河路地区,有力地改善了在夏国右厢的攻防形势。

  大安二年(1076年),西夏惠宗亲政,又下令以汉礼代替蕃礼。这项措施虽得到皇族的支持,但遭到朝中后党的强烈反对,无法实行。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惠宗企图借助宋朝削弱梁氏势力,梁太后得知,将惠宗囚禁。拥护惠宗的将领握有重兵,不听梁氏号令;保泰军统军禹藏花麻甚至吁请宋出兵讨伐。宋神宗以为有机可乘,以熙河经制使李宪领大兵出熙河,种谔出鄜延,高遵裕出怀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分兵五路围攻西夏。刘昌祚军先至灵州城下。高遵裕也领兵赶到。围城18天,不能攻下。

  夏军决黄河水灌宋营,断绝粮道,宋兵冻溺死者无数,大败而回。其他各路进取古兰州、葭芦、吴堡、义合、米脂等地,夏军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断绝宋军后路。灵州之战,宋军损失四十万,无功而返。八年,宋在银、夏、宥三州交界地建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近无定河),企图困住兴州夏军。

  但永乐城小兵多,又无水源,西夏发兵三十万围攻,永乐城陷,宋军死亡将校二百余人,士兵民夫又损失二十余万。梁氏集团迫于拥护惠宗的势力强大,次年,又让惠宗复位。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惠宗死,三岁的幼子李乾顺(崇宗)即位。母梁氏(梁乙埋女)当政。梁乙逋与皇族嵬名阿无、大将仁多保忠三大家族分揽朝权,互相倾轧。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嵬名阿无、仁多保忠等联合,在梁太后的支持下,杀了擅权骄纵的梁乙逋。

  皇族与后族的斗争,实际正体现了封建专制君权与守旧封建领主贵族特权的生死斗争。实行汉官仪制有助于君权的发展,维护蕃礼有利于保持封建领主的固有权势,君权与领主贵族特权的斗争则具体表现为行汉礼与蕃礼的斗争。专制皇权战胜氏族首领的共治形式,使夏国封建社会由早期的领主制进一步发展为地主制。

  3。皇权的巩固与封建制的进一步发展天祐民安六年(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宋宰相章惇对西夏实行强硬措施,先后在沿边修建了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北三营附近)、灵平砦(平夏城南)等城寨五十余所,且发兵连破洪州(今陕西靖边南)、盐州,一度攻入宥州。西夏兵全力反攻平夏城,无效。北宋在新拓的地区修建了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和天都砦(今宁夏海原南),接通了泾原与熙河两路,遂把秦州变为内地,巩固了北宋的边防,对西夏构成严重威胁。

  西夏崇宗亲政以后,对外不取攻势,采取了附辽和宋的方针,以求生存和发展。雍宁元年(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宋宦官童贯企图借开边以树威,复大举进攻西夏。从此,连年混战。五年,统安城之战,宋军大败。崇宗在国内扶植宗室掌权,消灭贵族酋豪势力,以巩固皇权。他积极倡导学习汉族的礼仪与文化,建立国学(汉学),设教授,收学生三百人,以培养官僚人才,还确立了后妃等级及有功宗室册封王爵的制度。

  金灭辽后,元德五年(1123年),崇宗向金称臣,共同对北宋作战。西夏占领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云内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又攻占震威城(今陕西榆林境)。天德、云内又被金国夺去,西夏又取宋西安州和怀德军。以后,夏以藩属礼事金,金、夏双方划疆而守,设置榷场,相互通商贸易。

  大德五年(1139年),崇宗死,子李仁孝即位(仁宗)。仁宗母曹氏为汉人。仁宗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大庆四年(1143年),下令各州普遍设置学校。又在宫廷内设立皇家学校,七至十五岁的宗室子弟都必须入校学习。尊孔子为文宣皇帝,令州郡兴修孔庙。人庆五年(1148年),又兴建内学,选名儒主持讲授。仁宗妻罔氏,出身党项大族,也好汉礼。仁宗还依仿宋朝科举制,策试举人。通过科举擢用官员,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4。蕃部起义与任得敬篡国失败西夏仁宗统治时期,贵族、官僚竞相奢侈,对百姓诛求盘剥加重。官员、军队、僧侣人数激增。大庆元年(1140年),夏州统军萧合达叛乱,游骑直逼贺兰山,都城震动。萧合达叛乱虽被静州统军任得敬平定,但对西夏统治的中心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大庆三年,饥荒四起。大庆四年,兴庆府、夏州发生强烈地震。天灾人祸,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百姓纷纷暴动。威州、静州、定州相继发生起义,攻城掠邑,击败州兵。起义最终被西平府都统军任得敬所剿灭。

  任得敬,原为宋西安州通判。大德三年(1137年)崇宗攻西安州,任得敬出降,受命权知州事。因献女为崇宗妃,被擢为静州防御使。次年,女立为皇后,他又升静州都统军。仁宗继位后,又以后戚镇平反乱有功,官位迅速上升。人庆四年上表求请入朝,遭御史大夫热辣公济反对。天成元年(1149年),以金珠贿晋王察哥,得其援引,入朝任尚书令。次年为中书令。八年,察哥死,进为国相,权势更重,以弟得聪为殿前太尉,得恭为兴庆府尹,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十二年,进爵为楚王,出入仪从几同于皇帝。他不满仁宗尊崇儒学,请废学校。十七年,图谋分据西平府、夏州,使仁宗出居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东),便役民夫十万,大筑西平府城,以翔庆军监军司所为宫殿,官至太师上公总领军国重事秦晋国王。其女任太后屡加劝戒不听。任太后于乾祐元年(1170年)四月忧虑而死。五月,任得敬胁迫仁宗分国之半归其统治。仁宗无奈将西南路及西平府、罗庞岭一带划作楚王的直接封疆,并遣使奏报金国,代任得敬请求册封。金世宗完颜雍知此举为权臣任得敬逼夺,退还礼物,拒绝册封。任得敬分国阴谋未遂,反而怨恨金国,便密通南宋,相约夹攻金朝。宋使被夏国捕获,陈告于金。八月,仁宗在金国的支持下,令其弟仁友等捕杀任得敬,尽诛任氏族党,改任著名儒学家斡道冲主持国政。乾祐二十四年,仁宗死,子李纯祐嗣,是为西夏桓宗。

  5。西夏灭亡十三世纪初,蒙古在漠北兴起。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诸部的同时,开始向外扩张。天庆十二年(1205年)蒙古人侵西夏,大掠人畜财物后退走。

  应天元年(1206年),李安全废黜桓宗,自立为帝,即西夏襄宗,这年秋,蒙古军再次侵夏。应天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侵夏,西夏兵败。

  蒙古军进围中兴府(1205年蒙古军撤退后,夏桓宗改首都兴庆府为中兴府),引黄河水淹城。城将破,适外堤崩决,蒙古军亦难驻脚,自行解围。襄宗纳女请降,归服蒙古攻击辽国。光定元年(1211年),宗室齐王李遵顼废襄宗自立为帝,是为西夏神宗。

  光定六年,成吉思汗开始集军远征中亚,屡向西夏征兵,夏不堪其苦,表示拒绝。七年,蒙古军第四次入侵西夏,东京中兴府被围。神宗逃往西京西平府,太子李德任防守都城,再次向蒙古请降。神宗图联金抗蒙,金国不允,又图联南宋攻金。光定十三年,神宗派太子李德任率兵侵金。李德任主张联金,拒绝受命。神宗废德任,即以皇位传于次子李德旺(西夏献宗),自称太上皇。李德旺继位后,力主抗蒙。乾定二年(1224年),蒙古军攻银州,夏军损失惨重,又遣使与金议和,相约为兄弟之国,以图自保。

  乾定四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夏,分兵两路:一路攻取沙、肃、甘等州,直逼西凉府(即西京,亦即灵州);另西平府一路由成吉思汗亲率,进至贺兰山。七月,攻陷西凉府,西夏献宗惇忧致死,侄李■(xi4n)

  继立(西夏末帝)。十一月,蒙古军夺取灵州后,进围中兴府。中兴府被围,粮尽援绝,末帝遣使乞降。宝义二年(1227年)七月,蒙古军攻陷中兴府,西夏灭亡。

  (三)夏国的制度

  1。行政组织唐末、五代以来,拓跋氏统治者既是诸蕃落的首领,又受封为节度使。

  因此夏州政权设有州衙和蕃落两种行政机构。

  州衙所治,限于四州八县蕃汉杂居之地。

  广大地区的蕃部,则由节度使以其所兼领的押蕃部落使的名义统治。蕃部居民多聚族而居,一家叫作一帐。小族数百帐,大族千余帐,各有首领,沿旧俗而治,附属于夏州政权,而又拥有相当的独立性。

  1033年,景宗元昊仿宋朝制度设官分职。包括中书(最高行政机关)、枢密(最高军事机关)、三司(财政机关)、御史台(谏察机关)、开封府(管理都城事务)、翊卫司(掌宿卫)、官计司(掌任免官吏)、受纳司(掌仓储收支)、农田司(掌农田水利)、群牧司(掌饲养马匹)、飞龙院(掌理御厩)、磨勘司(掌官吏考核)、文思院(掌御用器物制作)、蕃学与汉学(学校)。这些机关的长官由蕃、汉人担任。此外,另设有只限于蕃人(主要是党项人)充任的 专授蕃职 ,如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祖儒、吕则、枢铭等。夏国的官制,基本上仍是蕃汉并行,实行蕃汉分治。大庆二年(1037年)增汉官为十六司,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又设尚书令,总理十六司政务。文武官员的冠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

  2。军事制度夏国所有男子,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有战事则接受征发。年十五岁为丁,每两丁征正军一人,另配备随军服杂役的 负赡 一人,合称为一 抄.初以四丁为两抄,合住一帐幕。后改三丁同住一帐幕,即两正丁合用一负赡。

  兵丁自备弓矢甲胄,自带粮草。正军每人官给马、驼各一,如有倒毙需予赔偿,称 长生马驼.每当发兵时,夏主以银牌召部长面受约束。部落首领各统领本部落兵应召,谓之一 溜.出征前各部落首领刺血设盟,由夏国王率领他们一道射猎,将射猎的野兽环坐共食,席间让他们各自发表征战意见。国王择善而从,布置行军作战任务。全境分为左右两厢,各军驻地设置监军司,由都统军、监军使等统率。总计可征兵额五十余万。

  在中央,景宗元昊选豪族子弟五千人组成侍卫军,号 御围内六班直 ,分三番宿卫。这支侍卫军同时也是一支质子军,夏王通过它加强了对各部落豪族的控制。此外,还设有号为 铁鹞子 的骑兵和叫做 泼喜 的炮手,他们是经过特殊训练的禁卫军。

  (四)夏国的经济概况

  西夏景宗李元昊建国称帝,从奴隶制转化为早期封建制,即领主封建制。

  崇宗统治时期,转变为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1。土地占有状况夏国的土地占有状况,大体上如下:国有或皇室所有。除皇帝代表国家直接掌握规模巨大的 御庄 和其他广大闲田旷土外,河渠、水利,都具有国有性质。

  贵族和官僚所有。党项贵族首领都占有大量土地,它一部分来源于原部落所有的土地,一部分是皇帝的恩赐。贵族官僚也藉权势抢夺土地田产。一些汉人、吐蕃首领与回鹘头领被夏国授予官职,也获得一定份额的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掠夺的加剧,官僚、贵族的占地就愈多。

  寺院所有。西夏崇佛,境内寺庙林立。上层僧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占有特殊地位,成为统治者的得力助手。寺庙从夏朝廷得到丰厚的经济支持,拥有大量的土地,并发放高利贷。

  农民和牧民的小土地所有。在夏、宋邻接的沿边地带居住的 蕃部 和 属羌 ,常有将土地买卖或抵押的事实。夏国有个体小农、牧民以及中小的庶民地主和牧主。西夏仁宗时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其本人和族人可永远占有,并有权出卖。这证明农、牧民的小土地所有权是得到法律保护的。

  2。农业和畜牧业党项人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李继迁提倡垦殖,兴修水利,使境内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李德明统治时期,境内相对稳定,农业出现兴盛局面。夏国的主要农业区,除东部的横山、西部的天都、马衔山一带外,兴庆府、西平府地区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农业生产也很发达。景宗又兴修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水利工程,使这一带成为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夏国在许多地区都设有御仓 ,大量收储粮食。

  党项、吐蕃和回鹘人则以畜牧业为主,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有极良好的大牧场。国家专门设置群牧司来管理畜牧,官营的畜牧业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3。商业和贸易夏与宋、金的贸易往来,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在双方边境设立榷场,进行大宗货物交换;在沿边开设小规模榷场,即主要用来满足双方边民日常生活需要的 和市 ;通过贡使进行贸易。夏国的使节每年按规定到开封输贡,宋朝政府除优予回赐外,还听任使者在京自便贸易。夏与辽也通过贡使进行贸易。辽上京临潢驿、中京来宾馆都设有夏使的住所。夏使入境,一般的还是沿路私相市贸易.后期夏与金的贸易中,夏使进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达中都后 所留都亭贸易.夏国从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为缯、帛、罗、绮、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茶叶是夏国最感兴趣的商品,除满足夏人需求外,还被用来与西北邻族交易,从中牟取厚利。夏国也需铁制品,但辽、金都曾严禁铁器外流。

  夏国的输出品有羊、马、牛、骆驼等畜产品,毡毯等手工业制品,毛皮制品和麝香、羱羚角、红花、大黄等药材。盐州一带所产的青盐,品质纯净,与关中地区贸易,购回粮食,为西夏重要的财政收入。

  夏国地处中国与中亚地区往来的交通要道。它从回鹘或中亚商人那里抽取实物或承买转卖,从中获取厚利。

  五、辽朝

  (一)辽朝建国前的简况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契丹族在建国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契丹在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主要活动地区在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

  历史文献上关于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始见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契丹的八个部落各自独立活动,尚未联合。北朝时,契丹经常遭北魏和北齐的打击,对外发展严重受阻。隋朝曾发兵攻打契丹,契丹惨败。唐初,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一般由部首长每三年聚议选举产生,但均出自大贺氏氏族。唐太宗贞观时,大贺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唐朝。唐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封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封各部落长为刺史,均受营州都督控制。

  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大贺氏联盟长李尽忠(唐所赐姓名)与别部孙万荣,杀唐营州都督赵文翙,占据营州(今朝阳)一带反唐,并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伐。李尽忠败死。孙万荣率部南下,攻掠幽州(今北京),唐再发大军出击,并联络契丹邻族奚夹击契丹,孙万荣败死。

  这时,突厥又在北方建立强大的国家。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约二十年。

  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契丹联盟长李失活再度附唐。唐朝恢复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于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

  唐至德年间(公元756- 758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唐朝也处于衰落时期,契丹得到发展的有利时机。唐懿宗咸通(公元860- 873年)以后,契丹不断向外扩张,从邻近的奚族和北方的乌古、室韦等族以及汉人地区,掳掠居民,充当奴隶。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联盟的夷离堇(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他攻掠唐朝的河东、代北九郡。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耶律阿保机又进攻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领地,掠掳数州汉人居民。次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充任联盟长可汗。此后十年间,他又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反抗。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公元947年,辽太宗改国号辽。

  耶律阿保机即辽太祖。

  (二)辽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辽太祖在汉人官员的帮助下,参照汉族国家的模式,自称天皇帝,并废除选举制,确立皇权世袭制,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皇帝有自己的侍卫军。

  辽太祖建立国家后,继续向南深入汉地掳掠,在西北和东北展开大规模的征伐。向西征伐原属突厥和回鹘统治的各游牧部骑,兵锋北至鄂尔浑河畔,西至甘州。天赞四年(公元925年),甘州回鹘可汗向契丹国降服。这年冬天,辽太祖又向东攻打渤海国。次年,占领扶余,渤海国王投降。辽太祖建东丹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统治渤海地区。天显元年(公元926年)

  七月,辽太祖病死。皇太子耶律倍向往汉族的封建文明,次子耶律德光则主张实行契丹的奴隶制统治。辽太祖死后,耶律德光得到述律皇太后的支持,被立为帝(辽太宗)。

  辽太宗继位后,领兵南下掳掠。后唐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于后唐清泰三年(辽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夏与桑维输勾结契丹,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册封他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晋国成为辽的邦属。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

  公元937年,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死。次年,石敬瑭迁都汴州,公元939年升之为东京开封府。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子石重贵即位(晋宣帝),不向契丹称臣,辽太宗发兵南下,晋军和契丹兵奋战,曾两次击退契丹兵。石重贵的姑父杜威暗中勾结契丹。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

  正月,契丹兵入开封,俘虏石重贵北迁,后晋灭亡。同时,辽太宗在开封称帝,二月,改国号为辽,改元 大同.辽太宗并没有在汉地建立统治,而是按照奴隶制的传统,把晋国的宫女、宦官、百工作为奴隶掳走,连同晋国皇宫的财宝,一起运回上京临潢府。辽兵所到之处抢掠人口和财物,遭到中原地带人民的反抗。在返回上京的路上,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辽太宗自开封撤退时,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称帝建立后汉,后又进驻开封,轻易抢占了中原。

  辽太宗死后,辽贵族耶律安搏等在回军途中,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即皇帝位(辽世宗),辽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另立辽太祖第三子耶律李胡为帝。

  辽世宗耶律阮领兵返上京,述律皇太后与耶律李胡被迫降服。应历元年(公元951年),辽世宗领兵南下攻打后周。行军路上,辽贵族耶律察割谋杀了辽世宗。随军南行的辽太宗子耶律璟又杀耶律察割,继帝位(辽穆宗)。穆宗统治时期,扩大奴隶数量,镇压奴隶,于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为奴隶所杀。

  辽穆宗死后,辽朝的契丹和汉族官员,拥立世宗子耶律贤(景宗)继位。

  乾亨元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初,宋太宗集中兵力,亲自出征。宋兵在白马岭大败辽兵,辽将耶律敌烈败死。五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支持的北汉政权被消灭。宋太宗灭北汉后,又乘胜北伐辽朝,企图收复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率兵囤攻辽南京(今北京)不能下。耶律休哥率兵救援,大败宋兵。宋太宗领兵南逃。乾亨二年(公元980年)十月,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将耶律休哥又自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

  进攻,大败宋兵,追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回师。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辽景宗病死,子耶律隆绪(辽圣宗)继位,年仅十二岁。承天皇太后执政,宠信韩德让(后赐姓名耶律隆运)。统和四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六月,宋太宗再度发兵分三路北伐,以取燕云地区。辽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抵挡宋曹彬部,耶律斜轸领兵抵挡宋潘美部。辽承天皇太后、圣宗耶律隆绪领大兵至南京督战,相机出援。涿州一战,宋兵主力败溃,伤亡惨重。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辽兵日盛。宋对辽由攻势转守势,而辽对宋步步进逼,不断得到土地、人口和财物。经历了战——和——再战——再和的过程。

  辽朝又发兵,使西境的鞑靼兵败降。

  辽圣宗东侵高丽,后高丽国王显宗请和,向辽纳贡。辽圣宗喜读《贞观政要》,学习汉族皇朝的统治方法,汉文明在辽朝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辽朝在圣宗统治下达到全盛时期。

  辽圣宗于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病死。子耶律宗真(兴宗)即位。

  兴宗死后,子耶律洪基即位(道宗)。辽道宗统治长达45年,辽朝进入衰乱时期。

  寿隆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病死。耶律延禧继帝位,号天祚帝。

  这时,东北的女真族已强大起来。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旻(阿骨打)统兵攻占辽地,辽兵七千全部溃灭。次年,完颜旻建立金朝。

  金兵不断侵辽。天庆十年金兵攻占上京临潢府,继占中京大定府。天祚帝败走,金兵又占西京大同府。保大四年(1124年),天祚帝自夹山出兵,败溃。次年二月被金兵所俘,辽亡。

  金兵灭辽后,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移,重建辽朝,史称西辽。

  1124年,耶律大石即领兵向西北行进。西北各游牧部落仍为辽朝统辖,局势稳定。大石在可敦城召集边地七个州城十八部的部众,召募精兵万人,设官吏,备武器,积蓄力量,不轻易出击。1130年初,大石率部向西方发展,经回鹘西行至叶密立,征服了突厥人的众多部落。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塔城一带)建城。1131 年,耶律大石被拥立为帝,采突厥称号古儿汗,旋复上汉尊号曰 天祐皇帝 ,改为延庆,重建辽朝史、称西辽、又称哈剌契丹(黑契丹)。

  大石称帝后,八剌沙衮的部落长,愿附归西辽,大石于1134年迁都到八剌沙衮,改称虎思斡儿朵,并改年号康国。西辽的政权巩固后,连年对外征战,扩展领土。西辽兵东征至喀什噶尔,进而征服和阗;西征至阿姆河彼岸,征服花剌子模。耶律大石于1143年病死,依汉制号德宗。

  西辽德宗死后,子夷列年幼,由皇后塔不烟执政。重建后的辽朝,又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与西夏、南宋和金等政权并存。塔不烟执政七年,于咸清七年(1150年)死去。1151年,夷列即位,改元绍兴,在位13年,庙号仁宗。1163年,仁宗死,其子年幼,次年,仁宗妹普速完权国称制,称承天太后,改元崇福。普速完与夫弟朴古只沙里私通,谋杀其夫萧朵鲁不。萧朵鲁不之父都元帅萧斡里剌领兵围皇宫,杀死普速完及朴古只沙里。1178年,仁宗次子直鲁古即皇位,改元天禧。在耶律直鲁古统治时期,西辽不断发生重大事变。曾归依西辽的花剌子模逐渐强大,开始抵制西辽的统治,拒交贡品,后策划推翻西辽。

  1204年成吉思汗灭了强大的乃蛮部。乃蛮部长太阳汗败死,其子屈出律于1208年初逃至西辽。耶律直鲁古收留了屈出律,并将女儿嫁给他。屈出律见西辽统治动摇,又深知乃蛮一些残部仍散在山中,就企图收集残部,篡夺西辽。于是屈出律离西辽东去收集乃蛮部残余,又与花剌子模联合反辽。耶律直鲁古遭东西夹攻,战败退回八剌沙衮城时,该城也降花剌子模。西辽调各路兵攻下八剌沙衮,但辽兵很快陷入混乱,屈出律趁机篡夺了西辽皇位。

  1211年屈出律篡夺西辽后,对西辽各族居民实行残酷的统治。1218年蒙古军进攻西辽。屈出律从喀什噶尔城逃到巴达哈伤的撒里黑昆山谷,被蒙古军捕杀。西辽败亡。

  辽朝自916年辽太祖耶律亿(阿保机)正式建国,1125年为女真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德宗)西迁重建辽国,为西辽。1218年为蒙古所灭,共经302年。

  (三)辽国的政治制度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地域辽阔,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契丹旧地和西北各游牧部落居地,实行奴隶制的统治,东部地区灭渤海国后仍实行原有的封建制,南部燕云十二州地,则继续实行汉人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由此形成西部、东部、南部三个不同的区域。在这三个区域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制度,统一于辽朝的统治之下,因而其统治制度具有许多特点。

  1。斡鲁朵制斡鲁朵或斡耳朵,为突厥- 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宫帐或宫殿。契丹为游牧民族,其君长习于帐居野处,以车马为家,随时迁徙,无城廓沟池宫室之固。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斡鲁朵领有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帝后斡鲁朵有著帐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隶为著帐户,为皇族宫帐服役。斡鲁朵还领有 瓦里 (拘收宫室、外戚、大臣之犯罪者家属的机构),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辽圣宗时,大批解放奴隶成为部民和独立的部族。辽朝皇帝设契丹、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鲁朵所属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及渤海人等事务。下辖州、县、提辖司、石烈(相当于县)、瓦里、抹里(相当于乡)、得里等组织。

  斡鲁朵制对加强皇权,维护耶律氏的统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蒙古人的制度有着直接影响。

  2。头下制在辽朝创立前后,战争频繁,契丹贵族都可以俘掠人口据为己有。他们把这些俘掠得来的人口安置在后方,建立了若干私城。自辽太宗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起,经朝廷准许,有些规模较大的私城建州、设军、置官,成为头下军州。规模次于军州的还有县(城)和堡,共分三等。只有亲王、国舅、公主的头下军州可以建筑城廓,其余的头下军州只是一些寨堡和农庄、牧场。

  头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既依附于领主,又隶属于朝廷。

  头下军州中由辽贵族俘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和受赐的人口就是奴隶、部曲,从事农业生产。头下军州的属户,多数是称为部曲的依附农民和依附牧民,少数是奴隶。

  3。捺钵辽朝在建立城市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皇帝四季出外游猎,其行在称为捺钵。辽圣宗以后,四时捺钵各有固定地点,形成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捕鹅,又在混同江钓鱼。夏捺钵在永安山和炭山放鹰。秋捺钵在庆州(今辽宁林西县以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今辽宁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猎虎。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中心。

  4。枢密院辽初,辽太祖耶律亿自领兵马作战,次子耶律德光综理军务,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沿晋制设枢密使管领汉人兵马。辽世宗耶律阮夺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采纳汉人制度,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兵马。契丹枢密院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

  辽圣宗时,韩德让(赐名耶律隆运)兼领北、南枢密使,综理军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执政官员。此后,汉人官员可任北枢密院枢密使,契丹官员也可任南枢密院枢密使。北南枢密院于枢密使以下,设有知枢密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等官职。

  5。中央官制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帝宫帐座西向东,官员分列宫帐的南、北两侧。辽朝中央官制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即所谓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制仍保持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传统。职名多源于突厥、回纥,建国后又采用汉人官制的某些职名。部落联盟时期的最高官职称 于越 ,建国后仍保留这一称谓,但不实际任事,成为皇帝以下最为显贵的尊称。辽世宗耶律阮以后,北枢密使是最高的军事行政官员。契丹遥辇氏八部原以迭剌、乙室两兄弟部落最强大。建国后,将八部居民分别编组为以迭剌、乙室两部为核心的两大集团,分设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管理政务。两府宰相分别由后族和皇族充任。皇族从出的迭剌部,辽太祖时分设为五院、六院两部,首领称 大王.北、南院大王成为仅次于北、南府宰相的重要官员。乙室部也称大王,与北、南院大王并立。皇族事务专设大惕隐司管领,官员称 惕隐.后族事务设大国舅司管理,官员称 常衮 (敞稳)。皇帝有自己的侍卫亲军,又有宿卫和宿直官,由贵族大臣轮流担任。北面朝官中有大林牙院掌管契丹文翰诏令。官员有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契丹语,文士)。

  南面官制,记载不详。辽太祖时曾任韩知古总管汉人事务,依唐制加号中书令。辽世宗时,建 政事省 ,主管汉人事务。辽兴宗(耶律宗真)时,又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南枢密院是综管汉人军政的最高官衙。中书省只是管理汉人官民的一般行政事务。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正、副宰相。辽代一些加号尚书、中书、门下的官称,多只是附加的尊称或追赠的虚衔。南面官中没有翰林院掌管汉文文书,官员有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

  6。地方官制契丹族征服奚族后建国,在契丹族、奚族及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建立起政治制度。灭渤海后,基本保持渤海国原有的官制。得燕云十六州汉人地区,则沿用后唐的旧制。因此,辽国境内的地方官制形成三个系统。

  契丹族和北方诸族地区实行部族制。大小部族一般各有自己的居住地,但地域统治取代了血缘组织,居民或不限本部族血统。奚族被征服后,仍保持五部或六部组织。奚族首领称奚王。辽朝设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与奚王府并列,四大王府各领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仿照汉制于奚王以下设宰相二员、常衮二员。

  辽太祖将俘降的边地各族分编为八部,分属北、南两府。辽圣宗(耶律隆绪)

  时扩建为二十八部,一度撤销奚王府,奚六部改属北府统领。合共三十四部。

  三十四部分小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乌古、敌烈等族。各小部族首领原称夷离堇,后改令稳,辽圣宗时一律设节度使统辖。头下州县由帝、后斡鲁朵和诸王公贵族派遣官员管理,节度使仍由朝廷任命。辽太宗时号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圣宗时奚族居地建中京大定府。上京、中京的行政长官称留守。

  在渤海地区,辽太祖灭渤海国后,于是建东丹国,封皇子耶律倍为东丹王,成为特殊的行政区。东丹国沿渤海旧制下设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事等官职,由契丹人与渤海人担任。辽太宗时废东丹国,称中台省。迁渤海人于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又改称东京辽阳府。辽世宗(耶律阮)时,恢复东丹国,仍设中台省,官制仍设左右大相、次相等职。辽圣宗时废中台省。东京设留守司及统策司统辖所属州县。州设节度使,县设县令。

  燕云十六州地区,以幽州(今北京)为中心,称南京幽都府,又改名析津府。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后唐制度设州、县。州有刺史州和节度州之分。

  县设县令。辽兴宗(耶律宗真)在大同军设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下辖州县、官制略同于南京。

  东京、南京、西京的最高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重臣任职。汉人、渤海人聚居区地方统治体制相近,为州县制,属辽南面官系统;而契丹人、奚人等地方统治体制为部族制,属辽北面官系统。

  (四)辽国的经济状况

  辽朝国内的契丹人、奚人、汉人、渤海人等各民族从事不同的生产职业,在各族相互的经济交往中,又不断地交流各自的生产经验。

  契丹人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以渔猎为主。辽朝的畜牧业发达,契丹人和北方各民族以畜牧为业,逐水草游牧。畜牧业在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辽朝的农业主要在南京道、西京道汉人居住区和东京道的渤海人住地。

  辽太宗以后,部分契丹人和奚人也从事农业耕作。辽道宗时,屯田积谷,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渔猎、狩猎及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冶炼业的发展,生产出著名的镔铁。

  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马具的制作。尤其用金银制作的各种马具、饮食用具、服饰和佛教器物,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辽朝的五京(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不仅是各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贸易中心。辽朝与周邻诸国的贸易不断发展。五代时,辽与梁、唐、晋都有经济往来,与南方的吴越、南唐也通过海路交换商品。宋朝与辽朝先后在边地州军设置榷场,在官员的控制管理下进行商品交换,征收商税。

  私人之间也进行走私贸易,互通有无。辽朝卖给宋朝的主要是羊、马、珍珠和镔铁刀。宋朝输入辽朝的有茶叶、药材、丝麻织品、瓷器、铜钱、香料等。

  辽景宗、圣宗以后,辽与宋各自铸钱互相通用,贸易更为扩大。

  六、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税制度

  (一)社会阶级结构

  北宋建立后,在结束五代分裂割据的同时,针对五代户籍制度的混乱情况,出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于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下令各州重新编造 版籍 ,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以后又把这一工作形成制度,规定每逢闰年作一次统计,由县报州,由州上报中央政府,制成 闰年图 ,以此作为各州、县税收定额的依据。

  宋朝将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类。住在城镇的居民是坊郭户,住在乡村的人户为乡村户。坊郭户中主户与客户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是否有房产等生活资料,有房产户称主户,没有房产、租赁房屋居住的称为客户。乡村的主户,是指那些占有土地,向国家交纳夏、秋两税的农户;乡村客户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甚至没有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亦称 佃客 、 浮客.在北宋时期,客户约占总户数的33%- 36%。这么大比例的农户丧失土地沦为客户,正是 不抑兼并 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恶性发展的结果。

  主户按照占有资产的多寡,分为五等:主户的第一等户是占田三顷以上至几十顷、几百顷的人户,是大地主阶层。第二等户是占田一顷左右至数顷的人户,是中小地主阶层。第一、第二等户通常又称为 上户.他们兼并土地,靠剥削佃户为生。这两等主户,构成宋代地主阶级的上层。

  第三等户又称 中户 ,主要是些占田数目不多,但能自食其力又比较富裕的人户。第三等户包括农村中较富裕的自耕农阶层和占有土地不多,却出租土地剥削佃农的小地主。因为第三等户中也有部分兼并之家,所以,宋代称一、二、三等户为 上三等户.上三等户,是宋代的地主阶级。

  第四、第五等户是占田三五十亩或仅几亩的农户,属于农村中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阶层,当时又被称为 下户 或 贫下户.一些没有产业的贫民也被列入五等户纳税,称无产税户。

  属于第四、五等下户的农民,生活艰难,一遇歉收,就生活无着,一旦陷入高利贷的盘剥,最终将失去已经很少的土地,所以他们也是地主阶级兼并的主要对象。

  第四、五等户在主户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常及十分之九.其中第五等户在 下户 中可能占到70%左右。

  乡村客户主要是佃农,他们完全没有土地和生活工具,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田地为生。宋朝的客户一般不是地主的 私属 ,也被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交纳身丁税和负担夫役,部分客户直接负担夏、秋二税。

  (二)土地占有和农民、手工业者状况

  1。土地占有状况(1)官田唐中期以后,门阀世族势力削弱,地主加紧兼并庄田,官田多被地主豪族占有或废弃荒芜。北宋的官田有官庄、屯田、营田三种。屯田和营田是兵士驻地的屯垦。官庄大多是荒芜的无主田地,农民垦种后,朝廷收取租赋。

  在宋朝土地占有形式中,官田不占有重要地位。

  (2)官员占田宋代官员大量占有田地,主要是以剥削所得自行购置田产,不再有以官级占田的特权,也不再有占田数量的限制。

  (3)地主庄田唐代中期以来,地主占有大片田地,形成地主庄田。宋代的地主庄田,更加恶性膨胀。大地主在庄上建房居住,形成庄院。称为 浮客 的佃户也寄住在地主的庄院,一个庄形成一个作为自然经济单位的村落。地主的庄田遍布各地。宋朝有统计数字的租赋田,除自耕农仅有的小块土地外,主要就是地主的庄田。

  宋朝官员可以随意购置田产成为大小地主,地主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成为各级官员。官员、地主合为一体,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在 不抑兼并 的政策鼓动下,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兼并越来越多的土地。

  2。农民状况地主占有土地,以租佃方式剥削佃农,是宋代地主剥削农民的形式。农民阶级主要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和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他们共同遭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各自又有不同情况。

  (1)佃农佃农即 客户.佃农完全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是农民中最贫苦的阶层。一个大地主可拥有佃客几百户。两川一带的大地主甚至可有数千户。佃农遭受地主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

  宋初通行的剥削方法是分成收租。地租率一般都占收成的五成以上。如果佃客没有耕牛和农具,而向地主租用,还要加租。另一种是定额租制,由地主规定定额的租米。地租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佃农的主要手段。

  伴随着租佃制关系的发展,地主放高利贷也成为重要的剥削手段。地主向佃农借出粮或钱,要剥削两倍到三倍的利息,甚至还要农民的子女去做 佣质 当抵押,实际上是做无偿的奴仆。佃农收成不多,不足以交租,也无力还债。年年借债,年年欠债。佃农世世代代受地主的剥削。在宋代农民中,佃农受压榨最深,革命性也最强。在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斗争中,佃农始终是基本的革命力量。

  (2)自耕农、半自耕农农民中还有大量的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据北宋户籍的统计数字,主户中的四、五等户即贫下户,与客户的数目大致相等。但实际上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兼作佃农的半自耕农,甚至完全是佃农。因为,一是北宋政府为了榨取更多的赋税,租佃地主土地的半自耕农,虽然只有很少的土地,仍被编入主户,在第五等户中,大量的是半自耕农;二是自耕农破产,把土地卖给地主,沦为佃农后,却不能立即注销田产,改变户籍, 产去而税存 ,随着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自耕农破产人数日益增多,这种 产去而税存 的户数必然逐渐增多。

  自耕农虽然不向地主交祖,却要对官府负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也很艰苦。自耕农、半自耕农靠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很难供给衣食,遇凶年饥馑,只得向地主借贷,又遭地主高利贷的盘剥,最后破产,沦为佃客。

  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仅靠农业生产,不得温饱,必须在耕作之余,经营副业,山区靠漆楮竹木、茶叶桑蚕,河湖地带靠蒲苇荷芡、捕鱼捉虾。

  但就是副业生产,也受到官府的巧取豪夺。他们无以为生,被迫起来反抗。

  自耕农、半自耕农是反抗地主阶级的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3)奴婢北宋保留一定数量的奴婢,主要用于地主官僚的家内服役。奴婢无财产,地位极低,一切听命于地主官僚的家庭。

  3。手工业者状况工匠是手工业中的直接生产者。宋朝官营手工业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轮流征调工匠服役,给予雇值和食钱。民营手工业则普遍采用和雇制,雇主和工匠之间一般出于双方情愿。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机户。这种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户或作坊,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梓州(今四川三台)有几千家。但机户常被官府或官史强迫织造匹帛,而且少给或拖欠工钱,最终破产失业。

  在北宋的州县城郭内还居住着许多富裕的商人。京城开封资产超过十万的商人很多,达到百万的富商也大有人在。许多士大夫也利用一切机会贩运货物,牟取暴利。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成为封建国家的 四民 (士农工商)之一,取得了 齐民 的资格。国家允许商人中的奇才、能人参加科举,也允许其子弟参加科举。商人还可以接受朝廷的招募为封建国家管理税收,或向官府进纳钱粟,充当出使随员,或跟宗室、官员联姻,交结权贵而谋得官职。商人一般都要购置田产,使自己成为地主或商人兼地主。

  (三)赋税和徭役

  1。宋代的赋税宋代的赋税,沿用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制,即夏、秋二税。但宋代二税已不同于合租、庸、调为一的唐两税,而是专指田税。二税以外,另有身丁税、各种杂税和徭役。

  (1)身丁税男子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二十至六十岁的男子,都要交纳身丁钱(或粟、绢)。佃客编入户籍作客户,也要和主户一样交纳身丁钱。但这种身丁税只在南方地区实行,税额各地也不相同。

  (2)田税(二税)

  北宋田税,法令规定是向土地所有者按土地的数量好坏收税,每年夏、秋各收税一次,又叫 夏税秋苗.秋税,是指每年秋收后按亩征收粮食。

  北方各地,大致是中等田每亩收获一石,输官税一斗。江南、福建等地,亩税三斗。宋代秋税往往不按实际产量抽税,而按亩定额征税,因各地农业生产情况不同,所以税额也有较大的差异。夏税收钱,或折成绸、绢、绵、布、麦缴纳,在夏季田、蚕成熟时征收。税额依上、中、下田的等第按亩规定,但各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别。

  夏秋二税的税额,仅是规定的起码标准。在实际征收时,宋朝还以所谓 支移 、 折变 的办法加重盘剥。 支移 ,指借口边境粮草需要,命令河北、河东、陕西各路的秋税,由纳税户运送到边地交纳,丰收地区的秋税,运到歉收地区交纳, 以有余补不足 , 移此输彼,移近输远 ,故称 支移.如果不愿或不能负担奔走远路的劳苦,就要再多交一笔支移脚钱。 折变 是官府对夏税规定的现钱和绸、绵、布、麦等各种定额,根据物价状况,借口临时需要,任意折换,加重剥削,如以绢折钱,再以钱折麦。

  折变时官府随意抬高和压低价格。官府和商人、地主串通一气,借折变贪污谋利,交税的农民遭到沉重的压榨。

  (3)官庄租赋官庄田地招佃客耕种,由官府收地租,称 公田之赋.官田无人交二税,官府往往又把二税加到官庄佃客头上,即所谓 重复取赋.佃客受到双重剥削。

  (4)杂变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国巧立名目,设置多种苛捐杂税,敲剥财物。宋统一后,这些苛捐杂税全部被承袭下来,统称之为 杂变 ,又叫 沿纳.杂变比五代时的杂税,更要苛刻。如南唐时,允许人私下造酒,交曲钱,又以官盐折换百姓的绸绢、粮米,而宋则禁止私人造酒,不再支散官盐,但原纳曲钱、绸、绢和粮米的人还要照旧额交纳。杂变包括蚕盐钱、牛皮钱、蒿钱、农器钱、鞋钱等多种名目。除了规定的杂变以外,宋朝还以 进奉 、 土贡 (贡献土特产)等等名义,随时勒索多种财物,强迫农民贡献。

  (5)和籴、和买和籴(买粮)是指官府强制收购民间粮米;和买是指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帛。名义上是 籴 、是 买 ,实际上就是强征,甚至不出代价。虽然法令规定,和买限于四等以上户,和籴限于上等户,实际上属于下户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同样不能避免。

  在种类繁多的税目中,杂变随二税征变,和籴也以二税额为依据。杂变与和籴、和买实际上是税上加税,租上加租。

  2。宋代的差徭北宋的役法有差役和夫役。差役是地主对国家的 职役 夫役是指农民被国家调发服劳役,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

  (1)差役差役又称 职役.现任文武职官和州县胥史、势要豪族称 形势户 ,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称 官户.形势户和官户享有免役特权。职役由主户中的一、二、三等户,即大小地主充担。这一制度实际上是官府给予所谓 民户 的地主以压榨、统治广大农民的职权,依靠地主士绅扩大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差役的主要内容有:衙前——职责是替官府看管仓库或押送财物。法定要由资产在二百贯以上的一等户大地主充当。担当衙前职役,可免科配、折变,并可授予官衔,三年一升,最高可升到都知兵马使。

  里正、户长、乡书手——职责是替官府督催赋税。里正催收租赋,有权捕人送县鞭打;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帮助里正办理文书。法定里正由一等户轮流充当,户长由二等户充当,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勒索,是官府统治、镇压百姓的凶恶爪牙。

  耆长、弓手、壮丁——其职责名义上是替官府捕捉 盗贼 ,实质上是帮助地方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耆长由二等户轮充当,弓手和壮丁由三等户轮充,一切听从耆长指挥。有时也从四等户中抽取 壮丁.北宋初,地主阶级也有竞争当衙前、里正的。他们可以利用差役的机会,掠夺财物,升官发财。后来,役法日趋混乱。衙前押运官物,如有损耗,就要包赔,甚至遭到库吏挑剔成色、敲诈勒索。里正、户长催税不齐,也要代为赔垫。因而好多地主视之为负担,不愿充役。有些中小地主,特别是三等户的小地主,常常由于服差役而全家破产。

  按宋代法令规定,差役是在上户中按户等派差的。事实上,官户、形势户不服役,女户、单丁户、僧道都免役,大地主也设法逃避差役,他们都把差役转嫁到农民身上。最后,各种大小差役都由下层地主和自耕农来承担,甚至客户也有被差服役的。差役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充当弓手和壮丁者,要自备衣装弓弩;武艺熟练者,甚至终生不能摆脱。民户逃亡,户长自己得赔纳赋税,使派充户长的人也纷纷逃走。宋代户口的逃亡现象,就是在土地兼并和差役的重压下产生的。咸平年间(公元998- 1003年),蔡州(今河南汝南)就有2500家主户逃亡,使政府减少了五千三百多贯的田赋收入。

  (2)夫役又称杂徭。北宋的夫役,表面上是按丁口科差,但官户、形势户享有免役特权,已承担职役的上三等户不再负担夫役,被科派夫役的地主,也往往出钱雇人代为应役或强迫佃户代役,因此实际上,负担夫役的只是下户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同时,佃农编为客户,作为国家的编民,也要按丁口应夫役。北宋的夫役其实是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等广大农民负担的无偿的劳役。

  夫役没有固定的时日规定。在春耕以前调发者称 春夫 ,因工事急迫调发的称 急夫.北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官都可以调发农民应役。较大规模的夫役项目有:修浚河道。最大的夫役是治理黄河水害。北宋几乎年年要调发役夫堵塞决口或修筑堤坝。大规模的工程调发役夫几万至十几万。征调的地区远到河东、京西、淮南等路。役夫远道而来,征期往往一到两个月,致使农事荒废。

  土木营建。包括修筑城池,修建官舍、寺观,以及修路、造桥等事。北方沿边修筑城防更需经常征调大量夫役。

  运输官物。官府运送粮草、盐、茶等官物,都征调农民负担,这是一种繁重的夫役。

  丁夫应役期间,政府也发一点钱物,但很难真正落到役夫手中。役夫们来自各地,不仅荒废了农耕,甚至惨死于道途上和役所里。宋太宗时灵州运送粮草的役夫,在路上死亡的多至十余万人。

  七、北宋中朝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皇帝统治的六十几年,是宋朝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统治集团日益腐朽、衰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宋朝的统治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

  (一)宋真宗的迷信、腐败与耗财

  1。东封与西祀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后,畏敌如虎的宋真宗总算松了一口气。他回到开封,在奸猾狡诈的王钦若的离间挑拨下,于景德三年(1006年)免去寇准平章事(宰相)职务,改任陕州知州,这样,为主和派扫除了一大障碍。

  在宋辽对峙下,宋朝如何维持自己的政权呢?王钦若欺骗宋真宗说: 戎狄之性,畏天而信鬼神,今天不如大搞符瑞,借天命以自重,戎狄就不敢轻视宋朝了。 他建议宋真宗 封禅 ,说这是 镇服四海,夸示戎狄 的 大功业 ,而且指明, 封禅 所需的 天瑞 ,可以由人主(皇帝)自造,这就是自古以来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好办法。王钦若的骗术,正中真宗的心意。

  在朝中主要大臣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的怂恿、支持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竟然说,他去年十一月一天正要睡觉,忽然看见室内生光,神人降临,告诉他下月要做一个月的道场来迎接天书,他按天神的指示已经做了,果然今天天降二丈长的黄帛,这就是天书降临人世。王旦等大臣闻言,纷纷下跪以表祝贺。宋真宗下诏改元大中祥符,设宴庆祝,群臣又被加官晋爵。宋真宗导演的一场迷信骗局就这样开演了。

  天书 已经制造出来了,紧接着就是宰相王旦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僧侣、道士上表请真宗到泰山 封禅.从大中祥符元年三月起,政府沿途修建行宫,征调大批物资,紧张准备了半年。宋真宗于十月初四从京城出发,以 天书 为先导,经十七天,到达泰山。在泰山举行了隆重庄严的 封禅 仪典,大宴群臣,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十一月又到曲阜县,拜谒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祭以隆重大典,赐给孔庙钱三十万,帛三百匹。到十一月二十日才返回京城。许多官员因为 封禅 有功而得到封赏。

  就在满朝官员颂贺 封禅 时,有的大臣就劝告真宗说: 徐州、衮州水灾,江、淮、无为等地风灾,金陵也遇大火,这是上天的劝告,要求皇帝节省开支,勤于政事。 但真宗不听劝阻,尽管当时大旱,京师近郊谷价踊贵,还执意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率领文武百官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汾阴祀后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说,他又梦见玉皇大帝授予天书。于是在延恩殿大设道场,在京师建景灵宫,供奉玉皇大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正月,真宗下诏决定到亳州(今安徽亳县)拜谒太清宫,命王旦兼大礼使,丁谓兼奉祀经度制置使。二月,真宗率大队人马奔赴亳州,亲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真宗一再制造 天书 骗局,主要精力全用在祭祀天地鬼神的迷信活动上,不过问朝政,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王钦若、丁谓、陈彭年、刘承珪和林特等积极参与制造迷信骗局,受到真宗的宠信。这五个人勾结在一起,搅乱朝政,时称 五鬼.

