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唐會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唐會要卷七十九

  諸使下

  諸使雜錄下

  太和二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諸道觀察等使。奏請供奉官及見任郎官御史充幕府。貞元長慶已有敕文。近見因循。多不遵守。然酌時議制。事在變通。如或統帥專征。特恩開幕。戎府初建。軍幄籍才。事關殊私。別聽進止。此外一切請准前後敕文處分。敕旨。宜依。

  三年七月敕。諸道進奏官等。舊例多是本道差文武職掌官充。自後遂有奏帶正官者。近日又有請兼檢校官及憲官者。遞相援引。轉無章程。自今已後。更有奏請帶正官。不得兼檢校官及憲官。如準諸道諸軍諸使職掌官例。請檢校官及兼憲官充。則不得帶正員官。其見在進奏官。已有檢校官兼憲官者。且聽仍舊。至改轉時。商量處分。

  其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伏准五月八日敕節文。諸道諸使奏判官。所奏雖官資相當。並請限曾任正官經六考以上者。比擬監察侍御史。九考以上者。與比擬殿中侍御史。以上節級各加三考。如曾諸色登科。超資授官者。不得在此限。所奏憲官。特置考限。以防僥倖。深合至公。然節文之中。或有未盡。臣等再四商量。如京六品以上清資官。并兩府判官。及進士出身。平判入等。諸色登科授官人。不在此限。其在使府及監察已上者。亦任準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敕節文。依月限處分。餘望准前敕施行。依奏。

  四年四月。中書門下奏。自元年以來。頻有討伐。諸道薦送軍將。其數漸多。臣等商量。應諸道軍將。官至常侍大夫。職兼知兵馬使都押衙。功績顯著。本道官職可獎者。即任薦送。其餘官職未高。才能可錄。所在軍鎮合驅使。自今後。軍官未至常侍大夫。職兼都虞候都知兵馬使都押衙者。不在薦送限。但仰本道節度使。看其功績顯著。與改轉。職已至高者。檢校官兼官。宜與奏改。如有功績殊異。允合不次超擢者。即任別具事跡聞奏。亦不在便薦送限。又應諸方鎮。或因移易。停罷其使。隨從元從軍將。只合本道量才驅使。不情願住者。一任東西。不合更來朝廷。別求僥倖。敕旨。依奏。

  其年五月敕。置疏決囚徒使。以清強御史二人為之。應京城諸司見禁囚徒。宜令疏決處分。具輕重聞奏。

  其月敕。陝虢西去兩京非遠。唯管一郡。分置廉使。本因艱難。若四方少事。則舊制為便。其都防禦觀察使額。宜停。所管兵馬使。屬本州防禦使。

  五年十月敕。樓煩監牧。及造水等使。宜共置判官一員。巡官一員。

  六年十二月敕。隴州防禦使。宜準長慶二年九月十八日敕。例置判官一員。其兵馬留後判官勒停。

  九年五月。中書門下奏。準太和七年七月十四日敕。諸道進奏官。令揀擇清慎人充。非因過犯。不得停罷。如方鎮自要腹心委寄。任於本道差見任官充。又準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不許授別官。今日以後。並請準元和敕處分。如邊上無俸料處。只得授近處官。亦不得占江淮好闕。其新進奏官。仍須守職二年後。無敗闕。方得奏官。敕旨。依奏。

  其年十二月。左僕射合諸道奏。諸節使新授。具巾抹。帶器仗。省中參辭兵部尚書侍郎者。伏以軍國異容。古今定制。苟不由舊。務祈改常。未聞省閤之門。忽入弓刀之器。伏請停罷。如須參謝。任具公服。到本州縣後。交割兵馬。詣實申奏。從之。

  開成元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準太和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敕。諸道節度使下。都押衙。都虞候。約五年以上。方得改轉。押衙兵馬使。約七年以上。方得改轉。三萬人以上軍兵。每年許奏四人。其序遷合與憲官者。以曾歷兩任。奏授賓詹者與監察。以次遷序。止於侍御史。其御史中丞以上官。並須因有戰功。方得奏請。諸道團練下萬人以上軍。所奏不得過殿中侍御史。如未有憲官者。不在奏限。萬人以下軍。不因戰功。並不得奏論請。敕旨。依奏。

  二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諸道節度使。觀察。都團練使。請朝官任使。準貞元二年敕。中書門下有供奉官。及尚書省御史臺見任郎官御史。諸司諸使並不得奏請任使。伏以周之列國。咸有命卿。漢代諸侯。皆建傅相。蓋以崇重五爵。施之寵榮。賈生為傅於長沙。管仲讓王之上禮。出其廷彥。且命為卿。經史垂文。古制斯在。況貞元之初。戎鎮之事。比於今日。頗謂不同。聖朝授任推公。惟才是急。輟諸上選。分佐戎行。職則稍尊。命則稍重。而又才人涉歷。練達武經。出入往來。便堪獎用。是朝廷之所利。誠方鎮之得人。希古濟今。匪宜專恡。酌于臨事。可否在茲。臣等商量。諸節度。觀察。都團練使。朝中素有相知者。許奏一人充副使。章服準太和三年五月八日敕。如素無相知。不奏亦聽。其方鎮帶相。及自廟堂平章事出鎮者。任約舊例奏署。庶使藩方益重。試任程才。其今日以前。應奏署敕已行者。雖關前敕。人數至少。式遵成命。又難追移伏。請自此已後。不得違越。敕旨。依奏。

