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叶卡特琳娜大帝

作者:俞运斌 编著

第一章 俄国情结

  引言

 1796年11月,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去世了,她的一生中,幸运与不幸,痛苦与欢乐总是同时存在。她的身世,她的遭遇,她的性格和思想无不充满了令人疑惑的矛盾:

 在她67年的生命历程中,前33年完全是一个可怜的被损害者的形象,童年时得不到父母的垂爱,15岁就离乡背井从普鲁士来到遥远而陌生的俄国,身不由己地成为了俄国未来沙皇的夫人,在伊丽莎白的严密监视下度过了18年痛苦和孤寂的漫长岁月;但她在登上皇位后的34年里,却“集一切尊贵、幸福和威严于一身”,成为统治者的主宰,君主中的君主。

 她崇尚自由主义,说自己有一个“共和主义者”的灵魂,甚至聘用有“雅各宾派①”之称的拉阿尔普担任皇孙的家庭教师;但她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却深恶痛绝,称之为“一千二百个头的多头蛇”,还血腥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个左派组织。

 她公开保护外国作家和艺术,同伏尔泰、狄德罗等著名学者以朋友相称,长期保持通讯联系,购买外国艺术品一掷千金;但她却让俄国的艺术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她水性杨花,生活极为放荡,一生拥有无数的情人和面首,但她谈起两性关系时却显得娇羞难掩,从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开低级下流的玩笑。

 她有时仁慈、善良,能容忍迫害过她的人官居原职,但有时却又喜欢皮鞭和绞架,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她尽情享乐,纵欲无度;却又勤奋工作,精力充沛。

 她既有女人的温柔与妩媚,又有男人的刚毅与野心。

 她的血管里没有一滴俄罗斯血液,但她却成为了俄罗斯人的“小母亲”和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她酷爱读书,书籍是她一生中患难与共的朋友。当她孤独痛苦的时候,书籍给她带来精神的慰藉;当她遇到巨大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书籍给她带来力量和信心。伏尔泰、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等同时代的思想巨人,不仅是她的朋友和崇拜者,而且也是指引她走向崇高的老师。她执政后所有能称之为进步的想法和做法,无不打上了这些思想家的烙印。

 她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和乐观自信的精神。无论遭遇到多么大的打击和痛苦,她都能勇敢地承受,决不悲天悯人。她说:“人应当快乐地生活,只有乐观的情绪才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承受一切。”“勇敢!向前!——这是我无论在幸运的年代,还是在险恶的年代都信守不渝的格言。”在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支配下,当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伏尔加河流域的时候,她能镇静地和狄德罗大谈共和主义;当瑞典人的炮弹落到彼得堡城门口的时候,当1.6万俄军去进攻15万土耳其军队的时候,她都坚信胜利必将属于自己。

 她一生工于心计,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勃勃野心。初到俄国时她才15岁,就“拟定了取悦丈夫、伊丽莎白和人民三方面的计划”。她拼命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的民族习惯,信仰东正教,讨好每一个人,很快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敢于无视“大公夫人不得干预政治”的禁令,拉拢朝中大巨和下级军官,组织阴谋团伙,为夺权做准备。

 她对外实行扩张政策。在正义和国家利益的幌子下,她发动了六次大规模对外战争。这就是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对土耳其发动战争,一次对瑞典的战争,把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三分之一,从而确立了俄罗斯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所有这一切,在叶卡特琳娜的身上被非常奇妙地糅成一体,表现得极为自然,就像春来草长,冬至雪飘一样,丝毫看不出矫揉造作的痕迹。也许,你正准备恨她的时候,却发现她显得非常可爱;你正准备大唱赞歌的时候,她又露出狰狞的面目。毫无疑问,她决不是一个完人,但她肯定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1. 俄国未来的女皇原来却是个普鲁士的灰姑娘

