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金史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金史卷一百0五 列傳第四十三

  程寀 任熊祥 孔璠子拯 范拱 張用直 劉樞 王翛 楊伯雄兄伯淵 蕭貢 溫迪罕締達 張翰 任天寵

  程寀字公弼,燕之析津人。祖冀,仕遼廣德軍節度使。冀凡六男,父子皆擢科第,士族號其家為「程一舉」。冀次子四穆,遼崇義軍節度使。

  寀,四穆之季子也。自幼如成人。及冠,篤學,中進士甲科,累遷殿中丞。天輔七年,太祖入燕,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錦州安昌令,累加起居郎,為史館修撰,以從軍有勞,加少府少監。

  熈宗時,歷翰林待制,兼右諫議大夫。寀上踈言事,其略曰「殿前點檢司,古殿巖環衛之任,所以肅禁籞、尊天子、備不虞也。臣幸得近清光,從天子觀時畋之禮。比見陛下校獵,凡羽衛從臣無貴賤皆得執弓矢馳逐,而聖駕崎嶇沙礫之地,加之林木叢鬱,易以迷失。是日自卯及申,百官始出沙漠,獨不知車駕何在。瞻望久之,始有騎來報,皇帝從數騎已至行在。竊惟古天子出入警蹕,清道而行。至於楚畋雲夢,漢獵長楊,皆大陳兵衛,以備非常。陛下膺祖宗付託之重,奈何獨與數騎出入林麓沙漠之中,前無斥候,後無羽衛,甚非肅禁籞之意也。臣願陛下熟計之。後若復獵,當預戒有司,圖上獵地,具其可否,然後下令清道而行。擇衝要稍平之地,為駐蹕之所,簡忠義爪牙之士,統以親信腹心之臣,警衛左右。俟其麋鹿旣來,然後馳射。仍先遣搜閱林藪,明立〈虫虫〉幟,為出入之馳道。不然,後恐貽宗廟社稷之憂。」

  又曰:「臣伏讀唐史,追尊高祖以下,謚號或加至十八字。前宋大中祥符間亦加至十六字,亡遼因之,近陛下亦受『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十字。臣竊謂人臣以歸美報上為忠,天子以追崇祖考為孝。太祖武元皇帝受命開基,八年之間,奄有天下,功德茂盛,振古無前,止謚『武元』二字,理或未安,何以示將來?臣願詔有司定議謚號,庶幾上慰祖宗在天之靈,使耿光丕烈,傳于無窮。」

  又曰:「古者天子皆有巡狩,無非事者。或省察風俗,或審理冤獄,或問民疾苦,以布宣德澤,皆巡狩之名也。國家肇興,誠恐郡國新民,逐末棄本,習舊染之汙,奢侈詐偽,或有不明之獄,僭濫之刑,或力役無時,四民失業。今鑾輅省方,將憲古行事,臣願天心洞照,委之長貳,釐正風俗,或置匭匣,以申冤枉,或遣使郡國,問民無告,皆古巡狩之事。昔漢昭帝問疾苦,光武求民瘼,如此則和氣通,天下丕平可坐而待也。」

  又曰:「臣聞,善醫者不視他人之肥瘠,察其脈之病否而已。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理否而已。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危矣。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天下雖無事,不足矜也,綱紀而已矣。尚書省,天子喉舌之官,綱紀在焉。臣願詔尚書省,戒勵百官,各揚其職,以立綱紀。如吏部天官以進賢、退不肖為任,誠使升黜有科,任得其人,則綱紀理而民受其賜,前代興替,未始不由此者。」

  又曰:「虞舜不告而娶二妃。帝嚳娶四妃,法天之四星。周文王一后、三夫人,嬪御有數。選求淑媛以充後宮,帝王之制也。然女無美惡,入宮見妒,陛下欲廣嗣續,不可不知而告戒之。」

  又曰:「臣伏見本朝富有四海,禮樂制度,莫不一新。宮禁之制,尚未嚴密,胥吏健卒之輩,皆得出入,莫有呵止,至淆混而無別。雖有闌入之法,久尚未行,甚非嚴禁衛、明法令之意,陛下不可不知而必行。」

