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全史百卷本

第043卷 隋唐五代军事史

  本卷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了隋唐五代的战争:隋的统一战争(南下灭陈),隋与周边民族突厥、高丽的战争,隋末民众暴动,唐初统一战争,唐朝廷与藩镇的战争,唐末民众暴动,五代末的统一战争,唐与周边民族突厥、吐谷浑、高丽、吐蕃、南诏的战争,并围绕这些战争讲述了双方的战略、战术及其对战争的影响。同时,还简略地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

  一、隋唐五代军事概述

  隋代经过长期征战,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隋代的统一战争主要是南平陈朝;同时,为了阻遏突厥的侵扰,也用离间之计,乘其内部纷争,发兵北讨,有效地阻止了他们的南下。

  隋朝末年,炀帝大兴土木,建宫殿、修运河,屡屡南巡,并连连用兵高丽。如此沉重的劳役和兵役使民众无法忍受,社会陷入危机之中,爆发了全国性的民众暴动。其中,河北窦建德,中原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是对隋打击最大的几支武装力量,特别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消灭了隋军的有生力量,为唐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镇守晋阳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见天下大乱,积极谋划起兵。见隋已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时,便在晋阳举兵,趁隋军主力与瓦岗军决战于中原之机,挥兵西进,占据关中。平河西、陇右,经营巴蜀、江淮,巩固了关中根据地后,便倾全力出关,逐鹿中原,先后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平定了刘黑闼,完全控制了黄河流域。同时,在南方,打败了萧铣、辅公祏,招抚了岭南,结束了隋末战乱,重新统一了中国。

  唐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经过8年征战,朝廷把叛军压回到了河朔地区。但为此也不得不在河北周围设置藩镇,这些藩镇都拥有重兵,逐渐对朝廷产生了离心力。朝廷为控制藩镇,发动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是德宗平藩,宪宗平藩和武宗平藩。同时,唐朝与周边民族,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吐蕃、南诏进行了战争。

  唐末,农民的负担日重一日,加之灾荒频仍,使民众无法生存,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民众大暴动。他们转战南北,攻陷了长安,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秩序。此后,各地藩镇纷纷独立,互相吞并,历史又进入到一个割据时代。后周世宗积极致力于统一事业,西攻后蜀、北击北汉、南伐南唐,当统一大业初具规模之时,英年早逝。北宋太祖赵匡胤仍旧执行后周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终于完成了后周世宗的未竟事业。

  二、隋初的战争

  (一)文帝时期的军事形势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是北周的外戚。北周静帝即位时年仅6岁。杨坚在御史大夫刘昉等人的支持下,假借皇帝诏书入宫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他掌握北周政权以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那些手握重兵、驻守于外地的皇室诸王及大将,于是他借千金公主出嫁突厥一事,命令外地诸王回京。诸王遵命回京,但手握重兵的北周大将尉迟迥(驻守于相州)、李慧(驻守于恭州)、尉迟勤(驻守于青州)、司马消难(驻守于郑州)、王谦(驻守于益州)等人却先后起兵反对。

  尉迟迥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有平蜀之功,出镇相州,其威望与杨坚不相上下。杨坚也担心他发难,就派其子尉迟惇带着皇帝的诏书去相州命他回京一起处理宣帝丧葬事宜,同时又任命韦孝宽为相州总管以代之。当尉迟迥得知杨坚当上丞相,控制了北周朝廷后,心中非常不服,同时,也看出了杨坚的司马昭之心,所以也在秘密策划,准备起兵讨伐杨坚。韦孝宽走到半道,就得到尉迟迥将要起兵的确切消息,他赶忙返回长安向杨坚报告。杨坚随后派破六韩裒到相州进行劝导,并秘密拉拢相州总管府的长史晋昶,让他纠集力量,对付尉迟迥。但此事被尉迟知悉,他杀死晋昶和破六韩裒后,集合相州的文武士民,誓师起兵。杨坚在长安得知此战报后,马上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领关中的部队讨伐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响应其伯父,兵力共有10万之众。恭州、申州、徐州、东楚州等地也纷纷起兵响应。当时北周的领土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的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的西部,而尉迟迥等人的起兵,使陕西以东的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土地出现了骚乱和不稳的苗头,连派去镇压的军将也有受尉迟迥贿赂之嫌。居于长安的北周宗室赵王哲也曾欲设计除掉杨坚,朝廷大臣也在犹豫观望,北方突厥也不断发兵扰边,杨坚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1。平定关东起兵

  杨坚首先集中力量平定东方的起兵。并州(今太原)是军事要冲,士健马多,驻守于此地的李穆既可入关中击杨坚,又可南下攻打关东的起兵,所以杨坚与尉迟迥都派人到并州竭力争取李穆,李穆决定支持杨坚。其侄子怀州刺史李崇本欲支持尉迟迥,但当他听到李穆支持杨坚的消息后,也依附了杨坚。同时,杨坚又派高颎到前线督战,稳定军心。八月,高颎、韦孝宽在邺中与尉迟迥展开决战,大败尉迟迥。尉迟迥退回邺城,韦孝宽挥军围攻,城破后,尉迟迥自杀。随后,韦孝宽各个击破,平定了关东的起兵。杨坚将邺城拆毁,将其余众从邺城迁到安阳,又从相州辖区中分出两州,以削弱其势力。

  这次大规模的起兵所以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为战,没有建立一种有机的统一指挥的关系,当势力最大的尉迟迥一战而败后,关东整个起事力量也就土崩瓦解了。力量仅次于尉迟迥的司马消难在尉迟氏与韦孝宽决战前夕,投降了陈朝。

  平定关东后,杨坚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但对内则向北周宗室开刀,杀害了陈王和赵王。年底,他 总百揆 ,总揽了一切政务,并进爵为王。

  第二年(公元581年)二月,就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

  2。对南方陈朝的经营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武帝于第二年死去时,北齐境内乘机起而叛乱,但很快就被北周驻兵所击溃,到杨坚代北周而建隋,几年间,北方形势已逐渐稳定。当时,隋朝主要的问题是消灭南方的陈以统一中国和阻遏北方突厥的南下侵扰。陈曾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中,举兵北上,欲复中原。北齐在将亡时曾打算逃入突厥,北周武帝亦曾带兵北上,欲袭突厥,但因其病故而未果。杨坚辅政的几年间,主要是巩固其地位,积极经营篡夺北周帝位之事,对陈和突厥都无暇顾及。当他除掉政治异己,登上皇帝宝座后,陈和突厥的问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于是派晋王杨广出镇并州,并一度派高颎镇守北方,阻遏突厥南下,并不断派人修建长城。同时,又派贺若弼任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以和州刺史韩擒虎任庐州总管,镇守庐江(今安徽合肥), 有并吞江南之志 ,3但在对陈的战略上非常谨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九月,陈将周罗攻陷了隋的胡墅(在长江以北,与南京相对的一处小镇),萧摩诃也向江北发动进攻,隋派长孙览、元景山、高颎率军应战。次年二月,隋趁陈朝皇帝死亡之机,进行反击。元景山出江口,郑孝儒率兵4000攻甑山,陈派陆纶率水军救援,被孝儒击败,陈朝涢口、甑山、沌阳的守军都弃城而逃。陈派人向隋求和,归还了胡墅,隋也撤兵北归。当时长孙览欲趁势灭陈,高颖不同意,虽然口头上说是 礼不伐丧 ,不能乘其举丧而进攻,实际上,陈精兵主力皆沿江部署,隋其实根本无力再南下渡江。这有两个证据,第一,陈宣帝死,始兴王叔陵作为顾命大臣图谋反叛,刺伤太子,拥兵占领皇城,而太子叔宝和长沙王叔坚因陈主力都在长江一线防守,朝内军队甚少,惊恐万分,可见,陈在长江防线上部署的兵力十分强大,并有主动出击隋朝的意向;第二,隋文帝对陈也表现出和好恭敬的态度;第三,隋积极准备了六、七年之后,在出兵灭陈前,广泛征求意见,大臣们都积极出谋划策,高颎虽然向隋文帝献平陈之策,但在隋军出发之前,还问薛道衡: 今兹大举,江东必克乎? ①可见隋并未把陈看成蕞尔小邦,而是在战略上十分慎重,是在经过长期备战后才决定大举发兵的。

  有人认为隋未及时举兵灭陈是由于突厥强大,隋的战略是先灭突厥再平江东。事实上,隋的战略要点是平江南,统一中国,对突厥仅是防守,阻遏其南下。隋并未想主动大举出击突厥,只是在突厥内部分裂,彼此相攻时,才乘势北上,打击了突厥的嚣张气焰;突厥也并未因遭到此次打击而臣服于隋。所以隋对突厥和对陈在战略上不存在前后问题,隋并未把出击突厥放到战略考虑中去。

  3 ①《资治通鉴》卷175太建十三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176祯明二年十二月。

  (二)统一战争

  1。北破突厥

  (1)对突厥的战略

  北魏末年,突厥崛起,先后打败了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 北方戎狄悉归之,抗衡中夏。 ①北齐、北周都争相与之结好,倾府藏以事之,以至于突厥可汗说: 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统一北方以后,对突厥的态度自然就不比从前,突厥可汗常常兴兵南下侵扰,隋朝以防为主,屡次大规模地修建长城,派兵于北方屯防②,同时,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还联络奚、霫、契丹等少数民族,对付突厥。

  突厥沙钵略可汗的从父玷厥达头可汗拥强兵却受沙钵略可汗的控制,对此,他心中非常不满,沙钵略可汗也因其兵强而对之十分猜忌;沙钵略之弟处罗侯虽然势力较弱,但却多方收买人心,各部落的人都很拥戴他,这使沙钵略对他也很忌恨,为此处罗侯惊恐不已,时时防范;阿波可汗本应当大可汗,结果却被沙钵略可汗恃势夺取,心中也很不满,但因势弱而无可奈何。

  曾出使过突厥的长孙晟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公元581年他向隋文帝上书提出了利用其矛盾,离间分化的策略:今诸夏虽安,戎虏尚梗,兴师致讨,未宜其时,弃于度外,又相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有以攘之。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蹻,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乘釁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所谓 兴师致讨,未宜其时 ,说明隋王朝还没有力量北上消灭突厥,只能利用其间矛盾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可见,隋并未把消灭突厥列入其战略计划中。

  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元晖出使伊吾(今新疆哈密)结好达头,派长孙晟出使和龙(今辽宁辽阳)、联系奚、霫、契丹等部落,并通过他们作向导,到处罗侯处陈说利害,劝之与隋结好。这样就孤立了沙钵略,削弱了他的力量。

  (2)北攻突厥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五月,突厥发兵40万在西起乙弗泊,东至幽州一线上同时南下,除在马邑、兰州受到阻击外,屯守于乙弗泊、临洮、幽州的隋朝防军均被突厥击溃,武威、天水、金城、弘化、延安等地均被洗劫一空。在沙钵略还要进一步南下时,达头可汗率自己所属部落北归,长孙晟游说沙钵略之子梁干,让他骗沙钵略说: 铁勒等反,欲袭其牙(突厥王庭) ,沙钵略听到这个消息后,才率兵返回。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看到其内部矛盾重重,就乘机组织力量,先后派兵分道出塞,进行反击:

  ① 《隋书》卷84《北狄传》。

  ② 参见《隋书》卷1《高祖本纪》。

  ① 《资治通鉴》卷175太建十三年十二月。

  ——四月,命杨爽、李充等4将经马邑出朔州道(两地均在今山西朔县)。

  十一日,与沙钵略可汗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李充建议利用突厥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加以突袭。于是他率5000精骑袭击突厥,结果大败突厥,沙钵脱去金甲,从草中逃去。

  ——河间王杨弘率兵出灵州(今宁夏灵武),击破沙钵略的另一部,歼敌数千人。

  ——命夏州总管豆卢勣出夏州(今陕西横山)。

  ——幽州总管阴寿率领步兵、骑兵共10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一带),攻打投靠突厥的原北齐将领营州刺史高宝宁。宝宁向突厥求救,但突厥正在抵御隋军,无法救援。宝宁无奈,只得弃城逃入沙碛,隋平定了卢龙各县。

  宝宁在逃到契丹后为其部下所杀。

  ——五月,泰州总管窦荣定指挥9总管,率步兵、骑兵3万多人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阿波可汗对峙于高越原(今甘肃民勒西北,与内蒙交界一带)。几次交战,阿波都不利。这时被发配在敦煌当戍卒的大将军史万岁到荣定军中请求参战。与阿波再次交战时,荣定派人去对突厥说 士卒何罪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阿波派了1名骑士挑战,荣定派史万岁应战,结果万岁取对方人头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与隋军盟誓而去。

  长孙晟当时在荣定军中任偏将,他派人离间阿波说: 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遽即奔败,此乃突厥之耻也。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

  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罪归阿波,成其宿计,灭北牙矣(阿波营帐在摄图之北),愿自量度,能御之乎? ①他又对阿波使者说 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计也,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 ②阿波遂遣使者入朝,与隋讲和。

  沙钵略平素就很忌惮阿波,他从白道败归后,听说阿波与隋有往来,就急忙率军北上,袭击了阿波的大本营,并杀死了阿波的母亲。阿波北归后,无处可归,只好向西投奔了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得知沙钵略袭击了阿波的本营,非常气愤,就派阿波率10万骑兵,回攻沙钵略,连战连捷,恢复了被沙钵略强占的故地,兵势再次大振。贪汗可汗也因与阿波可汗关系要好而被沙钵略剥夺兵权,逃到达头可汗处。沙钵略的从兄单独领有部落,因与沙钵略有矛盾而率众归阿波。他们之间彼此争战不已,都派人到长安与隋请和以求援,隋一概不应。

  ——六月,突厥进犯幽州、总管李崇率3000人拒战,全军覆没。七月,任命周摇为幽州总管,八月,派尚书仆射高颎出宁州道(今甘肃宁县),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道(今宁夏固县),攻打突厥。

  这次出兵,主要是以打击沙钵略为主,同时也攻打东边的高宝宁和西边的阿波。长孙晟成功地运用了既定策略,离间了阿波与沙钵略的关系。沙钵略在白道虽遭到打击,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在与阿波达头的争斗中受到的重创。隋这次出兵的主要意义也正在这一点,而高颎、虞庆则的出兵主要是为阻击突厥的南下幽州,与前面几路出兵并非同一次有计划的整体行动,可见隋对突厥的策略自始至终是以防御为主;攻也是为了守;离间分化也是为了使其内部纷争,无暇南下。不能对此作过高的战略评估。

  ① 《资治通鉴》卷175至德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175至德元年五月。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二月,突厥达头可汗向隋请降,沙钵略也在屡屡失败后与隋求和。但突厥并未受到致命打击。他在给隋文帝的求和信中,与文帝分庭抗礼,且说 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皆此国之物。 ①阿波在达头可汗的支持下东讨沙钵略得胜后,力量渐渐强大起来,其势力西边到达金山、龟兹、铁勒、伊吾,西域诸国都望风归附,阿波自号其属地为西突厥,隋朝也派使节与之通好。此时的沙钵略西受到西突厥的威胁,东受到契丹的威胁,不得不向南面的隋王朝求和,请求寄居于白道川。隋答应了他的请求,派晋王杨广率兵前去接应。在隋的支持下,他又西击阿波,大败之,但阿拔国却乘沙钵略内部空虚,劫掠其妻子儿女,隋军击溃了阿拔国,将战利品全部给了沙钵略,沙钵略很高兴,与隋订立盟约,以沙碛为界, 永为藩附 ②并派其子库合真到隋作人质。后来沙钵略之子又西讨突厥,擒阿波可汗。直到隋末,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彼此攻击,隋一方面利用其矛盾,施行反间之计,拉一打一,使其无暇大规模南下扰边,另一方面也修筑长城,加强防守,积极阻遏其南下。

  2。南下灭陈

  (1)平陈策略自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灭陈统一中国就成为当时首要的战略目标。

  但陈以长江为天险,在北方统一后,更是沿江布兵,加强防御。同时,还不断挥兵北上,攻打隋朝。隋对陈的战略格外慎重,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高颎率军南下,初试兵锋。此后,陈将领张子讥欲归附隋朝,但隋以和好为名不予接纳。《资治通鉴》在追述隋初对陈的政策时也说隋 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牒(打探消息的人),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陈宣帝)犹不禁侵掠。①这一方面说明陈恃长江天堑且力量不容低估,另一方面隋也是以和平为幌子,在暗暗作灭陈的准备。

  高颎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平陈策略。他认为 江南地寒,回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音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②这一策略大体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骚扰陈朝,削弱其力量;在骚扰的同时,又要在战略上迷惑敌人,使隋军可以顺利渡江,克服长江天堑,解决难以渡江的战略难点。贺若弼、韩擒虎就是具体运用这一策略原则、顺利渡江的。同时,隋也着手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用兵计划,崔仲方建议在武昌以下的蕲(今湖北蕲春)、和(今安徽和县)、滁(今安徽滁县)、方(今江苏六合)、吴(今江苏扬州)、海(今江苏连云港市)等州加派精兵,暗中经营;在益(今四川成都)、信(今江西上饶)、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阳)、基郢(今湖北钟祥)等州赶造舟楫,作出要在这些地区发兵的样子,将陈的注意力吸引到此处;作为上流的蜀汉二江是水路冲要、兵家必争之地,如果陈要进行水上决战,必须把兵力集中到汉口、峡口(今四川宜昌),在陈溯江而上时,上流诸军即可乘机横渡长江;如果他们按兵不动,上流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隋文帝听后,就任命他为基州刺史,按计划经营;又命杨素在永安(今湖北新洲)修造大型船舰。这套战略布置是多路并进但又有重点(长江中下游),既适合于长江地理形势,又与陈防守点多面广相一致。

  ① 《资治通鉴》卷176至德二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176至德三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176祯明元年十一月。参《隋书》卷41《高颎传》。

  ② 《资治通鉴》卷176祯明元年十一月。参《隋书》卷41《高颎传》。

  (2)双方的战略部署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三月,隋下达了讨伐陈的檄文,十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江南行省,任命晋王杨广为尚书令,高颎为长史:统领灭陈军事。又任命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兵分8路,攻打陈朝。杨广率军出六合,杨俊率军出襄阳,杨素出永安,沿三峡而下;荆州刺史杨仁思出江陵(今湖北江陵)、会合杨素东下;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今湖北蕲春),庐江总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安徽合肥),自横江(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打姑苏;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自瓜洲渡江,攻打京口(江苏镇江)。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江苏连云港),从朐山渡海以攻南沙,防其海上逃窜。这次用兵一共动员了51万军队,90个总管,杨广出任总指挥。在东接沧海,西到巴蜀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进发。

  杨俊率军屯于汉口,指挥上流的军队,陈朝派周罗指挥巴峡沿江各部队进行阻击。杨素率水军下三峡,当行至流头滩(今湖北宜昌市)时,陈朝将军戚昕率水军阻击于狼尾滩(今湖北宜昌市)。杨素怕在白天挥军而下时被敌人知道兵力虚实,所以在晚上指挥水军沿江而下,同时派步兵从南岸袭击戚昕的营寨,派大将刘仁思率骑兵在北岸打败白沙。在天亮时大败戚昕,然后率水军顺江东下。陈朝沿江的部队听到隋军顺流而下时,急忙报告朝廷,但陈的执政大臣施文庆、沈客卿不予理会。

  此时陈朝的战略布置怎么样呢?他们屯驻在长江中游的水军在前不久被调往下流,中游的兵力空虚。上游的将领正在更换,且被杨素军队所牵制,长江上、中游已没有足以进行阻击隋军的力量。鉴于这种情况,陈护军将军樊颜曾向仆射袁宪建议: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今安徽当涂城)是战略要地,必须加派精兵屯防,并要派出200多艘战船沿江防守,以备不测。

  袁宪及骠骑将军萧摩诃都赞成此建议,但在提交大臣们商议时却被执政施文庆、沈客卿否决。当隋军沿江而下时,袁宪又重提旧议,但再次遭到否决,他们认为 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 ,①这种军情不过是边将为立军功而故意夸大其辞,故照旧奏乐、饮酒、作诗,不以为意。

  (3)渡江灭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日,在陈朝皇帝接见群臣时,贺若弼也从广陵率军渡江。在此之前,贺若弼把战船藏起来,只把一些破旧的船只摆在江口,使陈朝军将以为隋军没有好船。同时,又命沿江隋军在每次换防时都要先聚集于广陵,大列战旗,营寨被野,陈军以为隋军要南下,急忙加急防备,过后才知是隋军换防,久而久之,陈军对隋军在广陵的聚集就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了。所以在贺若弼突然挥军在横江(今安徽和县境内)渡江时,几乎没有遭到陈军的阻击。第二天,防守采石的戍主徐子建将贺氏率军已渡江的战情报告朝廷。初三日,陈朝皇帝陈叔宝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初四日,任命萧摩诃、樊毅、鲁广达为都督,司马消难、施文庆为大监军,派南豫州刺史樊猛率船队出白下(今江苏江宁),派皋文奏率兵出南豫州(今安徽当涂),阻击贺若弼。初六日,贺若弼攻克京口,俘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

  由于隋军军纪严整,并放还了俘获的6000多人,于是各地纷纷向贺若弼投降。初七日,韩擒虎攻占了姑苏,生擒樊猛之子樊巡,击退了皋文奏。

  ① 《资治通鉴》卷176祯明二年十二月。

  贺若弼和韩擒虎渡江后,一北一南,分道挺进,沿江陈军纷纷溃逃。贺若弼军攻占战略要冲曲阿,进而攻下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屯军于白土冈之东,杨广派总管杜彦与韩擒虎会合,共2万人,驻扎于新林,蕲州总管王世积率水军出九江,在蕲口打败陈守将纪瑱。

  这时,陈朝皇帝力保京城,派陈叔英屯守朝堂,萧摩诃屯守乐游苑,樊毅屯守于耆阇寺,鲁广达屯驻于白土冈,孔范屯于宝田寺,命任忠从吴兴赶回,屯守于朱雀门,在京城的军队共有10万余人。

  当贺若弼攻打京口时,萧摩诃请求带兵前去阻击,陈皇帝不许。待贺若弼打到钟山时,萧氏又想乘隋军立足不稳之际出兵袭击,陈皇帝还是不许。

  直到此时,陈皇帝才召萧摩诃、任忠到内殿商讨军事,任忠说: 兵法:客贵速战,主贵持重。今国家足兵足食,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分兵断江路,无令彼信得通,给臣精兵1万,金翅(船名)300艘,下江径掩六合,彼大军必谓其渡江将士被俘获,自然挫气。……臣复扬声欲往徐州,断彼归路,则诸军不击自去。待春水既涨,上江周罗等众军必沿江赴援,此良策也, 但陈皇帝叔宝说: 兵久不决,令人腹烦,可呼萧郎一出击之 ①孔范也主张决战,于是在二十日,陈军布下战阵:南边是鲁广达屯于白土冈,北边是萧摩诃,其间依次是任忠、樊毅、孔范,南北相距20里,首尾不能相顾。

  贺若弼登山观察陈军的阵势见鲁广达军队难以攻破,就率兵攻打孔范的部队。刚一交锋,孔范就率军败走。陈军也随之溃退,为此陈军全线崩溃,萧摩诃被俘。

  当时韩擒虎已从新林进军,任忠降隋,守卫朱雀航的蔡征听到韩擒虎率军前来,不战自溃,任忠带领韩擒虎直入朱雀门,城内的文武百官都仓惶出逃。陈皇帝陈叔宝急忙带着两个妃子躲入井中,为隋军所俘。

  贺若弼乘胜追击至乐游苑,鲁广达率余兵苦战不已,到天黑时力竭被俘。

  贺氏烧北掖门而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陈朝灭亡。陈亡后,上游的陈军尚未降隋,其水军都督周罗和郑州刺史荀法尚坚守江夏。杨俊率领30总管的水陆十多万军队被阻截在汉口,不能前进,双方对峙了1个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南康刺史吕忠肃屯岐亭,据巫峡,在北岸设置了3道铁锁,截断了上游的隋军,使其不能东下。杨素、刘仁思率兵攻打,经过40多次作战,忠肃后退到荆门的延州,杨素才得以除去江中铁锁。随之,杨素派巴蛮1000余人,乘4只大船,用船上的拍竿击沉了忠肃的十多只战船,忠肃大败。屯于安蜀城的倍州刺史顾觉也弃城而逃。屯于公安的陈慧纪烧了粮草,引军东下,巴陵以东皆为隋所占。陈慧纪率3万将士,千余只战船想沿江东下,救援建康,遭到杨俊的阻击,无法前行。这时隋已平建康,生擒了陈叔宝,杨广让陈叔宝亲笔写信,劝长江上游的诸将降隋,周罗等接到此信,方才解散军队降隋,长江上游得以平定。

  ① 《资治通鉴》卷177开皇九年正月。

  从战略上讲,隋经过六、七年的准备,采用了种种迷惑敌人的措施,才取得突袭渡江的成功。陈在隋的全面打击下,一时应变不力,长江上、下游的军队联系被截断,这是在战略上轻敌所致。当韩擒虎、贺若弼在下游渡江成功,挥军向建康挺进之际,在建康的陈军尚有10万之众,完全可以凭着地利固守抗击,以待援军,但这时陈求胜心切,急于决战,结果一仗战败而国遂以亡,这在战略上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建康被占后,上游军队又奋战1个多月,才在降隋的陈后主劝谕下投降,可见陈的军力完全可以与隋抗衡,可惜政治腐朽,导致了一仗败而国亡的结局。

  三、随末农民战争

  (一)炀帝时期的军事形势

  1。北防突厥

  在文帝时,隋朝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施离间之计,使其自相残杀,并趁机出兵北上,对突厥进行了一次打击。但突厥势力依旧很强大,隋朝的政策还是以防守为主,文帝、炀帝都曾屡次派人大规模修筑长城。炀帝即位后,非常担心突厥的威胁,一方面对启民可汗采取怀柔政策,对启民赏赐甚厚。

  同时,对突厥东西两面的少数部族予以打击,以解除突厥的左膀右臂。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六月,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耀兵于突厥。七月,修筑从榆林到紫河的长城。四年(公元608年)三月,再次出塞巡视长城,七月又修筑了榆谷以东的长城。五年(公元609年)三月,炀帝亲率兵马,攻打吐谷浑,大败之,在其故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并派兵镇守,进一步经营西域,以断突厥右臂。

  炀帝在大业三年北巡时,曾亲自到了启民可汗的牙帐,在那里他看到有高丽的使者,这引起了炀帝的注意。史书说: 启民推诚奉公,不敢隐境外之交 ①可见这种 境外之交 为隋所不能容许。高丽与突厥交好,就会对隋造成更大的威胁。在解决西边的问题后,炀帝开始着手征讨高丽,解决东边的问题。

  2。东讨高丽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炀帝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次年二月由江都到达涿郡(今北京),部署讨伐高丽事宜。他命幽州总管在东莱海口(今山东掖县)造船300艘,同时,命令各地部队在涿郡集结,其中有江淮以南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岺南排镩手3万人。五月,命河南、淮南、江南修造5万辆战车送到高阳(今河北高阳西),供运载衣甲幔幕。征发黄河两岸百姓从军运送军需。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二,下令,将集结在涿郡的军队分为左右各12军,共113万多人,号称200万,分道齐发并进,攻向平壤(今朝鲜平壤)。三月十四日,诸军抵达辽水(今辽水),高丽阻水拒守,隋军造了3座浮桥,在东岸击溃高丽部队,乘胜追击,包围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辽东城内的高丽军队几次出战均被击溃,固守城池。隋军加紧围攻,但炀帝要求军队的每次行动都需经他同意方可实施,并且在用兵原则上规定军队分成3路,在进攻时3路军队要彼此呼应,不许孤军独进。在这种情况下,前方将领几次丧失了攻陷辽东城的战机。六月十一日,炀帝来到前线,责备诸将攻城不利,其时来护儿率水军已深入至浿江(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仅60里处与高丽军队相遇,大败之,乘胜直追至平壤城下。在他攻入平壤的外城时,遇到伏击,大败而退。

  宇文述、于仲文等9道兵马,在鸭绿江会合时,高丽派大臣乙支文德到他们军中诈降以观看其军中虚实。于仲文曾受炀帝密令,如遇到高元和文德,即可生擒,担任诸军慰抚使的刘士龙却自作主张,命仲文将文德放归,后来身为诸军总帅的于仲文又令诸军渡水追击。文德对隋军实行疲劳战,一交锋就退走,隋军七战七捷 ,追击过萨水,离平壤城仅30里。这时高丽军队又来诈降,宇文述看到平壤城很坚固,自己率疲弊之军很难攻下,于是就因其诈而退军。在退军过程中,遭到高丽军队的四面攻击,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六日退到萨水。当军队刚有一半退过萨水时,高丽军队自后攻击,诸军大溃,一日一夜狂奔450里,退到鸭绿江。来护儿所率水军听到宇文述等9军溃败,也只得于七月二十五日下令全军退回。

  ① 《隋书》卷84《北狄传》。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三月,炀帝又亲到辽东。四月,率军渡过辽河。

  二十九日,派宇文述与杨义臣攻向平壤,王仁恭率军出扶余道,当进军至新城(今辽宁抚顺市)时,遭到了数万高丽军队的阻击。仁恭挥精兵1000大败之,高丽军据城固守。他们用飞楼、橦、云梯,地道等各种方式四面进攻,昼夜不息。高丽军队竭尽全力抗击,20多天隋军仍未攻克城池,伤亡惨重。

  同时,来护儿正准备率船队自东莱经海而攻平壤。就在战事万分紧急的当口,负责运送军粮的杨玄感起兵反叛。其时炀帝的情势非常急迫:与高丽军对峙于辽东,北面有突厥的危胁,杨玄感如率军攻打涿郡,那情势将万分危急了。

  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提到的这个建议,而是退军攻打东都(今河南洛阳),未能攻克,又向西挺进,欲占据关中与炀帝对抗。炀帝一接到玄感叛乱的消息,立刻丢下全部辎重,悄悄后撤,致使高丽军队不敢追逼。同时又命来护儿回军,很快平定了玄感的叛乱。这次高丽之行再次流产。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二十日,炀帝下令征集军队,准备第三次进攻高丽。三月,炀帝到达涿郡。四月,炀帝到达北平郡(今河北卢龙)。

  七月十七日,炀帝到达怀远镇(今辽宁辽阳市西北),来护儿到达毕奢城(今辽宁旅顺),高丽军队应战,被来护儿击溃,就在来护儿要攻向平壤时,高丽国王很恐惧,二十八日,派人向隋请降,炀帝接受了高丽的投降,下令撤军。

  在用兵高丽以前,炀帝就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和众多的行宫,在修仁寿宫时,史称 彼役严急,丁夫多死,疲弊颠仆者,推填坑坎,复以土石,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①为了防御突厥,大规模建筑长城。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先后征发百余万劳力开通济渠,十多万劳力开邢沟。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使北起涿州,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得以贯通。

  虽然长城在阻止突厥南下骚扰起了很大作用,运河沟通南北,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当时投入了众多劳动力,官吏又不体恤百姓,史称 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②。为征讨高丽,又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运送军粮的 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谨,谷价踊贵,……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③全国规模的民众暴动相继发生了。

  ① 《隋书》卷24。

  ② 《通典》卷7。

  ③ 《资治通鉴》卷181,大业七年十二月。

  (二)民众的反隋战争

  在伐高丽前夕,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劳役最沉重的山东地区,王薄首先拥众据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起事,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为号召,其词云 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①许多为避征役的百姓纷纷投向他。刘霸道在豆子■(今山东惠民)聚众为盗 ,有众十多万,号 阿舅贼.孙安祖入高鸡泊(今山东武城)中为 盗 ,张金称聚众河曲,高士达聚众于清河境内, 自是所在盗贼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②虽然朝廷命令地方政府予以镇压,但收效甚微。许多有见识的大臣都建议炀帝停止伐辽,减少营造,以便与民休息,这样即可安辑民众,稳定局面。但炀帝一意孤行,致使各地民众暴动的范围、规模逐渐扩大。大业十年、十一年前后,朝廷派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率军镇压,但成效不大。

  以至于在大业十二年正月,各地朝集使入朝时,竟有20多个郡为民众暴动所阻而未能到达。在众多的起事中,窦建德、杜伏威、翟让等3支分占河北、江淮和中原,力量最强,对隋的打击也最大。

  1。窦建德逐鹿河北

  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伐高丽时,窦建德被征入伍,并且当上了200人的小队长。同县的孙安祖也被征入伍,但他妻子刚死,不欲参军,为县令所鞭打,安祖一怒之下杀死县令。窦建德劝他到高鸡泊中聚众谋生。当时在高鸡泊的还有张金称、高士达等人。当地草莽在出来打劫时,一般都不打劫窦建德家,地方政府怀疑窦建德与草莽有关系,所以就派人将窦建德全家抄斩。建德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投奔了高士达。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来孙安祖被张金称杀死,建德将安祖所属的几千人收归己有,力量逐渐壮大到近万人。

  (1)长河之战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人讨伐高士达。士达自以为才略赶不上窦建德,就让建德任军司马,将军权让给了他。建德让士达守卫辎重,自己挑选了7000精兵抗击郭绚。他向郭绚诈降,表示愿意归服朝廷。郭绚信之,率兵跟随建德到了长河(今山东德州),建德趁机袭击,大败官军,杀死了郭绚。

  (2)高鸡泊之战在此前不久,同在高鸡泊的张金称由于轻敌而为官军所败,其余众归附了窦建德。镇压张金称的隋将杨义臣乘胜追击,准备攻讨建德。建德对高士达说: 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今灭张金称而来,其锋不可挡。请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将士疲倦,然后乘间击之,乃可破也。 ①建德的这一策略是较为稳妥的,因为义臣乘胜而来,而义军未经训练,又未经过大的战阵,贸然与劲敌对阵,没有必胜把握。但高士达没有听从建德这一建议,而亲率精兵去迎战杨义臣,结果大败身亡。建德率百余骑逃到饶阳(今河北饶阳),乘其无备而攻陷之。杨义臣认为士达已死,建德所率残余不足为虑,也就引兵退去。建德又重归故地,招集亡散,收葬死者,军势复振。他自称将军,礼遇读书人,以饶阳县长宋正本为谋主,又招诱隋的地方官吏,降之者甚众,军队达到十万多人。

  ① 曾慥:《类说》卷4引《河洛记?隋大业长白山歌》参《古谣谚》卷85936页。

  ② 《资治通鉴》卷181大业七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83,大业十二年十二月。

  (3)河间之战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建德在河间乐寿(今河北献县)界内筑坛,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署置官属,颇有开国气象。七月,隋派薛世雄领兵3万来讨伐建德,在河间城(今河北河间)南面的七里井扎下营寨。

  建德挑选数千精兵埋伏在河间南面的水泽中,自己率军退走,声称要逃入高鸡泊中,以此来麻痹官军。世雄以为建德因害怕官军而逃去,就不再谨慎防范。建德乘机亲率280多名敢死兵士突袭,大败隋军,薛世雄领数百骑逃去。