 1744年1月,凛冽的寒风在俄罗斯帝国的大地上任意肆虐着,仿佛向人们宣告寒冷的冰雪世界即将来临。现在绝不是观光旅游的季节,更不是探亲访友的佳期,路上已少有行人来往。因此,从普鲁士驶往俄国的一队马车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四辆笨重的轿车式马车,车上的两位女主人显得兴奋而紧张。一位是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一位是俏丽端庄的少女。跟随她们的有七八个穿着整洁的佣人。车队缓缓行驶着,在普鲁士边境检查站简单地办理手续后,便驶向广袤无边的俄罗斯帝国……

 谁也不会想到,眼下这支不起眼的车队将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辗出深深的巨辙。车上那位稚气未脱的少女,18年后奇迹般登上俄国皇位,成为震撼欧洲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这位未来的俄国女皇现名叫索菲亚·腓特烈·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降临在普鲁士的一个小城什切青,今年刚满15岁。索菲亚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亲王家庭,但她的童年生活却十分灰暗。父亲是德国的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亲王凯斯蒂昂·奥古斯特,是位很不起眼的普鲁士军队的陆军少将。他37岁才结婚,本来期望生个王子,却盼来了一个公主,加之长期戍边在外,实在难得对小索菲亚表示爱怜。她的母亲也总是忘记自己是个女人,对生个公主极不满意。第二年生了儿子后,可怜的索菲亚就连母亲的白眼也得不到了,她的母亲干脆把她交给保姆,而自己一心照看宝贝王子了。

 越是缺少父母的疼爱,索菲亚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抚爱与奉承,越是遭到母亲的另眼相看,她越是自尊和倔强。不过,最令她伤心的还不是父母过于吝啬自己的爱心,而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子连最起码的骄傲资本——美貌也没有。她常常对着镜子顾影自怜:为什么鼻梁这么长,好像要贯穿下巴似的;而下巴又尖尖的,向前挺出,如不小心,有可能会戳着对面谈话的人,以致她最钦佩的老师卡德尔小姐不得不要求她时刻注意收缩下巴。这还不是索菲亚的所有不幸。四岁多的时候,她患了脓疱病,为了取掉痂盖,只好几次剃光头发,头上的疤痕使她抱憾终身;七岁那年,一场胸膜炎几乎夺走了她的性命,虽然侥幸战胜了病魔,却留下了残疾;脊柱发生了偏斜,右肩高,左肩低,左胸骨凹陷。看见自己这副尊容,可怜的小菲辛(人们对她的爱称)不禁泪流满面。不,上帝不会如此捉弄一个无罪的孩子,不,我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定会变得健康、美丽而且聪明。她幼小的心里时时涌起一股战胜命运的信念。

 为了矫正变形的身体,索菲亚随父母走遍了大半个普鲁士的医院,但所有的医生对此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什切青的一个土法正骨的大夫救了她。这个果断固执的男人不顾他人的反对,坚决采取一种古怪的措施:“他叫一个空腹的姑娘每天早晨六点钟用唾液擦洗孩子的肩和背。然后,他为索菲亚制作了一件必须日夜穿在身上的紧身褡,只有在更换内衣时才脱下。这样她经受了将近四年的折磨之后,终于在11岁的时候,脊柱骨得到了矫正,身体也日益好转,她感到欢乐和力量重新又回到了自己身上。①”与其说这是土郎中的医疗方法取得的成果,不如说是索菲亚的意志和恒心取得了胜利。

 ①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索菲亚的这种意志和恒心同样地表现在学习方面。尽管家境并不宽裕——像奥古斯特这样的亲王,在18世纪分崩离析的德国,大多过着艰难的日子——但是亲王的体面还是要保持的。像其他所有上层的德国家庭一样,索菲亚的父母也给她聘请了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有法国家庭女教师卡德尔小姐,有法国家庭牧师彼洛,有法国书法教师罗兰。此外,也有几位本地教师,如德语教师瓦格纳,音乐教师洛里等等。在这些教师中,索菲亚惟独对巴贝·卡德尔小姐称颂备至,她在回忆时说:“她是德才兼备的楷模,她的灵魂生来高尚,她学识渊博,心地善良,很有耐心,她性情温柔、开朗、正直,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自称“将永远是‘卡德尔小姐的学生’,并为拥有这一称号而感到自豪”。①