  踈奏,上嘉納之,於是始命有司議增上太祖尊謚。皇統八年十二月,由翰林侍講學士為橫海軍節度使,移彰德軍節度使。卒官,年六十二。寀剛直耿介,不諂奉權貴以希苟進,有古君子之風云。

  任熊祥字子仁。八代祖圜,為後唐宰相。圜孫睿,隨石晉北遷,遂為燕人。熊祥登遼天慶八年進士第,為樞密院令史。太祖平燕,以其地畀宋,熊祥至汴,授武當丞。宋法,新附官不釐務,熊祥言於郡守楊皙曰:「旣不與事,請止給半俸以養親。」皙雖不許,而喜其廉。

  金人取均、房州,熊祥歸朝,復為樞密院令史。時西京留守高慶裔攝院事,無敢忤其意者,熊祥未嘗阿意事之。其後杜充、劉筈同知燕京行省,法制未一,日有異論,熊祥為折衷之。歷深、磁州刺史,開封少尹,行臺工部郎中,同知汴京留守事。天德初,為山東東路轉運使,改鎮西軍節度使。是時,詔徐文、張弘信討東海縣,弘信逗遛,稱疾不進,決杖二百。熊祥被詔為會試主文,以「事不避難臣之職」為賦題。及御試,熊祥復以「賞罰之令信如四時」為賦題,海陵大喜,以為翰林侍讀學士。

  大定初,起為太子少師。時契丹賊窩斡竊號,北鄙用兵未息,上以為憂,詔公卿百官議所以招伐之宜。衆皆異議,熊祥徐進曰:「陛下以勞民為憂,用兵為重,莫若以恩信招懷之。」上問:「孰可使者?」對曰:「臣雖老,憑國威靈,尚堪一行。」上曰:「卿老矣,無煩為此。」七年,復致仕。熊祥事母以孝聞,母沒時,熊祥年已七十,不食三日,人皆稱之。卒于家。

  孔璠字文老,至聖文宣王四十九代孫,故宋朝奉郎襲封端友弟端操之子。齊阜昌三年補迪功郎,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齊國廢。熈宗即位,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於上京。天眷三年,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奉祀事。是時,熈宗頗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諸史、通曆、唐律,乙夜乃罷。皇統元年三月戊午,上謁奠孔子廟,北面再拜,顧謂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學,歲月逾邁,深以為悔。大凡為善,不可不勉,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萬世高仰如此。」皇統三年,璠卒。子拯襲封,加文林郎。

  拯字元濟。天德二年,定襲封衍聖公俸格,有加于常品。是歲立國子監,久之,加拯承直郎。大定元年,卒。弟緫襲封,加文林郎。

  緫字元會。大定二十年,召緫至京師,欲與之官。尚書省奏「緫主先聖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上曰:「然。」乃授曲阜縣令。明昌元年,卒。子元措襲封,加文林郎。

  元措字夢得。三年四月詔曰:「衍聖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可超遷中議大夫,永著于令。」四年八月丁未,章宗行釋奠禮,北面再拜,親王、百官、六學生員陪位。承安二年正月,詔元措兼曲阜縣令,仍世襲。元措歷事宣宗、哀宗,後歸大元終焉。

  四十八代端甫者,明昌初,學士党懷英薦其年德俱高,讀書樂道,該通古學。召至京師,特賜王澤榜及第,除將仕郎、小學教授,以主簿半俸致仕。

  范拱字清叔,濟南人。九歲能屬文,深於易學。宋末,登進士第,調廣濟軍曹,權邦彥辟為書記,攝學事。劉豫鎮東平,拱撰謁廟文,豫奇之,深加賞識。拱獻六箴。

  齊國建,累擢中書舍人。上初政錄十五篇:一曰得民,二曰命將,三曰簡禮,四曰納諫,五曰遠圖,六曰治亂,七曰舉賢,八曰守令,九曰延問,十曰畏慎,十一曰節祥瑞,十二曰戒雷同,十三曰用人,十四曰御將,十五曰御軍。豫納其說而不能盡用也。久之,權尚書右丞,進左丞,兼門下侍郎。

