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撒切尔夫人

作者:萧燕 编著

第一章 “一个杂货商之女”

  引言

 当历史老人把时针倒拨到了1979年,那年的5月3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个最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举行了执政党(工党)和在野党(保守党)之问的决选。

 选举结果表明,保守党赢得了压倒多数的选票,历经4年保守党领袖生涯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获得了组织保守党政府的资格,正式接过了前保守党领袖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希思的接力棒,开创了80年代英国内外政策剧变的“撒切尔夫人的革命”时期。当天晚上,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总部接受了众人的祝贺和欢呼,在镁光灯“喀嚓、喀嚓”声中度过了她生命中最愉悦最风光最幸福的时刻。

 从这一天起,撒切尔夫人做了西方国家的第一位女首相,从而与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和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平分秋色,共得“妇女居于峰巅”之风采,成为英国政坛上的领袖人物。非常计较门第、资历的英国政治界,对后继者出身卑微历来是不屑一顾的。而来自小商小吏之家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则纯属例外,她在英国政界的阶梯上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大英帝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一直是在走着下坡路,这是不争的事实。进入80年代后,英国的经济情况才有了较大幅度的好转,有的评论家甚至把它视为“奇迹”。这里,经济好转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却与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一展其平生抱负不无关系。至于在政治方面,英国沦为二等强国,已是势所必然。但由于撒切尔夫人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她那直来直去的外交风格和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一度成功地迫使欧共体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对英国利益作出了让步,特别是使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美国总统里根和前苏联党和国家首脑戈尔巴乔夫--与她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个人关系,进而促成了撒切尔夫人在国际舞台上享有“手挽三方”的至尊至荣地位。这,不仅抬高了英国的国际身价,而且也巩固了她个人在国内的政治权威,与政敌较量时能有恃无恐。

 撒切尔夫人不仅于1979年接掌英国大权,而且凭借着一己的神奇魅力和高度胆识,使保守党在背负着300多万失业大军的严峻情况下一举夺得了1983年英国大选的胜利,从而在英国掀起了又一轮“撒切尔式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既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好了这个战后害了二三十年“英国病”的国家,又直接推动了80年代整个西方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这一切,无疑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女强人”的政绩不愧为丘吉尔之后的第一人,她名副其实地是本世纪中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

 除了赫赫政绩之外,撒切尔夫人的身上还散发出女性特有的魅力。不错,人们都习惯于把撒切尔夫人视为自信、进攻、挑战、威严和果断的典型,而忽略了她也是家庭生活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往往看不到她也是一个贤妻和良母,是一位热情而又体贴的主妇。有些人则相反,把撒切尔夫人不仅尊为“男人的领袖”,而且誉为“能够集妻子、母亲和政治家的美德与才能于一身的‘超人’”,当是不无道理的。

 那么,撒切尔夫人究竟是如何在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作支撑的情况下,仅凭自我奋斗,一步步地攀登上了英国的权力金字塔尖的;她又是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事业与家庭兼顾的“超人”的,想必读者是亟欲解开这一神奇的“谜”吧?本书将乐于为此提供谜底。

 亲爱的读者,请您耐心地读下去。

 1. 继承父母亲的美德

 格兰瑟姆,是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小小的闭塞城镇。

 1925年10月13日,这个小城镇的一户小食杂店里诞生了一名女婴,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她就是54年之后在伦敦这个大政治舞台上演出惊人一幕的主角——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想当年,撒切尔夫人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只是一个小食杂店的店主,她的母亲比阿特丽斯·史蒂芬森在出嫁前做过裁缝。上溯家谱,她的祖父是鞋匠出身,外祖父当过铁路路警。从各种情况看来,这只是一个不很富裕的笃信基督教的小业主家庭。所以说,撒切尔夫人绝非生来的统治者,她缺乏先天条件,没有丘吉尔等多数保守党领袖那样显赫的家族背景。但正是这样的闭塞小城镇,这样的仅够温饱的小业主家庭,这样的勤劳俭朴、乐于助人的父母,才塑造了玛格丽特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品德,培养了她那无坚不摧的勇气与高度的责任心,形成了她那套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念。

 玛格丽特的父亲有7个弟妹,他是大哥,13岁时就被迫辍学外出谋生。由于手头资本有限,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只好从事食品杂货买卖。他跟比阿特丽斯·史蒂芬森结婚后,夫妻俩全力以赴地经营一爿小食品店,过着克勤克俭、聊以糊口的生活。据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当时她家既没有房前花园、浴室和室内厕所,也没有热自来水,家具都是一些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笨重、过时的低档品,厨房面积很小。所以,罗伯茨在当时确是英国千万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家庭之一。