  皇帝热衷于 天书 、 符瑞 ,地方官也纷纷效尤。许多地方官员争相报告中央本地出现的 符瑞 ,以珍禽异兽作为祥瑞献给朝廷。一时间,朝廷内外迷信猖獗、乌烟瘴气。

  2。尊孔续经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到泰山封禅后,又亲自拜谒孔庙,对孔氏家族赏赐晋爵,表示出对孔学的尊崇。真宗又命国子监祭酒邢昺等校定《周礼》、《仪礼》等书的 正义 ,完成九经 疏义 ,大量印行。真宗自己撰写《文宣王赞》,歌颂孔丘是 人伦之表 ,孔学是 帝道之纲.又撰写《崇儒术论》,在国子监刻石,说 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 申明儒学是宋王朝统治的指导思想。真宗还决定,科举考试要尊儒术。在选拔官员方面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

  3。提倡佛道宋建国后,太祖、太宗是保护佛教的,认为佛教有益于政治。政府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修建寺庙,在京城开封设译经院翻译佛经。宋真宗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在撰写《崇儒术论》的同时,又撰写《崇释论》,说孔孟与佛教 迹异而道同 ,主张把佛教作为辅助儒学的工具。他还进一步兴建寺庙,自作佛经注释。在宋真宗的倡导下,全国僧徒从宋初近七万人,增加到四十万,尼姑也有二万多。真宗在位时期,是宋朝僧侣最众,佛学最盛的时期。

  在倡导佛教的同时,真宗也狂热鼓吹道教。他认为: 释道二门,有补世教 , 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真宗亲自拜谒太清宫,尊玉皇为玉皇大天帝 ,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在东京修建玉清昭应宫,用银五千两铸造玉皇像,各用金五千两分铸圣祖像、真宗像,在旁侍立,表明他对道教的推崇和信仰。

  真宗又命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集编写道书四千三百多卷。全国各地兴造道观。

  真宗在位二十二年,逐步确立了儒学加佛道的思想统治。

  4。资财的空前耗费宋真宗的东封西祀、尊佛崇道,耗尽了国库。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由庞大的仪卫扈从,去泰山行封禅礼。十一月返回东京。这一次 东封 ,耗费国库八百三十余万贯。1011年,真宗又奉 天书 出潼关,祭祀汾阴,费钱一百二十万贯。过了两年,又去亳州太清宫祭老子。除了这三次大规模活动外,宋真宗自己在制造 天书 骗局后,又先后设了天庆、天祺、天祝、先天峰圣节等等,而且下令各地都要设斋醮祭祀。每个斋醮都要耗费大量金银。有一次,宋真宗下令京城寺观设斋诵经,花费高达一百五十万贯。

  出于迷信活动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大兴土木,耗资更为惊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下诏在京城修建道观玉清昭应宫,用了一万五千两的金、银铸像,并安放 天书.为营造昭应宫,每天服役的民工达三四万人;所用的建筑材料,分别从全国各地征调,有陕西秦、陇的松,河东岚、石、汾阴的柏,潭州、越州的杉,衡州的碧石等等。因规模宏大,原准备十五年建成,但修昭应宫使丁谓勒令工匠夜以继日,连续营建,结果仅用七年修成宫殿2610间,规模宏伟,金碧辉煌。亳州修建的明道宫,也有480间。

  名目繁多的迷信活动和大兴土木,使国库消耗殆尽,整个社会的物价也受到影响。

  天书 骗局、狂热迷信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起,一直持续了十五年,直到宋真宗死去。 天书 骗局所造成的北宋政治腐败和财政空竭直接影响宋仁宗的统治。

  (二)宋仁宗的庸懦和北宋 积贫 、 积弱 局面

  1。仁宗的庸懦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亡,其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当时宋仁宗年仅十三岁,刘太后专权。真宗在位时,因他热衷迷信,编造天书 ,不理朝政,朝中事宜皆由刘皇后处置。真宗一死,宋仁宗有名无实,刘太后大权独揽,专权十二年,政治上无任何建树。她所宠信的大臣吕夷简、晏殊等都因循守旧,投其所好,唯其命是尊。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宋仁宗才亲自执掌朝政,因帝、后间的矛盾,罢免吕夷简、晏殊等太后宠信的大臣。可是,宋仁宗不是一位雄才大略、奋发有为的皇帝,而是一个昏庸、懦弱、荒淫的君主。他没有能力执掌朝政,又把吕夷简等大臣请回来。从刘太后专权到宋仁宗亲政的几十年里,朝政务求苟且,遵守 先朝旧规,不可轻议改革 ,不允许任何改善朝政的言论和措施。宋朝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风气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宋仁宗不仅昏庸无能,而且侈靡荒淫,整日沉溺深宫,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大臣奏事,一律点头敷衍。谏官王陶上疏说: 现在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中书、枢密决定,陛下一无可否,岂是为人主之道? 宫中美女数千人,先后有张美人、尚美人、杨美人、曹氏、陈氏受帝宠幸。赏赐宫妃,动以万计。国库的红罗,都被消费一空。

  2。臃肿腐败的官僚机构建国初,由于官、职、差遣分离,北宋官僚机构就已出现重复设置,官无职事,名与实异的弊端。宋太宗、宋真宗时期,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官员逐年迅速增加。尤其真宗又确定了对官员三年一 磨勘 的考核制度,一般官员每三年都可晋转一官,逐步升至高官。而且,只要达到一定的级别,就有 恩荫 子孙及亲属为官的特权。级别高的官员可以每年 恩荫 一子为官,级别低的官员也可以每三年授一子为官。这就使得北宋的官僚队伍迅速膨胀。宋朝对各级政府机构采取 有定员,无限员 的办法,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官员的数量。如州的行政官员本只有刺史、司户各一人,后来陆续增加了团练推官、通制、副使、制官、推官。曹官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司理。一个州的官员人数在几十年内就增加了五倍以上。

  宋仁宗时,官僚机构更加臃肿。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官员已经冗滥不堪,宋仁宗仍嫌 取人之路尚狭 ,认为许多人 白首而不得进 ,于是在亲政的次年(景祐元年,1034年)下诏:此后 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 ,还规定那些经过多次考试,已经五六十岁的人,即使试文不合格,也不能轻易取消,要上报朝廷,就是说可以通过皇帝 赐及第 的办法给予官职。官员人数急剧膨胀。在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1004- 1016年),官员总数为9758位,而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 1053年),内外官员已达17300多位,还不包括尚待委派差遣职事的后补官员在内。四十年间,宋朝的官员增加了一倍以上。机构臃肿,官员膨胀,则必然导致以下弊端:一是 一官三人共之 ,官员太多无法安置;二是养了一大批占居官职,不干实事,终日享乐闲居的庸才;三是为谋取显赫职位,不少官员不择手段,弄虚作假。

  官僚机构臃肿,人数恶性膨胀,官员聚敛无度,奢侈腐化,办事因循守旧,无所作为,一切以取悦于皇帝为准绳。找不到得力的干才,这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 冗官 之弊。

  3。庞大无能的军队北宋的军队一般分为四种:禁军——是从全国各地的强壮军卒中精选而来,直属中央指挥。宋初实行内外相制的办法,一半兵力驻守京师,一半兵力轮流出戍外地,士兵每隔三年换一次驻地。

  厢军——驻扎各地的镇兵,往往不参加训练,只服杂役。

  乡兵——从民户中抽调壮丁组成的地方武装。如河北、河东和陕西的义勇,河东和陕西的弓箭手,广东的枪手等。

  蕃兵——由少数民族壮丁充当,是北宋西北地方军,驻扎在陕西、河东路与西夏接壤的地区。

  从宋太祖始,军队实行募兵制,经常采取灾年招兵,以民变兵的办法扩充军队。兵丁的数额年年增加。宋太祖建国初期禁军、厢军为22万,到开宝年间(公元968- 976年)增加到37。8万,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总兵额为66。6万,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 1021年)为91万多人。宋仁宗时,为对西夏用兵和加强对内镇压,各路广募兵丁,禁军激增至八十多万人,皇祐元年(1049年)总计达140万,为宋代的最高数字。

  宋代统治者严防内患,对武将严加控制、防范,将不专兵,因此,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兵众力弱。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更少训练,不识阵图,习于骄惰。禁军领取粮饷,要雇人挑运。陕西沿边的骑兵,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征调的禁军,不会打仗,往往遇敌不战自溃。河北沿边的禁军, 卒骄将惰,粮匮器朽 ,将领或是 绮纨少年 ,或是 罢职老校 ,无法训练士卒。边郡士兵平时坐食军饷,战时则 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加上将帅、军队频繁更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致作战时将帅和士兵上下脱节,指挥失灵。宋初的太祖、太宗出身将帅,或亲自领兵出征,或自定阵图,指挥各地作战,表现出相当的军事才能。真宗以后的几个皇帝,生长深宫,不懂军事。真宗、仁宗还沿用宋太宗制定的 将从中驭 的办法,脱离实际自定阵图,令将帅临阵按图指挥战斗,其结果只能是束缚将帅,每战必败。将帅在外作战多请示朝廷,群臣上下争论不决,往往坐失良机。另外,宋朝统治者防范统兵武将,代以不懂军事的文臣指挥打仗,自然屡战屡败。

  宋朝军事制度的弱点愈来愈严重。

  4。惊人的财政支出官员和军队人数的骤增,给北宋的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1)北宋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享受着优厚的薪俸待遇

  两府的宰相和枢密使,每月俸钱达三百千,可以购买上等良田一百多亩;此外,还有冬春服、随从人员的衣服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等等费用。

  每逢祭祀典礼,还有各种固定名目的赏赐。旧官加新官,必然给宋朝财政增大开支。仅郊祀的费用,宋真宗景德年间为600万缗,宋仁宗皇祐年间为1200万缗,从景德年间到皇祐年间,官员数目从九千多增为一万七千多,增加了近一倍。宋仁宗统治时期,十三次科举取进士四千多人,诸科五千多人。中举者又加入各级官吏的行列,所以宋仁宗冗官的开支,又比真宗时多出好几倍。

  (2)养兵费用也相当惊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名禁军每年需要五十千,一名厢军每年开支是三十千。

  宋代军队数额骤增,养兵费用也必然激增。宋仁宗时蔡襄作了一个统计,全部厢、禁军每年开支4800余万贯,占宋朝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5/6。

  除了 冗官 、 冗兵 的费用以外,还有大兴土木,修建寺观,名目繁多的宗教仪式等等。仁宗尊儒,以大庆殿为明堂,举行大亨明堂礼(祭天地祖宗),仅仪仗就达一万多人,一次祭享竟耗费一千二百万贯。宋朝的国库经过真宗的东封、西祀及多种迷信活动,本已空竭。仁宗时期,支出费用剧增,据《宋史?食货志》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收入1。5085亿余贯,支出1。2677亿余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全国收入1。2625亿余贯,全部支出,没有盈余。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全国收入1。1613亿余贯,支出1。2034亿余贯,非常支出1152万余贯,竟亏短1500万贯。国家财政年年亏短,不断 支诸宿藏 ,以致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3)宋、西夏重开战端宋仁宗在位时期,不仅内政弊端丛生,边境也连受外族侵扰。宋、西夏战事重开。

  景德三年(1006年),李德明接受宋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的册封后,一方面利用同宋朝媾和、局势稳定的时机,巩固已经占据的夏州地区的统治,发展该地区的社会经济,一方面利用宋朝每年赐赠的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力量,不断扩张势力。

  辽朝也册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李德明得以专力向西扩展,攻杀潘罗支,再克西凉,攻破回鹘统治的甘州(今甘肃张掖),降服回鹘瓜州王贤顺,控制了河西走廊。在李德明统治时期,境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因其控制了河西走廊和宋在边境重开、增设榷场而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 商贩如织 的景况。李德明在夏、绥二州建驿馆,在■子山造宫室,又在灵州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建宫殿、宗庙、官署,改称兴州,作为西夏统治的中心。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继位。元昊是个有野心又有谋略的人,对其父臣属宋朝早就心怀不满。即位后,立刻下令以兵法管理各个部落,使各部落都成为可随时征调的军事组织。下令党项人恢复鲜卑族旧俗,一律秃发,耳挂重环。他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及拓跋旧姓,改姓嵬名,改名曩霄,自称 兀卒 (青天子),重订西夏的礼乐制度,制定西夏文字,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广修殿宇。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改年号为开运,继改广运,不再使用宋朝的年号。他又向东扩展,进攻宋朝的府州(今陕西府谷县)、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向西进攻吐蕃大首领唃厮罗占领的湟水流域,经过苦战,占领青唐(今青海西宁),攻占回鹘的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甘肃安西县)、沙州(甘肃敦煌县),把河西走廊完全控制在西夏统治之下,这时的西夏东临黄河,西尽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方盘城),南迄肃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蒙古瀚海),辖有幅员方二万余里的广大疆域。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公开撕毁了李德明与宋签定的和约,与各部落首领约好要大举进攻宋朝。元昊于宝元二年(1039年)正月上表宋朝要求正式承认大夏国及国君李元昊。宋朝拒绝,于六月下诏削除李元昊的赐姓和官爵,停止同西夏的边境贸易,并在边境发布文告,能捕杀李元昊者,将授定难军节度使。元昊也将宋朝授予的旌节和封号敕诰退还宋朝。西夏与宋决裂。

  宝元二年十一月,元昊率兵进犯宋朝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宋与西夏战事正式爆发。此后,西夏又接连进犯宋朝的渭州(甘肃平凉)、延州(陕西延安)、麟州(陕西神木县北)、府州、丰州(陕西府谷县北)等许多边境州府。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的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战役中,因延州主帅范雍指挥失误,怯懦寡谋,宋军大将刘平、石元孙被俘,万余宋军损失殆尽。

  三川口战役的损兵折将使宋政府大为惊恐,仁宗一面征调军马粮草入陕增援,一面调整主帅,派颇有声望的韩琦、范仲淹入陕为边帅,不久又任命韩、范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兼延州主帅,与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一起主管全陕军事。

  范仲淹在延州把州兵18000人分由二将率领,加强训练,又根据地形构筑堡寨,使各堡寨相互支援,并提拔作战勇猛的狄青为将。

  但是,范仲淹只握有延州一线的军权。宋军各主帅间意见各异。范仲淹主张持重防御,韩琦力主会兵出击,身为统帅的夏竦却无主见,只在军中与侍婢淫乐,而把攻、守二策上报待仁宗裁决。宋仁宗批准韩琦主动出击之策。

  韩琦于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派大将任福统兵18000人,深入敌后,妄图截断西夏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的退路。任福率兵抵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东)时,正中李元昊的埋伏,任福、桑怿等人战死,军败将亡。

  好水川战败后,宋仁宗罢免夏竦,改任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分任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主帅,各负责一路防务。庆历元年(1041年)

  八月,元昊领兵攻陷丰州,知州王余庆战死。西夏兵进屯琉璃堡,侵扰麟州、府州。鄜延都钤辖张元召募役兵夜袭琉璃堡,斩夏兵二百余。夏兵弃堡逃遁。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大举进攻泾原路的镇戍军(今宁夏固原),王沿派大将葛怀敏率兵抵御。宋军在定川砦(今甘肃平凉市北)遭元昊包围,葛怀敏、曹英等十六将官战死,9400余宋兵,600余匹战马皆被夏兵掳去。

  元昊乘胜长驱渭州,在周回六百里内,焚烧房舍,杀掠居民,并扬言要 亲临渭水,直据长安.因范仲淹自庆州(今甘肃庆阳)率军来援,元昊才撤退回去。定川砦之战,宋军损失惨重。

  定川砦战败的消息传至京城,宰相吕夷简惊呼: 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御史中丞贾昌朝分析对夏作战兵败的原因说: 太祖收方镇之权,以为万世利,及太宗时,将帅率多旧人,犹能仗威灵,所向有功。近岁因西羌之叛,骤择将领,而士不练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则必败,此削方镇太过之弊也。况今武臣多亲旧恩幸,出即为将,素不知兵,一旦付以千万人之命,是驱之死地矣,此用亲旧恩幸之弊也。 他建议: 守方镇者不要再屡次更换,边防将帅要尽快选人代替。 宋仁宗采纳了贾昌朝的意见。

  十一月,仁宗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分领。庆历三年正月又下诏,凡军期不及奏报者,准许韩琦、范仲淹等便宜从事。由于连年战争,屡战屡败,冗期繁多,国库空竭,仁宗不想整军与西夏决战,密令知辽州庞籍与西夏谋和。

  西夏统治者在战争中抢掠了一些战利品。但是,一则宋在陕西布有重兵,西夏再想扩展也非易事;二则原宋每年赐赠的财物已取消,边民互市获得的利益也没有了,战争所得不能弥补战争的损失,于是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也试图与宋重新议和。

  宋、西夏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往来谈判交涉,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重订和议: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仍保持名义上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五 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还按年在双方的节日赠西夏银两万二千两,绢、帛、衣着两万三千匹,茶一万斤;重开沿边榷场,恢复民间贸易往来。历时七年的宋、西夏战争告一段落。

  宋朝又用重金换取了西北部的暂时安宁。

  (4)北、南边患迭起辽朝趁宋受西夏困扰之机,于庆历二年(1042年)派使臣来宋,要挟交还周世宗北伐时夺取的瓦桥关以南十县地,同时聚兵幽燕,伺机南下侵宋。

  宋朝急忙派使臣富弼赴辽谈判。其结果是:宋每年送给辽的钱物中,银再增加十万两,绢增加十万匹。辽乘机得利,宣布从幽燕撤兵。自 澶渊之盟 后,宋又一次满足了辽的无理要求。

  西北和北方的边患刚刚平息,南方又发生了广源州蛮侬智高大规模侵扰广南事件。

  广源州位于广西和交趾(今越南北部)交界处,侬智高是广源州的首领,原依附交趾,后对交趾的控制不满想依附宋朝,宋未允,故生怨恨。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侬智高趁宋朝广西守将防备松懈,率众攻破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宋朝未重视此事,侬智高又在皇祐四年(1052年)向广南地区进攻,很快占领两广大片地区,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称帝,并一度包围广州。宋朝先后派大臣余靖、孙沔前往征伐,均未成功。侬智高更加蛮横,要宋册封他为邕桂节度使,承认他在两广的统治权力。

  因武力征讨无效,宋仁宗曾想接受侬智高的无理要求以求安宁。曾在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的狄青要求出征,宋仁宗便把征讨侬智高的重任交给狄青。

  狄青整肃军纪,严明赏罚,曾亲手处斩败将桂州(广西桂林)知州陈曙及部下三十二人,深为宋军官兵爱戴。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的上元节,狄青下令大宴三夜赏灯以麻痹侬智高,趁其没有戒备,亲率大军顶风冒雨越过险要昆仑关,直捣邕州。侬智高仓猝应战,全军被歼,宋军夺回邕州。侬智高逃到大理,为大理人所杀。广南重新获得安宁。

  侬智高为宋所灭,应该说是北宋中期经过许多战败的教训以后,解除武将不能专用的禁令,大胆起用有军事才能、智勇皆备的武将所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开始时,宋仁宗对狄青并不放心,准备配置一个宦官充当狄青副手。

  有的谏官劝仁宗在狄青身旁派侍从文官为三副。而宰相庞籍向宋仁宗陈述了北宋大将权力太轻,指挥无力,作战屡败的教训,说如果不给狄青全权,不如不派他出征。这样,宋仁宗才解除疑忌,授予狄青指挥广南军事的全权。

  狄青迅速平息广源州侬智高的军事反抗,声名更震,皇祐五年升任枢密使。但一员武将的高升,为一向防范武将的宋廷文臣所不容。狄青在枢密院任职仅四年,就被排除出朝廷,以使相衔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嘉祐二年(1057年)卒于任上。一位有勇有谋、克敌制胜的良将最终在无端猜忌、排挤下丧生。

  (三)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激化

  由于宋朝实行 不抑兼并 的政策,兼并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在宋太宗时,已经有人上疏,说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到宋仁宗时期更出现了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 的严重情况。

  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办法很多。有的凭借权势侵吞名义上属于官府的官田,有的用高利贷盘剥并吞负债农民的田产,有的竟伪造田契强占或趁农民极度贫困生活无着时置买田产,不一而足。农民出卖土地则是被迫无奈,有的是因为官府赋税重压无力支付,有的因天灾、战乱而迫于饥寒,有的则是迫于官僚、恶霸、地主的淫威、权势。正是官僚、豪强地主巧取豪夺,明买暗抢地兼并农民土地,迫使广大农民丧失生计,衣食无着,使得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

  北宋中期的冗兵、冗官和各种耗费,也激化了各种矛盾。包拯在《论冗官财用等》的奏疏中说,国家财赋从真宗景德年间以后,四十年间增加了将近一倍。有的州府规定农户把夏税的粮麦折钱交纳,仅夏税一项,经过折变,农民的负担就增加了三倍。在陕西地区,因对西夏战争,几年之内,钱、帛、粮、草的征收数额从每年1978万增加到3390万,所增数额是惊人的。

  官僚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却不承担这些土地应交纳的租赋,使得许多农民 田业既尽,而税籍犹存.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豪强地主隐瞒而不交纳田税,这些田赋也全被转嫁到农民头上,土地被兼并,赋税又增加,本已贫苦的农民就更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了。在农民陷入困境之时,一些贪官污吏也加紧对农民榨取掠夺。北宋中期,官员恶性膨胀,担任有实权的差遣的人数不多。有些官员,一旦谋到了差遣职事,就大肆地搜括民脂民膏,使得更多的自耕农、半自耕农破产卖田,沦为境况更惨的客户,有的被逼无奈而只好逃亡异乡。而许多州府还规定,逃亡户的赋税不能免,要由邻里代纳,这就逼迫更多的农户逃亡。

  北宋实行募兵制,尤其实行强募饥民为兵的政策,每一地区发生饥荒,官府都强迫饥民中的壮年刺脸强征入伍。这些贫苦农民被迫编入军队后,不仅常常被官府和将帅克扣军饷,还要无偿地服各种劳役,遭受将领的高利贷盘剥。许多下层士兵被迫纷纷举兵反抗,加深了北宋中期的危机。

  尽管宋朝统治者严加防范农民起义,但随各种矛盾的加剧,农民、士兵仍不断起义。

  宋真宗初年,驻扎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兵丁在王均领导下举行起义,占领益州,建立大蜀国。王均率众又攻下汉州,攻绵州、剑门受挫,返回益州。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宋王朝派出雷有终为川陕招安使,结集川陕各州兵,镇压起义。咸平三年(1000年)九月,宋军夜间挖隧道入城。王均率起义军二万突围至富顺,后宋军入城,王均坚持不屈,自缢牺牲。

  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以陈进为首的宜州(今广西宜山)士兵发动起义,杀宜州知州刘永规,拥立卢成均为南平王。起义军自宜州攻宋怀远军,未攻破,进取柳州。宋柳州知州王昱遁逃,义军占领柳州城。后在宋军追击下失败,陈进等起义军领袖六十余人牺牲。前后坚持斗争三四个月。

  宋仁宗统治时期,各地农民、士兵起义更是此起彼伏。

  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京东路驻军在王伦领导下杀死沂州(今山东临沂)巡检使朱进,占领沂州,宣布起义。起义士兵南下,先后攻占密(山东诸城)、海(江苏连云港)、扬(江苏扬州)、泗(江苏盱眙东北)、楚(江苏淮安)等州。起义军所到之处,宋朝各地巡检、县尉等官员相继投降,衣甲器械尽为起义军所获。王伦身穿皇帝所穿的黄衣,建立年号,设置官职,声势大振。七月间,宋朝集合各路兵镇压起义。王伦在和州(今安徽和县)

  兵败,退到采石矶,被杀牺牲。

  王伦起义刚刚平息下来,庆历三年(1043年)夏,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人。八月间,在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一带发生了张海、郭邈山、党君子、范三等人领导的饥民起义。起义军自陕西转战到豫西、鄂北。京西路各地农民起而响应,威胁京都开封。起义军至光化军(今湖北光化),宋兵士五百余人在邵兴领导下起兵,与起义农民相聚合,声势更壮。

  邵兴起义后,得到在商于(今河南淅川西南)铸钱监服役的二千多士兵的响应,并在兴元府大败宋军。宋仁宗急忙调重兵前往堵截。十一月,邵兴战败被杀。十二月张海等人也兵败牺牲。

  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驻守保州边界地带的禁军数千人,因受官员虐待,愤而起义。保州通判石待举、走马承受宦官刘宗言上城顽抗,被起义兵士杀死,知州刘继宗逃跑溺死。保州临近契丹,宋王朝更为惊恐,命宣抚使富弼统率各路兵马前往镇压。官军持诏书招降,部分士兵被诱骗打开城门。

  官军入城,将发动起义者四百二十九人,全部坑杀,起义失败。

  三年之后,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今河北清河境)又爆发了士兵和农民的起义。起义的领袖王则本是涿州(河北涿县)农民,因饥荒逃亡到贝州,给地主牧羊,后就招从军,当了宣毅军的小校。王则利用贝州民间流传的秘密宗教弥勒教的 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 的传说,散布变革世道的思想,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山东济南)等地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秘密准备起义。因起义机密泄露,遂提前于庆历七年十一月冬至节发动起义。当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起义士兵打开兵器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逮捕宋知州张得一。王则占领贝州后,称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

  王则起义又一次震动了宋王朝。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仁宗派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使,领大军围攻贝州,久攻不下。后在南城挖通地道,潜入城内。起义军突围而出,王则、张峦、卜吉等被俘,押解开封处死。

  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正像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伙)。 士兵斗争与农民起义互相结合,是这一时期反抗北宋统治的斗争的显著特点。

  (四)庆历新政。范仲淹、包拯等努力改革弊政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日益加深。如何迅速摆脱困境,从宋真宗以来,朝廷中许多有远见的大臣提出各种主张和具体措施。

  真宗初即位,知扬州王禹偁即应诏上疏,建言五事:一是对辽和西夏李继迁 谨边防,通盟好 ;二是 减冗兵,并冗吏 ,减轻税收;三是严格科举,使入官不滥;四是淘汰僧尼,减少耗费;五是 亲大臣远小人(宦官) ,朝廷信任宰相不疑,宰相择用诸司长官。王禹偁的建议,主旨是在减少冗兵冗吏,认为这是 国用不足 的主要原因。王禹偁数次被诬、坐贬,但立志图新,屡上书主张变法,为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驱。

  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权三司度支判官宋祁上疏,以为国用不足在于 三冗三费. 三冗 是指:一,天下有定官而无限员,各级官员比前朝增加五倍;二,几十万厢军不作战而耗衣食;三,僧尼、道士人数日增而无限额,仅尚未受戒的就已有五十万之众。 三费 :一是道场斋醮,百司供应无数;二是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耗费官府衣粮;三是大臣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国用。宋祁最后又建议仁宗和后宫应节俭,不得妄费。

  宋祁建议的主旨是裁减无用、多余的官和兵,节省经费。

  庆历年间(1041- 1048年),宋仁宗面临着内外矛盾迅速激化局势。官僚队伍庞大而效率极低,辽和西夏不断侵扰,人民生活困苦,赋税不断增加,各地农民、士兵不断暴动。宋朝再也不能循守旧章去维持统治了。正是在这困难的时刻,范仲淹等人心怀对社会危机的忧虑,挺身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

  范仲淹(公元989- 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读书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开始了官宦生涯。他在任地方官时,注意民间疾苦,修筑水利工程,兴办学校,关心时政,为官清正。景祐二年(1035年),权知开封府,在朝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反对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擅权自专。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分延州兵为六将,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重训兵,筑城防,边防得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上疏建议改革弊政。所奏陈十事,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实施,史称 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切身利益,范仲淹遭到诬陷、打击,被宰相吕夷简诬为 朋党.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祐四年(1052年)卒,谥文正。

  除范仲淹外,庆历年间其他士大夫要求改革弊政的呼声也很强烈。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欧阳修上疏说: 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 ,要求仁宗 革去旧弊.在危机面前,宋仁宗也同样对时局感到忧虑,于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罢去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事,任命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表示了改弊立新的意向。范仲淹、韩琦、富弼、余靖、欧阳修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向宋仁宗提出改革弊政的具体建议。宋仁宗于庆历三年七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并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 兴致太平.庆历三年九月,宋仁宗一再手诏敦促范仲淹、富弼等人尽心国事,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富弼分别向仁宗呈送了革弊建议。

  范仲淹认为, 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有救,祸乱必生 ,宋已建国八十年, 纲纪制度日削月侵 ,已到了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的时刻。

  范仲淹奉诏条上十事是:(一) 明黜陟.即改变文官三年一迁的磨勘法。

  官员中有大功 高才异行 者,可特加任用;老病愚昧者另作处理,有罪者按情节轻重处分。(二) 抑侥幸.改变贵族官员子弟 恩荫 作官的旧法,严加限制,以减省冗官。(三) 精贡举.改变专以诗赋墨艺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经学。(四) 择官长.严格选派转运使、提点刑狱及各州县长官。(五) 均公田.各级官员按等级给以多少不等的 职田 ,用来 责其廉节 ,防止贪污。(六) 厚农桑.每年秋天,提倡各地开河渠,修筑堤堰陂塘,以利农业生产。(七) 修武备.在京畿及近辅州府招募五万人充京畿卫士,一年之内,可以 三时务农 , 一时教战 ,以节省兵费,加强京师防卫。(八) 减徭役.裁并州县建置,使徭役相对地减轻。(九) 覃恩信.朝廷发布的赦令,各地必须执行。(十) 重命令.各地法令应由朝廷统一,颁行之后,必须遵守。范仲淹所提的十项建策,除 厚农桑 属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外,其余皆属立制度,振纪纲,为的是巩固、加强宋王朝的统治。

  富弼的建议大多也是要求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逐步改善吏治。

  范仲淹、富弼的建策,大都被宋仁宗所采纳。从庆历三年十月到庆历四年上半年,宋朝陆续颁布几道诏令,施行新政。庆历三年十月,诏中书、枢密院共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颁新定磨勘式,规定中外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优劣分别升降。十一月,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者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自二十增至二顷不等。庆历四年三月,诏州县立学,更定科举法,规定士子必须在学校中学习一定时间,才许应举,科举取士则 先履行而后艺业,先策论而后诗赋.另外,还颁布减徭役的诏令,废并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五个户口较少的县份,又将孟州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各县乡村役人,使其还乡务农。但范仲淹所提的 厚农桑 、 修武备则未实施。这就是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的实施,是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是出于对长远利益考虑。但新政中对官僚机构的整顿,对无能和多余官员的减裁,对职田的限定,对 恩荫制 的严格规定,都触犯了势官权贵眼前的私利。当时,范仲淹审查各路转运使的 班薄 (名册),凡不称职者,就用笔勾个记号,依次更换。富弼对他说: 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 范仲淹对曰: 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哭呢? 范仲淹正是如此下决心更换那些领取厚禄而无能的官员。正因为如此,官僚、贵族纷纷反对、诽谤之,攻击范仲淹、富弼是 朋党 ,甚至造假,诬陷他们有取代皇帝的野心。在流言蜚语的影响下,在官僚、贵族胁迫下,宋仁宗那种迫切要求改革弊政,兴致太平的决心逐渐动摇。庆历五年(1045年)初,仁宗下诏罢废关于磨勘和恩荫的新法。范仲淹被罢免,富弼因赞同改磨勘法,也被罢免。韩琦上书力谏,反对罢免富弼、范仲淹,仁宗不准。韩琦也被排挤出朝廷,知扬州。 庆历新政 历时只一年左右,在贵族官僚的激烈反对下,在仁宗意志不坚,自订自毁下宣告失败。

  范仲淹被贬官出朝廷后,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在邓州(今河南邓县)写下了脍灸人口的《岳阳楼记》,表述了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发了自己继续以天下安危、忧乐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在 庆历新政 失败后,改革弊政的思潮受到了抑制。但是,社会危机继续存在,困境仍没有摆脱。在宋仁宗统治的最后十多年间,不少官员陆续提出各种改变旧法、革除弊政的主张,包拯就是其中的一员。

  包拯(公元999- 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政绩斐然,迁监察御史。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知瀛、扬、庐等州及江宁府等。至和三年(1056年)年担任过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包拯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不徇私情,深受人们的爱戴。后人不断称颂包拯为清官之典范,并加工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包公(包青天)这个艺术形象。

  包拯针对当时 三冗 积弊,主张严格选拔官员,淘汰冗杂、贪暴、懦弱无能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之弊;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之弊;轻徭赋,节省开支,以解决冗费之弊。并要求朝廷免去各种无名科敛,赈济受灾百姓,严惩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要求宋仁宗 锐意而改图 ,一再强调,如果朝廷内外再因循守旧,不务更张,将来必有不可救之患。而包拯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为官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严办贪官污吏,打击枉法的官僚贵族。并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当贪官污吏。他特立 家训 ,定出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封建社会中,立志世代为官清廉,不扰百姓,实在难能可贵。这也就是 包青天 为当时和后世人民所敬慕、歌颂和盼望的重要原因。

  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也于嘉祐四年(1059年)向宋仁宗呈送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王安石在《言事书》中,首先就指出,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 ,是因为 不知法变 ,即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而要改易更革这些不合乎先王之政的法度,就得需要人才。人才是改革现行法度的当务之急。王安石向仁宗提出了尽快培植人才、改革弊端的主张。他主张从教、养、取、任等四个大方面培育改革所需之人才,使 在位者得其才 ,然后 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王安石所说的 法先王之意 、 趋先王之意 ,是指在先王的名义下,适时变法革新。王安石与主张改革的其他官员不同。他在《言事书》中指出,财政的困窘,决不是由于冗员和官员过多,而是由于理财不得其道,不能因时而变,只固守旧道。王安石主张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就是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王安石的《言事书》呈送上去后,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更未被采纳。

  稍后,司马光、苏辙、苏轼也屡次上奏札,呈请仁宗 斟酌事宜,损益变通 ,要求变更弊政。司马光的改革主张是:裁减禁军,精加选择;量材录用官吏,使久其任;减损冗费,节省财用;善于理财,保养财源,使 农尽力 , 工尽巧 , 商贾流通 ,各行各业都能乐业安富,然后才能 上下交足.司马光请求仁宗要有长远安排,有战略眼光。他强调说: 上下偷安,不为远谋,此最国家之大患也。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主张革新,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苏轼针对这三患,提出以 课百官 来整顿吏治,以 安万民 来缓和阶级矛盾,以 厚货财 来理财富国,以 训军旅 来整军经武。在变更的方式上,他主张和缓的渐变,反对骤然的剧变。

  可以说,在庆历年间府库空竭,危机加深,百姓穷因,民变四起的形势下,许多忧国忧民有政治远见的士大夫,纷纷向宋仁宗提出有价值的变法主张。改革旧法,大势所趋。

  (五)熙宁变法

  嘉祐八年(1063年)在位达42年之久的宋仁宗病死。仁宗无子,由其养子赵曙(宋英宗)继承皇位。

  英宗面对仁宗留下来的内外交困的政局,曾经想对朝政弊端进行一番改革。他继位不久,就对执政大臣富弼提出 积弊甚众,何以裁救 的问题。

  但当时富弼等大臣因循守旧,对英宗敷衍塞责,不思救治。英宗本人不久也重病缠身,精神失常,难以理朝,他救治积弊的愿望也化为泡影。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治平年间竟达到1570余万缗。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因财政困难,其丧葬费用不得不大大削减。

  英宗死,其子赵顼(神宗)继承皇位,当时不满二十岁。赵顼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十多岁时,曾披甲去见祖母曹后,要求恢复失去的疆土;每当群臣提到仁宗时辽朝趁宋西边紧张之际,兴兵讹诈一事,便忧愤得落泪。

  神宗继位,也正是士大夫变法思潮方兴未艾之时。神宗刚即位两个月,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就上疏,对当时 天下困极 , 而天下恬然不图营救 的政局表示 不胜忧愤 ,而且指出,宋朝如果仍旧 遵常守故,龊龊细文,避猜嫌,顾形迹,恤浮议而废远图,忽人谋而徼天幸 ,将来一旦出现凶年饥馑及 寇戎 ,就难以挽救。宋神宗作为一个年青的皇帝,在当时士大夫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很想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继位后,即向元老重臣富弼征询富国强兵之道。但神宗料想不到,此时的富弼已经不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努力兴致太平、革除旧弊的改革派了,不仅因为庆历新政的失败而丧失改革的锐气,而且久居高官,变得老于世故,因循故道。当神宗向他征询致国盛强之道时,他竟像几年前对待英宗一样,要宋神宗 二十年不言兵 ,试图让宋神宗放弃改革时弊的想法。

  宋神宗无法从元老大臣那里得到支持,就只得寄希望于当时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王安石。

  1。王安石王安石(1021- 1068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父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未能进入统治阶级的上层中去。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被派往扬州,去作 签书淮南节度制官厅公事.实为扬州地方长官韩琦的一名幕僚。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后历任舒州通判、开封群牧司制官。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知州。嘉祐三年(1058年)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同年十月,被北宋政府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王安石多年的地方官吏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在于官吏昏暴无能。他在自己的任所内,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改革。在庆历七年任鄞县知县时,王安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水利灌溉情况进行了解。在近三年的任期之内,他在鄞县做了许多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的工作。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二年,就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州。为发展常州境内的农业生产,王安石主张在当地开掘一条运河。在开掘中,浙西路转运使等地方官吏极力反对、阻挠,又适逢淫雨不止,民夫多病,开掘工作被迫中断,王安石由此深感改革之艰辛。王安石就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时,曾上疏给北宋政府,力陈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或缺,应当尽可能使民间得到价格便 宜的好茶。北宋政府一直施行茶叶专卖的榷茶法,但每年收入并不多,为此政府应该考虑改变这种办法。王安石的建议被北宋政府采纳,江南东路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取消了茶叶专卖制度,改为商人运销、政府抽税的办法。事实证明,宋政府由此抽税所得,较之由专卖所得并未减少。

  王安石从县官到州官,凡其所负之责,凡其所到之地,总要对他所认为应兴之利、应除之害大力进行一番兴革,表现出勇于进取的实干精神,与当时的官绅士大夫阶层所流行的因循苟且、虚妄空谈之风形成鲜明的对照。

  王安石也正是从地方官吏的实践中,深深地体察到,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在《言事书》中,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 逸豫 ,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大声疾呼: 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从《言事书》可见,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中少见的紧迫感。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可惜的是,《言事书》并没有受到宋仁宗和当政权臣的注意,在当时的政坛上也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仅约两年半,就又被调作知制诰,去掌管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的工作。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病死,英宗立。王安石的母亲也在这年秋季逝世,他因 丁忧 辞掉知制诰的职务,回到江宁守丧。在守丧期间和服除之后,王安石一直都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陆佃、龚原、李定、侯叔献、蔡卞等人,都是在这几年内先后从他受学的。直到宋英宗病死,宋神宗赵顼继承皇位之后,他才在熙宁元年(1068年)应召回到开封,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神宗的赏识和信赖。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政治改革,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熙宁变法.