  豫以什一稅民,名為古法,其實裒歛,而刑法嚴急,吏夤緣為暴。民久罹兵革,益窮困,陷罪者衆,境內苦之。右丞相張孝純及拱兄侍郎巽,極言其弊,請仍因履畝之法,豫不從。巽坐貶官,自是無復敢言者。拱曰:「吾言之則為黨兄,不言則百姓困弊。吾執政也,寧為百姓言之。」乃上踈,其大略以為「國家懲亡宋重歛弊,什一稅民,本務優恤,官吏奉行太急,驅民犯禁,非長久計也」。豫雖未即從,而亦不加譴。拱令刑部條上諸路以稅抵罪者凡千餘人,豫見其多,乃更為五等稅法,民猶以為重也。

  齊廢,梁王宗弼領行臺省事,拱為官屬。宗弼訪求百姓利病,拱以減稅為請,宗弼從之,減舊三分之一,民始蘇息。拱慎許可,而推轂士,李南、張輔、劉長言皆拱薦也。長言自汝州郟城酒監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進,拱亦不自言也。以久病乞近郡,除淄州刺史。皇統四年,以疾求退,以通議大夫致仕。齋居讀書,罕對妻子。

  世宗在濟南聞其名。大定初,拱上封事。七年,召赴闕,除太常卿。議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岳,今旣都燕,當別議五岳名。寺僚取崧高踈「周都酆鎬,以吳嶽為西岳」。拱以為非是,議略曰:「軒轅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阪,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而改岳祀也。」後遂不改。拱嘗言:「禮官當守禮,法官當守法,若漢張釋之可謂能守法矣。」故其議論確然不可移奪。九年,復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四。

  張用直,臨潢人。少以學行稱。遼王宗幹聞之,延置門下,海陵與其兄充皆從之學。天眷二年,以教宗子賜進士及第,除禮部郎中。皇統四年,為宣徽判官,歷橫海軍節度副使,改寧州刺史。海陵即位,召為簽書徽政院事、太常卿、太子詹事。海陵嘗謂用直曰:「朕雖不能博通經史,亦粗有所聞,皆卿平昔輔導之力。太子方就學,宜善導之。朕父子並受卿學,亦儒者之榮也。」為賀宋國正旦使,卒于汴。海陵深悼惜之,遣使迎護其喪,官給道途費。喪至,親臨奠,賜錢千萬。其養子始七歲,特受武義將軍。

  劉樞字居中,通州三河人。少以良家子從軍,屯河間。同輩皆騎射,獨樞刻意經史。登天眷二年進士,調唐山主簿。改飛狐令,蔚州刺史恃功貪汙無所顧忌,屬邑皆厭苦之,樞一無所應,乃摭以他事繫獄,將致之死。郡人有憐樞者,導樞脫走,訴於朝。會廉察使至,守倅而下皆抵罪廢,獨樞治狀入優等,躐遷奉直大夫。張浩營建燕京宮室,選樞分治工役。遷尚書刑部員外郎,鞫治太原尹徒單阿里出虎反狀,旬日獄具。轉工部郎中,進本部侍郎。正隆末,從軍還自江上。大定初,與左司郎中王蔚、右司員外郎王全俱出補外,樞為南京路轉運使事。

  初,世宗欲復用樞等,御史臺奏:「樞等在正隆時皆以巧進,敗法蠹政,人多怨嫉之。」上以樞等頗幹濟,猶用之,戒之曰:「能悛心改過,必加升擢。不然,則斥汝等矣。」是時,阿勒根彥忠為南京都轉運使,不閑吏事,故用樞以佐之。遷山東路轉運使,改中都路轉運使。大定四年,卒于官。

  王翛字翛然,涿州人也。登皇統二年進士第,由尚書省令史除同知霸州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坐請囑故人姦罪,杖四十,降授泰定軍節度副使。四遷大興府治中,授戶部侍郎。世宗謂宰臣曰:「王翛前為外官,聞有剛直名。今聞專務出罪為陰德,事多非理從輕。又巧倖偷安,若果剛直,則當忘身以為國,履正以無偏,何必賣法以徼福耶?」尋命賑濟密雲等三十六縣猛安人戶,冒請粟三萬餘石,為尚書省奏奪官一階,出為同知北京留守事。上曰:「人多言王翛能官,以朕觀之,凡事不肯盡力,直一老姦耳。」二十四年,遷遼東路轉運使。歲餘,改顯德軍節度使。以前任轉運使拽辱倉使王祺致死,追兩官解職,勑杖七十,降授鄭州防禦使。