 ①引自《叶卡特琳娜二世回忆录》。

 这也难怪,对于缺乏母爱孤独的索菲亚来说,还有什么比关怀和信任更可宝贵呢?应该说,卡德尔小姐首先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姐姐,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索菲亚面前,赢得了她的感情,其次才是一个家庭教师。每天清晨,她们一起朗读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的作品;傍晚,她们一起散步,用法语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卡德尔小姐似乎没花什么功夫就使她的学生能够流畅地用法语写作和演说了。在当时,法语可是上层人物的一个标签。卡德尔小姐还时刻注意纠正菲辛的不良习惯,培养她优雅的法国风度和端庄得体的仪态。卡德尔小姐把索菲亚从她母亲手里彻底解放出来了。因为她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应有的慈爱,而且动不动就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菲辛耳光。卡德尔小姐使未来的女皇躲开了耳光,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或许是卡德尔小姐的功劳,或许是索菲亚过于早熟,她一点也不像同龄的小女孩喜欢玩布娃娃,惟独对读书和知识最感兴趣。

 卡德尔小姐的成功,使得其他教师都相形见绌。在索菲亚的眼里,教德语的老师瓦格纳迂腐又迟钝,而音乐“不过是一些噪音而已”。在所有老师的眼里,索菲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能够兼容并收。当然,音乐老师例外,他认为他的这个学生太缺乏欣赏音乐的能力,即使最优美的旋律也无法引起她丝毫兴趣。

 读书抚慰了索菲亚孤寂的心灵,知识启迪了她的智慧。她时常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有许多观点要发表,于是她便常常站在镜子面前,与自己的影子对话,激动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两眼炯炯有神,甚至容貌也越来越讨人喜欢了。智慧可以使人变得自信,而信心可以使人变得漂亮。索菲亚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漂亮的女人。

 2. 关于三顶王冠的预言使索菲亚对那个有点畸形的小表兄一往情深

 旅行是索菲亚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她那热衷于社会活动的母亲对什切青这个小地方的生活深感厌倦,因此总是找种种借口拉上丈夫和孩子到处旅行。好在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和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在普鲁士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庭,各种各样的亲戚多如牛毛。他们有时一个月要外出旅行四次,有时一出去就是半个月二十天不回家。他们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普鲁士,从采尔布斯特到汉堡,从不伦瑞克到奥廷,从基尔到柏林,索菲亚眼界大开,她习惯了宫廷气氛,学会了各种礼节,熟悉了所有欧洲的国王和亲王的家谱。但在所有旅行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和表兄彼得的相遇,以及关于王冠的预言。1739年她随父母到基尔参加一个由她母亲的表兄弟,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阿多发·腓特烈(未来的瑞典国王)举行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她第一次遇见了她的表兄彼得大帝的外甥——彼得·乌尔里希。尽管当时她才10岁,乌尔里希才11岁,尽管他们只交谈了几句,尽管那位小男孩身材瘦弱甚至有点畸形,但索菲亚却因另一次旅行而对乌尔里希难以忘怀。那是1742年,她在不伦瑞克旅行时,有位专门研究手相术的天主教神父拿着菲辛的手仔细地看了两遍后说:“祝福你,公主,我在你的手上看到了三顶王冠。”当时所有的普鲁士公主都想能遇上一顶王冠,而索菲亚却有三顶!从此,见多识广的小姑娘坚信自己一定能戴上凤冠。传说三年前她遇见的表兄乌尔里希有可能继承瑞典或俄罗斯的王位,而大人们常拿他们开玩笑,认为他们是很般配的一对儿。渐渐地,索菲亚也觉得自己是属于他的了。