  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宰相帶平章事出鎮。應朝官充使府職事。任約舊例奏署。使藩方益事。委任程才。謹詳敕文。意在明許。亦不定言人數。及所請職名。臣等商量。起今以後。宰相自朝廷出鎮。奏請朝官及刺史佐幕。前後更五人。數內有遷轉停罷者。或須填替。任更奏來。如或辟用他官。不奏亦得。官至侍御史以上者。即許奏章服。便為常例。庶可通行。敕旨。依奏。

  四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諸道節度使參佐。自副使至巡官。共七員。觀察使從事又在數內。雖大藩雄鎮。有藉才能。而邊鄙遐方。豈易供給。況行軍之號。本繫出師。參謀之職。尤是冗長。其行軍司馬及參謀。望勒停省。見任人如本道有相當職員。任奏請改轉。其餘官序稍高者。許隨表赴京。到日。量才獎授。郎御史以下。各令冬薦。節度判官舊額。雖本兩員。近日諸道。亦不盡置。起今已後。望以一員為定。其課科等。本是供軍數內。戶部不可更收。敕旨。依奏。

  其年七月敕。諸道奏入仕人數轉多。每年吏曹注擬無闕。唯河北諸道。河東。澤潞。劍南。三川。京北。京西。管內官員數多。假攝之中。實有勞效。每年許奏三兩人。仍須是元額闕。不得替見任人。其餘並不得奏入。

  會昌三年四月敕。諸道節度使觀察使。授後發期。宜令不得過十日。

  其年五月敕。比來節將移改。隨從將校過多。非唯妨奪舊人職員。兼亦費用軍資錢物。節度使移鎮。軍將至隨身不得六十人。觀察使四十人。經略都護等三十人。宜委監察軍使。及知留後判官具名聞奏。如違此數。知留後判官。量加懲罰。監軍使別有處分。自今以後。節度使等如罷鎮赴闕。應將官吏將健隨赴上都者。並隨使停解。縱有帶憲官充職。亦勒停。其間或有是功勳重臣舊將校。人數稍多者。離鎮後。新停解。即須具人數聞奏。當與量事宜處分。

  四年二月。御史臺奏。準會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敕。諸道進奏官。或有一人兼知四五道奏進。兼並貨殖。頗是倖門。因緣交通。為弊日甚。向後兼知。不得過兩道以上者。各委本道速差替聞奏。仍委臺司糾察。如有違犯。必議重懲。又兼知三四道者。臺司檢勘。各牒本道。準敕差替訖。切慮改名補職。不離一家。元是本身。虛立名姓。伏請從今已後。如知兩道奏進外。一家之內。父子兄弟。更不得知諸道奏進。如有違犯。臺司準前察訪。敕旨。依奏。

  五年六月敕。諸道所奏幕府及州縣官。近日多鄉貢進士奏請。此事已曾釐革。不合因循。且無出身。何名入仕。自今以後。不得更許如此。仍永為定例。

  其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條流諸道判官員額。西川本有十二員。望留八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雲南判官。巡官。淮南河東舊額。各除向前職額外。淮南留營田判官。河東留留守判官。幽州淄青舊各有九員。望各留七員。幽州除向前職額外。留盧龍軍節度推官。淄青除向前職額外。留押新羅渤海兩藩巡官。山南東道。鄭滑。河陽。京南。汴州。昭義。鎮州。易定。鄆州。魏博。滄州。陳許。徐州。兗海。鳳翔。山南西道。東川。涇原。邠寧。河中。嶺南。已上舊各有八員。望各留六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觀察判官。支使。振武。靈夏。益州。鄜坊。舊各有八員。緣邊土地貧。望各留五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觀察判官。浙東。浙西。宣歙。湖南。江西。鄂岳。福建。以上舊各有六員。望各留五員。團練副使。判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黔中舊有十員。望各留六員。經略副使。判官。招討判官。觀察判官。度支。鹽鐵判官。東都留守。陝府。舊有五員。並望不減。天德舊有三員。亦望不減。同州舊有四員。商州兩員。並望不減。防禦副使。莘州泗州各有兩員。並望不減。楚州壽州各有三員。壽州望減團練副使一員。楚州望減營田巡官一員。汝州。鹽州。隴州。舊各有一員。望不減。桂管舊有六員。望減防禦巡官一員。容管舊有五員。望減招討巡官一員。延州舊有兩員。亦望減防禦推官一員。樓煩。龍陂。舊各有兩員。望各減巡官一員。右奉聖旨令商量減諸道判官。約以六員為額者。臣等商量。須據舊額多少。難於一例停減。今據本鎮額量減。數亦非少。仍望令正職外。不得更置攝職。仍令御史臺及出使郎官御史。專加察訪。敕旨。依奏。

