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飞 编著
1. 英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1919年1月,在法国贡比涅森林里的火车厢里,德国代表沉重地在战败协议上签字。从那一刻起,复仇的种子就埋在了德国人心底。
福煦元帅当时曾经指出:“这只是20年的休战!”
他不幸而言中了。1939年,经过20年蛰伏将息的德国,终于再次把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欧洲的上空。9月1日这一天,大约60个步兵师、14个装甲、摩托化师的德军,在数千辆坦克、火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袭击。
当天,英国根据《英波条约》,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在国内下达了总动员令。
9月3日上午11时,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同日下午5时,法国也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了。
第3师这时被编入第2军,军长是艾伦·布鲁克。该军将和约翰·迪尔爵士指挥的第1军作为英军的第一梯队,集结在法国,以完成总动员令中规定的在总动员后第33天在法国集结两个军的部署。
这期间,根据陆军部的指令,第3师连续举行了通讯演习、司令部机关演习、师前进指挥所与师情报演习。9月29日这天,第3师乘火车赶到南开普敦,在那里登船,于当日午夜启航驶往法国。
英国对这场新的大战准备是十分仓促的。一战以后,英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泛滥,加上连续的经济危机,使英国国力衰退。历届英国政府对加强军备的必要性都缺乏认识,甚至还断定“十年无大战”。1932年,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整军备问题,可直到1938年这一问题还在政客们的伶牙俐齿之间翻来覆去。
在英国对德宣战后,陆军出现了令人不可想象的变动,陆军部里最重要的3名将领被同时调往远征军。原帝国参谋总长戈特勋爵调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原作战与情报长官波纳尔少将和地方部队长官布朗里格少将分别调任远征军正副参谋长。而按照英国陆军的传统,奥尔德肖特指挥部的司令一般是内定的战时派遣出国的英国陆军总司令。奥尔德肖特在汉普郡的东北,是英国最大的军事训练中心。当时,该指挥部长官是迪克将军,他是陆军最卓越的将领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并且也希望他能够担任远征军最高指挥官。后来又有传说,说担任海外部队监察长的艾恩赛德将军将出任此职。有人甚至说在开战前,艾恩塞德早已去了坎伯利,并且已在桑赫斯特的教学大楼里设立了总指挥部。可是,霍尔·贝利沙行事令人难以捉摸,这两人最后都未担任远征军总司令。这使全军上下都感到惊奇。
不过,在远征军军长的人选上,霍尔·贝利沙却做对了。担任第1军军长的约翰·迪尔将军和第2军军长的艾伦·布鲁克将军无疑都是堪当重任的。
任命戈特为英国远征军司令,蒙哥马利认为是一个错误,因为这项工作超过他的能力。从个人感情上来说,蒙哥马利认为戈特是令人尊敬的。他个性开朗,是个热心的朋友。他为人诚恳,从不做小动作和卑鄙的事。在他任团级军官时,曾经被人视为英国军队中团级军官的典范。关于军人的事,从服装靴子一直到战地上的分队战术,他都了如指掌。但作为远征军司令官,他的缺点在于他的经历。他在任帝国总参谋长以前,任过的最高职务是指挥一个步兵旅。而且他本人一向只关注作战事务,对部队的行政和后勤都缺乏应有的关注,而在现代化战争中,它们的重要性决不低于战略,尤其是后勤。
指挥系统也过于分散。戈特把他的总司令部设在哈伯克附近。各下属部门的司令部分别设在面积达50平方英里的13个村庄里。这种分散设置的系统,对于通讯联络来说十分不便。从一开始就麻烦不少,有时想要知道某人在哪里,或想下达个命令就非常困难。更糟糕的是,从宣战开始,他们的法国盟友就要求无线电静默,而英军多数报务员几乎没有操作实践,至于高功率的无线电接收机,更是从未碰过。结果可想而知,远征军内部的通讯一直就很差劲,对外通讯几乎没有。
与英国远征军这种一团糟的情况相反,德军不仅装备先进、训练有素,而且有着一个非常健全的、高效的指挥体系。对此,蒙哥马利常常耸耸肩,无可奈何地说:“不是德国人高我们一等,而是他们的战争机器比我们更有效。”
2. “走开,别打扰我!”