  2。王安石变法在王安石的激励推动下,神宗更加坚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变法刚刚推行时,王安石作为五个执政大臣之一,为推动变法而生气勃勃地活动。但整个朝廷却是暮气沉沉,其他四个执政大臣中,宰相曾公亮年过七十,长期占据高位,遇事模棱两可,阻挡进用新人,不支持变法,是一个 老成持重 的官僚典型。另一位宰相富弼(熙宁二年二月复相),因庆历新政失败已经丧失改革的锐气,因循保守,只求保住高官,见神宗信任王安石推行变法,便称病求退。同王安石并列为参知政事的唐介曾极力反对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执政,在新法刚开始的四月间病死。另一参知政事赵扑见难以阻挠变法,便自叫苦。当时有人讽刺说:五个执政者王、曾、富、唐、赵是生、老、病、死、苦。依靠这样的执政班子显然无法推行新法。宋神宗于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授予大权,有力地推行新法。

  王安石执政后,随即建立起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 制置三司条例司 ,即皇帝特命设置的制定三司(户部、度支、盐铁)条例的专门机构。神宗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与王安石同领其事,实际上是由王安石主持。在这个机构中,任用了一大批新人。吕惠卿、曾布、苏辙都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的 检详文字 官,参与草拟新法。

  王安石之所以急于变法,就是要改变宋朝国贫的局面,创建新的理财富国之道。王安石在早年做州县官吏时,就曾在其《与马运判书》中写道: 尝以为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在他给仁宗的《言事书》中又总结了 前世治财之大略 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并且指明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依靠天下的所有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主要的是积极的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王安石向仁宗进言道: 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王安石颁发了一系列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均输法 北宋都城开封,聚居着数量极大的皇族、贵戚和官僚士绅,还驻屯着保卫首都的数量众多的军队。宋初以来,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和军队的消费,在江南、两浙、荆湖、淮南等路设置发运使,负责督运各地 上供 物资。发运使只是照章办事,一切按照每年定额,丰年不敢多运,凶年不敢少运,经常支出大笔运费,运来一些过剩物品,只得在京城降价出售。

  各司往往隐瞒财富,不肯如实申报朝廷,反而以支移、折变等名目加倍收税。

  朝廷调用物资时,不管某地是否生产某种东西,也不管其时是否生产某物的季节,一旦需要,急令强征。这种种弊端都给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控制市场提供了方便,而百姓则被加重赋税负担,朝廷仍然财用窘迫。王安石很早就发现这是没有理财之道而必然导致的恶果,变法就必须解决这个严重的经济问题。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以薛向为六路发运使,设置官属,推行此法。朝廷从内藏库拨予钱500万贯,米300万石,以供周转费用。发运使了解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六路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品种、数额以及库存情况,然后按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得以从便变易蓄买 ,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王安石试图由朝廷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调节供求关系,做到 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应该说,均输法从增加宋朝国用出发,多少改变了旧制,增加了财政官员的权力,剥夺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微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王安石和变法派所制定推行的市易法,大致是借鉴西汉中叶桑弘羊推行的平准法而建立的。推行市易法的目的,是要把都城开封和其他较大的商业城市中市场物资的价格规定及操纵物价涨落之权,从豪商富贾的手中夺回到中央政府手中,一则可使物价基本稳定,二则可使一般小商贩免于富商巨贾的盘剥欺凌,三则北宋政府可夺回富商巨贾所独享的那些权利。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早在熙宁三年(1070年),在秦凤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的王韶,就曾向北宋政府建议说:居住在北宋西北边境外的少数民族,每年到秦凤路(今青海、甘肃和陕西三省的各一部分)与汉族通商,其贸易额 不知几百千万 , 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于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 北宋政府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在交通要道陇西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境内)设置了一个市易务,政府直接掌握了这个地区的贸易权。又有平民魏继宗约在熙宁五年初向北宋政府上书,建议在开封设置常平市易司,以管理京师市场,物价贱则稍增价收购,贵时则稍减价出售,这样由官府掌握 开阖敛散之权 ,达到 商旅以通 、 国用以足 的目的。

  既有王韶在秦凤路设置市易务每年收商利约一二十万贯的实际效果,又得到魏继宗的新建议,中书省据以制定市易法。在京师设置市易务,以内藏库等钱187万贯作本,控制商业。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向市易务贷款,以产业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取年息二分,半年出息一分。商贩向市易务成批地赊购货物,也出年息二分。上述经营项目原来都是由大商贾操纵取利,市易法把这些经营权利收归中央政府。后来政府陆续在杭州、成都、广州、扬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几十个重要商业城市设立市易务,又将京师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全国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的颁行,在限制巨商富贾操纵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京师开封各行商铺原来承担供应官府所需物品、人工的任务,经常被迫用高价收购货物供官,所以 每纠一人入行,辄诉讼不已.当年,内行徐中正等首先提出向官府交纳 免行役钱 , 更不以肉供诸处 的要求。宋神宗命提举在京市易务吕嘉问和开封府司录司共同调查各行利害,成立详定行户利害条贯所,制订条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此后,宫廷买卖物品,都通过杂卖场、杂买务,并设置市司负责估定物价。

  (2)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曾仿效前代的办法,陆续在各路州县城内设置常平仓。其规定是:凡遇五谷丰收之年,为避免 谷贱伤农 ,便由各州县政府酌量提高谷价,大量收籴;凡遇灾荒饥馑之年,为照顾灾民,州县政府再以比市价稍低的价格将仓中存粮大量出售。规定虽好,但各州县未认真照办。有的地方官员把有限的籴本的大部分移作营私之用;有的地方官员又 厌籴粜之烦 ,不肯依照年景的丰歉而籴粜;有的地方官员甚至与豪商富贾或囤积居奇的大户人家相互勾结,借籴粜之机共同渔利。这种种情况说明,到北宋中叶,各地方的常平仓及其规定已有名无实,它所应起到的调剂粮价和救济灾荒的作用,已近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官员便采取其他办法,以解决灾荒期间或青黄不接时农民缺粮问题。如王安石在鄞县任内曾有过 贷谷与民,立息以偿 的举措。宋仁宗时,陕西转运使李参在当地农民缺少粮、钱时,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几年后,军粮经常有余。根据王安石等人的这些经验,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1500万贯石以上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高收购。其所积现钱,依陕西青苗钱法,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借贷者,每五户或十户结成一保,由第三等以上户充当 甲头 ,客户贷款,须与主户合保。在河北路,贷款的限额是,客户与第五等户每户一贯五百文,第四等户三贯,第三等户六贯,第二等户十贯,第一等户十五贯。本县如有剩余,允许第三等以上户借贷。如还有剩余,借贷给有物业抵当的坊郭户。贷款以适中的粮价折算,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先分派提举官到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俟其就绪,然后再在各路推行。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 兼并之家 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 赴时趋事.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不能不说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 兼并之家 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这样,也同样能实现王安石所提出的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的总方针。

  募役法(免役法)募役法是对宋代原来实行的差役法的改革。

  北宋的纳税户,在王安石变法前,除交纳赋税之外,还都要依其户等的高低轮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也叫职役)。北宋政府按户等高低分别给以轻重之役,仅徒有虚名,因为,官绅豪强大地主、商贾、考中进士的人家及僧、道都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的身上。

  针对这种情况,早在宋仁宗时,一些地方官员,如两浙路转运使李复主、越州通判张诜等都曾在所住地区,对旧差役法有所改革,规定可由当役者出钱,雇人代充。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三司使韩绛上书说: 害农之弊,无甚差役之法 ,要求改革。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宋神宗命条例司调查衙前差役的利害,制定法令。同年十二月,条例司上言 使民出钱雇役 最便,原乡户承担差役者, 计产赋钱,募民代役.熙宁三年(1070年)将此办法发到各路议论。开封府官员赵子几奏上开封府界各县实施办法,由司农寺邓绾、曾布等复议。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司农寺拟定募役法(免役法),先在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公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 免役钱.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僧道、未成丁户、坊郭户等,要按定额的半数交纳役钱,称 助役钱.州、县官府依当地吏役事之简繁,自定额数,供当地费用;定额之外另加十分之二缴纳,称 免役宽剩钱 ,由各地存留备用,在灾荒年份全部免征 役钱 时,即可以此钱充用。

  募役法(免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凡农村的上三等户和城市中的上五等户,即当时被公认为兼并之家的,都要在原有各种有名无名的课税之外,再交纳一份免役钱或助役钱,这使制裁兼并成为可能。尽管这种制裁很有限,但新的免役法毕竟是对兼并之家的一种打击。同时,官府增加了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形势户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作,但得把收获物的一部分缴给官绅形势户和豪强之家。其恶果,便是北宋朝廷的赋税收入大幅度下降。王安石面对这种弊政,从不畏惧,敢议其事。在免役法向全国公布实施已有大半年之后,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司农寺制定 方田均税条约 和 式 颁行。这一新法的颁行,就是要解决官僚豪强地主无止境地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乡村中、下户卖掉土地,仍负担重税,这种田产不均,赋税不实的严重社会问题。

  方田均税法分为方田和均税两部分,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以东南西北各千步为一 方 ,计四十一顷六十六亩多。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向民间公布,分发方帐、庄帐、甲帖和户帖四种土地帐帖,作为 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同时,各县以原有税数为定额,禁止使用合零就整等手段超溢此额。荒地归于耕佃之家,不必追查。瘠卤不毛之地,允许占有佃种。 条约 和 式 颁布后,以济州巨野县尉王曼为指教官,先在京东路实行,以后再推行到各路。到元丰八年(1085年),先后在京东、陕西、河北、秦凤、鄜延五路,丈量出大量被隐漏的田产, 已方而见于籍者 共248万余顷,约为全国纳税土地的半数以上,为宋王朝增加了大批税收。

  农田水利法 王安石坚定地认为 理财为方今先急 ,而 理财以农事为急 ,农又以 去其疾若,抑兼并,便趣农 为急。其中 便趣农 主要是指兴修水利工程,使农民将其利,发展生产。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之后,他就尽快地制定具体措施,于熙宁二年(1069年)四月选派程颢、刘■等八人分路去考察各地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考察的情况,前人留下的兴修水利工程的知识及王安石自己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 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条约 规定,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工程浩大,民力不足,可依青苗法,由官府贷款;如官钱不足,州县官劝谕富室出钱,依例计息,由官府置簿催还。变法派广泛吸取发展生产的建议,社会地位低下的胥吏、商贩、农民、仆隶甚至罪废者,只要能讲求水利、有利农业,都可直接到东京献策。兴修水利有成绩者,还要授官嘉奖。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 四方争言农田水利 的热潮。农田水利法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就在京东路内,熙宁四年(1071年)的冬季之前就修复了济州和濮州的水利工程,排除了长年的积水,得到了约四千二百多顷良田,当年的夏、秋两季就收获了二百多万石的小麦和谷子。而襄州(今湖北襄樊)农民,开修了古淳河106里,使六千六百多顷农田得到灌溉之利。在不多几年之后,就使这一地区 环数千里,并为良田 了。

  在推行农田水利法中,收效显著的还有 淤田 的方法。淤田,就是决放河流,使河流内的淤泥流入农田,把硗瘠土地变肥田沃壤。由于实施有效,熙宁四年(1071年)在开封特设 总领淤田司 ,专管调集各州县的厢兵在一些河流沿岸地方放水淤田。农田水利法的实施尽管遭到守旧派的百般阻挠,但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七年内,全国仍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受益的民田面积为三十六万一千一百多顷,疏浚河汊、湖港之类不计其数。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主张 治水土 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极重要措施。

  (3)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及建立军器监等将兵法 北宋中叶以来军队骄惰腐朽、不堪征战的状况,以及西夏、辽的极大威胁,促使神宗和王安石尽快地改革军队素质,提高战斗力,加强军事实力,推行 将兵法.将兵法是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

  裁减五十岁以上的老弱兵士;规定禁军军营兵额,马军300人,步军400人;又合并各地马步军营,由545营合并为355营。原来聚集在京师的禁军大部分拨到各路。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减并,至熙宁八年(1075年),禁军兵额减到56。8万余人。各地多用来服杂役的厢兵,也在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按禁军办法裁减。各州并为若干指挥,每指挥不得超过500人。

  全国共840指挥,兵额减到22。7万多人。全国禁、厢兵裁减后,总额不到80万,比英宗时减少36万,约减1/3。裁并后,军队精干齐整,节省大批军费。另一方面置将练兵。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神宗下诏:京东武卫等六十二指挥的禁军,分隶诸路,差主兵官分部训练。自熙宁七年(1074年)

  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一百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高强,作战经验较丰富的武官充任,专掌训练军队。元丰四年(1081年),又在东南的淮东、淮西、浙东等设十三将。 将 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正将以下设副将、部将、队将等。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保甲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上旬,司农寺制定 畿县保甲条制 颁行。条制规定: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为保丁。选取主户 有材干心力者 和 物力最高者 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随后推行到全国各路。保甲原属司农寺,熙宁八年(1075年)改隶兵部。第二年,实行结队法对丁保进行军训,两大保编成50人一队。这年,各路 义勇、保甲民兵 达718万余人,其中保甲民兵693万余人。

  王安石组织保甲、训练保丁的目的,一是经过训练的民兵(如义勇、保甲)可与正规军相参为用,军队的缺额不再填补,以节省国家的军费开支。

  民兵可逐渐代替正规军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使募兵制逐步向征兵制过渡。

  这反映了王安石对军事改革较长远的构想。二是要在各州县乡村中建立起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百姓按保甲编制起来,既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镇压力量,又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

  保马法 宋朝由牧监养马,侵占大量田地,每年消费甚大。群牧使李中师曾建议 省国费而养马于民 ,熙宁五年(1072年),神宗下诏允许开封府界各县保甲养马,由提点司给配马匹。熙宁六年(1073年),由曾布制定的保马法颁行。

  保马法具体规定养马条例: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者,每户可给一匹,家产多者可给两匹。府县不超过三千匹,五路不超过五千匹。马匹用来 袭逐盗贼.养马者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五等户十户为一社。马死病,保甲马由保主独自赔偿,社马由社赔一半。

  此后,保马法推行到其他各路。保马法的执行,减少了官府养马的费用,也获得更多的战马。

  在实行上述种种富国强兵法的同时,王安石还着手对教育、科举进行改革,目的是培养和选拔变法所需的人才。王安石在给仁宗的《言事书》中说: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请求仁宗在变法之前,首先必须陶冶一大批能够 改易更革天下之事 的干才出来。所以,王安石执政后,经过两年的准备,突破阻力,实行新的贡举法,整顿了京师及州县学校。

  科举改革 宋朝大批文武官员都出身科举。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王安石坚持 贡举法不可不变 ,向神宗指出,旧的贡举法是使士困于无补之学,闭门学作诗赋,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中书省颁布对科举的改革:废除经科,废除考试诗赋和帖经、墨艺。考试时,主要考这些经书的 大义 和殿试策(时论)。

  整顿学校 颁布新科举法八个月后,王安石又着手整顿学校。首先改组太学。旧太学为保守派官僚把持,是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王安石等变法派把颜复等旧学官尽行撤职,委任陆佃、沈季长等变法派作学官。太学按照变法派主张行事,成为变法派造舆论、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太学内部规章也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名额增至一千人,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级。上舍中成绩优异的,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整顿太学后,又相继在京师设武学、律学、医学。建立这些重视实用的专门学校,是教育方面的革新。变法派还陆续整顿州县的学校,规定学官由朝廷委派,定期考核。

  科学和教育方面的种种改革,使王安石的变法革新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直到北宋末年,王安石的学说还在太学中流传。

  3。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激烈斗争年轻皇帝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本是一场加强宋朝统治,又有进步意义的大好事,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变法在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当时皇族、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当时反新法的,不仅有文彦博、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元老大臣,还有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皇后,神宗之祖母)、皇太后高氏(英宗的皇后,神宗之母)。曹氏和高氏这两家在北宋都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高门贵族。再加上神宗之弟赵颢等宫廷显贵。而这个保守集团的代表人物则是司马光。

  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由来已久。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死,赵顼继位,改次年为熙宁元年。元年四月,王安石到开封,受命为翰林学士。八月,宰相曾公亮等上言 河朔灾伤,国用不足,迄今岁亲郊(皇帝郊祀),两府(中书、枢府)不赐金帛 ,送学士院取旨。翰林学士司马光认为,救灾节用,应自贵近(贵官近臣)始,可听两府辞赐。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说: 国用不足,非当今之急务。 司马光说: 国用不足真急务,安石的话不对。 王安石说: 所以不足,是由于没有善理财的人。司马光说: 善理财的人,不过是聚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不是好事! 王安石说; 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反驳说: 天地所生财货万物,只有此数,不在民,便在官。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熙宁元年八月的这场激烈的争论,揭开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序幕。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 兼并之家 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要从官僚地主口中夺回一块肥肉,怎能不激起他们的激烈反对?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先后制定均输、青苗两项新法。

  保守派人物顽固地坚持 祖宗法制 不能变的立场。均输法的颁行,适当扩大了财政官员的权力,也触动了 富商大贾 轻重敛散的利益,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对。御史刘琦、钱顗彝等上言: 薛向小人,假以货钱,任其交易,纵有所入,不免夺商贾之利。 范纯仁奏请罢均输法,说均输 将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不难看出,保守派之所以反对均输法,就是因为对商贾不利。面对保守派的反对,神宗不为所动,继续重用薛向推行新法。

  青苗法的实施,主要是为朝廷兴利,其办法,一是迫使富户出息,一是从地主富户手里部分地夺取高利贷剥削的利益,因而比 夺商贾之利 的均输法遭到保守派官僚更为强烈的反对。九月间,青苗法刚刚颁布,宰相富弼即称病辞职,出判亳州。接着,司马光公开反对青苗法,曾和吕惠卿在神宗面前辩论。司马光说: 朝廷散青苗钱,此事不便。今闾里富民借钱给贫民收利息,还能蚕食下户,至于饥寒流离,何况县官靠法令威逼? 吕惠卿反驳说: 此事富室为之害民,县官为之可利民。青苗钱民愿取者给予,不愿者并不强借。 司马光说: 非独县官不强借,富民也不是强借。 神宗说: 陕西行之久矣,民不以为病。 司马光回答说: 臣是陕西人,只见其病,不见其利。 权开封府推官苏轼上长篇奏疏,激烈反对变法,说什么 创法新奇,吏皆惶恐 ,均输法是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青苗法是 亏官害民 ,访寻水利是 徒劳 、 烦扰. 朝廷本无一事,何苦而行此? 归根结底,就是说,北宋王朝本来不错,何必行新法?多此一举,根本不必要。

  青苗法颁布时本为自愿请领,但实行中,出现了 抑配 、 散俵 的办法,即按户等规定,强迫领借。地主富户因此比贫户领较多的青苗钱出息。

  这是保守派激烈反对青苗法的一个主要口实。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意见,下诏禁止青苗钱抑配,同时也禁止阻挠自愿借钱。尽管改正了青苗法实施中的偏差,但保守派仍继续反对。原宰相韩琦出制大名府,二月间上疏,对青苗法进行全面攻击。韩琦的指责主要是:那些兼并之家,现在让他们多借钱出息,是官放息钱;贫下户请借甚易,纳还甚难,将来只得强迫户长同保人均赔;青苗钱夏秋随税运纳,如果夏秋两季都遭灾害,必然官无本钱接续支给,官本渐有失陷。韩琦提到 官本渐有失陷 ,使得神宗产生怀疑动摇。神宗对执政大臣们说: 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青苗)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 曾公亮、陈升之又在神宗左右攻击青苗法。王安石气愤地进前辩驳,最后说: 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 次日,即称病不出,奏请罢职。

  王安石请退,正是司马光进攻的好时机。他上疏说: 青苗法行之才数月,中外鼎沸,皆以为不便。如不肯变更,十年之后,富室既尽,常年已坏,帑藏又空。请罢制置三司条例司,追还诸路提举勾当常平使者。 但神宗很快在动摇疑惑中醒悟过来。几天后,神宗召见王安石,说: 青苗法,朕诚为众论所惑。寒食腹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极不过少失陷钱物,亦何足恤? 王安石说,青苗法在实行中 不叫小人故意坏法,必无失钱物之理.于是,王安石继续执政,更有力地推行新法。

  保守派顽固地坚持 祖宗法度.保守派激烈围攻变法派,就是因为变法派不守 祖宗法度.在保守派看来,变法派不守祖宗之法是政治上的最大罪状。王安石开始执政,就对神宗说: 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 御史中丞吕海劾奏王安石 惟务改作,立异于人 ,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是 罪不容诛.刘述等劾奏安石: 先朝听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范纯仁上疏说: 王安石复祖宗法度,掊克财利。 司马光上疏指责王安石 不能辅陛下修祖宗之令典,乃更变乱先王之正刑.并直接给王安石写信,攻击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之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 面对这些非难、攻击,王安石在思想上早有准备。他在驳斥司马光诬加的所谓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四大罪状时说: 至于怨诽之多,早在事前我就知道会如此。人们习于苟且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于流俗,自媚于众算好,皇帝要想改变这些,我就不管敌手的多少,要出力来抵抗,世俗之众哪能不气势汹汹地诽谤呢? 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王安石对神宗谈到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的 三不足 思想时说: 陛下自己管理政事,没有流连享乐,这就是惧天变。陛下征询、采纳人们的意见,岂是不恤人言?

  然而人言固有不足恤者,如果合于义理,人言又何足恤?及人言为不足恤,并非是错误。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本来就应当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数次修敕法律。如果法一定,子孙就当世世遵守,祖宗为什么还屡次变改? 三不足 思想恰恰概括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雄伟气魄。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王安石任宰相,相继荐用曾布、章惇、吕嘉问、沈括等一批新人。自熙宁三年至七年间,陆续推行了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条约以及对兵制的改革、保甲法、保马法等一系列新法,使变法进入一个新阶段,达到了高潮。

  自熙宁三年以来,变法形成高潮。但保守派的围攻始终未停。原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已在熙宁三年九月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熙宁四年(1071年)辞官回洛阳,见变法势不可挡,声言 绝口不论事(政事).保守派在朝廷的代表,这时是枢密使文彦博。文彦博也是以 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 为由,反对变法。而反对的矛头,主要集中在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和市易两法。

  熙宁五年(1072年),华州山崩。文彦博乘机攻击市易司不当差官自卖果实,致使华州山崩。王安石反驳说: 华州山崩,不知天意为何。天意不可知。人们所为,也不必合天意。 这实际上就是王安石主张的 天变不足惧 的思想。次年正月,文彦博再次攻击市易司遣官监卖果实, 有损国体 ,是 堂堂大国,皇皇求利 , 聚敛小臣,希进妄作.保守派的大举反攻集中在市易务实行 免行钱 的措施上。

  京师开封原来由各商行为官府供应百货、食品。官司上下勒索,至少在例额十倍以上。倘不如意,即恃权惩治。商行因官司需索,赔累甚多,不少商贩因此破产失业。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市易务制定 免行条例 在开封商行中实行。各行按照收利多寡交纳免行钱,免除行户对官府的供应。

  禁中(皇宫)卖买货物,也要下杂卖场、杂买务,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

  免行钱为朝廷增加了一笔收入,对商人也较为有利;打击的对象,是恣意勒索和从中渔利的上下官司,乃至皇宫中皇族、后族和宦官。于是,熙宁七年(1074年)三四月间,保守派掀起一场对变法派的围攻。

  这次围攻的主要力量是来自宦官和外戚,并且得到曹太皇太后、高皇太后以及神宗的向后的支持。在这样一股特殊力量的围攻下,神宗开始动摇,问王安石免行钱事: 何故士大夫言不便者甚众? 王安石直接揭露宦官,说: 士大夫不满朝廷政事,与近臣宦官相勾结。陛下只看朝廷大小官不避宦官的能有几人,就知道宦官的害政了。 王安石还说: 市易司若不是吕嘉问,谁敢守法不避左右宦官;不是我,谁敢为吕嘉问辩明,不怕得罪宦官? 几天之后,神宗又对王安石说: 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 又说: 近臣(宦官)以至后族,没有不说不便的。两宫(太皇太后、皇太后)乃至泣下。 王安石愤而揭露后族说: 如后父向经从来就持权勒索商行。因推行市易法得不到好处,向经曾来文交涉。未被理睬。又如曹佾(yì,曹后弟)

  赊买人家树木不给钱,反而由内臣用假姓名诬告市易司。陛下试看此两事,后族怎么会不反对呢? 王安石虽然直指曹后、向后,勇气十足,但变法派所遇到的是宫廷内拥有权势的最上层,处境日益困难了,神宗在后族的反对声中,命韩维代草诏书罪己。就连已经退居洛阳四年,声言 绝口不论事 的司马光这时也上长篇奏疏,说读到神宗的诏书,高兴得落下了眼泪。司马光列举了王安石执政后 朝政阙失 六条,对变法派发动了全面的反攻。

  恰逢连年大旱不雨,受灾地区的农民被迫流亡。保守派更是以此为借口,纷纷指责变法派触怒了天帝。王安石反驳说; 水旱是常事,尧、汤所不免。

  应当更修人事,以应付天灾。 但王安石这一 天变不足惧 的正确观点,这时却遭到神宗的驳斥,说: 这不是小事。所以这样恐惧,正是因为人事未修。 有个叫郑侠的小官吏在冯京(参知政事,富弼婿)的支持下,专请画工画了一幅《流民图》送呈神宗,并上疏说: 去年大蝗,秋冬大旱,今春不雨,都是大臣辅佐不以道所致。 他建议将 有司掊克不道之政 (指新法)一切罢去。知青州滕甫上书说,只要陛下废尽熙宁二年以来所行新法,就会 民气和,天意解。 一时间,自宫廷至朝野形成了以天命、天意剿灭新法的一股逆流。

  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变法派内部也开始分裂。熙宁七年三月间,三司使曾布见神宗对王安石责问市易法,首先动摇,竟联合市易的倡议人魏继宗反对市易法,攻击吕嘉问。曾布甚至对神宗说,他 召问行人,往往涕咽 , 垂意于此,足以致雨.神宗命曾布与吕惠卿根究市易务不便事。吕惠卿坚持新法,与曾布意见不合,曾布又向神宗攻击吕惠卿。曾布、魏继宗从变法派内部反对变法,这就使得王安石更加被动了。

  后族极力攻击新法,神宗动摇,保守派反攻,变法派分裂,王安石陷于空前困难的境地。四月初,中书省改定新法。在新法中,减免小贩税钱,是一个改进,但减免行钱仍旧是鼓励地主乘灾荒放债收息,显然是对大地主的退让。同时,神宗下诏受灾诸路保甲法、方田造簿都暂时停止。宫廷中后族继续进攻。曹后要神宗罢青苗、助役,令王安石出朝廷。曹后与高后又流涕对神宗指责新法不便,说 王安石变乱天下.王安石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无法继续执政,上章求去。四月中旬,神宗下诏:王安石出知江宁府 安心休息.王安石罢相,变法派遭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

  王安石罢相后,韩绛为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新法继续推行。章惇、曾孝宽受命继续根究市易司事,查对市易务及曾布奏文。八月间结案,曾布以 奏事诈不实 罪,免职出知饶州。魏继宗追官停职,吕嘉问也因罪免职,出知常州。同时查出郑侠的幕后支持者冯京和王安国等人。免郑使官,罢冯京参知政事,王安国免官。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韩绛奏请神宗召王安石复相。二月间,神宗召王安石回京师复相。

  王安石再度任相,但朝廷上保守派仍据有强大势力。四月间,神宗因辽朝无理要求割地,向旧臣问策。久已罢相在外的韩琦,又乘机攻击新法,指责将兵法、编保甲是 所以致契丹之疑 ,青苗、免役、市易诸法是使 邦本困摇,众心离怨.在王安石复相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变法派仍然处境困难,难以实施新法。尤其是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神宗的支持,市易法无法再向前推进,免役法在保守派官僚的攻击下开始倒退,官户所输助役钱,减免一半,逐步对官僚地主、大商贾妥协。王安石复相后,变法派原有矛盾加深,进一步分裂。韩绛与吕惠卿意见多有不合,王安石因选用官员事也与韩绛不合。王安石重用吕嘉问,而吕惠卿对吕嘉问又多有不满。王、吕之间,日益破裂。御史中丞邓绾,据王雱(王安石子)意,弹劾吕惠卿在华亭县借富民家钱置田产,由县吏收租, 交结贪浊.吕惠卿上章自辩,并罗列与王安石议论不合诸事,后罢政,出知陈州。章惇出知湖州。王安石复相后,变法派相互攻伐,四分五裂。王安石自己第一次罢相后,多少被削弱了变法初期那种一往无前的锐气。此时,保守派势盛,变法派削弱,神宗更加动摇,王安石无法扭转政局。熙宁九年(1076年)春,王安石上章奏请罢相归田,奏请多次,至十月间始获准罢相,出判江宁府。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昭示了新法失败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以 富国强兵 为目标。同时在西北边防线上,对西夏展开了攻势。治平四年(1067年)赵顼继承帝位不久,有一名叫王韶的人,到京师开封向政府献策,如何制服西夏。王韶的建议是,要制服西夏,先须把居住在西夏境土以南的那些吐蕃部落制服,亦即所谓断西夏右臂。此建议得到神宗及王安石的赞赏。王安石执政后,就立即实施断西夏右臂这一战略方针。

  委派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又要他负责秦州西路所有关于 招纳蕃部 、创设市易司、募人营田的事务,实际上是要他担负起收复河湟地区的全部责任。

  王韶在熙宁四年(1071年)春夏间,首先招抚了青唐地区最大的一个吐蕃部落,一些较小的吐蕃部落也相继归附北宋,使得北宋所辖疆土拓展了一千二百里,人口增加二十万。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率兵攻打出兵相抗的蕃部首领,占据武胜,后改称熙州。王韶升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熙宁六年(1073年)春,王韶率部南入洮州界内,攻占河州。这年的九十月,王韶率兵从河州出发,攻占了宕州(甘肃省宕昌县)。原据守岷州(甘肃岷县)、叠州(甘肃省卓民县)、洮州的蕃部首领,相继举城归附北宋王朝。

  极有战略意义的断西夏右臂的战争胜利结束。在这场战争中,王安石认定王韶建议既重要又切实可行,力排众议,重用王韶,而且经常给王韶写信出谋划策。应该说,在此战争中王安石起了重要的决策作用。通过这次战争,宋军收复了熙、洮、岷等五州,把北宋幅员扩展了二千余里。西直黄河,南通巴蜀,北接皋兰。这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获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纵观王安石变法,其基本目的是要使北宋王朝摆脱 积贫积弱 的危难局面,重振宋王朝的统治。从经济上说,新法贯彻了王安石的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的理财方针。新法的实施,发展了生产,抑制了兼并,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政治上说,新法有防止农民起义,镇压农民反抗的意义,但总体上统一和加强了社会组织,稳定了整个社会秩序。而这一安定、巩固的政治局面,又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所必需的政治前提。从军事上看,新法的颁行,改革了旧章,整顿了军队,提高了军事素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还扩展了北宋王朝的疆域。应该说,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

  但这一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巩固北宋王朝统治的新法,却为顽固保守派所不容。其根本原因是,新法抑制了兼并势力,剥夺了他们的部分私利,将其私利变为整个朝廷的财赋收入。正是这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大搏斗。而王安石的新法就是在这激烈复杂的斗争局面下,艰难地推行着。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判江宁府,但他回江宁后一直未去知府衙门视事。第二年六月辞官。从罢相后一直在江宁闲居。但像王安石这样一位勇于革新变法的人物,对现实、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十分关注的。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王安石写诗哀悼,同时更十分担心政局的变化。在听到司马光拜相的消息后,他的担心便变成了忧惧。既而得知新法陆续被废除。当听到免役法废罢和差役法复行时,不禁悲愤地说: 亦罢至此乎? 一位视国家命运为己任、勇于革新的老人,于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郁然病逝。

  八、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

  (一)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死,其不满十岁的儿子赵煦(宋哲宗)继承皇位。宋神宗之母高氏以太皇太后(曹后已死于1079年)的身份处理军国大事,建年号元祐.

  1。元祐更化因新法侵犯了皇亲国戚的切身利益,所以高后一贯反对变法。高太皇太后刚一执政,便派宦官去问司马光,当以何事为先。五月,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次年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左宰相)。吕公著也被召入朝为尚书左丞,次年为右仆射。保守派再度掌握政权,立即废罢新法,恢复旧法制。这一场对变法派展开全面反扑的活动发生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所以后来被称为 元祐更化.罢尽新法 司马光五月间入朝执政,即上奏章攻击变法派多以已意变革旧章,主张全部 更张 新法。有人提出神宗刚死,不宜骤然改动新法。司马光力争说: 王安石、吕惠卿所建,为天下害,改之当如救火。 有人搬出古训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反对骤改新法。司马光又力争言道: 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这样就为推翻新法提供了理论根据。高太后、司马光等首先罢保甲教练和保马法;接着,罢市易法,废青苗法,停止助役钱;最后,罢免役法,恢复旧的差役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王安石所颁行的各项新法,几乎全部被废罢了。

  司马光对新法嫉恨如仇,甚至不顾宋朝的利益,凡王安石实行的新法,不辨利弊,必求废罢。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病中的司马光说: 四患未除,我死不瞑目! ( 四患 指青苗、免役、置将和对夏作战。)青苗法罢后,司马光的好友范纯仁因国用不足,建言再立散钱出息之法。于是,司马光具奏说,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现在禁抑配,就没有什么害处。几天之后,又觉不妥,抱病入朝力阻青苗钱。司马光欲废免役法,恢复旧差役法。变法派章惇争辩说: 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之害,至于役法,如以差代雇,须详议熟讲,或者才可行。 保守派苏轼对司马光说: 差役、免役,各有利害。要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 范纯仁也劝说: 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 对此司马光一概不听,根本不明是非、不辨利弊,一意孤行。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终于恢复了差役法。

  在对西夏政策上,司马光也完全改变了王安石的抗战路线。西夏统治者在哲宗继位后,派使臣勒索兰州、米脂等五寨。司马光竟一口应允,甚至主张把宋神宗时为了对付西夏而建立的熙河兰会路和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庆州(今甘肃庆阳)外围建立的安疆、葭芦、浮图和米脂等堡寨,一并送给西夏,并指责不赞成的大臣是 见小忘大,守近遗远 ,认为这样做既可免 激令愤怒 ,还可以换取宋与西夏的相安无事。这一主张虽遭反对,未能实行,但暴露出司马光妥协苟安的面目。

  排挤变法派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死时,王珪为左相,蔡确为右相,章惇为门下侍郎,共同扶立年幼的哲宗。神宗死后两月,王珪病死。

  蔡确为左相,知枢密院事韩缜为右相,章惇改任枢密院事,军政权都还在变法派手中。五月,司马光入朝为门下侍郎,随即荐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李常、孙觉、梁焘、王岩叟、苏轼、苏辙、朱光庭等一大批保守派官员。又说文彦博、吕公著、冯京都是国之老臣,可以倚信,也叫他们各举所知。七月,吕公著为尚书左丞。一批保守派官员也相继被任用。司马光树立起保守派的势力,即着手对变法派大力排挤。当时,蔡确和章惇尚掌握着军政权力,于是成为保守派攻击的主要目标。蔡确当时受命为 小陵使 主神宗丧葬事。章惇曾对司马光要求罢募役法的奏疏中自相矛盾之处加以揭露和驳斥。保守派借口大力弹劾蔡确、章惇。十月间,御史刘挚上言,神宗皇帝灵驾进发前,蔡确没有入宿守灵, 慢废典礼,有不恭之心.朱光庭上言弹劾蔡确 为臣不恭,莫大于此 ,章惇 欺罔肆辩 ,韩缜 挟邪冒宠.王岩叟说,章惇争辩用人, 是不欲威权在人主 ,应当罢免。十二月,保守派的进攻又加剧。刘挚公然指责蔡确与章惇固结朋党,说 确与惇不罢,则善良无由立.朱光庭则直接奏呈 蔡确、章惇、韩缜宜令解机务,司马光、范纯仁宜进之宰辅.这年冬春天旱无雪。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王岩叟说天旱是不罢蔡、章的缘故,说大害莫如青苗、免役,大奸莫如蔡确、章惇。在保守派合力围攻下,蔡确在闰二月罢相,司马光从门下侍郎进为左相。章惇也被罢,以范纯仁为知枢密院事。四月,韩缜罢相;五月,吕公著进为右相。司马光又请召保守派的老将文彦博还朝。这时文彦博已八十一岁,由儿子搀扶上殿,特授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变法派的主要官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夺得了朝中的军政大权。

  保守派得势,更加严厉地打击变法派,有人给司马光写信说: 王安石居相位,中外没有不是他的人,所以新法才能实行。现在只起用二三旧臣,六七君子,如何可为! 就是说对变法派打击、迫害得还远远不够。变法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吕惠卿,这时被劾赃罪,出知延州,后又知太原府。司马光当政后,苏辙、王岩叟、朱光庭连续上奏章,说吕惠卿为王安石的心腹,许多新法都出自他手,又与王安石相攻击,应当明正典刑,追削官职。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吕惠卿降四官,落一职,分司南京(商丘)。朝臣中尚书左丞李清臣因反对罢废新法,元祐二年(1087年)四月被罢职出朝。保守派定王安石、蔡确为奸党,开列蔡确亲党蔡京、蔡卞等四十七人,王安石亲党章惇、吕惠卿、曾布、沈括、张商英等三十人,列榜公布,全部赶出朝廷,不许他们再入朝为官。想以此把变法派从朝中铲草除根。

  保守派内部混斗蜀洛朔党争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死。

  司马光生前围攻变法派,罢废新法时,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保守派中的苏轼、范纯仁相继劝他慎重行事,不可过急,有些新法对朝廷还是有利的,甚至与他展开激烈的争辩,但司马光从不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守旧派内部就如何废罢新法,怎样处置变法派发生了矛盾。

  司马光死,八十一岁的守旧派文彦博为左相。守旧派牢固掌握政权后,开始因人事的倾轧和政见、学术主张的分歧而分化为几个小集团。

  理学家程颐因司马光的推荐,进为崇政殿说书,为十一岁的哲宗皇帝讲经学。程颐为杜绝新法再兴进宫,要皇帝左右的官人、内臣都选四十五岁以上厚重小心之人,伺候皇帝起居。皇帝动静都要上讲经的官员知晓。程颐以老师自居,对哲宗正色训诫,主张一切用古礼。翰林学士苏轼讥讽他不近人情。程颐、苏轼日渐对立。程颐门人谏官贾易与朱光庭等结为朋党,以程颐为首,号称 洛党.苏轼与御史吕陶等结合为 蜀党.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一伙御史台官员,在废除新法时都是司马光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结成了以刘挚为首的 朔党 (河北人),其势力也最大。

  蜀、洛、朔三个集团形成后,就开始了互相攻伐。元祐二年(1087年),洛党贾易、朱光庭劾奏苏轼考试策问出题是讥讽祖宗。蜀党吕陶反攻贾、朱等身为台谏官,不应假借事权报私仇。洛党贾易又劾奏吕陶与苏轼兄弟结党,并涉及文彦博、吕公著。高太皇太后大怒,罢贾易谏官职,出知临州。御史中丞胡宗愈、谏议大夫孔文仲等劾奏程颐。八月,程颐罢崇政殿说书,出管西京国子监。

  元祐四年(1089年)因贬蔡确,纷争又起。蔡确被贬官居外后,在安州(今河北安陆)作《夏中登车盖亭》诗十首。有一首绝句咏道: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府碧湾。 保守派把蔡确的十首诗折呈朝廷,说其中有五首诗讥讽朝政、讥讽高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大怒,置蔡确重罪,贬谪新州(今广东新兴。)左相范纯仁向高太皇太后进言: 不可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宰诛大臣。 蔡确被贬后,吕大防以蔡确党盛,不可不治,朔党的谏官刘安世、吴安持等因奏范纯仁也是蔡确一党,而遭贬蔡确终于客死于新州。元祐五年(1090年)文彦博年老告退,吕大防为左相;朔党首领刘挚为门下侍郎,六年为右相。吕、刘意见不和。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劾奏刘挚,刘挚被罢相,知郑州。朱光庭为刘挚辩解,也被罢给军中,出知亳州。保守派官员,身居高位,结党营私,你争我斗,使得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元祐年间,一切朝政皆听命于高太皇太后,宋哲宗无权无势,说话无人理。随年龄的增长,哲宗对守旧派大臣这种目无君主的行为越来越气愤。守旧派同皇帝的矛盾也逐渐加剧。

  2。哲宗绍述正当守旧派内部各集团互相倾轧,你争我斗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太皇太后高氏于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病死,保守派失去了靠山。十九岁的哲宗始得亲政。哲宗早就对高太皇太后及一帮守旧派不满,并有志继续宋神宗的新法。高太后一死,保守派感到形势不利,深怕有变。范祖禹、苏辙等上疏要哲宗 深拒奸说 (指变法新说)。苏轼也请求出朝,知定州。十二月,礼部侍郎杨畏发现宋哲宗的意向,于是上疏称颂宋神宗毅然变法的功德,请求哲宗 成继述之道 ,并称赞王安石的成就,敦请哲宗召章惇、吕惠卿、安焘、邓润甫、李清臣等回朝执政。哲宗接受杨畏的建议,元祐九年二月,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右丞。三月,考试进士策问,李清臣出题,让赴考的人就行新法与复旧法的利弊发表己见。苏辙上疏攻击考题,哲宗大怒,罢苏辙门下侍郎,出知汝州(今河南临汝)。考后,主考官把赞成元祐政策的人列为上等。宋哲宗又让杨畏复考,把赞成元祐复旧的人列为下等,而把拥护熙宁、元丰新法的人列为上等。这样,就明确地表示出哲宗恢复熙宁新法的意愿。

  哲宗在三月间罢免了左相吕大防,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起用曾布为翰林学士承旨,张商英为右正言。张商英请恢复神宗政事,并请改年号。四月,哲宗下诏,改元祐九年(1094年)为绍圣元年,表示决心继续神宗变法事业。随即任命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范祖禹因反对任用章惇,罢翰林学士职。右相范纯仁辞官出知颍昌。章惇为相,蔡卞、蔡京、林希、黄履、来之劭等都入朝任要职。吕惠卿知大名府,又转知延安府防备西夏。变法派在哲宗的支持下,再度掌握朝政大权,反击守旧派,逐步恢复新法。

  (1)反击保守派在章惇赴京城途中,有人问他为政何以为先。章惇胸有成竹地答道: 司马光奸邪,所当先办,势无急于此。 章惇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对守旧派打击报复。章惇执政后,也确实把对守旧派进行政治报复放在了首位。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御史中丞黄履、张商英、来之劭等上疏,论司马光变更先朝之法,叛道逆理。哲宗追夺司马光、吕公著死后所赠谥号,毁所立碑。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被贬官。哲宗下诏: 大臣朋党,司马光以下,各以轻重议罪,布告天下。 章惇把文彦博以下三十人揭榜朝堂。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哲宗又下诏:吕大防等永远不得引用及恩赦。范纯仁上疏,请将吕大防等原放故里,因此落职,出知随州(今湖北随县)。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追贬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等已死诸人的官职。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被流放岭南。文彦博由太师贬为太子少保。残酷的政治报复,使得守旧派同变法派在元祐年间结下的仇怨更深了。

  元祐时史官范祖禹、黄庭坚等修神宗实录,恣意篡改事实,诋毁新法。

  哲宗命蔡卞(王安石婿)重修,依据王安石的日录和有关记录核对,查出篡改诬陷的事实。范祖禹、黄庭坚因此降官,遣放外州安置。

  (2)恢复新法在打击守旧派的同时,章惇等人逐步恢复新法。绍圣元年(1094年),依照宋神宗时的 条约 ,恢复免役法,改定免役宽剩钱不得过一分(元丰时限二分)。同时依熙宁旧制行保甲法。绍圣二年(1095年),恢复青苗法。

  董遵等建议,青苗禁抑配,只收一分息。绍圣四年(1097年)恢复市易务。

  用现钱交易,收息不过二分,不许赊请。元符元年(1098年),章惇主持编定 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 ,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在这段时间内,各项新法只恢复到王安石罢相后元丰时的水平,只是为了克服熙宁、元丰年间推行新法时曾经产生的弊端。变法派的再起,新法的恢复,并没有能够打击大地主、大商人。免役法恢复时,竟规定各地豪强大地主出免役钱在一百贯以上者,每一百贯减三分。这样的变动,对大地主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在恢复新法的同时,章惇、曾布等又主持对西夏的开边活动。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宋朝终止与西夏边界谈判,采取进筑堡寨、开拓疆土的战略,先后筑堡寨五十余所,占据了河东路西北、陕西路横山和天都山一线的战略要地,屡败西夏兵,迫使西夏叩关求和。元符二年(1099年),宋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为鄯州,又以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宋被迫放弃青唐地区。

  (3)变法派再分裂哲宗统治时期,前后不过六年。在此期间,变法派一方面反击守旧派和恢复新法,另一方面内部又不断出现分裂。章惇原议文彦博以下三十人,都流放到岭外。中书侍郎李清臣持异议,认为流放累朝元老,会使舆论被动。

  哲宗采取李清臣的意见,只重罪数人,其余不再问罪。从此,章、李不和。

  绍圣四年(1097年)李125 ,清臣被弹劾,出知河南府。张商英与来之劭不和,开封府官说张商英曾派人谋害来之劭。张商英因此贬官外出。有先向哲宗奏疏主张恢复新法的杨畏,在元丰时是变法派;元祐年间又一度附吕大防攻击新法;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首倡恢复新法。右正言孙谔说杨畏是 杨三变 ,杨畏因此落职。孙谔论免役法,主张兼采元丰、元祐之优。蔡京诬孙谔欲申元祐之奸,攻击新法,孙谔又被罢官。监察御史常安民说蔡京 奸足以惑众,辨足以饰非,巧足以移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是非 ,要求哲宗驱逐蔡京。常安民还指责章惇专国植党,要求哲宗收主柄而抑制其权。结果常安民反被罢官。曾布在王安石初次罢相时,即上疏攻击市易,与吕惠卿、章惇分裂。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曾布被任为同知枢密院事,向哲宗攻击吕惠卿,说吕不能在朝为官。吕惠卿因此始终未得入朝,终任外官。曾布又攻击章惇引用小人, 专恣弄权,日甚一日 ,并攻击章惇任用吕升卿、周秩、林希等变法派。元符二年(1099年),曾布指责章惇、蔡卞对元祐党人处理过重过严,是 报私怨.曾布在变法派中反复无常,恶意中伤,从中破坏团结,所起的坏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在宋哲宗的支持下,变法派东山再起,但势力薄弱,远非熙宁初年可比,再加内部混争分裂,力量就更加削弱。

  3。向太后当权,变法派再度被逐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死。哲宗无子,由其弟端王赵佶继承皇位(徽宗)。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与高太皇太后一样,从来就是新法的反对者。向后当权,变法派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在哲宗死时,向氏就提议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为帝。章惇认为赵佶 轻佻 , 不可以君天下.曾布、蔡卞等人呵叱章惇,支持向后。向太后决策,立赵佶为帝,自己 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当权后,以章惇为哲宗山陵使治理丧事。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起用韩琦之子、守旧派韩忠彦为左相。韩忠彦于元祐时曾被擢任知枢密院事;哲宗亲政,曾布与韩同领枢密院。哲宗绍述神宗法制,韩忠彦反对,出知真定,又改知大名府。支持向后的曾布,得向后信任,为右相。曾布与韩忠彦协力打击以章惇为首的变法派。

  三月间,韩忠彦、曾布荐用陈瓘、邹浩等保守派为左右正言,龚夬为殿中侍御史,目的是控制舆论。同时罢黜御史中丞安惇出知潭州,排挤中书舍人张商英出朝为河北路转运使。在打击变法派的同时,四月,先恢复范纯仁官职,范纯仁以年老失明,请准归乡养老。后又追复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三十三人官职。保守派大官僚重新得势。

  五月间,龚夬等弹劾蔡卞在哲宗时帮助章惇打击老臣。蔡卞罢尚书右丞,分司池州(今安徽贵池)。九月,章惇以山陵使 奉使无状 之罪名罢相,被贬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后又连遭贬逐,最后死于睦州(今浙江建德东)。

  蔡京被指控与弟蔡卞同恶。罢翰林学士承旨。林希落职,知扬州。这样,以章惇为首的变法派全部被赶出朝廷。

  在变法派与守旧派之间激烈的争斗中,唯曾布左右逢源,官位不倒。熙宁二年(1069年),在王安石推荐下,曾布受到神宗赏识,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成为神宗推行新法的重要顾问。王安石曾评价说,始终说法可变者,只有曾布一人。曾布与吕惠卿共同制订免役、保甲等法,成为王安石的主要助手之一,与韩琦等人反变法的活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熙宁七年(1074年)守旧派及皇太后高氏反对变法,神宗动摇,曾布又全面反对市易法,并诬陷打击主管市易务的吕嘉问,引起变法派的内部分裂。后被逐,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又力赞神宗新法之功。在向后当权时,他又极力参与对章惇等人的排挤打击。在向后归政给宋徽宗后,又顺徽宗之意,调和守旧派与变法派。当两派难以调和时,又与韩忠彦争夺权力,极力鼓励徽宗打击保守派,并拉拢蔡京壮大自己势力。后反为蔡京攻击。罢相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曾布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总是身居高官,其中自有他的策略。曾布拜相后,写信给其弟曾肇说: 我从熙宁时立朝,以至今日,时事屡变,我不曾雷同熙、丰,所以得免元祐的贬斥。我不附会元祐,所以又得免绍圣时的中伤!坐看两党之人,反复受祸,而我独泰然自若。 投机取巧,见风使舵才使得他泰然自若.王安石变法靠这样的人推行,能实施得了吗?