  建德再次攻陷河间城,定都于乐寿。黄河以北的郡县纷纷降附建德。此后又吞并了魏刀儿,势力发展到今北京一带。618年冬天,定国号为夏。随着其势力的壮大并逐渐由东向西推进,在洛阳与东进的唐军相遇了。

  2。瓦岗军决战中原

  (1)起事瓦岗,进逼东都瓦岗军的创建者是翟让,他原是东都的法曹,犯了死罪,被狱吏黄君汉放走,逃到瓦岗(今河南滑县境)落草。同乡单雄信,徐世勣招聚人众,随之同去。他们常常出没于荥阳(今河南荣阳)、梁郡(今河南商丘)之间,力量渐渐发展到万人左右。当时在这一带落草的还有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王当仁等人。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从雍州逃去,经王伯当的引见,参加了力量最强的翟让部队。他劝说周围的小股归附翟让,由此而深得翟让的敬重和信任。

  李密劝翟让以经营天下为己任,但屡为翟让所拒。之后,他又向翟让提出了一项具体的战略目标。他说: 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

  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①由于这项建议是直接针对解决义军军粮不足的问题而提出的,而且切实可行,所以为翟让所接受。他率军攻取了荥阳所属各县。炀帝派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张须陀率兵攻打翟让,李密让翟让列阵以待,同时派1000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北的树林中。由于翟让从前曾屡次败在张氏之手,此次张须陀就十分轻敌。当两军交锋时,翟让再次败退,张须陀挥兵追击。李密率伏兵在后面攻打隋军,须陀兵败,李密与翟让、王伯当对隋军进行包围歼击,张须陀虽突围而出,但为救其部下,几进几出,终于战死。隋又派裴仁基任河南捕讨大使,代领其众,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

  由于李密在这次反击中立下奇勋,翟让就分给他一部分军队,由他统率,号称 蒲山公营.他治军严整,每次得到的战利品都分给属下,所以很得人心。

  ① 《资治通鉴》卷183,大业十二年十月。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劝翟让趁东都空虚而攻取之,并派人进东都探听虚实。但此事被东都守将发觉,城内开始积极备战,并派人到江都向炀帝报告。李密劝翟让说 今百姓饥谨,洛口仓多积粟,去都(东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之,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谋,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 ①虽然翟让未能看得这么远,但攻下路口仓,即可解决军粮不足问题,于是欣然同意。初九日,李密、翟让率精兵7000,奇袭兴洛仓(今河南巩县),攻下后开仓散粮,赈济百姓。镇守东都的越王杨侗派刘长恭、房崱率步兵、骑兵共2。5万人来攻讨李密。李密、翟让挑选勇敢善战之士分作10队,令4队埋伏在横岭下阻击裴仁基,另6队在石子河东面结阵。长恭看到李密所部军队甚少,有轻敌之意。翟让先率部与之交锋,在战事不利时,李密率部从东向西横击隋军,隋军在这一击之下,全线溃退,长恭换了衣服才得以乘乱悄悄脱逃,辎重尽为李密、翟让所获。这一仗不仅使瓦岗军巩固了刚刚取得的胜利成果,同时大大挫败了隋军的士气。之后,翟让推李密为首领,称 魏王 ,设坛即位,称元年,分官设职。河北、河南、江淮一带的起事义军都纷纷归附,推李密为盟主,众至数十万,势力极盛。不久,裴仁基以虎牢降密。

  四月,李密派裴仁基、孟让率兵2万攻占回洛东仓,东都出兵反击,仁基败走,李密率军屯驻于回洛仓,大修营堑,准备攻打东都。东都派段达率兵7万拒击,两军大战于回洛仓北,隋兵败走。攻占洛口仓,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挠义军的一个最重要的军粮问题,并且军队得以进一步扩大;大败隋军,也使瓦岗军声威大振,这成为瓦岗军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最关健的转折,从此瓦岗军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围攻洛阳,拒击宇文在东都取得重大胜利后,柴孝和曾向李密建议: 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国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

  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但李密认为: 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①后代的史家大多以李密未能听从柴孝和的建议,而使李渊先行入关,以至夺得天下为憾。认为李密若先行入关则天下即为其有。事实上,李密的看法是有道理的。首先,争夺天下所依靠的首要因素是军事力量,若兵少将弱,即使先据关中也会无所作为。柴孝和援引秦汉据关中而得天下之先例,认为关中为王业之地,得之则可并天下,这是书生之见,关中并非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②其次,炀帝率兵驻守江都,长安已失去了作为政治中心地区的作用,攻下长安也不会产生很大震动。这与杨玄感时的情势已迥然不同。此时各地对隋廷的离心力已很大,维系隋局面的不再是关中的长安而是江都的炀帝。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出后,长安、东都纷纷自立为帝,这更说明长安的得失对隋王朝已构不成威胁。第三,李密与翟让之间是有矛盾的。瓦岗首领本为翟让,后翟让避让,推李密为王,翟让许多部将不服,以至于日后发生了公开火并。如果李密入关,翟让留居河南,那么翟让所部也绝对不会再听命于李密,李密充其量也只能占有关中,而不能控制河南,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 ,正是指此而言。第四,从当时的军事形势上看,李密也不敢贸然入关。其时李渊已起兵太原,向关中进发,如李密入关,势必要与李渊发生对抗,西有李渊,东有王世充,而河南翟让所部又不能为其所控制,这样李密就陷入了两面夹击的险境。李渊起兵太原,要参与中原逐鹿,有两条路,一条是西入关中,一条是南下河南,而河南有翟让、李密、王世充等强敌,关中部队已调到东都,攻打李密①,力量空虚,所以他只有挥兵入关。

  对李渊来讲,进关中是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而对李密则不然。并不是说谁先占关中,谁就可以夺取天下。至于泰山道士徐洪客劝李密 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 ,②更是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绝无战略价值。宇文化及杀死炀帝,率兵北归时,兵力多达十万③,王世充、李密听到宇文化及西来,都十分震恐,不得不联合以对付宇文;李密击败宇文后,史称 其士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④以至于被王世充乘机出兵击败。江都力量如此之强,怎么能轻意弃河南已有之战略成果而用兵江都呢?!所以李密也仅 壮其言 欲用其人而已,绝未想到要依此计而行。

  总之,李密决定留在河南是正确的。如果他与王世充作战时不大意,鹿死谁手,亦遽难定论。

  ① 《资治通鉴》卷183,大业十三年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83,义宁元年五月。

  ② 参见《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10月版。

  炀帝得知东都战败,当年(公元617年)五月又命庞玉,霍世举率关内兵增援东都。越王侗派段达、庞玉黑夜出兵,布阵于回仓西北,李密、裴仁基出战,大败而归,不得不放弃回洛,退守洛口。庞玉、霍世举驻军于偃师。

  六月,李密率军与隋军大战于平乐园,重新占据了回洛仓。七月,炀帝派王世充率领江、淮劲旅,王隆率邛黄蛮,河北大使韦霁、河南大使王辩各率所部,一同向东都进发,准备联合攻打李密。九月,李密派徐世勣攻下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境),开仓赈济百姓,又招兵20多万。当王世充到达东都后,与刘长恭、庞玉会合,世充任诸军总指挥。但在与瓦岗军的交战中屡战屡败,李密乘胜战据了金墉城,修缉城池。不久,率军30万,列阵于北邙,威逼东都的上春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二月,又派房彦藻、郑■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河南郡县。

  三月,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炀帝,率部10万北归,四月,行至巩洛被李密阻击,不能继续西向,引兵向东都进发。五月,东都得知炀帝被杀后,越王侗称帝。宇文化及的北归,改变了东都的对峙局面:李密怕受到东都和宇文化及的两面夹击,东都也怕宇文氏的进攻,于是双方讲和。

  东都欲利用李密对付宇文氏, 两贼自斗,吾徐承其弊,化及既破,密兵亦疲 ①,以坐收渔人之利。李密也向东都 乞降 ,表示愿击宇文氏以赎罪,欲以此免其后顾之忧。

  ① 《资治通鉴》卷83,义宁元年五月炀帝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将关内兵援东都。

  ②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九月。

  ③ 《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四月。

  ④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六月。

  宇文化及将辎重留在滑台(今河南滑县),自己率军北攻黎阳,徐世勣退出黎阳,西保仓城,李密率步骑2万驻屯于清淇(今河南浚县),宇文占黎阳后,分兵包围了仓城。李密与徐世勣遥相呼应,深沟高垒,不与宇文交战,如宇文攻仓城,李密则率兵攻其后,双方呈对峙局面。

  李密得知宇文军粮将尽,即与之诈和,宇文大喜,不再限制其军士的吃粮,以为粮尽时李密会资助他。正好李密军中有人逃到宇文处,报告了这一情况,宇文氏大怒,但军粮将尽,于是渡过永济渠、与李密大战于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之下,双方自辰时直打到酉时,宇文化及才退兵。他又到汲郡去求军粮,并派人拷打东郡吏民,要他们供给粮食。为此,留在滑台防守辎重的王轨向李密投降。其他3员大将也先后投降,宇文败走魏郡(今河北大名),势力大衰。

  童山之战,李密部队损失也很惨重。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为什么李密不与宇文化及联合而使宇文化及与东都交战呢?当时东都屡为瓦岗所败,情势日下,而宇文化及则拥兵10万,若李密与宇文氏会合,则宇文氏势必会吞并东都的力量,入占东都。以宇文氏之力,又占有东都之坚城,其情势绝非远道而来、未及休整时之可比,到那时,李密再与之争锋,则难矣!所以,李密才决定乘其远道而来,一举灭之,再回过头来收拾东都。可惜在战后,一方面士马疲倦,伤亡较大,另一方面又因战胜轻敌,而为王世充的突袭成功提供了机会。

  ③战败归唐七月,东都发生政变,王世充掌握朝政。九月率军出城,到达偃师,在通济渠南扎营,架起3座桥。李密派王伯当守金墉,自己率精兵出偃师,利用邙山阻击世充。在战前李密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应付王世充的对策,裴仁基认为: 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魏征也认为:眼下 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李密赞成他们的意见,但单雄信、陈智略、樊文超等人,在刚打败宇文氏之后有轻敌之心,主张决战,他们认为: 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瞻。……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 ①最终,李密惑于众议,决定决战。他命程知节率军与自己在北邙山上扎营,单雄信在偃师城北扎营。夜里王世充派200多骑兵悄悄潜入北邙山,埋伏山谷中。第二天,王世充率军前来攻打,李密出军应战,还没有列好战阵,世充就纵兵强攻。埋伏在北邙山的骑兵突袭李密后营,纵火焚烧其庐舍。

  李密大败,率万余人逃到洛口。世充攻下偃师,整兵向洛口进发。镇守洛口的邴元真向世充投降,李密得知后不作行动,想等世充兵正渡洛水时出兵击之,但由于侦察不力,李密率军前去攻打时,王世充已经全部过河了。李密大将单雄信又在此关键时刻拥兵自守,不随李密进攻。李密一看大势已去,只得率人逃到虎牢。当时王伯当也放弃了金墉城而退守河阳,李密从虎牢赶到河阳。他本想南面以黄河作屏障,北守太行,东连黎阳,以图发展,但诸将认为大敌当前,人心涣散,要赶快溃退,不能再坚守于此。李密只得率众西行,投降了唐。

  ①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李密在战败之时, 欲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以图进取 ,②这一战略也是可行的,但因战败而人心涣散,致使李密无法实现这一战略。

  当初,柴孝和在劝他入关时,他就担心义军会因此而分裂,不幸在战败之后被言中;单雄信在关键时刻,勒兵自守,不听调度,一班将领又缺乏远见,李密所谓: 孤所恃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 ,③众心已散,他也回天无力了。

  李密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投身瓦岗后,才使瓦岗军日见起色,摆脱了群盗之性质,而成为一支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武装力量,为灭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关键的战略决策中都未有失误,只可惜在大战之后,有轻敌之心,致使一战而蹶跌不振,为自己的事业划上了句号。

  3。杜伏威纵横江淮

  (1)起事江淮杜伏威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就为生活所迫而常 穿窬为盗 ,他与辅公祏是刎颈之交,后二人聚众为草莽。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他们听到王薄在长白山起事的消息后,率众投奔长白山,不久又率部南下,在淮南一带劫掠,自称将军。

  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兵来讨击伏威,伏威在与之交战时,佯装不敌败走,把隋军引到芦苇中,然后顺风纵火,大败之。此后,伏威又兼并了另一支由赵破阵率领的部伍。从此,他兵势甚盛,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派陈稜率精兵8000攻讨伏威,结果大败而归。伏威乘胜攻占高邮、历阳,自称总管,分派诸将四出经略,江、淮间的小股义军也都纷纷归附。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炀帝,准备北归时,任命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后占据丹阳(今江苏南京), 进用人士,大修田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①当时在江淮一带活动的还有李子通、沈法兴等。李子通在海陵招集亡散,众至2万,自称将军。沈法兴在隋大业末年任吴兴郡太守,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后,法兴 自以代居南士,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 ,就以诛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向江都进军。当走到乌程时,已召兵6万,攻克了余杭、毗陵,丹阳等地,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自称梁王,定都毗陵,改元延康。当时,杜伏威占据了历阳,陈稜占据着江都,李子通占据着海陵 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 ①,但法兴居中,三面受敌,屡遭挫败。

  (2)经营江东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李子通率兵围江都,攻打陈稜,陈稜向法兴和伏威求救,并各送子为人质。法兴派其子沈纶将兵数万与伏威一道去救援。伏威驻军于清流,沈纶驻军于扬子,两军相距不过数十里。李子通的属下献计,召募江南人扮成沈纶的军士夜袭伏威,伏威受到夜袭很生气,马上令人去偷袭沈纶,于是2人彼此猜疑,谁也不敢进军。子通乘机纠集精兵,全力攻打江都,陈稜投奔了伏威。子通进占江都后,率军攻打沈纶,大败之,伏威也引军而退。子通自立为帝,国号吴,改元明政。

  ②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③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① 《旧唐书》卷56,《杜伏威传》。

  ① 《旧唐书》卷56《沈法兴传》。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率兵渡江攻打沈法兴,占据了京口,法兴派其部将蒋之超拒击,两军战于庱亭,元超败死。法兴放弃毗陵,逃奔吴郡,丹阳等郡为子通所占。

  杜伏威派辅公祏率兵数千攻打李子通,公祏渡江攻克了丹阳,进屯于溧水。子通率兵数万拒击。但被公祏击败,加之其军粮已尽,只好放弃江都,退保京口,于是伏威占据了长江以西的地盘,迁都于丹阳。

  子通在太湖地域已招募军民,袭击了占据吴郡的沈法兴, 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 ①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王雄诞攻打子通,子通大败,向伏威投降。于是伏威 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 ,②但伏威素无大志,在武德五年(公元672年)得知唐军平定刘黑闼后,就束身归朝,到长安任职。后来辅公祏又拥兵再起,但其时唐已基本上平定了北方,辅公祏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① 《资治通鉴》卷188武德三年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56《杜伏威传》。

  四、隋朝府兵制的变化①

  (一)恢复旧姓与整顿乡兵

  1。恢复旧姓

  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 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②,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

  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 宗团骠骑.①

  3。军户入籍

  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同时,为了加强政府对民户的控制,有必要将家属、军户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虽然如此,又不能解散军队或大幅度裁减军队。于是在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军人编入民籍,使兵民合一,解决了上述问题。

  军人编入民户后, 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②,军人可按均田法令分到自己的一份耕地,并可免除租庸调的负担。但军人的资粮需其自己负担,平时无战事或轮不到自己上番宿卫时,就在家务农,有事则应召出征。府兵是终身兵役,一旦被征入伍,即须到60岁时才可退伍。兵源也由军户承担改为从民户中简点。

  ① 此章参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② 《隋书》卷1《高祖本纪》。

  ① 参《隋书》卷46《杨尚希传》。

  ② 《隋书》卷1《高祖本纪》。

  (二)卫府制度的形成

  1。十二卫建置

  隋开皇中以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等十二府统领禁卫兵,合为十二军。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下有直閤、直寝、直斋、直后等并掌宿卫侍从;又各统亲卫,分置骠骑府、车骑府,以领内军宿卫。左右武卫领外军宿卫、左右武候掌车驾护从、道路营禁。左右领左右府(也叫左右领),掌侍从左右、供御兵仗,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之属。左右监门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宜。左右领军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另外,还有太子的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与十二卫相应而设,但在国家兵制中,它只是一种陪衬,不占重要地位。

  十二府来源于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和府兵系统,是两种禁卫军队的综合组织。但十二府中仍存在着中外宿卫或内外宿卫的区别。左右卫中的直寝、直斋及亲卫,左右领中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左右武候分任扈从,主要为内卫。内卫不断扩大,增立名目,开皇十八年(598年)于左右领之外置备身府,内卫自身及内外卫都彼此牵制。

  府兵小部分属内卫,大部分属外卫,因内外卫的不同,府兵又分作内军与外军。左右卫所领亲卫、勋卫、翊卫,称为三卫,它们各有骠骑府、车骑府,是为内军。十二府所领其他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即三卫为内卫,其他外军为外卫。

  卫府制度的建立,使不同类型的禁卫结合在十二府中,十二府又相互区别、相互统一于禁卫。至此府兵通称为禁卫兵,或称为侍官。

  2。军将名位与实权

  十二府各有大将军1人,将军2人,十二府大将军直属皇帝,其下直辖各车骑、骠骑府。十二府大将军的地位职责是由柱国大将军、大将军演变而来,骠骑、车骑则由开府、仪同演变而来。但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都是正九命(相当于正一品),而隋十二府大将军则降为正三品。北周的开府、仪同是九命(从一品),到隋的骠骑、车骑分别降为正四品、正五品。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共18人,隋十二府大将军12人,加上副职近30人。

  北周开府、仪同至多不过百人,隋的骠骑、车骑就增加了很多。这说明军将增加了,地位降低了,权力分散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也就更为有力了。

  骠骑府的长官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为之副贰,有时也设置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车骑即为其长官。隋的骠骑、车骑府分布在京城以及地方上的冲要地带,虽有因地立名的,但主要仍以十二府所属一、二、三、四等数目序号来排列。骠骑、车骑之下,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领兵,其下尚有更低级的如幢主、军主、统军等官职。

  (三)隋后期的府兵制

  1。骠骑府改为鹰扬府

  隋炀帝即位后,对隋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府兵制也在变革之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是府兵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的转折。

  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长官称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为其副职。后二年鹰扬副郎将又改名为鹰击郎将。他们分别是正五品和从五品,比骠骑将军(正四品)和车骑将军(正五品)又都降低了级别。其下,大都督改为校尉,帅都督改为旅帅,都督改为队正,将军与都督的名号在府兵中不复存在,整个府兵军职的地位又比从前有所降低。原来车骑府单独开府的情况也不再存在。同时,三卫改名三侍,统一设置鹰扬府,三侍为内军鹰扬府,此外为外军鹰扬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置于各地的鹰扬府也逐渐冠以地名。这样,府名前既系以所属之卫,又冠以所在之地,系统更为清晰。

  2。十六府与十二卫

  骠骑府改名的同时,成立了十六府,确立了十二卫分领府兵的制度。十六府为左右卫(或称左右翊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屯卫(也称左右领军)、左右御卫、左右骁马、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后来也称为十六卫。

  其中左右备身、左右监门不领府兵,领府兵的为十二卫。十二卫所领府兵,还称为卫士,左右卫所领的府兵名为骁骑,左右武卫所领名熊渠,左右候卫所领名佽飞,左右御卫所领名射声,左右屯卫所领名羽林,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卫,分别掌侍卫左右和门禁守卫,不领府兵,保留了原来禁军的传统。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炀帝又募民为骁果,以折冲郎将、果毅郎将领之,分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正副长官,上隶左右备身府。其组织系统与军将名位完全与鹰扬府相同,骁果是皇帝的亲兵。如果说大业八年前着重于扩充十二卫,则大业八年后就是着重于扩充左右备身府了。

  总之,府兵制发展到隋末,已经成熟,基本达到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阶段。

  五、唐前期的战争

  (一)唐建国的军事形势

  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开通运河,修筑长城,征讨高丽,将民众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纷纷揭杆而起。在全国范围内的民众暴动下,隋朝的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对中央的离心倾向,或投降义军,或自树义旗。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守晋阳的李渊,就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

  李渊在出镇山西的时候,正是各地民众纷纷暴动,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他看到这种局势,暗中招纳豪杰,收买人心,准备应机起兵,逐鹿中原。李渊之子李世民、晋阳离宫的宫监裴寂以及刘文静,是谋划起兵大事的主要人物。大业十二年(公元617年),李密与王世充对峙于东都,炀帝曾派关中兵出关援东都,炀帝率骁果镇江都,关中空虚,只有几支力量较弱的义军在活动,而且 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 ,①除突厥外,没有足以牵制他的力量,举兵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时,李渊以江都悬远为由,借攻讨武周之名,擅自招募军队达万人之多。五月,李渊乘机杀了隋皇室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副将,为他的起兵扫平了道路。之后,他又向突厥称臣①,解除了后顾之忧。

  六月,李渊派建成、世民率兵攻打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这次用兵一方面要打通南下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想树立建成、世民在军中的威望。

  不几日,攻下了西河城,入关中的道路被打通。李渊开仓赈济贫民,招募军队,建大将军府,分为三军,命李建成为左领军都督,统领左三军,李世民为右领军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统领中军,留守太原。

  他们起兵时,李密已在河南占粮仓、败隋军,声势甚盛;窦建德起事于河北,也屡败隋军。李渊父子要参与中原逐鹿,就必须出山西;出山西有3条路可走:第一条,越太行,进河北,第二是渡黄河,进河南,第三条就是西入关中。但河南、河北都有强敌占据,只有关中力量薄弱,所以,他们在起事后,立刻想到要西进关中,这也是他们在当时唯一可以顺利走通的路。

  ① 《资治通鉴》卷183,义宁元年四月。

  ①参见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载《寒柳堂集》;《吕思勉读史札记丁帙?唐高祖称臣于突厥》。

  (1)攻占霍邑

  (二)统一战争

  1。进军关中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起兵晋阳,到达西河郡,经雀鼠谷,到达霍邑西北的贾胡堡。代王杨侑派宋老生将精兵2万屯驻霍邑(今山西霍县),屈突通屯驻河东,阻击李渊。其时天气不好,每天下雨,李渊无法进兵,军粮也快吃尽。这时,又有传闻说突厥与刘武周要乘虚袭击晋阳。

  李渊召集将领商讨对策,裴寂等主张回军,认为: 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养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 ①建成、世民不同意,认为要继续进军,世民分析道: 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②世民对前途的看法是非常中肯、敏锐的,如果退回太原,则成为割据一方之贼,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要想发展就必须西入关中。双方都提到李密,可见他们很担心李密入关,这样他们势必会遭到两面夹击。但事已至此,不冒险是不行的,所以世民说宋老生可一战而擒,李密也因顾恋仓粟而不会马上入关,这不过是坚定李渊西进之心而已,未必实录。从世民对时局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世民是很有胆魄的。

  不久,军粮运到,李渊决定继续西进。八月,李渊率骑兵赶到霍邑城东,并派建成、世民率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挥,若将围城之状,且诟骂挑战。宋老生见此大怒,率军3万从城东门、南门分道而出。两军交战,李渊、建成军被打退,在此危急之时,世民与段志玄率骑兵从南原冲了下来,直攻宋老生的背后,隋军大败。傍晚,攻克了霍邑。

  攻克霍邑是李渊西进关中的第一仗,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仗,其意义不仅仅是振奋了士气,更重要的是打通了西入关中的通道,使出山西,入关中成为可能,在战略决策上,也打消了一部分人欲退回太原的想法,使继续西进成为必然。之后,又乘胜攻克了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黄河边的龙门。

  (2)进取长安龙门是今山西的河津,是过黄河的一个渡口,在此既可直接渡过黄河,进军关中,又可南下攻打河东(今运城管界)。在这里,又发生了一场争论,薛大鼎劝李渊 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據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 但诸将不同意,主张先攻河东。李渊率军围攻河东(今山西蒲州)、隋将屈突通婴城坚守久攻不下,李渊想采纳薛大鼎之议,舍河东而先渡河进取长安,但裴寂不同意,认为, 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攻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 ①李世民不同意裴寂先攻河东的建议,认为 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能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守虏耳,不足为虑。 ②裴寂的看法代表了河东起事的大部分人的看法,这与在霍邑城下的争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要求作战要稳妥,必须有河东这一退路,一旦失利,即可退保河东,而李世民则一意进取,攻占长安是其首要目标,因为要图发展就必须出河东入关中,而割据河东,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霸王是他所不愿意的。李渊也力求稳妥,于是采纳了他们两派的意见,留下一部分军队围攻河东,自己率大军西入关中,接应河西军。这样,即使入关失利,也不至于被屈突通斩断归路,受到腹背夹击。

  ①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七月。

  李渊率军渡河后,守卫永丰仓(今陕西华县境)的李孝常,守卫浦津(今陕西大荔)、中潬(今蒲津西)2城的靳孝谟投降。李渊派建成、刘文静率军屯驻永丰仓,这样不仅保障了军粮供应,又可守卫潼关阻止关东兵西进;同时派李世民经略渭北以北地区。关中有名望、有地位者都纷纷前来朝见李渊,其中,窦轨投降后,被李渊派去经略渭南地区。

  屈突通得知李渊进军长安,就率兵数万救援长安,被刘文静阻遏。李渊军抵蒲津,从临晋渡过渭水,到永丰仓慰劳军队,并开仓赈济。又令刘弘基等军西征扶风,南渡渭水,攻占长安旧城,世民也屯军于长安旧城。十月,李渊到长安,扎营于春明门之西北。诸军结集于此,共20万人,包围了长安城。十一月,攻克长安,约法十二条,废除了隋的苛禁。李渊顺利占领关中,为其日后出关,参与群雄逐鹿提供了地理上的条件,而这对于起事于河东的李渊父子是极为重要的。与此同时,屈突通降,刘文静攻下弘农郡,李渊派李孝恭等经营巴蜀,派郑元寿、马元规攻取南阳(今河南南阳)、荆襄地区,派建成、世民出兵潼关,经略关东,占据了新安、宜阳(今河南宜阳)。关中与巴蜀连成一片,既可巩固关中,又为进一步挥兵江南提供了条件。唐已拥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力的根据地。

  其时,李密拒宇文化及、王世充于东都,彼此牵制,无法西进,而李氏占据长安后,陇右的薛举父子,时时派兵东进,谋取长安。所以,西征陇右,巩固关中,成为李氏父子的当务之急。

  2。巩固关中

  (1)西征陇右大业末年,陇右 群盗峰起,百姓饥馁 ,薛举,仁果父子起事,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薛举于兰州称帝。

  不久,仁果攻下秦州,薛举迁都于秦州,又攻下扶风,谋取长安。这便与刚刚占据长安的李氏父子相遇了。十二月,世民率军攻打扶风的薛仁果,大破之,并乘胜追击至陇坻(今甘肃陇县西边的陇山)而归。不久,平凉、河池、扶风等郡相继投降李渊。

  ①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九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于长安。六月,薛举攻打泾州,李渊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八总管兵拒击。七月,薛举进逼宁州定平县的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北),大败唐军。八月,薛举派仁果进围宁州,欲乘胜追击,但因薛举病死而停兵。不久,李渊再次任命李世民为元帅,出兵攻打仁果。

  李世民率军到高墌后,仁果派其将宗罗带兵拒击,罗屡屡挑战,世民坚壁不战。诸将请战,世民认为 我军新败,士气沮丧,贼持胜而骄,有轻我心,宜闭垒以待之。彼骄我奋,可一战而克也 ,①这样双方对峙了60多天,仁果军粮已尽,以至其部将有率兵来降的。世民见其将士离心,战机已成熟,就派梁实在浅水原扎营诱敌,宗罗一看唐军出战,立刻率精兵前来攻打。唐军守险不出,虽营中乏水,但军将又坚守了几天。世民估计敌人已很疲劳,便决定出战。天亮时,派庞玉列阵于浅水原,罗率众来攻,庞玉几乎无力抵挡。世民率大军从浅水原北边出其不意,率几十名骑兵,突入敌军阵中,与阵外的军队内外呼应,大败罗,并欲乘胜追击,窦轨认为虽然打败了宗罗,但仁果仍然占有坚城,不应轻意进击,世民不听,仅率骑兵追击。仁果在城下列阵,唐军一到,仁果部将就有好几人降唐,仁果只得收兵回城拒守。天黑时,唐步军赶到,包围了城池。半夜守城者纷纷下来投降。薛仁果见大势已去,只得出城投降。

  诸将问世民: 大王一战而胜,遽舍步兵,又无攻具,轻骑直造城下,皆以为不可而卒取之,何也? 世民回答说: 罗所将皆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果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折墌虚弱,仁果破胆,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 ①(2)抚慰河西在薛举所据的陇右以西,是河西五郡。隋末,李轨起兵自立为帝。当唐对付薛举时,曾派人到凉州与他联络。河西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特别是胡汉之间矛盾重重。

  唐平薛氏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安兴贵请求到凉州招慰李轨,兴贵之兄修仁时任李轨的户部尚书。他到凉州后,曾劝李轨降唐,但为李轨所拒绝。之后,他与修仁招集诸胡起兵,包围凉州城。李轨率千余人出城拒战,为胡兵所败,退守城池,坐等外援,但其它城池皆已降唐。不久,李轨被俘,河西平定。

  陇右河西的平定,巩固了关中根据地,为唐全力出关争斗解除了后顾之忧。

  3。经营关东

  (1)关东形势正当唐着意西征时,东都的战局也发生了变化,李密打败宇文,王世充乘势又打败李密,李密入关降唐。唐平定陇右,巩固了关中,下一步战略目标就是与关东豪杰决战,逐鹿问鼎。

  ①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十一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月,命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指挥山东诸军。十二月,命秦王世民组建陕东道大行台,全权指挥蒲州、河北(指黄河以北)各总管府兵马。同时派魏征招抚山东的李密旧将徐勣。二年(公元619年)正月,李世民出镇位于同州朝邑县的长春宫。淮安王神通攻打屯据于魏县的宇文化及,化及抵抗不住,向东退据聊城。这时,窦建德也率部前来攻打化及,唐军得知建德前来,即引军退去。化及被窦建德消灭。

  王世充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自立为帝,国号为郑。但他用人不当,御将无方,秦叔宝、程知节、李君羡、罗士信等骁勇之将先后降唐。

  唐郑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郡县的拉锯战。此时的窦建德正积极经营,势力大盛。

  八月,窦建德将士兵10万进取洺州,淮安王神通率军退保相州。窦建德攻占洺州后,率军直扑相州(今河南安阳),神通率军投奔屯守黎阳(今河北浚县)的徐勣。九月,建德占相州、赵州(今河北赵县)。十月,直扑卫州(今河南汲县)。当建德经过黎阳时,遇到徐勣派出侦察的骑将丘孝刚的攻击,建德一怒之下,攻克黎阳,俘虏了淮安王神通、徐勣之父及魏征等人,徐勣本已逃出,但因其父被俘,数日后归降建德。卫州得知黎阳失陷,也降了建德。建德令徐勣守黎阳,将其父作为人质带在身边。滑州及周围州县,徐圆朗所辖都望风归降,建德迁都于洺州。

  (2)反击突厥就在唐郑拉锯于东都,建德迅速扩充其势于河北之时,太原方面的形势开始吃紧。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刘武周引突厥南下,突袭榆次,包围并州(今山西太原),攻陷平遥、介州(今山西介休),并击溃了唐援军姜宝谊、李仲文部。唐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攻讨武周,九月在介州又被武周部击溃,大败而归,晋州(今山西临汾)以北大部失陷。

  刘武周进逼并州,齐王元吉弃城而逃,并州陷落。之后武周部又攻克了晋州、龙门。十月,攻克浍州(今山西冀城),浦坂守将降武周,关中震骇。

  李渊将关中军都调给世民,令他收复河东。十一月,世民率兵从龙门渡过黄河,屯军于柏壁(今山西新降县西南),阻击武周部将宋金刚。其时,刘武周挟突厥之势,骑兵甚强,唐军无力决战,但他们军粮不足,以虏掠为资。

  李世民就利用这一点,制定了坚壁清野,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待其粮尽北撤时,再乘机出击的战略。①三年(公元620年)四月,宋金刚军中粮尽,开始撤退。世民出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败之,又乘胜追击,一昼夜行军200多里,两军数十次交锋,直追到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的峡谷),八战八捷,大破金刚,俘斩数万人。唐军在稍事休整后,进击介州。宋金刚率2万余兵在城西背城列阵,南北长7里。世民派徐勣正面与之作战,待唐军退却、金刚追击时,世民亲率精兵乘机绕到其阵后攻打,两面夹击,大破金刚。刘武周得知金刚战败,也放弃并州,逃入突厥,唐军收复晋阳。世民留李仲文镇守,自己返回长安。

  河东是关中的屏障,河东失守,关中就会暴露在刘武周的攻打之下;同时,河东在隋唐是经济发达地区,失去河东,就意味着失去一个重要的资粮来源地①。河东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关中根据地。

  ① 参《资治通鉴》卷188,武德二年十二月。

  4。逐鹿中原

  (1)围攻洛阳河东方面危机解决后,唐决定与郑结束以往那种小规模的一城一地的拉锯战,准备消灭王世充。王世充得知这一消息后,从所属各州镇中挑选出骁勇之士结集于洛阳,设置4镇将军,分守4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世民率军出征王世充。王世充派魏王弘烈镇守襄阳,荆王行本镇守虎牢(今河南汜水县西北),宋王泰镇守怀州(今河南沁阳县),齐王世恽兼管南城(今皇城南门外),楚王世伟镇守宝城(皇城),太子玄应镇守东城(皇城之东),汉王玄恕镇守含嘉城,鲁王道徇镇守矅仪城(东城之东),这些率兵镇守一方的大将都是世充的 宗亲.他自己率兵3万,拒击唐军。

  唐将罗士信率前军包围了慈涧(今河南新安县东),世充率兵3万前来救援。当世民率兵骑5万进军慈涧时,世充放弃慈涧,退回洛阳。世民派史万宝从宜阳南下占据龙门(今伊川县西南),刘威德从太行东(今山西济源县)包围河内(今河南沁阳县),王君廓从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南)去截断世充运送军粮的道路,黄君汉从河阳去攻打回洛城(今河南孟津县东南),世民亲带大军屯于北邙山,连营扎寨,逼向世充。八月,黄君汉派校尉张夜叉率水军袭取回洛城,截断了河阳南桥。世充派太子玄应,大将杨公卿等攻打回洛,未能攻克,就在回洛城西边筑起一座月城,留兵镇守。不久,刘德威攻克了怀州城(今河南沁阳县)的外城。九月,王世充部将显州(今河南沁阳县)总管田瓒率所部25州降唐。前此不久,邓州(今河南邓县)已降,这样就切断了襄阳与洛阳间的联络。