 但是,维系这一平凡之家的男女主人,却都很不平凡。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生活方式、道德信念、思想作风都在幼小的玛格丽特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50多年后,当撒切尔夫人搬进英国首相府伦敦唐宁街10号时,她一再表示,她的信仰和使她获胜的信念与父亲的教诲和罗伯茨家族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的影响息息相关。她说道:“我把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的父亲。”而当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五年之后,她在大不列颠的权威如日中天,在国际舞台上也声势显赫,但她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对自己在格兰瑟姆的丰富童年生活迄未须臾或忘。她在答复电视记者的提问时,曾不胜感慨地说:她念念不忘的,是父亲那“正直诚实的品德”。她接下去说道:“他教导我必须首先寻求我的信仰,然后把它付诸实践。在关键问题上不要妥协让步。”

 的确,撒切尔夫人学习做首相,正是从学习她父亲开始的,是从格兰瑟姆的童年生活开始的。

 根据玛格丽特的记忆所及,她父亲在辛勤经营食品店的同时,贪婪地猎取知识。罗伯茨先生是“她所熟悉的人中读书最多的人”。他广泛阅读政治类书籍,平时还爱看传记和历史方面的书。罗伯茨夫妇除是严谨、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外,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教会活动。罗伯茨先生也热心地方上的政治活动。玛格丽特两岁时,她父亲就当选为格兰瑟姆市镇自治议会的议员,而且一干就是25年,1943年,罗伯茨先生成为格兰瑟姆市的市长。他在商业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在这个小市镇上的艰苦创业史,他言行一致、乐于助人、自强不息、勤慎肃恭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成为格兰瑟姆镇上居民的精神楷模。这一切,都不能不对幼小的二女儿玛格丽特(长女穆丽尔,比妹妹大4岁)产生巨大的影响。

 玛格丽特成名之后,面对无数次的记者采访,她虽然很少提及母亲,但显然这位只会吃苦耐劳、不爱抛头露面的家庭主妇对自己女儿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道:“星期天早上,母亲常常起得很早,烤饼做饭,到我们八点左右下楼时,第一炉饼子已经烤好了。她是个非常能干的妇女。她结婚之前做过裁缝。她整天都从来没有过片刻空闲。她既要在食品杂货店里干活,还要干家务、做饭和手工洗烫所有的衣被。衣物从不送洗衣店,都是在家里洗。”

 谈到父母对她和大姐事事严要求时,撒切尔夫人还回忆说:“我们是卫理公会教徒……尊敬他人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中……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向我灌输:‘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要去做它或想做它。你决不能说,由于他们在做它,所以我也想做它。’”尽管玛格丽特认为要求孩子们做与众不同的事“总是困难的”,但她却明确指出:“这正是父亲要她毕生都遵循的教导。”

 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亲熏陶和教育下,玛格丽特从上小学时起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她5岁时就被送进初级小学念书,但不是送到附近的公立学校,而是送去离家较远的亨廷顿托尔路小学,每天来回四趟,要步行走4英里多的路。她每周还要去上三次钢琴课,以陶冶情操。当玛格丽特11岁时,通过了县中学的奖学金考试,正式升入凯蒂文女子中学。在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活动的同时,玛格丽特还是她那闭塞的小镇同学中关心时事、参加社会活动最多的一个。她经常跟父亲一起探讨一些问题。而随着玛格丽特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父女俩思想交流的层次也愈来愈高,方面也越来越广。因此不妨说,这位小城商人、业余传教士和地方政治家不仅是这位未来女首相的父亲,同时也是她那思想和品德上循循善诱的导师。

 2. 现实与明智的抉择

 从上文不难看出,塑造了撒切尔夫人那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钢铁意志的,正是她终生敬仰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确,这位生活在一个闭塞小城镇里的小商小吏,竟然培育出了一位特色鲜明、敢作敢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英国首相,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无怪乎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位时,对这位锋芒逼人的英国女首相也曾不以为然,他说道:“一个杂货商之女成了一国之主,岂非咄咄怪事!”后来,又是这同一位德斯坦,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惊呼:

 “撒切尔夫人将和丘吉尔一起并列为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首相。”其实,撒切尔夫人在问鼎保守党和英国最高权位的拼杀中,从来没有为自己不是豪门出身而曾有过自卑感。