  大中二年七月。中書門下奏。黔中鹽鐵使判官。開成中。已停減不置。臣等商量。望黔中置經略推官一員。其鹽鐵使判官。望令依舊額卻置。敕旨。宜依。

  其年十月。中書門下奏。伏以銀青借兼檢校賓客官。及朝散大夫。階並三品資歷。白身不合虛豎奏官。近年諸司使。多虛豎此色頭銜。奏請授官。求中上州長馬及上州判司。踰濫僥倖。莫甚於此。臣等商量。自今已後。諸司諸使。應合奏授正官者。並不得虛銜前件官階奏請。如是長不守章程。依前論請奏聽進止。其諸道差知進奏官。亦望准此處分。敕旨。依奏。

  三年三月。中書門下奏。伏准太和六年六月御史臺奏。本置官員。藉其任守。吏曹注擬。皆是職司。況調選須有出身。合年十五以上。比及於選。入以十年。則二十五。可以為成人矣。今則皆稱年小。奏請句當。所在相承。積習成例。若實年小。即不合早補身名。若補實當年。又何慮為官不了。合請諸道方鎮子孫。應選授及奏授官。一切勒歸本任。不得輒有奏留。如或恩出殊常。賜及一子者。年十三以下。即任奏聽進止。奉敕宜依者。臣等謹詳敕前約勒。非不丁寧。近日不守敕文。例皆請奏。臣等商量。自今已後。諸道節度觀察防禦經略等使。如或特降恩賜制。及一子官年十五以下者。即望許奏請句當留除外。其餘並望準前敕處分。其見在千牛進馬者。並準今年三月三日敕處分。

  其年四月敕。如聞朝臣出使外藩。皆有遺賂。是修敬上之心。或少或多。號為人事。從前如此。率為常例。今邊上受命撫戎。類須發使。若每使許循舊例。則十方竟至困窮。如事前不與繩檢。又使臣難為辭拒。其出使朝廷邊上。一物以上。並不得受領。卻到京後。方鎮亦不得輒寄附。

  其年五月敕。藩鎮改移。見在倉庫錢穀。既已得替。便屬新人。向前曾有敕文。更給留別。歲月深久。官吏因循。苟徇軍情。不守朝典。自今以後。節度觀察使。除替改。更不在給留別限。仍勒知後判官。及本曹官典。切加檢舉。如有違越。當重科懲。

  五年十月。中書門下奏。伏見諸道及州府。如縣令。錄事參軍有闕。及見任官公事闕敗。切要替換。即任各舉所知聞奏。及須蒞官曾有課績。處己必能清廉。如論薦不當。舉主先議懲殿。其判司。參軍。文學。縣尉。丞。簿等。不奏限。其河東。潞府。邠寧。涇原。靈武。振武。鄜坊。滄德。易定。夏州。三川等道。或道路懸遠。或俸料單微。每年選人。多不肯受。若一例不許。則都俸不在給留別限。仍勒知後判官。不許則都無正官。今請前件數道。除縣令。錄事參軍外。其判司。尉。縣丞。簿。每年量許奏三員。須是元額闕。不得替考深人其闕一年吏部不注。即注且差攝。二年吏部不注。然後許奏請。仍資序不得超越。如是散試及外身。不得奏第二任官。其京百司。除職事外。不在更奏官限。敕旨。依奏。其月敕。會昌三年六月八日。已有明敕。應文武官除授諸道節度。觀察。經略。防禦使。及就加官爵等。起今以後。與送官告旌節使人事物。不得過三千匹。為定制。令諸道各有舊例。有過三千匹者。宜准敕減。不得違越。

  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應諸道節度使。觀察。團練使。防禦。經略等使。所請俸料。職田祿粟。時服雜給。並諸色人事用度等。先奉聖旨。令條流奏來者。伏以藩鎮之任。寄切分憂。一方慘舒。繫在長吏。近者。所在軍府。多稱窮空。因緣增添。費用滋廣。不遵往例。唯徇人情。物力既困于公家。誅斂終歸于百姓。稍能釐革。裨益實多。置使之初。必有定額。歲月深遠。或多改更。望令諸道帥臣及長吏。各詢訪事例。檢尋簿書。其間苟踰舊規。及有新置。並宜除去。務在至公。于軍府州鎮經營利綱等項。相承既久。併絕則難。相害于人。亦宜禁止。奉敕。宜依。