  十日,世充大将张镇周投降,罗士信攻陷硖石堡(今河南洛阳县西)、千金堡(今河南洛阳县北)。杨庆以管州(治今河南邓县)降唐。世充太子应玄镇守虎牢,军队驻扎在荥水、汴水之间。当他得知管州降唐时,立刻率部前来夺取,李勣率部阻击。随后,荥州、汴州先后降唐,唐军打通了嵩山之南的通路。玄应见诸州皆降,只得从虎牢撤回洛阳。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世充派太子玄应率兵数千人从虎牢运粮入洛阳。中途受到唐军拦截,玄应大败而归。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长安,向李渊请求进军包围洛阳。李世民率军移屯青城宫(在东都城西禁苑中),世充乘唐军壁垒未立时,率众2万从方诸门出兵,拒击唐军,世民派精锐骑兵在北邙山布阵,与敌决战。两军自辰至午,激战不已。后来世充收兵撤退,唐军追至城下,包围了洛阳城。

  世民四面攻打,昼夜不息, 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①洛阳久攻不下,唐将士疲弊思归,世民决议不退兵,在城外掘堑筑垒而围之。

  ① 《资治通鉴》卷187,武德二年十月,李世民曾说: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 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 ① 《资治通鉴》卷188,武德四年二月。

  (2)与夏决战在唐军进逼洛阳,世充属地逐渐为唐所占,形势日益恶化之际,王世充决定派人向河北窦建德求援。从前,他们双方曾为争夺地盘发生过冲突,但建德的中书侍郎刘彬认为,应把握战机,暂弃前嫌,出兵应援,他分析说: 天下大乱,唐得关西,郑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势。今唐举兵临郑,自秋涉冬。唐兵日增,郑地日蹙,唐强郑弱,势必不支。郑亡,则夏不能独立矣,不如解仇除怨,发兵救之。夏击其外,郑攻其内,破唐必矣。唐师既退,徐观其变,若郑可取之,并二国之兵,乘唐师之老,天下可取也.①刘彬对形势的分析可谓切中要害、一箭双雕,而且切实可行。当时唐军势盛,单独由夏或郑都不足以与唐军对抗,只有维持三足鼎立,才可能生存。窦建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令范愿守曹州,孟海公、徐圆朗率众西救洛阳,水陆并进,以船队运粮,驻军于成皋东边的东原。

  在唐军围攻洛阳,久攻不下时,将士多疲惫欲归,李渊亦有休兵之意,但世民不同意。此时,面对窦建德的前来,多数人认为 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地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 ,主张 退兵新安,以承其弊.②郭孝恪反对撤兵,认为 世充穷蹙,垂将面傅,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薛收也赞同此意见,并进一步分析说 世充深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尽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纵,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朝,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傅矣! ①李世民很赞同他的分析和建议,针对萧瑀等大将的反对意见,明确决断道: 世充兵摧仓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拒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日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陪,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 ,②于是他中分麾下,令齐王元吉围守洛阳,他亲率精兵3500人东进虎牢。到虎牢后,世民带人侦察建德军情,沿途将500骑分别埋伏道旁,仅带尉迟敬德等4名将士跟随。在距建德军营3里处,被对方发现,他们派出5000余骑兵追击,世民边退边打,把他们引入伏击圈内,大败敌军,斩首300余级。

  建德率兵西来,被唐军阻击于武牢近月余,几次交战又都失利,将士思归。四月,唐军又派轻兵拦截了他的军粮。面对这种形势,他召集将士讨论用兵之策、凌敬劝窦建德说 大王悉兵洛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踰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三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为今之策,无以易此。 但王世充连连派人向建德求救,促其发兵,请将也恃势轻敌,主张决战,虽然建德夫人曹氏也劝他要听从凌敬的建议 自淦口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攻忧不解!若顿兵于此,老师费财,欲求成功,在于何日! ①但建德不予理会,决定率大军与唐作正面交锋。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三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三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三月。

  建德计划在唐军马料用尽,放马于河北之际袭击武牢。这一消息为世民所知,五月,世民北渡河,南临广武,故意放马于河边以引诱对方。自己在当夜赶回武牢。第二天,建德果然率全军来攻打武牢,世民坚壁不出,建德布好战阵等了两个时辰,士卒饥疲,都坐下来,又争着去喝水,漫无纪律。

  建德军队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由于建德很轻视唐军。从出军到战略上的决策都犯了轻敌的错误,这次作战,他以为唐战马正在河北岸吃草,唐军无骑兵。

  孰不知,前日放牧于河北岸的战马已经归队。世民乘建德军散乱之机,率众出战,直扑其阵。而建德这时正在接见群臣,唐骑兵突然杀到,大臣们都向建德奔去,建德命骑兵应战,并命大臣们退开,就在这进退之间,唐军已经到了眼前,建德只得退到东边的山坡。此时,两军恶战,世民率几员大将,卷着唐军战旗突进到建德军阵的后面,然后打开旗帜。建德军以为军阵已溃,于是全军大败,建德也在战乱中被擒。

  对于窦建德的失败,有人归因于他未能采纳凌敬的意见。对于凌敬的建议,胡三省在注《通鉴》时,就颇有微辞,认为 当是时,洛城危急,秦王定计而坚守之,盖计归而将功,吾恐建德未得到蒲州,洛阳已破矣.②诚如三省所言凌敬的建议是很好的,但实施起来却有实际困难,如果在建德率军,绕道北上之时,洛阳一旦被攻破,唐军即可全力对付他,建德就会陷入被动。

  在当时情况下,可以针对世民的布兵案来布兵:中分其部,一部分与唐对峙,备而不战,牵制唐军,使之不能全力攻打洛阳;另一部分绕道北上,击唐军之后,这样也许更为妥当。但建德全军决战的策略,虽无万全,但也并不为错,其最大的错误是在决战时轻敌散慢,使唐军有机可乘,以至溃败被俘。

  李世民击溃建德后,将建德及其主要将领带到洛阳城下。世充想突围南下,投奔襄阳,但诸将认为建德已败,出城也无法突围,于是,开城投降。

  (3)平定刘黑闼窦建德的军队被解散以后散归乡里,史书上说他们 暴横为民患,唐官吏以法绳之,或加捶挞 ,以至于 建德故将皆惊惧不安。 ①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唐平定建德后,对其所属地区实行高压政策,要将其主要部将迁往长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其部将高雅贤、王小胡逃到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后,联络其他将领说: 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②于是,推刘黑闼为首领,再次起兵。八月,河南的徐圆朗起兵响应。唐派秦武通等率关中步骑3000前往攻讨,同时命幽州(今北京)总管罗艺引兵南下,合军击黑闼。

  九月,淮安王神通率关内兵到达冀州(今河北冀县),与罗艺会师,又征召当地兵共5万余人与黑闼战于饶阳(今河北饶阳)城南。但被黑闼击溃。

  黑闼军势为之大振,窦建德以前的将士都争着杀掉唐朝官吏以响应黑闼。十二月,率军逼宗城(今河北威县)镇守黎阳的李勣弃城而退保洺州(今河北永年县)。黑闼追击李勣,大败之,李勣单身逃走。洺州土豪翻城响应黑闼,之后,又攻下了相(今河南安阳)、黎(今河南汲县)、卫(今河南汲县)

  等州, 半年之间,尽复建德旧境 ①。他又派人与突厥联合,颉利可汗派骑兵助之,唐将秦武通等都逃回长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王,改元天道,定都洺州, 窦建德时文武悉复本位,其设法行政,悉师建德,而攻战勇决过之。 ②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四月胡注。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七月。

  唐又派世民,元吉率兵前往攻讨,五年正月,军到获嘉(今河南修武),收复相州,进军肥乡(今河北肥乡),在洺水之上扎营,幽州总管罗艺率部数万会同世民讨击。黑闼留兵万人让范愿率领镇守洺州,自己率兵拒击罗艺,但却被罗艺所击败。

  二月,刘黑闼率军还攻洺水。当他行军到列人城时,遭到秦叔宝的拦击。

  同时,罗艺攻下定州(今河北定县),赵州(今河北赵县南),栾州(今河北赵县),廉州(今河北藁城)后,与李世民会师于洺州。刘黑闼率军猛攻洺水城,世民几次救援都被击退,黑闼攻克了洺水城。三月,李世民与罗艺在洺水之南扎下营寨,并在水北分兵驻守。黑闼几次率兵向世民挑战,同时,还派兵袭击李勣军营,并打退了前往救援的唐军。至此,两军已对峙了近60天。李世民认为黑闼军粮一尽,势必要来攻打,就事先派人在洺水上游堵住水流,命其在两军交战时决水。二十六日,黑闼率兵2万南渡洺水,逼向唐军。世民率精骑攻其骑兵,并乘胜冲击其步兵,黑闼率兵死战,从中午直到黄昏,黑闼军渐渐不支,其部将劝黑闼悄然离去,投奔突厥。这时,唐军决开洺水,水淹黑闼军。黑闼军大败,山东地区基本平定。

  刘黑闼逃到突厥后,不断引突厥南下侵扰,七月,又南下,到定州,其故将又起兵应之。唐先后命淮阳王道玄、齐王元吉进兵攻讨,结果大败而归, 山东震骇,……州县皆叛附于黑闼,旬日间,黑闼尽复故也。 ①十月二十七日,黑闼进占洺州。

  十一月,唐令太子建成率兵讨黑闼,河南、河北各州都受他指挥。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将俘虏全部放归,黑闼军食尽,军士有很多逃亡的。有的甚至缚其主将而降唐,黑闼看情况不利,就在一天夜里撤军。当撤到馆陶(今山东馆陶)永济水时,唐军已经逼近,黑闼令军士背水列阵,自己却在桥修好时先渡河而逃,其众遂溃。跟从黑闼的仅有百余人,逃到深州饶阳县(今河北饶阳县),被其所属将生擒降唐。

  (4)平定江陵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月,巴陵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起兵反隋,推后梁的后代萧铣为首领。萧铣以复兴后梁为旗号,自称梁公, 起兵五日,远近归附者至数万人.②他率兵攻占巴陵(今湖北岳阳),自称梁王,改元鸣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四月,萧铣称帝,定都江陵(今湖北江陵)。钦州、交趾、始安等郡先后归附, 于是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③二年(公元619年)九月,萧铣又派陈普环率水军攻打峡州,想进一步经营巴蜀。唐派李靖、河间王李孝恭先后到峡州经略。他们大造舟舰,教习水战,把巴、蜀各部族酋长的子弟召入军中,量才任职,明为引拔,实作人质。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五年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五年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十月。

  ③ 《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四月。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命孝恭为荆襄道行军总管,李靖为长史,率12个总管,发巴蜀之兵,结集于夔州(今四川奉节),命庐江王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州(今夏口)道,攻讨萧铣。当时江水正在上涨,诸将都请求等水落后再出兵,李靖认为 兵贵神速,今吾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江涨,悠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备,此必成掩;不可失矣 ,①孝恭听从了他的建议,按期出兵。十月,萧铣的鄂州(治今汉阳)刺史雷长颖降唐。孝恭率战舰2000艘东下,萧铣以江水上涨而毫不为备,唐军顺利地攻取了荆门、宜都两个据点(在今宜都县西北)。进军至夷陵,又击溃了率数万精兵前来拒击的文士弘,进围江陵城。文士弘招集亡散,再次前来拒战,又被李靖打败,唐军攻下了江陵水城,将俘获的战船推入江中。前来救援的将领看到江中战船散乱地漂下,以为江陵已被唐军攻破,都迟疑不前。萧铣看救兵迟迟不来,派出应战的将领都被击败,于是出城降唐。

  (5)平定江南杜伏威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已经向唐朝请降,唐任命他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但这不过是一种名义。唐对江淮并无实质性的控制权。以后,伏威率众东征西伐,占据了大片地方。五年(公元622年)七月,李世民攻下了占据河南的徐圆朗所属十多座城池后,声震淮泗,杜伏威将兵权交给王雄诞后,束身归朝。

  与伏威一同起兵的辅公祏在军中甚有威望,伏威因此很猜忌他,就夺了他的兵权,为此他心中很不痛快,便跟左游仙学道。伏威到长安时,把兵权交给了王雄诞。武德六年,左游仙劝公祏再次起兵,他们诈称杜伏威来信,说雄诞有贰心。雄诞为此而称病不再管事,兵权被公祏所夺。公祏又称杜伏威为唐软禁于长安,密令他起兵。不久,公祏称帝于丹阳(今南京),国号宋。唐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孝恭率水军赶往江州(今江西九江),岺南道大使李靖率军赶往宣州(今安徽宣城县),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齐州总管李勣出淮泗,攻讨公祏. 唐军四面齐进,分别攻占公祏所辖州郡。公祏派其将冯慧亮、陈当世率水军3万屯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2万屯于青林山(在今安徽当塗县境),并在梁山用铁锁拦断江水,在长江以西修建营垒,拒击唐军,公祏坐镇于丹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孝恭与李靖率水军屯驻于舒州(治今安徽潜山),李勣率步兵1万渡过淮水,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驻军于硖石(今安徽风台县西南)。两军对峙,诸将主张绕过此防线,直取丹阳,李靖不同意,认为 公祏精兵虽在此水陆二军,然所自将亦不为少,今博望诸栅尚不能拔,公祏保据石头,岂易取哉!

  进攻丹阳,旬月不下,慧亮蹑吾后,腹背受敌,此危道也。慧亮、正通皆百战余贼,其心非不欲战,正以公祏立计使之持重,欲以老我师耳。我今攻其城以挑之,一举可破也! ①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意见,先埋伏下精兵,然后派老弱之兵攻打对方营垒,慧亮等出兵反击,唐军佯装不敌而退,对方追击,结果遭到唐军的伏击,大败而退,李靖率兵乘胜追击,转战百余里,击溃博山、青林两处守军,慧亮,正通逃走。李靖直追至丹阳城下,公祏弃城东逃,想到会稽。但半途即被人杀死,江南平定。

  ① 《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七年三月。

  5。唐前期的边疆战争

  (1)抗击东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强大起来, 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之.①当时割据称雄于北方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等人都向突厥称臣,就是活动于中原的李密也曾与突厥联络。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也派刘文静到突厥,向其称臣。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突厥始毕可汗死,弟处罗可汗立。十一月,处罗可汗死,弟颉利可汗立。这一时期,突厥不断加强对唐王朝的侵扰,始毕可汗曾利用刘武周、宋金刚等一度攻陷并州。处罗可汗又迎炀帝萧皇后及其孙杨政道入突厥,立杨政道为隋帝,把1万多流落在突厥的汉人拔归他管理。颉利可汗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一度围攻并州,进扰汾、潞诸州,虏掠男女5000余人而去,七年(公元624年)八月,又从原州(今宁夏固原)大举南侵,有万余骑兵到达豳州(今陕西彬县),离长安不到200里,唐高祖甚至想放弃长安,向南迁都。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刚刚登上帝位,颉利可汗乘唐内部政治不稳之机,又率十万余骑南下,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面,太宗亲临渭桥,利用疑兵,使突厥不敢深入,结盟而还。

  贞观初年,东突厥内部矛盾重重。颉利可汗任用汉人,秉掌大权, 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 ,②突厥人对此都很不满。颉利可汗还信任西域胡人而疏远族人,但 胡人贪冒,多反覆,兵革发动 ,③加上连年大雪,牲畜大多被冻死。颉利由于天灾而用度不足,就对归附的其它诸部横征暴敛,诸部纷纷脱离颉利的控制,推薛延陁部的夷男为可汗,与唐朝联系。唐朝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当东突厥东边的契丹、奚、霫等族纷纷降唐时,颉利严责镇守在幽州之北的突利可汗;当铁勒诸部独立,颉利又派突利去攻打,但被铁勒诸部打败,颉利为此而拘禁了突利,并处以鞭刑。突利回到原驻地后,就筹划脱离颉利,降附唐朝。代州都督张公瑾所提出征讨突厥的理由,充分说明当时的战略形势。《资治通鉴》卷193贞观三年八月载: 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暱奸佞,一也。薛延陁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三也。塞北霜旱,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深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 唐太宗利用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之机,发动对突厥的征讨战争。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突厥南下侵扰。唐任命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出定襄(今山西平鲁县),华州刺史柴绍为金州道行军总管,出金河(今清水县),灵州大都督薛万徹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出营州(今辽宁朝阳),各军都由李靖统一指挥,出击突厥。十二月,突厥可汗降唐。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骑3000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于恶阳岭(今内蒙和林格尔县南),夜袭定襄(今清水河境内),颉利可汗没有料到唐军会突然出击,大惊曰: 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于是急忙将其驻地向北迁徙。李靖派人到突厥内部施行离间之计,颉利的心腹康密苏带着隋炀帝的萧皇后及其孙政道降唐。李勣出云中(今大同),在白道(在今归绥县)大败突厥。不久,李靖与李勣会合于白道。其时,颉利退到铁山(今固阳县北),派执失思力到长安拜见太宗,请求讲和。二月,太宗派使者前往接洽,并命李靖率兵接应颉利。颉利虽 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 李靖与李勣商议说: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①于是他们决定在夜里袭击颉利。李靖派苏定方率200名骑兵为先锋,乘着大雾快速向北挺进。颉利见到唐朝的使者后,非常高兴,放松了对唐军的戒备。当唐军进至距颉利牙帐仅有7里时,颉利方才发觉,他慌忙乘千里马先逃。李靖率大军到后,击溃了突厥,俘虏男女共十多万人,牲畜数十万头。颉利率万余人想逃到漠北,遭到李勣的阻击,唐军俘获5万多人。

  颉利逃到置牙帐于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西北的沙钵罗处后,想与沙钵罗一同逃奔吐谷浑。其时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道宗率兵压境,令沙钵罗执送颉利,颉利闻知,率数骑夜遁,沙钵罗急忙派人追还。三月,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道宗率军包围了沙钵罗的营帐,生擒颉利而归。东突厥灭亡后,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自此,大漠以南,阴山以北尽为唐所控制。

  这次征战,利用了突厥间的矛盾,在战略上运用了突袭的方法,打得颉利措手不及,慌忙逃窜,终至被擒。

  ①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

  ② 《资治通鉴》卷192,贞观元年七月。

  ③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

  (2)平定铁勒东突厥灭亡之后,其北边的铁勒部遂乘机而兴盛,其中薛延部最为强盛。

  真珠可汗将其兵众分为南北两部,令其2子拔灼、颉利苾分别统领。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册封突厥的李思摩为俟利苾可汗,令他率降唐的突厥人北归,还其故地,并不许薛延南下侵扰突厥。

  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东封泰山,真珠可汗想乘太宗东封之机南下击灭突厥。他命其子大度设率领铁勒的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兵共30万,过沙漠,屯兵于白道川(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北),袭击突厥。突厥俟利苾可汗无力抵抗,率其部进入长城,拒守于朔州(今山西朔县)。同时,派人向唐太宗告急。太宗在十一月命营州都督张俭率所部精兵及降唐的奚、霫、契丹压其东境,命兵部尚书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6万,骑兵1200屯于朔方(今朔州),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兵4万,骑兵5000屯于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将兵1。7万,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凉州都督李袭譽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其西。

  当大度设率骑兵3万追至长城时,李勣率唐军赶到,大败之。大度设率残兵余众逃到漠北。十六年(公元642年),唐与薛延陀欲议和亲,但未成功,此后,薛延陀不断南下攻扰突厥。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薛延陀真珠可汗死,其子拔灼自立为多弥可汗,他乘唐伐高丽之机,又挥兵南下,被击退。

  ① 《资治通鉴》卷193,贞观四年二月。

  二十年,铁勒内部的回纥、仆骨、同罗等部起兵攻打薛延陀多弥可汗。

  六月,唐以江夏王道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今蒙古哈尔林一带)

  安抚大使,派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芯何力率凉州兵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将所部兵,分道并进,乘其内乱攻讨薛延陀。薛延陀听到唐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诸部大乱,彼此攻打,争着派人向唐求降。多弥也在逃跑时被回纥攻杀。江夏王道宗率军度过沙漠,击溃薛延陀阿波达官。之后道宗与万彻派人招抚铁勒诸部,其酋长都投降了唐朝。

  薛延陀余众尚有7万,他们立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居于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脉)之北。唐朝怕他们再对漠北构成威胁,决定派李勣与铁勒九姓联合,共同讨击薛延陀。李勣率军到达郁督军山后,其酋长梯真达官率众来降,咄摩支逃到荒谷中,李勣派萧嗣业前往招抚,咄摩支降。但其部落对降唐一事尚在犹豫,李勣挥兵进击,前后数战,斩数千级,俘虏3万余人,彻底控制了薛延陀。

  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十月,回纥酋长婆闰死,其侄比粟毒代领其众,与同罗、仆固侵扰唐朝边疆。唐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将;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率兵讨伐。二年(公元662年)三月,郑仁泰在天山(即郁督军山)大败铁勒。铁勒九姓纠合10万人前来拒击,并选其中数十名骁健者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3箭,3人应声而倒,其众见此纷纷下马请降。仁贵率军至漠北,将其余众击溃而还。三年(公元663年)

  正月,郑仁泰再次率军讨伐铁勒余部,全部平定。

  (3)平定高昌高昌(在今吐鲁番)处在唐朝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上。贞观初年,高昌王曾到长安进贡。但此后却常常阻遏西域其它小国与唐朝的交往。焉耆与中原的通道本以沙漠一线为主,隋末大乱,此路隔绝,须经高昌到中原。唐初,焉耆王突骑支派人入贡,请求重开碛路,高昌由此而怀恨在心。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派兵袭击焉耆,大掠而去。十三年(公元639年)高昌又与西突厥一起攻打已归属唐的伊吾。颉利败亡后,部分突厥人逃到高昌,唐命高昌交出这部分突厥人,高昌予以拒绝。其后又与西突厥一起攻打焉耆。高昌已成为唐与西域交往的一大障碍。

  十三年年底,唐命侯君集、薛万彻率军攻讨高昌。高昌王麴文泰不以为意,认为唐与高昌相距7000里,其中2000里是沙漠,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唐军无法远征至此。十四年八月,唐军抵达高昌,文泰忧惧不知所措,得病而死,其子智盛继承王位。

  唐军经柳谷,攻克田城,进围高昌都城,君集命填堑攻城,飞石雨下。

  西突厥知唐大军前来,也西走千余里,智盛出城降唐。九月,以高昌故地为西州,列置郡县,留兵镇守。

  (4)平定吐谷浑贞观初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屡次侵扰唐朝边疆鄯州、廓州、兰州等地,并且扣押唐朝使者。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六月,唐派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率边兵及契苾、党项之众攻讨吐谷浑。十月,段志玄击败吐谷浑,追击800多里,吐谷浑驱牧马远逃。十一月,吐谷浑又侵扰凉州,唐朝决定大举攻伐吐谷浑。十二月,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命侯君集为碛石道、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各路兵马受李靖统一指挥,进击吐谷浑。

  九年(公元635年)闰四月,任城王道宗在库山(今西宁县西)大败吐谷浑,伏允可汗将牧草烧掉后,逃入沙漠。请将认为 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 ,侯君集认为 曏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今一败之后,鼠窜逃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①李靖也同意侯君集的看法,决定把军队分成两部分:李靖、薛万彻、李大亮率一部从北道进击,侯君集、道宗率另一部分从南道进击。二十三日,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日月山)大败吐谷浑,俘获杂畜以充军食。二十八日李靖先后在牛心堆(今共和县)、赤水原大败敌军。李大亮又败之于蜀浑山,执失思力败之于合茹川,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到且末,抵达吐谷浑的最西部。当他们得知伏允在突伦川要投奔于阗时,契苾何力选骁骑千余直奔突伦川,薛万均率军紧随其后。他们袭击了伏允的牙帐,俘获杂畜20余万,伏允逃走。侯君集、道宗率军入无人之境2000多里。五月,又在乌海大破伏允,唐军越过星宿川,到达柏海后撤军,与李靖会合。伏允在逃跑途中被属下所杀。

  (5)平定西突厥西突厥在唐朝初年很强盛,控制着西域各国。但其内部不断发生争斗,彼此攻杀不已。在唐攻打东突厥时,曾与之联合。东突厥被平定以后,薛延陀势力大盛,曾打败西突厥。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攻杀沙钵罗叶护,统一了西突厥,又举兵灭了吐火罗, 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 ,①派兵侵扰伊州。郭孝恪率兵击溃之。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两个部族包围天山,再次被孝恪击溃。后乙毗咄陆被其属部击走,各部族请唐更立可汗,唐立莫贺咄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向唐求婚,唐许之,命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没、葱岺5个小国作为聘礼。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强盛,他们欲乘唐太宗死亡之机,起兵反唐。唐廷急忙派人招抚,才未起事。但不久,贺鲁即拥众西走,并击败了射匮可汗,吞并其众,在双河(今伊宁)和千泉(今吉尔吉斯的塔什干)建立牙帐,自号沙钵罗可汗,胜兵10万,与逃往吐火罗的乙毗咄陆连兵,控制了西域诸国。当年七月,沙钵罗侵扰庭州,唐派梁建方,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以高德逸、薛孤、吴仁为副将,发秦、成、岐、雍府兵3万人及回纥5万骑兵攻讨之。三年正月,梁建方、契苾何力在牢山大破处月部朱邪孤注,建方派高德逸率轻骑追击,生擒孤注。四年(公元653年)乙毗咄陆死,其子颉苾达度设自称真珠叶护,其部逐渐被沙钵罗所吞并。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正月,唐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渭南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回纥等兵,从北道讨伐沙钵罗可汗,以太宗时降唐的突厥酋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从南道击安抚突厥旧众。十二月苏定方先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攻破了处木昆部,降其万余帐。当定方进军至曳咥河(今伊犁河)西时,沙钵罗率兵10万前来拒战。定方命步兵占据南面的高地,手执长■布阵,自己率骑兵占据北面的高地。沙钵罗率骑兵先冲击步兵,但冲了3次都未能冲散步兵,这时,定方率骑兵猛攻沙钵罗,大败之,杀伤和俘虏数万人。第二天,定方整军再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降唐。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走。五咄陆部落得知沙钵罗战败,也率众投降了南路的阿史那步真。

  ① 《资治通鉴》卷194,贞观九年闰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6,贞观十六年九月。

  苏定方命萧嗣业、回纥婆闰率胡兵追击沙钵罗,定方与任雅相率新近降唐的突厥人紧随其后。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在双河与南道的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的军队会合后长驱直入,沙钵罗措手不及,仓皇逃往石国。 定方于是息兵,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埸(yì,音易),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 ①萧嗣业继续追击沙钵罗,苏定方率大军退回。沙钵罗逃到石国西北的苏咄城时,被城主抓获,送给了追击到此的萧嗣业。

  唐朝将突厥分成两部分,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分别以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为兴昔亡可汗和继往绝可汗,分统其众。三年(公元658年),将阿史那贺鲁之地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6)用兵高丽唐太宗在平定突厥,高昌以后,就将其战略目标转到了高丽。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丽内部发动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死国王,控制了高丽政局。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罗派人向唐求救,说受到百济和高丽的联合进攻,阻止了新罗与唐的交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派使到高丽,命其不得侵扰新罗,但为高丽所拒绝。为此,太宗决定东征高丽。

  是年七月,命将作大匠阎立德等人到洪州、饶州、江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随后,命营州都督张俭率营州、幽州两都督府所属军队以及契丹、靺鞨、奚等部族先攻辽东(今辽阳市)作试探性攻击。十一月,太宗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4万,在长安、洛阳召募军士3000,战舰500艘,从莱州渡海抵平壤。令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万及兰州、河州降唐的少数部族军进发辽东,两军会合后再发起攻击。

  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李勣率军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出发。

  四月,在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今兴京),辽东道副大总管道宗率军抵达新城(今沈阳市北),营州都督张俭率胡兵为前锋,渡过辽水,直抵建安城(今营口市东南)。李勣、道宗攻克盖牟城(今沈阳东北)。张亮率水军从东莱渡海突袭毕沙城(今旅顺东北)。五月,李勣进军至辽东城下,太宗也亲自率大军赶往辽东。初八日,高丽派步骑4万救援辽东,道宗率4000骑兵迎击,李勣率兵助战,大败高丽军。初十日太宗到达辽东城下,层层包围,昼夜攻打,数日后因风纵火,攻克辽东城,进军白岩城(辽东东北)下。

  六月初,太宗率军攻城之西北,李勣攻其西南,守城军士被迫投降。二十日,进至安市城。二十一日,高丽派延寿、惠真率兵15万救援安市。临行前,有人为延寿分析双方战情说: 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为吾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奇兵断其运道,粮食既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乃可胜也。 ①这可谓是知己知彼,据天时地利,抗击强兵之妙计,但延寿不以为意。唐太宗也担心延寿不决战,所以,当延寿进军到距安市40里处时,太宗便派阿史那社尔率1000突厥兵前去诱敌。两军交锋,唐军诈以力量不敌而退,高丽军乘胜追击,在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布阵。太宗命李勣率步骑1。5万在西边的小山峦上布阵,命长孙无忌率精兵1万为奇兵,从山北的狭谷中绕到敌军阵后,攻其背后,太宗亲率步骑4000带着鼓角,卷起战旗登上北山,命各部军队听到鼓角后一起出击。高丽军队只看到太宗在北山上布阵,就整军前来攻打。这时,太宗令打开战旗,鼓角齐鸣。唐军各路兵马一同进击,延寿想分兵抗击,但其战阵已乱,被唐军打得大败。延寿率余众依山自固,唐军将其包围。长孙无忌又截断了他的归路,延寿、惠真不得不以其3。6万多人降唐。

  ① 《资治通鉴》卷220显庆二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六月。

  唐军围攻安市,久未攻克,李道宗曾向太宗建议说: 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 ②但未被太宗采纳。高延寿、高惠真兵败降唐后,又向太宗建议: 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乌骨城来辱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①唐多数将领赞成此议,认为 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 ②但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认为 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儌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③的确,诸将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冒险性,长孙无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用兵征伐,很少有万全之策,战情随时变化,战略原则易于制定,具体战机则甚难把握,当年进军关中,太宗力主绕过隋军坚城直扑关中,如今屯兵坚城之下,却坐失良机,所以史家评论说 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 ④但一旦出现长孙无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腹背受敌,则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太宗听从了长孙氏的建议,指挥唐军继续攻安市,安市死守,一次次击退了唐军的进攻。

  九月,天气变冷,草枯水寒,军队难以久留,而军粮又将尽,太宗不得不解围撤兵。

  唐对高丽只能速战速决,陈寅恪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 中国东北方冀(河北)辽(辽东半岛)之间,其雨季在旧历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否则,雨潦泥泞水雪寒冻皆于军队士马之进攻,餱粮之运输已甚感困难,苟遇一坚持久守之劲敌,必致无功或覆败之祸 ,⑤从上述唐军行军攻打之日即可证实此论。唐太宗屯兵坚城,久攻不下而又不愿冒险出击,以至在九月寒冻之期降临时,不得不无功撤兵。

  贞观廿一年(公元647年),太宗再议攻讨高丽。群臣都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不易克,应派小股武装力量,侵扰其边疆,使他们疲于奔命,无暇劳作,耽误农时。待其人心不稳,即可不攻自破。太宗采纳了这一意见,三月,派牛进达、李海岸率兵万余乘船从莱州渡海进攻高丽,命李勣等率兵3000从新城进攻高丽。李勣渡过辽水,攻破几座城池的外城后退回,牛进达与高丽作战百余次后退回。廿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又派薛万彻、裴行方率兵3万从莱州乘船渡海攻打。六月,太宗认为经过一年多的骚扰,高丽已很疲困,计划第二年发30万大军一举灭之。七月,命强伟在剑南道修造船只,修好后经长江运到莱州。但不久因太宗病逝而停止出兵。

  ②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

  ③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

  ④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胡三省注。

  ⑤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百济恃高丽之势,数侵新罗,新罗向唐求救。

  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兵10万攻讨百济。八月,苏定方自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百济据熊津江(今锦江)口迎击,被定方击溃。之后,唐军又击溃前来拒战的百济大军,其王与太子北逃。唐军进围其都城,国王次子泰自立为王,率军固守。百济王父子率众降唐,泰也不得不降,百济平。唐留军镇守。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共35万之众从水陆分道进击高丽。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值天降大雪,解围撤军。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五月,高丽王盖苏文死,他的两个儿子彼此猜忌,互相攻打,长子男生向唐朝求援。六月,唐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出兵救援。十二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庞同善、契苾何力为副将,水陆诸军及运粮部队都统一受李勣指挥。明年九月,李勣攻克新城,其它16座城池也在唐军的攻击下纷纷投降。高丽派兵来袭击新城,被薛仁贵击溃,并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3城(在今沈阳、通化、四平一带)。其时,郭待封率水军别道进击平壤。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李勣攻克扶余城(今四平市),薛仁贵在金山(今四平西南)之捷后也进击于扶余城下,一举克之,扶余川中40余城望风请服。高丽派5万人来救扶余,被唐军打败,斩获3万。李勣攻下太行城(今丹东)后,各路军也一同向平壤进发。九月,高丽出降。唐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分其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以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2万镇抚其地。

  六、朝廷与藩镇的战争

  (一)平定安史之乱

  1。安禄山起兵的背景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突厥开始复兴,并相继起兵叛离;与此同时,在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兴起,并对河西走廊地区和西域及剑南构成了严重威胁,唐无力对突厥和吐蕃实施大规模的征服性打击,于是,不得不在边疆地区驻屯大量兵力,防遏其侵扰,并逐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在玄宗天宝初年最后确立,这便是边疆的10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驰、坚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阳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部族。

  这一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最大的问题是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其二是一人而兼任数镇节度使,这就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2。安禄山挥军南下

  (1)东都阻击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七日,安禄山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留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海留守平卢,别将高秀岩留守大同(今山西朔县);又派何千年、高邈率奚骑20名,声言献射生手,乘驿到太原,乘太原副留守杨光翙出迎之机,劫之而去。禄山亲率所部军队及奚、契丹、室韦、同罗等少数民族的部族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南下, 部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光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间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戳,无敢拒之者 ①。

  太原首先把禄山劫持杨光翙的情况上报到朝廷,随后,东受降城的将领也报告说禄山叛乱,但玄宗还不相信。十三日,各路情报相继报到,玄宗才召集宰相商议对策,并派毕思琛到洛阳,程千里到河东,召募军队,抗击叛军。这时,恰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问以讨伐叛军的方略,常清请即刻派他到洛阳,开府库,募士兵,北渡黄河,平定叛乱。随后,又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并增设河南节度使,阻击叛军南下。

  继尔,又派高仙芝率军东征。

  ①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十七日,安禄山到达博陵(今河北定县),派安忠志镇守土门(今河北井陉县之井陉口),到藁城后,常山郡太守颜杲卿无力抵抗,向禄山伪降,禄山派李钦凑镇守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内),以阻击从西而来的唐军。十二月初一日,禄山率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克灵昌郡,杀死了新设立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初八,禄山攻克荥阳(今河南荥阳)后,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向东都洛阳进发。封常清率军拒击于武虎(今河南汜水县)。由于是刚刚召募组建,未及训练,一战即溃,逃至葵园,常清整众再战,又败。十二日,禄山攻占东都,常清在都亭驿、宣仁门等地连战连败后,向西溃退到陕郡(今三门峡一带),与高仙芝会合。他向高仙芝建议说 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拒潼关以拒之 ①。于是,两人率兵退到潼关。其时,朝廷向各节镇召集的军队尚未赶到,关中惊恐,但禄山在东京准备称帝,没有及时再派大军进攻潼关,唐军趁此机会才得以稍事休整。