 聪敏的索菲亚为什么对这个畸形的小男孩情有独钟呢?显然,这和不久前北方宫廷①的惊人事变有密切联系。1741年12月16日,彼得大帝的次女伊丽莎白一世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小伊凡的统治和他母亲梅克伦堡公爵夫人的摄政,登上了俄罗斯的皇位。就是这个伊丽莎白曾经差点成了索菲亚母亲的嫂子,她曾和索菲亚母亲的一个哥哥定亲。但定亲不久,小伙子就被一场天花夺去了性命。伊丽莎白对未婚夫的暴卒深感悲痛,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而没有结婚,并且继续和奥古斯特一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就在她登上皇位前不久,她还要求把那位英年早逝的未婚夫的画像寄给她。1742年1月,又传来了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伊丽莎白把年轻的彼得·乌尔里希接到了圣彼得堡,并把他立为皇储。乌尔里希是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和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查理·腓特烈公爵——也就是索菲亚母亲的表兄的儿子。多么有趣的巧合啊,索菲亚一家一下子便和俄罗斯宫廷亲近了许多。1742年7月,菲辛的父亲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为元帅。显然,敏锐的国王想利用这个关系,便主动讨好伊丽莎白和她的外甥。聪明的、早熟的小菲辛冥冥之中觉得有股巨大的力量正把她引向遥远的神秘的俄国。那个关于王冠的预言不时在她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

 ①当时欧洲对俄国宫廷的称呼。

 索菲亚的母亲也许更希望女儿梦想成真。她母亲叫做约翰娜·伊丽莎白,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大家族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她从小聪明伶俐,月貌花容,一心只想攀龙附凤,所以对嫁给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穷酸亲王凯斯蒂昂·奥古斯特甚感悲哀。现在,她突然看见了北方射来的一线曙光。北方宫廷政变的消息传来,这个不乏机敏才思的女人立即不失时机地向伊丽莎白女皇写信表示祝贺,女皇给了她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1742年9月,柏林俄国大使馆的官员带给约翰娜一幅女皇的画像,镜框上还镶着豪华的钻石。同年底,约翰娜带着索菲亚到柏林,请著名的法国画家安托尼·佩斯纳给女儿画像。这张经过精心艺术加工的画像很快送到莫斯科,呈给伊丽莎白女皇。然后,约翰娜母女俩回到什切青,等候北方的佳音。

 一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丽莎白女皇会垂青于什切青。13岁的索菲亚照样读书、旅行,一切都是老样子。但是小索菲亚:“已经流露出对声色的强烈欲望,尽管卡德尔,她母亲,她周围的人都没有向她揭示过两性关系的秘密,可是她经常感到突如其来的情欲,难以言传的冲动和肉体接触的需要。她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到了晚上,她被这股情感的狂热紧紧缠住。一阵昏乱消失之后,她又恢复了理智,变成一个不迷恋爱情,而只关注前程的孩子。”这时候,索菲亚已初涉爱河了。追求她的是比她年长10岁的乔治·路易舅舅。他没完没了地向她倾吐爱慕之情,把她带到野外的林子里轻轻地吻她。索菲亚开始时涨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拼命拒绝,但经不住舅舅的甜言蜜语和不知疲倦的进攻,也就半推半就地扑在乔治的怀里了。面对乔治的痴情,索菲亚感到幸福极了!她觉得自己是有魅力的,能够获得男人的欢心。乔治勇敢地向她求婚了,在当对的欧洲,这样的近亲是允许结婚的。但索菲亚还是理智地拒绝了。她后来声称:“除了几次拥抱外,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越轨行为。”是的,除了北方的召唤,索菲亚是不会与其他男人苟合的。