  向太后当权不久就归政给徽宗。徽宗见守旧派与变法派长期争斗对朝廷不利,想调和两派的矛盾,以韩忠彦为左相,又命拥立自己为帝的曾布为右相,做出给两派同样予以重任的高姿态。又把年号改为 建中靖国 (1101年),以示大正至公、消释朋党,兼评元祐、绍圣的政策,以平息两派之争。

  后来,曾布为同韩忠彦争权,向徽宗 进绍述之说 ,鼓动徽宗打击守旧派。还有邓洵武煽动说,韩忠彦为韩琦之子,韩琦是神宗变法的反对派,如果徽宗要继父神宗之志,能重用韩忠彦吗?在曾布、邓洵武的煽动下,宋徽宗又放弃调和两派的想法,把年号改为 崇宁 ,意思是追崇熙宁新法。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罢韩忠彦左相,闰六月,罢曾布。七月,蔡京拜相。

  蔡京是个比曾布更加狡诈、投机的人物。在神宗时,他投机于变法派。

  司马光打击变法派,废罢募役法时,他在开封府又按司马光的要求,五日内把开封府畿县的雇役全部改为差役,获司马光的嘉奖。绍圣年间,他又支持章惇全面恢复募役法。宋徽宗继帝位时,他被向太后赶出朝廷,出知杭州。

  后投徽宗到江南访书画奇巧之所好,得徽宗赏识,不久入京为相。

  蔡京当政后,又打起了变法的大旗,声称不仅恢复新法,还要完成神宗未暇改革之事。对元祐党人,进一步打击,把司马光等120人定为奸党,由徽宗亲自书写,刻石于皇宫的端礼门,称为党人碑。其中已死的人追贬官职,未死的人流放边远地区。凡元符末年宋哲宗死后提议恢复旧法的人,共五百余人,被定作 邪类 ,降官责罚。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与徽宗把元祐、元符党人合为一籍,重新确定309人为 党人 ,刻石于朝堂。后来,连李清臣及王安石的弟子陆佃等许多变法派人物,因得罪了蔡京,也都被打入元祐党人籍,甚至连著名的变法派章惇也被视为 党人 ,屡遭打击。

  从元祐到崇宁(1086- 1101年)的十几年间,宋朝政局的屡屡骤变及党争的恶性发展,使得北宋的政治统治更加黑暗,统治力量也进一步削弱了。

  (二)宋徽宗、蔡京集团的腐朽统治

  1。名为新法,实乃搜括徽宗重用蔡京一伙。蔡京进京为相,依仿三司条例司旧例,设置 讲义司 ,商定关于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等政事。制定法令制度,由蔡京亲自提举。除方田法在部分地区恢复外,原来抑兼并、便趣农的法令都变为对人民群众的搜括。如免役法的恢复,起初只是依据哲宗绍圣时的法令,后来不断增加各种名目的雇役钱,任意勒索。巩县(今甘肃陇西)的役钱,由元丰时每年的400贯增加到2900余贯。各地 支移 加征 地里脚费 ,一年收脚费五十六文,与元丰时的正额相当。脚费又反复折算,增加数倍。

  方田的官员往往在原有税额外,增加税数,称为 蹙利 ,一县多达几万贯。

  在丈量土地过程中,贿赂公行,弊端百出。兼并之家、形势户多减免赋税,把负担都转嫁到下户头上。

  蔡京借口 不患无财,患不能理财 ,极力搜括财富。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先恢复旧时的榷茶法,在产茶的州军设官场专卖,禁止商人、园户私相贸易。崇宁四年(1105年),罢官场,允许商贩向园户买茶贩卖,由官府抽盘 (抽税)后批给 茶引.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一年的茶税收入达400余万贯(真宗时为33万余贯)。每年以100万贯供皇帝 御用.普遍增收茶税,实际上是加重对园户的剥削。蔡京还大改盐钞法,废除东南六路官运官卖制,由商人任意向榷货务出钱买盐钞,凭盐钞去产地领盐,再到指定的州县贩卖。钞法不定,屡次更易。商人出钱买钞,尚未领盐,钞法已变,又须贴钱领新钞,如无钱更换新钞,往往数十万券盐钞一旦废弃,上午还是豪富,下午就沦为乞丐。一些商人甚至被迫自杀。朝廷还以卖盐多寡为考核州县官的标准,为此,州县往往强迫百姓按户等买盐,有的上户一家全年买到上千贯,第三等末户买到三五十贯。宣和元年(1119年)前后,榷货务每年收进淮南和两浙盐利,分别为一千四五百万贯和七八百万贯,成为朝廷的一笔重要财政收入。宋徽宗见到盐钞、茶引的银两源源不断进入朝廷,更加赏识蔡京。但是,盐钞屡屡变易,朝廷获利,大小商人受损,而此亏损最终还是落在百姓头上。当时就有人指出: 下民疾苦 中 惟茶盐法为最苦.蔡京集团借推行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这还不算,宋徽宗还用宦官直接抢掠民田。政和六年(1116)年,派宦官杨戬在京西路设 公田所.杨戬死后,宦官李彦又设置 西城括田所.李彦等人在京西、京东、京畿、河北等路,以把官田、荒地、逃田、退滩等收归官府为名,将大量民田指作 天荒 ,掠为 公田 ,课取 公田钱 ,强占的田地共达三万四千多顷。大批百姓被夺去田地,背井离乡。

  宋徽宗、蔡京将各地仓贮钱谷搜罗一空。王安石变法时,从大地主、大商人手中夺得了一部分收入归为朝廷。熙宁、元丰时各路积存的钱谷,据说可支用二十年。到徽宗时,各地仓库也尚有余存。东南六路的粮米,自江浙到淮甸,沿途设置七个仓库,常年有600万石的积储,以备丰歉平抑粮价。

  蔡京用姻亲胡师文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将每年籴买东南粮米的大部分本钱,移作上供,供徽宗挥霍,胡师文因而升户部侍郎。于是,各路官员纷纷效尤,仓贮钱物全被搜空。而且,各地官府还千方百计敲诈、勒索百姓。西蜀原来税钱三百文折绢一匹,因辗转折算,竟增至二十三贯。此外,还巧立名目,仅绢帛一项,有和买、预买、泛买、常平司和买、应副燕山和买等名目。米谷一项,有和籴、均籴、补发上供和籴等。名为预买,实不给钱,名为和籴,只给低价。赃官污吏,从中渔利,百姓苦不堪言。

  2。对西夏用兵崇宁二年至三年(1103- 1104年)。王厚统兵先后占领吐蕃湟、鄯、廓(今青海尖扎北)等州,瓦解了当地吐蕃政权。蔡京还强令王厚招诱西夏卓罗右厢监军仁多保忠,双方用兵三年,互有胜负。政和四年(1114年),西夏军攻环庆路,宋以宦官童贯为陕西经略使,战事再起。童贯袭用以往进筑城寨的战略开边,但开拓之地有限,城寨多建于不毛之地,难以防守。宋军与西夏军多次发生大规模战斗,胜负相当。宣和元年(1119年),童贯令大将刘法率大军袭取西夏朔方之地,两军会战于统安城,宋军大败,刘法被杀。

  西夏亦为战争所困,双方遂于宣和六年讲和休兵。

  3。统治黑暗,生活腐朽宋徽宗是宋代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凡玩乐之事,他无不喜好。凡能投其所好,陪他玩耍之人,都能得到徽宗的信任和重用。如高俅,本是个听差,因为善于踢毬,就被徽宗授予殿前都指挥使,统领禁军。

  宋徽宗、蔡京一伙大肆搜括民财,穷奢极侈,恣意挥霍。宋神宗元丰间左藏库月支约36万贯,这时增加到120万贯。崇宁元年(1102年),苏、杭设置造作局,由童贯主管,每天要役使几千名工匠,为皇室造作牙角、金玉、竹藤、织绣等各种奢侈品。所需物料,全向当地民间征敛。崇宁四年(1105年),又设苏杭应奉局,蔡京命朱■管领,搜罗各种花石树木运到京师,供徽宗赏玩。朱■等凭借权势到处横行,贪污勒索。宋徽宗酷爱奇花异石,蔡京投其所好,最初命朱■密取江浙花石进奉,后来所运花石规模不断扩大,动辄用船数十艘,每十艘编为一 纲 ,号 花石纲.有的船只使用的役夫甚至达数千人。一块石头所需的费用,即达30万贯钱。两浙、两广、福建、四川等地官员也纷纷效仿苏、杭,运送奇花异石等到京师,沿途甚至不惜毁桥梁、凿城郭。江河中船只不断,陆地上驱使役夫加快运送,以使花果到达京师色香不变。州县官府积存的钱谷,荡然一空。从各路又搜索坚实完整的大木料运到京师,修建祭祀用的堂殿。修建中,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又用铜22万斤铸造九鼎,饰以黄金,建造九座大殿安放,称九成宫。花石纲运来大批花石树木,蔡京又建言在皇宫北修建延福宫,由童贯、杨戬等五位宦官分领工役,争竞修建得奢侈华丽。宫内满布名花奇树、怪石岩壑、珍禽奇兽。

  在城外修濠建桥,名景龙江。在景龙江南,仿余杭凤凰山式样,用人工筑大土山,名万岁山(后更名艮岳山)。最高一峰高90尺,山周十余里,用山石万计,都由各地限期运来。山上建造亭馆楼台,穷极华侈。徽宗整天在宫中玩乐,宫中美女多至以万计。每到节日,徽宗聚集百官,纵情享乐。

  蔡京府宅宏敞,园内树木如云,又在宅西毁民房建西园。家中蓄养姬妾成群。在其生日,全国各地官府还要贡献大宗礼物,称 生辰纲.蔡京之子蔡攸和翰林学士王黼在宫中和艺人一起戏笑取乐。蔡攸对徽宗说: 所谓人生,当以四海为家,太平娱乐。岁月几何,岂能徒自劳苦! 这种人生几何、尽情享乐的想法也正投徽宗之所好。

  宦官童贯在蔡京的支持下,掌握军权,和蔡京并列为相。童贯和蔡京一样贪污侈靡,敲诈勒索,家中金币宝玉,堆积如山。朱■在苏州占有甲第名园,田产跨连郡邑,每年收租十余万石。朱■死时,有田至30万亩。宣和二年(1120年),蔡京退相,王黼为左相,设应奉局,自兼提领,搜括四方珍玩宝物,天下财力全被用来挥霍。王黼竟公然定价受贿卖官。人们说: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在宋徽宗统治的二十多年中,最受宠信的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和朱■等人。蔡京长期为相,虽有三次罢相,但很快就复相位。蔡京的六个儿子、四个孙子同时担任执政和从官。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再加上做尽坏事的宦官李彦,被时人称为 六贼.这个打着变法派旗号的蔡京集团,实际上是徽宗宠信下的极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集团。他们互相勾结,排斥异己,广树党羽,贪赃枉法,挥霍享乐。他们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黑暗、腐朽的统治。在黑暗统治下,百姓苦不堪言。北宋末年,民间广为流传着歌谣: 打破筒(指童贯),拔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道出了人民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打倒黑暗统治的要求。

  4。尊孔崇道宋徽宗、蔡京集团大事举办尊孔活动。徽宗到国子监,为祭祀孔丘的大殿定名 大成殿 ,并亲自题写匾额。蔡京之子蔡攸要朝中官员前往瞻仰.曲阜孔庙也重修大成殿。徽宗又规定孔丘像用十二旒王冕,执镇圭, 并用王者之制 ,把孔丘抬高到帝王的地位。孔氏后裔,仁宗时封衍圣公,哲宗时改封奉圣公,不得任官职。徽宗又恢复封衍圣公的制度,世代袭封。宋以前,孟轲不单独祭祀。仁宗时,孔丘后裔孔道辅知兖州,在邹县东北建孟庙,祭祀孟轲。徽宗时,由朝廷赐钱300万重修孟庙,并设举事官管理孟庙孟林,全仿孔庙制度。宣和四年(1122年),又用200万钱在邹县南门外,新建孟庙,规模仅次于孔庙。孟轲的地位也被抬高到仅次于孔丘。

  宋徽宗迷信方士幻术,蔡京就为他引荐方士。徽宗迷信神仙。有一次祀天,徽宗说他好像看到天上有楼台殿阁。蔡攸在旁,也说他看到离地几十丈的云间有楼台殿阁,还有道流童子隐约出现。宋徽宗崇信道教,蔡攸就迎逢说有什么珠星、劈月、跨凤、乘龙、天书、云篆等祥符。由于蔡京一伙的蛊惑吹风,徽宗对道教更加尊崇,许多道士获得特为道教设置的官职。政和六年(1116年),道士林灵素进见徽宗,说天上有九霄,神霄最高,神霄玉清王是上帝的长子,称长生大帝君,而宋徽宗就是长生大帝君降世,蔡京、王黼、童贯等人都是神霄府中的仙官降生来帮助帝君治理天下。这一席话正适合徽宗、蔡京集团腐朽统治的政治需要。徽宗大为高兴,厚赏林灵素,兴建上清宝篆宫。宫建成后,徽宗让林灵素在宫中为士庶讲经,徽宗设幄帐在旁恭听。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凡有关道教的章疏,都必须用这个尊号,并令天下都建道观,还经常与道士一起,编造天书、云篆。徽宗又依据蔡京的建议,汇集古今道教事,编为道史,依科举制设立道学,道士考试作道官。

  道士领取俸禄。

  在徽宗、蔡京集团的黑暗、腐朽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库更加亏空,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被迫起义,反抗黑暗统治。

  (三)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1。方腊起义东南两浙地区是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宋朝大量的财赋收入,主要来自这个地区。如仁宗时富弼所言: 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东南)九道。 宋徽宗时,蔡京、童贯、朱勔等在苏杭设置应奉局、造作局对广大农民大肆搜括奴役,运送 花石纲 ,勒索民间漆楮竹木等副业产品, 豪夺渔取,毛发不偿.东南两浙地区的民众,比起其他地区来,遭受着更为残酷的压榨。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在方腊领导下发动起义。

  方腊(方十三),原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家境贫苦,后来到睦州青溪万年乡,在地主方有常家作佣工。方有常是万年乡头等大地主,又充当里正,称霸乡里。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假托 得天符牒 ,率领农民,杀死称霸一方的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在誓师时,方腊悲愤地控诉说: 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

  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 他估计当时形势,说: 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 , 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在方腊的号召下,青溪县附近的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就发展到上万人。

  十一月初,义军尊称方腊为 圣公 ,改元 永乐 ,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起农民政权。二十二日,起义军在青溪县息坑全歼两浙路宋军五千人,击杀该路兵马都监蔡遵、颜坦。随后,乘胜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翁开。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向西攻下歙州,斩宋将郭师中,东进攻克富阳、新城,以 杀朱■ 相号召,直趋杭州。杭州是两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聚集着大批官吏和富商、地主。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克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遁。积怨已久的群众,在杭州捕捉官吏,发掘蔡京父祖坟墓,暴其骸骨。

  起义军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苏州石生,湖州归安县(今浙江吴兴)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灵山峒朱言、吴邦,永康县方岩山陈十四,处州缙云县霍成富、陈箍桶等,纷纷率领当地农民参加起义。台州仙居县吕师囊,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西)裘日新(仇道人),衢州郑魔王等领导当地摩民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湖、常、秀等州农民,也 结集徒众 准备攻打州县。各地农民望见义军旗帜,听见鼓声,就立即跑出来迎接。起义军声威大震。

  义军骤然兴起,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宋徽宗惊恐万状,一面急忙撤销苏、杭造作局,停运花石纲,罢黜朱■父子兄弟的官职;一方面又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15万,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企图在睦州会合。

  与此同时,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北伐,一举攻下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正值王禀率领东路宋军从北而来,方七佛率军迎战,不胜,退守杭州。同时,方腊率领主力南征,相继攻下婺州、衢州。义军别部北上攻克宣州宁国县,进围广德军(今安徽广德)。起义军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义军秀州失利,杭州失去屏障。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苦战,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形势急剧变化。三月初,义军再次进军杭州,不胜。面对强大宋军的扑来,起义军没有去部署防御,各部依然分散作战,各自攻打州县。二月间,裘日新部攻下剡县,又攻下新昌、上虞。三月,吕师囊部攻下仙居、天台、黄岩诸县;又攻台州,不能胜。

  宋军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四月初二,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摩民教称号)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王禀、刘镇等各部宋军会合,层层包围帮源峒。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余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毫、丞相方肥等三十余人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英勇就义。宋军疯狂屠杀起义者。童贯下令军中,斩首者受赏,杀一人赏绢七匹。宋军杀起义军百余万,屠杀平民不下二百万。

  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童贯派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领兵分路镇压。五月,台州仙居县义军由俞道安带领,从温州永嘉县楠溪攻占乐清县,义乌县义军据天仙峒,寿昌县义军据月溪峒,与宋军激战,天仙峒、月溪峒相继陷落。兰溪县灵山峒义军胡姓、祝姓二将与宋军刘光世部奋战,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战死。越州剡县裘日新与宋军姚平仲部作殊死战,裘日新在桃源(今浙江嵊县南)战败牺牲。闰五月,宋军姚平仲部攻陷台州仙居境内义军据点招贤(今浙江临海西)等四十多峒。方五相公、方七佛部义军接连失利。六月,仙居义军吕师囊转移至黄岩,宋军折可存部自三界镇追击。义军扼守断头山。宋军以轻兵从山后偷袭,义军战败。吕师囊等三十多名首领牺牲。七月,俞道安部义军从乐清攻打温州,苦战三十余日,不克,转入处州境。十月,俞道安在永康县山区被宋军包围,英勇战死。此后,义军余部在各地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才最后结束。宋军所到之处,残酷镇压,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义军和百姓被杀害的不计其数,两浙经济也遭严重破坏。

  2。宋江起义京东地区(包括今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及山东)在北宋时期因为黄河决口和改道,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难不堪,农民反抗事件也较多。这个地区的梁山泺,因为黄河决口,成了一个方圆八百里的泽国,附近的济州(今山东钜野)、郓州(山东东平)的许多农民,都靠梁山泺的鱼、蒲等水产为生。宋徽宗时,宦官杨戬设置 西城括田所 后,这个地区不仅许多因黄河水患而出现的废堤弃堰和退滩地被强括为 公田 ,连梁山泺的水面,也要按船定租。私自捕鱼采蒲者以盗贼治罪,靠近梁山泺的州县都在常赋之外另增加捕捞水产的租钱十余万缗,即使灾害之年也不能减免。 西城括田所 的横征暴敛,把本来灾难深重的农民,逼迫得更难以为生。大致在宣和初年,郓州等地不甘忍受残酷统治的农民,便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举行起义。

  宋江起义爆发的详细时间和具体地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在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起义军的活动引起宋王朝统治者的关注。宣和二年(1120年),起义军从京东西路进至东路。知亳州侯蒙上书,说起义军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人敢抵抗,他建议宋朝招降宋江前去镇压方腊。徽宗依此意任侯蒙知东平府去招降。侯蒙未到任即病死。起义军继续在濮、单、齐、青等州进军。十一月,宋朝派知歙州曾孝蕴知青州,镇压起义。不久,起义军从青州南下到沂州,曾和知沂州蒋园统领的宋军激战。宣和三年(1121年)初,起义军自沂州进攻淮阳军(江苏邳县西旧县),又驾船渡海,进至沐阳县,与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宋兵作战。二月间,起义军进而向海州、楚州界进发。从起义军的活动看,他们和方腊起义军不同,不是集中兵力去攻打州县城镇,而是在京东东、西路至淮南各州的广大农村流动作战,声威日盛。

  宣和三年二月,宋徽宗命海州知州张叔夜镇压和招降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张叔夜派人侦察起义军动向,得知起义军得大船十余艘,装载货物。张叔夜预先设埋伏兵,诱起义军在海边作战,乘机焚烧船只,起义军被伏兵团团围困,副将被擒,宋江投降宋朝,起义军失败。

  3。各地的农民起义方腊及宋江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各地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北宋的腐朽统治。

  宋徽宗、蔡京集团要以沉重的代价从金朝手中赎回燕京(今北京)及附近的六州,燕京的驻军、官吏的给养,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头上,还强迫百姓运到燕京交纳。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盘费十几石到二十几石,给这一地区百姓带来极大灾难。随后,王黼又在全国征收免夫钱,数额达6200万贯。州县官吏对百姓敲诈勒索,急如星火,再加连年灾荒,百姓无以生计。

  宣和五年(1123年),河北、京东等路农民相继起义,多者发展到几万人、几十万人。河北路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张迪 聚众数十万,陷州县 ,曾围攻濬州(今河南浚县)五日。宋朝派刘光世率军前往濬州镇压,起义军战败,张迪牺牲。河北高托山在太行山起义,号称三十万人,转战河北及京东路青州、徐州、密州、沂州一带,宣和七年(1125年)被宋朝杨惟忠、辛兴宗军战败,高托山降宋。京东路张仙(张先、张万仙)号 敢炽 ,率民起义,号称十万人。宣和七年,在沂州礧鼓山与宋军作战,战败,张仙被宋 招安.济南府孙列率领当地农民起义,号称十万人,占领铧子山,靖康元年(1126年)被宋梁方平军战败。沂州临沂的武胡、北京大名府的杨天王、郓州的李太子、沂州的徐进等率领的起义军都在万人以上。这些起义军所到之处,杀地主、官僚,攻州破县,或保聚山谷之间,以崇山峻岭为据点,树起义旗,使得宋朝官府 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 ,形成一支抗拒宋王朝黑暗、腐朽统治的伟大力量。

  (四)女真族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宋徽宗虽竭尽全力扑灭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暂时渡过了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使得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1。金朝建国和 海上盟约 政和五年(1115年),辽朝统治下的女真族贵族首领完颜旻(阿骨打),在混同江(今松花江及同江以东黑龙江)边建立起奴隶制的国家,国号金,称帝(金太祖),立年号收国。

  金朝建国后,继续攻打辽朝。收国元年九月,攻占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后大败天祚帝统率的辽军。次年,攻占了辽东京辽阳府。改年号天辅。此后,连年对辽作战,不断取得胜利。

  辽朝在金兵的追击下岌岌可危的消息传至北宋,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同金朝联盟攻辽,就可以收取燕云十六州。怀着这一厢情愿的痴心,从重和元年(1118年)起,宋朝以买马为名,再派人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终于订立 海上盟约.双方约定:第一,宋、金从两个方向同时向辽进攻,金兵攻取辽长城以北的州县,宋兵攻取辽朝的燕云地区,共同灭辽,任何一方不得接受辽的投降;第二,灭辽以后,长城以南州县归宋管辖,宋朝要把原给辽的岁币每年如数交给金朝;第三,如果宋兵出师失期,就不能按原约实行,即不把燕云交宋管辖。

  海上盟约 签定后,金朝对辽展开新的猛烈攻势,并连连获胜。宋朝也调集陕西军向燕京进发。就在此时,东南睦州发生方腊农民起义,宋徽宗即调遣这支军队火速南下镇压,没有按约如期出兵。待农民起义被平息后,宋徽宗才于宣和四年(1122年)派童贯、蔡攸率十万大军向燕京地区出发。

  这时,在金朝的追击下,辽在长城以北已无立足之地。天祚帝向西京大同府方向狼狈逃窜,不久又为金兵所败。留守燕京的辽皇族耶律淳自立为帝号为 北辽 ,辽分崩败亡之势已不可逆转。童贯、蔡攸自以为燕京只是辽的残余势力,不堪一击,根本不作战斗准备。结果,在燕京辽兵的阻击下,宋兵大败,徽宗急忙下令撤军。

  耶律淳在宋军败退后不久病亡,辽内部自相残杀,宋朝认为有机可乘,又派二十万大军攻辽燕京地区。但主将刘延庆根本丧失胜辽的信心,在燕京附近良乡刚一遇辽兵,未曾开战就烧营逃遁。辽兵乘势追击,宋军大败。

  宋军两次攻辽失败,童贯秘密派人到金见金太祖,约请金进兵燕京。金太祖完颜旻率军于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由古北口、南暗口、居庸关三路越过长城,攻占了燕京,不久又俘获辽天祚帝,辽灭亡。

  金攻克燕京后,见宋朝腐败、无能,便不肯把燕京交给宋朝。经过宋、金讨价还价和宋的退让,最后,金朝只答应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给宋,宋每年除把原给辽的四十万岁币给金外,还要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如数缴给金朝。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缗作为燕京六州的 代税钱.金撤军时,把燕京洗劫一空,仅仅交给宋几座空城,宋得燕京后改为燕山府。

  2。金军第一次南侵在攻打燕京和宋、金交涉燕京归属的过程中,宋朝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已充分暴露出来。金太宗完颜晟在消灭辽朝后,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兵两路,大举南下侵宋。一路由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进取太原;一路由完颜宗望(斡离不)率领进取燕京。两路金兵计划在宋朝都城东京会合。完颜宗翰向太原进军,童贯慌忙从太原逃回东京。金兵直抵太原城下,遭到王禀领导下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长期未能攻下。完颜宗望率军到达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降金。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南下,渡过黄河,直达东京城下。

  金兵南下,徽宗惊惶失措,下罪已诏,号召各地驻军 勤王 ,入援京师。又急急忙忙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十二月,钦宗继位,改明年为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蔡京、童贯逃出东京,跑到亳州。徽宗又从亳州逃到镇江。这时,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童贯集团的罪恶。有的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为六贼,说: 六贼异名同罪 ,请求把他们处死, 传首四方,以谢天下.钦宗被迫罢免王黼。吴敏、李纲请斩王黼,开封府尹聂昌派武士斩王黼首级献上。李彦、梁师成赐死,蔡京、童贯在亳州被贬官流放。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童贯、朱■、蔡攸和蔡絛也被处斩。除灭民贼,民心振奋,共同抗金。

  钦宗在军民愤激的形势下即位,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下诏亲征,命主战派李纲为兵部侍郎,亲征行营使;吴敏知枢密院事,亲征行营副使;以开封府尹聂昌为行军参谋官。这时,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投降派在朝中也有很大的势力,抗战派与投降派展开了斗争。白时中、李邦彦建议钦宗弃京都逃跑避敌。李纲得知严加驳斥,指出当务之急乃是团结民心,坚守御敌。

  而且自告奋勇说: 倘使治军,愿以死报。 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以同知枢密院李棁为副,领兵守城。次日晨,钦宗又准备逃跑,李纲力阻,说如果金兵得知陛下没有走远,快马急追,怎么抵抗?钦宗不敢再走,被迫登上城门,军心振奋,军民决心保卫京城。

  李纲受命,急速设备防守。三日之内,战守设施粗备。金兵已达东京城下,想用小船沿河而下,进攻宣泽门。李纲指挥以长钩搭敌船,投石攻打,又在水中斩杀金兵百余人,金兵退去。

  金军兵临城下,派使臣来宋议和。钦宗派李棁、郑望之前往议和,并带去黄金一万两和酒果等,送给完颜宗望。完颜宗望提出:宋须交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称三镇,实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方可议和。李棁、郑望之回奏。投降派李邦彦、张邦昌主张全部接受。李纲力争,并建言拖延时日,待宋军四集,然后再议,投降派不允。钦宗派其弟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出使金营。

  这时,各地勤王兵陆续来援东京。各地到来的援兵,实际有二十余万,金兵不过六万。完颜宗望见宋军日众,将军营北撤,不敢轻动。钦宗召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等商议退敌事宜。李纲、种师道主张,目前应坚壁不战,待金兵力疲粮尽北撤时,中途迎击。姚平仲建言夜间劫金营,擒宗望,迎康王。姚军未出,消息已露,金营早有准备。

  姚平仲劫营,金军责问宋朝,李邦彦言之并非朝廷本意。钦宗、李邦彦赶忙送上三镇地图乞求议和,并罢免李纲,向金军谢罪。

  钦宗、李邦彦此举又一次激怒了军民。二月四日,太学生陈东上书说,李纲乃社稷之臣,李邦彦、张邦昌是社稷之贼。请求罢免李邦彦,再用李纲。

  军民痛打李邦彦,打死宦官数十人。钦宗被迫再用李纲为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

  宋使到金营,金军提出,必须宋帝亲自书定三镇,才可退兵。钦宗立即下诏,割三镇地给金朝,并按照金军的要求,送肃王赵枢去当人质,换回赵构和张邦昌。

  李纲复职,即日下令杀敌者厚赏,军士奋勇杀敌。这时,金完颜宗望已得三镇,又见宋军兵众且勇,勤王大军不断来援,便乘势退军。宋朝军民群众顽强斗争,挫败了投降派丢弃京师逃跑的图谋,但还是在割地、赔金的苛刻条件下才保住了首都东京。

  3。金军第二次南侵。北宋灭亡

  金军完颜宗望部从东京北撤,转移到河北,围攻中山、河间二镇。但该区人民却奋起抗拒, 怀土顾恋,以死相守.金军久攻不下,又见宋军来援,不得不向北撤兵。

  河北一线的战局暂时平稳,而河东战事又起。完颜宗翰(粘罕)在围攻太原的同时,又分兵南下,攻占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隆德府(山西长治),并进军高平。金兵迅速撕毁和约,朝中震动。钦宗被迫罢免李邦彦、张邦昌,起用吴敏、徐处仁为相,李纲知枢密院事,许翰同知枢密院事,备战迎敌。

  但朝廷重臣中,门下侍郎耿南仲、中书侍郎唐恪、尚书右丞何栗等均为投降派。主战派与主降派仍在继续斗争。钦宗再度起用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旧县)迎敌;任姚古为制置使,领兵援太原;以种师中为制置副使,增援中山、河间等地。钦宗又札告三镇统帅,抵抗金兵,不再割让。

  完颜宗翰领兵回西京大同府,留别部围攻太原。宋将姚古收复隆德府。

  五月,种师中部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县,留屯真定(河北正定)。许翰催促种师中进兵。种师中至寿阳石坑,遇金兵,五战三胜,回师榆次。金军以重兵围攻,种师中率部死战,身负重伤,力战而死。金兵乘胜攻姚古部,姚古兵败,退守隆德。钦宗罢姚古官,安置广州。种、姚兵败,耿南仲等又奏请割让三镇,李纲力阻。种师道以老病请辞,耿南仲乘机荐李纲代种师道为宣抚使,借以排挤李纲出朝。六月,李纲受命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往援太原。

  走时,朝廷只拨兵一万二千人。李纲请领军需银、绢、钱各百万,朝廷仅给二十万。七月,李纲出兵,留盂州十余日,招当地士卒训练,修整器甲。朝廷下诏,解散招来的士卒,催促李纲奔赴太原。八月初,再任种师道为宣抚使,罢免李纲兵权,贬官出知扬州。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军经过夏天的休整后,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为借口,再度南侵,完颜杲为都元帅,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完颜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兵。

  种、姚兵败,金军大举南侵。唐恪、耿南仲等乘机排挤抗战派。钦宗罢免吴敏、徐处仁、许翰等出朝,任唐恪为相,罢种师道帅任。金完颜宗翰率部猛攻太原。太原已被围困八个多月,城中粮绝,军民顽强抵抗。九月初城被攻破,军民在宋将王禀率领下进行巷战。王禀兵败,投水自尽。通判方笈等三十六人被杀,知府张孝纯被俘降金。完颜宗翰又率部直逼黄河北岸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也接连攻陷真定府、庆源府(河北赵县),经恩州(今河北清河)直逼大名府魏县的李固渡,准备从这里渡过黄河南下。

  钦宗惊恐万状,召集百官议事。唐恪、耿南仲等坚持割让。兵部尚书吕好问请结集勤王军保卫东京,唐恪、耿南仲不允。宋钦宗一伙以为可以继续用重金赂使金兵撤退,急忙派遣一批又一批使臣,分头向完颜宗望、完颜宗翰赠送金帛宝玉,乞请缓师,表示愿把三镇的全部赋税以岁币形式贡献金朝,甚至愿把河北、河东都割让给金朝,以黄河为界,分疆而治。钦宗甚至下诏书给河北、河东军民说: 民虽居大金,苟乐其生,犹吾民也,其勿怀顾望之意。应黄河现今流行以北州府,并仰开城门,归于大金。 但河北、河东军民反投降、反割地。聂昌到绛州,绛州人民反对降金割地,愤怒地杀死了他。

  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两路金兵先后顺利从李固渡和河阳渡过黄河,对东京展开钳形攻势。十一月二十五日,完颜宗望的东路金兵抵开封城下。闰十一月二日,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兵也达开封与宗望军会师。

  此时开封城内,抗战派官员已被排挤净尽。宋钦宗根本不组织军民抵抗,而希望郭京、刘无忌等组织的 六甲正兵 、 六丁力士 、 北斗神兵 来保卫开封。这支 神兵 一出城,就被金兵击溃。金兵攻占开封城头,看见开封军民已准备巷战,不敢立即进占全城,又提出 和议.闰十一月三十日,钦宗出京城与金和议,并写降表。十二月初二日,金军放钦宗回城。

  接着,金军入城,检视府库,拘收文籍,把92个内藏库中170年来积攒的金银锦绮宝货全部查封,又索取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犒军。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又要钦宗到金营,说是等金银交足方能放回。钦宗被拘,只得下诏增派大员二十四人,进行彻底搜括,发掘宗室、国戚、宦官、僧道等家室藏金。搜括八天,得金28。8万两、银600万两、帛100万匹。金军仍不满足,又对开封府搜括十八天,得金7万两、银140万两、帛4万匹。金军除索金银绢帛外,又强索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及珍宝古器,掳走百工、技艺、后妃等。金对开封进行大肆破坏,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接着金太宗下诏废徽宗、钦宗为庶人。三月,另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作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王朝灭亡。四月初一,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宋朝后妃、宗室、官员共三千多人,一同俘虏北去。

  东京的财物、宝货、图册被洗劫一空。这就是 靖康之祸.

  九、金朝

  金朝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1115年完颜旻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建国。

  (一)政治概况

  1。女真族的兴起女真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辽人和宋人称他们为 女直 或 女真 ,包括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属于同一族系的各个部落,使用大体相同的语言。生活在南部辽阳一带的女真部落,逐渐接受辽文化,被编入辽朝户籍,称为 熟女真.松花江以北、宁江以东的女真诸部落,保持着本族的习俗制度,被称为 生女真.生女真散居在山河之间,从事农业和狩猎,用木板和桦树皮构筑房舍。当时,生女真正处在父权制的氏族部落时期。他们向辽朝交纳贡品,并以马匹、皮毛等与辽人交换货物。

  大约在辽兴宗时,即公元1031年后,活动在安出虎水一带的女真完颜部强大起来,联合白山部、耶海部、统门部、耶懒部、土骨论部和蒲聂(蒲奴里)、铁骊、越里笃、奥里禾、剖阿里等五国,组成部落联盟。翰泯水蒲察部、泰神忒保水完颜部、统门水温迪痕部、神隐水完颜部等相继加入了联盟,完颜部长乌古迺为联盟长,接受辽朝加给的节度使称号,并设 国相 管理联盟事务,由完颜部的雅达充任。

  辽道宗时(1055年后),乌古迺死,其子劾里钵继位联盟长,以弟颇赖淑为国相,免雅达国相职。雅达子桓赦、散达等起而反抗,部落贵族间展开激烈的战斗。颇赖淑被桓赧、散达军战败。劾里钵与族弟辞不失击败桓赧军。

  桓赧、散达率部投降。温都部部长乌春,曾与桓赧等联兵反抗,也被完颜部欢都战败。劾里钵与弟盈歌又战胜活刺浑水的纥石烈部,巩固了部落联盟。

  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年),劾里钵病死,颇赖淑继任联盟长,命劾里钵的长子乌雅束、次子阿骨打等讨平纥石烈部。辽朝加给完颜旻(阿骨打)

  详稳 称号。大安十年(1094年)颇赖淑死,盈歌继任联盟长,以兄子撒改为国相。这时,女真族的徒单部另组成十四部的联盟,乌古论部另组成十四部联盟,蒲察部组成七部联盟。三个联盟联合攻打完颜部为首的十二部联盟,展开激战。盈歌、撒改与完颜旻击败三联盟,组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并通告各部今后不得另组联盟称 都部长 (联盟长)。辽乾统三年(1103年),盈歌死,乌雅束继任。天庆三年(1113年)乌雅束死,弟完颜旻继任联盟长,称 都勃极烈.次年六月,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加给完颜旻节度使官衔。

  2。金朝建国女真族组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后,完颜旻即开始向外抢掠和扩张。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完颜旻集合各部落兵800人向辽朝统治下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小城子)进攻,十月攻破宁江州城。辽朝派出各族兵士大举反击。十一月,两军战于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完颜旻领兵3700人迎战,获得大胜利,收降了辽军各族士兵编入女真军,女真军由此发展到一万人。又乘胜攻占辽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红石垒)、咸州(今辽宁开原老城镇)。这时,女真的氏族社会瓦解,出现了由于犯罪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现象,形成了奴隶主与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完颜旻胜利进军,女真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掳获大批奴隶。随着占领区的迅速扩展,又需要加强对被征服的各族人民的统治,完颜昗弟完颜晟(吴乞买)、国相完颜撒改等拥戴完颜旻建立国家。1115年夏历正月元旦,完颜旻依仿汉族制度,称皇帝(金太祖),建国号大金,立年号收国 ,正式建立奴隶制的金朝。

  金太祖废除国相制,设立谙版勃极烈制辅佐国政,由完颜晟、完颜撒改、完颜辞不失和完颜杲(斜也)充任。女真军兵仍由猛安、谋克统领,收编的辽东降军依辽制设都统或军帅。又命完颜希尹依仿辽、汉文字创制女真文字。

  天辅三年(1119年),颁布行用。

  金朝建国后,继续攻打辽朝。收国元年九月,攻占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这一重要军事据点。辽朝天祚帝亲率数十万大军前来讨伐,也在金太祖完颜旻的袭击下溃逃。金朝乘胜进军,很快就占领了辽朝辽阳以东的全部州县,1116年攻占辽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改次年为天辅元年。此后,连年对辽作战,不断取胜。天辅四年(1120年)四月,攻占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天辅五年,金太祖命完颜杲、完颜昱、完颜宗翰与完颜宗幹等率大军攻辽。天辅六年,攻下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辽天祚帝逃入夹山(今蒙古萨拉齐西北)。

  十二月,金太祖率统大军攻下辽南京析津府(燕京,今北京),并派兵追击辽天祚帝。七年四月,领兵返回上京。八月,病死于途中。

  金太祖死后,其弟谙版勃极烈完颜晟(金太宗)即位,联合西夏,追击辽天祚帝。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擒天祚帝。辽皇族耶律大石(西辽德宗)西迁,后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

  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完颜晟下诏,以完颜杲为都元帅,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完颜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两路进攻北宋。金兵先后破燕京,占太原。

  天会四年闰十一月,两军会师开封,北宋灭亡。天会五年(1127年)金军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北返。

  宋宗室赵构(宋高宗)放弃中原,逃往江南,重建宋朝,建都临安,史称南宋。金太宗完颜晟派重兵侵夺宋中原大片土地。天会七年至八年,完颜宗弼统军一度攻下临安,掳掠而回。

  金军灭北宋,先立宋降臣张邦昌在开封称帝,建国号楚。后又立刘豫为子皇帝,国号齐,为金朝属国。

  3。金熙宗改制天会十年(1132年),金太祖完颜旻孙完颜旻受任谙版勃极烈。十三年(1135年)太宗完颜晟死,完颜旻嗣位,是为金熙宗。

  金相继灭辽和北宋后,占领了大片土地,居民中包括契丹人、渤海人和大批汉人。为了巩固金朝的统治,金熙宗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统治制度一再进行改革。依辽、宋制度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称 三师 ,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由领三省事综理政务,下设左、右丞相及左、右丞(副相)。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又废除属邦齐国,在汴京(开封)设行台尚书省。天眷元年(1138年),又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两行台尚书省负责河北、山西、河南北部等地区的政务。同年,又进一步改革官制。

  女真官员予以 换官 ,即将原来的女真官职换授为相应的汉称新职。对女真贵族实行封国制,封授某地国王称号,不实际任事,形同勋爵。又在尚书省设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在左、右丞之下,以加强尚书省的权力。金熙宗又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的城子)仿汉制修建都城和宫殿,建号上京(辽上京则改称临潢府)。制定百官朝见的礼仪和有关制度。当年,又颁布一种笔划简省的新文字,称为女真小字,以供行用。

  金熙宗时,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激烈的纷争,完颜宗翰的势力不断受到削弱。天会十五年(1137年),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宗磐以贪赃罪逮捕完颜宗翰的亲信尚书左丞高庆裔。高庆裔死于狱中,完颜宗翰亦郁郁而死。完颜希尹也被罢相。天眷元年(1138年),完颜昌、完颜宗磐等坚决主张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宋朝,以换取宋向金称臣纳贡,并将汴京行台移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国)。这时,金朝的统治仍以女真族的 内地 为中心。天眷二年,完颜希尹复任左丞相,与完颜宗弼、完颜宗弼等劾奏完颜宗磐私通宋朝。郎君吴矢(吴十)谋反被处死,也涉及完颜宗磐。金熙宗诏完颜幹、完颜希尹等逮捕完颜宗磐和完颜宗隽(金太祖子)并处死。完颜宗磐升任太师,完颜宗弼为都元帅。天眷三年,金熙宗采纳宗弼、宗弼的建议,再次出兵夺回陕西、河南地。金行台尚书省又移治汴京,以燕京路直属中央尚书省,撤销燕京行台尚书省的建置。完颜宗弼统兵进至淮南,掳掠而回。宗弼劾奏完颜希尹曾窃议继承皇位,蓄意谋反,金熙宗又杀希尹。

  皇统元年(1141年)完颜宗弼领兵南下侵宋,南宋请和。金宋议定以淮水为界,宋向金纳贡称臣。宗幹死,宗弼进拜太傅,仍为尚书左丞相、都元帅,并领行台尚书省,掌握了军政大权;七年,进为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次年,病死。宗弼死后,熙宗无力控驭朝政,皇后裴满氏结纳朝巨干预政事,帝后之间及贵族朝臣之间相互倾轧。熙宗一再逐杀大臣,朝政日益混乱。皇统九年(1149年)初,完颜宗幹次子完颜亮为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五月,被逐出朝,领行台尚书省,后又召还,为平章政事。十二月,完颜亮与左丞相完颜秉德等杀熙宗。完颜亮篡夺帝位,改年号为天德。

  4。金海陵王南侵完颜亮(金海陵王)即位后,杀完颜秉德等同谋者,又诛杀金太宗子孙七十余人。以弟完颜衮领三省事,不任宗室。又任用渤海人大■和张浩、汉人张通古、奚人萧裕等人为尚书省执政。海陵王削弱女真皇室贵族势力,组成多民族的统治集团,以巩固其统治。

  天德二年(1150年),废除汴京行台尚书省,政令统一于朝廷。正隆元年(1156年),又废除附于尚书省形同虚设的中书、门下两省,由尚书省专理政务,直属于金帝。金朝军事原统于都元帅府,设都元帅及左、右副元帅等。海陵王废都元帅府,改依汉制设枢密院,由枢密使、副使统军。尚书省与枢密院成为政治和军事最高机构,形似北宋旧制,但枢密院仍由尚书省制。

  海陵王改订的官制,成为此后金朝的定制。

  海陵王又命渤海人张浩在燕京营建都城。贞元元年(1153年),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定为中都。金太祖、太宗的陵寝也自上京迁至中都附近的大房山。海陵王的统治巩固后,随即策划进兵江南,消灭南宋。正隆六年(1161年)六月,海陵王至南京开封府,以为京都。九月,海陵王亲自统兵南下,从陆、海两路向南宋都城临安进发。十月,海陵王领兵渡淮,攻入宋淮南路。

  当海陵王领兵南下时,山东、河北、河东等路的人民相继举行起义。西北路契丹等族农牧民以撒八、移刺窝斡为首起兵反抗,规模颇大。东京留守完颜雍出兵镇压。十月,随从海陵王南下的女真猛安完颜福寿,率领从辽东征调的兵士万余人,返回辽阳,举行政变,拥立完颜雍为帝(金世宗)。金世宗下诏废黜海陵王。十月,苏保衡水军在胶西县附近海面被宋海军击败。

  十一月,海陵王亲领兵渡江受挫,在扬州被部将耶律元宜杀死。

  5。金世宗之治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后,枢密使完颜昂被任为都元帅,张浩仍为尚书令。

  苏保衡、耶律元宜等海陵王的文武官员都被金世宗继续任用,混乱的政局很快得到稳定。这时,契丹农牧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起义首领移刺窝斡杀掉撒八,在大定元年(1161年)称帝,建号天正,转战临潢府一带,攻破泰州。

  二年,转攻济州(今吉林农安),进军山西。金世宗任命仆散忠义领重兵镇压,移刺窝斡军败,被部下擒送中都处死。金军击败宋军,重新夺取陕西,又于大定三年(1163年),在宿州符离县击败南宋北伐的军队。次年,与南宋订立和约。双方各守旧日疆土,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侄皇帝。

  金世宗仍定都中都,继续实行海陵王制定的各项制度,只是尚书省又恢复被海陵王罢废的平章政事官。宋金再次和议后,金世宗又将元帅府改为枢密院,作为和平时期管理军政的最高机构。金世宗在任用海陵王朝女真官员的同时,也继承海陵王的政策,大批任用非皇室的女真人和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参与执政。女真贵族间长期以来的纷争到世宗时逐步结束。金世宗在其统治的三十年间对外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也日趋稳定。

  金太宗以来,女真民户不断南迁到汉地。金海陵王迁都中都后,上京一带的女真人大批南下,分布在燕山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女真猛安、谋克户散居在汉人村落之间,多把田地出租汉人佃户耕种,成为封建地主。

  女真人逐渐接受汉族文化,使用汉族语言,女真贵族也多习用汉语、汉文。

  金世宗继位前,即学习汉文化,即位后一面继续倡导学习汉族经史和诗文,一面又力求保持女真风俗习惯和本族文化,大力推行民族压迫。

  大定二十八年,金世宗死,其孙完颜璟(金章宗)即帝位。

  6。金朝的衰落金章宗完颜璟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在他的倡导下,更有许多女真贵族学习汉文化,而且正式下令鼓励女真屯田户与汉族通婚,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在章宗统治的二十年间,战事多发。北边的鞑靼和蒙古合底斤、山只昆等部一再起兵反抗金朝的统治。金右丞相完颜襄连年出兵,攻打北边各族。

  临潢府路的契丹人和被统治的各族也纷纷起兵,直接威胁着金朝在边疆的统治。

  泰和六年(1206年)四月,南宋宁宗、韩侂胄发动了对金朝的战争。五月,宁宗下诏北伐,各路宋兵相继失败,金兵乘势分路南下,攻占宋京西、淮南部分地区。南宋兵败求和。金朝在这次战争中也损失惨重。金右副元帅仆散揆、都元帅完颜宗浩都相继死于军中。金章宗于泰和八年病死,其第七子完颜允济(卫绍王)即位。

  在战乱不止的年代,自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三次决口,泛滥成灾,两岸农村遭到严重破坏。金朝赋税收入剧减,对外作战的军费日趋增加,财政入不敷出,大量发行纸币(交钞),又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正当金朝面临重重矛盾时,北边的蒙古族正逐渐兴起。

  7。蒙古侵金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占据漠北。金大安二年(1211年)二月,开始南侵金朝。金卫绍王完颜允济命平章政事独吉思忠领兵抵御,在乌沙堡战败退兵。七月,蒙古军攻占乌月营,进而攻入抚州(今内蒙古兴和境)。

  八月,卫绍王罢独吉思忠,命参知政事完颜承裕领兵据守野狐岭,又被蒙古军所败,退守宣德州宣平县(今河北怀安东北)。成吉思汗领兵追击,在浍河堡大败金军。完颜承裕逃往归德。蒙古的另一路大军,由西路占领金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进攻西京大同府。金守将纥石烈执中弃城遁逃。

  十月,蒙古先锋军直抵中都,久攻不下。十二月,撤军。

  崇庆元年(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掠昌州、桓州、抚州,再攻金西京。金西京留守抹燃尽忠坚守。蒙古军退回。又攻金东京辽阳府,掳掠而去。贞祐元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阴山进军,经宣德州至怀来,大败金完颜纲军。乘胜进居庸关,威胁中都。蒙古军兵分三路攻掠黄河以北的山东、河东、河北路州县,直抵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

  海滨。二年春,劫掠大批财物后又返回居庸关一带,围攻中都。

  8。宣宗南迁金兵败退,中都被围,朝中一片混乱。驻守中都城北的右副157/元帅纥石烈执中杀卫绍王完颜允济,拥立金世宗孙完颜珣为皇帝(金宣宗)。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军求和,应允向大蒙古国献纳人口财物,并将卫绍王女歧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许和,退兵至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

  蒙古军退后,金宣宗恐惧蒙古军再次入侵,五月间率领皇室,载运宫中珍宝,逃离中都,迁都汴京(河南开封)。留尚书右丞相完颜承晖留守中都。

  宣宗南迁后,驻守中都以南的金乣军起兵反金,遣使降蒙。成吉思汗立即派兵南下,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攻占中都,完颜承晖自杀。蒙古军置达鲁花赤镇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

  在蒙古军大举进攻面前,金朝充分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衰退。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其中以红袄军力量最大,金宣宗派兵镇压,仍不可遏止。另外,地主豪强在蒙古军不断侵扰下,也纷纷组织地主武装据地自保。

  贞祐四年,蒙古三木合拔都军经西夏进兵关陕,十一月抵南京。胥鼎领兵援南京,蒙古军退走。兴定元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专统大军攻金朝。次年,木华黎军攻占太原、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威逼南京。

  在蒙古军的严重威胁下,金朝以尚书右丞相术虎高琪为首的官员,主张南下侵掠南宋,扩大疆土。兴定元年四月,金兵开始南侵。胥鼎反对出兵,术虎高琪不理。金兵分路进攻,遭宋军反击。次年十二月,金宣宗命枢密副使仆散安贞辅太子完颜守绪大举南侵。金兵侵宋,原来起义抗金的红袄军纷纷投附南宋,与宋军联合抗金。兴定二年(1218年),金兵进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威胁建康府。抗金义军分道出击,金兵败退。金宣宗侵宋连遭失败,朝臣纷纷劾奏术虎高琪。十二月,术虎高琪被宣宗处死。

  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与南宋相约联合攻打金朝。八月,夏兵攻破金会州(今甘肃靖远南)。九月,攻金巩州(今甘肃陇西),与宋军会师。

  金行元帅府事赤盏合喜坚守巩州。夏兵败退。兴定五年,金宣宗又命仆散安贞领兵南下侵宋,进至宋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俘虏南宋臣民和宗室七十余人,献俘南京,金宣宗却处斩仆散安贞。

  木华黎统率的蒙古军逐渐改变以前暴虐杀掠、得地不守的作法,着重招降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攻城略地,在数年之内,占领了金辽东、辽西、山东、河北、河东、陕西的大片土地。元光元年(1222年),木华黎率领蒙古大军攻打凤翔府,不下。二年春,木华黎病死。金元帅右都监侯小叔于当年正月收复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蒙古大军再破河中府,侯小叔战死。十二月,金宣宗病死。

  9。金朝覆亡宣宗死,其子完颜守绪即位(金哀宗)。金哀宗停止侵宋战争,集中兵力抗蒙。正大三年至四年(1226- 1227年)秋,金兵进军河东,连续收复绛州(今山西新绛)、平阳、太原府。正大四年,成吉思汗军又占领德顺州(今甘肃静宁),破临洮府等地。六月,西夏国主李■投降蒙古军,西夏灭亡。

  金哀宗遣使向蒙古求和,被拒绝。七月,蒙古军进攻凤翔府和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成吉思汗病逝军中。正大五年,陕西蒙古军经泾州进入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

  正大六年(1229年),蒙古窝阔台即汗位,决定亲征金朝。攻庆阳府,不下。次年,攻破代州、石州(今山西离石),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被完颜陈和尚击退。正大八年二月,蒙古军攻破凤翔府。九月,蒙古军分三路,窝阔台亲领中军攻河中府,由白坡渡河,转攻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屯兵郑州;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率右路军,假道宋汉中地,沿汉水东下,由邓州入金境;铁木哥斡赤斤统左路军由济南进兵。窝阔台攻下河中府。拖雷进军邓州。哀宗诏枢密副使完颜合达与副使移刺蒲阿自潼关东移兵邓州。施雷部与窝阔台的一部分蒙古兵会合,进至禹山(今河南邓县西南),开兴元年(1232年)正月,完颜合达与移刺蒲阿率骑兵、步兵自邓州进军钧州(今河南禹县),至三峰山遭到蒙古军袭击,金军全部溃败,完颜合达败死,移刺蒲阿、完颜陈和尚等被俘处死。钧州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全部溃灭,金朝灭亡已成决局。

  蒙古军乘胜进围开封府。城内空虚,军民制造 震天雷 大炮反击,激战十六昼夜。金哀宗求和,蒙古军暂退。南京粮食断绝,援兵不至。十二月,哀宗率群臣自南京逃往汝州(今河南临汝),中途改道逃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天兴二年正月,南京守将崔立降蒙。六月,哀宗又从归德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联宋,夹攻金朝。十一月,宋将孟珙率兵两万至蔡州。

  十二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外城。蔡州被蒙古及宋军围困三月。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哀宗将帝位传给元帅完颜承麟,自缢而死。蒙古军入城,杀金末帝完颜承麟,金朝灭亡。

  (二)金朝的制度

  金朝是在女真族氏族部落制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初期仍保留女真族的若干旧制,兼采辽朝制度。金太宗完颜晟统治时期,在所占领的辽、宋之地,仍实行辽、宋旧制。金熙宗完颜亶时期,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金世宗完颜雍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此后,只有局部的修改。随着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展和女真族自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金朝越来越多地采用汉族的统治制度,女真旧制逐渐削弱或消失。

  1。勃极烈辅政制勃极烈原意为 官长 ,即部落酋长。女真部落联盟中原设有 国相 辅政,女真语称 国论勃极烈.金初曾在皇帝周围设勃极烈四人,辅佑国政。四勃极烈职责不同,分别称为谙版(女真语,大)勃极烈、国论(国家)

  勃极烈、阿买(第一)勃极烈、昃(第二)勃极烈。辅政的勃极烈成为朝廷最高官职,此职均由皇室贵族担任。其人数多少,并无定额。以后又有移赉(第三)勃极烈和管理对外事务的乙室(迎迓)勃极烈等。金太宗时,叔谩都诃参议国政,称阿舍极烈。金熙宗即位后,设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师,分领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事,勃极烈辅政制遂废。

  2。猛安谋克制猛安,女真语为部落军事酋长;谋克,女真语为氏族长。金朝建国后,连年对外作战,猛安谋克逐渐成为军事编制单位,仍统领女真兵士家口民户。

  金朝初期收降的外族人口也被编入猛安、谋克。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以后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作战的士兵不过十余人。金熙宗以后,女真猛安、谋克户大批南迁,分散到汉人地区,受田定居。居汉地既久,多出租田地,坐食地租,作战能力逐渐衰弱。金朝也把猛安、谋克作为荣誉封号封授。

  3。封国制金熙宗对勋臣加封国王称号,如尚书令完颜宗磐封宋国王,都元帅完颜宗翰封晋国王。海陵王削封前朝皇室贵族爵号,国王多降封为郡王。此后,皇室亲王封国者,只依国号称某王,不称国王。以下有郡王、国公为正从一品,郡公为二品,郡侯为三品。亲王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王、公无封地,只是依爵食禄。国号有大、次、小之分。大多依古邑名为号。金章宗完颜璟定制,汉、辽、唐、宋等前朝国名,不得作为臣下封国号。金朝封亲王(国王)者多为皇室宗亲。郡王、国公以下可以加封于外姓或外族官员。金宣宗南迁,招纳各地汉人地主武装抗蒙,其中九人封授郡公称号,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 宣力功臣 ,总领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史称 九公封建.