  其月。中書門下奏。觀察使職當廉問。位重藩維。受明王之寵寄。同國家之休戚。豈可但享崇貴。唯務優游。羅聲色以自娛。顧凋殘而莫問。縱逃顯責。必受陰誅。自今以後。並請責其成效。專其事權。使得展意盡心。恢張皇化。敬事以守法度。節用以減征徭。有利于國者必行。不以近名為慮。有害于人者必去。不以循例為辭。絕連夜之酣歌。務盡心于議讞。常推此道。方免曠官。其巡屬州縣。須知善惡。每歲考校。具以上聞。隱而不言。罪歸廉帥。應有所論薦。須直書事績。不得虛詞。有所舉聞。須盡錄奸贓。不得隱漏。懦弱不任職者奏免。不得徇情。清強能立事者上陳。不得蔽善。如此即上下相制。遠近相臨。同推至公。共成致治。敕旨。卿等所條流廉問牧宰等事。實繫生靈慘舒。並依。

  咸通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敕。司農寺丞薛瓊。可贊善大夫。充滁廬壽州招召鄉兵使。

  十二年七月。中書門下奏。諸道節度。防禦使下將校。奏轉試官。及憲銜等。每年量許五人。都團練。防禦使量許三人為定。不得更于其外奏請。其兼御史中丞以下。即準敕文條流。須有軍功。方可授任。今後若顯有戰功。任具事績申奏。檢勘不虛。當以處分。此外不得更有奏請。其幽鎮魏三道。即且准舊例處分。

  其年中書門下奏。准今年六月十二日敕。釐革諸道及在京諸司奏官。並請章服事者。其諸道奏州縣官司錄錄事參軍縣令。或見任公事敗闕不治。切要替換。及前任實有勞效。並見有闕員。即任各舉所知。每道奏請不得過兩人。其河東。潞州府。邠寧。涇原。靈武。鹽夏。振武。天德。鄜坊。滄德。易定。三川等道觀察防禦等使。及嶺南五管。每道每年除令錄外。許量奏簿尉及中下州判司縣丞共三人。偏州不在奏州縣官限。其黔中所奏州縣官。及大將管內官。即任準舊例處分。在京諸司及諸道帶職奏官。或非時充替。考限未滿。並卻與依資官。從之。

  天祐元年四月敕。今後除留宣徽兩院。小馬坊。豐德庫。御廚。客省。閣門。飛龍。莊宅九使外。餘並停廢。其內園冰井公事。委河南府句當。至二年二月十六日敕。只置宣徽院使。以權知樞密事王殷充。副使以趙殷衡充。其樞密使並宣徽南院使並停。所司勒歸中書宣徽院。人吏不得私出本院。與人交通。諸道句當事人。亦不得到院。凡有公事。並於中書論請。

  諡法上

  舊制。諸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身亡者。佐史錄行狀申考功。考功責歷任勘校。下太常寺擬諡訖。復申考功。於都堂集內省官議諡。然後奏聞。贈官同職事無爵者稱子。若蘊德邱園。聲實明著。雖無官爵。亦奏賜諡曰先生也。

  文。按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贈中書令楚國公上官儀。贈兗州都督沛郡公韋叔夏。贈兗州都督扶風縣公蘇珦。贈衛州刺史清河縣子崔融。贈太子少保彭城縣東海縣公徐堅。贈太子少保彭城縣公劉知柔。贈幽州都督彭城郡公韋湊。贈潤州刺史常山縣公馬懷素。贈禮部尚書舒國公褚無量。贈益州大都督固安縣公盧從愿。贈江陵大都督宿預縣公王邱。贈江陵大都督襄陽縣侯席豫。贈禮部尚書賈至。贈禮部尚書韓愈。贈右僕射潘炎。贈太尉令狐楚。贈左僕射權德與。故襄州節度使李翱。贈司徒李磎。故太子少傅白居易。大中三年十二月。中書侍郎平章事白敏中上疏。請行諡典。從之。下太常。諡曰文。

  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開土拓境曰武。帥眾以順曰武。折衝禦侮曰武。贈太尉霍國公王思禮。贈司徒扶風郡王馬璘。太尉李愬。博士王彥威請為武。當怙稱奏進止。以李愬父諡曰武。以有武字諡。不合同。宜令所司重定。博士元從實執申。請依前諡為武。

  獻。聰明睿哲曰獻。惠無內德曰獻。智質有聖曰獻。贈太常卿邠陰男薛收。贈禮部尚書常山郡公元行沖。贈秘書監衛密。贈太子太傅敬括。

  懿。溫柔賢善曰懿。愛民質直曰懿。柔克有光曰懿。體和居中曰懿。贈并州都督安德郡公楊師道。贈兵部尚書武陽郡公李大亮。贈吏部尚書永寧郡公王珪。贈潤州刺史來恆。贈太子少保張文瓘。贈幽州都督鄭國公楊崇毅。贈禮部尚書正平縣公裴漼。贈禮部尚書源洧。贈秘書監姚合。贈左散騎常侍趙復。贈揚州都督蕭昕。贈御史大夫鄭叔則。贈禮部尚書蔣乂。故禮部尚書許康佐。故東川節度使馮宿。贈左僕射辛秘。贈左僕射馬總。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秘曰宣。善聞周達曰宣。贈太傅盛王倚。贈太子太師漢中郡王瑀。贈幽州都督廣平郡公劉祥道。贈國子祭酒趙宏智。贈太尉魏王武承嗣。贈太尉梁王武三思。贈吏部尚書王延昌。贈太子少保鮑防。贈尚書左僕射歸崇敬。贈兵部尚書陸贄。贈工部尚書薛苹。贈右僕射鄭澣。