  (2)唐军对河北的打击当安禄山率军渡过黄河后,颜杲卿就起兵,打击留守于河北的叛军。郭子仪也出兵,打败了禄山镇守于云中(今山西大同)的军队,攻克马邑(今山西朔县),打开了东陉关(今山西雁门关)。颜杲卿率军攻占了井陉关,河北诸郡纷纷响应,有力地牵制了安禄山。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二月,李光弼率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3000人出井陉,攻克常山。史思明得知常山失守,急忙引军救援,光弼派步兵5000人从东门出战。时叛军围城不退,光弼派弓箭手1000人,分作4队,轮流放箭射击,叛军稍退。又派5000人在泘沱河列阵,叛军以骑兵来攻,光弼命发箭射击,人马中箭者甚众。此时,光弼等得知叛军的步兵5000从饶阳赶来,正在逢壁休息,光弼立刻派步骑2000人去偷袭。史思明闻知其步兵遭到围歼,只得退兵至九门。四月,郭子仪率精兵出井陉至常山,与光弼军会合,十一月,于九门城南大败思明,思明从赵郡逃到博陵。安禄山又增派步骑2万回援史思明。几天后,唐军又在嘉山向史思明发起攻击,大败之,思明狼狈逃回博陵,唐军围城,河北十多个郡都杀死叛军守将,向唐军投降,幽州和洛阳的交通被截断。在河南的叛军军心也为之动摇。

  (3)潼关决战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后,玄宗命人处死封、高2人,另起用哥舒翰为元帅,率军8万东讨禄山。双方继续在潼关对峙。但玄宗、杨国忠求胜心切,屡次催促哥舒翰出关出击。哥舒翰为此回报玄宗说: 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墮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①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 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②但玄宗不听,强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不得已,只得于六月初四出关迎敌,初七,两军决战,崔乾祐先于险要处埋伏兵马,而以小股诱官军进击,唐军见叛军人少,挥军进击,当进至隘道时,叛军伏兵齐发,攻打官军。由于道路狭窄,军队调动不开,被叛军打败。这时,崔乾祐又派精兵绕道从官军后面进击。官军前后遭到打击,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纷纷退回关内,残兵仅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祐攻克潼关,哥舒翰也被自己的部将生擒投叛军,被解往洛阳。潼关失守后,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军也都弃城而走。唐玄宗得知潼关失守后,于十三日黎明率禁军及贵妃数人逃离长安,十四日,行至马嵬驿时,禁军发动兵变,诛杀杨氏兄妹,太子也脱离玄宗,收拾残余,投奔朔方。

  ①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六月。

  安禄山没有料到玄宗会那么快离开长安,崔乾祐攻克潼关后,禄山命其在原地待命,十多天后,才派孙孝哲率兵入长安。叛军兵势为之大盛, 西胁■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①李光弼正在围攻博陵,得到潼关失守的战报后,解围而去,思明追击,为光弼所败。郭子仪与之一同退回井径,河北又重为叛军所占。

  潼关决战的战略决策是非常错误的。潼关之战,使唐军丢掉了战略对峙、遏制叛军的一次战略机会,是唐军的战略转折点,使平叛战争变得更为艰巨。

  3。两方对峙

  (1)肃宗备战灵武安禄山占领长安之后,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既没有追击玄宗,也没有派兵攻打太子在灵武的势力,使唐军有了喘息、休整之机。

  七月,太子亨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以朔方为根据地,招集亡散,徐图恢复。唐大臣、将帅先后到了灵武。郭子仪率兵5万从河北赶到灵武,大大增加了在灵武的唐军大本营的军事力量。肃宗欲以此为基本力量,图谋东征,收复两京:——八月,肃宗任命李光弼为北都留守,率河东之兵,经营黄河北;——九月,任命太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总统诸将,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长史,经营灵武;——先后任命鲁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高适为准南节度使,以阻遏叛军南下,保卫江淮;——十月,以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山南五道度支使,将江淮财赋运至扶风,保障军需供给;——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宷为敦煌王,与什固怀恩一同到回纥求取援兵,以张军势。

  (2)李光弼守太原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后,李光弼率剩下的由不满万人组成的团练守卫太原。史思明夺回常山,打通了幽州与河南的通道。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正月,叛军分4道进攻太原:史思明自博陵,蔡布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共10万人。

  太原的得失对唐军至为重要,如能保住太原,则在反攻时,即可由太原出兵,攻叛军后部,进而威胁其老巢,如果太原失守,就失去一个进入河北的重要据点。太原在日后反攻及德宗用兵河北时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史思明也想在攻取太原后,长驱直入,攻打朔方、河、陇。

  ①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六月。

  李光弼率军在太原城为凿壕自固,作堑数十万。史思明攻太原达一月之久而未能攻克,便挑选骁锐为游兵,想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乘唐军疲于应付而克之,但光弼军令严整,虽叛军无所不至,而唐军守备甚严,使叛军声东击西的策略未能得逞。叛军又用梯冲、土山来攻城,光弼就命唐军挖地道迎击,使叛军接近城墙,冲出捕杀。李光弼又制造大礮(用以抛石的器械),发射巨石,打击叛军。虽然如此,而叛军的围城日紧一日,攻城更为猛烈,李光弼就派人向史思明诈降,乘其无备之机,派人打地道攻出城外,两边夹击,俘斩万计。

  正在这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发动政变,杀死禄山,自立为帝。命史思明归守范阳,只留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率敢死士出击蔡希德,斩首7万余,希德遁去。

  (3)唐军坚守运河沿线安禄山南下渡河,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是进攻东都和长安,但由于唐中央财政收入的相当部分是沿运河转运到长安的江淮租庸。在陈留、东都陷落后,唐中央原来的漕运线就完全被切断,只得开辟新的江汉转运线。叛军在西攻潼关、长安的同时,派兵南下,一方面攻占襄州,以切断唐王朝新的转运线,一方面攻占运河沿线重镇,以完全控制运河,进而控制江淮。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二月,安禄山以张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将胡骑千余东略,遭到唐东平太守李祗、济南太守李随的抗击。

  谯郡太守杨万石欲以郡降禄山,强令真源县令张巡西迎叛军,张巡遂因之而聚众起事。单父尉贾贲率吏民击睢阳,杀张通晤。随后,贾贲、张巡会兵于丘雍。不久,贾贲战死,张巡于此先拒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4万余众,后又破李庭望欲袭宁陵、襄邑的蕃汉2万余人。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二月,鲁、东平、济阳陷落后,张巡退出雍丘,东守宁陵,大破杨朝宗欲袭宁陵以断张巡饷路之兵2万余人。二载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檀、同罗、奚兵13万人围攻睢阳,张巡自宁陵退入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抗叛军。七月,尹子奇又增兵数万攻睢阳,十月,睢阳在无外援,苦战数月之后,力尽城陷。

  安禄山派兵东徇的主要目的是要占据运河沿线,所以首先就向睢阳推进。单父位于睢阳北部,真源则在谯郡,但贾贲、张巡起兵以后却共趣雍丘(属陈留),说明叛军是向雍丘方向推进的,而雍丘、宁陵、睢阳等张巡先后坚守之地,都是运河沿线的要地,可见叛军之东徇主要是沿运河沿线向东南推进,所以张巡的撤退也是沿运河一线,步步为营。双方一攻一守,一进一退,但其战略意图都是相同的:争夺运河,控制江淮。

  睢阳陷落的时间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7月初九日,而唐军在九月二十五日开始全面反攻,二十八日收复长安。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退出洛阳,北走河北,河南叛军也纷纷北撤。睢阳陷落与安庆绪北走相距仅7天。也就是说,尹子奇打下睢阳,来不及继续沿运河向东南推进就被迫北撤了。如果不是张巡、许远步步为营,沿运河拼死抗击叛军达两年之久,所谓 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 ①的话,运河、江淮恐已早非唐有;江淮动摇,则肃宗在灵武之经营就会因失去财源而失败, 唐人以全江淮为巡、远功 ②,绝非过誉。

  ① 《全唐文》卷430,李翰《进张巡中丞表》。

  4。唐军的全面反攻

  (1)反攻的战略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月,肃宗从灵武经顺化进至彭原(今甘肃镇原一带),同时命第五琦负责将江淮财物运抵扶风(今陕西扶风),以应军需。宰相房琯自请率兵收复两京,结果大败而归。

  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失败后,肃宗问李泌 今强敌如此,何时可定 ,李泌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情况后,说: 若乏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是以两年挚其四将也,……从禄山者,独承庆耳。愿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年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征之兵军于扶风,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

  来春复命建宁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椅角以取范阳,覆其巢穴。贼退则无所归,留则不获安,然后大军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①李泌的这一看法是根据敌人力量的部署来作出的,其战略目标是要彻底摧毁叛军的老巢——范阳。这一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呢?上文已提到在叛军西攻的同时,又派兵南下攻略江淮,如按李泌此计划实施,则很有可能江淮会沦陷。对江淮问题李泌未作考虑,这一点是整个计划的薄弱之处。况且李泌的这一计划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对唐王朝有两大不利处:第一,物力的供应会成问题;第二,时间拖长,会使其它藩镇的离心力增加,从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李泌的这一计划未被肃宗全部接受。收复两京仍是唐的战略首要目标。

  郭子仪认为 河东(指河东郡)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②这是首先经略河东郡的计划,也是为攻取两京作准备。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郭子仪率军占领了河东后,又南渡黄河,攻占潼关,但被安庆绪击退,退保河东。安守忠率2万骑兵来争夺河东,被子仪击败。

  与郭子仪出兵河东的同时,肃宗也赶到了凤翔。不久,陇右、安西、河西、西域之兵也都结集于凤翔,江、淮庸调也到了洋川、汉中。反攻的准备大致就绪。

  (2)收复两京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郭子仪派其子旰及李韶光、王祚渡河攻克潼关,但被叛军击退。四月,郭子仪奉命率军回凤翔,与王思礼会合于西渭桥,进屯谲西。七月,叛军反攻陕郡,唐军第一次局部反攻失败。郭子仪劝肃宗向回纥请求增派援兵,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兵4000赶至凤翔。

  九月,唐军在经过补充调整后,决定大举反攻。十三日,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号称20万,从凤翔出发,二十七日,进至长安城郊,布阵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10万,在官军之北列阵,双方交战,官军先败后胜。叛军败退后退出京城,二十八日,官军收复京城。

  ② 《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年十月条《考异》。

  ①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元载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

  郭子仪率蕃汉兵追击至潼关,攻克华阴、弘农,叛军张道儒走保陕郡。

  安庆绪悉发洛阳兵,派严庄统领,前去与张通儒会合以拒击官军。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军出曲沃,回纥叶护派其将鼻施吐拔裴罗率军从南山旁边搜索,驻军于岭北。郭子仪与叛军相遇于新店,叛军依山列阵,子仪与之交战,回纥从南山袭击其后,两面夹击,大败叛军,严庄、张通儒等弃陕东走,官军占据了陕城。什固怀恩追击,安庆绪率其余党从苑门退出洛阳。二十一日郭子仪派张用济、浑释之率兵攻取了河阳及河内,严庄投降。

  安庆绪走保邺郡,其骁将阿史那承庆等分别投奔常山、赵郡、范阳。十多天后,蔡希德从上党,田承嗣从颍川,武令■从南阳各率所部来归,他又募兵于河北诸郡,众至6万,军声复振。但其大将李归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罗、六州胡数万人溃归范阳。安庆绪看到史思明日渐强大,心颇忌之,命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范阳征兵,欲乘机除掉思明。史思明先发制人,拘禁了承庆、守忠,向唐投降。唐以其为范阳节度使,命他率军讨安庆绪,同时,命郭子仪驻守东都,经营河北。

  5。史思明再叛南下

  (1)相州之战乾元六年(公元758年),镇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认为史思明终究还要叛乱,就劝肃宗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使之与阿史那承庆共图史思明。

  但此事被史思明查出,杀死了乌承恩,并积极筹划,等侍时机再次起兵。

  九月,肃宗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庭节度兵马使董秦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又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率兵助战,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尉、处置使,负责协调各军。命朔方左武锋使仆固怀恩率领前来助战的回纥骁骑3千随大军出征。十月,郭子仪从杏园渡过黄河,东至获嘉(今河南获嘉),打败叛军安太清,进围卫州;鲁炅、季广琛、崔光远、李嗣业等各路兵马也都先后渡过黄河,与郭子仪会合于卫州。安庆绪以7万人马倾巢出动,但为唐军所败。郭子仪攻克卫州,乘胜追至邺城,许叔冀、董秦、王思礼以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也都率军先后赶到。安庆绪率军与唐军大战于愁思冈,又遭惨败,只得退入邺城固守,唐军包围了邺城。安庆绪急忙派人向史思明求援,并答应愿让位于史思明。史思明发范阳兵13万救援,但他不敢遽进,先派李归仁率兵骑1万驻扎于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安庆绪声援。十一月,他分兵3路南下,十二月击溃魏州崔光远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筑城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

  面对史思明的援兵,李光弼认为 思明保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轻出。得旷日引久,则邺城必拔矣。庆绪已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众也.①鱼朝恩以为不可,乃止。胡三者认为 使用光弼之计,安有滏水之溃乎! 李光弼这一战略方案有其可行之处,其战略目标是拖住史思明,使其不能南下,为唐军争取时间,攻破邺城。但这其中有二个问题,第一,史思明拥13万之众,会不会出战?万一出战,后果会怎样?更重要的是是否会受到两面夹击?第二,即使攻破,史思明若乘唐军攻战之余,尚未能休整之机,倾全力南下,又当如何应付?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所以,光弼的这一战略方案在具体实施中会打很大折扣。

  ① 《资治通鉴》卷221,乾元二年正月。

  二月,郭子仪等在邺城外筑了双重垒垣,挖了3道壕沟,引漳水灌城。

  城中被淹,粮食已尽,然而唐军没有统一指挥,进退步调缺乏协调。邺城久围不下,唐军上下懈怠。史思明看到时机成熟,率军从魏州赴邺城,欲乘唐军疲惫之机与唐军决战。

  三月,官军步骑60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自率精兵5万迎战。唐诸军见其兵少,以为是游兵,未予重视。思明挥军直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军与之交锋,双方伤亡过半。这时忽然狂风大作,两军大惊,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退,甲仗、辎重委弃于路。郭子仪率朔方军断河阳桥保卫东都,留守东都的官吏都已向襄、邓逃去。各军节度使都溃归本镇,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两支部队全军而归。

  郭子仪退到河阳,想就地坚守,但军士彼此惊扰,他只得又退到缺门。

  诸将继至,众及数万。请将欲放弃东京,退保陕、蒲,都虞候张用济认为蒲、陕荐饥(禾麦连年不熟),不如守河阳,贼至,并力拒之.①子仪遂命都游奕使韩游环先率500骑兵赶赴河阳,张用济率5000步兵继后,抢占了河阳。

  张用济命所部兵士修筑了南、北两座城池。河西节度使段秀实率领将士妻子及公私辎重从野戍渡过黄河,待命于河清南岸。

  史思明得知官军溃退而去后,也从沙河整兵进屯于邺城之南,并设计执杀了安庆绪,四月,他在范阳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

  (2)河阳之战邺城之败后,唐肃宗将郭子仪召回京城,以李光弼代之为朔方节度、兵马元帅。

  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守范阳,命诸郡太守各率兵3000随自己南下。分兵4路,会攻汴州。镇守汴州的汴滑节度使许叔冀一战不利即举州以降。史思明乘胜攻打郑州,李光弼率军退到洛阳。李光弼鉴于唐军兵力不足,无力全线防守,于是决定放弃东都,集中兵力,固守河阳,以便与泽潞连成一气,彼此配合,阻击叛军西进。史思明进占洛阳后,一无所获,因怕官军突袭其后,也退出洛阳城,屯兵于白马寺之南,在河阳之南修筑月城,与光弼对峙。

  (3)邙山之战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唐军将领中有人认为史思明的将士都是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主张进击。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深以为此,并屡向肃宗建议出兵。虽然李光弼以叛军兵锋尚锐,不同意出击,但肃宗求胜心切,不断催促光弼进兵。

  二月,李光弼命军队在邙山依险列阵,但仆固怀恩列阵于平原,光弼说: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轻视)

  也。 ①命他移军于险,但怀恩仍以军阵列于平原。就在唐军军阵尚未列定之际,史思明乘机发起攻击,官军大败。军资、器械丧失殆尽。光弼、怀恩渡过黄河,走保闻喜,鱼朝恩、卫伯玉退回陕郡。河阳、怀州也被叛军攻占。

  史思明乘胜西进,攻打潼关。他命史朝义率军为前锋,从北道进击;自己率大军从南道继之。三月,史朝义在礓子岭(在陕州东)受到卫伯玉的阻击,几次进攻都未能突破唐军防线。史思明只得屯军于永宁,斥责史朝义进攻不力。史朝义发动兵变,杀死史思明,自立为帝。这是叛军势力的转折点,史称 时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而朝义所部节度使皆安禄山旧将,与思明等夷。朝义召之,多不至,略相羁縻而已,不能得其用。 ②叛军分裂后,彼此各怀心事,未能乘胜西进,而且也决定了河北日后一分为三的格局。

  官军在稍事整顿后,乘叛军内部分裂之机,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取胜,整个战局向有利于官军的方面转变。全线反攻的战机日渐成熟。

  ① 《资治通鉴》卷221,乾元二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2,上元二年二月。

  (4)全面反击邙山之败后,唐任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统一指挥河南的讨叛军队,命郭子仪统一指挥河北、河东的军队,积极准备全线反击。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命雍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将,领诸军节度行营,统领屯于陕州的大军进讨史朝义。仆固怀恩与回纥兵为前锋,陕西节度使郭英乂、神策观军容使鱼朝恩殿后,从渑池东进;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从河阳东进;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从阵留进击;雍王适留镇陕州。

  史朝义听到官军将至,与诸将谋议对策。阿史那承庆说: 唐若独与汉兵来,宜悉众与战;若与回纥俱来,其锋不可挡,宜退守河阳以避之。 ①但朝义不从。官军先后在横水、昭觉寺大败史朝义,史朝义轻骑逃走。仆固怀恩收复东都及河阳后,留回纥兵扎营于河阳,派其子仆固瑒和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步骑1万余人乘胜追击史朝义。至郑州,再战再捷,朝义逃至汴州,其将张献诚闭门拒之,朝义逃往濮州,在濮州北渡黄河。仆固怀恩攻克滑州,继续追击,在卫州连败朝义。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洛、邢 4州向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投降,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5州向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投降。

  史朝义逃至贝州,与其将薛忠义等会合。仆固瑒追到临清,朝义从衡水率兵3万回军攻打,仆固瑒设下伏兵,打退叛军。在下博又败叛军,朝义逃至莫州。仆固怀恩命都知兵马使薛兼训、兵马使郝庭玉与田神功、辛云京会合于下博,围攻莫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挑选5000精兵突围,欲往幽州发取救兵,朝义一去,留守莫州的田承嗣即举城降唐。仆固瑒等率兵3万穷追朝义。当朝义逃至范阳时,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投降官军,他只得东逃广阳,但广阳也拒绝接纳。他想再北逃,投奔奚、契丹,但当他逃到温泉栅,就被李怀仙派来的追兵赶到,朝义自杀于林中。河北平定,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至此告一段落。

  ② 《资治通鉴》卷222,上元二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十月。

  (二)代宗平藩

  安史之乱历时8年,唐廷借助回纥之力,最终将叛军从河南赶回到河北,但朝廷并未能实际控制河北,只是命其各统其众而已:李宝臣(原名张忠志)

  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在平叛中,来瑱出镇襄阳,后被征召入京师,其部将推梁崇义为节度使,朝廷无力讨击,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正式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山南东南节度留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镇守淄青的平卢节度使被其兵马使李怀玉驱逐,七月,朝廷任命李怀玉为留后,赐名李正己。他们取得节度使位置后,积极与河北安史旧将相勾结,互为表里,抗拒朝廷。史称河北诸镇 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兵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李)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为藩臣,羁縻而已.①为了防止河北诸镇南下,朝廷在河北周围设置节镇,但随着其力量的增强,又会对朝廷产生离心力,所谓 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②朝廷对这些跋扈节镇采取了武力解决的办法。

  1。讨击魏博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营副使朱泚及其弟朱滔一起,谋杀了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留后,闰六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率兵攻讨希彩,被击败,朝廷不得不承认朱希彩为节度使。七年(公元772年)朱希彩又被李怀瑗所杀,军士不知所以。驻军于城北的朱泚与其弟朱滔劝军士拥立朱泚,朝廷遂任命朱泚为节度使。八年(公元773年)昭义节度使薛嵩死,军中拥立其子薛平,薛平让位于其叔父薛崿,遂以薛崿为留后。九年(公元774年)魏博田承嗣指使昭义将士作乱,次年正月,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薛崿,率其众归附田承嗣。田承嗣以救援为名,出兵攻取相州,薛崿逃奔洺州。代宗派人到魏州,劝谕承嗣息兵,但承嗣不听,占据了相卫等4州。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已与田承嗣本有矛盾,他们乘此机会,向朝廷要求出兵攻伐承嗣。

  唐廷欲利用河北藩镇之间的矛盾来攻讨田承嗣,于是,四月,下令 贬承嗣为永州刺史,仍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若承嗣尚或稽违,即令进讨,罪止承嗣及其姪悦,自余将士弟姪苟能自拔,一切不问.①朱滔与李宝臣、河东节度使薛兼训攻打魏博之北,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攻打其南。

  五月,田承嗣属将霍荣国以磁州降,李正己攻下德州,李忠臣率永平、河阳、怀、泽潞步骑4万进攻卫州。六月,田承嗣派其将裴志清攻打冀州,但志清率军向李宝臣投降,承嗣亲自率军围攻冀州。李宝臣派张孝忠率精骑4000为先锋拒击,自己率大军紧随其后。田承嗣看到各道军队四面进击,自己的部将也都相继投降,八月, 遣使奉表,请束身归朝 ,但同时却派其将卢子期进攻磁州。九月,李宝臣、李正己会合于枣强,围攻贝州,魏博面临着有被分割的危险,田承嗣出兵救援。但在两军攻打贝州之前,各饗将卒,成德赏厚,平卢赏薄,平卢士卒为此而有怨言。李正己恐其士卒因此作乱,便率兵退去。宝臣得知,也率兵撤退。李忠臣得知此两军都先后撤去,也解卫州之围而南渡黄河,屯于阳武。后李宝臣与朱滔合攻沧州,但未能攻克。

  十月,李宝臣与昭义节度留后李承昭大败围攻磁州的卢子期,河南诸将也在陈留打败了田悦。

  ①《资治通鉴》卷223,永泰元年五月。

  ②《唐语林》卷8。

  ①《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年四月。

  面对这种形势,田承嗣采用各种手段,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首先,他释放了从前李正己派来的使者,并且将自己辖区内的户口、甲兵、谷帛之数上报李正己,说 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 李正己非常高兴,遂按兵不进。 于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①北线的李宝臣因其攻讨有功,唐廷派宦官马承倩去军中慰劳。当李宝臣回赠礼品时,遭到马承倩的侮辱,兵马使王武俊劝宝臣说: 今公在军中新立功,竖子尚尔,况寇平之后,以一幅诏书召归阙下,一匹夫耳。不如释承嗣以为己资.②宝臣遂有玩寇之志。田承嗣在解除其南顾之忧后,又挑拔北线李宝臣与朱滔的关系,使其彼此攻伐,于是派说客游说李宝臣说: 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公能捨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 ①李宝臣信以为真,与承嗣暗中连络,密谋袭取范阳。不久,宝臣就率军偷袭了与其连兵攻打承嗣的朱滔,朱滔无备而败。宝臣欲乘胜袭范阳,因范阳有备而止。这样,北线的两支联军也产生了矛盾,彼此防范不暇,虽事后李宝臣得知自己为田承嗣所戏弄,却也不敢再与朱滔合势攻承嗣。

  此后,田承嗣屡次上表朝廷请罪,李正己也为之上表,请求赦免承嗣。

  朝廷只好赦免承嗣,攻打魏博的军事行动就这样不了了之。

  史称代宗朝对藩镇一昧姑息。其实,代宗承安史大乱之后,朝廷已无力再与藩镇轻启战端,所以大历初年,对藩镇内部经兵变而自立为节帅者,大多予以承认。这是在当时情况下不得已的作法。当代宗得知河北诸镇间的矛盾可以利用时,他就马上利用其力量组织攻伐。但利用其矛盾予以攻伐的前提是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控制他们,然而,当时朝廷却没有这种力量,终于,这场攻伐不了了之。

  2。平定汴京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五月,汴京留后田神玉死,都虞候李灵曜杀掉兵马使孟鉴,与北边的田承嗣勾结,图谋效法河北,夺取汴京节度使的位置。朝廷任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任汴京留后,经营李灵曜,七月,田承嗣派兵攻打滑州,大败李勉,八月,朝廷又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攻讨李灵曜。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都进兵攻讨,李灵曜的部将李僧惠、刘昌、高憑、石隐金降。十月,李忠臣沿汴水南岸、马燧沿北岸进击灵曜,屡次打败灵曜,又与陈少游的前锋部队会合,在汴州城西大败灵曜,灵曙退入汴州城固守,李忠臣等将率军包围了城池。这时,田承嗣派田悦率军救援灵曜,在匡城击败了永平、淄青的部队,乘胜进军到汴州,在距城数里的北边安下营寨。李忠臣派李重倩率轻骑数百人在夜里偷袭田悦,李忠臣、马燧乘机率大军攻打,田悦不战而溃,脱身北逃。李灵曜听到田悦败走,也连夜逃离汴州,逃至韦城,被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生擒。汴州划归汴西李忠臣。

  ① 《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年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年十月。

  ①《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年十月。

  (三)德宗平藩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他整顿财政,实施两税法,积蓄财力,同时,疏斥宦官,减免租赋,力矫代宗时的种种积弊。

  在对藩镇的政策上,也积极进取,以平定天下为己任。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对泾州刘文喜的平定,更坚定了他用兵藩镇的决心。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继承其父节度使之位,德宗不许。但当初李宝臣与李正己、田承嗣、梁崇义相结,期以土地传之子孙,故承嗣之死,宝臣力为之请于朝,使以节帅授田悦,而今田悦则屡为惟岳请继袭,德宗欲革前弊,不许。田悦见朝廷不允许李惟岳继承父职,便与李正己都派人到李惟岳处,支持其起兵拒命。朝廷与河北诸镇处于剑拔驽张的状态。

  1。朝廷调军出击

  (1)攻伐魏博建中二年五月,田悦亲率兵数万围攻临洺,平卢李正己也派兵扼守徐州的甬州、渦口,企图控制运河;梁崇义拒绝与朝廷合作,阻兵襄阳,截断江淮到长安的交通,江淮财赋不能顺利抵达长安。六月,德宗命李希烈进攻梁崇义。

  田悦全力围攻临洺,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告急于朝廷。七月,德宗命河东节度使马燧率步骑2万与李抱真合军,前去救援临洺,又派神策兵马使李晟率禁军助战。马燧与李抱真合兵8万,东下壶关,驻军于邯郸。之后,进军临洺,大败田悦。田悦率军夜遁,他派去围攻邢州的军队也解围而去。

  田悦败后,收拾散卒,驻军于洹水,并向成德和淄青求救。淄青军队驻于其东,成德军队屯于其西,3支军队首尾相应。马燧率官军进屯于邺,朝廷也命河阳节度使李艽率军增援马燧等军。田悦以官军粮少,坚壁不战。马燧决定用围魏救赵的策略逼其出战。他在半夜时分率军沿洹水去围攻田悦的老巢魏州,当官军行走了十多里后,田悦得到战报,急忙率步骑4万渡过浮桥,追杀官军。马燧看田悦中计出兵,一面命人烧毁浮桥,斩断其退路;一面回军迎战。两军相交,田悦大败,想要撤退,但浮桥已毁。官军乘势冲杀,大败之,田悦率残兵千人逃回魏州。但马燧与李抱真之间有矛盾,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屯兵于平邑,拖延不进,使田悦有机会逃回魏州。

  (2)攻讨淄青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七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死,其子李纳欲袭位,德宗不许。十月,徐州刺史李洧举州归降,李纳派王温会同魏博军队共攻徐州。李洧派人告急于朝廷,德宗发朔方兵5千人,由唐朝臣率领,与宣武节度使刘洽、神策都知兵马使曲环、滑州刺史李澄共救徐州。叛军攻城,久攻不下,又向李纳请求增兵。李纳派石隐金率万人前去援助,与刘洽的宣武军相拒于七里沟。傍晚,宣武军后撤,朔方兵马使杨朝晟向唐朝臣建议: 公以步兵负山而阵,以待两军,我以骑兵伏于山曲,贼见悬军势孤,必搏之;我以伏兵绝其腰,必败之。 ①唐朝臣依计而行,果然大败叛军。官军乘胜进至徐州城下,围城叛军见其援军已被击败,也解围而去。

  ① 《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二年十一月。

  这次用兵解徐州之围,虽未能大规模消灭淄青的有生力量,但却夺回了对运河的控制权,江淮租赋得以顺利地由运河经徐州运抵长安。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正月,驻守于濮阳的李纳因受到官军围攻而不得不撤回濮州(今山东鄄城),并向魏州求取援兵。田悦派符璘率300骑兵去救援,但符璘投降了马燧。官军进围濮州。

  2。战局反复,诸镇拒命

  (1)朱滔、王武俊拒命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唐廷对河北的整个局面已基本控制;成德在范阳朱滔的打击下,内部发生兵变,王武俊杀死李惟岳,向朝廷请降;魏博田悦被昭义、河东军围困于魏州;淄青李纳被朔方、宣武、神策军围困于濮州;襄阳梁崇义被迫自杀。史称 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河南诸军攻李纳于濮州,纳势日蹙。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 ①但在这种表象背后,却埋伏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李希烈虽攻占襄阳,逼死梁崇义,但却将襄阳据为己有,后虽被迫让出,然而与朝廷之间却彼此防范,互相准备攻伐。第二,朝廷虽控制了河北,但对参加平叛的朱滔、反正的王武俊并未能完全控制,同时由于王武俊杀死李惟岳,使成德与范阳的对立结束,朝廷再想利用范阳对付成德已不容易。第三,李纳、田悦虽被围困,但他们还拥有相当力量,尚未受到毁灭性打击。而危机潜伏最深的仍为河北。

  三年二月,朝廷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3州节度,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将德、棣2州划归朱滔,令其撤军,但朱滔前已攻占深州,欲使朝廷将深州也一并划归其统辖,朝廷不许,朱滔就拒绝服从撤兵命令,占深州不退。王武俊自以为杀死李惟岳,功劳很大,但只被任命为都团练使而非节度使,而且又失去了原属成德的赵、定2州,同时,朝廷还命令他给朱滔3千石粮,给马燧500匹战马。这种安排明显地可以看出,首先要削弱成德节度使的势力。王武俊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 朝廷不欲使故人为节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先分其粮马以弱之, ②故武俊也不肯奉诏。

  (2)四镇联兵抗朝廷被围困的田悦得知朱、王2人拒绝服从朝廷之命后,立刻派人间道去深州为朱滔分析说 今上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将悉以文臣代武臣,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若魏存,则燕赵无患.朱滔答应南下救援田悦后,又派人游说王武俊说 闻有诏支粮马与邻道,朝廷之意,……先欲贫弱军府,俟平魏之日,使马仆射(马燧)北首,朱司徒南向,共相灭耳.①田悦所述虽为游说之辞,但却是对当时形势和利害关系十分中肯的分析。德宗即位,刘文喜跋扈,德宗坚决予以讨击;田承嗣死,德宗也不许田悦袭位,足见德宗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而要解决藩镇问题,必先解决河北问题,所谓 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如果能平魏博,则一定会经营范阳,所谓 魏亡则燕赵为其次矣.朱滔所以能很爽快地答应魏博田悦的要求,也是看到了朝廷的战略目标绝不会仅仅平魏博而已。所以,他不但自己决心要起兵抗命,还要主动游说王武俊,以期共同起兵,对抗朝廷。而朱滔游说王武俊之辞与田悦游说他的话几乎完全一样,说朝廷灭魏博后一定会灭成德,划分属地,分其兵粮已是其前声。总之,朝廷的战略目标的确是要扫清河朔,面对这种形势,他们势必要联合起来对抗。

  ① 《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二月。

  四月,德宗命卢龙、恒冀、易定发兵万余人到魏州攻讨魏博田悦,王武俊拒命,并将朝廷使者执送朱滔。朱滔则积极准备南下攻打马燧。由于魏州尚未平定,王武俊又公开拒命,德宗就封朱滔为通义郡王,希望以此来稳住他。但朱滔反谋已定,对此不予理会,与王武俊联兵围逼赵州的康日知。同时派兵占据要地,防备张孝忠袭击其后。之后,朱滔率步骑25000,王武俊率兵15000,会合于宁晋,南下救援田悦。田悦得知朱王2人发兵南下救援后,就派其将康愔率兵万余出城西,与马燧战于御河之上,但被官军击败。

  五月,德宗命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与神策步骑5000人会合,东讨田悦,北拒朱滔。朱滔、王武俊率军到魏州后,田悦带着牛酒出迎,犒劳诸军,朱滔驻军于惬山。同一天,李怀光也率军赶到,马燧整军出迎。朱滔见官军整军,以为要来袭击自己,就立刻列阵出战。李怀光见他军阵尚未列毕,即欲乘势袭击,马燧劝他先休整将士,日后自有机会出战,怀光不听,在惬山之西攻打朱滔,杀其步卒千余人,朱滔军队为之丧气。就在官军争相入朱滔军营争夺宝货之时,王武俊率2000骑兵横冲过来,将官军斩为两截,朱滔乘势整军回击,大败官军。官军退回营垒,坚壁固守。当天夜里,朱滔又掘开永济渠水,截断了官军的粮道和退路。第二天,水深3尺,官军被困,马燧急忙派人向朱滔求和,请求允许官军退归本道,不再与河北诸镇对抗,朱滔答应了他的请求。七月,官军渡水而西,退保魏县以拒击朱滔。数日后,朱滔也率兵驻军于魏县东南,与官军隔水相拒。