  4。官制金太宗设置尚书省及中书省、门下省为朝廷政务中枢。金海陵王废中书、门下,只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中枢官制经金世宗改订,成为金朝的定制。

  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为宰相。左、右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为宰相副贰。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

  御史台司监察,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职。翰林学士院掌制诰司命文字,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职。设大宗正府(后改大睦亲府)掌管宗室事务。

  地方官制,依辽、宋旧制,设路、府、州、县四级,但又沿袭女真旧制,各级地方长官兼领军事。金世宗定都中都(今北京)前后,设五京: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南京开封府。又设十四总管府、十九路。五京各设留守一员,兼本府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事。上京、东京等路原设提刑司,后改按察司及安抚司,长官称 使 ,掌镇抚百姓。诸路转运司,设使、副使,掌规措钱谷。总管府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事,兼任府尹。下设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一般的府,长官称府尹,掌民政而不领兵,下设同知、少尹、府判等官员。州又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三类。节镇州为军事要地,长官为节度使,统领兵马兼管本州政务,下设同知节度使、副使。防御州长官为防御使,掌防御盗贼,兼管本州政务。下设同知防御使等官。刺史州长官称刺史,专治州事,不领兵。县大体分为赤县、次赤县、诸县三类。赤县为大兴府所属大兴、宛平县。次赤县又曰剧县,户二万五千以上;二万户以上为次剧。五诸京倚部者曰京县。自亲县而下,以万户以上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三千为下县。赤县、次赤县、诸县均设令为长官,下设丞、主簿、尉。赤县设尉四员。中县而下不置丞,下县则不置尉。

  5。军事制度女真族在氏族部落制时期,原无独立的军事编制,部落氏族成员对外作战,即由猛安、谋克统领。谋克的副职蒲里衍也随同领兵。兵士从军作战带领随从一名,称为阿里喜。作战获胜,兵士可获得财物和奴隶。初期收降外族兵士,也被编入猛安、谋克。金太祖完颜旻对辽朝的契丹、奚、渤海等族降军,仍依原来建置。金太宗任辽降将刘彦宗为枢密院事兼领汉军都统。对北宋降将,也仍官旧职。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大举侵宋,始设元帅府,由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指挥作战。金海陵王时,因军帅势力强大,改设枢密院主管军事,其长官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受尚书省节制。此后,平时设枢密院,战时改元帅府,金朝后期则两套机构并置。作战时对领兵将领加给称号,战后即撤销。常驻各地的镇防军,分驻各州,向各地猛安谋克户征发兵士。猛安谋克户多由奴婢替代从军。金世宗时曾下令禁止。

  金朝建国初期,皇帝有合札谋克,即亲军护卫。金海陵王时以太祖及宗王的亲军编为合札猛安。依宋制称侍卫亲军。选年轻步兵及骑兵1600人备宿卫。金世宗时置亲军4000人。金章宗时增至6000人。沿边地区置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招讨司,设招讨使、副招讨使统领,镇抚边地诸族。各族降人编为乣军守卫边堡。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诸路设统军司,统领军马,镇守边陲。

  6。法律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仅有原始的 条教 ,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秩序。杀人及盗劫者击脑处死,没收家产,并以家属为奴隶。犯重罪者可用牲畜财物赎罪,但要削去耳、鼻,以区别于平民。

  金太祖建国前后,没有颁布正式的法律,只是宣布:①贫民负债需卖妻子为奴者,三年内不催督债务;②由平民沦为奴隶者,可以两奴隶赎一人为平民。这些规定为的是减少平民和奴隶的反抗,以巩固金奴隶制统治。金太宗占领辽、宋地区,沿用旧制。金熙宗皇统间制定的《皇统制》法令,是金朝的第一部法典。《皇统制》是 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 ,今已不存。金海陵王时,又增加了限制女真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金朝历代皇帝对法律条文都有增删。其特点是,基本上沿袭辽、宋旧法,同时,也保留了金朝自己的特点。辽代刑名有杖、徒、流、死四刑。

  金朝因南有南宋,北有蒙古,无法流放边地,因而只有杖、徒、死三刑,徒刑也可以杖刑代替。熙宗至世宗,金已逐步封建化,但仍保有奴隶制的残余。

  金朝的法律一方面对女真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对驱奴与良民的不同地位作了法律规定。

  7。科举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始行科举,以招纳辽朝故地的汉人文士,分词赋、经义两科,考中者称进士。五年,在河北、河东宋朝故地举行科举,因辽、宋所传经学内容不同,分别举行考试,称 南北选.金海陵王时统一各项制度,南北选也合并为一,取消经义科,只试诗赋。另有律科,考试律令,以选拔执政的官吏。武举考试骑射和兵书。金世宗倡导保存女真文化,特设女真进士科,以女真文字考试策论,又称策论进士。应试者为女真人子弟。金世宗以后,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女真、汉人显要官员多为科举出身。

  十、北宋南迁与宋、金和战

  (一)赵构(宋高宗)登极,南宋建立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中旬,康王赵构被钦宗派往金营求和,走到磁州,知州宗泽正修筑城防,备战抗金。宗泽劝赵构不可前往金营,赵构留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

  在金兵掠走徽宗、钦宗及后妃、宗室后,宋朝嫡亲宗室中只有康王赵构和哲宗的废后孟氏幸免于难。宗泽自大名至开德(河北大名至河南濮阳)与金兵大战十三次,连连获胜,又以孤军进到卫南(今河南滑县东)连败金兵。

  宗泽得知金兵俘掳徽、钦二帝北去,即领兵到滑州,转至大名,计划抢渡黄河,断金兵归路,截回二帝。宗泽传檄邻近各地宋兵来会,共同行动。各地宋兵到期未来。宗泽计划不能实现,于是上书康王赵构,拥戴他作皇帝。金兵退后,京城的朝官和京城外的宋将拒绝接受张邦昌的楚政权的命令,并对张邦昌施加压力,要他把政权归还给赵氏,复立赵氏为帝。张邦昌遭到人民的唾弃,在东京无法立足。吕好问等官员要张邦昌拥立赵构为帝。于是,张邦昌表示自己当伪楚皇帝只是 权宜 之计,请哲宗废后孟氏出来垂帘听政,又向在外的康王赵构上一道表文,请赵构即皇帝位。五月初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这个重建的赵宋王朝,史称南宋。

  宋王朝在南京重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对待南侵的金朝,是抗战,还是投降。对此,原北宋王朝内部主战和主降两派的尖锐斗争,又在南宋王朝重现。

  宋高宗即位不久,起用抗战派中深孚众望的李纲为相,令副元帅宗泽知开封府,领兵进驻东京。李纲、宗泽成为当时抗战派的主要代表。高宗又起用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预政务,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

  黄潜善、汪伯彦为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宋高宗同其父兄一样惧怕同金朝打仗。南宋刚建立,投降派就派人去金朝求和。张邦昌写信给完颜宗翰、完颜宗望,表示南宋愿以黄河为界,把河东、河北等许多尚由宋军坚守的州郡送给金朝。对于抗战派李纲为相,投降派极力反对。御史中丞颜岐说: 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 李纲名过其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冲破投降派的阻挠,六月,奉召入朝为相,井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振朝纲,提出十条抗金建国的建议。他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的现实,颁布新军制二十一条,严申赏罚制度;为防备金兵的再次入侵,重新调整了防务部署,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又把州郡分为要郡和次要郡,各固定一定数量的军队以资防守;他还在沿江、沿河着手建造战舰,训练水军,以期在反抗金兵入侵时发挥宋军的优势。鉴于南宋刚刚建立,正规军来不及整编,尚未形成一支足以抗金的武装力量,李纲主张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决定设置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委任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拨给钱物,令其赴河北、河东招募各地奋起的义兵,共同抗击金兵。两河人民踊跃响应,士气大振。

  李纲在进行抗金部署的同时,又同投降派进行激烈的斗争。争论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金的和战问题。

  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幻想用对金朝妥协投降的办法,来换取金对南宋政权的承认。以迎徽、钦二帝为借口,不断派使者带金银财宝进献女真贵族,试探降金的可能性。并以二帝被掳在金朝,极力备战会使二帝遭害,压制抗战派的力战主张。

  李纲则认为,对金朝的一味妥协退让只能助长女真贵族的侵略野心, 今日法勾践尝胆之志则可,法其卑辞厚赂则不可 ,主张 一切罢和议 , 专务自守之策 ,认真整修战备,以期三年之后能打败金兵, 雪振古所无之耻 ,争取二帝不待迎而自回。

  二是怎样处理伪楚皇帝张邦昌的问题。

  高宗及汪、黄一伙怕得罪金人,想利用张邦昌作为他们同完颜宗翰、完颜宗望联系投降事宜的重要工具,不但不惩办张邦昌丧失民族气节、通敌叛降的罪行,反而吹捧他 知几达变,勋在社稷 ,加封他为太傅、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

  李纲则坚决要求高宗严惩张邦昌以快人心,并表示与卖国贼誓不两立,若不严办张邦昌,自己就坚决辞职。

  三是在何处定都的问题。

  汪、黄一伙主张放弃都城开封,放弃中原继续南逃,把都城迁至有长江之险的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市)。

  李纲则认为开封是宋朝 宗庙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 ,不应放弃,在京城被金兵残毁的情况下,可先在长安、邓州、襄阳三城中选一为临时都城,待开封修葺完毕,即迁回。

  四是如何对待中原人民的抗金武装问题。

  汪、黄等投降派对两河人民的抗金武装,完全采取敌视态度,称他们为 盗贼.高宗刚一即位,黄、汪即建言 罢诸盗及民兵之为统制者 ,选择精锐编入官军,实际上是解散抗金的民兵,不准他们抗金。

  李纲采取与投降派相反的政策,依靠两河民兵抗金。黄、汪等蓄谋破坏,指使知大名府张益谦上奏:招抚使设立后,河北 盗贼 更多,应速罢废。

  李纲争辩说: 张所尚未出发,张益谦何以知道其骚扰? 又说: 朝廷因河北民众无人统率,才设置招抚使,借民力保国家,并不是设招抚使以后才有盗贼。 傅亮才出发十几天,黄潜善、汪伯彦又指责他逗留不进。李纲再为傅亮辩解,高宗不听,罢免张所、傅亮,废除招抚、经制两司。这时,殿中侍御史张浚诬蔑李纲治通敌分子之罪 有伤新政 ,攻击李纲反驳投降言论是 杜绝言路 ,整顿朝纲是 独擅朝政 ,给李纲横加上十多个罪名,要求罢李纲之职。李纲仅仅担任75天宰相,于八月十八日被罢官。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彻上书,直言李纲不可罢,黄、汪不可用,并请高宗还都、亲征,迎回徽、钦二帝。高宗竟将陈东、欧阳彻斩首。李纲竭尽思虑提出的所有抗金兴国的措施,在他罢相后全部被废除。高宗和黄、汪全部控制了军政大权。

  在李纲被逐出朝后,同投降派作坚决斗争的则是年近七旬的老将宗泽。

  宗泽(1059~1128年),字汝霖,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以同进士出身登上仕途后,虽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他却一直关心国事。在金兵第一次围攻开封撤退后,他奉诏到朝廷当谏官,在朝一再发表抗金主张,驳斥投降言行。在金兵第二次围攻开封时,曾率孤军奋战,抗击金兵。南宋建立后,他鲜明的抗金立场,为李纲所赞赏,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被李纲推荐为开封府尹,不久又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

  开封这座宋代都城,是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经金兵的洗劫,已经疮痍满目,残破不堪。各路前来的勤王兵,没有人统一指挥,纪律松弛。城市秩序混乱,物资奇缺,百姓生活困难。宗泽一到开封,立即着手整顿城市秩序,处死一批曾勾结金兵抢掠残害百姓的恶棍,严禁盗窃和哄抬物价,使开封逐步恢复正常。

  宗泽鉴于当时开封的宋军数量不多,又都为各路来的勤王兵,于是,把注意力放在团结中原地区的抗金义兵上。经过宗泽的努力,王善、丁进、王再兴、李贵、杨进等众多的义军首领,都投到宗泽的部下。云集在开封一带的义兵,据说有180万之众,确是一支抗金的有生力量。

  在安定人心和团结义兵的基础上,宗泽积极营建开封的防务。在开封城的四壁,都设有统领守御使臣,负责守御一定的区域,召募来的义兵则分属四壁的统领守御使臣统辖。在开封四周,建筑了24个坚固的壁垒,各驻兵数万,以保开封的外围。沿黄河南岸建立鱼鳞式的连珠寨,每寨都派兵驻守;同时,还挖了许多深广各丈余的壕沟,沿壕沟设障碍物,以防金朝骑兵。在宗泽的设计下,他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就在开封建立起这样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这在南宋是极少见的。

  北宋灭亡后,中原各地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奴役,纷纷奋起抗金。其中规模较大的几支义军是:八字军——河内人王彦,曾被张所任命为河北招抚司都统制。张所被罢免后,王彦率领部分义军转入太行山区坚持抗金。因义军将士在面部刺上 赤心报国,誓杀金贼 八字,故号称 八字军.八字军英勇抗金杀敌,得到两河人民的响应。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率领十九寨十余万人归服。八字军与金军顽强奋战数十百次,牵制了金军的南侵。

  红巾军——起初在晋城、长治一带活动,后来扩大到河北、陕西等地。

  声势浩大,组织严密, 心协力齐,奋不顾死.一次战斗中,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几乎被擒。金军痛恨红巾军,追捕最急,而红巾军队伍反而日渐扩大。

  五马山(在今河北赞皇境内)寨义军——其首领为宋官员赵邦杰和马扩,后来他们拥立自称 信王赵榛 (高宗兄弟)者为主将,人数达10万以上,在河北、山西等地区活动。

  梁山泊水军——梁山泊起义农民,遭宋军镇压后,继续以梁山泊为据点,坚持战斗。金军入侵中原后,以张荣为首的水军,形成一支强劲的抗金队伍。

  金军入侵中原后,以农民、士兵、下级军官、小商贩及原起义反抗宋王朝统治的农民革命武装等为主体的抗金义军,活跃于大河南北、太行东西,成为反抗金兵侵掠的重要力量。

  与广大兵民奋起抗金相反,高宗、黄潜善、汪伯彦一伙,排挤抗战派,八月间罢去李纲,十月间即实施南逃计划。高宗带着他的投降派宠臣们,从应天府沿运河逃到扬州,宋廷终于由北南移。

  金朝得知高宗南逃的消息,于十二月兵分三路再次向中原大举进兵。

  由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金东路军,在建炎二年(1128年)

  正月攻陷山东青州、潍州,至千乘县被人民武装击败,金军放弃青、潍两州退走。活动在梁山泊一带的张荣水上义军,出动船只万艘作战,沉重打击了金军。

  由完颜宗翰率领的中路军,在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攻占西京洛阳。

  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西京统制官翟进和其兄翟兴在伊川皂矾岭和驴道堰打败金兵。三月在福昌、龙门击败金军,把金军赶回河北,收复西京洛阳。

  翟进死,翟兴与河东、河北诸路义军密切联系,配合作战。

  由娄宝率领的金西路军,建炎二年正月攻陷长安,二月又连陷华、岐(今陕西凤翔南)、陇、秦诸州。鄜延经略使王庶召募黄河南北义兵抗金。十天内,得孟迪、种潜、张勉、张渐、白保、李进、李彦仙等部,各有兵万人。

  巩州(今甘肃陇西)人李彦仙领导的义兵多次和金兵交战,一月中破敌五十余垒,三月间收复陕州(今河南陕县),又过黄河收复绛州(今山西新绛)、解州(今山西运城解州镇)。邵兴率义兵归李彦仙,李彦仙命他领兵渡河收复平陆县所属四镇。另一义兵首领刘希亮收复凤翔,张宗谔收复长安。金兵至咸阳,见渭河两岸义兵皆举抗金大旗,不敢再战,只好退兵。

  人民的抗金斗争英勇壮烈,频频获胜,再一次造成抗金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高宗与一伙投降派不予理睬和支持,反而在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下诏,诬蔑义军 遂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 ,勒令解散,老将宗泽接到此诏后,立即上疏,要求高宗收回成命, 黜代言之臣,降罪己之诏,订还阙之期 ,以大慰元元激切之意.对宗泽这一正确主张,高宗不理不睬。

  宗泽得知,两河及各地抗金义兵,得不到宋朝的支持,一旦义兵被金兵镇压下去,宋朝将更难以收复失地。宗泽上疏给高宗,请求他还都开封,宗泽还着手作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备战工作。并于建炎二年五月上疏给高宗,提出了二月出师渡河的计划,要求高宗当机立断,回开封指挥这一北伐壮举。

  这时的宋高宗,正在扬州同一伙投降派一起,过着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对宗泽在开封的抗金部署,他们一开始就设置重重障碍,百般阻挠。他们对宗泽在开封声威日高,更不放心。不仅不理睬宗泽的出师北伐计划,而且准备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仲荀前往开封任东京副留守,以监视宗泽的行动。

  宗泽见自己多年辛苦准备好的渡河收复失地的计划已成泡影,不禁悲愤交加,终于积忧成疾,疽发于背,于建炎二年六月间病倒。他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诸将沉痛地说: 我因为' 二圣' (指徽宗、钦宗)蒙尘难返,积愤成疾。诸公若能为我歼灭同仇,以成主上恢复之志,我虽死亦无恨。 诸将流涕回答: 愿尽死力! 宗泽眼含热泪长吟杜甫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这位七十高龄,为抗金奋战一生的老将,最后连呼三声 过河 ,带着未竟的事业与世长辞。

  宗泽死后,高宗派投降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到开封后,把宗泽的抗金设施破坏殆尽。宗泽召集起的义兵,也因为不满杜充的倒行逆施而纷纷散去。金兵垂涎而又不得进的都城开封,已经成为不设防的城市了。

  (二)宋、金的对峙局面

  宋高宗及其投降派一伙,打击、排挤了李纲、宗泽等抗金派的领袖人物,又诬蔑、取缔各地勇猛抗金的义军,一些与义军有过联系的州县官员,以 与贼通 之罪名,被横加诛杀。宋高宗及投降派一伙的行径,是为了讨好金朝,屈膝言和乞降。但宋高宗的这些自毁抗金长城的无耻行径,更加助长了女真贵族的侵掠的野心。金朝见宗泽死后开封的防御设施已经毁尽,两河义军已成孤军,以为南侵的好时机到了。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再次南侵,目标直指扬州。金太宗还下了一道讨伐赵构的诏令,命令金军擒拿赵构,要 穷其所往而追之.金兵南下,攻陷五马山寨,抗金义军战败。完颜宗翰军出云中,陷濮州、澶渊,入山东境。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宗翰军先后攻下徐州、淮阳、泗州,并派遣拔离速率兵奔袭扬州。正在扬州过着淫乐生活的高宗、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于二月初,听到金兵奔袭扬州的急报,惊恐万分。二月初三,高宗听到拨离速部攻陷天长军(今安徽天长)的消息,带领御营都统制王渊和亲信宦官康履,慌乱逃出扬州,后渡江逃至镇江。金兵当时因尚无渡江南侵的准备,进入扬州后大肆抢掠,焚城后撤兵。

  1。苗刘之变宋高宗逃至镇江后,百官随后陆续赶到,后又仓皇逃到杭州。黄潜善、汪伯彦以投降行径而名声狼藉,朝野激愤。高宗被迫罢免汪、黄,任朱胜非为相,王渊为枢密院事兼都统制。将官苗傅、刘正彦同王渊有宿怨,对王渊的升迁不服,又听说王渊平日与作威作福的宦官康履有联系,以为王渊的升迁是勾结宦官所得。出于对王渊和宦官的怨愤,二人于三月间借 为民除害 之名,在杭州发动兵变,杀死王渊、康履及许多宦官,逼迫高宗让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让隆祐太后孟氏(即哲宗废后)垂帘听政。这就是 苗刘之变.苗傅、刘正彦是出于对王渊及康履的私怨而发动兵变,但是,他们兵变后发布的榜文揭露奸臣误国,内侍弄权,致数路生灵 在金兵入侵时 无罪而就死地 ,指责 大臣内侍等,不务修省,尚循故态 ,宋高宗 信任中官,赏罚不公 等等,确确实实反映了南宋政治腐败的真实情况,道出了当时军民反对逃跑投降,要求奋起抗金的心声。

  由于兵变的组织者苗傅、刘正彦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无谋略,在南宋的文臣武将中都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反对兵变的吕颐浩和张浚率兵压向杭州,迫使苗、刘二人同意高宗复位,兵变流产,苗、刘被杀。

  2。高宗屈膝求和、金兵再度南侵 苗刘之变 被镇压后,宰相朱胜非引咎辞职,吕颐浩为相,张浚知枢密院事。宋高宗见时局危险,下令把江宁府改名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于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由杭州北上,进驻于此,行都随移。一方面号令抗金,在江淮一带开沟引水,以阻挡金朝骑兵,还指派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授权他到陕西组织抗金斗争;另一方面,仍未放弃向金求和的主张。他一到建康,即派洪皓为 大金通问使 ,让洪皓给宗翰带信求和。金朝不允,扣留宋使。八月,高宗又派杜时亮为 奉使大金军前使 求和,在求和书中说: 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求宗翰给自己一条活路,表示愿意去掉皇帝的尊号,用金朝年号,作金朝的藩臣。这份求和书,就是高宗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自白。

  女真贵族不为宋高宗的无耻哀求所打动。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末,金军在完颜宗弼(兀术)的率领下,向江淮大举进攻,准备一举消灭南宋政权。高宗听到金军又一次南下的消息,急忙把守卫长江的重任交给从开封逃回的杜充,让隆祐太后从建康向江西方向逃跑,自己急忙从建康逃到镇江。

  九月初,又从镇江逃到常州。十月,又逃到杭州。金兵分两路进军。一路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过长江,东向攻陷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俘虏隆祐太后。另一路由兀术亲自率领,自马家渡渡江攻占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进逼建康府。杜充在金兵渡江前不作御敌部署,在金兵进逼建康府时却急忙乘船逃至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县),投降金兵。金兵遂占建康府。十二月,宗弼向杭州进军,准备活捉宋高宗。金兵如入无人之境,连续攻克杭州、越州、明州、定海。

  宋高宗见金兵向杭州追来,接受宰相吕颐浩的建议,慌忙从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又从越州逃到明州(浙江宁波),从明州下海逃到定海,顺海路逃到温州避难。宗弼追至杭州后,就地驻扎,派兵尾追高宗到明州,亦乘舟入海追赶。金兵不习海战,乘船追袭又遇大风雨,被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领的大船冲散。另江南的气候和河湖纵横的水乡地理,为金朝的骑兵所不适。宗弼见未捉到宋高宗,又恐孤军深入被切断退路,便对江南各地及杭州城大肆抢掠,用舟船满载抢劫的财物,于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离开杭州,沿运河北撤。入侵江西、湖南的金兵也随之北退。宋高宗见金兵北撤,才从温州返回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作为南宋政府的临时所在地。

  金兵北撤,一路烧杀抢掠,更激民愤。一些抗战派将领指挥军队,奋起抗击金兵。

  3。宋将抗金活动(1)黄天荡之役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驻守镇江。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当宗弼的船队北撤到镇江时,韩世忠及其夫人梁氏早已率大批战船在那里等候。宗弼到金山龙王庙察看地形,险些被韩世忠的伏兵所俘。在战斗中,金兵的船小,又不习水战,无法同韩世忠相抗。韩世忠指挥宋军,梁氏亲自击鼓,宋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宗弼惨败。金兵在黄天荡被围困达48天,宗弼金军陷入绝境,并派人向韩世忠表示愿放弃所抢掠的财物,还赠送名马,换得一条退路,遭到韩世忠严厉拒绝。后来有个奸细告诉宗弼,说只要挖开已堙塞的老鹳河故道,就可以通秦淮河。宗弼令金军连夜挖通50里老鹳河故道,才从秦淮河逃到建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天荡之役。这次战役,宋军虽未获全胜,但韩世忠以8000人的队伍,围困住号称10万的金军,扭转了南宋一味投降逃窜的颓势,意义是重大的。

  (2)建康之战宗弼从黄天荡逃回建康,又在建康大肆抢掠并纵火烧城。金兵把抢掠的财物集中到六合。从瓜步口到六合,拥挤着无数装载抢掠物品的船只。金兵火烧建康府,准备从静安镇渡江北返。到静安后,金兵又遭到宋将岳飞的沉重打击。

  岳飞(1103- 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出身农家,曾当佃客。宣和四年(1122年)投军,参加征辽之役。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侵,攻破东京开封,康王赵构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建置兵马大元帅府,岳飞志愿从军抗金。建炎元年(1127年),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岳飞上书力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被宋廷削夺军职。后随张所、王彦、宗泽等抗击金军,屡立战功。杜充代宗泽后,岳飞受杜充统辖。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失陷,杜充叛变降金。岳飞集合余部继续抗金,转移到宜兴县境,归张俊节制。27岁的青年将官岳飞,这时已在战场上转战4年,始终坚持抗金。岳飞在抗金斗争中统领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斗志旺盛的宋军。

  金兵焚掠建康府时,岳飞军正驻扎在距建康不远的前线。岳飞得知金兵到静安镇,不等张俊的命令,主动向金兵发动突然的猛攻。原建康通判钱需,在建康失陷后拒不降金,在静安镇附近联合抗金的义军、乡兵,坚持抵抗。

  岳军出击金兵,乡兵从敌后杀出,紧密配合。在两军攻下,金兵大败。金兵大小军官170多人被杀。宋军缴获金兵马甲近200副,弓箭刀旗金鼓等3500多件。金兵由于挞懒派兵前来接应,又驾小船以火箭烧毁韩世忠从镇江赶到建康江面截击金兵的海舟,才得以向北撤退。金兵败退,岳飞、钱需进驻建康府,收复了建康。

  (3)富平之战宗弼自渡江南侵失利后,一直后怕,从此不敢轻易入侵江南。在新形势下,金朝贵族也改变了对南宋进攻的策略:一方面派秦桧作为内奸潜入南京朝廷内部,进行诱降和从中破坏抗战派的抗金活动;一方面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中原地区立刘豫为 大齐皇帝 ,在金与宋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

  在高宗南逃、决意放弃中原时,金太宗告谕完颜宗望,应当再建立一个像张邦昌伪楚政权那样的 藩辅.宋济南府知府刘豫在建炎二年(1128年)

  金军南侵时,杀掉济南守将关胜,叛变降金。刘豫无耻地向金将完颜昌(挞懒)行贿送礼,请求立他为傀儡皇帝。金军南侵途中连续攻下大名、归德,并在杜充弃职逃跑后,于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攻占了南京。九月,金朝立刘豫在大名作 大齐皇帝 ,以降金的原宋太原知府张孝纯作宰相。

  建炎四年,金朝对宋用兵的重点,由江淮转移到陕西,目的是攻占陕西,以解除宋对金已占领的两河地区侧面威胁。建炎四年(1130年)秋,宋高宗对金兵的动向作了错误的判断,以为金兵又将渡江南侵,在准备再次逃跑的同时,又命令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出兵牵制金兵南下。

  在金军宗弼部侵掠东南时,西路军娄宝部攻打陕州。宋将李彦仙领兵固守,坚持两年,历大小二百余战,金军终不能前进。张浚命都统制曲端去救援,曲端按兵不动,最后陕州城粮尽无援,被金攻破,李彦仙壮烈殉职。金兵长驱入关。宋军中只有曲端的副将吴玠率兵抗击,先后在青溪岭、彭原店战败了金军。

  当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朝又派皇子、右副元帅宗辅到陕西,会合北上的宗弼军和在陕西的娄宝部,打算深入陕、川,然后顺长江东下,侵占东南。这时张浚接到宋高宗令其出兵陕州的命令,这位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就不顾一切地召集刘锡、吴玠、刘锜、孙渥、赵哲等秦川五路人马,共约30万,以刘锡为都统制,发檄文向金兵问罪,展开大规模的反击。在会战前,张浚和一些宋将都自恃有优势兵力,以为可以稳操胜券,既不认真勘察地形,又不很好布置阵列, 人数虽多,营垒不固,千疮百孔.金兵利用宋兵麻痹轻敌的思想,等到对方因轻敌而斗志松懈时,一举攻击。

  刘锡率领的五路大军在富平一战就全军溃退,丢弃了大量军用物资。这就是 富平之战.富平之战是金军南侵以来宋军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宋军战败退兵,金军入侵关陇。

  (4)和尚原之战富平战败,张浚只率兵1000余人,退到蜀口的兴州(今陕西略阳),又从兴州逃入四川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南宋军队在陕西全部溃退,至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陕西五路基本上为金所占。

  接着,金兵就向蜀口的前哨阵地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进攻,目的是占领蜀口,进军入川。

  和尚原的宋守将吴玠,是个有勇有谋之将才。在富平战败,宋军向川蜀溃逃时,吴玠坚持己见,以为应坚壁重兵扼守和尚原这一战略要地,金兵就不敢冒然侵犯,这是保卫川蜀之良策。后招集散逃之将士数千人,同将士们歃血为盟,誓死保卫和尚原。从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起,金兵一再向和尚原进攻,每次都被吴玠率将士击退。十月,宗弼率军数万人,连营三十里,再犯和尚原。吴玠率诸将利用险要地形,选强弓劲弩向金兵分番轮射,经过三天连续激烈的战斗,大破金兵,俘获金兵万计。宗弼本人也身中两箭,带伤逃回燕山。宋兵获得金兵南侵以来最辉煌的胜利,粉碎了金兵自陕川进军的计划。

  4。宋、金相峙格局的出现建炎二年、三年,金兵再次南侵,直抵海边。但这次南侵和靖康元年攻掠东京和扬州不同,在抢掠北返的途中,一再遭到南宋抗战军民的顽强抵抗,受到沉重打击。金兵被迫撤走,政治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时的金朝,统治中心仍在女真族的内地,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子)。金朝奴隶主贵族一再发动南下侵宋战争,主要的目的是抢掠财物和掳掠百姓当奴隶,还不想直接统治中原地区。金兵南侵时抢掳去大批汉人,锁上铁链,在耳部刺字,标价出卖,或赶到西夏去换马匹,或者卖给蒙古、室韦等邻近民族。女真贵族夏天北返,秋季南侵,不在中原久居。

  在金朝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豫齐国傀儡政权,于绍兴二年(1132年)迁到东京(开封)。金朝把齐国作为属国,把中原和陕西交给刘豫管理。

  宋高宗在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从海上回到越州,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返回杭州。早在建炎三年七月,高宗已有把杭州升为临安府作首都的打算。

  金兵退走后,东起淮河,西至秦岭是宋、金双方出现的一条比较稳定的战线。后来,宋金战争尽管持续多年,交战的区域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沿淮河、秦岭一线相峙的格局。

  (三)岳飞的抗金斗争与宋高宗、秦桧的叛卖行为

  1。南宋统治的确立宗弼(兀朮)自江南北撤后,在抗金军民的抗击下,连连受挫,又因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故暂时放松对江南的军事压力。宋高宗利用这一暂时的喘息机会,确立南宋小王朝的统治。

  (1)对金妥协苟安金兵退走,高宗回到临安府,一方面,假惺惺地打起恢复 、 中兴 的旗号;另一方面,在临安大兴土木,修建明堂、太庙,明显地表示出苟安江南,放弃中原的意图。这一真实意图为一些大臣所识破。御史张致远说: 创建太庙,深失复兴大计。 殿中侍御史张洵更明白地指出: 去年建明堂,今年立太庙,是将以临安为久居之地,不复有意中原。 金朝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后,高宗予以默认,彻底放弃了还都东京的打算。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的放弃中原、苟安东南的路线,被宋高宗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前御史中丞秦桧从金朝来到临安。

  秦桧(1090- 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是南宋臭名昭著的权奸、卖国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进士第,历任官太学学正,职方员外郎、御史中丞。在靖康之祸时,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

  金军攻占东京以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坚持反对立张为帝,主张另立宋朝赵氏宗室为帝,遂被金军掠虏北去。秦桧一到金朝就卖身投靠女真贵族,成了金太宗之弟挞懒的亲信,在金廷大倡和议。建炎四年(1130年)

  被金将完颜昌送回。十月,他带其妻王氏,从涟水军(今江苏涟水)航海到越州,回到南宋朝廷,声称是杀掉金朝的监视人员,夺舟冒险而归。南宋许多官员对秦桧的说法深感怀疑。但对秦桧破绽百出的神话般的故事,高宗却深信不疑。认为他 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得意地说 又得一佳士 ,并将他升迁高官。

  这时,吕颐浩已出朝为建康府安抚使,范宗尹作右相。范宗尹进上秦桧代高宗拟好的一封向完颜昌议和的国书。高宗阅后极力赞赏秦桧 朴忠过人 ,遂命刘光世向完颜昌通书致意。高宗任秦桧为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升任参知政事。绍兴元年(1131年)七月,范宗尹罢相。八月,秦桧受命作右相兼知枢密院事。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秦桧网罗南宋投降派官员,设置修改局,准备修改南宋的政治、军事制度,以适应降金的需要。左相吕颐浩回朝,与秦桧不和。秦桧抛出他的所谓可以 耸动天下 的两策: 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 ,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秦桧这一决策,不但放弃中原,而且把已在南宋的河北人、中原人全部赶回去,交给金朝和伪齐政权。八月,御史黄龟年弹劾秦桧 专主和议,沮止国家恢复远图 , 植党专权.吕颐浩也向高宗揭露秦桧。高宗自己也说: 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我是北人,该归到哪里?遂罢免其相,并告谕朝廷永不再用。秦桧为相仅一年便以露骨的投降行为遭到朝臣的反对而被罢。但秦桧的被罢,并未改变高宗放弃中原,偏安东南这一基本政策。

  (2)对内盘剥镇压金兵南侵,高宗遁逃的过程中,宋朝的溃军乘机四处劫掠,城市乡村都遭到严重的破坏。舒蕲光黄镇抚使李成、蕲黄镇抚使孔彦舟等各领兵数万人,占据州郡,到处杀掠,堕落为残害人民的盗匪,后又投降金朝或刘豫伪齐政权,往来窜扰,百姓困苦不堪。御史韩璜讲述当时的情况说: 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盗贼既退,疮痍未苏,官吏不务安集而更加刻剥,兵将所过纵暴而唯事诛求。嗷嗷之声,比比皆是,民心散叛,不绝如丝。 金兵与宋溃逃之官兵,往来拉锯式的抢掠,使百姓无以为生,苦不堪言。

  宋朝历来是把内患,尤其农民起义看作比金朝这一外敌更为可怕的事情。一些权臣主张 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南宋政权不仅把被迫起义的农民武装视为 盗匪 ,而且把中原地区的抗金义兵视为 盗贼.金兵退后,高宗随即把几个领兵大将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以及张俊统领下的岳飞等部,都从抗金前线调回,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南宋王朝就是在残酷镇压人民群众,对外屈辱投降中建立起黑暗腐朽统治的。

  (3)控制将帅高宗在以金兵南侵狼狈逃窜时,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授权抗金将帅 便宜从事 ,阻挡金兵。一旦得到喘息之机,将权日重,就又引起高宗和权臣们的疑忌。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崇奉程学的御史中丞赵鼎奏折言称: 祖宗于兵政最为留意 , 太祖和赵普讲明利害者为令典,万世守之不可失。令诸将各总重兵,不隶三衙,则民政已坏。是祖宗之法,废于陛下之手。 于是高宗下诏限制将帅转移财用和任免官员的权力。六月,又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废除南逃时设立的御营司。北宋以来,政治和军事分立两府。仁宗以后,宰相不兼枢密院事。高宗用宰相兼领军事,说是为了 收兵权,一赏罚,节财用.中书舍人季陵又上奏说: 张浚在川陕,区处军事,安置从臣,偏于太专。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翰林学士汪藻上奏 驭将三说 ,主旨是:其一, 诸将过失,不可不治 ;其二,将领只能听命,不应参预谋划,议论政事 ;其三, 自古以兵权属人久,未有不为患者 , 不早图之,后悔无及。 季陵建议 渐销诸将之权 ,能驭将方能 弭盗 、 遏敌.此时的高宗,既要依靠诸将用武力镇压人民起义和遏制金兵,又担心将领功高权重而直接威胁他的统治,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之中。南宋建国之初,主降的文臣力求高宗控制主战的将帅,其目的是防止将帅专权抗金,是投降派对金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表现,这与北宋初年太祖收兵权,主要出于防止割据复辟,巩固统治的目的是根本不相同的。

  高宗就是在对金朝且守且和,对将帅们且用且疑的战战兢兢、矛盾重重中建立起这种极不稳固的统治的。

  (4)尊程反王腐朽黑暗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也必然有所反映。

  北宋末年,钦宗即位,就下诏说: 今日政令,唯尊奉上皇诏书,修复祖宗故事。群臣庶士,亦当讲孔孟之正道,察安石旧说之不当者,羽翼朕志,以济中兴。 这里所说的孔孟之正道,系指程颐的理学。钦宗起用程颐的得意门生、程学的继承人杨时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杨时攻击王安石说: 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安石挟管、商之术,饰六艺以奸言,变乱祖宗法度 ,请钦宗 毁去(王安石)配享(孔庙)之像,使邪说淫词不为学者之惑。 钦宗下诏罢去王安石孔庙配享,改为从祀。当时国子监太学生多崇信王安石的学说,纷纷起来反驳杨时,御史中丞陈过庭也上疏弹劾杨时。杨时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被罢免。

  南宋刚一建立,宋高宗就起用杨时为工部侍郎兼内殿侍讲。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高宗追赠程颐直龙图阁。高宗称赞程颐是 老师大儒 , 自得于正心诚意之妙 , 高明自得之学,可信不疑 ,攻击变法派是 曲学阿世.范宗尹为相时,高宗对他说: 人欲明道见礼,非学问不可 , 正心诚意,帝由于此.范宗尹对曰: 人主尤以此为先务。 吕颐浩、秦桧作相时,高宗又对他们说: 人主之德,莫大于仁。 吕颐浩、秦桧则说: 圣学高明,以诚、仁二者冶心,修身、正家、齐天下有余裕矣。 高宗大力提倡程学,以此作为屈膝投敌、苟且偷生的思想依据。南宋时,程学大兴,士大夫便以程学为作官的捷径。

  对王安石的 新学 ,高宗、范宗尹、秦桧则大加围攻。他们攻击王安石的《三经义》是 邪说淫词.钦宗时,杨时曾奏请销毁《三经义》,高宗时又写出《三经新义》,从理论上向王安石进攻。为掩盖历史真相,篡改历史,高宗命范仲重修《神宗实录》,杨时也著《熙宁日录辨》,肆意篡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事实。他们一再攻击是熙宁变法造成北宋的亡国和宋朝的南逃,把王安石诋毁成丧权辱国的千古罪人,以此掩盖钦宗、高宗投降逃跑的罪责。

  2。抗战派与投降派南宋高宗统治集团对金朝一味妥协苟安,但土地和财宝阻挡不了金朝的南侵。南宋政权仍然面临战或降的抉择。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之间的激烈、反复的斗争。

  从绍兴三年(1133年)至绍兴六年(1136年)的三年间,金朝一面在川陕地区继续向南宋进攻,一面又支持伪齐刘豫从中原地区南下,同南宋展开激战,金朝不费一兵一卒,坐收渔利。

  (1)川陕之战金宗弼军自和尚原败退后,金朝又派撒离合屯兵凤翔,与宋吴玠军对峙。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撤离合绕开和尚原,率主力东进,攻下商州,沿汉水西上,进攻兴元(今陕西汉中市),宋王彦军败走。知兴元府刘子羽派兵据守饶风关(今陕西古泉县),向吴玠告急。吴玠亲自率兵日夜行300里,在金兵到达前,赶到饶风关,会合王彦军及抗金义军1。3万人守关。金兵未料到吴玠军来得如此迅速,赶忙发动猛攻,攻关六昼夜不能下。吴玠部下一个将官叛变,向金军告密,金军从小道绕到饶风关后,两面夹击,宋军撤退。