  昭。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贈侍中中書令并州都督固安郡公崔敦禮。特進金城郡公李珍。贈幽州都督趙國公李湛。荊州大都督舒國公韋巨源。景雲元年。太常寺諡巨源曰昭。戶部員外郎李邕駁曰。三思引之為相。阿韋託之為親。無功而封。無德而祿。同族則醜正安石。他人則附邪楚客。諡之曰昭。良恐未當。博士李處直固請依前諡為定邕又駁曰。夫古之諡議。在乎勸沮。將杜小人之業。冀長君子之風。故為善者。雖存不貴仕。而歿有餘名。此賢達所以砥節也。為惡者。雖生有所幸。而死有所懲。此回邪所以易心也。嗚呼。巨源曾未斯察。而乃聞義不從。與惡相濟。蓄罔上之志。協群凶之謀。苟容聖朝。貪昧享祿。自以宰臣之貴。不崇朝而賈害者。固鬼得而誅之也。彼則匹夫之微。未受命而行刑者。固人得而誅之也。幽明之慎。斷焉可知。天地之心。自此而見。今乃妄加褒述。安能分謗者哉。雖有此議。竟諡為昭。贈吏部尚書齊國公崔日用。贈戶部尚書韋元甫。贈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李澄。贈太師崔儆。贈司空李復。贈司空鄭絪。贈司徒趙宗儒。

  元。始建國都曰元。行義悅民曰元。能思辨眾曰元。主義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贈司空河間郡王孝恭。贈并州都督畢國公阿史那社爾。文昌右相扶陽郡公韋待價。贈司空芮國公豆盧欽望。贈秘書監朱敬則。贈鄴郡太守趙良器。贈尚書左僕射東海郡公于休烈。黃門侍郎崔渙。贈太子太傅李涵。贈工部尚書李建。贈太保柳公綽。

  節。好廉自克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贈司空鄖國公殷開山。贈工部尚書范陽郡公張道源。贈冬官尚書平昌縣男高叡。贈工部尚書馮昭泰。贈尚書左僕射裴玢。

  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由義而濟曰景。贈禮部尚書黎國公溫大雅。贈幽州都督潞國公薛萬均。邠王傅固安縣侯盧粲。贈荊州大都督嗣虢王邕。贈黃門監魏縣男畢構。贈特進嗣寧王琳。故忠武軍節度使郄士美。贈太保劉澭。贈工部尚書馮定。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人克服曰成。贈司空萊國公杜如晦。贈揚州大都督河間郡公李義府。贈越州都督吳興縣伯姚璹。贈侍中平鄉縣公李懷遠。贈大理卿平安縣伯崔昇。贈戶部尚書真源縣子李璿。贈荊州大都督崔翹。贈河南尹。博陵縣公崔希逸。國子祭酒韓泂。贈尚書右僕射嗣曹王皋。贈工部尚書郭隆。贈戶部尚書齊抗。贈陝州大都督崔宗。贈尚書右僕射吳湊。贈揚州大都督趙昌。故京兆尹李充。贈工部尚書裴次元。贈太尉李逢吉。贈禮部尚書張仲方。故洪州觀察使王仲舒。

  烈。秉德尊業曰烈。安民有功曰烈。贈左衛大將軍永安郡公王孝恭。贈右衛將軍平原郡公程務挺。贈并州大都督梁國公契苾何力。贈輔國大將軍原國公田歸道。贈太子少傅韋光乘。贈禮部尚書張孚。贈尚書左僕射孫志直。贈尚書右僕射韋謙光。贈司空張獻甫。贈鴻臚卿司馬逸客。贈故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安期。

  孝。秉德不回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五宗安曰孝。從命不忿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親睦其黨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博於備物曰孝。尊仁安義曰孝。贈司徒道王元慶。贈開府儀同三司觀國公楊恭仁。贈戶部尚書裴守忠。贈兵部尚書逍遙公韋嗣立。贈禮部尚書崔沔。贈岐王府長史裴子餘。贈魯郡都督趙郡公李瑱。贈太子太傅郭曜。贈禮部尚書鄭杲。贈工部尚書韋溫。贈吏部尚書李景讓。