 期盼总算没有落空。1744年1月1日,正当奥古斯特一家在采尔布斯特共进晚餐欢度元旦的时候,一位来自柏林的信使给全家带来了好消息:圣彼得堡的彼得·乌尔里希大公宫廷的大元帅布鲁默尔来信了。他在信中写道:“高贵的约翰娜·伊丽莎白公主:谨遵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陛下的秘谕,特通知您:庄严的陛下希望殿下偕同长女公主毫不延缓地莅临鄙国的皇宫……殿下的聪颖足以领悟女皇陛下急欲会见您和您的公主千金的真实意图,关于您女儿的才能在此已经广为传颂”①。信很长,对随行人员都作了明确的安排,但拒绝以任何理由要求奥古斯特陪同前往。距第一个信使不到两个钟头,第二个信使又飞驰而至,这次捎来了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一封信。如果说布鲁默尔在信中还是闪烁其辞的话,那么腓特烈国王的信则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北方宫廷的意图:“我直言不讳地告诉您,我特别尊重您的公主千金,我总希望能为她创造一个飞黄腾达的良机。因此,我考虑可否把她许配给她的第三亲表兄,即俄罗斯大公彼得·乌尔里希……”②

 ①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②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林娜二世》一书。

 3. 普鲁士国王对他的廷臣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

 马车在漫无边际的俄罗斯大草原上摇摇晃晃行进了十多天,约翰娜和索菲亚一行已疲惫不堪。为了御寒,她们在车里燃起了炉子,但仍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四肢麻木。为了驱赶昏昏睡意,索菲亚不时拉开车窗上的厚布,瞭望灰暗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她突然感到,在辽阔的俄罗斯,她是多么渺小和孤立无援!虽然有母亲的陪伴,但母亲又能给她多少帮助呢?索菲亚不禁怀念起她的老师来。她很后悔没有要求卡德尔小姐同行,启程的那天,这位令人尊敬的家庭女教师流泪了,她实在舍不得与她聪明的学生分手,并恳求她的学生告诉她此行的目的,但索菲亚佯装不知。15岁的她已懂得了原则高于感情:这么重要的事情怎能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呢?哪怕是最尊敬的老师也不行。

 约翰娜一路抱怨不停:见鬼的路,怎么这样寒冷?还有那些该死的驿站,跟猪圈没有什么两样,男人、女人、孩子、看门的狗、鸡和马都横七竖八地睡在一间大房子里。普鲁士的客店多好,有佳肴,有暖房。

 然而,埋怨归埋怨,约翰娜恨不得立即飞到莫斯科,以便在政治舞台上显山露水。一路上她也不管索菲亚的身体是否能够坚持得住,拼命摧着车夫赶路。她对女儿的全部关心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因为这是她施展政治才能的全部砝码。

 俄国大公的婚事,实际上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外交政治的争斗。从大公身边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到女皇的宫廷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还有俄国枢密大臣别斯杜捷夫,都各打各的算盘,各为各的主子效力。在大公夫人的人选上,有法国公主、波兰国王的女儿萨克森公主和普鲁士国王的妹妹,极有影响力的首相别斯杜捷夫是反对法国和普鲁士的,所以他力主挑选萨克森公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个很有谋略的统治者。他既要阻止别斯杜捷夫的计划,又拒绝拿自己的妹妹作牺牲品,他说:“为了取代一个萨克森姑娘而牺牲一位普鲁士皇家血统的公主,是荒唐的想法。①”在这种情况下,他选中了索菲亚公主。要约翰娜把索菲亚的画像献给伊丽莎白女皇,就是他的主意。在他的授意下,大公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沙皇的宫廷御医兼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拼命向女皇鼓吹这一婚配方案的种种好处。

 ①引自《腓特烈二世回忆录》。

 伊丽莎白是个没有主见而感情用事的女人,觉得这对表兄妹是般配的,也就同意了这一方案。她认为一个二等贵族家庭的公主一定比门第显赫的姑娘更温顺;而且从画像上看,那位姑娘体态健美,容颜也很俏丽;更何况她还是自家的亲戚,与大公本来就是表兄妹。她毫不犹豫地指示布鲁默尔发出了那份令索菲亚全家激动万分的邀请信。腓特烈二世获胜了。在约翰娜、索菲亚一行启程赴莫斯科时,他专门在柏林接见了她们。在约翰娜看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接见。因为腓特烈二世暗示她要设法为普鲁士效力。这是何等的荣耀和信任啊!约翰娜差不多要舍身相报了。