  淄青李纳也向朱滔求援,朱滔派其兵马使信都承庆率兵前往。李纳攻打宋州,未能攻克,就派兵马使李克信、李钦遥屯军于濮阳、南华以拒击刘洽。

  朝廷命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攻讨李纳。

  神策行营招讨使李晟请求自己率兵北上救援张孝忠。德宗同意后,他从魏州北上赵州,围攻赵州的王士真解围而去。李晟与张孝忠合军,北攻恒州。

  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以朱滔为盟主。

  (3)李希烈起兵称帝朱滔、王武俊、田悦与官军对峙已达数月之久,朱王2军的军饷供应都由田悦提供,时间一久,力已难支。朝廷命李希烈攻讨李纳,李希烈率所部30000移镇许州,派亲信与李纳勾结,欲突袭汴州。同时,他又和朱滔等勾结,欲起兵反唐,东南漕运为此而再次断绝。十二月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朱滔、王武俊孤军深入,南下救援田悦,与官军对峙日久,渐已困弊,于是极力劝李希烈称帝,想以此来打乱唐朝廷对河北的攻伐。

  李希烈的叛乱,给朝廷的平藩带来很大危胁,首先是阻断了漕运,使朝廷财政发生困难;其次,他在四年(公元783年)正月,派兵攻克汝州,又四出征讨,直接威胁到东都的安全。于是朝廷命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率凤翔、邠宁、泾原、奉天、好畤的行营兵万余人攻击希烈,又命各道军会同攻打。哥舒曜率兵行至郏城(今河南郏县),与李希烈的前锋陈利贞相遇,哥舒曜挥兵击溃之,稍稍挫败了李希烈的攻势。李希烈派封有麟攻占了邓州(今河南邓县),把江淮与长安的南线交通也阻断了,朝廷只得修治上津山路以通江淮。

  二月,哥舒曜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生擒守将周晃。三月,江西节度使李皋在黄梅击败了李希烈的大将韩霜露,又攻克黄州(今湖北新洲)。

  李希烈在蔡山修筑营栅,恃险固守,李皋声言西取蕲州,并率船队溯流而上,在蔡山的希烈军闻知便沿江阻击。在离蔡山300多里时,李皋出其不意,拨转船头,顺流而下,急攻蔡山,希烈回军救援,但未及赶回,蔡山(今安徽黄梅山之南)已被官军攻克。官军又乘胜击败了赶回救援的叛军,并进占蕲州(今湖北蕲春)。李希烈引军退回蔡州(今河南汝南),欲待朱滔前来赴援。

  四月,德宗命白志贞在京城召募军队,进讨希烈。又命永平、宣武、河阳3军的统帅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其副将,命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为淮西应援招讨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耽、江西节度使李皋为副将,接应哥舒曜。八月,李希烈率兵30000包围了驻屯于襄城的哥舒曜,德宗命李勉及神策军将领刘德信率兵救援。九月,神策军将刘德信、宣武将唐汉臣被希烈将李克诚打败,襄城更加危急。

  在神策、永平、宣武、淮南、浙西、荆南、江泗、沔鄂、湖南、黔中、剑南、岭南诸军分列于淮宁四周、对付李希烈的同时,河东、泽潞、河阳、朔方诸军也在河北与朱滔、王武俊、田悦展开了争伐。

  (4)泾原兵变德宗认为讨伐李希烈之所以久而无功是由于诸军不相统一,于是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八月任命舒王李谟为荆襄等道行营都元帅,以萧复为长史,孔巢父、樊泽为司马,征调泾原等道兵马前往救援襄城。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奉命率军5000去襄城,当行至京师时,军士都以为朝廷会大加赏赐,但朝廷却一无所赐,于是军士哗变,转而攻打京师,仓猝间德宗狼狈出走,奔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此次事变为 泾原兵变.兵变士卒推朱泚为首领。不久,朱泚称帝于长安。朱滔派往襄城的军队在半道得知泾原兵变、朱泚称帝后,调头赶往长安,与朱泚会合。

  坚守襄城的哥舒曜因没有得到救援,在食尽后放弃襄城,撤回洛阳,李希烈进占襄城,进而攻打汴州。由于援军不至,固守无力,李勉放弃汴州,逃奔宋州(今河南商丘)。希烈在攻克襄邑(今河南睢县)后,又进攻宁陵(今河南宁陵),漕运再度受阻,江淮大震。

  与朱滔、王武俊、田锐对峙于魏县的官军,听到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的消息后,李怀光率众赶赴长安,马燧、李艽各自引兵归镇,李抱真退屯临洺。田悦欲劝王武俊乘势与马寔共攻临洺,李抱真派贾林游说王武俊说: 临洺兵精而有备,未易轻也。今战胜得地,则利归魏博;不胜,则恒冀大伤。易、定、沧、赵皆大夫之故地也,不如先取之。 ①于是,王武俊与马寔也撤军北归。

  泾原兵变是德宗平藩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

  从朝廷方面来说,此次兵变,阻止了官军的继续平叛,不得不回军勤王,使3年的平叛成果毁于一旦;从叛军方面来看,朱泚称帝于长安,与朱滔气势相通,彼此应援,其力量在叛军中变为最强,并因此而欲完全控制河北。②这就使叛军内部的力量平衡受到破坏,成德、魏博开始受到朱氏兄弟的巨大威胁,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已被打破。所以当马燧派贾林去游说王武俊时,③王武俊决定与马燧、李抱真互通声气,约为兄弟,联合以对付朱氏兄弟。

  ① 《资治通鉴》卷228,建中四年十月。

  (5)王武俊、田悦与朝廷联合对抗朱氏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一月,李怀光率军赴难,解奉天之围,朱泚被迫退入长安。十二月,朝廷派人与田悦、王武俊、李纳联络,双方秘密接触,准备联合起来对付朱泚、朱滔。

  二十四日,朱滔率范阳步骑50000、回纥兵3000南下,派人让田悦发兵随之一同南下。田悦犹豫不决,召集谋士商议,司武侍郎许士则认为 彼引幽陵、回纥十万之兵屯于郊垌(jiōng,野外),大王出迎,则成擒矣。彼囚大王,兼魏国之兵,南向渡河,与关中相应,天下其敦能当之!大王于时悔之无及。为大王计,不若阳许偕之而阴为之备,厚加迎劳,至则托以他故,遣将分兵而随之。如此,大王外不失报德之名而内无仓猝之忧矣。 ④许士则的这一对策是以朱氏兄弟力量强大,威胁河北其它藩镇为前提的。它的目的就是要防范朱滔,不再与之合作南下。王武俊得知朱滔派人令田悦出兵,也派其司刑员外郎田秀到田悦处游说: 使之(指朱滔)南平汴、洛,与(朱)

  泚连衡,吾属皆为虏矣!八郎(指田悦)慎勿与之俱南,但闭城拒守。 ①王武俊认为,如果朱滔南下攻克汴洛,打通与朱泚的交通,则其势力会大增,那时朱氏兄弟一定会返回头来对付河北诸镇。所以,他们不但不能帮助朱滔南下,而且要积极与官军联络,乘机出击朱滔,削弱其力量,恢复河北诸镇间力量均衡的局面。田悦听后,决定不发兵助朱滔南下。共同的利害关系,使朝廷与河北的联合成为现实。双方的战略目标取得了一致。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下诏,赦免王武俊、田悦、李纳、李希烈,全力对付朱泚,王、田、李3人都取消王号,上表谢罪。朱滔则按其原定计划率军南下,当行至成德、魏博境内时,王武俊、田悦都大具犒享,田悦更是供承丰赡。朱滔到永济(今河北山东交界处馆陶以北)后,相约田悦出兵,田悦以资储已尽,将士不从为由,拒绝出兵。朱滔大怒,当天就派马寔攻克田悦的宗城、经城,杨荣国攻克冠氏县(今河北冠县),田悦闭城自守。朱滔又率军包围了贝州(今河北清河),引水环之,刺史邢曹俊婴城自守。朱滔又派兵攻克武城(今河北武城),派马寔率步骑5000屯于冠氏,进逼魏州(今河北大名北)。

  三月,魏博发生兵变,田绪杀死田悦而代之。其时朱滔正围攻贝州,李抱真、王武俊率兵前来救援,听到魏博兵乱的消息,不敢贸然进军。朱滔则乘势派郑景济率兵骑5000援助马寔,攻打魏州。

  四月,魏州、贝州虽未被朱滔攻克,但其势已危,李抱真又派贾林劝说王武俊。贾林为武俊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说: 朱滔志吞贝、魏,复值田悦被害,倘旬日不救,则魏博皆为滔有矣。魏博既下,则张孝忠必为之臣。滔连三道之兵,益以回纥,进临常山,明公欲保其宗族,得乎!常山不守,则昭义退保西山,河朔尽入于滔矣。不若乘贝、魏未下,与昭义合兵救之;滔既破亡,则关中丧气,朱泚不日枭夷,銮舆反正,诸将之功,孰有居明公之右者哉! ①贾林的分析说到了王武俊的要害处,他不想让朱滔力量增强而威胁自己,但又对直接出兵攻打朱滔心有疑虑,怕官军会乘其出兵时袭击自己。

  经过贾林的分析,他决定与李抱真联合,共击朱滔。五月,大败朱滔。朱滔自焚其营,引兵退回了幽州。

  ② 朱泚在给朱滔的信中说: 三秦之地,指日可平,大河之北,委卿除沴,当与卿会于洛阳 (通鉴建中四年十月)。

  ③  朱滔自为盟主以来,轻蔑同列。今…又西倚其兄,北引回纥,其志欲尽吞河朔而王之 (通鉴建中四年十月)。

  ④ 《资治通鉴》卷229,建中四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9,建中四年十二月。

  围攻奉天的朱泚,由于李怀光的赴援,被迫解奉天之围退回长安,德宗命李怀光进取长安。但李怀光又与朱泚通谋,发动兵变,德宗被迫再从奉天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只有李晟率禁军护驾并经营长安。五月,得知朱滔大败而归的消息后,官军积极准备出击。初七,李晟率军从苑北进攻,二十五日,在光泰门外的米仓村大败朱泚。后连战连胜,乘胜收复京师,朱泚在逃跑途中被杀,六月,德宗回到京城。

  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的大赦诏书中,李希烈也在被赦免之列,朝廷的主要目标就是朱氏兄弟。但希烈自恃兵强,非但不去王号,反而自称皇帝,置百官,与朝廷对抗。张建封斩其使者。于是希烈派杜少诚攻打驻守于寿州(今安徽寿县)的张建封,进而攻打江都(今江苏扬州)以便经营江淮。建封派贺兰元均、邵怡守霍丘(今安徽霍丘)的秋栅,阻击少诚。少诚无法越过,于是就想攻占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新洲),阻断长江交通。当时运河已被希烈阻断,江淮财赋是由长江溯流而上,再经过洋州而至朝廷。如果长江再被隔断,则朝廷就会因财政困难而瓦解。所以,曹王李皋立刻派蕲州刺史伊慎率兵7000拒击,在永安戍(在今湖北新洲东)大败少诚。李希烈见少诚大败,就想进攻长江上游的要地夏口(今湖北武汉)

  以阻断江路,于是又派其骁将董侍召募敢死士7000去袭击鄂州(今湖北武汉),但又被鄂州刺史李兼击败。自此, 希烈东畏曹王皋,西畏李兼,不敢复有窥江、淮之志矣。 ①官军收复京师后,十一月,朝廷发兵攻打李希烈。希烈退回蔡州,官军收复汴州。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希烈大将陈仙奇发动兵变,杀死李希烈,归顺朝廷。

  德宗平藩并没有达到彻底解决藩镇的战略目标,但改变了朝廷与河北藩镇的关系,进而改变了朝廷对藩镇的政策。具体说来,它使朝廷认识到,河北的半割据现状是无法很快改变的;也使河北诸镇认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要想维持现状,不仅要对抗朝廷的平藩,而且要维持他们之间的力量均衡;河北的一般士兵也是以维持现状为目的,只要朝廷不打河北,他们也不想打朝廷。朱滔南下,即遭到兵士的反对。②朝廷对藩镇的政策也因此而由原来的一昧姑息或一昧平藩变为姑息河北,平定其它跋扈节镇。宪宗、武宗正是很好地执行了这一区别对待的政策而使其平藩战争取得了成功。

  ① 《资治通鉴》卷230,兴元元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9,兴元元年正月。

  ② 参《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四月。

  (四)宪宗平藩

  1。平定三镇

  (1)平西川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副使刘闢自为留后,欲为节帅,朝廷不许,任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命刘闢入朝。十一月,刘闢拒命,拥兵自守,袁滋不能赴任。当时宪宗刚刚即位,以为政局未稳,不宜攻讨。但右谏议大夫韦丹认为: 今释闢不诛,则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两京耳。此外谁不为叛! ①但宪宗并非不想讨伐,而是鉴于德宗用兵而导致藩镇连兵的局面而不敢轻启战端,怕重蹈德宗建中用兵的结局。史称 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 ,胡三省对此向作注云 谓以用兵为重事,不敢轻试也.②所以宪宗看到韦丹的建议后,就任命他即为东川节度使,经营讨伐西川刘闢的事宜。

  元和六年(公元806年)正月,刘闢要求兼领三川节度使,遭到朝廷拒绝,擅自发兵围攻东川,欲以其幕僚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朝廷大臣都认为蜀地险固,宜守难攻,不宜轻意发兵,宰相杜黄裳力主用兵,并推荐神策军使高崇文为帅,翰林学士李吉甫也支持用兵。宪宗即命高崇文率步骑5000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步骑2000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彼此配合,共讨刘闢. 二月,严砺攻克剑州(今四川敛阁),斩刺史文德昭。三月,高崇文率军自阆州(今四川阆中)赴梓州(今四川三台),进据梓州。四月,命高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五月,刘闢在鹿头关(今四川罗江)修筑城池,连筑8道栅垒,阻击崇文西进益州(今四川成都)。

  但被高崇文击溃。刘闢又在鹿头关以东的万胜堆置栅,也被崇文骁将高霞寓攻克。之后,高崇文又先后在德阳(今四川德阳)、汉州(今四川广汉)打败刘闢. 严砺也在绵竹(今四川绵竹)石碑谷(今四川绵竹以北)击破刘闢的10000余人。九月,官军长驱直入,攻克成都。刘闢、卢文若率数十骑西奔吐蕃,被官军追获,西川平定。

  (2)平夏绥就在用兵西川的同时,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命其外甥杨惠琳知夏绥留后。朝廷命右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节度使。杨惠琳起兵拒击。河东节度使严绶上表请求讨伐,宪宗命河东、天德军合击惠琳。夏州兵马使见官军前来,发动兵变,斩杀惠琳,传首京师,夏绥平定。

  (3)平镇海平定西川后,藩镇惕息,多请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镇江)

  李锜内不自安,也请求入朝。宪宗许之,并派人到京口慰抚,犒劳将士。但李锜虽署判官王澹为留后,自己却无意入朝,故屡延行期,最后上表称疾,请至岁末入朝。宪宗以此事询问宰相武元衡,元衡认为: 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 ①于是宪宗下令召李锜入朝。李锜指使军士哗变,杀死副使王澹及所辖各州刺史。二年(公元807年)十月,宪宗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武宁、武昌的军队以及淮南、宣歙镇兵出宣州(今安徽宣城),江西镇兵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浙东兵出杭州(今浙江杭州),从北、西、南三面进讨李锜。

  ① 《资治通鉴》卷236,永贞元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7,元和元年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7,元和二年九月。

  李锜以宣州富饶,欲先取之,派兵马使张子良等3将率兵3000袭取。3将在城外扎营,与牙将、李锜外甥裴行立密谋起兵讨击李锜,归顺朝廷。当夜,3将率军回城,以裴行立为内应,举兵攻打李锜。李锜被左右擒获,械送京师,镇海得以平定。

  宪宗平定西川、夏绥、镇海三镇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对地方节镇一直处于一种半失控状态,虽然代宗、德宗曾先后用兵平藩,但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氛围之下,地方藩镇愈为跋扈,而朝廷也因此而更加不敢轻意用兵,对此三藩用兵并取得胜利,一方面打击了藩镇的跋扈气焰,以致 藩镇惕息,多求入朝 ,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威望和控制藩镇的决心,走出了那种不敢用兵的失败心理的氛围。

  但是,这三镇均非河北地区。宪宗连战连胜,冲昏了朝廷一部分人的头脑,以为天下指日可平,河北也不足忧,于是对河北用兵,终至劳而无功。

  2。用兵成德

  (1)用兵的战略争论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按照惯例,河溯三镇是父死子继,其子王承宗袭其父位,自为留后,等待朝廷下诏追认。但宪宗藉平定三镇之威,以为河北亦可平定,欲革河北诸藩世袭之弊。翰林学士李绛分析说: 成德自武俊以来,父子相继四十余年,人情贯习,不以为非。况承宗已总军务,一旦易之,恐未必奉诏。又范阳、魏博、易定、淄青以地相传,与成德同体,彼闻成德除人,必内不自安,阴相党助,虽茂昭有请,亦恐非诚。今国家除人代承宗,彼邻道劝成,进退有利。若所除之人得入,彼则自以为功;若诏令有所不行,彼因潛交结;在于国体,岂可遽休!

  须兴师四面攻讨,彼将帅则加官爵,士卒则给衣粮,按兵玩寇,坐观胜负,而劳费之病尽归国家矣。今江、淮水,公私困竭,军旅之事,殆未可轻议也。①李绛的建议中,一方面说明了河北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又指出不易成功的条件。第一,是进讨将帅按兵玩寇,坐观胜负而不会全力进讨,第二,当时财政困难,无力供应军需。乍一看来,似乎李绛根本不同意用兵,不仅不同意用兵河北,对其它藩镇也不主张用兵,因为后两条理由是用兵藩镇的普遍情况,不仅用兵河北会如此。七月,卢龙节度使刘济、魏博节度使田秀安都有病,又面临他们死去,其继任者如何处理,宪宗再次提出 今刘济、田秀安皆有疾,若其物故,岂可尽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时当平! 李绛则进一步分析说: 群臣见陛下西取蜀,东取吴,易于反掌,故谄谀躁进之人争献策画,劝开河北,不为国家深谋远虑,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臣等夙夜思之,河北之势与二方异。何则?西川、浙西皆非反侧之地,其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刘闢、李锜独生狂谋,其下皆莫之与,闢、锜徒以货财啗之,大军一临,则涣然离耳。故臣等当时亦劝陛下诛之,以其万全故也。成德则不然,内则胶固岁深,外则蔓连势广,其将士百姓怀其累代煦妪之恩,不知君臣道顺之理,谕之不从,威之不服,将为朝廷羞。又,邻道平居或相猜恨,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万一余道或相表里,兵连祸结,财尽力竭,西戎、北狄乘间窥窬,其为忧患可胜道哉!济、秀安与承宗事体不殊,若物故之际,有间可乘,当临事图之,于今用兵,则恐未可。太平之业,非朝夕可致,愿陛下审处之。 当时正好淮西吴少诚病重,李绛认为: 少诚病必不起,淮西事体与河北不同,四旁皆国家州县,不与贼邻,无党援相助,朝廷命帅,今正其时,万一不从,可议征讨。臣愿舍恒冀难攻之策,就甲蔡易成之谋。脱或恒冀连兵,事未如意,蔡州有釁,势可兴师,南北之役俱兴,财力之用不足。倘事不得已,须赦承宗,则恩德虚施,威令顿废。不如早赐处分,以收镇冀之心,坐待机宜,必获申葵之利。 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李绛并非反对用兵,而是鉴于河北的特殊情况,不同意用兵河北。他主张要对藩镇区别对待,反对用兵河北,却鼓励宪宗用兵淮西。

  ① 《资治通鉴》卷237,元和四年四月。

  (2)出兵成德四年八月,宪宗遣使赴成德军中宣慰,王承宗见到朝廷使节,表示愿献出德、棣2州。九月,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恒冀深赴观察使,又以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使,德、棣2州观察使。承宗设计囚禁昌朝,宪宗派人劝谕承宗,让他放归昌朝,承宗拒不从命。十月,命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率兵出征成德。

  魏博田秀安得知吐突承璀出兵后,听从谭忠劝阻,表面大军压境,攻打成德,实则与成德暗通声气,应付朝廷。幽州因与成德有宿恕,刘济率兵70000攻克饶阳(今河北饶阳)、束鹿。河东、河中、振武、义武4军为恒州北面招讨,会合于定州(今河北定县)。吐突承璀屡战屡败,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也私通成德,阻挠进兵,朝廷命吐突承璀擒捕卢从史。战事处于胶着状态。

  五年七月,王承宗上表请罪。宪宗因师久无功罢兵,下诏赦免承宗,将德、棣2州重又划归承宗。

  (3)二次攻讨成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当朝廷攻讨淮西吴元济之时,力主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遭人暗杀,宪宗认为是成德王承宗所为,于是在七月下诏数王承宗之罪,欲攻讨之。

  这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幼子袭位,军将因其年幼发动兵变,推田弘正为节度使。田弘正上表请求攻讨承宗,朝廷许其兵至贝州(今河北清河一带)。但由于朝廷讨伐淮西,无力两面作战,宪宗虽有讨承宗之心,而实无其力。而王承宗纵兵四掠,幽、沧、定3镇深受其害,都纷纷上表朝廷,要求出兵攻讨。宪宗欲因其力而讨之,但宰相张弘靖认为 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请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 ①宪宗不听,十一年(公元816年)

  正月下令削夺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

  但除昭义节度使郗士美引精兵压其境,全力出击外,其余诸军都互相观望。

  讨伐王承宗的战争陷入了僵局,史称 六镇讨王承宗者兵十余万,回环数千里,既无统帅,又相去远,期约难一,由是历二年无功,千里馈运,牛驴死者什四五。刘总(幽州节度使)既得武强,引兵出境才五里,留屯不进,月给度支钱十五万缗。 ②李逢吉等朝廷大臣劝宪宗 併力先取淮西,俟淮西平,乘其势胜,回取恒冀,如拾芥耳! 宪宗不得已,于五月罢河北行营,各军各归各镇。

  宪宗两次用兵河北的失败,说明朝廷无力解决河北问题。终唐之世,再不见大规模用兵河北。

  ① 《资治通鉴》卷238,元和四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9,元和十年十二月。

  3。平定淮蔡

  (1)由姑息到攻讨的战略转折淮西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产生的强藩,梁崇义、李希烈都曾公然举兵反叛。贞元末年,吴少诚任淮西节度使时,又开始骄纵跋扈,四出侵掠,渐露不臣之心。德宗曾一度发兵攻讨,但无功而罢。

  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吴少诚死,其大将吴少阳杀死少诚之子,自为留后。当时宪宗正要用兵河北成德,不许其父死子继,宰相裴垍、翰林学士李绛认为 淮西四旁皆国家州县,不与贼邻,无党援相助,朝廷命帅,今正其时,万一不从,可议征讨.但宪宗欲讨平河北,反而姑息淮西命吴少阳为留后,并于次年正式命少阳为淮西节度使。

  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领军务。李吉甫认为 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后难图矣。 ①宪宗在第一次用兵成德失败后,准备攻讨淮西。九月,调换淮蔡四周的诸镇将帅,任命洛州刺史李光颜为陈州刺史、忠武军都知兵马使;以泗州刺史令狐通为寿州防御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为荆南节度使;以荆南节度使严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各道都增派兵力,积极筹备攻讨淮西。

  (2)由两面作战到专攻淮西朝廷在备战的同时,又派出使节去蔡州吊祭吴少阳,以察其军中情势。

  但吴元济非但不迎朝廷使节,而且还发兵四出,攻掠舞阳(今河南舞阳)、叶(今河南叶县)、鲁山(今河南鲁山)、襄城(今河南襄城)等位于东都东南、捍蔽东都的战略要冲,关东为之震恐。朝廷任命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进讨。

  吴元济看到官军四集,围攻淮蔡,派人向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求救,他们2人屡次上奏,要求朝廷赦免元济。李师道发兵3000到寿春,明为助官军,实则援元济。他还派人到京师为盗,惊扰京师,烧毁河阴的转运院,致使人心惶惶。六月,又派人到京暗杀了力主用兵淮西的宰相武元衡。虽然宪宗受到李师道的种种骚扰,官军围攻淮西久无战功,但他决意攻讨,以主战的裴度继任宰相,主持军务。裴度认为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①九月,朝廷加强前线指挥,任命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代替严绶指挥全军。十月,又将山南东道分为两节度使:以户部侍郎李逊为襄、复、郢、均、房节度使,以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随、邓节度使,以便使高霞寓专力攻战,而李逊可调发5州之赋供其军需。十一月,韩弘命诸军合攻淮西,西线的李光颜、乌重胤败淮西兵于小溵水,并攻克其城。南线的寿州刺史李文通也败淮西兵于固始(今湖北固始),东线的武宁军将王智兴于徐州(今江苏徐州)连败李师道之众,斩首2000余级。

  ② 《资治通鉴》卷240,元和十二年五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9,元和九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9,元和十年六月。

  宪宗在淮西战事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又在河北与成德王承宗开战,官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十一年(公元816年)六月,高霞寓在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大败,朝野为之震惊。宰相大臣都劝宪宗罢兵,宪宗决意平叛,说: 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也! ①七月,朝廷更换了前线将帅,撤换了战败之将高霞寓、李逊,以河南尹郑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彰义节度使、申光蔡为唐、随、邓观察使,以唐州(今河南泌阳)为治所。但袁滋到唐州后,懦弱惮战,不许士兵攻打吴元济。十二月,改命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

  淮西兵将自恃曾先后大败官军统帅高霞寓、袁滋,故有轻视李愬之意。

  李愬到唐州后,军中承丧败之余,士卒惮战,李愬一方面不肃军政,麻痹敌人,一方面谋图袭击蔡州。十二年(公元817年)二月,朝廷征发昭义、河中、鄜坊步骑20000增援。官军在巡逻时,活捉了淮西捉生虞侯丁士良,丁士良向李愬建议: 吴秀琳拥三千之众,据文城栅(在蔡州西南120里),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近者,有陈光洽为之谋主也。光洽勇而轻敌,好自出战,清为公先擒光洽,则秀琳自降矣。 ②于是,士良出兵,生擒陈光洽。李愬从唐州进屯宜阳栅,镇守文城栅的吴秀琳投降。官军与淮西兵夹溵水而对阵,陈许兵马使王沛率先挥兵5000渡过溵水,占据险要之地,修建城堡。河阳、宣武、河东、魏博等军也相继过河,进逼郾城(今河南郾城),并大败淮西军。吴元济得知郾城失守,急忙将守蔡州城之兵调往洄曲(郾城东南,今河南漯河之南)以阻击官军。

  官军两面作战,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特别是用兵淮西已达4年之久。

  面对这种形势,宪宗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停止了河北的战事,专力于对淮西的攻讨。并命宰相裴度亲自到前线督战,加强统一指挥。

  (3)李愬雪夜袭蔡州李愬继任后即有袭取蔡州、捣其巢穴的战略计划。攻下偃城后,吴元济将精兵都派到洄曲阻击官军,蔡州已很空虚,而且 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①袭击蔡州的战机已渐成熟。

  十月,在裴度挥兵于郾城附近与洄曲的叛军主力作战的同时,李愬率领精兵,开始实施其偷袭蔡州的战略计划。

  十五日,李愬命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留镇文城栅,命李祐、李忠义率3000突骑为前驱,自己与监军率兵3000为中军,命田进诚率兵3000殿后。军队出发后,军士都不知将去何处。向东行60里,到了张柴村(今河南遂平东),尽杀淮西守军及烽子(负责望候报警)。留500人镇守,命其截断通往洄曲及诸道的桥梁,以防淮西兵回救蔡州。军士稍作休整后,又向东行进,直奔蔡州。

  ① 《资治通鉴》卷239,元和十一年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0,元和十二年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0,元和十二年十月。

  当时风雪交加,军旗都已被狂风刮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都是官军所从未走过的,加上天气阴暗,行军异常艰难。夜半时分,雪下得越来越大。经过70里的艰难跋涉,终于赶到了蔡州城下。其时正值四更,守军毫无知觉,李祐、李忠义等爬城而进,杀死守城军士,开门放官军入城。之后,又以同样方式占据了内城。

  天亮后,吴元济方才发觉官军已进据蔡州,他急忙率左右登上牙城拒战。

  李愬命李进诚攻打牙城,毁其北门,尽获储存于北门兵甲库中的大批器械。

  又烧其南门,吴元济在城上投降。淮西所属申、光两州及诸镇兵得知吴元济被生擒,也都向官军投降,淮西平定。次年(公元818年)将申州划归鄂岳,光州划归淮南,蔡州不再为节镇。

  李愬雪夜袭蔡州是军事史上实施偷袭成功的一个著名战例,在实施偷袭时,天时、地科、人和三方面都对官军不利,但李愬却能把握战机,变不利为有利,最终取得了成功。

  4。讨平淄青

  (1)淄青的形势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其异母弟师道继承其位。

  当时朝廷正在讨伐刘闢,无暇东顾,就顺势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十年(公元815年),朝廷在讨伐淮西吴元济时,师道派兵到寿春,声救元济,还派人烧毁河阴转运院,暗杀主战的宰相武元衡,多方阻挠朝廷用兵。淄青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帮助淮西,是由于淄青也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展起来的强藩,又处于黄河之南,无论在地理关系上,还是在政治情势上,都与河北诸镇不同,而河北藩镇也并未将淄青视为同类。这在救援淮西的问题即可看出,王武俊也曾数次上表朝廷,要求赦免淮西,但阻挠朝廷用兵淮西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淮西一手所为,河北其它藩镇也未见有强烈反映,这与朝廷用兵河北时,河北各镇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代宗、德宗时期,淮西、淄青都与河北联合,欲效法河北,以土地传之子孙,实行半割据。见淄青与淮西大体上属于同一种情况。所以淄青只能与淮西互为声援,淮西若被平定,则淄青也很难幸免。

  当淮西平定后,李师道非常忧惧,屡向朝廷请罪,并表示要献出沂、海、密3州,并要将其子作为人质送往长安。但不久即又反复,拒绝纳质割地,宪宗决定用兵攻讨。

  (2)攻伐淄青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五月,朝廷任命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从许州(今河南许昌)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筹划攻伐师道。以河阳都知兵马使曹华为棣州刺史,(驻于今山东无棣一带),兼任横海节度副度。六月,又命乌重胤兼任怀州刺史,镇守河阳。七月,调任李愬为武宁节度使。淄青四周的战略部署完成以后,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出兵讨之。

  九月,宣武军围曹州(今山东定陶),十一月,田弘正率魏博兵从杨刘(今山东济南西南),在距郓州(今山东东平)40里处扎营,淄青为之大震。

  武宁节度使李愬与叛军交战,前后大战11次,屡战屡捷,十二月攻克了兖州的要地金乡(今山东金乡)。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弘攻克考城(今河南民权西),李愬攻克鱼台(今山东鱼台),田弘正前后在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阳谷(今山东阳谷东)大败敌军,杀伤万余人。二月,李听袭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攻克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东南)、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怀仁(今江苏赣榆)等县。

  在官军的四面打击之下,驻守阳谷的淄青都知兵马使刘悟发动兵变,回击郓州,杀死师道父子,向朝廷投降。朝廷命杨于陵按照淄青所辖12州的土地远近、士马多少、仓廪虚实等具体情况,平均分为3道。刘悟以为他杀死李师道,可以维持淄青现状,听到朝廷将淄青一分为三,并将自己调任的决定后,想拥兵拒命,但由于官军四面压境,特别是魏博田弘正兵临城下,只好服从朝廷命令,到滑州赴任。

  (五)武宗平定泽潞

  1。对泽潞的战略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八月,昭义(即泽潞)节度使刘悟暴死,其子刘从谏在亲兵的支持下自总军务。 议者多言上党内镇,与河溯异,不可许 ,左仆射李绛详细分析了泽潞的形势,上疏说: 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又此道素贫,非时必无优赏。今朝廷但速除近泽潞一将充昭义节度使,令兼程赴镇,……新使既至,军心自有所系;从谏无位,何名主张?!