  王彦退守达州(今四川达县),吴玠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刘子羽退守潭毒山。金军到川陕界上,得知宋将张浚已有准备,不敢深入,退军至兴元,然后又从斜谷撤退。吴玠派兵追袭,金兵大败,死亡千余人,丧失了全部辎重。刘子羽进兵,收复兴元、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地,王彦收复金州(今陕西安康),全部恢复了战前局面。宋军在川陕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金军仍退守凤翔,暂时不敢进犯川蜀。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宗弼、撒离合又协同齐国的刘夔率十万骑兵侵仙人关,吴玠军万人在杀金坪抵御。吴玠领兵由七方关急援,转战七昼夜,与吴玠合兵。三月,金兵进攻关隘,吴玠督军死战,撒离合改为火攻,又被宋统领姚仲设法扑灭。吴派兵出击,宋军全力奋战,金军不支,连夜撤兵,退守凤翔。吴玠、吴玠率宋军奋勇抗击金兵,又一次胜利地保卫了川陕。吴玠升任川陕宣抚副使,又乘胜收复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和陇州(今陕西陇县)。

  (2)收复襄阳中原战场上,宋和伪齐政权不断发生小规模战事。绍兴三年(1133年)

  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会合右武大夫牛皋等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市北)。

  刘豫派宋朝叛将李成率二万人迎战,又向金朝求救兵。金朝完颜宗弼领大军南侵,李横败退,襄阳、颍昌失守。五月,懦弱的高宗下令沿边诸将不得 侵犯齐界 ,派韩肖胄等去金朝求和。十一月,韩肖胄回朝,金使李永寿同来,要挟宋归还齐俘虏和避居东南的西北士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全部让给刘豫。金使的无理要求,激起宋朝抗战将士的愤怒,纷纷请求抗金,要求高宗亲征,讨伐刘豫。岳飞建议出兵,收复襄阳六郡,恢复中原。岳飞收复建康后,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守卫长江下游。从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三年(1133年),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击破盗匪李成军,招降张用,又出兵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西路击破盗匪曹成军,又镇压了吉州(今江西吉安)和虔州(今江西赣州)的农民起义军,因而得到高宗的赏识和信任。高宗亲自召见岳飞,特赐 精忠岳飞 的军旗,升他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驻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岳飞连续上疏,建言出兵北上,进取襄阳。岳飞力主北上抗金、击齐的主张,得到宰相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的支持。赵鼎力荐岳飞为统帅。牛皋进见高宗,说 刘豫必灭,中原可复 ,受命率部去江州,归岳飞指挥。

  高宗为保南宋政权,不得不派岳飞出兵抗战,但并无恢复中原之意。在岳飞出兵之前,高宗以 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 的名义,向岳飞明确规定:只准 收复襄阳府、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随(湖北随县)、郢(今湖北钟祥)州、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市) , 不得辄出上许州军界分 ;敌军 若逃遁出界,不须远追 ; 亦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 提兵北伐' ,或言' 收复汴京' 之类,却致引惹 ; 事毕,大军复回江上屯驻.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高宗授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统兵北上。岳飞命令各路军士,所过之处,不准残害民众,不准侵犯禾稼。岳飞领兵,一举攻下郢州,齐守将京超自杀。岳军兵分两路:张宪、徐庆分兵攻随州,岳飞统兵直趋襄阳。齐将李成出襄阳40里迎战。岳飞命王贵以长枪步卒攻击李成的骑兵,命牛皋领骑兵攻击李成的步兵。李成军大败,连夜遁逃,岳飞收复襄阳。遂又派牛皋增援张宪、徐庆,又攻克随州,生擒齐将王嵩。岳飞统兵,把李成军再次击溃,先后收复邓州、唐州和信阳军。绍兴四年五月至七月,岳飞便完全按高宗的旨意,胜利地收复了襄阳六郡,屯兵鄂州(今湖北武昌)。

  岳飞出兵大捷,高宗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统辖襄阳府路。不久又晋封为武昌开国侯。这时南宋封节度使衔的,也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位大将。是年岳飞只有32岁,成了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员。

  岳飞南征北战不为个人的高官厚禄。他的宏图大志是,打败金朝,收复失地,迎回被金掠走的徽、钦二帝,洗雪靖康亡国之耻,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在30岁时写了《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抒发了他一心收复疆土的雄心壮志。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后,他目睹六郡被金兵残破的情况,联想到金兵奴役下北方人民的苦难,以更加悲愤的心情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苍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寿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声歌作。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正因为岳飞恢复失地,救民水火之凌云壮志与宋高宗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政策相抵触,随局势的发展,岳飞与高宗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岳飞也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3)打退金、齐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朝又纠合刘豫发兵南侵。金兵五万,由完颜宗弼等率领;齐兵由刘豫之子刘麟率领。金、齐兵绕开岳飞和吴玠的防区,自泗州(今江苏盱眙)和楚州(今江苏淮安)两地渡淮。高宗得报,惊恐不已,又和投降派朝臣商议逃跑避难。宰相赵鼎和参知政事沈与求等都请求高宗御驾亲征。高宗仓促间派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分别在建康、扬州、当涂驻兵防守。十月金兵进至扬州大仪镇,韩世忠军迎战。金兵败,将官挞也被擒。韩军前军统制解元和部将成闵在高邮打败金兵。韩世忠大军追至淮水,金军溃败而逃。韩世忠率军进驻楚州。

  十二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庐州(今安徽合肥),宋军败。岳飞受命来援。牛皋、徐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兵,追袭30余里,金兵败走。

  金、齐兵在淮东、淮西接连失利,于绍兴四年底退兵。金兵退后,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赵鼎、张浚分任左、右相。张浚向高宗建言,再次北伐刘豫,恢复中原。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召各部将领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市)集议北伐。议定由韩世忠军出楚州攻淮阳,刘光世屯合肥,张俊屯盱眙,岳飞驻襄阳,作进取中原的准备。

  岳飞军受命,进驻襄阳,八月间出征。前锋军顺利攻占了虢州卢氏县城,又收复了长水县。十一月,岳军王贵、董先、牛皋等部在唐州北大败齐兵,进抵蔡州(今河南汝南)境内,已距东京很近了。蔡州齐兵防守坚固。高宗下诏令岳飞退兵。齐兵乘势来追。岳飞在唐州山林设下伏兵,围歼敌兵,生擒敌兵数千人,获战马3000匹。岳军奉命退守鄂州。

  伪齐刘豫政权见宋张浚部署北伐,岳飞出征,急忙向金朝求援。这时金熙宗才继位不久,正忙于铲除守旧的女真 旧功大臣 ,扫清社会改革前进中的障碍,对刘豫求援不予理睬。刘豫只得倾巢出兵。绍兴六年(1136年)

  九月,分三路出击:中路刘麟,经寿春,攻庐州;东路刘猊,出涡口,攻定远(今安徽定远);西路孔彦舟,由光州,攻六安。东路军被韩世忠所阻,西路军攻光州不能下,只有刘麟的中路军渡过淮河到达寿春附近。

  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部将在淮河南岸雀丘附近大败刘麟军,齐兵溃退。张浚派杨沂中部援淮西,在藕塘大败齐刘猊军,齐兵纷纷投降。孔彦舟见主力军败,撤兵逃走。伪齐政权的进攻计划被彻底粉碎。

  战后,张浚面见高宗,请求罢免刘光世兵权。赵鼎反对,愤而辞相。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张浚罢免刘光世,命王德统军,郦琼不服,率部四万人投降刘豫,一时朝野震惊。张浚因处置失宜,引咎辞相。高宗遂取消岳飞的北伐计划,再用赵鼎为相。

  (4)金朝诱降刘豫出兵攻宋,惨遭失败,金朝感到刘豫无能,便在绍兴七年(1137年)

  十一月宣布废除刘豫的齐国。这时,金朝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是:继续以会宁府为中心发展其统治,还是直接进入中原地区进行统治。对此,金贵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金熙宗采纳了完颜宗磐、完颜昌的建议:把刘豫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宋朝,要宋向金称臣,纳贡岁币。金熙宗决策后,即向高宗诱降。

  绍兴七年(1137年)十二月,高宗得报可以与金议和,竟说: 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 高宗即任命秦桧为右相,作好向金投降的准备。抗战派将领正乘胜备战,想一举进兵中原,收复失地。听说高宗要议和,群情激愤。高宗决意求和,对反和抗金之议一律严厉拒绝。

  宋金使臣往来议和。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王伦再次去金朝商议地界。高宗、秦桧主张,只要议和,地界如何划都可以。在地界的划分上,赵鼎与秦桧意见不和。秦桧竟向高宗说: 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预,则其事乃可成。 高宗欣然同意,说: 朕当与卿议。 十月间,赵鼎被罢相,秦桧独揽相权。

  十月,金朝遣使来宋,要高宗跪拜接受金朝诏书。金朝 和议 的实质一旦暴露,立即遭到朝野抗战派官员的激烈反对。张浚先后五次上书,激烈反对 和议.韩世忠奏请拒绝 和议 ,主张立即决战。岳飞奏称 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并指责秦桧: 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 枢密副使王庶反对议和,要高宗 深戒前辙.秦桧罢免王庶,使出知潭州。

  高宗、秦桧罢斥抗战派,起用投降派,控制反和舆论,一意孤行,投降求和。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秦桧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诏书,接受 和议.金朝把陕西、河南等地 赐 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归还徽宗和皇后的棺木。

  高宗、秦桧竟不知耻地大事庆祝投降成功,并对百官加官进爵。抗战将领吴玠、岳飞拒不受赏。岳飞说: 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兵部侍郎张焘告知高宗,金朝仍在备战,建议加强边防。

  高宗、秦桧对此置之不理。

  (5)金朝再次南侵与岳飞等人的抗金战争不出人们所料,在南宋接受了金朝的苛刻条件一年多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军以完颜宗弼为统帅,兵分四路南下侵宋。聂儿兵出山东,完颜杲入陕西,李成入河南,宗弼率孔彦舟、郦琼、赵荣兵十余万取东京。不到一个月,根据和议金朝 赐 给宋的土地,又全部被金夺回,并威胁着淮南。

  面对宋朝覆灭的危险,高宗又只好下令各路军抗金入侵。宋、金间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

  顺昌之战——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王彦旧部八字军自水路赴任,至顺昌(今安徽阜阳),闻金军已破东京,进入陈州,决计坚守顺昌,反击金军。

  五月底,金兵三万包围顺昌。刘锜率宋军先用强弓劲弩射敌,接着步兵出其不意,猛然冲击,金兵败退20里。刘锜又乘雨夜偷袭金营,金兵又退15里。宗弼在东京听到失败的消息,亲率大军十万来援。刘锜坚不出战,以逸待劳,金兵又饮用宋军投毒之水,人马纷纷中毒。刘锜乘势追击,宗弼大败而逃。宋军以少胜多,震动了金朝。金朝把燕京珍宝北运,准备北逃,有人建议宋廷乘胜出兵直追。高宗、秦桧根本不理,而且严令刘锜退军。

  在顺昌取胜的同时,韩世忠派统制官王胜收复汝州。归于张浚部下的王德军,收复了宿州、亳州。

  川陕保卫战——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张焘受命任成都府路安抚使,路上听说金人有撕毁和约的动向,即告诉胡世将说: 和尚原最为要冲,如和尚原失守,四川就不保了。 胡世将请张焘代奏朝廷:事势危急,应调回戍守陕西的右护军,再屯蜀口。

  五月,金人进犯凤翔府的石壁寨。右护军都统制吴璘派统制官姚仲等拒敌,姚仲亲自督战,金将折合受伤,退守屯兵武功。

  六月,吴璘和都统制杨政与金军约定日期会战,完颜杲派3000骑兵直冲宋军,都统制李师颜等以骑兵迎击,金兵退入扶风县城。李师颜等攻下扶风,完颜杲亲自领兵出战,又被姚仲等击败。都统制郭浩派兵收复醴州(今陕西乾县)。

  完颜杲与吴璘、杨政夹渭河而峙,吴璘驻兵大虫岭,完颜杲不能取胜,退回凤翔。自凤翔攻打泾州,又被泾原经略使田晟战败。金兵退守凤翔,不再出战。金兵侵占和尚原进军四川的计划又一次被挫败了。

  郾城之战——绍兴十年(1140年)顺昌大捷后,岳飞从驻地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率军北伐。高宗、秦桧又想趁机乞和,六月间派李若虚到岳飞军中,传送 不得轻动,宜且班师 的命令。李若虚尚未到达,岳飞大军已经北进。李若虚后来赶上岳军,但支持北伐。岳飞得到李若虚的支持,派张宪、王贵、牛皋、徐庆、董兴、杨再兴等分路进攻,又命原太行山抗金义军首领梁兴渡河,集结各地义兵,攻取河东、河北州县。岳飞亲率主力,直取中原。

  不久,诸路岳军告捷。闰六月,张宪攻克颍昌府,又与牛皋、徐庆会师,攻克陈州。王贵部收复郑州。七月初,郝晸等收复西京洛阳,张应、韩清又与河南兵马钤辖李兴会合,攻克永安军(今河南巩县南)。在这强大的攻势下,完颜宗弼被迫率领主力与岳飞亲率的主力军于七月八日在郾城决战。金军以 铁浮图居中,以名 拐子马 的骑兵居两翼,列阵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令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金兵,下砍马足,两军鏖战到天色将黑,金兵败退。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

  宗弼在郾城败后,又于七月中率兵12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300骑做前哨,杀敌2000余人,杨再兴牺牲。张宪率大军赶到,打败金兵,金军夜间逃走。宗弼改攻颍昌,王贵、岳云与金兵大战,金兵再败,宗弼逃窜。

  岳飞对金作战,得到了太行山和两河义军的有力配合。完颜宗弼在岳家军的抗击下,准备从东京北撤。岳飞立即向高宗奏报宗弼已令其老小渡河北退的消息,并说这是 陛下中兴之机 , 金贼必亡之日 ,请求赶快命令各路兵马火速击金,发动总攻。岳家军自郾城进军到朱仙镇,距东京只有45里路了。就是在这胜利的大好形势下,高宗、秦桧又一次停战求和。

  (6)高宗、秦桧的叛卖行径与绍兴和议在岳飞指挥大军节节胜利,就要收复故都东京时。高宗、秦桧却急令张俊、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县)、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撤兵,使岳飞陷于孤立;又以 孤军不可久留 为由,勒令岳飞退兵。岳飞上书力争,说: 金贼锐气沮丧,内外震骇,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高宗、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紧急军令)迫令岳飞退兵。岳飞接到金牌,既十分愤慨,又不能违抗,悲愤地说: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只得下令退兵。岳家军第二次北伐,众多抗战将士流血牺牲,征战中原取得的辉煌胜利,又让高宗、秦桧拱手送给金朝了。

  岳飞还师后,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秦桧和他的投降派死党计谋,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高宗任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一举收回三大帅的兵权。张俊已依附秦桧主和。韩世忠、岳飞就成为秦桧的大敌。

  七月间,秦桧一伙诬告岳飞不战和放弃楚州。岳飞被罢官出朝。随后,秦桧一伙又捏造岳飞父子及部将企图谋反,把岳飞、岳云、张宪逮捕入狱。

  岳飞被捕入狱,抗战派将领被夺兵权,高宗、秦桧加紧向金朝求和投降。

  十月,高宗派吏部侍郎魏良臣使金议和,韩世忠上奏章反对,力陈秦桧误国,被免枢密使。十一月,金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议条件。双方最后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此和约签在高宗绍兴年间,故称 绍兴和议.高宗向金纳贡求和,割地称臣后,便又按金朝的意旨,加害岳飞。秦桧的党羽万俟卨对岳飞父子及张宪酷刑逼供,要岳飞承认有谋反罪,岳飞拒不承认这诬加的罪名。秦桧一伙尽管找不到任何证据,仍要以谋反罪处死。已被罢官的韩世忠责问秦桧,秦桧竟说: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或许有)。 韩世忠听后,不禁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就在 绍兴和议 订立不久,宋高宗、秦桧不顾一切地把岳飞父子及张宪定成死罪,并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除夕,把岳飞、岳云、张宪杀害。

  岳飞被害时年仅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在临牺牲之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八个大字,最终仍表现出忠贞不屈,反对投降的坚定气节。

  岳飞自20岁投军,39岁被害牺牲。19年来,为抗击金朝,收复失地,为救中原百姓,为保卫江南人民免受金朝的侵掠,转战各地,浴血奋战。岳飞没有牺牲在金兵的金戈铁马下,而是死在他所效忠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屠刀下,这就是历史的悲剧。

  岳飞被害,惨遭不幸,引起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怀念。后人在杭州修岳王庙,在汤阴建岳王祠,缅怀、崇仰岳飞的丰功伟业。痛斥迫害忠良的高宗、秦桧一伙丑类。

  历史又是这样公正无私。

  (四) 绍兴和议 后的宋、金和战形势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金派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高宗行册封礼。在宋高宗的一再请求下,金才送归其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

  高宗向金称臣,秦桧立了 头功.高宗重赏秦桧,加封太师、魏国公。

  张俊追随秦桧,附和投降,谋害岳飞,封官枢密使。后秦桧又指使御史台弹劾张俊,张俊被罢官。从此,秦桧独揽南宋军政大权。此后的十几年间,宋金之间,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

  高宗、秦桧一伙以为和约订立,投降成功,又重新做起了太 平梦。终日在临安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但是,好梦不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就把高宗一伙的和议幻梦搅破了。

  1。金完颜亮篡夺帝位,统兵南侵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采纳完颜宗幹、完颜宗弼的建议,再次出兵夺回陕西、河南地。金行台尚书省又移治汴京,以燕京路直属中央尚书省,而撤销燕京行台尚书省的建置。完颜宗弼进军至淮南,抢掠而还。完颜宗弼劾奏完颜希尹曾窃议皇位继承事,金熙宗杀希尹。

  皇统元年(1141年),完颜宗弼统兵南下侵宋,南宋请和。金宋议定,以淮水为界,宋向金纳贡称臣。这年,完颜宗幹病死。完颜宗弼进拜太傅,仍为尚书左丞相、都元帅,并领行台尚书省,掌握军政大权。皇统七年(1147年),进为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次年,病死。宗弼死,熙宗无力控制朝政,皇后裴满氏结纳朝臣干预朝政,帝后之间及贵族朝臣之间相互倾轧。熙宗一再诛杀大臣,朝政日益混乱。皇统九年(1149年)初,完颜宗幹之次子完颜亮为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五月,被逐出朝,领行台尚书省事,中途又被召还,为平章政事。十二月,完颜亮与左丞相完颜秉德等杀熙宗。完颜亮篡夺帝位,改年号为天德。

  完颜亮即位后,逐步削弱女真皇室贵族的统治势力,组成多民族的统治集团,以巩固其统治基础。天德二年(1150年)完颜亮进行了一系列改制:金熙宗对勋臣加封国王称号。完颜亮削前朝皇室贵族爵号,国王多降封为郡王。此后,皇室亲王封国者,只依国号称某王,不称国王。以下有郡王、国公、郡公、郡侯等次位。亲王、郡王、国公、郡公有封地。王、公无封地,只是依爵食禄。

  金太宗置尚书省及中书省、门下省为金朝政务中枢。完颜亮废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综理政务。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为宰相,左、右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辅佐宰相。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各部长官为尚书、侍郎。

  地方官制,依辽、宋旧制,设路、府、州、县四级,但又沿袭女真旧制,各级地方长官兼领军事。

  女真族在氏族部落制时期,原无独立的军事编制,部落氏族成员对外作战,即由猛安(女真语,即部落军事酋长)、谋克(女真语,为氏族长)统领。金太祖对外作战,依辽制设都统司管领。金太宗任辽降将刘彦宗为枢密院事兼领汉军都统。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侵宋,始设元帅府,由都元帅、左、右副元帅指挥作战。完颜亮时,因军帅势力强大,改设枢密院主管军事,其长官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受尚书省节制。此后平时设枢密院,战时改元帅府。完颜亮所设尚书省与枢密院分别成为政治和军事最高机构,很与北宋旧制相似,但金制是枢密院仍由尚书省节制。完颜亮改订的官制,成为以后金朝的定制。

  完颜亮又命渤海人张浩在燕京营建都城,贞元元年(1153年),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金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从上京迁至中都附近的大房山。完颜亮巩固了统治后,随即策划进兵江南,消灭南宋。

  对于完颜亮南侵灭宋的企图,南宋一些有识之士已有察觉。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有人上书要求高宗及早防备,宋高宗竟勃然大怒,并下诏宣布此后有再 鼓倡浮言,以惑众听 者,都要治罪。绍兴二十九年、三十年先后有人提醒高宗,金朝在拼命备战,必定南侵。对此,高宗依然无动于衷。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完颜亮发动女真族和契丹、奚兵24万,中原汉人兵15万,编组27军,准备大举南下。金兵南侵已迫在眉睫,高宗才考虑防务,从川陕防线抽调3000人马统一驻守襄阳。这时,战将仅刘锜、吴璘等人,但均年老多病,再也找不到像岳飞、韩世忠那样智勇双全,威震敌胆的将才了。这也是宋高宗一伙投降误国、自毁长城的恶果。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分兵四路南侵;一路准备从海道直取临安;一路由蔡州(今河南汝南)出发,占唐州、邓州、取襄阳;一路由凤翔出发,向四川进军,一路由完颜亮亲率主力渡淮河攻淮南。

  2。南宋抗金斗争在金兵四路出兵,主力即将过江的紧迫形势下,高宗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起用已患病在身的老将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统兵御金。

  金兵渡过淮水,长驱直入。老将刘锜领兵迎战,命副帅王权先行抵挡。

  王权和妻妾哭泣告别,以犒军为名,将家中金帛装船运走,住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刘锜又命王权进军寿春(今安徽寿县)。王权不得已,进军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听说金兵已到,连夜逃走,宋军不战而溃败。刘锜患病已重,只好退兵到镇江。高宗得知王权兵败,吓得又想走建炎四年出海避敌的老路。新任宰相陈康伯竭力劝阻,高宗暂留临安,并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建康督帅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赞军事,到江淮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完颜亮军已抵和州。奉命到江淮督战的叶义问在镇江想逃跑,被部下强留在建康。金军在和州赶造船只,打算渡江攻占采石镇,形势十分险峻。参赞军事虞允文赶到芜湖,宣布由李显忠取代王权。虞允文到采石,整顿溃军,激励士气,重新返回江边布防。完颜亮派遣五百兵士,驾船入江,亲自在江边指挥渡江。虞允文也亲自督宋军战舰迎战。当涂县义兵驾海鳅船冲击敌舟,金船被冲分两处。宋军把金兵大部分杀死在江中。次日,虞允文命舟师到杨林河口阻击金军,又在上流火烧其余金船。完颜亮不能过江,只好移军瓜洲(今江苏扬州市南)。这就是著名的 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 对已经处于困境的完颜亮是个致命的打击。这时,金军从海道攻取临安的一路,也在密州胶西县(今山东胶县)陈家岛被宋李宝军打得大败。李宝,早年在岳飞部下统领义军,屡立战功,这时任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他自请率领战船120只,弓弩手3000人,航海抗击金水军。李宝援救了抗金义兵,从海上进军到密州胶西县。知晓金军不习水战,待金舰逼近后,李宝军用火箭射金船油帆,金舰大半起火,宋军跳上金船以短兵击刺金兵。金将工部尚书苏保衡只身逃脱,金军舰队全部被歼。

  由唐、邓州取荆襄的一路金军,见到宋军已有防备,所积粮草又被焚烧,改去淮东。驻守鄂州、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和襄阳府的宋军,与义军互相配合,击退金兵,先后收复蔡州、邓州、陈州、顺昌府等地。

  进犯川陕的一路金兵,受到四川宣抚使吴璘军的痛击,吴璘指挥各路军马先后收复了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巩(今甘肃陇西)、兰、商(今陕西商县)、虢(今甘肃镇原)等州。

  金军后方,抗金义军也纷纷起兵。魏胜攻克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使完颜亮南侵产生了后顾之忧。

  在金军南侵连连受挫时,金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一场新的纷争。十月,随从完颜亮南下的女真猛安完颜福寿,率领辽东征调的兵士万余人,返回辽阳,举行政变,拥立留守东京的完颜雍为帝(金世宗)。金世宗下诏废黜海陵王完颜亮。这消息已传到完颜亮的军中。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移军向东,准备从瓜洲渡江。但这时,宋将虞允文已经又赶到瓜洲对岸的京口,作了严密的防御部署。金兵见渡江难以成功,要求完颜亮退回扬州再作打算,完颜亮不采众人议,强迫金军将士冒死渡江,激起兵变,完颜亮被杀,金兵撤向北方。南宋军队乘势收复两淮,取得了抗金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主战主和之争。高宗退位完颜亮为部下所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金军南侵以失败告终。在此形势下,南宋政权仍然面临着抗战还是求和的选择。以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主张乘胜求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金朝在退兵后遣使来告金世宗继位。高宗说: 今若拒之,则未测来意,有碍交好。 一些大臣认为,金朝南侵,已弃绝原来盟约,接待金使,当用平等的敌国礼,不应再称臣。而高宗则一心指望向金求回河南的皇室陵寝地,不顾群臣的反对,竟然说: 朕料此事终归于和 , 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 一句后,为了苟且偷安,甘愿作金朝的属国藩臣。投降派官员附和高宗,说土地是实利,称臣是虚名,力主继续称臣。金朝使臣到临安,要求宋朝行臣礼。宰相陈康伯予以驳斥,改用敌国礼接待。宋使洪迈去金朝报聘。高宗又亲自写手札给洪迈,说: 若彼能以河南见归,必欲居尊如故,朕复屈己,亦何所惜。 高宗在抗金取得胜利时,仍一再表示,继续对金 屈己 称臣,推行投降的路线。

  与高宗相反,抗战派则主张乘胜北伐,扩大战果,收复中原。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李若川、柳大节说,完颜亮被杀,金朝内乱,是不可失之机会,请高宗召集诸大臣共议军事,诸路并进,恢复中原,一举灭金。洪适建议,密传檄文,号召中原义兵,各取州县,等待时机,恢复故地。张浚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出判建康府。高宗命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虞允中为副使,不用张浚领兵,对此举,朝野大为失望。给事中金安节、起居舍人刘珙等,请高宗 别择重臣,以付盛举.高宗大怒,说这是专为张浚说话。

  刘珙等继续反对,高宗改命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杨存中只措置两淮。张浚判建康府,事无巨细,一切亲自处理。朝野上下热烈拥护抗战派张浚。

  宋高宗鉴于金人背盟宣告自己投降政策的破产及朝野抗战声浪不断高涨,感到难以维持统治,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宣布退位,让位给他的养子赵■(sh6n)(宋孝宗),自己当了太上皇。高宗统治三十六年,从且战且和到一意求降,最终投降破产,被迫退位。

  十一、南宋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世宗即皇位。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传给孝宗赵■。宋、金对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金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南侵战争。南宋王朝仍然面临着是抗战收复失地,还是苟且偷安于江南的抉择,其内部主战派与投降派继续进行着激烈、曲折的斗争。

  (一)孝宗、张浚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

  宋孝宗赵■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孝宗即位,改年号 隆兴.孝宗在当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金。在完颜亮南侵时,曾请求亲自作先锋抗敌。孝宗继承皇位后,就召见抗战派将领张浚,说: 久闻公名,今朝廷所赖惟公。 张浚痛斥投降派主和,请求孝宗抗敌进取。孝宗任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统帅军马,加少傅,封魏国公。七月,孝宗颁诏,追复岳飞父子的官爵,依官礼改葬,岳飞的子孙也都特予录用。孝宗即位便起用张浚、追复岳飞,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隆兴元年(1163年)初,张浚为枢密使。史浩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辛次膺为同知枢密院事。抗战派在朝中占了优势。右相史浩成为投降派的代表。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分别由濠州(安徽凤阳)、泗州(江苏盱眙)率兵出击。李显忠于五月初按计划攻下灵璧县(安徽灵璧)。邵宏渊自泗州围攻虹县(安徽泗县),久攻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招降虹县金守将。李、邵合兵,进取宿州。宿州的胜利,使得朝内外受到鼓舞。

  孝宗授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邵不服,与李不和。金兵自睢阳反攻宿州,被李显忠击退。金兵继续增援,李、邵分兵夹击。邵宏渊临阵按兵不动。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李显忠奋力抵御,但孤军难敌,夜间自宿州撤出。金兵追至符离。

  符离战败,孝宗产生了动摇。七月,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右相。八月,派卢仲贤到金军议和,金朝提出要宋割让海州、泗州、唐州、邓州。抗战派官员纷纷反对割地求和。孝宗又有所悔悟。金朝陈兵淮上,原想对宋威胁、讹诈。但张浚已修筑城堡,整军待战,金无力南侵,撤兵。

  隆兴二年(1164年)四月,张浚视师江淮。投降派汤思退攻击张浚目无朝廷,拥兵自重,浪费国用。在投降派的压力下,孝宗召回张浚罢其相位,出判福州。老将张浚病死在出判福州的途中。汤思退一方面命令解散万弩营,拆毁防御工事,撤退海州、泗州的守军,又逮捕反对割地求和主张抗金的二十余位官员投入监狱;另一方面,又派人使金,要金出兵迫宋求和。金军于十月间再次发兵渡淮南侵,一路攻占楚州、濠州、滁州。在金军的威胁下,孝宗屈辱求和,派王抃赴金营答应割让商、秦两州。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派魏杞赴金,重新订立和约。和约规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金之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旧疆,宋每年给金的 岁贡 改为 岁币 ,银绢由各25万两、匹,减为各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史称这一和约为 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 是宋、金对峙新形势的产物,对宋来说,仍是一个屈辱的 和议.在 和议 后,宋、金之间约三十年不再有大的战事。

  1。抗战派继续备战 隆兴和议 后,孝宗不甘心就此妥协,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乾道三年(1167年),孝宗起用抗金的老将虞允文入枢密院参预军务。乾道五年(1169年)虞允文为宰相,成为朝中抗金派的主要代表。

  按 隆兴和议 ,宋向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但 和议 后,使臣往来受书,仍沿用君臣礼。孝宗很是气恼。虞允文主张派遣使臣向金索还北宋皇陵所在地洛阳、巩县,并要求改订受书礼。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虞允文派范成大出使金朝,面见金世宗,拿出改礼索地的文书,遭到金朝的拒绝。于是孝宗在各地修筑城防,作抗金的准备,陆续在庐州、和州、楚州和襄阳府等战略要地,加强防御。虞允文还建言加强民间抗金武装,由官员统领教练,一旦发生战事,就可以分派守关。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以虞允文为少保、四川宣抚使,到四川整军备战。虞允文去后,孝宗命各州军轮番训练。虞允文到四川一年,选训兵士,增加口粮,添置战马,很有成效。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在四川病故。孝宗计划从四川出兵,与朝廷主力配合,在河南会师的战略落空了。

  2。孝宗理财备战和朝内的思想斗争虞允文死后,孝宗以叶衡为右相,龚茂良为参知政事。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叶衡罢相。此后三年间,龚茂良虽为参知政事,实为宰相。孝宗意在整军备战,而龚茂良却是个妥协派,一再阻碍孝宗备战抗金。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孝宗罢龚茂良出朝,起用王淮为参知政事。淳熙八年(1181年)又任王淮为宰相。王淮在高宗绍兴末年任御史官,曾建策 刑赏、黜陟 之权应集中在皇帝身上。孝宗即位后,王淮被孝宗召见,建策 择将、备器、简兵、足食 ,主张备战抗金。孝宗制定理财备战的执政方针。王淮为相一直执行孝宗的这一方针。

  孝宗模仿北宋初年的办法,把州县的积余钱物集中到朝廷,设置封桩库,逐年储备,作为备战的军需。淳熙六年(1179年),封桩库只有现钱530万贯,淳熙十年(1183年)则增加到3000多万贯,加上地方桩积钱,共达4700余万贯。应该说,孝宗、王淮的 理财 ,只是把地方的资财更多地集中到朝廷,制度上没有重大的改革;而备战,也只是对军兵作一些整顿,以便作战时调集。这些都不是北伐抗金的完整计划。但孝宗以抗金备战为国策,使得朝内外主张抗金雪耻的人备受鼓舞。

  此时,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既表现为政治上的对立,也表现为思想上的对立。

  龚茂良执政时,曾推荐朱熹到朝廷作官。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时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思想,是宋代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以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南侵。一因宋军民的抗击,二因金贵族内部政变,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朱熹这时给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写信,说这次抗金胜利,为 天命 保祐, 盖天命眷顾宗庙礼稷之灵.另外,他倡言要固内以守,还不到乘胜北上的时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刚即位的宋孝宗诏求直言。八月,朱熹向孝宗上《封事》,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熟讲 帝王之学 即 致知格物 、 正心诚意 等 古者圣帝明王之学.要孝宗首先从 致知格物 、正心诚意 做起,排斥一切邪说,这样才能治国平天下。二是尽早定下 修攘之计.要报仇雪耻,恢复失地,必先修内政。三是任用贤能,以修政事。提出:正朝廷 、 立纪纲 、 厉风俗 、 选守令 的主张。这时的朱熹,向孝宗陈述主和之害,复仇之利,反和主战的立场是鲜明的。

  隆兴二年(1164年)订立和议后,朱熹一方面仍主张抗战,但要推迟到以后来复仇,即 万世臣子之所以报 ;另一方面,又主张 力未足以报 时就自守。原来复仇的锐气和紧迫感弱了,而代之以战、守结合,以待时机。

  后来,随南宋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朱熹把威胁南宋政权的原因,不归于金统治者进扰,反而归结为农民的反抗、起义,提出 先安内而后攘外 ,注重 内修政事 ,把防范农民起义放在首位。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上书给孝宗,继续讲 正心术,立纪纲 ,并把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 民生日蹙 、财用日匮 、 军政日紊 以及未能收复失地等等问题都归结为不信先王之大道,把孝宗、王淮理财、治军之举说成是悦于功利之说。

  在王淮支持下,朝中抗战派纷纷上书驳斥朱熹及其道学。揭露朱熹道学最力者,当推永康人陈亮。正当朱熹一再鼓吹 治天下当以正心诚意为本 的时候,陈亮则说: 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以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 陈亮以 实事实功 ,反对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 的说教。陈亮的学说在浙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传播到江西。

  陈亮和朱熹关于 王霸义利之辩 ,是北宋以来政治斗争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表现。

  陈亮的思想主张,得到了抗战派辛弃疾的支持。辛弃疾因坚持抗战反金,屡遭妥协派的打击,终于淳熙九年(1182年)被罢官,退居信州上饶。坚持抗战反金是陈亮、辛弃疾思想一致的基础。

  淳熙十四年(1187年)周必大任右相,留正任参知政事。二人都支持朱熹。周必大向孝宗推荐朱熹。六月,朱熹入朝奏事,有人则规劝他 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慎句复言.朱熹则回答: 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尹乎! 于是朱熹仍大讲 致知格物 、 正心诚意 之说。

  淳熙十五年(1188年)五月,王淮被排挤罢相。朱熹又向孝宗上奏书,长达万余言。书中说: 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今日之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 在这六项 急务 中,根本没有抗战复疆,甚至不提过去曾经说过的 不共戴天之仇 ,反而说 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意难除 ,要孝宗 先必东南之未治为忧,而正心克己. 是以数年以来,纲维解弛,衅孽萌生,区区东南事,犹有不胜虑者,何恢复之可图乎。 意思很清楚,一个小小的东南的事情就够多的了,已经应接不暇,哪里还顾得上去抗金恢复中原呢?

  朱熹洋洋万言的奏书,一再声言 正心诚意 为万务之先,其实是反对抗金,主张妥协。也因为这一立场,使得朱熹这位当代的 名士 、 大儒 ,成了投降派的思想代表。

  3。投降派打击抗战派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病故,金章宗完颜理璟继承皇位。

  按 隆兴和议 金宋为叔侄之国。此时宋孝宗已63岁,他不愿向比他小42岁的金章宗称侄,于是把帝位传给赵惇(光宗)。

  光宗即位,周必大、留正分任左、右丞相,王蔺任参知政事。光宗即位时已经四十多岁。即位前,虽作过临安府尹,实际是长期生长深宫,不谙世务。即位不久,就患了 心疾 ,宫内由皇后李氏所左右,朝政被反战主和的投降派官员所操纵。李后骄恣专横,受宋孝宗训责,对孝宗极其怨恨,就挑拨光宗与孝宗的父子关系,使宋光宗视其父如仇敌。

  光宗即位不久,御吏刘光祖上书,系统提出遵奉道学的主张,攻击神宗不尊重先古圣王之学,招致王安石变法,建议明确规定道学为是、为正,反对道学者为非、为邪,以道学为宗旨。

  绍熙元年(1190年),留正升任左相,独专相位。留正执政,孝宗时一些主战的朝臣,相继受到打击。陈亮入狱,陈贾不能入朝,辛弃疾被罢官。

  川蜀一直由抗战派将领吴玠、吴璘等驻守,多次败金,粉碎金朝入蜀的企图。绍熙三年(1192年),留正以宋朝防范大将专权的 祖宗旧法 ,派户部侍郎丘崈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丘崈入川后,一再攻击利州(四川广元)

  安抚使吴挺(吴璘子)。绍熙四年,吴挺死。吴氏后人被规定不得再领兵。

  抗战派在四川的兵权被剥夺了。

  光宗、李后与太上皇孝宗之间,矛盾重重,日益不和。绍熙二年(1191年)李后请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孝宗不允。此后,光宗长期不去见孝宗。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病死。孝宗死前,光宗不前往探视,死后不扶柩服丧,使得孝宗葬礼无法进行,朝中骚动。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建议立太子。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閤门事韩侂胄等共同策划,取得宋高宗吴皇后的赞同,迫令光宗退位。立其子赵扩(宋宁宗)为皇帝,并执孝宗葬礼。宁宗即位后韩侂胄和赵汝愚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宁宗、韩侂胄禁道学和又一次北伐战争

  赵汝愚为宋室皇族。孝宗时中状元,曾任太子侍讲,为光宗讲授儒学。

  宁宗即位,赵汝愚任枢密使,又任右相,执掌朝政大权。赵汝愚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荐用朱熹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讲道学。朱熹当时知潭州,得到诏命,立即启程回临安。赵汝愚是道学的积极支持者,于是,把一批道学家和推崇道学的人引荐入朝为官。

  此时,为宁宗上台出过力的韩侂胄势力也在迅速发展。韩侂胄为北宋大臣韩琦曾孙,宁宗韩后叔祖。韩侂胄利用外戚这个特殊身份及知閤门事兼枢密都承旨这个职务之便,在接近宋宁宗及为宁宗传宣诏旨时施展手段,很快得到宁宗的信任。又得到朝内抗金主战官员的支持,尤其得到参知政事京镗的支持。

  朱熹见宁宗,仍大讲正心诚意、存理天欲的道学,而且借给皇帝讲学之机,干预朝政。朱熹又勾结吏部侍郎彭龟年一同弹劾韩侂胄。绍熙五年(1194年)闰十月,宁宗下诏免去朱熹侍讲之职,并说: 朱熹所言,多不可用! 赵汝愚上书力保朱熹,傅良、刘光祖、邓驿等纷纷请留朱熹在朝,都被宁宗拒绝。彭龟年因攻击韩侂胄被罢出朝。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李沐上言,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赵汝愚罢相,次年正月在衡州病死。

  1。禁止道学庆元二年(1196年),京镗任右相。韩侂胄加开府仪同三司,权位重于宰相。韩侂胄、京镗取得朝政大权。

  韩、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对政治上的反对派予以打击和迫害。由于朱熹及崇尚道学的人大部站在政敌赵汝愚的一边,韩侂胄就以禁道学来打击自己的政敌。于是朝中反道学的官员,纷纷揭露朱熹的道学是 伪学.胡纮上书说: 比年以来,伪学猖獗,图为不轨,摇动上皇(光宗),诋毁圣德。 宁宗下旨,朱熹降两官,朱熹门徒蔡元定送道州编管。又严令禁止道学。甚至有人上书请斩朱熹,以绝伪学。庆元二年(1196年)宁宗下诏:凡与伪学有牵连的人不准在朝作官。又下诏:在科举考试时,要写明本人 委不是伪学 ,凡引用道学义理者,一律黜落。荐举官员时,也必须在奏读前面申说 非伪学之人.庆元三年(1197年),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 逆党 ,开列 伪学逆党 党籍。其中宰执四人:赵汝愚、留正、王蔺、周必大;待制以上,朱熹、彭龟年、薛叔似等13人;余官刘光祖、叶适等31人;武臣和士人11人;共59人。名列党籍者受到程度不同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和参加科举考试。此事发生在宋宁宗庆元年间,故称 庆元党禁.这个党禁一直延续到嘉泰二年(1202年)。

  韩侂胃担心自己一旦失势遭到报复,才弛道学之禁。

  2。崇岳贬泰如何对待南宋初岳飞、秦桧这两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其功过是非,是南宋思想上、政治上激烈斗争的一个方面。孝宗初年,追复岳飞原官职。淳熙六年(1179年),加谥号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韩侂胄又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极高的政治地位,以褒奖抗战派将士。秦桧死后,高宗加封他中王,谥忠献。孝宗时,揭露秦桧的奸恶,但还没有改变其爵谥。开禧二年(1206年),宁宗、韩侂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

  宁宗、韩侂胄对岳飞的推崇,对秦桧的贬抑,是对抗金派的鼓励,对投降派的打击,也是为北伐抗金作舆论准备。

  3。北伐抗金韩侂胄执政,起用被排斥的抗战派和反道学的官员。陈贾任兵部侍郎,吴曦任四川宣抚副使,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立班宰相之上。并下令各军秘密作行军的准备,出朝廷封桩库金万两作军需。命吴曦练兵西蜀,赵淳、皇甫斌准备出兵取唐、邓两州。

  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军收复泗 州,陈孝庆攻下虹县,江州统制许进攻下新息县。宋兵出兵得胜,形势大好。五月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

  应该说,韩侂胄北伐抗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是较充分的,但对抗金将领却准备不足。自隆兴元年(1163年)符离战败后,宋、金多年未发生大的战争。坚持抗战的将领大多年事已高,比如辛弃疾当时已是六十五岁的老翁了。尽管韩侂胄已于嘉泰二年(1202年)弛道学之禁,追复赵汝愚、朱熹的官职,准许开列党籍之人复官,企图争取他们一致抗金,但未得到他们的合作,如薛叔似、许及之、丘崈都辞不受命。将帅乏人。

  宋军本无抗金强将,内部又出内奸。吴曦在四川暗通金朝,图谋叛变割据,求金封他作蜀王。韩侂胄催促吴曦自四川出兵,吴曦根本不理。金兵攻打战略要地和尚原,守将王喜力战,而吴曦下令撤兵,宋军溃退。开禧元年(1205年)底,吴曦秘密接受金朝的诏书、金印,作蜀王。吴曦叛变,使得宋北伐抗金遭到严重破坏。

  金军有吴曦在四川作内奸,得以集中兵力到东线作战。宋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败于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不克,全军大败,池州(今安徽贵池)副都统制郭倬与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李汝冀败于宿州,建康府都统制李爽败于寿州(今安徽凤台)。只有通将毕再遇屡获胜利,但无补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攻破光化军(今湖北光化西北)、枣阳军(今湖北枣阳)、信阳军、随州,又渡过淮河,攻陷安丰军(今安徽寿县)、濠州(今安徽凤阳)、滁州、真州(今江苏仪征)等地。开禧二年(1206年)底,金军秘密派人去见丘崈,示意讲和。丘崈密送金使北归。从此,丘崈多次遣使与金军谈和,暂行停战。

  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吴曦在川蜀行宫,称蜀王,置百官,向金称臣,进献誓表和四川图志,割让关外西和州(今甘肃西和)、成州(今甘肃成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阶州(今甘肃武都)四郡。长期以来坚持抗战的四川军民,对吴曦的叛变降金,展开了激烈的反抗。四川宣抚副使司随军转运使安丙、监兴州合江仓杨巨源及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联合兵士李贵、进士杨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数十人,闯入伪宫,诛杀叛贼吴曦,平定了这次叛乱。

  诛灭叛贼,人心大快。韩侂胄任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金兵一心依靠吴曦,毫无作战准备。杨巨源、李好义乘势击金。李好义收复西和州,张林、李简收复成州,刘昌国收复阶州,张翼收复凤州,孙忠锐收复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李好义进兵至独头岭(甘肃西和东南),与当地民兵夹攻金军。金军大败,金将完颜钦逃走。李好义又请乘胜进取秦陇,安丙不许。

  身为四川安抚副使的安丙不许乘胜北伐,却在宋军内部相互残杀。安丙与孙忠锐不和,命杨巨源伏兵杀之。刘昌国放毒,害死李好义。安丙又诬指杨巨源谋反,把他下狱致死。四川抗金军民奋战创造的大好形势,又被安丙这类人给白白断送了。

  韩侂胄还想筹划北伐,朝中主降派官员大肆活动。史弥远任礼部侍郎,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这时的金军也无力与宋继续作战,主力撤回淮河以北,只留下一路军驻守濠州等待和议。庆元六年(1200年)韩皇后死,嘉泰二年(1202年)宁宗立杨氏为后,韩侂胄曾持异议。杨后对韩侂胄深怀仇怨。杨后与兄杨次山主降。杨后、杨次山和史弥远指使中军统制,代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秘密谋杀韩侂胄。嘉定元年(1208年)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无理要求,割下韩侂胄、苏师旦的头,派使臣王柟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的条件:改金宋叔侄之国为伯侄之国,岁币由银绢各20万两、匹,增至各30万两、匹,宋朝另付犒军银(赔款)300万两。

  宋宁宗、韩侂胄的北伐,因出了叛徒和内部纷争,最终遭投降派的破坏而失败,南宋又一次可耻地屈膝降金。

  (三)史弥远控制南宋和道学统治的确立

  1。史弥远专权杨后、史弥远秘密杀死韩侂胄后,皇子询被立为太子;杨后之兄杨次山加开府仪同三司;史弥远知枢密院事,嘉定元年(1208年)任右丞相,开始长期专擅朝政。

  史弥远执政后,一方面恢复秦桧的王爵和谥号;另一方面,对韩侂胄北伐时的执政官员和抗战将领,加以排挤、打击。陈自强罢相,被贬雷州,家产没收。邓友龙贬南雄州。郭倪、张岩等罢官。辛弃疾虽已死去几年,仍被加上 迎合开边 之罪名,剥夺爵位。