  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贈司徒鄧王元裕。贈太子左庶子安平縣侯李百藥。贈太常卿豐城縣男姚思廉。贈太常卿陽翟縣侯褚亮。贈吏部尚書大安縣公閻立德。贈原州都督嘉興縣子陸敦信。贈禮部尚書新野縣公張俊。贈兵部尚書潘孟陽。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楊師道。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補前過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贈司徒應國公武士彠。贈荊州大都督吳興縣公沈叔安。贈并州大都督芮國公豆盧寬。贈幽州都督燕國公于志寧。贈秦州都督高都郡公李緯。贈幽州都督范陽郡公盧承慶。贈洛州長史裴懷節。贈并州都督北平縣公張行成。贈越州都督高智周。贈隴州刺史會稽郡公于德方。梓州刺史李震。贈太子少師徐浩。贈太傅何進滔。贈左散騎常侍王質。

  穆。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贈同州刺史蘭陵縣公蕭德昭。幽州刺史韋知貞。贈禮部尚書唐昭。故閬州刺史顏防。贈戶部尚書潞州都督郄昂。贈少保裴向。貶授開州司馬宋申錫。會昌三年五月起復宜爵。追賜諡焉。

  貞。大慮克就曰貞。外內用情曰貞。清白守節曰貞。圖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直道不撓曰貞。贈司徒密王元曉。贈開府儀同三司新昌郡公李綱。贈太子少保潁川郡公韓仲良。贈幽州都督清邱縣公崔義元。贈洪州都督博陵縣子閻立本。贈泰州都督武陽縣公韋琨。贈右驍衛將軍河間郡公孝友。贈吏部尚書石泉縣公王方慶。贈幽州都督魏縣男崔神慶。贈益州大都督邢國公王及善。贈涼州大都督譙縣子婁師德。贈并州大都督齊國公魏元忠。贈天官尚書楊執柔。贈太子少傅武陽縣伯韋抗。贈尚書左丞相廣平郡公程行諶。開元十四年。諡曰貞。岐王府長史裴子餘諡曰孝。同時列上。中書令張說省之曰。程裴二諡。可謂諡之無愧者。贈黃門監中山郡公李乂。贈吏部尚書金城縣伯李朝隱。贈江陵大都督高邑縣伯李尚隱。贈揚州大都督南皮郡子韋虛心。贈戶部尚書楊瑒。贈潞州大都督源復。御史大夫崔器。故國子祭酒贈秘書監楊頊。贈右散騎常侍韋常。陝州大都督劉滋。贈右僕射姚南仲。贈太子太保高郢。贈禮部尚書盧坦。贈太子少保裴均。太子太保鄭餘慶。贈故潤州節度使路隨。贈右僕射錢徽。贈兵部尚書孔戣。贈右僕射李造。贈司徒李絳。贈太保韓皋。贈司徒崔從。贈司空王徽。贈司空崔慎由。贈戶部尚書韋澳。故工部尚書裴佶。

  簡。壹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理典不殺曰簡。贈幽州都督沛國公鄭元璹。洪州都督平昌縣侯于貴寧。贈秦州都督汾陰縣公薛愿。贈幽州大都督平恩縣公許圉師。贈太常卿魏縣子盧承業。贈黃門監天水郡公尹思貞。平陽郡太守柳渙。杭州刺史杜濟。贈陝州大都督張式。贈左僕射韋夏卿。故洪州觀察使薛放。故洪州觀察使嚴謨。

  平。布綱治紀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附不黨疏不遺曰平。贈右衛將軍黎國公裴行方。贈蒲州刺史李素立。贈太子太保徐申。贈左散騎常侍顏証。

  安。好和不爭曰安。寬容平和曰安。贈司徒江王元祥。贈禮部尚書鄧國公竇璡。太保梁郡公蕭造。贈工部尚書莘國公竇誕。贈涼州都督廣德郡公李安遠。贈岷州都督長道縣公姜暮。贈工部尚書紀國公段綸。贈并州都督樂壽縣男長孫操。

  懷。慈仁短折曰懷。執義揚善曰懷。贈衛王元霸。

  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柔質受諫曰惠。贈司徒鄭王元懿。贈侍中趙郡公李景伯。太子右諭德梁郡公孔若思。贈洪州刺史崔戎。

  德。綏柔士民曰德。忠和純備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贈禮部尚書河南王贄。贈靈州都督夷國公李子和。亳州刺史魏王武元爽。贈司空李麟。贈太師杜審權。贈吏部尚書崔郾。