  设使谋挠朝命,其将士必不肯从。今朝廷久无处分,彼军不晓朝廷之意,欲效顺则恐忽授从谏,欲同恶则恐别更除人,犹豫之间,若有奸人为之画策,虚张赏设钱数,军工觊望,尤难指挥。伏望速赐裁断.①李绎的分析和对策是非常正确的,他的大前提虽未在疏中明言,但我们可以看出,与当时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 上党内镇,与河朔异 ,不能姑息。可惜当时的执政者犯了一时姑息的错误,承认了刘从谏为昭义节度使,昭义对朝廷的离心力陡然增强。

  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四月,刘从谏临死时,与幕客张谷、陈扬庭 谋效河北诸镇 ,令其侄子刘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待其死后继任节度使。不久,从谏死,刘稹秘不发丧,王协对他说 正当如宝历年样为之,不出百日,旌节自至。但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四境勿出兵,城中暗为备而已.①武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宰相大多认为: 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军事。 ②李德裕则认为: 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积习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敬宗不恤国务,宰相又无远略,刘悟之死,因循以授从谏。从谏跋扈难制,累上表迫胁朝廷,今垂死之际,复以兵权擅付竖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 李德裕坚持区别对待,认为不能再姑息泽潞,否则,藩镇对朝廷的离心力就会因此而增强。同时,提出对付泽潞的具体策略: 遣重臣往谕王元逵、何弘敬,以河朔自艰难以来,列圣许其传袭,已成故事,与泽潞不同。今朝廷将加兵泽潞,不欲更出禁军至山东。其山东三州隶昭义者,委两镇攻之;兼令遍谕将士,以贼平之日厚加官赏。苟两镇听命,不从旁沮挠官军,则稹必成擒矣! ③果然,朝廷派人到成德、魏博,告知其泽潞与河北不同,河北可世袭而泽潞则不可,河北没有唇亡齿寒之忧后,河北表示服从朝廷,这样,朝廷就避免了陷入藩镇连兵的被动局面。武宗决定用兵泽潞。

  ① 《资治通鉴》卷243,宝历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四月。

  ③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四月。

  2。围攻泽路

  会昌三年(公元843)五月,开始在泽潞四周部署军队:南线命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率步骑3000守万善(今河南沁阳);北线命河东节度使刘沔率步骑2000守芒车关(今山西武乡之北)、步兵1500屯于榆社(今山西榆社);东线命成德节度使王远逵率步骑3000守临洺(今河北永年),并攻掠尧山;西线命河中节度使陈夷行率兵骑1000守冀城(今山西冀城),并派步兵500增援冀氏(今山西冀氏)。六月,南线的王茂元派其兵马使马继率兵骑2000进屯天井关(今山西天井关)南的科斗店,刘稹派其衙内十将薛茂卿率亲兵2000拒击;东线的王元逵也出兵屯于赵州(今河北赵县)。同时又命北线刘沔率兵攻取仰车关路以逼进泽路。

  七月,诸军进击。李德裕有鉴于 曏日河朔用兵,诸道利于出境口给度支,或阴与贼通,借一县一栅据之,自以为功,坐食转输,延引岁时 ①的教训,请武宗对各道兵马下达明确的进攻目标,令王元逵攻取邢州(今河北邢台)、何弘敬攻取洺州(今河北永年以东)、王茂远攻取泽州(今山西晋城)、刘沔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又命武宁节度使李彦佐率兵从徐州赶来,配合刘沔攻潞州。

  王元逵攻克宣务栅(在尧山县内),进攻尧山(今河北永年一带),在邢州境内已达1月以上,而其南的何弘敬尚未出兵,为了促使其出兵与王元逵相应援,李德裕设计,请武宗给何弘敬下诏书,说 河阳、山东皆阂山险,未能进军,贼屡出兵焚掠晋绛,今遣王宰将忠武全军经魏博,直抵磁州,以分贼势 ,②命唐军经过何弘敬辖区以到磁州(今河北磁县),在东面发起进攻,以牵制泽潞对西线的压力,何弘敬很怕官军经过魏博,引起军变,急忙出兵,渡过漳水,直赴磁州。

  八月,南线的战势出现反复,叛军薛茂卿率军南下,进至距怀州(今河南沁阳)仅10里的地方,直接威胁到东都的安全。朝廷大臣纷纷要求罢兵,赦免刘稹,武宗也有疑虑。李德裕鼓励说 小小进退,兵家之常,愿陛下勿听外议,则成功必矣! 坚决主张进一步用兵,他认为南线官军的败退,主要是由于东线的魏博不积极向泽潞发起攻势,而西线官军由于地险又无法很快出击,致使泽潞无后顾之忧,可并力南下。

  九月,朝廷调整南线部署,命王宰兼任河阳行营攻讨使,统一指挥万善的官军,令河南尹敬听为河阳节度使、怀孟观察使,负责向王宰军队供应军需。西线的统帅李彦佐迟留不进,命石雄代之为帅,从冀氏进取潞州,并分兵屯翼城以备泽潞侵扰。石雄代彦佐后即引兵越过乌岭(在今山西冀氏以西),攻破泽潞5座营寨。十月,又调整北线指挥,河东刘沔与幽州张仲武素不相合,调李石为河东节度使,以代替刘沔。

  十二月,薛茂卿与官军通谋,让王宰进攻天井关。茂卿一战即退,官军进占天井关。天井关附近的泽潞军得知茂卿败走,也都退去。刘稹得知茂卿私通官军,便诱杀了茂卿,命刘公直代茂卿。同时及时调整了军将部署,西线,命安全庆守乌岭,李佐尧守雕黄岭(今山西长子西);北线,命郭僚守石会(今山西南关一带),康良佺守武乡(今山西武乡);南线,刘公直打败了攻打泽州的王宰,并乘胜复夺天井关,进围陵川(今山西陵川);西线河东节度使也攻克了石会关。刘稹向河东李石求降,李德裕认为这是刘稹拖延时间,不予接受。

  ①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八月。

  四年(公元844年)正月,北线的太原官军发生兵乱,与刘稹联合,镇守石会关的杨珍也因此而投降刘稹。朝议哗然,许多人主张罢兵,王宰也上表朝廷,主张接受泽潞投降。李德裕认为不能因太原兵变而姑息泽潞,建议武宗派人到前线,督促进军。朝廷下令王逢将太原兵留守榆社,而率领易定千骑、宣武、兖海步兵3000回讨乱兵,并令王元逵率步骑5000从土门(今河北获鹿南的井陉口),应接王逢军。镇守榆社的河东兵得知朝廷命易定、兖海、宣武的军队进讨太原乱兵,怕其留在太原的妻子受到屠戮,就兴兵自取太原,平定了兵变。

  四月,王宰进攻泽州,闰七月,刘稹大将高文端投降,建议不要对泽州硬攻,先在城外立垒栅以围之,待其出击再攻灭之。此时,邢州、洺州的守将因与刘从谏有矛盾,乘官军进击之机,投降朝廷。磁州守将也随之投降。

  原属泽潞的太行山以东的3州都为朝廷所控制,泽潞立刻陷入被动。八月,刘从谏部将郭谊等人见3州已降,官军四集,便发动兵变,杀死从谏。泽州守将刘公直得知从谏被杀,向官军投降。泽潞平定。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

  (一)唐蕃之战

  1。吐蕃对唐的侵扰

  吐蕃是活动于今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少数民族,直到唐朝初年,他们平定诸羌,势力大盛后,才与中原王朝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太宗时,向唐请婚,为唐所拒绝,他们认为是吐谷浑离间所致,于是发兵击败吐谷浑,并侵扰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骑5万还击。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出发,夜袭吐蕃营帐,斩杀千余级,吐蕃退走。再次向唐求婚,太宗许之,派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此后,两方一直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高宗时,吐蕃又与吐谷浑发生了矛盾,双方都向唐朝上诉。唐朝依违其间,吐蕃怨怒,出兵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为此向唐朝告急。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任命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攻讨吐蕃,但唐军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川南)为吐蕃所败,安西4镇并废,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从此以后,吐蕃连年骚扰唐朝边地,沿边诸羌也都投降了吐蕃。高宗又派刘仁轨前往洮河镇守,并且命人在内地召募士兵,攻讨吐蕃;同时又命剑南、山南两道发兵防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秋,唐派李敬玄、刘审礼率兵攻讨,在青海又被吐蕃打败,刘审礼战死,李敬玄吓得不敢发兵救援。

  当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吐蕃军队与李敬玄对阵,敬玄的偏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吐蕃惊乱,自相践踏,唐军才得以乘机撤回。于是,吐蕃 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①

  2。以守为主的战略的确立

  面对吐蕃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威胁,唐高宗召集朝臣,商讨对策。中书舍人郭正一认为: 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烽■,勿令侵掠,使国用丰足,人心叶同,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②唐连年用兵吐蕃,负多胜少,军需费用为之大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吐蕃在青藏高原,唐廷不能深入进兵,无法对吐蕃实施致命打击,所谓 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面对这种具体的军事形势,只有改变战略。

  郭正一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赞成。但高宗未完全接受,在进攻的同时,不得不增兵,加强防守。不久,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击败吐蕃,吐蕃引退,于是任命他为阻击吐蕃冲要之地的河源军的军使。

  ①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

  ②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

  3。武则天对西域的争夺

  武则天当政时期,吐蕃正在蚕食西域,唐对西域的控制已感力不从心。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命韦待价为安西道大总管,出兵讨吐蕃。但由于韦待价素无统御之才,进退失据,士卒饥馑,转死沟壑,无功而还。第二年(公元690年)又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攻讨吐蕃,但行军至中途而退兵。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攻打吐蕃,大破之,乘胜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4镇。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命王孝杰为肃边道大总管,再次率兵攻讨吐蕃,但兵败而归。不久,吐蕃内部发生争斗,边境稍安。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吐蕃又侵扰凉州,围逼松昌县,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大败吐蕃,斩首2500余级,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赞普亲率万人侵扰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四捷,大破吐蕃。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唐蕃贸易中断,其生活大受影响,百姓厌战,于是向唐请和,并求婚,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4。唐玄宗对吐蕃的反击

  (1)关于战守的战略争论唐睿宗即位后,李知古建议攻打归属吐蕃的姚州诸蛮,睿宗命他去剑南征召士兵攻打,诸蛮引吐蕃军大败唐军,李知古战死。当时安西都护与吐蕃邻界,双方都不断彼此攻掠。吐蕃派人向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割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的汤沐之地,杨矩向中央建议割让。河西土地肥沃,宜于放畜,又与唐接近,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吐蕃又兴兵攻扰唐临洮军及兰、渭等州,将放畜于此处的唐羊马尽掠而去,杨矩也因此而悔惧自杀。玄宗得到战报,立刻命薛讷、王晙率兵前去迎战。唐军与吐蕃相遇于渭源的武阶驿,王海宾率前锋部队奋力作战,王晙也率大军赶到,大破吐蕃,杀数万人,将其所掠的羊马又都夺了回来。吐蕃又向唐请和,玄宗不许。此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西北边地,唐廷又设置陇右节度使,加强统一指挥,以对付吐蕃。

  (2)唐军的反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冬,吐蕃入寇大斗谷,攻掠甘州,焚烧市里而去。河西节度使王君■先是避其锋而固守不战,待其退去时,乘其众已疲,出兵追击。当时正值大雪天,吐蕃兵马冻死者甚众,于是他们决定取道积石军西路而退回。王君■派人先将其退回之路的草烧尽,使吐蕃在撤退途中无法喂马,马死过半。十五年(公元727年)正月,君■率军一直追击至青海之西,水已结冰,唐军乘冰而过。其时吐蕃主力虽已过大非川,但其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唐军尽俘而归。九月吐蕃出兵攻陷瓜州,尽取军资、仓蓄后,烧城而去。王君■不久也被回纥所杀。唐中央任命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缉百姓。第二年(公元728年)秋天,吐蕃又来攻打瓜州,被张守珪击退。陇右节度使张忠亮率兵到青海西南的渴波谷,与吐蕃相遇,两军交战,击溃吐蕃。正在这时,积石军、莫门军的兵马也赶到,与忠亮合军追击,攻克其大莫门城,生擒千余人,俘获牛、马及衣资甚众,焚烧其骆驰桥后退回。八月,萧嵩又派副将杜宾客率弩手4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从上午直打到天黑,散而复合,吐蕃被打得大败,溃逃入山。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朔方大总管李祎又率兵到陇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唐于此设置振武军,派兵驻守而还。经过这几次大的挫败后,吐蕃频频派人向唐求和,玄宗许之。双方在赤岭一带竖立分界牌,相约不再彼此攻掠。

  (3)对西域的最后争夺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吐蕃攻打勃律,勃律派人向唐告急,唐命吐蕃罢兵,吐蕃不从,依旧攻打。为此唐廷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乘吐蕃无备,从凉州南进攻吐蕃,进击2千余里,在青海西大败吐蕃,斩首2000余级。廿六年(公元738年)三月,吐蕃攻打河西,被崔希逸击退,鄯州都督杜希望攻克吐蕃新城,设置威戎军,留兵1000镇守。六月,任命萧炅为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为陇右节度使,王昱为剑南节度使,分道经略吐蕃,并将赤岭分界碑撤毁。此后,两方征战不已。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骑兵万余人,出讨小勃律。小勃律在今中亚,离长安很远。开始臣服唐朝,吐蕃兴起,小勃律及其周围20多个小国都臣服于吐蕃,不再向唐纳贡称臣。唐王朝曾多次派人攻讨,但都无功而还,故此次又派高仙芝出兵。唐军从安西出发,向西行进了一百多天,才到了特勒满川,仙芝将唐军分作3道,相约在七月十三日会合于吐蕃的连云堡下。吐蕃防守此堡的兵力有近万人,但未料到唐军突然攻到,慌忙拒战,但被唐军攻克。占领连云堡后,仙芝继续进兵小勃律。

  小勃律见唐兵压境,措手不及,只好开门迎接,仙芝杀掉了亲吐蕃的几个大臣,然后将其国王俘获归唐。

  八载(公元748年)六月,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以及突厥阿布思部落兵,又调拨一部分朔方、河东兵,共63000多人,攻打吐蕃石堡城。石堡城三面绝险,只有一条道可以通行,吐蕃以数百人防守,多蓄粮食,唐兵前后几次用兵,都未能攻下。哥舒翰挥兵猛攻,克之,俘获吐蕃400人。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5。吐蕃的全线退缩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蕃在总体上处于对峙状态,彼此攻伐,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中央调集边地守军赴中原平叛,边防力量顿减,吐蕃乘势大举侵扰,甚至一度攻入西长安。吐蕃成为唐王朝的主要边患。

  (1)代宗时吐蕃的侵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攻占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为之向导,引吐蕃深入,攻打奉天、武功,直接威胁到长安,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出镇咸阳,阻击吐蕃。但唐军兵力不足,无法在很长的战线上抵抗吐蕃。很快,吐蕃就渡过便桥。代宗不得不仓惶离开长安,逃到陕郡。郭子仪得知长安危殆,立刻回军守长安,他回来时,代宗已逃离长安。随之,郭子仪率兵前去护卫。初九,吐蕃进入长安,他们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剽掠府库市里,焚毁闾舍,长安城为之萧然一空。官军散兵也乘机打劫,百姓避乱,纷纷逃入山谷中。廿一日,吐蕃退走。之后,吐蕃又出兵攻陷了松州、维州、保州和云山的两座城池,西川节度使高适无力救援,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也都被吐蕃所占。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投奔吐蕃,八月,引吐蕃10万众入寇,京师骇然,代宗命郭子仪率兵出镇奉天。十月,吐蕃进至邠州,逼进奉天,京师为之戒严。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九月,吐蕃进围灵州,散兵游骑已到潘原、宜禄,唐命郭子仪率兵3万出镇泾阳,京师戒严,十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在灵州城下大破吐蕃,斩首2千余级,吐蕃引兵而退。三年(公元768年)八月,吐蕃10万多人再寇灵武、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了攻打邠州的吐蕃军。九月,郭子仪率兵5万出镇奉天,以御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击败了攻打灵武的吐蕃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派其将李晟率兵5000出大震关,至临洮,攻克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吐蕃得知后,解灵州之围而去。此后,吐蕃连年侵扰灵州一带,唐军疲于应付。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吐蕃攻扰泾州、邠州,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浑瑊率步兵5000前去拒击,在宜禄被吐蕃打得大败,伤亡大半。马璘也被吐蕃击败于盐仓。吐蕃连胜之后,欲掠■、陇,盐州史率兵赴秦原,攻打其后,吐蕃怕腹背受敌,决定退军,浑瑊伏兵拦截,尽俘其所掠,马璘也派精兵在潘原袭击了吐蕃的辎重,杀数千人,吐蕃退走。

  (2)德宗时吐蕃从攻到和德宗即位的四、五年中,唐蕃曾一度和好。当朝廷攻讨朱泚时,曾向吐蕃借兵,许以割属河西、北庭两都护府地。吐蕃未出兵助唐,而于事后却来索要河西、北庭之地,唐则拒绝割让。于是,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吐蕃尚结赞率兵入寇,侵掠泾、陇、邠、宁诸州。唐命浑瑊率兵万人,骆元光率兵8000,镇守咸阳以备之。九月,吐蕃的小股骑兵已进至好畤,京城为之戒严。唐又派张献甫率兵增援咸阳守军,李晟也派其将王泌率3000精兵埋伏于■城,并授以破兵方略: 俟其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 ①王泌依计而行,大败吐蕃。十月,李晟又派王泌率兵5000袭击吐蕃的摧沙堡,在途中与吐蕃军队相遇,唐军殊死作战,大破吐蕃,乘胜追击至堡下,克之,焚其积蓄而还。尚结赞率兵从宁、庆北去,屯军于合水之北,邠宁节度使韩游环派其将史履程夜袭其营,杀数百人,吐蕃出营追击,游环在平川上列阵,同时派人在西边的山地上擂鼓,吐蕃军以为大军在此,立刻退去。十一、十二月,吐蕃又相继占领了盐州、夏州、麟州。韩游环向朝廷建议,发兵攻打盐州,乘吐蕃回军救援时,再命河东军队袭击其背。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命骆元光与陈许兵马使韩全义率步骑1万多人与邠宁军会合,攻打盐州;同时又命马燧率河东军攻击吐蕃。

  吐蕃占领盐州、夏州后,留兵千余人镇守,其大军退屯于鸣沙。到了第二年(公元787年)春天,羊马多死,粮运不继。当他们得知李晟已攻克摧沙堡,马燧、浑瑊等也要出击鸣沙时,他们陷入被动局面,于是屡派使节,向唐求和。对此,唐朝军将大都反对讲和,李晟认为: 戎狄灭信,不如击之.韩游环分析说: 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韩滉也认为: 今两河无虞,若城原、鄯、洮、渭四州,使李晟、刘玄佐之徒将十万众戍之,河湟二十余州可复也。其资粮之费,臣请办之。 ①但马燧、张延赏极力主张讲和。其时德宗欲与吐蕃讲和而共攻回纥,于是决定采纳后一种意见,与吐蕃和好,并征召主战的李晟入朝。吐蕃大将尚结赞乘唐军停止进击之机,急忙从鸣沙撤退,其众缺马,大多徒步而行。唐军失去了一次战机。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二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五月。

  此后双方多次互派使节,商议订盟和好事宜,最后决定在平凉川会盟。

  闰五月,盟誓时,吐蕃袭击了参加盟誓的唐军, 唐将卒皆东走,虏纵兵追击,或杀或擒之,死者数百人,擒者千余人,……浑瑊至其营,则将卒皆遁去,营空矣。 ①这时,骆元光指挥伏兵列阵阻击,唐军才得以退回。虽然吐蕃劫盟成功,但夏、盐2州的吐蕃兵由于粮运不继,已无法再坚守,他们不得不放弃此2州。八月,吐蕃侵扰陇州,连师数十里,京师震恐。九月,又大掠■阻、吴山、华亭等地,老弱者杀之,将丁壮万余口俘掠而去。原来,吐蕃多是秋冬入寇,到次年春天即因疫病而退,自从俘掠唐人之后,以其妻子为质,派他们出兵,盛夏亦可挥兵入寇。此后50余年,唐蕃双方在北线的盐灵一带,南线的剑南一带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

  吐蕃在鸣沙陷入被动以后不得不放弃夏、盐2州,说明他们由于其自身生活方式及对中原水土气候的不适应,已无力再进一步深入,唐蕃双方只有在边界地区进行拉锯战。唐开成、会昌年间,吐蕃发生内乱,势力渐弱,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收复河西,五年(公元851年)瓜、沙等州张议潮举兵归顺唐朝。吐蕃分裂,力量渐弱。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闰五月。

  (二)唐诏之战

  1。南诏起兵攻唐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西北与吐蕃相接, 诏 是 王 的意思。开始有6诏: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样备、越淡,彼此势均力敌。其中,蒙舍位于其它5诏之南,故谓之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其它5诏。

  开元廿六年(公元738年)九月,唐册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云南王閤罗凤被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所逼,举兵攻陷云南,杀死虔陀。十载(公元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万,分兵两道,讨南诏。两道兵分别出戎州、嶲州,进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閤罗凤遣使谢罪,但被鲜于仲通拒绝,唐军进击至西洱河,被南诏击败,士卒伤亡近6万人。閤罗凤也称臣于吐蕃。

  唐廷下令在两京及河南、河北之地大规模召募士兵,准备再击南诏。十一载(公元752年),吐蕃发兵救援南诏。十三载(公元754年)六月,剑南留守李宓率兵7万进攻南诏,閤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南诏军闭垒不战,唐军粮尽,士兵患病而死者甚众,不得不退军。閤罗凤乘机追击,大败唐军,李宓被生擒,全军覆没。宰相杨国忠隐其败状,又屡屡增兵前去,前后伤亡达20万人之多。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南诏乘中原安史叛乱之机,攻陷唐越嶲会同军,占据了清溪关,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閤罗凤死,其子凤迦异早死,其孙异牟寻继立。十月,吐蕃与南诏合兵10万,分3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其时,西川节度使崔宁在京师,留守诺将不能抵御,敌军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而逃,百姓避乱于山谷,德宗命李晟率兵前去救援西川。剑南东川也派军队从江油赴白坝,与山南西道的军队合击吐蕃、南诏,大败之。

  2。唐诏联合拒吐蕃

  南诏起兵攻唐是以吐蕃为后盾的,但吐蕃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建立城堡,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有归唐拒吐蕃之意。其时,唐朝也由于吐蕃连年内侵,有北联回纥、南联南诏以牵制吐蕃入寇的战略计划。《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九月载李泌建议: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大竺,如此,则吐蕃自困.德宗曰: 三国当如卿言,至于回纥,则不可.泌曰: 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世)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①这一战略确定以后,唐诏开始秘密遣使联络。第二年(公元788年)四、五月间,南诏派使到长安。十月,吐蕃入寇,发兵10万攻打西川,其中也征有南诏的军队。

  南诏虽已与唐和好,但尚未敢与吐蕃公开决裂,也只得依令发兵数万屯于泸水之北,吐蕃怀疑南诏,就派兵两万屯于会川,以阻隔其与西川的联系,南诏非常愤怒,索性引兵归国。从此,吐蕃在西川战线上失去了南诏的帮助。

  ① 《资治通鉴》卷233,贞观三年九月。

  唐诏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西川节度使韦皋联络的。他几次给南诏去信,但对方均未作答,直到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在南诏与吐蕃猜疑日深时,才派人给韦皋回信,表示愿归顺唐朝。十月,韦皋派人到南诏,正式册封并结盟。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突袭吐蕃,大败之。十五年(公元799年)

  十二月,吐蕃出兵攻打南诏和西川,被唐诏联合击退。

  3。南诏强盛,北攻唐朝

  到了唐宣宗时,吐蕃、唐的势力已逐渐走向下坡路,南诏很快强盛起来,势力大增,开始主动出击唐朝。

  (1)对安南的侵扰宣宗时,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强买蛮(指杂居于岭南的少数民族)

  中马牛,1头才给1斗盐,群蛮由此而致怒,不断侵扰安南。大中廿三年(公元859年),宣宗死时,南诏丰祐也死,酋龙即位抱怨唐不派使者前去册封新王,于是,酋龙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派兵攻克播州。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十月,安南都护李鄠收复播州,十二月,南蛮引导南诏兵3万多人攻克交趾,都护李鄠逃到武州。二年(公元861年)正月,唐命邕管以及安南的邻近诸道出兵救援,六月,李鄠从武州收集当地守军,收复安南,七月,南蛮攻克邕州,南诏也出兵攻打嶲州。

  三年(公元862年)二月,南诏侵扰安南,朝廷命蔡袭率许滑、徐汴、荆襄、潭鄂等道兵3万增援,南蛮见唐军兵盛,退走。五月,分岭南为两节度使,广州为东道,邕州为西道。十一月,南诏率群蛮5万进攻安南,都护蔡袭告急,朝廷命荆南、湖南两道发兵共2000人,桂管发兵3000人,前去邕州,但南诏已围交趾,蔡袭婴城自守。四年(公元863年)正月,南诏攻克交趾,蔡袭战死。三月,南蛮侵扰左、右江,逼近邕州,朝廷命康承训率荆、襄、洪、鄂4道兵万余人前去救援。五年(公元864年)二月,康承训到了邕州,见蛮势甚盛,又求援兵,朝廷发兵前往,承训不派人侦视,也不设备,当南诏率群蛮近6万人攻打邕州时,承训派万余人前去拒战,被南诏打得大败而归,伤亡8000多人。六年(公元865年),高骈代承训,高骈进军,屡战屡捷,包围了交趾,七年(公元866年)攻克交趾,安南平定。

  (2)对剑南的侵扰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冬,由于西川兵南入蛮境抄略,南诏侵扰西川,攻克嶲、戎2州。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派兵拒击于邛州之南,被南诏击败,邛州失陷。朝廷今东川、兴元、荆南出兵救援西川。十二月,又发鄂岳、襄邓、陈许、凤翔、太原兵前去增援。南诏攻克了成都的外城,并停留十多天。 其始慰抚蜀人,市肆安堵,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①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十月,李德裕调任西川节度使, 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②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凤翔少尹李师道上奏,请在嶲州设重兵防守,以备南诏侵扰。朝廷在嶲州设定边军,统押诸蛮,并任李师道为节度使。次年(公元869年)十月,李师道杀南诏使者,欲激怒南诏以求取战功。后师道调任,朝廷命窦滂代之。十一月,南诏进攻嶲州,定难军都头安荣守清溪关,南诏攻之,安荣退屯大渡河北,双方隔水对峙近10日。南诏分兵伐木开道,越过雪坡,到了沐源川。十二月,南诏穿唐军衣服,伪作败兵,得以渡河,并攻陷犍为,焚掠陵、荣2州之境。几天之后,南诏军队结集于陵云寺,与嘉州隔岸对峙,并派军从东面渡河,夹击唐军,嘉州陷落。

  ① 《资治通鉴》卷244,太和三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4,太和四年十月。

  窦滂亲自率军在大渡河拒战,南诏派人诈和,当窦滂前去谈判时,南诏军士乘机强渡,窦滂临阵逃脱,黎州、雅州陷落。邛州军资皆为乱兵所掠。

  西川百姓都纷纷退入成都城。十一年(公元870年)正月,西川节度使卢耽修备守御之具,召募军士,并告急于朝廷。不久,南诏军进至成都城下,二月,开始攻城,城内军民固守。

  朝廷任命颜庆复为东川节度使,统一指挥援蜀之兵。庆复进军至新都,大败南诏军队。南诏以援军将至,竭尽全力攻城。援军进至成都城下,攻打南诏军,南诏军被迫撤退。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十一月,南诏进攻西川,在大渡河上修筑浮桥渡河,唐守军黄景复在其半渡时出兵拒战,大败之。蛮军分兵在上下游20里处各做浮桥,乘夜而渡,黄景复伏兵于路,诈败而退,敌军全力追击,被唐伏兵击溃,唐军追至大渡河南岸。十二月,南诏攻克黎州,入邛崃关,攻打雅州。由于成都城守备完固,朝廷又发兵救援,南诏军至新津而退。

  二年(公元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发兵5000追击南诏军队,在大渡河大败之,杀获甚众;又修复邛崃关和大渡河的垒栅,在戎州马湖镇、沐源川筑城,防备南诏入侵。三年(公元876年),又修筑了成都城的外城。

  此后,由于连年征战,唐诏双方损失都很巨大,南诏求和,唐亦许之。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唐嫁公主与南诏和亲。

  八、唐末农民战争

  (一)唐末形势

  唐末,社会问题逐渐增多,社会危机重重,民不聊生,于是民众为了生存,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起事。

  1。裘甫的浙东起义

  唐后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八道,这一地区的民众负担也就格外沉重,终于在浙东暴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

  (1)裘甫起事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二月,裘甫在浙东率百余人起事,攻下象山(今浙江象山),进逼剡县(今浙江嵊县),明州(治所在今浙江鄞县)

  为之城门昼闭,浙东大震。浙东观察使郑祗德立刻派讨击副将刘勍和范居植率兵征讨。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正月,浙东官军被裘甫击败,范居植战死,刘勍只身逃脱。裘甫率众乘胜攻克剡县, 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①二月,郑祇德又派沈君纵等3人率新召募的500名士兵攻打裘甫。裘甫在剡西的三溪设下埋伏,大败官军,3员唐将皆战死。

  郑祇德在连败之后,急忙向朝廷告急,同时求救于邻道。浙西派牙将凌茂员率400人、宣歙派牙将白琮率300人赴援。但郑祇德将援军召入观察使府中以自卫,而不出兵攻讨裘甫。裘甫连战连胜,声威大振, 于是山海诸盗及他道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分为三十二队。……群盗皆遥通书弊,求属麾下。(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振中原。 ①裘甫分兵四出,攻克了唐兴、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并进围象山。

  (2)双方战略面对浙东的这种形势,朝廷调任王式任浙东观察使,主持讨击裘甫事宜。

  懿宗问王式攻讨方略,王式分析了浙东起事给唐朝廷带来的危胁,他说:兵多贼速破,其费省矣。若兵少不能胜贼,延引岁月,贼势益张,则江淮群盗将蜂起应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胜计哉。 ②王式的战略原则是要以重兵速战速决。朝廷征发忠武、义成、淮南等诸道兵归王式指挥。

  裘甫虽四出攻掠,但并无明确的战略目标,当他们得知王式率大兵前来攻讨时,大将刘暀认为不能再盲目出击。他建议裘甫: 引兵取越州,凭城郭,据府卒,遣兵五千守西陵,循浙江筑垒以拒之,大集舟舰。得间则长驱进取浙西,过大江,掠扬州货财以自实;还,修石头城而守之,宣歙、江西必有响应者。遣刘从简以万人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贡赋之地尽入于我矣。但恐子孙不能守耳,终吾身保无忧也.①

  ① 《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元年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元年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元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元年三月。

  他的战略计划是以越州为根据地、进而占据扬州、福建,割据一方。王辂主张 拥众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此万全之策.②他所谓的万全之策,并无战略目标,只是苟延岁月而已。

  裘甫由于畏惧官军,对以上两种战略主张未能作出明确选择。在军事行动中,也没有什么实际的部署与准备。王式到任后,整饬军政,开仓赈济,组建骑兵,并分兵讨击。东路由宣歙将白琮、浙西将凌茂贞率其本军,韩宗政率领土团,共千余人,石宗本率骑兵为先锋,从上虞赶赴奉化,解象山之围;西路军由义成将白宗建、忠武将游君楚、淮南将万璘率其本军,会合台州唐军,直奔新昌、唐兴。

  五月,东路军在南陈馆大败裘甫,裘甫率众回到剡县。西路军也随之追到。王式得知裘甫回剡县,立即命东路赶往剡县,与西路军会合,夹击裘甫。

  六月,官军围攻裘甫。裘甫欲以诈降突围,但未能成功,反被官军生擒。其部将刘从简则乘官军大意轻敌之机,率500多人突围,奔大兰山,据险自守,七月,被官军攻克。

  2。两淮民众起事

  (1)桂林戍卒兵变两淮民众起事是以桂林戍卒兵变北归为导火线的。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朝廷命徐州兵南戍桂林,以防南诏北侵。按规定,戍卒3年一替,这批戍卒已戍边6年,仍不放还。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七月,他们发动兵变,推庞勋为首,擅自北归。

  他们本想从湘潭、衡山而直接回到徐州,但因遭到山南东道节度使严铉的阻击,改由沿江东下,经浙西进入淮南,再渡江北上。九月底,到达泗州。

  正当庞勋率戍兵北归时, 淮北大水,征赋不能办,人人思乱。及庞勋反,附者六七万.①徐州刺史充武宁节度使攻讨庞勋,庞勋在十月攻克宿州,又击败徐州军,乘胜攻克徐州。庞勋分派诸将,率兵守濠州、泗州、宿州, 自余要害县镇,悉缮完戍守。……愿效力献策者远近辐凑,乃至光、蔡、淮、浙、兖、郓、沂、密群盗,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 ,以至于 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鉏首而锐之,执以应募 ,②投奔庞勋。

  朝廷命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发诸道兵共20万归属3帅统领。沙陀、吐谷浑、达靼等部亦率兵参战。

  庞勋以 泗州当江、淮之冲 ,十二月攻占淮口,阻断了漕运,分遣其将南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北攻沂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沂)、海州(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先后攻克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和州(今安徽和县)及沭阳、下蔡、乌江、巢县等地。

  (2)两军决战闰十二月,南线戴可师率兵3万渡过淮河,庞勋部放弃淮南之地。戴可师的战略是克占淮口,进而解沙州之围。官军包围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庞勋派王弘立率兵数万急行军向官军发起攻击。官军未及列队迎战,即被击溃,戴可师等被杀死。庞勋乘胜进围寿州,阻断了经寿州上溯淮水而入颍水、汴水的交通路线。

  ② 《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元年三月。

  ① 《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② 《资治通鉴》卷251,咸通九年十月、十一月。

  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康承训率诸军7万余人屯于柳子之西,阻截庞勋西进。二月,王弘立率3万人渡过濉水,夜围官军于鹿塘寨。但沙陀骑兵突然从左右突围而出,义军阵营被冲乱。鹿塘寨中官军也乘势出击,王弘立单骑走免。三月,康承训乘胜进围柳子(今安徽永城东南)。柳子镇处在运河边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徐州的西大门。屯守柳子的义军姚周部被承训击败。四月,庞勋征兵3万,亲自率部到北线,在丰县向官军发起冲击。

  击退官军后,进一步西击康承训,结果惨败,溃归徐州。

  此时,南线官军马举率所部3万人渡过淮河,欲解泗州(今江苏盱眙)

  之围。其时西线的王弘立也败归泗州,与吴迥部继续围攻泗州,却未能抵挡住马举的进攻,王弘立战死,吴迥退守徐城(在沙州西北)。六月,马举从泗州沿淮水西攻濠州(今安徽凤阳),攻克了招义、钟离、定远等县。七月,康承训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北伐曹翔进击丰县、沛县,官军从北、西、南3线加紧了对徐州的围攻。坚守宿州的张实向庞勋写信,提出战略对策: 今国兵尽在城下,西方必虚,将军宜引兵出其不意,掠宋(州)、亳(州)之郊,彼必解围而西,将军设伏要害,迎击其前,实等出城中兵蹙其后,破之必矣! 庞勋采纳了他的建议,于七月底率兵2万向宋、亳进发。

  当他尚未进至宋、亳,坚守宿州的张玄稔已投降官军,并率兵东进徐州。徐州守将不知张氏已降,将其放入城中。城外的康承训与张氏遥相呼应,攻陷徐州。庞勋到达宋、亳时,康承训回军追杀,大败义军,庞勋战死。守濠州的吴迥部在坚持半年之后,因城中粮尽,突围时全军覆没。

  浙东、两淮的民众暴动虽然失败,但却暴露了唐王朝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民众暴动将会发生。果然,5年之后,王仙芝、黄巢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终于彻底打乱了唐王朝的统治秩序。

  (二)黄巢领导的全国性民众暴动

  唐末,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灾荒连年,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但官府仍旧催逼租税,致百姓于水火之中。①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濮州(治今山东濮县)人王仙芝首先在濮阳(今河南濮县)聚众起事。同年七月,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黄巢组织数千人起事响应, 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②不久,起事者即由山东扩展到江淮一带,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1。转战关东、江淮——战略防御阶段

  (1)转战山东王仙芝起事后,率众攻克了濮州、曹州,十一月,朝廷命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5节度使、监军亟加讨捕和招慰。十二月,仙芝攻下了沂州。三年(公元876年)七月,诸道行营招讨使宋威在沂州(今山东临沂)

  城下大败王仙芝,仙芝逃去。宋威上报朝廷,说王仙芝已被打死,并令诸道派来的军队都返回原镇,自己也率兵返回了青州(今山东益都)。但过了不久,王仙芝又攻克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从今山东转移到了今河南平顶山一带,威胁东都。朝廷急忙征发部队,一方面保卫东都,一方面扼守汝(今河南临汝)、邓(今河南邓县)、陕州、潼关。具体的战略部署是:命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攻打王仙芝,命昭义节度使曹翔率兵骑5000与义成军守卫东都;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2000防守汝、邓一带的交通要道,防其南下。当仙芝进一步逼近汝州时,又命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选步兵1000,骑兵500守卫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今陕西潼关),以防其绕过东都自攻长安。朝廷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将王仙芝的势力局蹙在今平顶山一带,予以消灭,防其再次流动。九月,王仙芝攻克汝州,东都为之大震。之后,仙芝又克阳武,攻打郑州。朝廷急忙派人招降,授以官爵。同时昭义军在中牟(今济南中牟)挫败了仙芝继续北上、攻打东都的势头。

  (2)转战江淮王仙芝在中牟受挫后,看到东都一带官军力量甚强,便调转军锋,南攻唐州(今河南汝阳)、邓州。之后,兵分两路,西南路于十一月继续南下,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复州(今湖北沔阳),进而转向东北,破安州(今湖北安陆)、随州(今湖北随县)。东南路则相继攻陷了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黄州(今湖北黄冈)等地。