  叶适在韩侂胄禁道学时,因附和朱熹,被列入伪学党籍。嘉泰二年(1202年)解除党禁,叶适恢复官职。开禧二年(1206年)叶适出知建康府,曾抗击金兵获胜。史弥远当政,叶适因支持韩侂胄抗战,被罢官夺职。主战派官员皆遭贬谪,而主和投降派的丘崈却升任江淮制置使,后又升迁为同知枢密院事。

  正因为史弥远擅权、主降,抗战派罗日愿联络宫内外下级军官及抗战的民众,准备杀死史弥远。部署确定后,叛徒告密,史弥远逮捕罗日愿,施酷刑把罗处死。

  2。抗击金兵南侵的斗争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发动北伐,金朝抗阻宋兵时,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举行忽里台(蒙语,即为蒙古族的诸王大会、大朝会),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将全蒙古游牧民族统一起来建立了蒙古族的汗国。成吉思汗建国后,就开始向邻境发动掠夺性战争。1205年、1207年和1209年三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国称臣纳贡。西夏既降服,接着全力攻打金朝。1211年(宋宁宗嘉定四年),成吉思汗统兵攻入金朝西北边疆,取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郊)、抚州(今河北张北)等山后诸州,于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北击溃30万金守军,追至浍河堡,歼其大半。

  1208年,金章宗完颜璟病死,金世宗第七子完颜允济(卫绍王)即位。

  他即位后三年就不断受到蒙古族成吉思汗的侵扰。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抚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将固守,蒙古军退回。

  又攻金东京辽阳府,掳掠而去。1213年,成吉思汗自阴山进军,经宣德州至怀来,大败金完颜纲军,乘胜进攻居庸关,威胁中都。蒙古军兵分三路攻掠黄河以北的山东、河北、河东各州县,直抵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海滨。

  金军一路败退,朝中一片混乱。驻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在金贞祐元年(1213年)八月杀卫绍王允济,迎立金世宗孙完颜珣继帝位(金宣宗)。九月金宣宗完颜珣遣使向蒙古军求和。1214年三月,中都被围,金宣宗献纳人口财物,并将卫绍王女歧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许和退军。五月间,金宣宗深恐蒙军再侵,率皇室百官,运载珠宝财物,迁都到南京(开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迁都南逃,再次统兵南下。1215年,中都和辽东、河北、山东860余城,皆为蒙古军攻占。

  新形势产生新问题。宋仍面临着抗金与守和的选择。金朝要回答的是联合宋抵抗蒙,还是南下侵占比他更软弱的宋朝这个大问题。金朝以尚书右丞相术虎高琪为首的官员,主张南下侵掠南宋,扩大疆土。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宣宗发兵渡淮,分道南侵。乌古论庆寿侵樊城,围枣阳。完颜阿邻入大散关,进攻西和州、阶州、成州。宋宁宗下诏令京湖、江淮、四川等地处置使 便宜行事 ,宋金战事又起。

  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方,早在边地设防备战,曾亲自到襄阳部署抗金,在光化军、信阳、均州等地加派守兵。枣阳守将赵观在城外击败金兵,枣阳围解。京湖将王辛、刘世兴部也在光山、随州获胜,金兵败走。赵方奏疏,反和主战。宁宗下诏,朝廷守和议,不大举发兵,各地将领可抗金立功。

  老奸巨猾的史弥远,不明确表态,坐观成败。

  金军败走枣阳,于嘉定十年(1217年)十二月侵四川,破天水军。宋守将黄炎孙不战而逃。嘉定十一年二月,金兵攻破皂郊堡。三月,宋将王逸率宋军及抗金民兵10万人一举收复大散关及皂郊堡,斩金统军将领完颜斌,进攻秦州。沔阳都统制刘昌祖竟下令王逸退兵,并解散抗金民兵。四月,金兵相继攻占皂郊堡、西和州、成州、阶州。宋将吴政、张威先后英勇抗金。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派安丙为四川宣抚使。安丙曾约西夏出兵夹击金兵,西夏虽出兵,也未能阻住金兵。

  京湖一路,赵方率宋军英勇抗金。嘉定十一年(1218年),金兵再次围攻枣阳,宋军夹攻,金兵大败。次年,金军完颜讹可部再次围攻枣阳。赵方派兵攻唐、邓二州,攻打金兵的后路。金兵猛攻枣阳八十余日,终未攻下。

  宋军直攻金营,金兵溃败,完颜讹可单骑逃跑。京湖一路,金兵三攻枣阳,终不能入。

  江淮制置使李珏扼宋淮水,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兵南侵滁、濠、光三州。李珏派武师道领兵援救。抗金民兵分道狙击金兵,金兵败退。宋将李全军追杀金将数人,得胜而归。

  自嘉定十年(1217年)以来,六年间金兵多次分道南侵。由于抗金将士和民兵坚决抗击,金军一再遭到失败,不得南下。

  金兵侵宋连遭失败,朝臣纷纷上奏,弹劾术虎高琪。1218年十二月,术虎高琪被宣宗处死。嘉定十七年(1224年)三月,金朝遣使臣至宋 通好.金宣宗在江南扩疆的图谋被粉碎了。

  金兵被挫败后不久,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死。曾参与谋害韩侂胄的太子询已于嘉定十二年(1220年)病死。嘉定十四年立宗室子赵竑为太子。史弥远得知太子赵竑痛恨他专权误国,便阴谋废太子。宋宁宗死,史弥远、郑清之不顾杨后的反对,强立赵昀为帝(宋理宗),废赵竑为济王,出居湖州(今浙江吴兴)。

  史弥远擅权自专,阴谋政变,激起朝野人士的强烈愤慨。湖州人潘壬、潘丙拥立赵竑为帝,史弥远派兵捕斩潘壬,又逼赵竑自缢。一些言明真相的朝臣,都被罢官出朝。理宗、史弥远的统治确立了。

  在宋朝挫败金兵南侵的过程中,大批抗金民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史弥远等投降派却把民众武装看作危险的敌人,伺机把他们消灭。制置副使贾涉给史弥远写信说: 以前的祸患,不过是金朝。现在的祸患,又有山东忠义(即抗金民众武装)和北边(指蒙古),应该赶快设法消除。 嘉定十三年(1220年),贾涉假称召抗金民兵领袖季先入朝,在路上杀死季先。季先部下石珪干涉。贾涉命李全攻石珪,石珪投降蒙古。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

  李全杀宋楚州知州许国,占据青州。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攻青州,李全也投降蒙古。

  史弥远不惜使用一切阴谋诡计,或直接杀害义兵,或挑拨关系令其自相残杀,或逼迫他们降敌。其目的是消灭朝内外的抗战力量,扫除投敌的一切障碍。

  3。确立道学的统治地位宋理宗赵昀为史弥远所立,一切听从史弥远摆布。史弥远独揽大权,理宗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绍定六年(1233年),执政长达26年的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郑清之作丞相。

  史弥远执政时,就加谥朱熹为朱文公,大肆提倡道学。理宗即位前,就从师郑清之学习程朱道学。即位后,请道学家讲授《尚?书》,习读朱熹注释的四书。宝庆三年(1227年),理宗召见朱熹子朱在,说朱熹《中庸序》令 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也.下诏特追赐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

  在理宗的推崇下,朱熹的《四书集注》取得学术上的统治地位,成为儒学的必读书目。

  绍定三年(1230年),理宗亲自撰写《道统十三赞》,与唐代韩愈的道统说 相承,认为,从伏羲、尧、舜,到周公、孔丘、颜回、曾参、子思、孟轲等共十三人,是一脉相承的道统,大为赞颂。嘉熙元年(1237年)又下诏国子监刊印朱熹的《通鉴纲目》。淳祐元年(1241年)后,又下诏学宫祭祀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四人,从祀孔丘。在理宗的大力尊崇下,通过政治权力,确定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应该说,在宋理宗以后,孔孟儒学,尤其是程朱道学在政治思想领域取得了巩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四)南宋封建剥削的加强和农民起义

  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人民一起,交流了种作经验,改良了一些作物的品种,加上东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却受到更加苛酷的盘剥。

  1。南宋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 不抑兼并 本来就是宋代的基本政策。北宋初年,一般大地主占田几十顷,如果占有田地数百顷,已是罕见的现象。仁宗时,官员占田限三十亩。

  北宋末年,朱■死时,抄没全家田产,达到30万亩,每年收租10万石。这些数字在当时是令人吃惊的。

  宋朝南迁后,土地兼并之祸愈来愈加剧。南宋初年,因连年战乱,许多农民或死于兵燹,或弃家逃亡,在两淮及江南许多地区,出现了许多无主土地,这些土地被作为 逃绝户 田没收为 官田.起义农民的土地,也被没收为 官田.当时由官府组织围垦的圩田也划为 官田.仅仅江南西路的吉州(今江西吉安),这样的官田就达3650余顷。在两淮地区, 官田 数量就更多了。

  南宋朝廷把这些 官田 的一部分作为 赐田 ,赏给那些官僚权贵,每次赏赐都在数十顷以上。有许多 官田 则用来 屯田 ,或设置 营田官庄 ,进行耕垦。 屯田 主要是组织军队屯种,也有的招募农民耕垦。

  营田 主要是招募客户佃种,直接向官府交纳田租。

  随宋室南迁的大批文官武将,也纷纷兼并土地,重建他们在北方丧失的家园。大将张俊,在南宋的十几年间所掠夺的田产,使他每年收租米多达60万斛,占据土地当达数十万亩。吴曦谋反被杀后被没收的土地,每年收租四万多斛,租钱13万文。权奸秦桧不仅在建康府 田业甚富 ,仅记载的就有永宁庄、荆山庄等,还在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等地有庄产。秦桧的后人,虽说 家道衰落 , 生产亦薄 ,每年尚有十万石租米的剥削收入。权臣韩侂胄及其党羽苏师旦的田产被没收后,南宋政府曾专门设置一个 安边所 ,用这些田产的田租来弥补因开禧北伐失败而亏空的国库。 安边所 每年可收30万斛田租,可见韩侂胄、苏师旦拥有的田产之多。

  除去皇室、贵族、重臣、武将凭借权势,大肆掠夺土地外,南宋各地的 奸民豪族 也 夺人之田,以为己物.淮东有个土豪张拐腿,每年租谷收入达70万斛,可知占地之广。理宗端平元年( 1234年)刘克庄在奏札中说: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端平二年,御史台又指出: 权贵之夺民田,有至数千万亩,或绵亘数百里者。 宋初,地主占田不过几十顷,到南宋理宗时竟占田百万亩。淳祐六年(1246年),御史谢方叔对理宗说: 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而极 , 弱之肉,强之食,兼并寝盛,民无以遂其生。 谢方叔的话,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到理宗统治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2。南宋繁苛的赋敛北宋各种赋税制度,南宋不仅基本承继过来,而且比起北宋,名目更加繁多,榨取更加残酷。

  南宋地租的主要形式,仍旧是实物分成租和定额租。定额租依田地肥瘠不等,每亩一至两石。正额地租之外,地主对佃客还有各种名目的剥削,如:耗米——地主收租和官府一样,也征收耗米。按照惯例每石白米约收耗米一斗。

  大斗收租——地主任意增大量器,用大斗收租。这是对佃客的又一种额外剥削。

  麦租——如果佃客增加作物品种,提高亩产,地主就将这些产品攫为己有。南宋初,官府在南方推广种麦,规定地主不收麦租,佃客种多少收多少,但没过多久,麦租的名目就出现了。

  强迫送礼——地主逢年过节都强迫佃客 送礼 ,凡农副产品都成了地主的掠夺物。

  不少地主还用 划佃 的办法,增加地租、缩短租佃期限,让佃客相互竞争。地主乘机加租,赶走旧佃客。

  除地租之外,还有高利贷。地主通过放债,强夺佃客的房屋、农具、种子和口粮,甚至强迫佃客妻女作奴婢。在地主正额租和名目繁多的额外地租及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佃客终年辛勤劳作,所得无几。佃客无力交付地租,地主则对佃客施以酷刑,逼迫佃客还租。甚至官府出面为地主催租。很多缴纳不起地租的佃客,则被官府拘捕和监禁,成批的佃客被逼死。

  除地主的地租和额外加租外,南宋王朝还不断增加赋税的名目,特别是以对金朝战争之需为名,设立许多新的榨取项目。如:月桩钱。又称每月桩发大军钱、认发大军月桩钱。地方政府必须按月交纳定额的月桩钱,以应付军队支用。最初只是一种战时的临时税收,但绍兴和议后一直继续征收。宁宗时,东南各路岁征390多万贯,有的州郡规定每户税钱一千要加纳二百文,南宋初年的参知政事李光说: 诸路月桩最为民间重害。 尤其是江南东西路及荆湖南北路的 月桩钱 负担更重。

  板帐钱。这是一种说不清具体名目的苛捐杂税。凡罚酒、科醋、卖纸、税酱等钱,皆属 板帐钱 征收范围。主要是征课东南各路,尤以两浙路为重,每州每年必须搜刮一二十万贯。

  经总制钱。是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合称。经制钱为北宋宣和年间东南转运使陈遘所创,北宋灭亡前夕宣布废止,南宋初又恢复征收。总制钱制立于绍兴五年(1135年)。这两个名目统称为经总制钱。它搜括的名目也极其琐细。

  凡买卖田宅、酒糟,以及一切民间钱物交易,每千文由官府征收三十文,以后又增加到五十文。经总制钱多达十种名目。在南宋的赋敛中,以经总制钱敛收的数额最大。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经总制钱岁入达1725万贯,占当时朝廷税收的1/4以上。到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 1204年),东南诸州的经制钱总额依然达870多万贯,四川达90万贯。经制钱在南宋赋税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南宋中期思想家叶适说: 若经总制不住,州县破坏,生民之困未有已也。 经总制钱是劳苦大众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

  除上述负担外,南宋军队制作兵器所需的牛皮、牛筋、箭杆、翎毛,以及筑城用的木料、麻皮等物资,官府都直接向民间强行摊派。这种科派既无定时,也无定额,官吏又趁机中饱私囊。

  北宋初,朝廷一年的赋税钱1600余万贯。神宗时,达到6000多万贯,是北宋最高的岁入。南宋初,朝廷一年的收入不满1000万,到了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7年),就猛增到6000万,又过了三十年,到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又增加到8000万。南宋统治地区不及北宋的2/3,朝廷的赋税收入,却已超过北宋好几倍。经济发达地区,赋税的增加情况尤其严重。如两浙路,北宋时岁入钱330余万,其中4/5为盐茶酒税。但到了南宋孝宗淳熙末年,就猛增到1200余万,盐、茶等税尚不在内。

  南宋赋税之重,百姓无法承受。有的辗转逃亡,有的受冻挨饿。在地主和官府的逼迫下,许多农民发动起义。

  3。农民起义(1)南宋初年的农民反抗斗争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兵渡江侵入江南,践踏了两浙及荆湖广大地区。南宋官兵望风而逃,一路对百姓侵扰抢掠。金兵、官府、土匪,轮番抢劫,使得 郡县与村落,极目尽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广大人民为了生存于建炎四年(1130年)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发动了起义。

  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供社内实行互助共济。他宣称: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和社会地位平等的政治主张。

  靖康二年(1127年)初,钟相组织民兵300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 勤王 ,尚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高宗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部队为基础,筹划起义。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抢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军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处在危急时刻,钟相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号为天载,钟相称楚王,设立官属,立子钟子昂为太子。起义军占据地主土地,归为己有。把杀官吏称为 行法 ,平分地主、官吏的财物称为均平 ,斥宋国法为 邪法 ,对于农民、渔民、樵夫,则加以保护。凡参加起义军者,一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束缚。这些主张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认为是 天理当然 ,纷纷响应。起义军攻占了鼎、澧、荆南(今湖北江陵)、潭、峡(今湖北宜昌附近)、岳(今湖南岳阳)、辰(今湖南沅陵)等州十九县。

  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使鼎州的地主豪绅十分恐惧,他们勾结孔彦舟军进驻鼎州,镇压农民起义。孔彦舟多次向起义军进攻,都遭失败。后来,孔彦舟一面假意向东撤退,一面派奸细混入起义军作内应,于三月末偷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父子被俘杀害。

  钟相牺牲后,起义军在杨么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农相兼, 陆耕水战 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在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沚江(今汉寿县内,为沅水支流)的夏诚、刘衡两寨最为险要。他们还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善于驾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栖的战术与宋军周旋。绍兴元年(1131年),俘获南宋官军车船和工匠后,又大造车船。车船是大型战船,用脚踏动车轮,击水前进,其行如飞,四周装有打击敌船的拍竿。故杨么水军更加强大。绍兴三年(1133年)四月,起义军重整楚政权,立钟子仪为太子,称杨么为大圣天王。起义军控制了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潭州的广大地区。

  绍兴三年以来,南宋多次派遣程昌寓、王■、折彦质等前往镇压,都大败而归。绍兴三年冬,禁军将领王■又率兵前来镇压,从上游的鼎州水陆并进,对沅水沿岸的起义军水寨发动攻击,并在下游埋伏大量水军。杨么早有准备。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吴全的大小数百舟船都被起义军的车船撞沉,崔、吴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内,起义军歼灭南宋水军万人。同时,起义军还多次拒绝南宋朝廷的招安。

  绍兴五年(1135年)春,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宋军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逐步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攻,造成起义地区的经济困难;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么牺牲后,黄诚、周伦等力屈投降,夏诚继续抵抗,小寨亦被攻破。

  澧州的起义军则在雷德进、雷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

  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前后共持续了六年半之久。

  建炎四年(1130年),还发生了范汝为领导的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瓯)

  地区的农民起义。范汝为是个武装贩运私盐的盐贩。他的两个叔父因贩运私盐被官府捕杀,这使他对官府十分怨恨。当时福建地区因官府盘剥极重,又发生饥荒,民不聊生;范汝为这时也 因刃伤人至死 ,遂铤而走险,在建州附近的回源洞发动起义。起义发动后,许多饥民加入起义行列。起义军迅速攻占建州、建阳、邵武等大片地区,烧毁地主庄院,占据地主土地自己耕种,或命令地主按田亩向起义军纳租米及钱粮。

  建州的范汝为起义,与江西虔、吉地区的各股农民起义军及湖湘地区的钟相、杨么起义相呼应,使一味对金投降,以图在江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极为恐惧。而福建地区靠近南宋的统治中心,又是南宋统治者设想的金兵南侵后的避难所。所以,统治者对范汝为起义尤其惊恐。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派参知政事孟庾、大将韩世忠率大军入闽镇压范汝为起义。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韩世忠军以重兵包围建州,范汝为率起义军奋战六天,建州终于被官军攻破,三万多起义将士战死,范汝为在建州城破后逃入回源洞自杀。起义军的另一领袖叶琼也在邵武军(今福建邵武)战死。起义军余部在范忠的领导下,又继续战斗了近一年,最后失败。

  另外,在信州贵溪、弋阳一带(今属江西),王宗石利用摩尼教发动起义,信州和饶州的贫苦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迅速发展成几万人的队伍。宋廷派刘光世前往镇压,王宗石等二十多名领袖被俘,20万无辜平民惨遭雇杀。

  (2)南宋中后期的农民反抗斗争孝宗、理宗统治时期农民反抗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

  农民的抗租抗税斗争经常发生。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的佃农,常常数十人联合起来,拒绝向地主交纳地租。宋理宗时,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的佃客抗租,官府派兵下乡逮捕抗租的佃客,佃客联合展开拒捕的斗争。

  由于地主用大斗收租,加重剥削。嘉兴府德清农联合反对地主大斗收租,要求 降斗 ,并发展成有数万农民参加的暴动。宋朝出动大批官兵,才扑灭这场斗争的烈火。

  在饥荒年头,一些豪强地主乘机囤积粮食、闭仓遏籴以谋高价,这种牟取暴利的行径,激起广大农民抢仓抢粮的斗争。高宗时,衢州有佃客俞八不堪地主徐三的压榨,集合了同保的农民,抓住徐三,分了徐三粮仓的谷米。

  随后又聚练一千多农民,前往严州(今浙江建德梅城镇)地界,杀地主,分财产,抗官兵。俞八等为首的七人被宋军捕杀,英勇牺牲。高宗以后,这种斗争形式更多。南宋末年,江西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因为 富家征取太苛而民不能堪 ,佃客罗动天领导农民夺取地主谌氏的家财,乘势入县举行起义。

  南宋时,因海外贸易发展,海船增多,沿海许多居民以海船营生。南宋政府经常借口防备金兵南侵,随意征调船户的船只。而一些豪富海商通过贿赂勾结官府,其海船则不予征调。在残酷的经济盘剥和政治高压下,无以为生的沿海农民和渔民,就在海上聚集攻打官僚、地主和富商的船舶。孝宗在诏书中也不得不承认,所谓 海贼 ,都是 诸路州县饥贫小民 , 在海啸聚,只因缺食.有些逃亡的士兵和沿海地区遭受迫害的 犯罪小民 ,也往往投入海上斗争的队伍。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平江府丘崈对村民残酷迫害。居民王■郎等二十七家,被指为 停藏海贼 ,住房被全部拆毁,家属全被赶出界外,不准在沿海各县居住。王■郎等被迫起义,遭镇压。同年,福建路安抚使赵汝愚派兵深入大洋,与海上饥民作战。起义领袖蔡八等42人被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青军等海上斗争队伍在广州沿海往来活动,遭到知广州朱安国官军的镇压,陈青军等十六人被捕。

  直到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南宋朝廷还指令官员 务要盗贼息绝,海道肃清 ,否则 将宪帅统兵官县名弹奏,取旨责罚.这一切说明,沿海及海上饥民的斗争和陆上的农民起义相呼应,一直是威胁南宋统治的一支战斗力量。

  乾道元年(1165年)春季,湖南路发生严重旱灾,百姓无法生活。郴州(今湖南郴县)官府强迫派销海外贸易抽税获得的乳香,宜章县弓手(射士)

  李金不堪忍受官府的催逼鞭苔,集结不堪忍受官府科敛的民众发动起义,一举攻占县城,进而攻下了郴州,又攻破桂阳军(今湖南桂阳)。农民军又乘胜分兵南下,进入广南东路的英(今广东英德)、连(今广东连县)、韶、广等九个州府,队伍发展到数万人。起义军所到之处,杀地主、官僚,没收他们的田宅财产。同年五月,湘阴县刘花三、李无对领导当地农民响应起义,起义军队伍更加壮大。南宋官府急忙从荆襄抗金前线调兵到湖南,并派鄂州水军统制杨钦率军前往镇压。杨钦是叛变228钟相、杨么起义军降宋的叛徒,这时又统领宋军与起义农民为敌。八月,起义军与杨钦军鏖战于龙冈,李金战败被俘。

  淳熙六年(1179年),因南宋政府以 和籴 的名义大肆搜刮米谷,郴州又爆发了陈峒、邝深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取道桂阳军境,直取道州(今湖南道县)江华县。邝深直取连州阳山县(今广东阳山)。湖广交界数州又一次震动。宋集结荆鄂重兵会合围剿,五月间,陈峒兵败被俘。同年,广西农民因不堪忍受苛重的赋税掠夺,在李接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杀南宋官吏,一攻下州县城邑,立即开仓分物给贫民,并张贴文榜,宣布十年内不收赋税。许多贫苦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先后攻下容(今广西容县)、雷(今广东海康)、高(今广东茂名北)、化(今广东化州)、郁林(今广西玉林)等六州八县。起义军英勇战斗了半年之久,遭官军的残酷镇压,李接在静江府(广西桂林)英勇牺牲。

  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十二月,福建汀州潭飞磜爆发了晏梦彪起义,喊出了 吏贪暴,民无所于诉,我为直之 的正义呼声,打出了为民清除贪官污吏的旗帜,迅速得到周围地区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先后攻破汀州(今福建长汀)、剑州(今福建南平)、邵武等州县。起义军对南宋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进行了顽强抵抗,直到绍定四年(1231年),潭飞磜才被官兵攻破。

  南宋中后期的农民起义总的来说,规模小,时间短,但起义频繁,接连不断,而且斗争形式多样,参加起义的阶层多。虽然由于力量较弱,斗争分散,未能推翻南宋的黑暗统治,但对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给以不小的打击。

  在农民起义的震撼下,加上北方蒙古贵族集结重兵准备南侵,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面临灭亡的危机。

  十二、蒙古南侵,南宋灭亡

  (一)蒙古灭金与 端平入洛

  1226年,成吉思汗又出兵攻西夏,连取肃(今甘肃酒泉)、甘(今甘肃张掖)等州,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附近黄河边歼灭西夏主力,进围中兴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西夏国主李■投降。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军中,幼子拖雷监国。

  1229年蒙古贵族大聚会,遵照成吉恩汗遗命推举窝阔台为大汗。窝阔台即位后,决定亲征金朝。1231年,窝阔台与诸王在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北)

  会议攻金方略,议定分兵三路南下,约次年春会师汴京。窝阔台自统中路军经山西取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由白坡(今河南孟县西南)渡河,进屯郑州;铁木哥斡赤斤统东路军由济南进兵;拖雷统右翼军,按成吉思汗遗策假道宋汉中地,沿汉水东下,由邓州(今河南邓县)入金境。1232年初,拖雷于钧州(今河南禹县)南三峰山击溃金军,北上与窝阔台会合,攻汴京。三月,窝阔台、拖雷北还,留速不台统兵围汴,久攻不克。同年底,汴京城中粮尽援绝,金哀宗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次年初,金元帅崔立杀汴京留守,献城投蒙。篆古军追围金哀宗于归德,金哀宗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都元帅塔察尔率蒙古军及汉军万户史天泽等部围蔡州,并派遣王檝出使南宋,约请共同出兵灭金。宋将孟珙自襄阳提兵北上,攻取唐、邓两州,抵蔡州,与蒙古军分攻南、北城。1234年初,城破,金哀宗自杀,金灭。

  金灭后,原金朝统治的河南分为两部分: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汝南)以北州郡归蒙古占领;以南地区归南宋占领。蒙古军主力撤回北方,南宋军队也撤回襄阳、信阳等地驻扎。这时南宋的赵范及其弟赵葵,提出了乘蒙古军主力撤退之机出兵收复三京(指北宋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府),据守黄河及潼关的建议。建议一提出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这个冒险举动,必然引起蒙古军南下,南宋即使一时得手,也很难保住。

  但这个建议得到宰相郑清之的支持。而刚刚亲政的理宗赵昀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在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下令全子才自庐州(今安徽合肥)率军万人直取开封,赵葵自滁州(今安徽滁县)率兵五万取泗州,由泗州赴汴京同全子才会师。这时汴京的金降将李伯渊等人,因对献城降金的崔立不满,先同全子才联络,杀死崔立,接应宋兵,全子才顺利占领汴京。赵葵随后到达汴京后,不顾粮草未集,就极力催促全子才出兵洛阳,占据潼关。全子才只好下令分兵向洛阳进发。因为蒙古军在洛阳全无守备,南宋先遣队伍二万人在七月间就占领洛阳。这就是宋代历史上的 端平入洛.蒙古得悉南宋军队突然占领汴京和洛阳,立即发兵南下。南宋是在粮草不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的,进入洛阳时,粮草已空竭。后续部队在赴洛阳途中,遇南下的蒙古军,仓卒应战,惨遭失败,许多宋兵被赶入洛水淹死。八月间蒙古军逼近洛阳,宋军无粮可食,难以支持,仓皇弃城向南奔逃。全子才与赵葵在汴京,所占领的州县是早已被蒙古兵洗劫而过的空城,无粮草可供,蒙古兵又决黄河堤坝,水淹宋军,宋军只好向南溃退。

  端平入洛 很快以宋军的溃败结束。

  (二)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攻势

  端平入洛 给蒙古贵族一个迅速向南宋出兵的借口,端平元年(1234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到南宋,指责南宋破坏双方的盟约。

  端平二年(1235年)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布大举侵宋的命令。派遣其三子阔出统兵攻宋荆襄地区,次子阔端率兵攻四川。蒙古侵宋的战争开始。

  端平二年五月,南宋唐州守将之间发生矛盾,守臣杨侁向驻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告发本州统制军马郭胜想叛变。六月,赵范檄召郭胜,以图置狱处置。此举为郭胜所知,郭胜杀杨侁,发动叛乱,并秘密派人向蒙古军求援。蒙古军见机会难得,遂于七月初进兵唐州,开始了对襄汉地区的大规模入侵。

  在襄汉一线,蒙古军在阔出的统帅下,先攻陷枣阳和光化军(今湖北光化境内)。端平三年(1236年)阔出又攻江陵,死于军中。金降将张柔领兵继续南侵,攻下郢州(今湖北钟祥)、襄阳、邓州,大肆抢掠后撤兵。然而,在蒙古军南侵面前,南宋襄阳主帅赵范却整日欢宴取乐,不问军政,宋将之间你争我斗,残害平民。在 端平入洛 时降宋的原金朝将官李伯渊等人率部分军队放火焚烧襄阳的城郭和仓库,劫掠大批物资及军械,叛降蒙古。襄阳这个自岳飞收复以来经营了130年的军事重镇,被抢掠一空,并沦于蒙古军之手。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军口温不花和察罕军先后攻陷了随州、郢州、荆门、枣阳军(今湖北枣阳)、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等州郡,并向江陵府(今湖北江陵)进攻。南宋名将孟珙奉命救援江陵,击败了蒙古军,襄汉一线的战局才开始有好转。嘉熙二年(1238年)十月,南宋任命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孟珙调兵遣将,先收复郢州及荆门,又于嘉熙三年(1239年)

  三月派兵出击,三战三捷,收复了信阳、光化军、樊城、襄阳等州郡。宋、蒙在襄汉一线才出现相峙的局面。

  在川蜀一线,阔端率蒙军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越过白水关,到达巩昌。原守城金将汪世显投降。蒙古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又进兵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被宋将曹友闻率兵击败。蒙古军暂时退却。曹友闻进据仙入关(今甘肃徽县境)。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蒙古调集蒙古兵及降军五十余万,再次大举向四川进攻。曹友闻在阳平关迎战,败死,宋军惨败。蒙古军乘胜长驱入蜀,在一个月内迅速攻陷成都、利州(今四川广元)、潼川(今四川三台)三路的绝大部分州郡。阔端对这三路州郡大肆掳掠后撤回陕西。嘉熙二年(1238年),宋军收复成都。嘉熙三年(1239年)八月,蒙军将领塔海又率大军入蜀,接连攻占成都及汉州(今四川广汉)、邛州(今四川邛崃)、简州(今四川简阳)、眉州(今四川眉山)、蓬州(今四川仪陇东南)、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及重庆府等许多州郡,然后又从四川撤回。同年十二月,塔海再次率兵攻入川东,占领了夔州路的一些州郡。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派兵截击,收复夔州(今四川奉节)。

  在两淮一线,蒙古军将领口温不花接连攻陷淮西的光州(今河南潢川)、蕲州(今湖北蕲春南)、舒州(今安徽安庆),并进兵合肥及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为孟珙率师击退。口温不花引兵退去。另一支蒙古军在察罕率领下进攻淮东的真州(今江苏仪证),宋知真州丘岳部署将兵,在十倍于己的强敌面前奋力抵抗,又在西城设伏兵,用大炮轰击蒙古军队,迫使察罕撤兵。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察罕再次统兵入侵淮东,围攻庐州。蒙古军号称80万,准备攻破庐州后,在巢湖造舟船,入侵江南。但遭南宋守将杜杲的奋勇抗击,蒙古兵败走,杜杲又乘胜追击数十里,并在淮河训练水军,守卫淮河。察罕见难以取胜,便挥师进攻滁州及招信军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又遭到知招信军余玠的狙击,只好撤回北方。两淮战线因口温不花和察罕所率蒙古军的后撤,暂时转危为安。

  蒙古大汗窝阔台从端平二年(1235年)初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攻势,在襄、淮的许多地方都遭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抗阻,而这时蒙古军队的主要兵力被用于第二次西征,即出征频察、斡罗思等国,还没有消灭南宋的打算,其主要目的是掳掠财富,这已经得到满足。南宋理宗欲对蒙求和,得到淮西制置使史嵩之(史弥远侄)的支持。理宗派遣 蒙古通好使 去蒙军求和。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队的攻势减弱。淳祐元年(1241年)春,窝阔台患病,年底病死。蒙古对宋和议停顿,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从嘉熙四年起的十多年间,蒙古军队虽持续不断地南侵,但都只进攻局部地区,规模也不大。蒙、宋双方互有胜负,战争处于相持状态。南宋利用这种相持的形势,一是建造战船,加强长江一线的防务;二是加强四川的防务,因为四川一再遭蒙古兵抢掠,残破尤重,而四川的财赋在南宋财政收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嘉熙四年二月,南宋调遣在荆襄抗蒙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名将孟珙任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并节制荆湖的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鼎(今湖南常德)、澧(今湖南澧县)等州的军马。南宋还同时委派彭大雅为四川宣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孟珙在川东大兴屯田,选择险要建筑兵寨,招募军队。李庭芝在施州建始县(今四川建始)训练农民冶兵习战。使广大农民无事则耕,敌至则战,颇有成效。孟珙下令在川东各地推行李庭芝的办法。彭大雅则重建重庆城,并派部将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的钓鱼山建筑山寨,以作重庆的屏障。

  淳祐三年(1243年),南宋另派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余玠是南宋末年抗蒙名将。字义夫,蕲州人。在端平初年蒙古军队即将大规模南侵时,他毅然从军,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 1240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军。淳祐元年(1241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淳祐三年,调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宋理宗曾叮嘱他 为西蜀经久之谋,勿为一时支吾之计.余玠也决心在四川做出一番事业。也一到四川,就在重庆府设招贤馆,提出 集众思、广忠益 的口号,宣布士人欲有谋略进献者,近者可直接到公府面谈,远者由所在州郡以礼护送到重庆。凡献策之人,余玠都以礼接待。只要所献之策可用,就量才录用;即使所献之策不可用,也厚礼答谢。于是,许多四川士人纷纷进策。

  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冉琎、冉璞兄弟二人,听说余玠礼贤下士,就前来拜谒。余玠用厚礼接待。然冉氏兄弟数月没有献策,只是用白土在地上画山川、城池之形,而且有时外出不归。余玠并不干涉,而是耐心等待。

  冉氏兄弟经过实地考察及周密思考,向余玠提出了移合州(今四川合川)城于钓鱼山,积粟以守的建议。余玠立即向朝廷报告,要求破格任命冉氏兄弟为合州守臣,委任冉氏兄弟全权负责徙城事宜。当时执掌军政大权的赵葵支持余玠的报告。随后,冉氏兄弟在余玠的全力支持下,利用钓鱼山的险要地形,构筑坚固的城垒。在屡受蒙古铁骑践踏的潼川路及利州路,余玠也按冉氏兄弟的建议,依险要地形,修筑城堡,把军、政机构移到新建的城堡之中。

  这些新建的城堡既有险要地形,又有积粮和水源,彼此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余玠据此绘成 经理西蜀图 送奉理宗,并说十年之内一定要收复蒙古军侵占的西蜀各州郡。

  余玠守蜀有功,淳祐八年(1248年)被任为权兵部尚书,仍驻四川。抗战将领赵葵于淳祐七年(1247年)任枢密使,次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抗战派执掌军权,使南宋又有了振作的气象。

  正当余玠、赵葵等抗战派想大有作为之时,南宋朝廷内部的政局发生了变化。时道学猖獗,在朝中支持余玠抗战的赵葵因为不是科举出身,被以所谓 宰相须用读书人 为由,于淳祐十年(1250年)罢去右相兼枢密使。由道学家拥护的谢方叔任左相兼枢密使,执掌朝政大权。当时川蜀驻利州(今四川广元)的将官王夔,骄恣残暴,不服从余玠指挥,而且到处抢掠,被余玠处斩。又戎州(今四川宜宾)师要推举部将姚世安替任主帅,余玠想革除这种军中自己举戴主帅的办法,另派将官去担任戎州帅,与姚世安发生冲突。

  姚世安同谢方叔的子侄均有交结,向谢方叔求援。谢方叔支持姚世安同余玠对抗,纵容姚世安造谣中伤余玠,并向理宗告发。在姚世安的不实之辞的蛊惑与谢方叔的挑拨下,理宗对余玠产生怀疑,于宝祐元年(1253年)五月下诏撤余玠四川制置使之职,并召他入朝。余玠自知入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七月,被迫服毒自杀。宝祐二年,余玠的部属王惟中,被诬告潜通蒙古下狱处死。不久余玠也被抄家及剥夺官秩。

  南宋内部自相攻伐之时,宋、蒙战争形势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贵族拥立蒙哥为大汗。窝阔台于1241年去世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窝阔台死,先是皇后乃马真氏称制,政事开始变坏。1246年,窝阔台长子贵由立为大汗。拔都与贵由不和,皇室内讧开始激化。1248年,贵由亲率护卫军西行。拖雷妻认为贵由此行当是谋攻拔都,秘密遣人向拔都报信。拔都严兵戒备。三月,贵由死,由皇后摄政。此时,拔都驻兵于其封地东境,召集诸王会议,推举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察合台、窝阔台两系诸王拒不出席会议,更不承认推举有效。1249年,蒙哥召集大会,两系诸王再次抵制,拖延了两年。1251年,蒙哥开始镇压两系政敌,基本上结束了长期的汗位之争。内部统治巩固后,蒙古贵族决定消灭南宋。蒙古人在襄、邓一带及蜀口的沔州、利州一带分兵屯田,驻兵守卫,且耕且战,改变了过去的抢掠为主,掠完即撤的战略,而是充分利用已攻占的州郡作为入侵南宋的战略据点。从宝祐元年(1253年)起,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统兵南征大理。

  忽必烈受命后,即南驻金莲川(在滦河上游),建立藩府,继续招聘汉族知识分子为谋士,访问治国之道。他采纳刘秉忠、张文谦、姚枢、史天泽等人的建议,奏准设立邢州(邢台)安抚司和河南经略司,整顿地方行政,设立屯田。1253年,即南宋抗战名将余玠被迫自杀的那一年,忽必烈统兵出征大理,以为迂回包围南宋之计。分兵三路,取道吐蕃,过大渡河,抵金沙江,降摩些(纳西族)部。十二月,攻克大理城。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控制了云南地区,完成了对南宋的侧翼包围。此时,南宋面临着蒙古军发动更大规模入侵的严峻时刻。

  南宋面临强敌,理宗、谢方叔却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理宗不顾山河残破,大兴土木,营造寺观园林,在杭州西湖边积庆山新建寺院,派遣吏卒到各州县强集木材,到处砍伐树木。财赋亏空,就滥发纸币,使得纸币一再贬值。权左司郎中高斯得上疏要求停建新的寺庙,被谢方叔罢官。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又任命亲信宦官董宋臣督建佑圣观。而董宋臣对理宗百般逢迎,先后建了梅堂、芙蓉阁、香兰亭,又引倡优入宫,供理宗尽情享乐,使得理宗更加宠信他。董宋臣霸占民田、招权纳贿,无所不为,被时人骂为 董阎罗.监察御史洪天锡上奏说: 天下之患有三:曰宦者,曰外戚,曰小人。 又说: 现在上下穷苦,远近怨疾,惟独贵戚和大宦官享富贵。举天下穷且怨,陛下能和这数十人共天下么! 洪天锡弹劾董宋臣,反被罢去监察御史职。有人说洪天锡上奏是受谢方叔的支持,现又被谢方叔排挤出去。董宋臣指使他人上书,请杀谢方叔和洪天锡。谢方叔被罢相。董宋臣在阎妃的支持下,权势日盛。

  宝祐三年(1255年)参知政事董槐任宰相兼枢密使。董槐任相后对理宗进言:首先应该勉励诸将,加强边防;建策提拨人才,不拘守升迁的旧法。

  又说: 有害政者三,一是宗室亲戚不守法;二是执法大吏久于其官,擅作威福;三是皇城司不管理士卒,士卒骄横。 董槐说: 亲戚不奉法故法令轻,法令轻故朝廷卑。 董槐请理宗务必除去三害。于是,阎妃、董宋臣对董槐极其忌恨。宝祐四年(1256年),侍御史丁大全弹劾董槐,不等朝廷罢相令下,便带领兵士劫持董槐出朝。董槐罢相后,宋理宗任命丁大全为佥 书枢密院事,丁大全的党羽马天骥被任命为同金书枢密院事,独揽军权。有人在朝门写了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八个字。但理宗仍不醒悟,于宝祐六年(1258年)又升任丁大全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总揽军政大权。

  就在丁大全、董宋臣相互勾结、独擅朝政的时候,蒙古又发动了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势。

  (三)蒙古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势

  宝祐六年(1258年)初,蒙古军队分三路向南宋大举进攻。蒙哥大汗亲率蒙军主力进攻川蜀,其弟忽必烈率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又命侵入云南的兀良合台由云南北上攻潭州,再北上与忽必烈会师。蒙哥准备进入川蜀后,再向东与诸路军会师,围攻南宋都城临安。显然蒙古的计划是先占据长江上游与中游,再顺江而下,一举灭宋。

  兀良合台率蒙古军进攻广西,因南宋分散设防,难以抵挡蒙古军重兵的进攻,李曾伯布下的防线,很快就被蒙古军突破。兀良合台率兵经广西进入湖南,任潭州守将向士璧顽强抵抗,击败蒙古军。兀良合台撤军北上,与忽必烈会合。

  蒙哥一路的先锋军,由纽璘等率领向成都进兵。在遂宁大败宋刘整军,后又进驻灵泉山和云顶山。四川制置使蒲泽之领兵救成都,被蒙古军击败,成都降蒙。彭州(今四川彭县)、汉州(今四川广汉)、怀安(今四川金堂境)、绵州(今四川绵阳)等地宋守将相继投降蒙古。

  蒙哥亲率四万大兵,号称十万,于宝祐六年(1258年)四月间,分道向四川入侵,先后攻占利州(今四川广元)、苦竹隘(今四川剑阁西北小剑山)、大获山(今四川苍溪东南)、运山(今四川营山)、青居山(今四川南充县南)、大良平(今四川广安境)等地。纽璘则自成都攻占叙州(今四川宜宾市),蒙哥出兵不到一年,就直驱而入,宋军节节败降。四川日益危急。

  年底,蒙哥军沿嘉陵江进攻重庆,到合州(今四川合川)。合州为军事重地。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为了抗击蒙古军,派甘闰于合州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淳祐三年(1243年),四川制置余玠,采纳冉琎、冉璞兄弟建议,修筑钓鱼城,迁合州治所于山城,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宝祐二年(1254年)王坚知合州。王坚原为孟珙的部将,1252年,曾出兵打败蒙古军,收复兴元(今陕西汉中市);1254年,又打退蒙古军对合州的侵扰。王坚在合州调集属县17万人,增筑钓鱼城,设防坚守。

  秦(今甘肃天水市)、巩(今甘肃陇西)、利、阆(今四川阆中)等州陷于蒙古军后,各地人民陆续来合州集结,钓鱼城成为十数万人的军事重镇。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蒙哥派已降的宋臣晋国宝赴钓鱼城劝降。王坚把晋国宝押到阅武场,斩首示众,军声威震。

  二月,蒙哥进驻石子山,亲自督战攻城,蒙宋两军展开激烈的攻守战。

  蒙哥指挥蒙军在二月至五月,先后猛攻一字城、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及外城,都被宋军打退。王坚在夜间派出兵士袭击蒙古军营。进入夏季后,蜀地炎热,疾病流行。蒙古军进退两难,士气消沉。

  成都失陷后,南宋朝廷将蒲泽之调离,任吕文德为四川制置副使,领兵入援合州。六月间,吕文德和部将向士壁等攻下涪州浮桥,到达重庆。吕文德率战舰沿江北上,中途被蒙古军史天泽(金降将)部截击,宋军败退回重庆。

  宋军援兵未能到达合州,蒙古又派汪德臣用云梯进攻钓鱼城,汪德臣在城下喊话,劝王坚出降。宋军自城中发炮石猛轰。值天大雨,云梯折断,汪德臣负重伤而死。王坚率部出城追击。七月,蒙哥亲率大军到城下进攻。王坚军发炮石,猛烈反击。蒙古军败退,蒙哥在作战中也中了飞矢,回营后死于钓鱼山下。蒙古军围攻钓鱼城五个月未能攻下,蒙哥大汗又在攻城中丧生,蒙古军被迫撤围。形势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进攻鄂州的忽必烈军,本来负有直捣临安的使命。当蒙哥在钓鱼城败死的消息传来时,忽必烈正在进军途中,为了能在夺取汗位时更有资本,就继续进兵。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渡过长江围攻鄂州,猛攻不克。

  这时,南宋急令负责长江一线防务的贾似道屯兵汉阳,以援鄂州。贾似道虽握有重兵,却私自暗中求和,表示愿向蒙古称臣纳币。忽必烈起初不予理会。

  但是,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力图乘机控制漠南,发诸路兵直趋关陇,并派亲信至燕京掌管汉地政务,签诸道军。忽必烈恐阿里不哥先踞汗位,遂采纳郝经等人建议,与南宋贾似道密订和约。和约约定:宋、蒙划长江为界,南宋每年向蒙古奉银20万两,绢20万匹。忽必烈急忙回去抢夺汗位,接应兀良合台兵,向北撤兵。

  蒙古对南宋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本想一举灭宋。因在合州钓鱼山严重受挫,蒙哥大汗战死,蒙古贵族为抢夺汗位,才全线撤退。南宋王朝又获得一次喘息之机。

  (四)贾似道专权。 南宋统治集团衰朽

  在宝祐二年(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大举侵宋时,宋奸相丁大全隐匿军情不报,被罢相,又在流放途中死去。大权在握的宦官董宋臣也被赶出宫去。支持丁大全、董宋臣等佞臣迫害忠良的阎妃也于景定元年(1260年)病死。这一伙擅权误国的权臣、宠妃死后,南宋又出现了一个擅权自专的贾似道。

  贾似道(1213- 1275年),字师宪,台州天台(今浙江临海)人。其父贾涉当过淮东制置使。因其姐被理宗选为贵妃,得宠,他以 国舅 的特殊身份进入政治舞台,因此屡蒙超擢,先后为沿江制置副使、京湖要抚制置大使、两淮制置大使、加参知政事及知枢密院事等要职。贾似道身负抵抗蒙古大军三路入侵的重任,但他怯懦畏敌,当时在朝的左丞相吴潜让他把帅府从汉阳移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以防蒙古军从潭州攻入江西。在往黄州途中曾遇到一支押运掳掠的金帛子女北去的蒙古老弱兵,他就吓得不知所措。开庆元年(1259年),鄂州危急,贾似道即军中拜右丞相,奉命赴援,他却背着理宗及宰相吴潜,私自与忽必烈订立向蒙古称臣、割地、纳币的屈辱和约。