  章宗即位,擢同知大興府事。審錄官奏,翛前任顯德潔廉剛直,軍吏歛迹,無訟獄。遷禮部尚書,兼大理卿。使宋還,會改葬太師廣平郡王徒單貞。貞,章宗母孝懿皇后父也。帝欲用前代故事,班劍、鼓吹、羽葆等儀衛。宰臣以貞與弒熈宗誅死,意難之。於是,詔下禮官議。翛言:「晉葬丞相王導,給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唐以來,大駕鹵簿有班劍,其王公以下鹵簿並無班劍,兼羽葆非臣下所宜用,國朝葬大臣亦無之。」上先知唐葬大臣李靖等皆用班劍、羽葆,怒曰:「典故所無,固可從,然用之亦不過禮。」一日,詔翛及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張暐詣殿門,諭之曰:「朝廷之事,汝諫官、禮官即當辯析。且小民言可採,朕尚從之,況卿等乎?自今議事,毋但附合尚書省。」

  明昌二年,改知大興府事。時僧徒多游貴戚門,翛惡之,乃禁僧午後不得出寺。嘗一僧犯禁,皇姑大長公主為請,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立召僧,杖一百死,京師肅然。後坐故出人罪,復削官解職。明年,特授定海軍節度使。諭旨曰:「卿賦性太剛,率意行事,乃自陷於刑。若殿年降敘,念卿入仕久,頗有執持,故特起於罪謫之中,授以見職。且彼歲歉民飢,盜賊多,須用舊人鎮撫,庶得安治。勉盡乃心,以圖後效。」未幾,表乞致仕。上曰:「翛能幹者,得力為多。」不許。復申請,從之。泰和七年,卒,年七十五。

  翛性剛嚴,臨事果決,吏民憚其威,雖豪右不敢犯。承安間,知大興府事闕,詔諭宰臣曰:「可選極有風力如王翛輩者用之。」其為上所知如此。

  楊伯雄字希雲,真定稿城人。八世祖彥稠,後唐清泰中為定州兵馬使。後隨晉主北遷,遂居臨潢。父丘行,太子左衛率府率。

  伯雄登皇統二年進士,海陵留守中京,丘行在幕府,伯雄來省視,海陵見之,深加器重。久之,調韓州軍事判官。有二盜詐稱賈販,逆旅主人見欺,至州署陳訴,實欲劫取伯雄,伯雄心覺其詐,執而詰之,并獲其黨十餘人,一郡駭服。遷應奉翰林文字。是時,海陵執政,自以舊知伯雄,屬之使時時至其第,伯雄諾之而不往也。日,海陵怪問之,對曰:「君子受知於人當以禮進,附麗奔走,非素志也。」由是愈厚待之。

  海陵篡立,數月,遷右補闕,改修起居注。海陵銳於求治,講論每至夜分,嘗問曰:「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貴?」對曰:「貴靜。」海陵默然。明日,復謂曰:「我遷諸部猛安分屯邊戍,前夕之對豈指是為非靜邪?」對曰:「徙兵分屯,使南北相維,長策也。所謂靜者,乃不擾之耳。」乙夜,復問鬼神事。伯雄進曰:「漢文帝召見賈生,夜半前席,不問百姓而問鬼神,後世頗譏之。陛下不以臣愚陋,幸及天下大計,鬼神之事未之學也。」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思。」伯雄不得已,乃曰:「臣家有一卷書,記人死復生,或問冥官何以免罪,荅曰,汝置一曆,白日所為,暮夜書之,不可書者是不可為也。」海陵為之改容。夏日,海陵登瑞雲樓納涼,命伯雄賦詩,其卒章云:「六月不知蒸鬱到,清涼會與萬方同。」海陵忻然,以示左右曰:「伯雄出語不忘規戒,為人臣當如是矣。」再遷兵部員外郎。丁父憂,起復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遷直學士,再遷右諫議大夫,兼著作郎,修起居注如故。