 索菲亚比母亲更为激动,她在柏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礼遇。当国王得知她穿着不够华丽时,立即派人把他妹妹的一套官服送给她,并和她共进晚餐,还把她安排在自己身边就座,和她长时间交谈。他们谈文学、谈歌剧、谈喜剧、谈舞蹈等等,凡是能够谈的话题都谈到了,为他自己没有选错人而自豪。他请索菲亚把一碟蜜饯递给旁座的老臣,并且对那位老臣大声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15岁的索菲亚听到国王的赞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自己真的有那样杰出吗?对于这样的赞美,索菲亚终身难忘,即使在她的暮年,她也能逐字逐句地回想起普鲁士国王的原话来。

 与国王的赞美相比,父亲的嘱托未免显得过于沉重。奥古斯特亲王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虽然平时难得在索菲亚面前表露儿女私情,但一想到女儿要离开自己远嫁荒蛮的北方大国,这个魁梧的元帅就禁不住暗自流泪。他觉得有必要对女儿提出慎重的告诫。他通宵达旦苦心孤诣地写了一篇劝戒书,题目就叫《备忘录》。他谆谆教导女儿要绝对服从女皇陛下;要服从丈夫;不要讲排场铺张浪费;不要参与政务;不要只顾玩耍,而要学会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等等。劝戒不厌其烦,详尽周到,而最重要的忠告是要求女儿继续信仰路德教,不要皈依俄罗斯的东正教。索菲亚愉快地接受了,并温柔地吻别了慈爱的父亲。不过,一上马车她就忘得差不多了。

 4. 索菲亚见到朝思暮想的表兄后,一下子凉了半截

 1744年2月5日,疲惫不堪的约翰娜一行终于来到了涅瓦河畔的俄罗斯城市米塔瓦。本城的驻军司令沃依埃科夫上校殷勤地接待了女皇陛下的客人,并于第二天亲自把她们护送到里加城。

 当她们还在城郊的时候,突然听到隆隆的炮声,约翰娜吓得心惊肉跳,以为爆发了战争,沃依埃科夫上校连忙解释说:“尊敬的公爵夫人殿下,这是里加为迎接您而鸣放的礼炮。”车队在城门口停下,约翰娜和索菲亚在上校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步下马车。她们立即发现城门口已站好了两排官员,正在恭迎她们。

 城堡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约翰娜和索菲亚由穿着整齐的仆人们领着,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走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套房。她们匆匆换过衣饰,简单地打扮了一下,仆人们就在外面敲门了。原来已到就餐的时间了。

 当时就餐的情景,给了约翰娜终身难忘的印象。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当我入席时,传来了军号的声音。户外警卫队的鼓声、笛子声、双簧管声充斥天宇。我总觉得自己像身处在女皇陛下或某位伟大国君的侍从队中。我不敢相信,这是为我安排的,因为在别的地方不可能为我而擂鼓,在另外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礼节。”①

 ①参见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

 索菲亚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隆重礼节惊呆了。二十多天来,她已习惯了在广袤的俄罗斯原野上孤独地行驶,突然碰到如此壮观和喧哗的场面,她差点不知所措。但她很快就镇静下来了,因为她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她这个异国的客人。她的心里不觉涌起一股甜意,一种幸福的满足感:二十多天的辛苦没有白费,她要成为俄罗斯皇后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而且,到了莫斯科还不知有什么样的隆重礼节在等候她呢?索菲亚渴望会见她的恩人伊丽莎白女皇。