  忽必烈撤兵后,贾似道向朝廷隐瞒了私自同蒙古达成和议的真相,谎报宋军大捷,鄂州解围,江、汉肃清。理宗大为高兴,以为贾似道真是不负厚望,使宗社危而复安 ,立下了奇功,特下诏书褒美,称赞他是 股肱之臣 ,使 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理宗下诏召贾似道入朝,令百官在临安郊外迎接,不久又封他为少师、卫国公。一个 市井无赖 ,一下子成为南宋最有权势的朝廷重臣。

  贾似道窃取了朝政大权,立即排除异己。他认为自己从汉阳移驻黄州途中受惊,是左丞相吴潜有意陷害自己,一直怀恨在心。所以,他一入朝,就借故将吴潜贬官赶出朝廷。同时,还以 党人 的罪名,把支持吴潜的官员都驱逐出朝。对那些曾经对他不尊敬的将官,贾似道也一一加以打击和迫害。

  他以核实军费支出为借口,把那些对他不敬崇的将官在抗击蒙古兵时所支取的官物,都硬说成是 赃私 ,诬加上 侵盗官钱 的罪名,罢官流放,有的则投狱害死。在潭州保卫战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向士璧被罢官贬居漳州后,贾似道还检查他在守潭州时所用金谷,硬说他贪污,并逮捕,强迫他偿还。

  向士璧被迫致死后,又拘留其家属征偿。在合州保卫战中战功卓著的王坚,也为贾似道所不容,被调离合州,闲置不用,郁恨而死。赵葵知潭州,也被弹劾曾在正月十五日支官钱张灯设宴,被罢官征偿。也就是说,凡主战派、在抗击蒙古军战斗中歼敌立功者都被以各种罪名弹劾免官。

  理宗大力提倡道学,推行尊儒路线。朝内外官僚机构空前庞大腐败,其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仁宗时期。宝祐四年(1256年),御史朱熠就指出 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他有力地揭露出: 真宗、仁宗时,以三百二十余郡的财赋供给一万多官吏的俸禄。今天是以一百余郡的力量来养活两万四千多冗官.贾似道当权,任用大批道学家作官,使得官员人数进一步增加。

  理宗在强敌入侵之时,不讲抗战存国,而一味宣扬闭门读书,修身养性,存理灭欲。道学广泛传播,从科举考试到儿童的启蒙教育,无不以此为内容,且不断强化,为南宋的屈辱投降亡国准备了思想条件。

  对蒙作战,加深了南宋的财政危机。四川地区是仅次于东南的重要经济基地。南宋的财政税收和军粮供应,都有1/3来自川蜀地区。由于川蜀大部为蒙古军所占,不能再向南宋提供税收和军粮。南宋统治下的川东一带驻军,还要靠京湖一带供给粮米。东南地区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片田地集中到大官员将领手中,他们凭借权势,逃避赋税。朝廷财政亏缺,又依靠增发纸币来作为 和籴 的支付手段。结果是纸币滥发,物价上涨,军粮不足。贾似道当权时,南宋王朝财政已陷入重重危机之中。景定四年(1263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等建言实行买公田。贾似道采纳此议。买公田的办法是,按官品规定占田限额,从两浙、江东西等地官户超过限数的田地中抽出1/3,由官府买回,作为公田出租。理宗下诏买公田,设置官田所。

  地价按租米折算,租米一石,给价二百贯。占田在二百亩以下者免买。此法实行到景定五年(1264年),南宋共买公田约1000万亩,收租米六百多万石,在临安府淳仓储存。

  买公田使得南宋王朝按计划掠夺到一批租米,但租种田地的农民却因此遭受到残酷的压榨。官府买公田后,在各乡设立 官庄 ,仍由地主充当庄官,向农民收租。虽然明文规定,每收租米一石,明减二斗,不许额外多收。

  事实上地主从中舞弊。敲剥农民。买公田时,往往以租米六七斗虚报一石,官府据此规定重额的官租,强迫农民交纳。农民负担加重,因为官田的地租高于原来的私人地租。这样一来,旧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增加了新的矛盾。

  另外,买公田时,有权势的大地主可以拒不卖田。地方官府要完成买田的数额,就强迫二百亩以下, 百亩之家 的小地主卖田,官府一般只支给会子(纸币)、官告和度牒(一种由官府发给的凭证)。会子贬值,大都成为废纸。地主的田地被官府夺去,也激化了南宋朝廷与地主争夺田地的矛盾。

  会子之所以不断贬值,是因南宋朝廷长期以来依靠大量印发纸币以挽救它的财政困境。宋代的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唐、五代,大城市和小市镇兴旺发达,贸易往来,尤为海外贸易盛况空前。金属货币难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逐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推动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但宋代,收入日蹙,国库空竭,宋哲宗绍圣以后,需要的纸币数额越来越大,以致 界率增造 , 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到宋徽宗赵佶时,纸币便恶性膨胀。到南宋理宗统治时期,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南宋孝宗时,发行纸币 会子 ,每界只限2000万贯,印发极为慎重。

  宁宗时对金作战,为购买粮米及筹集军费,嘉泰四年(1204年),两界发行凡5300余万缗。十一、十二、十三界同时流通,发行到1。4亿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增加到3。29亿贯,淳祐六年(1246年),又猛增到6。5亿贯,只发行了十八界。景定四年(1263年),贾似道当权时,每天增印15万贯。正如高斯得奏疏所说: 国家版图一天天缩小,财力白耗,用度不足,近年尤其严重。每年收入一亿二千多万贯,支出两亿五千多万贯,管财政的大臣,只知增发楮市(纸币)。 愈印发纸币,愈导致财政危机。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死,赵禥(qí)继位,即宋度宗。

  宋度宗为权臣贾似道所拥立,故对贾似道特别尊崇,称他为 师臣 ,朝官都称他为 周公 ,贾似道也更加专横无忌。贾似道又下令印发新的纸币,称为金银关子,在全国发行。规定,原来发行的第十七界会子废止不用。

  第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折换新的关子。这样又搜括了百姓的大量财富。

  纸币无限制地增发,物价就必然不断上涨。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发行第十八界会子,第十七界会子以五折一,物价猛涨。浙东中等年成,而米价增长十倍。临安附近,一斗米价十贯。淳祐年间(1241- 1252年)关子发行后,物价再次上涨。如桑价由300文成3000文,增长整九倍。纸币一再贬值,物价不断飞涨,致使社会经济步入崩溃的边缘。

  就在国家财政陷入危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之时,皇家、贵族、官僚集团却更加侈靡挥霍,纵情声色。

  宋度宗宠信贾似道,封贾似道为太师,特授平章军国重事。一月三赴经筵,三日一朝。贾似道虽身负平章军国重事的官职,却根本不去朝中处置公务,而让小吏抱文书到他家中呈署。他独揽朝中一切大小政务,凡事须他点头方能颁行。台谏弹劾,各个官府的荐举及京城、畿县、漕运等一切事务,都要向贾似道报告,否则不能付诸实行。想得到主帅、监司、郡守等要职,必须对贾似道大量贿赂。凡不同他同流合污的官员,都被斥罢。

  蒙古兵入侵日紧,贾似道置若罔闻,闭口不谈兵事。他在西湖及风景秀丽的葛岭,建筑了许多楼台亭榭,起名为 半闲堂 ,把花园称为 养乐圃 ,表白自己悠闲自得、尽情享乐。他还养妓女、尼姑数人,尽情享用。不务政事,却整日养、斗蟋蟀,还专门写了一本《蟋蟀经》。贾似道置朝政和边防紧急于不顾,整天同妓女们在 半闲堂 及西湖的游船上寻欢作乐。当时有人称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等 ,就是贾似道独擅朝政、堕落腐败的真实写照。

  理宗就是个懦弱无能、侈靡腐败之君,而度宗更加荒淫昏庸,在作太子时就以好女色出名。作了皇帝,更是整天沉溺于酒色,一天之内竟要三十多个宫女陪寝。贾似道投其所好,使度宗沉迷酒色,不理军政大事。任何人只要在朝中提到蒙古军入侵之多,就立即被斥出朝。有个宫女向宋度宗讲了襄阳被蒙古军包围已三年的实际情况,贾似道得知后,借由把她处死。昏君、佞臣臭味相投。昏君一心一意依靠佞臣掌管军政大事,自己醉生梦死,任意淫乐;佞臣以昏君为政治靠山,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擅权自专,为所欲为。

  理宗、度宗昏君统治,贾似道专权,致使南宋王朝的朝政 万事不理 ,政权机构近于瘫痪,社会经济崩溃,财政空竭,民怨沸腾,地主阶级对南宋王朝也离心离德。南宋王朝就像一株大树,内部已经蛀空,顷刻就要倒下。

  (五)元兵入杭,南宋灭亡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召集忽里台(蒙语,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任用汉地士人,建立起中书省、十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此时,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地区召集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

  驻军二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及主管陕西政务的刘太平等人,拥护阿里不哥为汗。忽必烈遣将杀刘太平、霍鲁海和四川军中拥阿里不哥的将领。不久,又击败浑都海,完全控制了关陇川蜀地区。同时忽必烈亲自率军北征,切断了汉地对漠北地区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于困境。1264年,阿里不哥众叛亲离,势穷力竭,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控制了岭北局势,又向畏兀儿扩展。

  中原汉地成为忽必烈政权的重心,全面推行 汉法 ,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忽必烈博采汉族士大夫建议,遵循中原统治制度,同时也充分保障蒙古统治者特殊权益,大体奠定了元朝一代政制的规模。中统四年(1263年),以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年),升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始于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诏告天下,正式建国号大元。忽必烈为元世祖。

  宋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派郝经为国使到南宋,把自己即位之事通知宋廷,同时敦促南宋履行鄂州城下和议的条款。贾似道为了不使私订和议的事败露,把郝经秘密拘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军营之中。蒙古一再派人来询问郝经的下落,贾似道置之不理。这就给蒙古再次大规模南侵之借口。这时,贾似道正在各路实行 打算法 ,借以迫害不依服自己的抗战派官员。蜀帅俞兴因与潼川安抚使刘整有矛盾,也乘机以 打算法 整治刘整,刘整向朝廷申诉无门,就以沪州十五郡降附蒙古。刘整是南宋一员骁将,他的叛降,使得蒙古对南宋国情虚实完全知晓,忽必烈下定了消灭南宋的决心。只是由于漠北地区蒙古贵族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抢汗位,在山东的军阀李璮又起兵反蒙,忽必烈忙于处理内江和变乱,时无暇南顾,只按刘整的建言,用重金玉带贿赂依附贾似道的鄂州主帅吕文德,以在襄阳置榷场互市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门山修筑堡壁,建立进攻襄汉的据点,不时出兵,威胁襄阳。

  景定五年(1264年),元至元元年,忽必烈在平定漠北蒙古贵族阿里不哥抢夺汗位及山东李璮的叛乱后,迁都燕京,把注意力放在了消灭南宋上,并听从刘整的建议,决定先取襄阳,由汉水入长江,再沿长江而下直取南宋都城临安。刘整还建议蒙古兵大造战舰,训练水军。此建议被负责进攻襄阳的蒙古军主帅阿术所采纳。就在蒙古军积极全面备战消灭南宋之时,理宗、贾似道却无动于衷,不作任何抗敌防御的准备。

  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起,蒙古军一面筑城于汉水东面的白河口,切断襄阳的粮饷通道,一面造战舰5000艘,练水兵7万,逐步向襄阳进逼。

  咸淳五年(1269年)二月,蒙古军终于包围樊城。南宋京湖都统张世杰领兵拒敌,失败。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领舟师至新郢(今湖北钟祥西南),又被阿术战败。贾似道派范文虎部来援,又败。范文虎乘轻舟逃跑,吕文德悔恨自己贪财受贿,招致兵祸,疽发于背而死。咸淳六年(1270年),原孟珙部将李庭芝出任京湖制置大使,领兵出援襄、樊。但贾似道又命令范文虎从中牵制。李庭芝屡次要进兵,都被范文虎阻挠。范文虎给贾似道写信说: 我领兵数万人入襄阳,一战而平。但愿勿使听命于京帅(指李庭芝),事成之后,功劳全属恩相(即贾似道)。 范文虎有贾似道的支持,终日与妓妾玩乐宴饮,拒绝出兵。

  忽必烈又派史天泽到襄、樊前线部署。史天泽采纳张弘范的建议,命张弘范驻军鹿门,断绝襄、樊粮道。咸淳七年(1271年)襄阳被蒙古军包围。

  也就在这一年忽必烈下令各部元兵大举向南宋进攻,牵制各路宋兵,配合元兵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陕西、四川各地元兵出动,牵制宋军。六月,范文虎率领士兵和两淮的舟师十万开赴襄、樊,也遭失败。范文虎夜间逃遁。战船甲仗皆被元军夺去。

  襄阳被元兵包围,前后达五年之久。樊城守将范天顺、襄阳守将吕文焕,都利用城中原有的存粮,率领军民固守。在襄阳和樊城之间的江面上,原来还有铁索联成的浮桥,两城可以相互支援。后因元军在襄、樊附近的险要处设置城寨,汉水又布满元兵的战船和铁索,这样,襄阳、樊城之间及襄、樊同其他地区的通道被切断。度宗不知襄、樊被围,贾似道也置之不理,使樊、襄二城军在得不到援军的情况下,孤军苦战。

  咸淳八年(1272年),李庭芝驻屯郢州,为救援襄阳,招募骁勇善战的民兵三千人,由张顺、张贵率领,乘汉水上涨的时机,带火枪、火炮、巨斧、强弩,乘船强行闯入元兵的重围。元水军封锁江口,无隙可入,张顺等沿途斩断铁索、本筏,转战120里。张顺在征战中身中四枪六箭,英勇牺牲。这支援军终于在张贵率领下到达襄阳城下,使襄阳的士气大振。张贵入襄阳后,又派两个泅水勇士潜入汉水;到郢州向范文虎求援,约好范文虎自郢州发兵,内外夹击,突破元兵对襄、樊的围攻。到期,吕文焕、张贵举炮发舟出战,郢兵未来。元军又早得知张贵突围的计划,已有准备。张贵沿途奋战,率领的勇士大都战死,张贵自己也因受伤过重,被元兵俘获。阿术召见张贵劝降,张贵坚贞不屈,被害牺牲。以后,襄、樊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又完全断绝了。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阿术采纳张弘范的建议,切断联系襄、樊二城的浮桥,使二城无法互援,接着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军无援,终被元兵攻破。守将范天顺誓与樊城共存亡,自缢而死。牛富率兵士与元兵展开巷战,最后身负重伤,投火自焚而死。樊城失守后,襄阳守将吕文焕变节献出襄阳,投降元朝。

  襄、樊二城相继失守,极大地震动了南宋朝廷。给事中陈宜中上书,说襄、樊两城战略要地的失陷,都是由于范文虎怯懦逃跑,请把他斩首。贾似道不准,只降一官,知安庆府。监察御史陈文龙说:范文虎失襄阳,还派他知安庆府,是当罚而赏。贾似道闻言,将陈文龙贬官。太府寺丞陈仲微更是直言上书说: 失襄之罪,君相当分受其责。误国者回护耻败的局势而不敢议,当国者昧于安危之机而不后悔。只有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还可为。 要求改变将官 有谋莫展,有败无诛,上下包羞,噤无敢议 的局面,以求 转败为成.陈仲微的一席直言,正击中贾似道的要害处。贾似道盛怒,将敢于谏言的陈仲微贬斥出朝,降为江东提点刑狱。京湖制置使汪立言移书贾似道,指出, 天下之势,十去八九 ,要求贾似道停止 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忽岁月 ,并提出扭转败局的对策,将内郡的兵调出充实江上,可有兵七十余万人。沿江百里设屯,平时往来守御,有事东西并起,战守并用,互相应援,这是上策。和敌人讲和以缓兵,二三年后边防稍固,可战可守,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只有等待亡国。 贾似道看罢书信,竟勃然大怒,把信摔到地上,斥骂汪立言大胆狂言,随即将汪立言罢官。襄、樊失陷后,南宋朝廷更加危难,而贾似道拒绝一切抗元救亡的建策,一意孤行,倒行逆施,更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其母谢太后(理宗后)召大臣商议立帝。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的长子赵昰(sh@),而拥立全后的四岁幼子赵■(xi3n)为帝(恭帝),谢氏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赵昺封为吉王,弟赵昺(b!ng)封信王。贾似道依然擅专朝政。

  元军攻下襄、樊二城后,忽必烈召阿术等还朝。阿术建言说:在作战中看到宋兵虚弱,不如以前,现在不灭宋,时不再来。咸淳十年(1274年)上半年,元朝调兵遣将,积极备战。九月,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

  元兵20万由左丞相伯颜统领,分两道进军:一路由博罗欢及降将刘整率领,进攻淮南,直取扬州;另一路,伯颜和阿术率元军主力,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攻占临安,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

  进攻淮南的元兵被宋兵牵制在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刘整因受伯颜压制,不能抢到渡江的头功,病死于无为城下。伯颜、阿术所率元兵主力先分三道,水陆并进,企图攻占郢州(今湖北钟祥),遭到宋将张世杰的顽强抗击,未能占领郢州。伯颜越过郢州,攻占郢州南面的黄家湾堡,沿汉水南下,进攻沙洋,南宋守将王虎臣、王大用拒绝吕文焕的劝降,英勇抗击,最后城破被俘。伯颜统兵向鄂州进逼,在鄂州东的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水军。汉阳、鄂州的南宋守将相继献城降元。伯颜占领鄂州后,派兵守卫,并继续率兵沿长江东下,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守将望风而降,伯颜所率元兵于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到达江州(今江西九江)。

  范文虎在安庆府献城投降。伯颜又进驻安庆府。

  鄂州失守,群臣纷纷奏表,要贾似道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被迫于德祐元年正月,抽各路精兵13万,用船装载金帛辎重和妓妾,开抵芜湖,与鄂州兵败后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夏贵部会合。这时,贾似道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年)与忽必烈议和的老路,派人向伯颜求和,请许宋朝称臣纳币,以求元兵撤退。伯颜不许,率兵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池州通判赵卯发固守,城破,与夫人双双自缢而死。

  池州失陷后,贾似道以精锐七万人交总统诸军孙虎臣,屯于池州下流的丁家洲,让夏贵领战舰2500艘布列江中。贾似道自己屯兵鲁港(今安徽芜湖南)。伯颜令军士砍柴放在数十个大木筏上,扬言要用火烧掉南宋战船,使南宋军日夜防范。然后元兵夹岸而来,用大炮猛轰。孙虎臣军大败,逃到鲁港。夏贵临阵也不战而逃。贾似道见孙、夏皆败,也惊慌失措地鸣金收兵。

  他自己自鲁港乘小船,逃到扬州。贾似道所携带的军资器械,全部成为元兵的战利品。经此一战,宋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

  鲁港之役后,伯颜沿江东下,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和州(今安徽和县)、无为军的宋将纷纷献城投降。伯颜于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进驻建康,在建康分兵四出,进攻无锡、常州、广德(今安徽广德)等州县。进攻淮南的博罗欢军及进攻荆湖的阿里海涯军,也相继攻陷南宋的一些州县。

  贾似道兵败溃逃后,上书谢太皇太后,请朝廷迁都逃跑。谢后不准,陈宜中任相。陈宜中及台谏、太学生都上书,请斩贾似道。谢后却只罢贾似道官职,贬到循州(广东龙川)安置。押解贾似道的会稽县尉郑虎臣激于义愤,于德祐元年九月间,在押解途中把贾似道杀死于福建漳州木棉庵,结束了贾似道祸国殃民的一生。

  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伯颜直取临安。十月,元兵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进兵。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南宋知州姚訔、通判陈炲、将官王安节等奋勇守城,姚訔在城破时战死,陈炲、王安节率宋兵展开巷战,都英勇战死。

  另一路元兵攻取安吉(今浙江安吉)东南的独松关,附近州县宋兵皆遁逃。

  谢后派使臣到无锡请求伯颜退兵议和,伯颜不允。当时文天祥、张世杰要求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及恭帝逃往海中避难,自己率宋军同元兵决一死战,宰相陈宜中又不允许。最后,南宋终于在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向伯颜献传国玺,宣布向元朝投降,要求成为元朝的藩属。

  南宋这样投降不为元朝所接受。二月间,元兵逼近临安。三月,伯颜率军进入临安。宋恭帝、全太后以及官僚和太学士被俘,押送到大都(北京)。

  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后来入寺为僧。太皇太后谢氏因病暂留临安,不久也被押往大都。

  偏安江南150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从公元960年开始的宋朝统治,到1276年实际上结束了。

  (六)文天祥、张世杰等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

  元兵占领临安,南宋降元后,两淮、四川、东南、荆湖仍有许州郡宋兵在坚守,闽、广则基本上还在南来控制之下。伯颜命令南宋谢太皇太后出手诏,又命南宋三省、枢密院发布檄文,令所有未陷之南宋州郡停止抵抗,向元朝投降。但是,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并没有因为太皇太后的手诏而停止。

  在元兵入杭前夕,一些南宋官员护送度宗之子赵昰、赵昺逃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又逃到温州。陆秀夫、张世杰及宰相陈宜中等人在温州拥赵昰、赵昺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及副元帅,准备组织诸路义兵挽救宋朝。元兵入杭后,他们又退至福州。恭帝赵■被元掳俘北上后,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于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日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宋端宗),改元景炎,继续号令抗元,复兴宋朝。

  李庭芝、姜才镇守扬州,元兵久攻不下,拿来南宋太皇太后谢氏的手诏,命令他们降元,遭到拒绝。当他们听说元兵押解宋恭帝、全太后北上时,曾率四万人连夜进攻瓜州,想夺回恭帝和全太后。在作战时,元兵主帅阿术派人去劝姜才投降,姜才拒绝。元世祖下诏招降,李庭芝怒斩来使,烧毁招降诏书。扬州城虽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顽强不屈地支持战斗。赵昰在福州即位,召李庭芝、姜才赴福州。李庭芝让淮东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不料,朱焕待李庭芝一离开扬州立即献城降元,李庭芝被元兵追到,包围于泰州。

  泰州的将官降元,李庭芝与姜才被元军俘获,壮烈牺牲。

  景炎元年(1276年)初,元兵阿里海牙部围攻潭州,知州李芾率军民坚守三个多月。城破之日,李芾召集部下沈忠,对他说: 吾力竭,决心一死,吾家人亦不可当俘虏受辱。你先尽杀我家属,再杀我。 沈忠再三不从,李芾坚决命他照办。于是李芾全家死,放火烧掉住宅。沈忠也全家身亡。许多幕僚也皆自杀。

  景炎元年(1276年)九月,元朝以舟师和骑兵,分别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江西出发,大举向福建、广东地区进军。于是在闽、广地区展开了激烈悲壮的抗元斗争。

  在元兵舟师自海上向福州进逼的时候,陈宜中和张世杰等人用海船载着大批宋兵,护送赵昰及赵昺撤退到泉州港口。因泉州守臣蒲寿庚叛变,陈宜中等人又护送赵昰向潮州方向撤退。在这期间,张世杰曾出兵收复潮州,还曾亲自率兵讨伐降元的蒲寿庚,因元兵来援,张世杰被迫撤回海上。元兵乘舟入海追赶,张世杰又继续护送赵昰,于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撤到珠江口的井澳。这时,陈宜中逃到占城,当了逃兵。年仅十岁的赵昰因在井澳遇到飓风,惊悸成疾,于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八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以新会的崖山为据点,建行宫及军营,储备粮草,制造战船器械,以备长期抗元。

  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赵昰从海上撤入广南后,文天祥率兵由福建的龙岩转战到广东的梅州(今梅县),后又转入江西南部。

  文天祥(1236~1283年),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时从父文仪读书,并在白鹭洲书院学习。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与陆秀夫等同科。开庆元年(1259年)授签书宁海军(在临安,今杭州)节度制官厅公事。时值蒙古军大举攻宋,进围鄂州,宋廷大震,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尚未就职,毅然上疏请斩董宋臣,未被采纳。他从此不愿为官,几经推辞,到景定二年(1261年),才接受了秘书省正字之职。在任职中,遭到排挤,还得罪了权相贾似道。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出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

  此时,元朝发动了灭宋战争。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元旦,文天祥在赣州得到元军渡江的谍报,不久接到谢太皇太后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的诏书。

  他立即组织了两万人的队伍,开到临安。这时,元军已逼近临安,谢太皇太后执意降元。德祐二年正月,谢太皇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反对无效,且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元营谈判。他在元营与元丞相伯颜争辩不屈,又怒斥降将,遂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法,与随从人员设法逃脱,历尽险阻,到达通州(今江苏南通),再从海路南下至福州。宋端宗赵昰任他为枢密使、同督诸路军马。他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组织军队,继续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样从福建路转移到广南东路,越过大庾岭,进入江西南路,六月在雩都大败元兵,收复兴国,又分兵收复吉州(今江西安吉)、赣州的属县,包围赣州,气势颇盛。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等自东西起兵来会,声势大振。

  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在江西抗无声势越来越大,急忙于八月间派出骑兵,由江西宣慰使李恒率领,发动反攻,同时出兵袭击文天祥在兴国的大营。

  文天祥没有料到元兵会如此迅速反攻,仓卒应战失败。所率宋兵在撤退中溃散。文天祥北上,企图与吉州邹■部会合。行至中途,邹■部也被元兵击溃。

  文天祥走到庐陵,遭到元兵追击。文天祥部下的老将巩信率领兵士数十人守住方石岭的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巩信身负数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动。

  巩信等全部牺牲后,元兵怕有伏兵,不敢轻进,文天祥得以率部撤走。次日,元兵又追击文天祥部。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骗过元军,被元兵捉去,被害牺牲。文天祥躲过追兵,退到汀州,整顿残部,又转到循州,屯兵南岭山中。

  这次空坑(今兴国境)之役,文天祥主力溃散,欧阳夫人等家属皆被元军俘获。兴国兵败,妻儿被掳,并未动摇文天样抗元的决心。他从南岭转进海丰,在广东的潮、惠州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祥兴元年(1278年),驻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的幼帝赵昺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朝以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率领水军和骑兵,海陆并下,进攻闽、广。邹■在吉州败后,也率余部到潮阳会师。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退出潮阳,转移海丰,准备入山结营固守。行至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元兵追及。邹■自杀,文天祥被俘,部下殉难者不计其数。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的水军大举进攻崖山。张弘范把文天祥也押在船上。元军的船舰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作了元朝俘虏的文天祥,回顾起兵勤王四年以来抗元斗争的艰辛历程,愤笔疾书,写下一首《过零丁洋》。诗云: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千古绝唱,道出文天祥被俘后至死不屈的决心和无私无悔的情怀。

  元军舰船大队到了崖山,张弘范命人劝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降,文天祥就录此诗作为答复。

  张弘范统领的元朝水军,只有战船500艘,这时只到达300艘。张世杰有战船1000艘,兵民20余万,两军在海上对阵。张世杰把宋水军结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帝昺、杨后和朝廷官员全部上船坚守。元兵用火攻,张世杰早有防备,战舰都涂泥结长木以拒火,元兵无法攻破。张弘范让张世杰的外甥三次去招降。张世杰回答说: 吾知投降可以生,且可富贵,但义不可移。 断然拒降。正月底,元朝战船陆续到达,李恒也从广州领兵赶到。二月初六日晨,元朝水军发起猛攻。元军用炮石、火箭作掩护,突破宋水军阵脚,跳上宋船,短兵相接。宋军防线终被元兵突破。陆秀夫见无可挽回政局,先让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后对赵昺说: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指宋恭帝赵■)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受俘虏之辱了。 说完,就背起九岁的赵昺,一起投海身亡。宋官兵或战死或投海殉难。战斗到黄昏结束。几天后,海上陆续漂起的尸体有几万具。张世杰撤退到南恩州(今广东阳江)的海陵山(今海陵岛),招集残部,准备入广南继续坚持战斗。不幸,四天后遇到飓风,海船覆没,张世杰、杨后都死在海里。南宋灭亡后,不愿降元的南宋军民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没了。

  张弘范得胜而回,文天祥也被押北上,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到大都(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封为瀛国公的赵■(前宋恭帝),先后奉命劝降,都被拒绝。元朝权臣阿合马亲到住地问话,元丞相孛罗等在枢密院堂上审问,文天祥拒不下跪,正义凛然,慷慨陈辞。元世祖为了使他投降,把他关禁在兵马司狱中,阴暗潮湿,冬日严寒,夏令酷热,文天祥志坚不移。欧阳夫人与两个女儿也在大都过俘囚生活。文天祥明知只要一降,便可与家人团聚,但仍不改初衷,仅嘱家人 归之天命 而已。他被囚禁狱中三年多,而诗句墨迹传遍京城大都。其中一首《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随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抒发了一个人,生需光明磊落,终要死得其所,生生死死,无私无悔。文天祥用生命书写的诗句,千古流传。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表示要拜他为丞相。文天祥回答道: 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死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抗元斗争是为了挽救宋室的灭亡,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为后人所敬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容欺辱,富于反抗的大无畏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激励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追求光明、正义,为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

  文天祥等人的斗争事业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斗争精神却永照人间!

  十三、宋朝政治制度

  宋朝在消灭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后,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一)官制

  1。中央官制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朝廷的首要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亦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增设参知政事(副相),以分宰相之事权。神宗进行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徽宗时,蔡京为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南宋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哲宗元祐年间,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位居宰相之上。南宋宁宗后为平章军国事掌权。

  宋朝还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武、文大权,称为东、西 二府.其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北宋前期设 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为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

  其长官为三司使( 计相 )。神宗时,撤销三司,将其职权分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一路或数路各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为总领。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职权分明。神宗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一些宰相擅权,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

  御史台为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中丞,副长官为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监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有弹劾权,可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仁宗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为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台、谏官的职权无多大差别。

  为皇帝起草制诰、赦敕、国书等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直学士院等官员。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设置 审刑院 ,其长官为知审刑院事,官属有详议官。各地奏案先经大理寺裁决,报告审刑院复查,写出奏稿,上呈中书。中书申奏皇帝论决。神宗时,审刑院并入刑部。

  三省六部,即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北宋前期,本官不管本职,而是新设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职权。直到神宗,才以三省代替中书门下,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务。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2。地方政府官制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宋初沿袭唐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余道。宋太宗改道为路,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的辖区,地位在州、县之上。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三路。北宋前期,各路皆设置转运使和提点刑狱,有些路常置安抚使,各设官衙办事。安抚使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主管一路的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等。转运使主管所领州县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兼管司法和民政等。提点刑狱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财政等。

  各州(府、军、监)直属朝廷,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郡事。知州可直接向朝廷奏事。知州以外,设 通判 同领州事,裁处州诸事,行文与知州联署。其官属有:录事参军主管州衙庶务,纠察各曹稽违;司户参军主管户籍、赋役、仓库受纳;司法参军主管议法断刑;司理参军主管审讯狱讼。

  各县设知县或县令,还有丞、主簿、尉等。宋初设判县事,为一县之长。

  后朝廷选派官员称知县事,以选人主持县政者为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全县民政、司法、财政,如果驻军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仁宗初,始置县丞,为县的副长官。主簿主管本县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尉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后命兼捕私贩等。

  3。官阶宋代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的制度。宋初利用唐代的三省六部等官名组合而成官阶,只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又称 阶官 或 寄禄官.宋神宗改革官制,定文官(京朝官)为二十五阶,徽宗时增为三十七阶,改定武官共五十二阶。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 职事官.另外,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官员的名誉头衔。

  宋代还把文官按官阶划分为幕职州县官、京官、升朝官三大类。幕职州县官又称选人,是低级文官的总称,共四等七阶。京官是比选人品级略高而不常参加朝见的低级文官的总称,分五阶。升朝官是可以参加朝见、宴坐的中上级文官的总称,只二十五阶。选人经过考核和一定员数举主的推荐,达到一定的考数(任职满一年为一考),便能升为京朝官。这种升迁称为 改官 ,是官员仕宦生涯中的大事。

  宋代保留了前代的一些附加性官衔,如散阶、封爵、食邑、勋官等荣誉头衔。爵有王、嗣王、郡王等共十二级。只要官资及格,该封开国男以上者,即给予食邑二百户到一万户;又官资及格,给予食实封一百户到一千户。每食实封一户,每日计钱二十五文,随月俸领取。勋官有上柱国、柱国到云骑尉、武骑尉共二十等。检校官有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等十九级。

  北宋前期的官品沿袭唐制,文官共九品,有正、从,自正四品以下,又分为上、下,共三十等。但官品和官职多不相称。宋神宗改革官制,改为九品正、从十八级。

  4。官吏的考核朝廷对各级官员制订了磨勘(考核)、叙迁、荫补等法。宋初废除按岁月叙迁之制。太宗时,设审官院和考课院分掌京朝官和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事宜。神宗改革官制,设吏部四选分管文、武官员的考课、差遣事。宋真宗时规定,文臣(京朝官)任满三年、武官四年(后改五年)磨勘升转本官阶一次,幕职州县官在改为京朝官时也要磨勘。朝廷按官员考绩以定升迁。其中宰执、侍从和卿列馆职、科举出身的文官有优先权,可以超资升转,其余荫补出身、杂流等只能逐资转官。有军功的武官,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

  5。 官吏的俸禄宋代中、上级官员的待遇较优厚,有俸禄、职田、祠禄、恩赏等。俸禄又分为正俸、添支、职钱、禄粟、衣赐(春冬服、冬棉),还有傔人(随从)

  衣粮,以及茶酒、厨料、薪炭、饲刍等等。北宋前期,宰相、枢密使月俸三百贯,禄粟月一百石,春、冬衣共赐绫四十匹、绢六十匹、冬棉一百两,随身傔人的衣粮七十人,每月给薪一千三百束,每年给炭一千六百秤、盐七石。

  节度使的待遇最高,月俸四百贯、禄粟月一百五十石。神宗改革官制,分别阶官和职事官,用阶官定俸禄,称 料钱.真宗时,外任官授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御、团练州三十顷,中、上刺史二十顷,下州及军监十五顷,边远小州、上县十顷,中县八顷,下县七顷,转运使、副使十顷。职田免二税和沿税,租入全归外任官员。

  (二)军制

  宋太祖建国后,对前朝的中央军政结构进行了调整。一般由文官主持枢密院,统管军政。还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合称三衙或三司。三衙武帅平时对禁军和厢兵进行管理、训练,但无权调遣。

  枢密院和三衙,各有分工,相互牵制。禁军供守卫京师和备战之用。在外出征战或沿边驻守时,又临时设立部署(后改名总管)、钤辖、都监等统兵官。

  后来,又往往派文官充当经略使、安抚使等。由文官任总官,统辖副总管的武将。枢密使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帅臣主兵柄,这就是北宋的军事统辖体制。

  北宋初,禁军是中央军,实行更戍法,由京城轮流到外地驻守。后又陆续在各地设置就粮禁军,作为地方军,不回驻京城,但也实行更戍法。北宋初还实行内外相制的办法:以一半兵力驻守京师,一半兵力轮流出戍外地,使外地驻军不敢反叛京师,京师驻军也不敢发动叛乱。

  除禁军外,北宋尚有厢军、乡兵、蕃兵、土兵和弓手。厢军驻扎各地或隶属某些机构,往往不加训练,只服杂役。蕃兵是在陕西、河东路与西夏接壤地区由少数民族壮丁组成。依部族编制。蕃兵是北宋西北地方军,很有战斗力。

  宋朝在各地设置多种乡兵。乡兵大都是按户籍编组各地壮丁而成,也有少数乡兵实行招募。乡兵平时从事生产,仅在参加战事才发放钱粮。

  土兵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弓手原为吏役,隶属各县尉司。

  南宋时,因河东、陕西相继丢失,蕃兵不复存在。厢军、乡兵、土兵、弓手仍保留。

  宋朝实行募兵制,经常采取灾年招兵的办法,企图将 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招收为兵,以防范人民的起义和反抗。但在兵源不足时,也抓夫充军。

  罪犯也是宋军军士的重要来源。兵士须在脸部、手部等处刺字,以防逃亡。

  宋朝制定详细的军法,规定各级官兵之间严格的等级和隶属关系,兵士冒犯上级,要处死或流放。

  神宗时实行将兵法,在四川以外各路和开封府各县设置一百几十将,每将大都有几千兵力,打乱原有的编制,称系将禁军。各地不编组为将的禁军称不系将禁军,降居次要位置。留驻京城的禁军称在京禁军。

  宋政权南迁,禁军大部溃散,南宋重新编组正规军,称驻屯大军。南方各地原有的系将禁军和不系将禁军,沦为与厢军一样的杂役兵。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廷削去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兵权后,陆续在沿江和川陕交界地带设置十支驻屯大军,各军番号为某州府驻扎御前诸军,统兵官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北宋的三衙统兵制度已经废除。到宋宁宗,三衙和十都统制司的正规军体制已破坏,一般由文臣主持各大军区,剥夺了十都统制司的统兵权和指挥权。

  (三)科举制

  宋代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前期,贡举设进士、诸科和明经,另外还有制举、武举、童子举等科。熙宁四年(1071年)后,废明经、诸科和制举,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另设新科明法。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进士科分为诗赋进士、经义进士两科,又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南宋设诗赋进士、经义进士、武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词等科。宋代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宋代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

  解试又称乡贡,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解试在省试前一年秋季举行,举人解试合格,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

  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管,英宗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春季选日考试各地选送的举人,连试三日,合格者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自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始,由皇帝亲临殿陛复试礼部奏名合格举人。从此,每次省试后,必定举行殿试。殿试所定名次与省试有所不同,举人殿试合格才算真正 登科.为防止考官作弊,在解试和省试时,规定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必须回避,另派考官设考屋考试,称 别头试.如由官府用公牒送到别处贡院考试,称 牒试.现任官员参加贡举考试,称 锁厅试.考试内容,因科目而异,如北宋前期,进士科考试诗赋、论各一首,时务策五道,贴《论语》十贴,答《春秋》或《礼记》墨艺十条。后来允许用作文或撰赋代替,称 赎贴.神宗熙宁四年后,停试诗赋、贴经、墨艺。

  改考经义和论、策。新科明法考律令大义和断案。哲宗元祐四年,对经义进士考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等,兼考论、策;对诗赋进士考试诗赋,也兼考论、策。此后,各科考试内容还有一些变化。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通称 举人.举人没有出身,只享有免除本人丁役、身丁钱米的特权;曾赴省试的举人,可以赎免徒以下的公罪和杖以下的私罪。举人殿试合格,按五甲(或五等),授予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等。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对于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只要达到规定的举数及年龄,由礼部另立名籍奏报朝廷,参加殿试,称 特奏名 ,经过简单的考试,授予本科一定的出身或文学、助教等。

  宋代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除严禁大逆、不孝、不悌、工商杂类、僧道还俗、废疾、吏胥、犯私罪等人应试外,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凡考试合格,都可录取。

  (四)法律

  宋初,以《后周刑统》为蓝本,经过修订编成《重详定刑统》三十卷,是宋代的第一部法典。该书律文大都沿袭唐律,令、格、式、敕则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宋代皇帝诏敕是最有效力的法律形式,敕可代律,所以编敕是当时最重要的立法活动。每逢皇帝即位和改元,把多年的单行敕令分类整理,删去重复和矛盾的内容,再颁布实行,称为编敕。敕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颁布,既有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敕,也有适用于一司、一路,一州、一县的专敕。神宗时,进一步肯定敕的地位和作用,律反而不被重视。宋代的立法制度由从前的律、敕并重而进入了以敕代律的新时期。宋代法令繁多,超过前代,因而法网严密。但也出现皇帝以言废法的现象,尤以宋徽宗最严重。

  宋代法律条文繁多,内容广泛,对政治、经济、日常生活诸多方面,都作了详尽规定。宋代的法律内容具有时代特征。如宋代法律明确规定了官户、形势户的涵义及其各种特权,又规定了乡村客户的迁移手续和法律地位等,适应了唐、宋之际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之需要。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法律就正式制订了保护土地买卖的条文。宋代农村租佃关系盛行,地主和佃农之间一般订有契约,一旦佃农违约,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类有关经济法、民法的条文日益增多。针对农民起义和反抗,法律还有许多关于防范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法律条文。

  宋初在朝廷设刑部和大理寺,作为最高司法机构。大理寺决断全国所申奏的案件,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死刑案件,并主管全国刑法,刑事和民事诉讼,官员犯罪后赦宥、叙复、雪理等事。宋太宗时,在宫中另设审刑院,复查大理寺所定案件,直属皇帝。神宗时撤销此院。对有疑问的案件,中书省还有权作进一步评议。遇重大疑案,皇帝命正、副宰相与御史、谏官、翰林学士等 杂议 ,然后决断。有时奉皇帝令,特设 诏狱 审理重大案件。

  地方司法机构中,路一级设置提点刑狱司,负责复核和审查所属州府判决的案件和囚帐,并经常巡视州县。州一级的司法机构,宋初为司寇院,后改司理院,审讯民事诉讼和刑事案件。自御史台、大理寺、开封府、临安府以至地方州县,都设置监狱。宋朝逐步制定出一套严密的刑事审判制度。审判分司和州县司法机构独立审判的原则。

  十四、结语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立宋,经北宋、南宋,公元1279年为元朝所灭,共历时320年。

  宋代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宋太祖、太宗励精图治,东征西讨,南战北伐,削除了各封建割据势力,使得安史之乱以来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在削平各封建割据势力的同时,北宋还建立健全旨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种制度,杜绝了骄兵悍将割据跋扈的可能,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割据局面,使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益臻完备。

  宋代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当时进步的社会政治制度,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当时的西夏、辽、金诸国还是奴隶制。当他们以骁勇之旅入侵中原时,最初是以抢掠财物,俘虏人口为目的。

  随时间的推移,西夏、辽、金的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争辩,其中心,即是向宋代进步的社会制度学习,发展为封建制,还是继续保留奴隶制。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些国家尽管保持了奴隶主贵族的一些特权,还是向宋代学习引进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先进制度,使得这些国家逐步实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宋代建立起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也是饱受割据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所渴求的。有了统一的政权,有了较安定的社会环境,百姓方可以安心生产。

  特别是宋代,地主购置土地剥削佃客的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得到普遍发展。宋朝的法律,确认土地私有制,保护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适合当时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土地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改进农具,改良品种,推广复种技术和多种经济作物,兴修水利,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随宋南迁,北方人口大量流入江南,使得中国经济中心从中原移至南方。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其经济以稻麦两熟制为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了,手工业随之大发展,造船、矿冶、纺织、造纸、陶瓷、制盐等各种手工业作坊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产量之多,工艺之精都超过了前代。

  宋商业、贸易、海外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是当时的海上贸易大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货币的出现又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得到开发应用。

  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宋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的大发展。

  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越来越暴露出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端。

  赵匡胤握有重兵以政变的方式代周,所以宋朝一建立就以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高级将领拥兵擅专作为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北宋建立不久就发生李顺、王小波的川蜀农民起义,此事对宋朝的统治政策也发生重要影响。宋太宗在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八月末曾说: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宋太宗所说的 奸邪 ,主要是指统治集团内部企图阴谋篡权之人以及农民起义。这样一来,宋代政策的重点放在对付国内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上,而对外则消极防守,这就形成了整个宋朝 守内虚外 的政策。

  为了重点防范内患,在官制上,宋一再削减宰相的权力。在中央设置枢密院主管全国军政。宰相主民政,枢密使主军政,三司使主财政,三大系统,各自独立并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皇帝集全国政事、军务、财政大权于一身,强化了中央君权。为防范拥兵自重的武将擅权、夺位,一是令三司与三衙,管兵者不能调兵,调兵者不管兵,职权分明,相互牵制;二是武将频频调动,使得武将手下无专兵,造成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三是令文臣统军,由正职的文臣统辖副职的武将;四是为防范农民起义,实行募兵制,变民为兵,以兵压民。宋代为巩固加强皇权确是下了一番苦心。但是,靠这样一支由皇帝遥控、文官统领的庞大而冗滥的军队能有效地征战和抵御外侮吗!在强敌入侵之时,朝廷内主战、主和两派就展开激烈的斗争。在外敌入境的危急时刻,皇帝被迫起用抗战派,但一战即败,败则求和,以割地赔款而告终。宋代开国皇帝播下的种子,后代皇帝尝到了苦果,从北宋末年到整个南宋,宋大体经历了 抗战——投降——再抗战——再投降 这样一个不断衰败的历史过程。

  再则,对那些被皇帝剥夺了实权的重臣、武将,朝廷为了防止他们不满而反叛,于是百般地笼络这些有功之文臣武将,让他们过着优裕的生活,并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又授予许多荣誉头衔。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全国上上下下疯狂地兼并土地,加剧了宋朝的各种矛盾。另外,宋朝又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使得官僚机构庞大、重叠,官员人数成倍骤增,大批冗员出现。

  宋就是靠这样一个庞杂的机构、冗多的官员,多层次、低效率地处理中央及地方的军政事务。国家每年以极大的财政开支,养活为数众多的军队和官员。

  随时间的推移,政府背的这个包袱越来越重,财政开支就越来越多,数字浩大,令人吃惊,成了宋朝无法克服的顽症。

  还应该指出的是,宋朝出现了不少腐败无能、荒淫无度的君主,以北宋真宗、徽宗,南宋高宗、宁宗尤为突出。有的崇信佛道,迷信 天书 ;有的贪图女色,不爱江山;有的贪爱珍玩,不惜抛金。总之,他们整日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大敌当前,不思军务;国库空竭,越是侈靡。一旦强敌入侵,为了活命,转头就跑。最后,为了求和,不惜纳贡称臣,甚至称侄,偏安一隅,过着苟且偷安的屈辱生活。皇帝的荒淫无能,必然出现重臣擅权专政,先后出现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专权。这些人有昏君支持,于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横征暴敛,为所欲为,搅得朝廷漆黑一团,乌烟瘴气,使得宋朝统治日趋黑暗腐朽。不能不说这正是加速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下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