  皇子慎思阿不薨,伯雄坐與同直者竊議被責,語在海陵諸子傳。海陵議征江南,伯雄奏:「晉武平吳皆命將帥,何勞親緫戎律?」不聽。乃落起居注,不復召見。

  大定初,除大興少尹,丁母憂。顯宗為皇太子,選東宮官屬,張浩薦伯雄,起復少詹事,兄子蟠為左贊善,言聽諫從,時論榮之。集古太子賢不肖為書,號瑤山往鑒,進之。及進羽獵、保成等箴,皆見嘉納。復為左諫議大夫、翰林直學士。會太子詹事闕,宰相復舉伯雄。上曰:「伯雄不可去朕左右,而東宮亦須輔導。」遂以太子詹事兼諫議。

  六年,上幸西京,欲因往涼陘避暑,伯雄率衆諫官入諫。上曰:「朕徐思之。」伯雄言之不已,同列皆引退,久之乃起。是年,至涼陘,徼巡果有踈虞。上思伯雄之言,及還,遷禮部尚書,謂近臣曰:「群臣有幹局者衆矣,如伯雄忠實,皆莫及也。」上謂伯雄曰:「龍逄、比干皆以忠諫而死,使遇明君,豈有是哉!」伯雄對曰:「魏徵願為良臣,正謂遇明君耳。」因顧謂宰相曰:「書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朕與卿等共治天下,事有可否,即當面陳。卿等致位卿相,正行道揚名之時,偷安自便,徼倖一時,如後世何?」群臣皆稱萬歲。

  十二年,改沁南軍節度使,召為翰林學士承旨。丞相石琚致仕,上問:「誰可代卿者?」琚對曰:「伯雄可。」時論以琚舉得其人。復權詹事,伯雄知無不言,匡救弘多。後宮僚有詭隨者,人必稱楊詹事以愧之。除定武軍節度使,改平陽尹。先是,張浩治平陽,有惠政,及伯雄為尹,百姓稱之,曰:「前有張,後有楊。」徙河中尹。卒,年六十五。謚莊獻。弟伯傑、伯仁,族兄伯淵。

  伯淵字宗之。父丘文,遼中書舍人。伯淵早孤,事母以孝聞,踈財好施,喜收古書。天會初,以名家子補尚書省令史。十四年,賜進士第,歷吏、禮二部主事、御前承應文字,秩滿,除同知永定軍節度使事。召為司計郎中。知平定軍,用廉,遷平州路轉運使。知泰安軍,有惠政,百姓刻石紀其事。四遷山東東路轉運使。正隆末,群盜蜂起,州郡往往罹害,獨濟南賴伯淵保全。大定三年,致仕,卒于家。

  蕭貢字真卿,京兆咸陽人。大定二十二年進士,調鎮戎州判官,涇陽令,涇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舊例,試補兩月,乃補用。貢至數日,執政以為能,即用之。擢監察御史。提刑司奏涇州有美政,遷北京轉運副使。親老,歸養。

  左丞董師中、右丞楊伯通薦其文學,除翰林修撰。上書論「比年之弊,人才不以器識、操履,巧于案牘,不涉吏議者為工。用人不務因才授官,惟泥資敘。名器不務慎與,人多僥倖。守令不務才實,民罹其害。伏望擢真才以振澆俗,核功能以理職業,慎名器以抑僥倖,重守令以厚邦本。然後政化可行,百事可舉矣」。詔詞臣作唐用董重質誅郭誼得失論,貢為第一,賜重幣四端。貢論時政五弊,言路四難,詞意切至,改治書侍御史。丁父憂,起復,改右司員外郎,尋轉郎中,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改刑部侍郎,歷同知大興府事、德州防禦使,三遷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

  大安末,改彰德軍節度使。坐兵興不能守城,亡失百姓,降同知通遠軍節度事。未幾,改靜難軍節度使,歷河東北路、南京路轉運使、御史中丞、戶部尚書。南京戒嚴,坐乏軍儲,詔釋不問。興定元年,致仕。元光二年,卒,謚文簡。貢好學,讀書至老不倦,有注史記一百卷。

  溫迪罕締達,該習經史,以女直字出身,累官國史院編修官。初,丞相希尹制女直字,設學校,使訛离剌等教之。其後學者漸盛,轉習經史,故納合椿年、紇石烈良弼皆由此致位宰相。締達最號精深。大定十二年,詔締達所教生員習作詩、策,若有文采,量才任使,其自願從學者聽。十三年,設女直進士科。是歲,徒單鎰等二十七人登第。十五年,締達遷著作佐郎,與編修官宗璧、尚書省譯史阿魯、吏部令史張克忠譯解經書。累遷祕書丞。