  王仙芝率部南下江淮间,河南的官军尚以防守为主,不及追击南下。而江淮 诸州府兵不能讨贼,但守城而已.①江淮是唐财源所在,又处于南北交通的中介地区, 若使贼陷扬州,则江南亦非国有。 ②于是,淮南节度使刘邺向朝廷请求援助,以保江南,感化军节度使薛能选精兵数千前去援助。

  王仙芝在率军攻打蕲州(今湖北蕲唐)时,宰相王铎、刺吏裴渥招降仙芝,但由于黄巢反对而作罢。攻克蕲州后,王仙芝、黄巢分道,各自备战。

  ① 参见吴宗国《唐末阶级矛盾的几个问题》(载《北大学报》1984。3。)。

  ② 《资治通鉴》卷252,乾符二年六月。

  ① 《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② 《资治通鉴》卷 252,乾符三年十二月。

  四年(公元877年),王仙芝攻陷鄂州(今湖北武昌)、安州、随州。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其子率兵救援随州,战败而死,朝廷派李昌言率凤翔500骑兵赴援。王仙芝又转战复州、郢州,迫使救援裹州的宣武兵从申州、蔡州的小路逃回。五年(公元878年)正月,王仙芝率兵渡过汉水,攻掠荆南。但此后却连连受挫,二月,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再次失利,伤亡5万余人,仙芝也战死,尚让率余众投奔了黄巢。

  (3)转战曹濮黄巢在蕲州城下与王仙芝分手后,决定北上,攻打曹、濮。其时,朝廷将主力用于对付王仙芝,忠义、宣武、感化等军又抽调一部兵力去浙江镇压王郢的起事,曹濮空虚。四年(公元877年)二月,黄巢攻克了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杀天平节度使薛崇。三月,攻克沂州,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七月,围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张自勉率忠武兵救援,义军受挫,解围而去。十二月,攻克匡城(今河南长垣)、濮州。在攻打亳州(今河南亳县)

  时,尚让赶来,他们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设置官署。

  五年(公元878年)三月,黄巢率军西进,经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攻打宋州、汴州,前后袭击了新郑(今河南新郑)、叶县(今河南叶县)、郏城(今河南郏县)、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处,又迂回到今河南许昌一带,威胁东都。唐廷再次部署,防守东都,黄巢却乘机率兵转向江南。

  (4)挥军南下唐朝官军在山东河南力量强大,黄巢很难打开局面,于是再次率军南下,向官军力量薄弱的南方发展。

  黄巢从今河南许昌、平顶山一带南下 大掠淮南,其锋甚锐 ,①兵众达10万之多。同年秋,从和州(今安徽和县)渡过长江,到达安徽东南部,进攻宣州(今安徽宣城)未克,随即转战浙西,进击浙东,攻打杭州,未克,又转攻越州(今浙江绍兴),生擒越州观察使崔璆. 由于受到镇海节度使高骈大将张璘、梁缵的阻击,放弃越州,开山路700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

  六年(公元879年)正月,张璘、梁缵分道进击黄巢,其部将秦彦、毕师铎等大将先后降唐。黄巢继续南下至广南。五月,攻陷广州,并转攻岭南诸州县。

  朝廷任命宰相王铎为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任命李系为副都统、湖南观察使,率兵5万屯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以塞岭北之路拒黄巢 ,欲阻击黄巢的北上,以便消灭之于岭南地区。

  ① 《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② 《旧唐书》卷200下,《黄巢传》。

  2。北攻洛阳、长安——战略进攻阶段

  黄巢攻下广州后,曾一度 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 ,②但其所部大多为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 士卒罹瘴疫死者什三四,其徒劝之北还以图大事 ,③于是黄巢决定北上。

  黄巢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他们编了上千只大木栰,乘栰沿湘江而下,经永州(今湖南零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到达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唐南面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李系拥兵10万在此拒阻,但1日之间即被黄巢攻克,李系狼狈逃到郎州(今湖南常德)。尚让乘胜率众进逼江陵。当时唐各路援军尚未结集,镇守江陵的官军不足万人。王铎命刘汉宏守江陵,自己则退到襄阳(今湖北襄樊)。王铎走后,刘汉宏即纵兵大掠江陵而去,黄巢进据江陵。

  十一月,黄巢北上襄阳。刘巨容与江西招付使、淄州刺史曹全晟合兵,于荆门设伏击败黄巢,黄巢、尚让收集余众,渡江东走。

  黄巢渡过长江,攻下了鄂州(今湖北武汉)的外城,并连取饶州(今湖北波阳)、信州(今江西上饶)、池州(今安徽贵池县)、歙州(安徽歙县)、衢州(今浙江衢县)、杭州等15州,众至20万。广明元年(公元880年)

  三月,淮南节度使高骈派其将张璘攻打黄巢,屡战屡捷,朝廷为此而任命高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传檄天下,广征士兵,得7万人。四月,张璘渡江攻打义军王重霸部,迫使其投降。黄巢退保饶州,张璘又攻克饶州,黄巢再次退屯于信州。当时这一地区正流行疫病,义军士兵多死。黄巢派人贿赂张璘,要其缓攻,同时请降于高骈。高骈欲独吞招降义军之功,上报朝廷,请已结集到淮南的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军队退回。官军退后,黄巢拒降,高骈大怒,命张璘进击,被黄巢打得大败,张璘战死,义军声势又振。

  六月,黄巢军先后攻克了睦州(今浙江建德)、婺州(今浙江金华)、宣州(今安徽宣城)。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渡江,包围了天长(今安徽天长)、六合(今江苏六合),兵锋甚锐。高骈命诸将自守,并请朝廷派兵防守淮河,以阻击黄巢渡淮北上。朝廷命河南诸道发兵屯于溵水(今河南漯河一带),命泰广节度使齐克让屯于汝州(今河南临汝),阻击黄巢,保卫东都。东南行营副都统曹全晟欲在淮南阻击黄巢,被义军包围于泗州(今江苏盱眙),高骈拥兵不救,泗州被击破,淮南防线彻底突破。这时,派往溵水的徐州士兵发动兵变,屯于溵水的各军纷纷退散,淮河北岸防线也全部崩溃,黄巢乘势渡过淮河。

  十月,黄巢攻克申州(今河南信阳),进入颍(今安徽阜阳)、宋(今河南商丘)、徐、兖地区,东都洛阳暴露在义军的攻打之下。

  面对这种形势,唐大臣中有的主张守潼关,有的主张退到四川,最后,僖宗决定守潼关。十一月,黄巢攻克东都,进逼潼关。潼关旁有一条山谷,平时无人行走,官军也未设防。黄巢一边攻打潼关,一边派人经这条山谷绕过潼关,两面夹击,官军大败。义军长驱直入。潼关失守,长安无兵,僖宗匆匆离开长安,逃往西川。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3。大齐与唐对峙长安——战略相持阶段

  (1)长安之战黄巢占长安后,凤翔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凤翔)郑畋一面伪降黄巢,一面完城堑,缮器械,训练士卒,秘密联络诸道合兵进击黄巢。

  ③ 《资治通鉴》卷253,乾符六年十月。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正月,僖宗在汉中,命高骈攻讨黄巢,高骈拒不出兵。二月,黄巢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攻打邓州(今河南邓县)。

  三月克之,义军屯于邓州以扼荆、襄。黄巢又派尚让、王播率兵5万西攻驻于凤翔的郑畋,但被郑畋击败。沙陀首领李克用也率部南下勤王。

  四月,唐弘夫屯兵于渭北,王重荣屯兵于沙苑,王处存屯于渭南,拓跋思恭屯于武功,郑畋屯于盩至(今陕西周至),各军同进,攻打黄巢。黄巢则主动撤出了长安。

  官军进城后,卸甲释兵,大掠金帛。黄巢探知官军军容不整,又无后援,便回军攻杀,大败唐军,重新占据了长安。

  (2)唐军围攻长安五月,已投降黄巢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与监军杨复光联络,准备起兵攻打黄巢。当时秦宗权占据着蔡州(今河南汝南),杨复光派人与之联络,约定一同起兵。忠武军分作8支,大败黄巢守将朱温,攻占邓州,并乘胜追击至蓝桥(今陕西蓝田东南)。昭义节度使高浔与王重荣合兵攻克华州(今陕西华县)。六月,黄巢派兵攻打驻屯于兴平的邠宁军朱玫,朱玫退屯奉天。

  西川军李鋋率兵万人,巩咸率兵5000进屯兴平,屡败义军。七日李孝昌、拓跋思恭屯兵于东渭桥,黄巢派朱温拒击。八月黄巢部将李详在石桥与官军交战,官军大败,逃奔河中,李详乘胜攻克了华州。九月,朱温、尚让率军在东渭桥与李孝昌、拓跋思恭所率官军交战,官军不利,引兵撤退。十一月,孟楷、朱温袭击驻屯于富平的鄜、夏2军,大败之。

  二年(公元882年)二月,朱温攻克同州。四月,王铎率两川、兴元的部队屯驻于灵感寺,泾原兵屯于长安之西,易定、河中兵屯于渭北,邠宁,凤翔兵屯于兴平,保大、定难军屯于渭桥,忠武军屯于武功,准备攻打长安,黄巢的势力被压迫在同、华一带。当地百姓为避战乱,纷纷出逃,长安城中的粮草日少一日。六月,黄巢率军攻打兴平,兴平诸军退屯奉天。九月,黄巢的同州刺史朱温向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投降,不久,华州亦降。十一月,王铎又召李克用率兵南下至河中。十二月,李克用在夏阳渡河,屯军于同州。

  黄巢陷入了全面被动的局面。

  4。率众败退——战略退至失败

  三年(公元883年)正月,李克用将李有贞在沙苑击败义军。二月,李克用进兵乾阬(在沙苑西南),与河中、易定、忠武的军队会合,尚让率15万人屯于梁田陂,两军殊死决战,义军大败。黄巢派王蟠袭取华州,李克用进围之,并分派骑兵据守渭北。黄巢在几次作战不利、军粮已尽的情况下,准备退出长安。三月,派尚让救援华州,被李克用、王重荣击败,官军进至渭桥。四月,克用与忠武、河中的军队向长安推进,与黄巢军大战于渭,三战三捷;义武、义成等诸军继进,黄巢军大败。初八,克用从光泰门进入长安,黄巢力战不敌,撤出长安,经蓝田进入商山。

  黄巢派其将孟楷率万余人为先锋,攻打蔡州,守将秦宗权投降,但在进一步攻打陈州时,被守将赵犨击败。黄巢亲率大军围攻陈州,并分兵攻掠黄河以南的许州、汝州、唐州、邓州等数十州。十二月,赵犨向邻近节镇求救,周岌、时溥、朱全忠赴援,但仍不足以与黄巢为敌,于是又求救于李克用。

  四年(公元884年)正月,李克用率军自陕、河中渡过黄河来赴援,与许、汴、徐、兖之军会合于陈州,当时尚让屯于太康,四月,被官军攻克。

  屯兵于西华的黄思邺也被官军击走,而黄巢围攻陈州达10个月之久,仍未能攻克。太康、西华兵败后,黄巢退屯于故阳里,朱全忠也退回汴州。

  五月,连日大雨,黄巢营垒漂没,不得不向东北方的汴州退却,尚让也率5000骑兵向汴州逼近。克用与忠武军从许州出发,赶来赴援。初八在中牟北面的王满渡,乘黄巢军正在渡河之机,打败黄巢。黄巢率众北走,在封丘再次失利,东奔兖州。时溥派其将李师悦率兵万余人追击。六月,败黄巢于瑕丘。黄巢所部殆尽,在退到狼虎谷时被其外甥林言所杀。

  这次农民大暴动,自北向南,又从南往北,扫荡了大半个中国,给唐政府以很大的打击。各地节镇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朝廷再也无力控制藩镇,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瓦解。

  九、唐朝府兵制的盛衰①

  (一)唐初府兵的恢复及组织

  1。十二卫与十二军

  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即任命元从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仍隋制。唐初十六卫的组织都已恢复,分别任命了军将,但这仅仅是官名的恢复,并不是当时军队的组织系统。十二卫所属的骠骑、车骑将军也是领兵官的官衔,其所统之兵实际上大多属于建成、世民、元吉三王府,十二卫大将军一般也是尊崇的名号。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关中部队进行整顿,置十二军,统领关内诸府。具体办法是把关中分作12道,诸道都有骠骑、车骑府。次年,十二军各立军号,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邠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宣州道为天节军。军有将、副各1人,以督耕战。下有坊,置坊主1人,由本坊五品勋官担任,负责检查户口,劝课农耕。六年一度废止十二军,八年由于突厥入寇,重又设置。这种分道分军,以督耕战,劝课农桑的军队组织体系,是一种战时的、居民军事化的组织系统,因为它不仅包括军人,而且包括了民户。

  他们一般都驻屯本地,但有时也调驻别处。

  十二卫、十二军之外,建成、世民、元吉三王还各开府领兵。当李渊起兵于太原时,建大将军府,置左、右三军,长子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次子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统军,另有中军,由元吉统领,镇守太原。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东宫有左、右三卫府,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军府、帐内府,分掌亲勋卫及外军,其统领系统与十二卫、十二军不同。

  当时的禁卫军是由太原起兵时的3万元从兵充任,称为元从禁军。它负责京城及皇城的戍卫工作。

  以上几种部队虽属不同的统领体系,但其军将则可互任,十二军军将可由三王府的军将出任,他们亦可带兵宿卫。

  2。骠骑、车骑的分与合

  唐在建国过程中,为了笼络武人,一方面提升武人的职位,一方面提高军将的官号。把鹰扬郎将、鹰击郎将改为军头、府副,其上是统军。后又加 将军名号,称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当唐朝逐渐稳定后,又力图将军将名号降低,骠骑将军在唐初使用了六七年后,又称为统军,再过六七年,又降称都尉,并固定下来。

  唐初的军府称作骠骑将军府,以骠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车骑将军为其副职;此外还另有车骑将军府,以车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与骠骑将军府并存。虽名位较低,但在军事组织系统上仍是平行的机构。这是武德三年以前的情况。此后,只有三卫(亲卫、勋卫、翊卫)中仍保留骠骑、车骑两府。

  到武德七年,三卫中骠骑、车骑的名号都统一改为中郎将,车骑将军成为骠骑将军的副职,二者分设军府的情况不复存在。

  ① 本章参见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全盛

  1。军府名称与折冲地团

  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军府的长官改称为折冲都尉,军府的名称也确立为都尉府,简称折冲府。折冲都尉的名号略低于隋的鹰扬郎将,其实际职权也有所降低,州或郡的长官虽不直接管辖折冲府,但点兵、发兵、练兵等事务,刺史或太守都要参与。军府的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

  折冲府分布在各地,即就其所在区域,因地定名,比如,京兆府的云阳县有甘泉山,汉代曾于此设甘泉宫,此地所设之折冲府即名为甘泉府。长安城内的永乐坊内设置的折冲府即名永乐府。各个折冲府的兵源和军人家室居住有一定范围,叫作 地团 ,即在一定地域内立为团伍,其户籍属于州县,其军籍属于折冲府,其地域区划,类似州县的境界。折冲府地团的大小并无一定,依折冲符分布的疏密和兵役轻重的情况而定,没有设立折冲府的州县就不存在地团。兵役重、兵源多的,折冲府设立越多,地团区域就小。反之,则地团区域越大。

  军人分居于地团之内,与民户杂居,不脱离本土、本业,平时同一般居民一样劳作,在上番、教阅时,才分别集中于折冲府或上番所在的京城或征戍所在的地区,执行军事任务,过军人的生活。到京师上番的府兵,集中屯聚于军营内,家属不再随营。

  2。卫府组织与分布

  唐因隋旧,以卫统府, 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①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所领的折冲府都不集中在一个地区,比如,左右骁卫所领折冲府分属京兆、河东、河南、江南、山南诸道,左右武卫所领折冲府分属京兆、河东、河南、山南诸道。一个卫所领折冲府分散各地,军将不易专其兵。卫大将名位虽高,但在平时仅统领所属上番卫士宿卫京师,战时受命出征,其军队由朝庭从各卫及募兵中调遣。就一个道或一个州而言,折冲府虽多,但其所隶属的卫、率不尽相同,如河南道74府,分别隶属于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圣卫等,平时上番宿卫事务与统领系统不同,战时受皇朝调遣接受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的指挥,而所隶行军元帅或总管,往往不是本卫将军,这样就不易形成割据势力。

  而且卫大将军和地方长官都无调遣军队之权,即使在教阅集中时,由于各自统领系统不同,也可收到互相牵制之效。

  唐代折冲府的组织和编制已制度化。折冲府分作上中下3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一个折冲府,上等有6个团,中等有5个团,下等有4个团。每团下有2旅,每旅下有2队,每队下有5火,每火有10人组成。队和火的人数一般是较固定的,团旅在战时有时会根据这种平时编制有所调度,如以3旅为1统,或以3团编成2统。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折冲府,总人数为1500人,下设5团,每团300人,下设3旅。

  唐朝折冲府最多时达到630多个,其分布范围很广,但具体到各地,又或多或少,差别很大,极不平衡。折冲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城附近,关内道占了近20%,关内、河南、河东占了80%,这就是所谓 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 ①的强干弱技政策。

  ① 《新唐书》卷50《兵志》。

  折冲府的廪禄、器械、马畜、廨宇、田园、食料、卒伍籍帐、宿卫、征防、番第以及官吏考课、勋阶等有关事务,都直接上隶于卫。府兵的调遣、征发,掌握于兵部,但须皇帝下勅书,兵部与诸卫亦不得专决。在发兵、练兵、查阅军备、点兵时,地方官负有责任。发兵的兵符下达后,要由州刺史与折冲对证核查,练兵时地方官要检查、督促,军备的淘汰、补充,刺史也要参与核实,点兵是以每户的男丁多少、贫富强弱、财力高下为依据的,而民户户籍由地方官掌管,故点兵也非地方官参与不可。

  3。府兵的主要任务

  府兵的主要任务,一是上番宿卫京师,二是征防。宿卫京师是按番来进行的,一般来说距京师500里内的折冲府为5番,1000里是7番,1500里是8番,5番是指一个折冲府的兵分作5组,轮番执勤。7番是分作7组,上番期限均为1个月。例如上府1200人,5番则每次派出240人,7番为171人,8番为150人。500里内5番,一年两次承番还不足,其在京城宿卫每年平均要有66个实际天数,加上两次承番旅程往返的日数,如距京城500里的一个折冲府,卫士往返和休息时间约为24天,两次为48天,加上实际上番日数66天,共计114天,仅为3个月。7番,每年平均上番实际天数为52天,旅程和休息时间约为84天,共136天约为4个月。由于上番宿卫花在旅程上的时间较长,距京城较远的折冲府可以交钱免番,大约要交两、三千文钱。

  府兵本身有内府、外府之分,相沿为内军、外军,内府指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其余则为外府。内府三卫由势官子孙担任,可以宿卫内庑,称为内仗。凡朝会、出行,三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等兵交错立仗。

  京城诸门及京师诸衙由十二卫负责宿卫。三卫每月上番者数千人,诸卫上番者近10万人。不领府兵的左右千牛卫可以带刀升殿护卫。

  宿卫又有南衙、北衙之分,十六卫是南衙,禁兵属北衙,南衙由宰相掌管,北衙则由皇帝亲自命将统领,禁兵主要为羽林屯兵,屯于玄武门,又称北门屯兵,最初由太原起兵的元从3万人担任。贞观时择其中善射者于北门长上,称为百骑,又置北衙七营。百骑扩充后,择其中骑射兼优者为飞骑,后发展为千骑、万骑,成为左右龙武军,高宗时还另有左右羽林军,肃宗时又成立左右神战军,总称北衙六军。

  征是征行,指临时派遣,防则有固定番期。自从隋代实行军民同籍之后,军队就开始居民化了,唐代的折冲府制度更为严密,军人平时劳作,该上番时上番,有事则临时被调遣,已完全居民化了。换言之,军人成了一种予备兵,而非职业兵。这不利于全国防御。于是,有镇、戍、守提的体系,即在军事要塞或边防要地屯驻军队,这部分军队是常备军,主要由府兵担任,也是分番上防。一般都是连续两年服役,每年的十月,新旧人员交替。有战争时,要征调府兵参战,但在各种战役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往往与地方兵、边防兵、临时召募的士兵结合在一起作战,但府兵在其中却是中坚力量。

  ① 《陆宣公秦汉》卷八《议关中事宜状》。

  4。府兵的拣点、训练及其负担

  唐代府兵的拣点,有资财、能力、丁口3项标准,尤重资财的比较与先择。按照法令,亲、勋、翊三卫要从二至五品官员的子孙中选拔,一般折冲府的府兵则从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百姓中未负担其劳役的人员中选拔。

  具体在选拔时首先要看资财,财富者先取;资财相同,则看应选者本人的能力,能力高者先取;能力相同,再看其家丁男的人数,丁男多者先取。府兵每3年拣点一次,一旦被点则终身为兵。一般从21岁入伍到60岁才能退伍。

  府兵平时居家,有练习武事的任务, 居常则皆习射,唱大角歌 ,①这是最基本的两项,每年上番时还要集中教阅,并要考察平时练习的成绩,此外,每年冬季,还要有一次试阅,每年冬季,折冲都尉把自己所属的士兵分作左右两队,由两个校尉带领。两队相距百步,每队又各有10组步兵,1组骑兵。两队都要卷起矟幡,展开刃旗,相对散立。角手在吹完第一遍大角时,两队都要将本队人马依阵法排列整齐,第二遍大角吹完,都要偃旗矟、解幡,第三遍大角吹毕,都再举起旗矟,这时左右两队带队的校尉击鼓,两队人马合噪而进。右队队校击钲,其队要稍稍后退,左队则跟进到刚才右队站立的地方,右队队校击钲,其队也稍退,右队则前进到刚才左队站立的地方,右队队校再次击钲,其队归复原位。左队再进战,这时两队都同时击钲,两队就各归原位。大角再吹第一遍,两队士兵都卷幡、摄矢、弛弓、匣刃,吹第二遍,两队都举起旗矟,向前进走,吹第三遍,两队都再退回。训练的这一天,要合围打猎,猎物归己所有。唐代两军作战时,都要列阵,这从前面所讲的历次战争即可知晓。阵法也是平时训练的一个主要项目,以上所述阵法的练习虽很机械,但在战时却是根据这种最简单的阵法来加以变换,组合出更多更复杂的阵势。兵士对旗鼓都要很熟,吹大角时有词有曲,不了解词曲,就无法辨明军令,平时 唱大角歌 ,其意义即在于此。

  宿卫京师的府兵平时要教射,冬春要讲武或狩猎,这在太宗、高宗时几乎每年都进行。讲武有直、方、锐、曲、圆五阵,五挑而五变,狩猎较为灵活。

  折冲府常备有征行器仗和马匹等,府兵出征时,除重兵器(甲、矟、弩、矛、具装等)和战马外,其它如弓、箭、刀、楯、短矛、资装等都由府兵自备。每火10人,要自备6匹驮马,用于军事运输,还要具备马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各1把,甲床两张,镰3张。一个队有5火,共50人,要自备火钻1个,胸马绳2条,首羁、足绊各3个。每个士兵要自备弓1张、矢30,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各1个,麦饭9斗,米2斗。士兵将这些东西备齐后,交给折冲府统一蓄存,到用时再发给他们。征防在路上所需粮食,由官府供应,一般士兵在征行时还要随身携带一些钱和绢。被点为府兵后,可以免其本人对国家的其它负担,但可依常人一样按均田令授田。

  ① 《旧唐书?职官志》。

  (三)府兵制的破坏

  1。禁军地位的提高及取代府兵宿卫

  前已述及,京师的宿卫工作是由府兵与禁兵共同承担的,但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京城的守卫,禁军则主要负责宫城的守卫。太宗、高宗、武后时,都曾扩大禁军的力量,成立于高宗时的左右羽林军只是 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①武则天时,又扩充禁兵,并置仗内六闲,其一为飞龙,以宦官为飞龙使。则天和韦后当政时期,充任左右羽林大将军的,都是其本家或亲信,羽林大将军的荣宠与地位非诸卫大将军所能比,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诛 二张 ,逼武则天还政于唐也是争取到了羽林军的支持。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玄宗率万骑入北军,废杀韦后。在这一系列政变中,禁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初人们之所以愿意充任府兵,是由于任府兵后,出征打仗一旦立功,即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孙入仕,免除赋役。

  到高宗时,这种勋官授得太多、太滥,官府不再依名兑现,立军功就不再有实际意义,加上到京师宿卫的府兵,往往被官宦人家役使如同僮仆,其社会地位一落千仗,况且兵役本来就是一次非常沉重的负担,要自备资装,还要耽误农时,这远远比一个普通百姓的负担要重得多,因此从高宗以后,人们渐渐都不愿充任府兵,力图逃避兵役。

  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命令从宿卫京师的府兵中挑选优秀者充任羽林飞骑等禁军。十年,张说又建议,官府出钱召募壮士充任宿卫,是为骑。第二年,又命尚书左丞与京兆、蒲同、岐、华州长官,选府兵及白丁12万,分隶十二卫,每卫万人,分为6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习射,皆免征镇赋役,资粮由官府供应,这使宿卫京师的府兵也成了募兵。十六年,骑弩手并入左右羽林军飞骑,只存步兵、骑兵的弓箭手,其作用与地位大为降低,宿卫兵已禁军化了。至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终于停止折冲府上下鱼书,从法令上正式停止其上番宿卫。宿卫之兵不再分番,而完全成了职业兵。

  2。府兵征防任务的消失

  唐太宗时期,屡次用兵边地,征服了周边民族,所以居民化的府兵可以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动不经岁。但高宗、武后时,突厥再次复兴,契丹、奚等部族也不断南下扰边;青藏高原上吐蕃也开始兴盛,唐与吐蕃对峙。先前的府兵制是战争发生时,临时征集府兵,出征攻战,兵罢则散归原地。平时,仅有镇、戍、守提等不足10万兵力分布于各地的交通要道、军事要塞。

  在新的边疆形势下,这种府兵制不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每次征战之后,都要留一部分军队镇守。这种情况早在太宗时就已出现,如平定高昌后,留兵1000人镇守。高宗、武后时,为防御周边部族的侵扰,专门派驻军队,这种长期屯驻于边地的情况,是亦农亦兵的居民化府兵所无力承担的,它要求有职业兵来承担。于是,官府就出资召募军队,前去屯守,年限是2年至4年,但是由于往返路程很远,允许士兵的家属同去,住于防地,士兵也可以长期屯戍,不必再定期更换。从军队的性质上说,他们已是职业兵。从征兵的方式上讲,他们是由官府出资雇佣的募兵,但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带有强制性。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唐廷又不断调整屯防部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就是十大节度使的设置。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主要防御对象,同时又互相配合。这种召募而来的士兵不再被称作卫士或府兵,而被称作 健儿 或 长征健儿.府兵征防的任务渐渐被 健儿 这种职业兵所取代。

  总之,唐代府兵制的破坏,有其内在的原因,如自备资粮、社会地位等,但作为国家的强制力量,不可能因为这些内在因素而致使折冲府无兵可交,进而迫使朝廷停止其上番宿卫,而是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即新的边疆形势,使居民化的府兵不得不向职业兵转化,这才是府兵制破坏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武后时,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① 《新唐书》卷50《兵志》。

  十、唐朝的军事思想和著作

  (一)将帅用兵的特点及其军事思想

  1。唐太宗李世民

  (1)太宗的主要军事经历李世民(公元598~649)是唐第二代皇帝。高祖太原起兵后,率兵直取关中,李世民也随之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在唐的统一战争中,黄河流域进行的决定性战争,都是由他负责指挥的,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平定陇右,巩固关中根据地,是其第一大战。败刘武周,复代北,是其第二大战。太宗率兵东征王世充,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出兵救援,两支劲敌联合对抗唐军。战虎牢,下洛阳,为唐的统一奠定基础,是其第三大战。其后是决洛水,败刘黑闼。贞观年间,他主持了对突厥和对高丽的征伐。

  (2)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从李世民指挥的几次主要战争中,可以分析出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一些特点:第一,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点和弱点,并能很好的加以利用。例如,他在西征仁果时,因唐军刚刚被仁果击败,士气诅丧,所以坚守不战。两军对峙十多天后,伺对方军粮将尽之时,方才决定决战。与窦建德的决战也是如此,其时唐军兵力不敌建德,在双方对阵决战时,世民按兵不动,对方因此轻视唐军,并已疲倦时,突然发起攻击。

  为了能正确地掌握对方的情形,经常亲自出马,侦察敌情。他与世充邙山决战时,亲率几十名精骑,突入其阵,直冲其后,以此来侦察其军阵的厚薄、兵力的多少与强弱。

  第二,从战争的全局出发,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制定战略方针。在寻找战机、捕捉战机和创造战机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冷静的策略头脑,能当机立断。

  第三,善于选择战场,力争主动,在突击时能很好的选定主攻方向。当时战争大多是以阵地战为主,列阵的地形对双方至关重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并能有效地扼制对方的阵地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世民常常选择有利的战场后,坚壁以消耗敌人,给对方制造种种困难,待其军粮运输不济、士气低落时,相机出击。在出击时,也不平均使用兵力,而是以其精锐突击对方的薄弱部分,并以此为突破点,打乱对方的战阵,顺利击溃对方。

  虎牢之战,他从对方战阵中央突破,造成了对方大乱。番邑之战,当他发现东门宋老生军侧翼暴露时,就舍掉南门敌军而直冲东门宋军侧背,因而大胜。

  李世民曾经对其群下总结其战术特点时说: 朕自兴兵,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战,即知强弱。常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返击之,无不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 ①李世民的这一战术特点是与当时的作战方式密不可分的。第九章已讲到,当时两军作战,要先列阵。世民常常在双方交锋时,率数十骑精兵冲入对方阵中,横冲直撞,打乱其阵,为自己大军的全面击溃敌军提供条件。这种战术虽有奇效,但却十分危险。曾长期跟随李世民作战的淮阳王李道玄在将兵攻打刘黑闼时,就用此战术。但当他杀入敌阵时,因其副将没有马上指挥大军攻打敌阵而使道玄阵亡。

  第四,重视乘胜追击,穷追猛打,不让失败的敌人获得喘息之机。柏壁之战,1昼夜追击200里,1日8战,2日不食,3日不解甲。

  第五,善于运用自己的优良兵种——骑兵。在战事相持阶段,运用精骑来切断敌人的粮道;在主力决战当中,运用精骑突入敌阵或迂回敌后给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在敌方溃退当中,运用精骑的高速度来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2。李靖

  (1)李靖的生平李靖(公元570~649)是唐朝名将,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北)。他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得到其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的赏识。隋末,任马邑郡(今山西朔且)丞,曾与李渊一起出塞,攻打突厥。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察觉出李渊有反隋的图谋,于是就想到江都向隋炀帝报告,但由于兵乱而未能抵达,而被阻于长安。当李渊攻克长安后,本欲杀死李靖,但李世民为之求情,所以李渊赦免了他,世民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他跟从世民东讨王世充,由于军功而被授予开府。在唐太宗经略东都的同时,唐廷派他率兵进攻占据荆州的萧铣。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陈述进攻萧铣的十条策略,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行军总管,平定了萧铣,并任岭南道安抚大使,安抚岭南。

  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祏在丹阳起兵,唐廷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帅率兵讨击。李靖率兵稳扎稳打,先破其阻击之兵,轻骑袭取丹阳,平定了辅公祏. 七年(公元624年)唐在蒋州(今江苏南京)设置东南道行台,李靖出任行台兵部尚书。行台撤销后,改任扬府大都督府长史,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南下攻掠太原时,李靖统领江淮兵1万北上御敌,当时诸军皆不利,只有他一军独全。突厥退后,以李靖检校安州(今湖北安陆)大都督。唐高祖曾说 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盲,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①太宗即位后,前后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3000出击突厥。次年突袭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颉利逃遁,后被生擒,灭东突厥。唐太宗曾感叹说: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②李靖以功进封代国公,任尚书右仆射。九年(公元635年),负足疾而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西征吐谷浑。还朝后,以足疾为由,请求退职,谢绝宾客。

  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卫国公,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卒。

  (2)李靖的用兵特点从李靖平定萧铣,攻打突厥、吐谷浑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可以略窥其最主要的战略原则是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在具体用兵时,却着意于 出其不意.