  忠。危身奉上曰忠。危身惠上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贈國曰忠。慮國忘家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臨患不反曰忠。安居不念曰忠。廉方公正曰忠。贈左衛大將軍淮陽郡王道元。贈禮部尚書嗣魯王道堅。贈司空蔣國公屈突通。贈戶部尚書江國公陳叔達。贈秦州都督開化郡公趙茲景。贈左驍衛大將軍新興郡公馬三寶。贈刑部尚書清河縣公崔善為。贈尚書右僕射道國公戴冑。金紫光祿大夫武昌縣公靳孝謨。贈尚書右僕射高唐縣公馬周。贈幽州都督河清郡公房仁裕。贈太子少師來恆。贈幽州大都督崔知溫。贈荊州大都督宋國公唐休璟。贈蘄州刺史許欽寂。贈開府儀同三司魯王武崇訓。贈幽州都督梁國公魏知古。岐王傅宏農縣公楊溫玉。贈司空李德裕。贈戶部尚書淮安郡國公李琇。贈益州大都督清河郡公崔隱甫。贈太尉賈循。贈揚州大都督樂子昂。贈太子太傅吳淑。贈尚書左僕射孔巢父。贈吏部尚書崔縱。故秘書監裴清。贈禮部尚書蔣清。贈太尉李光顏。

  靖。秉德安眾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恭己鮮言曰靖。贈司空淮安王神通。贈太子太保長平郡王叔良。贈尚書右僕射延安郡公竇威。魏州刺史辛君昌。鴻臚卿懷仁縣公郭嗣本。贈越州都督渭源縣侯顧琮。贈太子太師冀國公竇希瓘。贈左散騎常侍路嗣恭。贈太子太傅崔損。

  質。名實不爽曰質。章義掩過曰質。中正無邪曰質。贈蘭州都督清河郡公楊宏禮。贈太子少傅魏縣子崔神慶。

  戴。典禮不愆曰戴。愛民好治曰戴。贈祕書監瑯琊縣子顏師古。

  憲。博聞多能曰憲。聖善周達曰憲。贈國子祭酒彭城縣公令狐德棻。贈廣州都督江陵縣子岑文本。國子祭酒曲阜縣子孔穎達。贈司徒蓨縣公高季輔。贈太尉聞喜縣公裴行儉。汾州刺史贈梁王武元慶。常州刺史獨孤及。贈禮部尚書皇甫政。贈太子少保歸登。贈禮部尚書張薦。太子少保許孟容。贈右僕射王彥威。

  威。強毅執正曰威。猛以強果曰威。有威可畏曰威。贈涼州都督懷縣公于伯億。贈戶部尚書田仁會。贈涼州都督太原郡公郭知運。右司員外郎崔厚駁之曰。郭知運承恩詔。葬向五十餘年。今請易名。竊謂非禮。謹案禮經云。禮時為大。又曰。過時不及為禮也。昔衛公叔文子卒。將葬。其子戍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蓋以時不可踰也。今知運既名不浮行。數紀之前。門生故吏。已合謀諡。今乃申請。竊將有為而為。其子英乂。頃屬多故。屢制方隅。朝廷策勳。位崇端揆。附從者竊不中之禮。會無妄之求。況今裂土者接軫。專征者百輩。若率而行之。誰曰無請。不惟有司疲於簡牘。抑恐名器等於草芥。雖欲曲全。竊將不可。又禮經云。己孤暴貴。不為父作諡。若知運合諡而不以其時。則嗣子廢先君之德。若不合諡而苟遂其志。則先君因嗣子而見尊。以僕射而言。既詒越禮之誚。以國家而言。又殊旌善之體。請下太常寺重議。博士獨孤及議曰。禮時為大。順次之。將葬易名。時也。有故闕禮。追遠請諡。順也。公叔戍請諡。適當葬前。謹案三百禮經。三千威儀。曾不言已葬則不可追諡。況帝王殊途。不相沿襲。新制禮則死必有諡。不云日月有時。今請易名者五家。無非葬後。苗太師一年矣。呂諲四年矣。盧奕五年矣。顏杲卿八年矣。並荷褒寵。無異同之論。獨知運不幸。遂以過時見抑。苟必以已葬未葬為節。則八年與五十年其後一也。而與奪殊制。無乃不可乎議云。己孤暴貴。不為父作諡。此謂其父無位。而子居貴位。不當以己之貴。加榮於父。若知運者。處方面重寄。列位九卿。茂勳崇名。與衛霍侔。飾終之禮。宜加於他將一等。豈待因嗣子然後作諡。今之專征者。率多起屠販皁隸之中。雖逢風雲。化為侯王。而其間祖父爵位。與知運等當請諡有幾。何乃懼名器等於草芥。以是廢禮。竊謂近誣。考彼載籍。徵諸舊史。易名之禮。請如前議。贈揚州大都督鄴國公崔光遠。贈司空嚴礪。贈潞州大都督劉昌裔。

