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时光倒流一万年

大地这本“书”所讲的故事①

  ①原载《人类起源的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大地是本奇妙的“书”,地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

  书中展现了早已消失在遥远过去的生物进化过程——它是生命进行曲,人类孕育的故事。

  大地是本奇妙的“书”

  人类是如何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呢?这个过程早已消失在遥远的过去,今天已是看不到了。然而,我们可以去找一本“历史书”,它能告诉我们想要知道的事,不过这可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而是一本奇妙的“书”——大地!

  大地确实像一本书,它的书页是“地层”,书中的文字是“化石”,它记载着地球上生命发展的历史,有了它,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遥远的过去。

  地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走到山崖下,或是站在河岸的陡壁旁,可以看到岩石是一层叠着一层堆积起来的。它们有的是由卵石和泥砂胶结而成,有的是连绵的、比较致密的岩块。有的很坚硬,也有些胶结不好,比较疏松。这层层重叠的岩石便叫做“地层”。

  原来,地球的表面,也就是“地壳”,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不是这里火山爆发,就是那里地震。有的地区不断上升,形成较高的陆地和高山,有的地区却下降,成为低地或海洋。亿万年来,地球表面不断地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这永恒的变动中,地势较高地方的岩层由于不断地风化剥蚀,遭到破坏,产生出大量的泥沙碎屑;也有些地区火山爆发,产生出火山灰、岩屑等。这些物质被流水、冰川和风搬运到较低的地方,在江河湖海里沉积下来,也有的被冲进了山洞,充填其间。起初它们很松散,以后越来越多,层层叠压着,把下面的挤紧压实。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渗透进来,把矿物质沉淀在孔隙中,慢慢地使它们胶结硬化,最后成为坚硬的岩石。各个时期沉积物质是变化的,因此岩石能层层区分,在沉积过程中还夹带进了许多生物的遗骸。

  沉积次序有先有后,沉积时间越晚,层位越高,在地层没有变动的情况下,根据层位的上下,可以判断它们时代相对的早晚。

  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古代生物的遗骸在沉积过程中被埋到地里后,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很快被破坏掉了,而动物的骨骼、牙齿、贝壳,植物的茎、叶及果壳等比较坚硬,不易分解,经过地下水里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换作用,慢慢矿化,成为坚如石头的东西,就这样形成了化石。当然化石的种类很多,这只是通常见得最多的一类。

  我们平时称作“龙骨”的,其实主要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化石。原始人类的遗骸也能变成化石,他们所用的工具,如石器、骨器以及活动的遗迹被保存在地层里的,也可以称做“化石”。

  后来由于海陆的变迁和地壳的活动,化石也随着地层上升,成为我们发掘研究的对象。

  动植物化石代表着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古代生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今天世界上种类繁多的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类型发展来的。保存在地层里的人骨化石及人类活动的遗物,则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直接证据。

  在地层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低等生物的化石出现在位置较低,也就是时代较早的层位中,而高等生物的化石只能从位置较高、时代较晚的层位中去找。

  如果我们将一个局部地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与它们所包含的化石情况研究清楚了,就可以将这个地区作为地层时代对比的“标准地点”。这是很有用处的,只要其他地区能找到化石,通过这些化石跟“标准地点”的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就可以知道它们所在地层的“相对年代”了。

  “相对年代”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地层比那个地层的年代是早还是晚,但它不能具体回答究竟距今多少年,即所谓“绝对年代”。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利用地层中化石或其他物质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绝对年代”,根据这些同位素的衰变速度测出距今的具体年代来。例如碳14的方法可以测定几万年内人类、生物的绝对年代!

  科学家们依据多方面的研究,将地球的历史过程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单位,各自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有的是意译,也有的是音译。从地史年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从低等发展到高等与地质时代由古老到近代的对比情况。

  这个地史年代表,不就是大地这本“书”的纲目吗?

  不过,应说明的是,大地这本“书”,由于年代太久远了,特别是由于地层的变动,已有不少“缺页”,书页里有些“字迹”也有点模糊了,所以有许多章节的内容还不太清楚,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的化石,把这本“书”续全。

  大地这本“书”所讲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一页一页地翻开大地这本“书”,来追溯人类历史的遥远过去。

  生命的起源与脊椎动物的产生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它不断地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大约在距今60亿年前,地球开始形成,慢慢地出现了地壳、海洋和大气的分化,从而具备了形成生命的基本条件。

  最初地球上只有无机物质,由于大自然内部的矛盾运动,以后在高温条件下,产生了简单的有机物。

  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随着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到一定限度时,在原始海洋里形成了复杂的有机物,最后发展到具有新陈代谢作用的蛋白体,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于是生命现象在地球上诞生了。

  原始的蛋白体又经过长期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出现了内核和外膜的结构,发展成细胞。

  随着细胞的产生,整个有机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继单细胞之后出现了多细胞生物,细胞之间有了分工,这样生物体的结构就越来越复杂了。