  十九年,改左贊善,以母老求養。顯宗使內直丞六斤謂締達曰:「贊善,初未除此官,天子謂孤曰:『朕得一出倫之才,學問該貫,當令輔汝德義。』旣數日,贊善除此官。自謂親炙德義,不勝其喜。未可去也,勿難于懷。」久之,轉翰林待制,卒。明昌五年,贈翰林學士承旨,謚文成。

  子二十,章宗即位,以為符寶典書,累官左諫議大夫。貞祐四年,上踈,略曰:「今邊備未撤,征調不休,州縣長吏不知愛養其民,督責徵科,鞭笞逼迫,急於星火,文移重複,不勝其弊,宜勑有司務從簡易。兵興以來,忠臣烈士,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湮沒無聞者甚衆,乞遣史官一員,廣為采訪,以議褒嘉。」興定元年,遷武勝軍節度使,改吏部尚書,知開封府。坐縱軍人家屬出城,當杖,詔解職。四年,復知開封府,復坐以事囑警巡使完顏金僧奴,降為鄭州防禦使。未幾,復為知開封府事。

  張翰字林卿,忻州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隰州軍事判官。有誣昆弟三人為劫者,翰微行廉得其狀,白于州釋之。歷東勝、義豐、會川令,補尚書省令史,除戶部主事,遷監察御史。丁母憂,服闋,調山東路鹽使。丁父憂,起復尚書省都事、戶部員外郎。大安間,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承裕行省戍邊,翰充左右司郎中,論議不相協。處置乖方,翰屢爭之不見省。承裕就逮,衛紹王知翰嘗有言,召見撫慰之。改知登聞鼓院,兼前職,遷侍御史。貞祐初,為翰林直學士,充元帥府經歷官。中都戒嚴,調度方殷,改戶部侍郎。

  宣宗遷汴,翰規措扈從糧草至真定,上書言五事:「一曰強本,謂當裒兵徒、徙豪民,以實南京。二曰足用,謂當按蔡、汴舊渠以通漕運。三曰防亂,謂當就集義軍假之官印,使相統攝,以安反側。四曰省事,謂縣邑不能自立者宜稍併之,旣以省官,且易於備盜。五曰推恩,謂當推恩以示天子所在稱幸之意。」上略施行之。

  翰雅有治劇才,所至輒辦。遷河平軍節度使、都水監、提控軍馬使,俄改戶部尚書。是時,初至南京,庶事草略,翰經度區處皆有條理。是歲卒,謚達義。

  任天寵字清叔,曹州定陶人也。明昌二年進士,調考城主簿,再遷威戎縣令。縣故堡寨,無文廟學舍,天寵以廢署建。有兄弟訟田者,天寵諭以理義,委曲周至,皆感泣而去。調泰定軍節度判官。丁父憂,服闋,調崇義軍節度判官。補尚書省令史、右三部檢法司正,遷監察御史。改右司都事,遷員外郎。改左司諫,轉左司郎中,遷國子祭酒。

  貞祐初,轉祕書監兼吏部侍郎,改中都路都轉運使。時京師戒嚴,糧運艱阻,天寵悉力營辦,曲盡勞瘁,出家貲以濟飢者,全活甚衆。監察御史高夔、劉元規舉天寵二十人公勤明敏,有材幹,可安集百姓。遷戶部尚書。三年,中都不守,天寵繼走南京,中道遇兵,死之。謚純肅。

  贊曰:程寀、任熊祥,遼之進士,孔璠、范拱事宋、事齊,太祖皆見禮遇,而金之文治日以盛矣。張用直,海陵父子並列舊學。劉樞之練達,王翛之強敏於事,楊伯雄之善諷諫、工辭藻,蕭貢、溫迪罕締達之文藝適時,之數人者迭用於正隆、大定、明昌之間。張翰、任天寵之經理調度,宣宗南遷,猶賴其用焉。金源氏百餘年所以培植人才而獲其效者,於斯可概見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