  ① 《旧唐书》卷67《李靖传》。

  ② 《旧唐书》卷67《李靖传》

  在平定萧铣时,唐军结集于夔州,但正值秋水上涨,三峡一带危险万分,萧铣以为唐军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三峡,唐军军将也大多主张待江水落下再进兵。但李靖却出其不意,乘险而出三峡,直逼江陵,萧铣进退失据,只得投降。贞观三年出击突厥,时突厥尚强,而李靖出其不意,直抵恶阳岭。

  突厥认为 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 ,于是仓惶而逃。第二次出击,他利用唐使节前去慰抚,颉利可汗见使者而疏于防范之机,出其不意,大破颉利。

  虽然李靖用兵多出其不意而制胜,但却不尚冒险,这在攻打辅公祏的战役中表现最为突出。其时诸将建议绕过公祏的阻击而直攻其老巢——丹阳,丹阳破,则诸军自溃。但李靖认为这样做万一唐兵不能很快攻克丹阳,则会陷于腹背受敌的险境,主张稳扎稳打,先破阻击之兵,再攻丹阳。虽然在攻打突厥时孤军直抵恶阳岭,但这是以一旦受击可全军而退为前提的,绝非冒险。

  3。郭子仪、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在唐延平定安史之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将领,在平叛中,两人互相配合,战功卓著,在用兵上也各具特色。

  (1)郭子仪、李光弼小传郭子仪(公元697~781年)是华州郑县人(今陕西华县),开元中中武举登第,之后曾历任诸军使。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为朔军节度使,率兵东征,出单于府,收静边军,并击败了攻打河曲的叛军,收复马邑,打开了东陉关。次年,他保荐朔方军将李光弼率兵出井陉,两军会合于常山(今河北定县),经略河北。

  玄宗奔蜀,肃宗在灵武招集兵马,徐图恢复。郭子仪、李光弼奉命回师勤王,成为唐室兴复的两支最强的力量。十一月,郭子仪与回纥联合,平定了河曲(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巩固了朔方根据地。次年三月,子仪率军攻打河东郡,进击潼关, 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抄.①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被任命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以天下兵马副元帅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长安。安庆绪退守相州之后,子仪在东都经略河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安庆绪,官军溃败。宦官鱼朝恩趁机谮毁子仪,子仪被招回长安,以高官厚爵闲置之。

  以后,郭子仪曾在吐蕃入寇时被起用为关内、河东副元帅。由于他手握大兵,功高盖世,受到皇帝的猜忌,形势好转后,就再也未被委以重任。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是营州柳城人(今辽宁朝阳),其祖先曾任契丹酋长。他少善骑射,起家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安禄山起兵叛乱,郭子仪举荐他为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配合,攻打河北;潼关失守,他率兵返回太原固守。乾元元年又率兵南下,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官军溃退后,代宗命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入据洛阳。此后,主要由他指挥了平定史思明的第二次叛乱。

  ① 《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广德初,吐蕃入寇长安,代宗征召天下兵赴援, 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迁延不至, ①吐蕃退,任命他为东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不听,镇守徐州。二年(公元764年)死于徐州。

  史书大多把郭子仪的闲置、李光弼的不入朝归于宦官鱼朝恩等的中伤、离间。其实,这是当时皇帝有鉴于安史叛乱而对握兵之将猜忌所致,宦官不过是秉承主意而已。在肃宗尚未收复两京时,就曾对李泌说: 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②这已暴露出肃宗对功臣的猜忌,日后,郭子仪、李光弼会有如此结局就绝非偶然了。

  (2)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特点郭子仪用兵,能够充分发挥诸将的积极性。在作战时,并不在具体细节上一一安排,而是让诸将随机应变。在收复两京后,他就因被猜忌而闲置,后期的平叛活动主要由李光弼主持。

  李光弼治军严整,军纪严明,与郭子仪大为不同。河东兵崔众部为所欲为,屡次侮辱前任太原节度使。李光弼出任太原尹、北都留守后,崔部也归属光弼,但仍不以为意,当其到光弼处报到时,即被斩首,其军震慑,不敢再胡作非为。相州之战中,风沙突作,数步内不能分辨,唐军大溃,而独光弼军整众全军而归。

  在两军作战时,光弼指挥若定,临阵有很周详、仔细的作战计划。各将目标明确,彼此配合应援。光弼本人则重在督战,极少亲入敌阵作殊死交锋,这与太宗截然不同。在河阳之战中当史思明派兵前来攻战时,光弼让李抱玉守卫南城2天,若2日内他不赶来救援,抱玉可弃城而去。他与叛军在北城决战时,根据对方各处力量的强弱,分派将官,并具数拨给骑兵。双方交锋后,他在其后督战,有人后退立斩无赦。由于各位将军攻取目标明确,又在他的督战下奋力冲击,终于大败史思明。

  光弼用兵比较沉稳,绝少冒险。邙山之战,他布阵的原则是要进可攻,退可守;仆固怀恩由于不听命而被击溃。

  在战略决策方面,光弼也比较审慎,既不不顾实情冒险决战,也不慑于敌人的一时强大而一味退却。史思明率军南下,汴州失守,光弼面临的形势非常危急,既不同意因 东京帝宅 而盲目拒守,也未因叛军势盛而弃地500里,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双方情势,决定放弃东都一城,拒守河阳。

  史臣裴泊在论及郭子仪、李光弼两人时说,子仪与光弼齐名,但子仪威略不及光弼,而宽厚得人则光弼不及子仪,①可谓中肯之言。

  ①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

  ①参《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引史原裴泊曰。

  (二)唐朝的军事著作

  1。《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讨论用兵之道的对话,分上、中、下3卷,共98次问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原书早已亡佚,唐人杜佑在写作《通典》一书援引的《李靖兵法》即为此书,《问对》一书是宋代人根据《通典》的引语附会增益而成的。今人吴如嵩、王显臣在《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则认为《李靖兵法》是对李靖所著有关军事的几部著作的泛称,《问对》实有其书,并非宋人伪托或附益而成者。但宋初在修《新唐书》时未见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了李靖10部兵书,亦无此书,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现即以《通典?兵典》所引《李靖兵法》为主,参照《问对》一书,予以介绍。

  《通典?兵典》中的《李靖兵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述的:选择(士卒)、立军(指战时的军队组织)、法制(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杂教令(各种军队号令)、料敌制胜、间谍、敌退追奔、兵机务速、抽军(指撤退)、下营斥候并防押及分布阵、响导、先居要地及水草、审敌势破之、死地勿攻、总论其地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讲的是两军交锋时的实用战术。

  下面就其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作战的战略、战术主要是由将帅作出的,战斗胜负与其决策的正误密切相关。将帅要先 察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 ①不能盲目作战。怎样来判断对方虚实情况呢?李靖认为其 士马骁雄,示战以羸弱;阵伍齐肃,示我以不战;见小利佯为不敢争,伏奇兵故诱以奔北,……

  恣行间谍;讬以忠告;或执使以相忿,或厚贿以相悦;移师则减■,合营则偃旗;智足以及谋,勇足以及怒,非得地而不舍,非全军而不侵,以多击少,必取于晨朝,以寡击众必侯于日暮。如此则兵多诡伏,将有深谋,理须曲为防慎,不可失其规划。 在估量敌人的情况时,要与自己的情况相比照:将士哪方更和、兵械哪方更利、城池哪方更坚固、地形哪方更险要、军需供应哪方更丰足、哪方是以逸待劳等等。只有在分析清这些材料后方可用兵。如对方军士严整,军需充足,则自己要坚壁不战。这可以说是两军对垒时的作战原则。

  在打败敌人后,不能贸然以全军追击,野战部队不得追击,而是要命驻军分出一部人去追击,骑兵队、辎重队都不得轻意出动。如果我军被敌包围,撤退时要全军一起突围撤退。如果在与敌对峙时撤军,则要一队一队撤,队与队相距百步;尚未撤退之军要严阵以待,防止敌人乘机袭击;撤走时要慢慢退去,步步为营。

  在平时要积极训练,申明号令,练习阵法变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虽敌人有雷电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 ①如果没有防备,在有战事时,士兵就会张惶失措,将帅就会指挥失灵,丧失战机,以至于全军败溃。所以,要想能及时地把握住战机,就要训练士卒,纪律严明,这样才可以不变应万变。

  地形在战斗中至为重要, 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②对双方都有利的地方,对方一定会来抢占,我方则让出其地而在周围设下埋伏,以伏击之。

  彼此都不利的地方,要佯装奔走而引诱对方,待其出兵至一半时,回军猛击。

  平坦之地要用骑兵,险隘之地则要派步兵前往。中间山谷,两边险要,山岗林立,则不易动用骑兵,而宜用弓弩等作战。芦苇深草之中,则宜用火攻。

  凡此等等,都是用兵将帅宜遵守的原则。

  ① 《通典》卷150《料敌制胜》。

  ① 《通典》卷154《兵机务速》。

  在《通典》所引《李靖兵法》中,多次提及 奇正 ,这是指战阵及战机而言,但语焉不详,今本《问对》中却多所论述。唐时作战要先布阵,由前、后、左、右、中5个小阵布成1个大方阵,其中央为将帅的指挥位置,前后左右则为战斗部队的位置,它们之间应互相配合,依敌之形而变化阵式。

  与此相关,在应用兵力、指挥士兵上,也要依战势而变化。在作战中,他还一再提醒人们要注意主要问题。驻于本地谓之主,远来攻伐谓之客,主则占天时地利,可以逸待劳,客则不利。将帅要千方百计变客为主,以求制胜。

  2。《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唐后期李荃著,全书共8卷,分别从人谋、战具、阵图、祭文样书药方和杂占4个方面加以论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云: 兵家者流大抵以权谋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论迂阔,讳言军旅,盖两失之。筌此书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 ①我们对照原著,认为四库提要的话是较为中肯的。

  首先作者十分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士兵。他认为人无勇怯之别, 所谓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勇人使之以赏。刑能移人之性,赏能励人之心者,在乎刑赏之间.②择将也非常重要,作者认为君主要有知人善任的眼光,否则,就会导致全军失败。

  作者已十分明确地意识到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不再象一般腐儒只片面强调以德治理天下, 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③但用兵作战要以军需的充足供应为基础,这就要求国家富裕,蓄备丰赡,只有富于内而兵强于外,国家才能立足,所以,他认为在用兵打仗时要用 爵任 (指用爵位、官品鼓励人们去英勇作战),只有如此才可兵强,但一旦休兵息战,就要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这样才可国富。上述这几个方面是战争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作者环环相扣,予以阐述,这是全书中最具理论色彩的论述,也为我们研究军事理论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在用兵作战时,他认为 太上用计谋,其次用人事,其下用战伐.①他所谓的用计谋是指派奸细到敌国去任职,迷惑君主,使之耽于享乐,大兴土木,仓廪无蓄,忠臣箝口,小人当权,这样不只兵其国政治已陷敌,人心涣散,即可不用兵而灭之。这实际上是将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具体化了。虽然这种具体的作法有很大的局限,我们仍可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此为原则,举一反三。在卷二的人谋中,具体讲到了作战的战术,比如,士卒的挑选、将领要有全盘的谋划、鼓励士兵、严格刑赏等等。以下就地势、作战、攻守3个方面详加介绍。

  ②《通典》卷159 《总论地形》。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9。

  ② 《太白阴经》(四库全书本)卷1《人无勇篇》、《主有道德篇》。

  ③ 《太白阴经》(四库全书本)卷1《人无勇篇》、《主有道德篇》。

  ① 《太白阴经》卷1《实有阴阳篇》。

  作者认为作战时地势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在当时以列阵交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情况下,地势就更为重要。 善用兵者,高陵勿向,背丘勿迎 ,是将领选择地势的一个总的原则。要争夺有利地势,地势不同,用以作战的方式也不同。要因地制宜, 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虽然有阵图,但 兵形象水,因地而制形,兵因反而战胜,能与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②他把作战分作水上之战、山谷之战、势之战。水上之战,要等敌人刚渡河到一半时出兵攻打,这样,在水中的兵士没有斗志,而在后面岸上尚未下河的士兵又都不愿再下河作战,这样便可将其击溃。在山谷中作战,要尽先占据两边的高地,这样出没上下,敌人找不到自己,自己却可以随之出击。势之战是指自己占有优势,又有便利的地形,以地强,以谋取。 要乘此势而一鼓作气,就可势如破竹,击败对方。在攻打城池时,要先断绝其外援的道路,先估计一下城中的人数及粮草蓄积,如果人多粮少,要围而不攻;如果人少粮多,则要全力攻打而不围城。在守城时,要把城中的壮勇之士分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为一军,彼此配合作战,但又不让其相互见面,以免动摇军心。作者认为 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同时,作者还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警惕,积极备战,才可使战时不致慌乱而无战斗力, 不备不虞,不可以帅师,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 ,①并分别就筑城、凿濠、弩石、烽熢、马铺土河、游奕、招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响导、甘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釁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费等各个具体的方面进行阐述。

  卷四 战具器 列出了各种战具: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水战具等;在卷七、八中,罗列了一些军事文书的样式、药方(军中常见伤病)以及占卜等方面,对今天价值甚微。

  ② 《太白阴经》卷6《阵图》总序。

  ① 《太白阴经》卷4《预备》总序。

  十一、五代十国的战争

  唐末的民众暴动,被镇压下去后,朝廷对藩镇也完全失控,藩镇拥兵自重,彼此攻伐,中原地相继出现了5个朝代,割据西蜀、江南、河东的有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前蜀、吴、南唐、吴越、闵、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五代与十国大体并存,但其存在时间各有长短。

  (一)梁唐争夺北方的战争

  1。朱全忠经略河南

  朱全忠和李克用都是在平定黄巢暴动中发展起来的。李克用占据太原,以河东为根据地,经营河北。河北的卢龙、成德等镇,怕李克用强大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联兵攻打克用。朱全忠占有汴宋,其北的河北及河东都是当时的强藩,他利用了河北、河东间的矛盾,乘其相互牵制、无法南下之机,全力经略河南。

  他经略河南遇到的第一个劲敌是蔡州刺史秦宗权。秦宗权四处攻掠,不仅威胁到朱全忠,而且威胁到河南以及江淮地区。天平节度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朱瑄即曾出兵救援朱温,共拒秦宗权。陈州刺史赵犨也曾自愿供应朱全忠军费以共同对付秦宗权。经过数年征战,终于在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大败秦宗权,迫使其放弃了河南之地,无力再北上争雄。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朱全忠终于消灭了这一心腹之患。灭秦宗权后,朱全忠就出兵攻打徐州时溥。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四月,吞并了徐州之后,又于乾宋元年(公元897年)消灭了天平节度使朱瑄及其弟兖州节度使朱瑾,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

  2。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夺河北

  在朱全忠全力经营河南之时,李克用(公元856~908年)也积极南向经营,主要目标是河中和河北。当时北方的各镇都依委于李克用与朱全忠之间,受克用威胁则求救于朱全忠,反之则求救于李克用。

  李克用欲东出太行南下,就必须攻下磁州(今河北磁县)、洛州(今河北永年)。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克用先后攻下磁州、洺州、邢州,河北诸镇出兵攻打克用后方,迫使其退兵。其时,朱全忠正攻伐徐州,上表朝廷,请求公开讨伐克用,于是,发生了汴宋与李克用的第一次潞州之战,唐廷也派军参与了这次征讨。

  (1)潞州之战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五月,当朝廷决定攻伐李克用时,李克用的潞州发生军乱,投靠朱全忠,克用派兵包围了潞州(今山西长治)。七月,朱全忠派其将葛从周率千余骑兵乘夜从壶关(今山西壶关)到了潞州,派李谠、李重胤、邓季筠率兵攻打守卫泽州(今山西晋城)的李罕之,又派张全义、朱友裕屯军于泽州之北,应援葛从周。九月,李克用派李存孝救援泽州,大败围攻泽州的朱全忠部,生擒其骁将邓季筠,李存孝乘胜攻打潞州,葛从周等弃潞州而遁,克用又控制了潞州。十一月,唐廷军队也大败而归。

  这次攻讨克用,朝廷想依靠朱全忠和河北三镇的力量,但朱全忠正在经营徐州,未能全力北进;河北三镇也怕朱全忠灭克用后,自己就会首当其冲,所以当朱全忠借道魏博、成德北上时,为二镇所拒绝。

  (2)李克用争幽州、朱全忠争魏博潞州之战后,朱全忠派兵攻打魏博。军队渡过黄河后,先后攻下了黎阳(今河南浚县)、临河(黎阳之北)、淇门(今河南淇县一带)、卫县(今淇县东)。次年(公元891年)正月,朱全忠五战五捷,魏博大惧,节度使罗弘信遣使厚币请和,朱全忠命其属下停止焚掠,还其俘虏,退军于黄河边,从此,魏博再不敢与汴宋争锋。

  当朱全忠攻讨郓兖朱瑄时,朱瑄求救于李克用,李克用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闰正月派兵借道于魏博南下救援,朱全忠派人对魏博罗弘信说: 克用志吞河朔,师还之日,贵道可忧 ,①罗弘信鉴于幽州已被克用吞并,故派兵3万乘夜偷袭李克用的军队,克用失利,退守洺州。

  李克用既无法越过魏博攻打朱全忠,就致力于控制河北,屡次从泽潞出兵,攻打成德。幽州与成德结怨,成德投靠克用,对付幽州。克用应成德之邀,出兵幽州,在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平定了幽州,其地尽归克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八月,幽州守将刘仁恭起兵攻打李克用留守于幽州的军队,自树旗帜,克用率兵前去攻讨,被刘仁恭击溃。光化元年(公元898年)三月,刘仁恭派其子刘守文率兵偷袭沧州,攻占了沧州(今山东沧州东南)、景州、德州(今山东陵县), 仁恭兵势益盛,自谓得天助,有并吞河朔之志.①朱全忠得知刘仁恭驱逐了李克用之军后,立即派人与仁恭修好,会合魏博军队攻打克用。朱全忠派兵先后攻克了克用占据的洺州(今河北邯郸北)、邢州(今河北邢台)、磁州(今河北磁县)。李克用派步骑3万出青山(今河北邢台西北),欲收复太行山以东的这3个州,但被朱全忠击退。二年(公元899年)正月,刘仁恭发幽、沧等12州兵共10万人,南下兼并河朔。魏博罗绍威求救于朱全忠。朱全忠大败仁恭所部,并乘胜进击至永济渠。成德也乘机出兵,仁恭大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

  三年(公元900年)朱全忠派葛从周率兖、郓、滑、魏4镇兵共十万多人攻打幽州刘仁恭。刘仁恭遣使卑辞厚礼求救于河东李克用,克用派周德威率骑兵5000出黄泽,攻打邢、洺以救之,八月,克用攻克了洺州。朱全忠率军夺回洺州,并进攻成德,成德被迫款服。至此,河朔地区都归服于朱全忠。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朱全忠打败李茂贞后,将唐帝挟持到东都。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废黜唐帝,自立为帝,国号大梁。

  3。第二次泽潞之战——河东李氏复振

  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八月,朱全忠鉴于沧州为幽州刘仁恭所得,幽、沧两州首尾相应,威胁着魏博,而魏博牙兵被歼除后,力量一落千丈,基本上已成为朱全忠的附庸。所以他想先占沧州,再攻幽州,进而完全控制河北。九月,朱全忠从白马(今河南滑县南)北渡黄河,围攻沧州。刘仁恭发兵救援,但屡为朱全忠所败,求救于河东李克用。克用恨其反复无常,欲坐视不救,其子存勖认为应乘机出兵,攻伐朱全忠,振兴河东。李存勖是很有眼光的一个人,对形势的分析切中要害。如幽、沧刘仁恭再为朱全忠所并,则克用就更加势单力孤,也许就永远不会再有机会复振。所以,只有救援幽、沧,才有力量与朱全忠抗衡,才可乘机东山再起。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出兵救援。并要求刘仁恭出兵,共同南攻潞州。仁恭立刻派其都指挥使李溥率兵3万到晋阳,克用命周德威、李嗣昭率兵与之一同南下攻打潞州,以声援仁恭。

  ① 《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闰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1,光化元年三月。

  朱全忠得知李克用出兵攻打潞州后,立刻分兵数万,从河阳出兵救援,但潞州守将丁会已举州降于克用。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五月,他命康怀贞率兵8万会同魏博兵攻打潞州,开始了潞州之战。六月,梁军进至潞州城下。李嗣昭据潞州自守,李克用派兵救援,并派兵攻打泽州,以分朱全忠围攻潞州之兵势。第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其子幸存勖继立。

  对于潞州之围,李存勖认为: 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且朱温所惮者独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

  若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 ①监军张承业赞成他挥兵南下的决策。于是,李存勖全军南下,乘梁军无备,大败之,梁军伤亡以万计,资粮器械委弃山积,败军从天井关遁归。

  4。李存勖经略河北

  朱全忠建立后梁,势力强大,威胁到了河北诸镇,他们与河东李存勖联络,对抗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十月,梁发兵屯于泽州,并派魏博兵3000人占据深州,冀州、成德、义武也都先后派人求救于河东李存勖,并共推存勖为盟主,联合抗击后梁。存勖命周德威率军出井陉,屯军于赵州。

  十二月,梁命王景仁率兵4万,屯于邢州、洺州,发生了柏乡之战。

  (1)柏乡之战当王景仁进军至柏乡(今河南柏乡)时,成德王镕又向李存勖告急,存勖命李存审守晋阳。自己亲自率军从赞皇东下太行山,赶到赵州,与周德威会合后,向柏乡进军,扎营于距柏乡5里的野河之北。

  周德威向李存勖建议: 贼势甚盛,宜按兵以待其衰。 李存勖说: 镇定之兵,长于守城,短于野战。且吾所恃者骑兵,利于平原广野,可以驰突。

  今压贼垒门,骑无所展其足;且众寡不敌,使彼知吾虚实,则事危矣。 存勖在屡战屡胜之后,有轻敌思想,想贸然决战。周德威向监军张承业建议: 彼若造桥而薄我,我众立尽矣。不若退军高邑,诱贼离营,彼出则出,别以轻骑掠其馈饷,不过踰月,破之必矣。 ①当时梁军闭垒不出战,正在修造浮桥,准备强渡野水,攻打存勖。存勖从俘虏口中得此信息,便依周德威计,率军退保高邑。

  屯守柏乡的梁军缺少马料,士兵外出打草,存勖命游军抄略,并派骑兵绕梁军军营,使之无法获取马草,战马多被饿死。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周德威与史建瑭、李嗣源率精骑3000到梁军营垒前骂阵,王景仁、韩勍率全军出战,德威且战且退,到了高邑之南。李存勖布阵于野河之上,梁军争相夺桥,强渡野河。成德、义武步兵抗击,已力不可拒,存勖立刻派李建及率兵救助。两军从巳时打到午时,未分胜负。梁军未能进食,士无斗志,王景仁后退,周德威乘机进击,列阵于东边的魏、滑军已先后撤,李嗣源率河东兵进至列阵于西边的汴宋兵前大声呼道: 东阵已走,尔何久留。 梁军互相惊吓,大溃而去,李存璋率步兵进击,梁精兵伤亡殆尽,从野河到柏乡,僵尸蔽地。存勖军追击到柏乡,梁军已全部退去。李嗣源追击到邢州,河朔大震,深州、冀州的梁守军也弃城而去,存勖收兵屯于赵州。

  ① 《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7,开平四年十二月。

  柏乡失利后,梁命杨师厚为北面都招讨使,率兵屯于河阳,收集散兵。

  存勖命周德威、史建瑭率骑兵3000赴澶州、魏州,命李存璋率步兵攻打邢州,自己亲率大军继其后。梁派徐仁溥率兵1000从西山夜入邢州,帮助王檀守城。二月,存勖攻打魏州,梁派李振、杜庭隐率兵1000从杨刘渡河,走小道夜入魏州,助罗周翰守城。周德威率军从临清攻打贝州,攻克了夏津、高唐;攻打博州,攻克了东武、朝城;攻打澶州,刺史张可臻弃城逃走;攻黎阳,克临河、淇门,进逼卫州,掠新乡、共城。梁帝朱全忠率亲军屯于白司马阪以防御。

  二年(公元912年)五月,梁帝被郢王朱友珪杀死,三年均王友贞即梁帝位。

  李存勖在柏乡之捷后,北归晋阳,经营幽州,灭卢龙刘守光。四年七月,存勖南下,与成德王镕、周德威会于赵州,南攻邢州,李嗣昭也率昭义兵会合。

  (2)魏州之战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魏博杨师厚死,梁欲趁机将魏博分为两镇,并派刘率兵6万自白马渡河,魏博军士向李存勖求援。存勖命李存审从赵州率兵进据临清,刘也进屯于洱水。存勖亲自率兵从黄泽岭东下,与存审会合。刘得知存勖率兵前来,就分万余人从洹水赴魏县(今河北大名),存勖率大军进屯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与刘沿河对阵。梁帝派王檀率兵屯于杨刘(今山东平阴一带),声援刘.六月,魏博迎李存勖进入魏州,又先后攻取了德州、澶州。

  刘认为河东兵尽在魏州,晋阳一定空虚,便从黄泽(今河北峻极关以南,河北与山西交界处)西上偷袭晋阳。由于久雨,道路泥泞,行军迟缓。

  存勖得知此情,命李嗣恩先入晋阳报警,周德威从幽州率千骑救援。刘进至乐平(今山西昔阳),军粮已尽,又知晋阳有备,只得撤回。二年(公元916年)二月,梁帝屡促刘与河东决战,刘闭垒不战。存勖乃留李存审守营,自至贝州犒军,声言欲归晋阳,刘决定袭击魏州。李存审见刘出军,便跟随其后,李存勖率兵从贝州赶来,李嗣源率魏州城内之兵出战,包围了刘.梁军四面受敌,全军大溃,刘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南渡黄河,退保滑州。

  梁晋交战于河北之时,梁帝听从王檀的建议,派河中、陕、同、华诸镇兵3万人出阴地关(今山西离石南),袭击晋阳。晋阳无备,城池几被攻陷,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急派500骑赴援,内外合击,大破梁军。

  三月,存勖攻克卫州、磁州。四月,又攻克洺州。八月,梁军弃相州而去,存勖招降邢州。九月,招降沧州、贝州。至此,黄河以北的州县大都为存勖所控制。此后,李存勖常常率兵南下攻梁。

  5。李存勖南下灭梁

  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存勖大军结集于魏州后,南下渡河,与梁军决战,梁军大败。五年,梁军攻讨李存勖守军,存勖发兵救援。六年,梁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攻占同州,存勖派李存审、李嗣昭、李建及、李存质率兵赴援。存审等渡过黄河,大败梁军。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成德发生军乱,张文礼杀死节度使王镕,自为留后。其时存勖正与梁对峙。二年,梁军乘机攻取了卫州,又攻克淇门、共城、新乡,澶州之西,相州之南,重又为梁所占。

  次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改元同光,是为后唐庄宗。多年来,梁唐对峙于黄河一线,彼此攻战,各有胜负。梁固然已处劣势,但唐的形势也不乐观,泽潞久攻不克,北有契丹之威胁,南有黄河之阻挡,军粮供应不足,大臣多建议以黄河为界,各守疆界。郭崇韬认为: 今已正尊号,河北士庶日望升平,始得郓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散,虽划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尝细询康延孝以河南之事,度己料彼,日夜思之,成败之机决在今岁。梁今悉以精兵授段凝,据我南鄙,又决河自固,谓我猝不能渡,恃此不复为备。……

  降者皆言大梁无兵,陛下若留兵守魏,固保杨刘,自以精兵与郓州合势,长驱入汴,彼城中既空虚,必望风自溃。苟伪主授首,则诸将自降矣。 ①李存勖听从郭崇韬的意见,亲率大军从杨刘渡河,打败了前来的梁军,生擒其主将王彦章。之后,直扑大梁。梁帝得知唐军正向大梁进发,惊慌失措,又无兵可用,只得自杀。唐军到大梁时,梁臣开门出降,梁朝所属节镇州县也纷纷向唐投降。灭梁后,李存勖将都城迁至洛阳。

  ① 《资治通鉴》卷272,同光元年九月。

  (二)周世宗的统一战争

  1。统一战争前的形势

  (1)北汉的建立及南下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死后,隐帝退位。朝廷内部将相间矛盾重重,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冬隐帝刘承祐设计杀死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并欲谋杀镇守于邺都的留守郭威。郭威率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被杀。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郭威自立为帝,建立后周。

  河东节度使、后汉宗室刘崇得知郭威夺了后汉江山、自立为帝,也在晋阳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由于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便北结契丹,奉其帝为叔皇帝,请辽出兵,助其南下攻打晋州,但北汉被击溃。

  (2)高平之战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死,北汉帝请兵于契丹,欲乘北周国丧之机南下。二月,北汉帝率契丹骑兵万人、汉兵3万从团柏南攻潞州。新即位的周世宗柴荣力驳众议,决定亲征。

  三月,周世宗命天雄节度使符彦卿从磁州(今河北磁县)出兵,从后面袭击汉军;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率兵从晋州东北出击,阻击汉军;命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等率军直奔泽州。北汉帝刘崇不知周世宗亲征,绕过潞州继续南下。当其至高平时,与北周前锋兵相遇。

  北汉帝命其中军在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列阵,命张元徽列阵于东,杨兖列阵于西,军容严整。周世宗命白重赞、李重进率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率骑居中央,与汉兵对阵。刘词所率后军尚未赶到,周军军心颇惧。

  北汉帝见周军兵少,与诸将皆有轻敌之心,决定逆风而战。张元徽率千余骑兵攻打周右军,刚交战,樊爱能、何徽就率先带骑兵撤走,右军因此而全线崩溃。周世宗立刻率亲兵上前督战,奋力冲杀,汉军被击溃,张元徽战死。刘词所军赶到,顺风而战,北汉军大败,周军乘胜追至高平。汉军 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①汉帝刘崇昼夜溃逃,回到晋阳。

  高平之战结束后,周世宗严明军纪,杀了临阵逃走的樊爱能等大将, 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②高平之战,一方面肃清了军纪,加强了对军队的指挥和控制;同时,北汉受此打击后,不敢再轻意发兵南下,暂时解除了北周的北顾之忧。

  (3)统一战争的战略高平之战后,世宗 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于是要求大臣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准备内修政治,外务统一。比部郎中王朴的《开边策》成为北周以及宋初统一的战略: 凡攻取之道,必先取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悉为我有。

  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 ①王朴的战略原则是先易后难,即先取力量较弱的南方诸国,然后再回军取北方。在先易后难的战略原则指导下,首先要对付的就是 易中之难 ——南唐。南唐是南方的大国,灭南唐则南方可轻易而取。而这一策略的关键是 扰 ,即先扰而击之,这是由于面临着一个长江大堑,而江南又较北方富庶。王朴能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确定这一先易后难的战略,是很有眼光的。

  ① 《资治通鉴》卷291,显德元年三月。

  ② 《资治通鉴》卷291,显德元年三月。

  2。攻取秦、凤四州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派向训率兵西取秦(今陕西秦安)、凤(今陕西凤县),后蜀见周军来攻,派人与北汉、南唐联络。蜀将李廷珪派其先锋都指挥使李进占据马岭寨,又派奇兵出斜谷,屯驻白润镇(在凤州境),并派兵出凤州之北的唐仓镇和黄花谷,以阻断周军粮道。周将王景也派其裨将张建雄率兵2000到黄花,又派千人到唐仓,以截断蜀军归路。蜀将王峦率兵出唐仓,与周将张建雄战于黄花谷,蜀兵大败,伤亡3000余人,马岭、白润的蜀兵也闻之溃败。李廷珪只得退保青泥岭,秦州、成州(今陕西成县)、阶州(今陕西武都)的守将都或降或逃,其地尽为北周所得。随后,又攻占了凤州。

  3。攻打南唐

  (1)第一次南征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周世宗命李■等率兵攻伐南唐。南唐命刘彦贞率兵2万到寿州(今安徽寿县)拒战,命皇甫晖率兵3万屯于定远,应援刘彦贞。李■修建浮桥,从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渡过淮河。次年正月,周世宗亲征,命李重进先赶到正阳增援李■,李■久攻寿州不下,而刘彦贞在救援寿州的同时,又派战船数百艘赶赴正阳,准备攻打周军的浮桥;李■怕浮桥被毁,后退无路,从寿州退兵,力保正阳浮桥。唐军得知周军退保正阳,就全军赴正阳,准备与周军决战。

  李重进在渡过淮河以后,在正阳以东迎战刘彦贞部,彦贞被杀,唐军伤亡万余,退回寿州,应援彦贞的皇甫晖也退保清流关(今安徽滁县一带)。

  周世宗率大军屯于肥水(今西淝河)之北,命诸军围攻寿州,并将浮桥从正阳移到了下蔡镇(今安徽凤台,居寿州之北)。二月,世宗命其将赵匡胤突击清流关,皇甫晖退入滁州(今安徽滁县),赵匡胤率兵包围了滁州。皇甫晖率军出战,被周军击溃,赵匡胤攻占了滁州。

  当世宗得知扬州守卫空虚时,便派韩令坤率兵袭取扬州,并攻克泰州(今江苏泰州)。三月,周又陆续攻占了光州(今河南潢州)、舒州(今安徽潜山)、蕲州(今湖北蕲春)。

  ① 《资治通鉴》卷292,显德二年四月。

  南唐组织反击,派齐王李景达率兵拒击周军,命边镐应援,并派潘承祐到泉、建等州召募军队。由于久攻寿州不克,天又久雨,周军营中水深数尺,攻城之具漂毁,士卒伤亡甚众,粮草也无法及时运到,周世宗决定沿淮水向东至濠州。其时,韩令坤在扬州城下大败唐军。李景达率兵2万从瓜州(今江苏六合南)渡江,进至距六合20余里处安营扎寨。数日后,向周军发起进攻,被赵匡胤击溃,伤亡近5000余人。其余1万多人在逃跑时溺死者甚众。

  至此,南唐精兵已伤亡殆尽。五月,周世宗留李重进等人围攻寿州,自己回到了大梁。

  后唐得知世宗北归,开始反攻。六月,命朱元率兵收复了江北诸州,七月,舒州、蕲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先后被唐收复;同时,扬州一带的周军也先后放弃扬州、滁州,退屯于寿春,准备合军全力攻克寿春。

  (2)第二次南征四年(公元957年)正月,唐将李景达从濠州派边镇、边镐、朱元率兵数万,溯淮水而上,救援寿春。世宗决定再次亲征。三月,进抵寿春城下,屯军于紫金山之南,命赵匡胤率军击溃了唐先锋,攻破了山北的一座营寨,截断了唐援军通往寿春城的甬道,使唐军首尾不能相顾。不久,唐将朱元由于受到猜忌和排挤,愤然降周,周世宗乘势进击紫金山的唐军,杀获万余人,生擒许文稹、边镐、杨守忠等大将。唐军沿淮水向东败走,周军也顺淮水追击,唐军伤亡及投降者近4万多人。

  周世宗命人夹淮水修建了两座城池,将下蔡的浮桥也移置于此2城之间,驻军防守,扼制了濠州与寿州间救援之路。李景达见此不得不从濠州退回金陵。周世宗于四月退回大梁。

  (3)第三次南征是年十月,世宗第三次南征。十一月,渡过淮水,攻袭濠州,占据了唐军在城外布置的营栅,大败前来救援的唐军,并乘胜攻占泗州。当世宗得知唐有大批战船停泊在淮水时,便率兵袭击,唐在淮水的战船皆为周军所毁。

  濠州守军见救援无望,投降了周军。周世宗率兵进至楚州城下,攻克其月城,同时命武守琦率骑兵数百赴扬州,刚进至高邮,唐军焚毁扬州城,驱百姓南渡长江。数日后,武守琦进占空城扬州,世宗又派兵袭取了泰州。

  五年(公元958年)正月,周军攻占海州,世宗在楚州西北的鹳水打通了通往长江的水路,攻克了静海军,进而打通了通往吴越的道路,随之,又克楚州。三月,世宗到达泰州。唐帝派人向周求和,答应取消帝号,称国主,并割让长江以北的地盘,划江而治。于是后周尽有江北14州之地。四月,周世宗北归。

  十二、结语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并与突厥抗衡,改变了北朝一味奉迎的态度,但并未能完全控制突厥。炀帝时,大兴土木,屡屡用兵,致民于水火之中,终于导致了隋末民众大暴动,其中河北的窦建德、中原的翟让、李密(瓦岗军)、江淮的杜伏威等对隋朝打击最大。

  隋朝地方官吏也纷纷倒戈,镇守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乘机起兵,占据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四出经营,终于消灭群雄,重新统一了中国。

  唐统一中国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几次出兵北上,攻伐突厥,终于彻底征服了突厥,奠定了唐作为东亚霸主的地位。之后又向东攻讨高丽、百济,向西经营西域,唐之文化亦因之而向四面扩散、传播,影响到周边如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文化内涵,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仅有的几个大的文化、政治中心之一。

  唐中期,边疆守将安禄山拥兵反叛,揭开了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经过多年征战,唐廷终于将其势力遏制在河北地区(今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地区),他们与唐处于半割据状态。为此,唐廷不得不在其周围屯驻重兵,而这些藩镇又因其兵力强大而逐渐产生离心倾向,唐廷则以武力来加强控制,唐德宗、宪宗、武宗都曾用兵藩镇。

  唐末社会危机重重,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民众暴动——黄巢起义。黄巢率兵南征北伐,彻底打乱了唐的统治秩序。虽然这次暴动被镇压下去了,但唐廷对地方也因之而完全失控,再次形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后周世宗柴荣积极经营,欲统一中国,可惜英年早逝。其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弱周政权后,继续执行北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终于在北宋初年统一了中原。

  这一时期,虽然在战法和兵器上没有大的本质变化,但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将帅。他们以其谋略、胆识、魄力,通过战争影响了当时的政治,为历史的发展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下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