  由单细胞动物进化到人,经历了许多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阶段。

  在元古代时(距今6亿~10亿?年),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中分化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发展到古生代的初期(距今4.4亿~6亿年),它们极为繁盛,出现了大量较高等的类型,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大约在距今4.4亿年前就开始出现,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身体内有一条脊梁骨(脊柱),它是由许多单个的脊椎骨连在一起组成的,这条脊梁骨是动物身体的支柱,使得身体变得坚强有力,而且它还起着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

  脊椎动物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神经系统发达,有脑和脊髓的分化。这就为人类的劳动,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脊椎动物具备了进一步向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

  脊梁骨和脑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提高了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从此动物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分化、大发展的阶段。

  从鱼到人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直至人类诞生前,又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飞跃。

  最早的脊椎动物约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开始出现,最初是一些像鱼的小动物,它们没有上、下颚,也没有成对的鳍,主要生活在水底。

  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出较高级的类型,如无颚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它们具有上下颚和成对的胸、腹鳍,这就更加有利于取食和行动。从此便迅速发展起来,到了距今3.6亿年前的泥盆纪,鱼类成为水里最繁盛的动物。

  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形成了好多分支。有的以后灭绝了,有的演化为现代生存的各种类型。而另有一支,它们是硬骨鱼里的一类叫总鳍鱼的,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经过量变到质变,肺囊代替了鳃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偶鳍变成四肢,逐步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动物,完成了脊椎动物由水域上陆的第一次飞跃。

  两栖动物在泥盆纪晚期出现后,成了当时最进步的动物,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陆上脊椎动物,因为它们只有在水里才能生殖,度过幼年时期,平时生活也只能在有水的潮湿地方。现代的青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两栖类只能生活在离水源不远的地方。

  石炭纪时从古老的两栖类中分化出一支能够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的代表,由它们产生了最早的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是用羊膜卵(“蛋”)来进行繁殖。羊膜卵可以产在陆上,并可在陆上孵化,在发育过程中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可以远离水域生活,这样,终于通过了脊椎动物上陆生活的最重要的一关。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上动物,一经出现便迅速分化出许多分支,在距今7000万到2.45亿年前之间的中生代发展特别快。尤其是其中有一部分演化成为各种各样陆上生活的“恐龙”,盛极一时,地球上一度成了“龙的世界”。这里说的恐龙是指中生代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今已灭绝,与传说中的“龙”是两回事。传说中的“龙”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迷惑人民群众,加强神权统治的需要而捏造出来的。

  从原始的爬行类中还分化出一个分支,它们的前肢渐渐变成有羽毛的翅膀,骨骼变细并中空,适于空中活动,成为鸟类。鸟类是脊椎动物进化谱系上的一个旁支,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没有直接的联系。

  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飞跃是哺乳动物的兴起。

  爬行动物,如蛇、蜥蜴等,尽管扩展到陆地绝大部分地区,但它们还有缺陷,就是身体内没有保持体温恒定的有效装置,只要环境的气温发生大的变化,它们就只有停止一切活动,进入“休眠”状态。虽然上了陆地,但它们的行动还是受到很大限制,这些缺陷到了哺乳动物的出现才基本上得到克服。

  大约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从古老的爬行类中分化出原始的哺乳动物,经过漫长复杂的进化过程,它们获得了定温(这是因为它们身上长毛,皮下有脂肪层,并有汗腺的调节作用,所以体温能保持恒定)、胎生和用乳汁喂养幼仔的特点,神经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较大较复杂的大脑半球,身体结构变得更完善了。到距今7000万年前,即新生代开始时,哺乳动物由于具备了这一系列的优越性,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战胜了爬行类而迅速发展起来,脊椎动物到此进入了又一次大分化、大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分支产生了,它们进入到自然界海、陆、空的各个领域。空中飞的有各种蝙蝠;海洋中有着巨大的鲸,成群的海豹;陆上有牛、马、羊、鹿、象、虎、豹等,种类多极了。与人类起源关系特别密切的灵长类,也就是其中发展起来的一支。

  灵长类的祖先是原始的树鼩,是从树栖的原始食虫动物发展来的,灵长类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在进化过程中,它们适应树上生活,发展了拇趾与其他趾对握的能力,便于攀援和执握物体,它们视力敏锐,并产生双眼的立体视觉,提高了动作的灵活性,大脑也发达起来,这些特点在它们的进化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最低等的灵长类,即原始的树鼩向前发展,产生了各种猴类及更高等的猿类,最后在距今一二千万年前从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类发展的支系。

  归结起来,从最低等的动物演化到人类诞生的前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伴随每个阶段的兴起,都有重要的质变或飞跃,每次质变都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整个动物界的发展为人类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达尔文在他著名的谈人类起源的书中指出,人不过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阶段,他说:“可能世界为人类的发生作了长久的准备,这是对的,因为人起源于一连串的祖先,这一连串中只要失去其中的一环,就没有人类了。”这种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从动物进化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生物本身在变;另一方面环境也在变。生物和环境始终处在矛盾对立之中,生物必须解决它与环境的矛盾才能适应下来,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要被淘汰、灭绝。生物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自行产生、自行解决矛盾的过程,是按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在遗传和适应不断斗争的推动下,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而完成的。

后页 前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