 其实,这个“杂货商”并非等闲之辈。尽管他12岁时就失学了,但一直刻苦自励,自学成了材。在二女儿还是两岁时,罗伯茨就成了格兰瑟姆自治议会的议员,在她11岁时,又成为这个市镇上最年轻的参议员,以后又历任议员财政委员会主席、格兰瑟姆的国家储蓄委员会主任和治安官,1943年又出任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格兰瑟姆市市长。所以说,杂货生意虽然是罗伯茨一家的生活来源,但罗伯茨一生的主要兴趣则是在政治上。在罗伯茨先生的眼里,政治生活既有权力的诱惑,又闪耀着奉献的光辉,不仅可以满足这位不懈奋斗者的勃发野心,又符合他那圣卫理公会教徒的责任感与道德观念。

 父亲对政治生活的如此热衷,不能不使小玛格丽特很早就对政治生活萌发了兴趣。罗伯茨经常带自己的小女儿去听那些来到格兰瑟姆访问的政治家的谈话,并与他们会晤。这使玛格丽特很早就摆脱了女孩子的腼腆,敢于在人前大大方方地言谈。1935年英国议会选举,使仅有10岁的玛格丽特头一次接触到了国家级的政治,并实际投身于选举委员会的事务。

 除了对政治活动之外,玛格丽特对法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跟随担任市治安官的父亲一道去地方法院;进入中学高年级后,玛格丽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旁听法庭的案件审理。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在当选为议员之前即通过了法律考试,成为一名专业律师。这就为她后来向高级政巅攀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玛格丽特于凯蒂文女子中学毕业之后,即选定冷僻的化学专业,1943年10月,顺利地进入梦寐以求的英国最高名牌学府牛津大学的萨姆维尔学院深造。当时英国的传统学科以古典文学和历史竞争最为激烈,化学则相对冷僻,选择这一专业的姑娘就更是寥寥无几。有人说,撒切尔夫人当时对专业的选择反映了她头脑的现实与明智。

 萨姆维尔学院是牛津最早的一个女子学院。该学院曾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政治家,前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即毕业于此。

 玛格丽特从此第一次离开格兰瑟姆老家,第一次接触外界,搬进了牛津大学的萨姆维尔学院。这位18岁姑娘的生活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3. 在炼狱中成长

 牛津大学离格兰瑟姆虽只有二三百英里的路程,但对这个从未出过家门(童年时只去过一次伦敦)、孑然一身又孤陋寡闻的罗伯茨小姐来说,遇到了多方面的麻烦。有人说,牛津对这位新生的确“不是天堂,而是炼狱”。

 首先,玛格丽特必须通过“乡音”调整关,因为她入学初期带有明显的林肯郡的乡音,竟成了同学们嘲讽的笑柄。在当时的英国,英语的发音是否纯正,是一个人是否出身于名门贵族、是否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如果能讲一口纯正的“牛津英语”,那就是上等人的气质了。初到牛津的罗伯茨小姐急于纠正自己家乡的土音,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听起来不伦不类,引起哄然大笑,遭到讽刺挖苦。经过顽强努力,玛格丽特的口音总算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后来,在她成为英国下院反对党领袖时,又有特定的公关专家帮助纠正她的发音。所以此后人们在广播或电视中所听到的撒切尔夫人的声音,早已不是她在来牛津前的那种乡土“原音”了。

 其次,顾名思义,女子学院都是女学生。但是罗伯茨小姐却很难跟这些女同学融合到一起。她的言谈举止似乎比同学们成熟一些,但有时说出来的话和做出来的事却又显得幼稚可笑。因此,玛格丽特经常遭受到同学们的冷遇和疏远。这既使她不胜苦恼,又加剧了她的恋家情结。这位女首相后来追述她在牛津大学生活时不禁感慨系之:“我老是想家。当你在家时,绝对体会不到孤独的滋味。头一次尝到孤独的滋味还真叫人难受哩!”在牛津大学的4年时间里,玛格丽特基本上是独往独来,没有结交下几个知心好友。到牛津求学的第三学年,她干脆搬出了学院的宿舍,邀了两个女同学合租一套公寓。她们之间虽能和睦相处,谈笑不苟,但始终没有成为知音。

 初到牛津时的孤独、压抑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并没有使玛格丽特对学习与工作的刻苦精神有丝毫消减。她仍像在凯蒂文女中学习时那样,在萨姆维尔女子学院也是同学中最用功的一个。当时学院课程之繁重,实验活动之多,令许多学生都感到头痛。而玛格丽特却总是那样精力充沛,勤奋好学,而且把一切都安排得那样井井有条,稳妥有序,显露出一个女强人的特色。她经常从晚上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早上六点半钟又起床。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觉。这种在牛津大学养成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她出任英国首相时仍然不改。这一特色使不少强有力的男士也不禁望而生畏。英国政坛老手、希思派干将、后来又成为撒切尔夫人麾下核心人物的威廉·怀特洛就这一特色说道:“她的精力十分惊人。谁要是认为妇女不具备男人那样的精力,那就大错特错了。她比男子的精力还要旺盛一倍。她要是让我一天干她那样多的工作,那就要我的命了!当她以这种步子做事时,一天下来,她周围的人都累得精疲力竭,而她却仍然精神抖擞。”这个一度是撒切尔夫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保守党元老,也就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膝下。这当是后话,是40年以后的事了。