  剛。強毅果敢曰剛。贈右武衛大將軍永安郡公姜寶誼。贈左武衛大將軍戴國公左難當。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决斷曰肅。贈左衛大將軍長平王叔良。贈益州大都督酇國公竇軌。贈民部尚書信都男竇靜。始州刺史襄武郡公劉師立。侍中齊國公敬暉。禮部尚書孟禮溫。贈工部尚書呂諲。太常議諡曰恭。度支員外郎嚴郢駁曰。今太常議荊南之政詳矣。而曰。在台司齪齪。無匪躬之能者。乃搜瑕掩德。非中道之言也。國家故事。宰臣之諡。皆有二字。以彰善旌德焉。夫呂公文能無害。武能禁暴。貞則幹事。忠則利人。盛烈宏規。不可備舉。傳叙八元之德。曰忠肅恭懿。若以美諡擬於形容。請諡呂公忠肅。博士獨孤及議曰。秦符必加諡二字。具以忠配肅。謹案舊議。凡沒者之故吏。得以行狀請諡於尚書省。而考行定諡。則有司存。朝廷辨可否。宜在眾議。今駁議撰諡。異同之說。並故吏專之。伏恐亂庖人尸祝之分。違公器不私之誡。且非唐虞師錫僉曰之道。諡法在懲惡勸善。不在字多。必稱其大而略其細。故言文不言武。言武不言文。三代已下。朴散禮壞。乃有二字之諡。非古也。其源生於衰周。漢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其業不一。謂一文不足以紀其善。遂有文忠文武景桓宣成之諡。雖黷禮甚矣。然猶褒不失人。唐興。參用周秦之制。以魏徵為文貞。蕭瑀為貞褊。其杜如晦。封德彝。陳叔達。溫彥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並當時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諡之不過一字。不聞子孫佐吏。有字少稱屈。由此言之。二字不必為褒。一字不必為貶。若褒若貶果在字數。則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慎靚也。齊桓晉文。不如趙武靈魏安釐也。杜如晦王珪已下。或成或明。或懿或憲。不如蕭瑀之貞褊也。然肅者盛德克就之名。足以表之矣。以諲之從政。威能閉邪。德可濟眾。故以肅易名。而忠在其中矣。亦猶隨會甯俞之不稱文。豈必因而重之。然後為美。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鑒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東平。宜無慚德。身死之日。並諡曰肅。當代不以為貶。何嘗徵一字二字為之升降乎。上稽前典。下據甲令。參之禮經。而究其往事。請依前諡曰肅。贈戶部尚書柏貞節。台州刺史崔韶。贈右僕射李巽。贈太子太保李鄘。贈太子少傅杜亞。贈太子少保崔俊。贈司徒韓充。

  壯。威德剛武曰壯。勝敵志強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敵國克服曰壯。贈廣州都督建寧縣公龐孝恭。贈幽州都督瑯琊郡公牛進達。贈麟州總管鄜城郡公梁禮。贈荊州都督東萊郡公孫武達。贈梁州都督順義郡公雲師端。贈右武衛大將軍新城縣侯楊冑。贈原州都督博陵郡公賀蘭整。贈潤州刺史尹元貞。贈右衛將軍王文慶。贈涼州都督元禮臣。

  恭。尊賢貴義曰恭。愛民長悌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禮敬賓曰恭。率事以信曰恭。贈司空襄邑郡公神符。贈荊州都7督隴西郡王博乂。贈太尉濮王泰。贈左衛大將軍北平王阿史邵缽苾。贈特進虞國公溫彥博。禮部尚書魏郡公晉文衍。贈揚州大都督高陽郡公許敬宗。太常定諡。博士袁思古議曰。敬宗位以才昇。歷居清級。然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夷落。聞詩學禮。事絕於趨庭。納采問名。惟聞於黷貨。白珪斯玷。有累清塵。易名之典。須憑實行。按諡法。名與實爽曰繆。請諡為繆。敬宗孫太子舍人彥伯訟稱。思古與許氏先有嫌怨。請改諡。博士王福畤議曰。諡者。飾終之稱也。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若使嫌隙是實。即合據法推繩。如其不然。未虧直道。義不可奪。官不可侵。二三其德。何以言禮。請依思古議為定。戶部尚書戴至德謂福畤曰。高陽公任過如此。何以定諡為繆。答曰。昔晉司空何曾。既忠直且孝。徒以日食萬錢。所以貶為繆醜。況敬宗不及於曾。飲食男女之累。有逾於曾。而定諡為繆。無負於許氏矣。詔飲尚書省集五品以上重議。禮部尚書楊思敬議。稱按諡法。既過能改曰恭。請諡曰恭。

  蘇氏駁曰。宇文士及初諡為繆。以在家侈縱。劉洎駁之。竟諡為縱。許敬宗初諡為繆。以干國邪佞楊思敬改之。反諡為恭。是非在於當時。名實豈憑至行。嗚呼。思敬青於藍矣。

  贈汴州刺史楊宏武。贈幽州都督鉅鹿郡公竇德元。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薛大鼎。贈并州大都督道國公戴至德。贈潭州都督外黃縣男薛景山。贈并州都督鄭國公楊再思。贈幽州都督龐承宗。贈司空李揆。太子賓客盧綸。贈揚州都督張伯儀。贈太子少保嗣吳王瓛。贈吏部尚書韋武。贈尚書左僕射程异。贈陝州大都督高固。贈右僕射劉瑑。贈戶部尚書韓公武。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