 在里加稍稍休整后,约翰娜一行在宫廷大元帅金亲王的陪同下,向圣彼得堡进发了。天上还飘着雪花,地上已有二尺多厚的积雪了。伊丽莎白考虑十分周到,她派手下送来了皇宫最华丽的雪橇式马车。据说这种雪橇是彼得大帝亲自设计的。它由十二匹马牵引,速度极快,而且不可能翻倒。约翰娜对女皇陛下赠送的雪橇十分赞赏,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的外形很大,上部和我们德国的轻马车相似。它包着红色呢绒,镶有银线。下面铺着非常洁净的锦缎褥子,供你偃卧。头下还放着另一些枕头,盖的是毛皮被子,这样,你就感觉和在床上完全一样。此外,车夫座位和后部之间的很长距离,还有别的用处,不管我们经过什么样的坎坷道路,它能使我们根本感觉不到震动。雪橇底层是一些箱子,可以随意安放。①”陪伴她们的是一支庞大的车从。前面有一支俄国精锐的禁卫军骑兵开道,周围奔驰着另一支骑兵分队。此外,还有近百人的服务人员紧随其后。索菲亚激动不已,这个来自普鲁士小城的公主被俄罗斯的广阔和神秘震撼了。她突然觉得要戴上俄国的凤冠绝非易事,没有与这个国家的广阔和神秘相称的智慧和心机,是难以坐稳这个宝座的。

 ①齐比克《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婚事旅行》。

 2月14日,车队顺利到达圣彼得堡。欢迎的场面自然比里加壮观多了。约翰娜感觉自己是在享受王后的礼遇。她在自己的套间里一口气会见了上千位卑谦的官贝,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女人可能会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人们都对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约翰娜几乎忘记了还有伊丽莎白的存在,仿佛自己就是女皇。法国大使拉谢塔迪侯爵不失时机地利用了约翰娜的愚蠢和狂妄。这位女皇的前任情夫长着一副女人脸,柔嫩而秀美。由于受过女皇的恩惠,在俄国宫廷有不小的影响。他正暗中操纵着宫廷中的法国派,力主大公同索菲亚结亲,反对主张同奥地利结亲的别斯杜捷夫,他对约翰娜和索菲亚恭维备至,并建议她们必须在2月21日前赶往莫斯科,因为那天是大公的生日,女皇对她们的到来一定十分高兴。

 约翰娜和索菲亚从内心非常感谢拉谢塔迪侯爵,要不是他的提醒,她们差点失去了获得女皇陛下最初的好印象的机会。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的劳累还没有消除,对圣彼得堡的雪景也无意观赏,约翰娜迫不及待地又催着纳里希·金启程了。由30辆雪橇组成的庞大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不分昼夜地奔驰着,沿途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惊叹和驻足观望。

 2月20日晚上时许8,普鲁士的两位公主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莫斯科。她们被欢迎的人群簇拥着走进下榻的套房。一想到即将见到整个欧洲都在谈论的伊丽莎白女皇,母女俩倦意顿消。她们匆匆换上女皇赠送的宫服,喝点温热的饮料。然后,兴奋而焦急地等待着决定她们命运的人出现。

 第一个进来的却不是女皇,而是俄国大公彼得·乌尔里希。他鼓着眼睛,歪斜着嘴巴,干瘪的脸上没有丝毫青春活力。一见到索菲亚,他就高兴地用德语喊道:“菲辛!菲辛!你来了,真好!”索菲亚却像三伏天掉到井水里,一下子凉了半截:难道眼睛欺骗了自己?五年前他似乎比现在漂亮许多,怎么会越长越丑陋呢,看着表兄兴高采烈的样子,索菲亚心里稍稍舒坦一些,只要表兄不是太傻而是真心喜欢自己,丑一点就丑一点吧!他毕竟是未来的俄国沙皇啊!

 彼得·乌尔里希告诉表妹,女皇正在大厅里等候,然后带着她们经过一道道大门,在达官贵人和宫廷侍女们谄媚、欣赏、羡慕或者挑剔的目光中走进了女皇的会客厅。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