 在牛津大学,罗伯茨小姐从不迟到,从不拖交学术论文。她无疑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尽管如此,一贯认真严肃的玛格丽特也不乏女郎的纯情和浪漫。她在大学时期也曾经历过自己的初恋,但最后以门阀之见而告吹。姑娘失恋后一度痛苦万分,她破天荒第一遭发现自己引为自豪的父亲和精神支柱的家庭在名门贵族面前的卑微。初恋的失败兴许成了玛格丽特在权力的阶梯上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与初恋的情人(一位伯爵之子,日后也成为保守党内的重量级人士)分手之后,罗伯茨小姐虽也曾在爱河中游泳过,但都因多种原因而未能成就姻缘。由于与萨姆维尔学院的同学们合不来,她更愿与学院以外的男同学交往。大学毕业之后,直到步入政治舞台,她的朋友中多以男性为主。撒切尔夫人似乎觉得在男士的圈子里更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一些。撒切尔夫人自己就曾经说过:“给我六个男士和真理,我就能改变一切。”

 在大学四年紧张的学习之余,罗伯茨小姐还参加了许多在老家不可能接触到的政治活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她没有置身于政治之外,而是积极、活跃地参加了保守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成了牛津大学保守党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之一。1946年,玛格丽特被推举为俱乐部的主席。当时,英国政局动荡不定,保守党和工党斗争激烈,玛格丽特则毫无保留地站到了保守党的一边。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这与她那保守主义的传统家教不无渊源,但更重要的是玛格丽特在牛津的政治活动中深受保守党政治的熏陶。她非常钦佩温斯顿·丘吉尔,并立下宏愿要做他那样的政治家。牛津大学也确实是培育叱咤风云人物的苗圃,许多攀上英国政治权力顶峰的人,都曾是牛津大学名气很响的牛津联合会的成员,如四次出任英国首相的自由党领袖威廉姆·格莱斯顿(1868—1874,1880—1885,1886,1892—1894)、三次出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领袖罗伯特·索尔兹伯里(1885—1886,1886—1892,1895—1902)、一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领袖哈罗德·麦克米伦(1957—1963)、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袖詹姆斯·威尔逊(1964—1970,1974—1976)和一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1970—1974)等。这些人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由于当上了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玛格丽特从此实现了自己迈向政治生涯的起步。

 这是因为,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玛格丽特几乎花费了自己的一半时间去干协会里无人干的琐碎事,而且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最终成为该协会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主席,这大概是对她三年来献身于协会工作的忘我精神的酬报。

 这是因为,这一职位给玛格丽特提供了大量机遇,扩大了她在政治上的接触范围,大开了眼界,锻炼了驾驭自己的能力,学会了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社交技巧。

 例如,玛格丽特曾代表牛津的保守党人参加了1946年的保守党年会,并在会上发了言。她在会上见到了保守党内所有的大人物。尽管这位保守党女大学生并没有给这些党内首脑们留下什么印象,但他们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这位才20来岁的姑娘的脑海里,她也就更为坚定地把自己的政治兴趣和未来前途押在保守党身上了。

 又例如,牛津大学作为英国新一代精英的摇篮,经常接待两党知名的政治家来校演讲。而保守党领导人更是把牛津当成与工党和自由党争夺年轻人的重要政治桥头堡,来访者简直络绎不绝。玛格丽特必须以协会主席的身份出面宴请他们,负责为他们安排讲坛和其他一些迎来送往的事务性工作,这样一来,玛格丽特便结识了许多保守党的上层人士,尔后并同他们保持着某种特殊关系,实际上进入了保守党的关系网。曾任保守党领袖、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等职务的亚历山大·道格拉斯-霍姆勋爵就是玛格丽特出任协会主席后头一个来牛津演讲的大人物。后来玛格丽特进入英国下院后,曾在他的政府里担任过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他们还一同当过希思政府中的内阁成员。不仅如此,这位玛格丽特早年所崇拜的党内元老,后来还是她那内外政策的坚定有力的支持者。

 所以说,在牛津这个“炼狱”中度过的4年,对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小姐未来的仕途是意义重大的:她从一个孤陋寡闻、埋头苦干的“杂货商之女”成长为保守党的一名新秀;从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城的中学生变成了一位立志投身政治的幼苗。这棵新苗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终于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成了世人刮目相看的女政治家。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