1941年5月10日,静悄悄的西线不再安静。这一天凌晨3点,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锋头直指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其势如下山猛虎,所向披靡。
第3师奉命出击。
正如蒙哥马利所预料的,他的师需要向西疾进至迪尔河一线。冬季的实地训练,使第3师这次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5月10日夜,当第3师赶到预定地区时,发现比利时第10师仍在据守他们的防线。于是,蒙哥马利立刻面见了比利时将军,要求接管他们的防线。该将军拒绝了,称他并未收到此项命令,而且还说,只有比利时军队才能驻守这座古城。
德国人正在逼近。前面败退下来的比利时军队正不断地向迪尔一线涌入,蒙哥马利决定把他的师撤到比利时师后面,作为预备队。然后,继续做比利时人的工作,以便使比利时人撤走而第3师能进驻这一地区。
为满足比利时人的自尊心,蒙哥马利小小地拍了个马屁。他说:“将军,第3师将毫无保留地接受您的指挥。我建议由它来加强您的防线。”这一招果然有效,第3师顺利地进驻了防线。第二天,当布鲁克赶来,准备同比利时国王协商英军进驻比利时防线事宜时,发现蒙哥马利已经把这一切办妥了。这使他对这位老朋友的才能益发赞赏了,他说:“这一插曲突出地表现了蒙蒂的才能。我们的军队必须做出某种安排,因为德军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到来,而他确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坏消息不断地传来。
鹿特丹遭轰炸,荷兰要求停战。
德国装甲部队开过默兹河。
比利时军队正从阿尔贝运河败退。
英军右侧的法国集团军垮了。
……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蒙哥马利充分显示了他的大将风度。白天,他在外巡视部队,到喝下午茶的时间返回师部向参谋们发布命令,而后就餐、就寝。除非十万火急,否则在他睡觉时不得打扰他。5月14日夜,一名参谋急火火地冲进蒙哥马利帐内,把他叫醒并报告说,德军已攻入卢万。蒙哥马利对此非常恼火,他大发雷霆,吼道:“走开,别打扰我!叫驻卢万的旅长把他们赶出去。”
第3师果然是好样的。5月15日这一天,第3师对已攻入卢万火车站的德军连续发起反冲击,终于把德军又逐出了卢万。在这次反击中,近卫掷弹兵团和皇家北爱尔兰步兵团表现尤为出色。第3师宛如磐石,任波涛汹涌,巍然不动。只是由于南翼侧面友军后撤,第3师才不得不于16日下午撤退。
当第3师后撤时,其他远征军部队已经撤出了很远。5月18日,第1军出现行动缓慢的迹象,这主要是由于军长迪尔将军年龄过大,精力不济造成的。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布鲁克从第1军里接管了第1师。该师师长是哈罗德·亚里山大少将。这样,后来在北非击败德国非洲军团的“三驾马车”(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中东总司令亚历山大和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就在当时那样一种几乎无望的局势中结合到了一起。他们的梦幻组合,使眼前这支败军得以全身而退,为英国留下了彻底打败德国的种子。
3. 敦刻尔克耻辱
面对日益恶化的战局,戈特开始考虑怎样使远征军避免被全歼的危险。5月19日的远征军司令部会议上,讨论了英国远征军撤回本土的应变计划,认为敦刻尔克比较适合组织环形防御,该地的港口,可以帮助撤退英军的人员以及一部分补给品和装备。
讨论这个问题为时并不过早。德军主力自从在阿登山区突破以后,一路势如破竹,此时,其第1装甲师已进抵亚眠,第2装甲师进抵阿布维尔,其余德军则向东北面的蒙特勒和埃塔普勒疾速推进。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海岸此时也为德军所控制。英国远征军实际上被包围了。
5月30日下午,戈特在敦刻尔克海滩前线指挥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第1军新任军长巴克和第2军新任军长蒙哥马利参加了这次会议。
戈特似乎有些伤感,当他见到蒙哥马利后,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夜间,你要切实加强你那战线上的战斗巡逻。”
会上,戈特宣读了英国政府的最后指示,指示如下:
“为掩护正在顺利进行的大规模撤退,必须继续全力守住现有环形防线。每隔3小时通过拉庞向我们报告一次。如果我们仍能够保持联系,在我们认为你的指挥部已小到可以交给一个军长指挥时,我们将向你下达命令,要你返回英国,并可随带经你挑选的军官。你现在就可以指定这位军长。如果联系中断,在你们的实际战斗力量相当于不超过3个师的时候,你可按上述规定把指挥权移交后返回英国。这样做是根据正确的作战程序,务必遵照执行,不得擅自处理。从政治上考虑,在你指挥的部队已经剩下不多时,没有必要让你被俘,给敌人取胜。你所选中的那位军长必须受命与法军协同防御,并从敦刻尔克,或者从那些滩头撤退。但当他认为已不能给敌人一定损失时,他有权与高级法军司令官商谈,正式投降,以免遭到不必要的屠杀。”
根据这一指示,戈特制定了撤退计划。他命令蒙哥马利率第2军于5月31日首先撤退,第1军担任掩护。他告诉巴克,在最后不得已时,可以率部向德军投降。
蒙哥马利不满意于这样的安排,他决定干涉远征军司令的指挥。会后,他要求与戈特单独谈谈。他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说:“阁下,我反对把巴克留下来担任最后的指挥。”
“可以说明理由吗?”戈特有些恼火。
“如果留下的是一位镇静而有头脑的指挥员,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完全可以撤出第1军,根本用不着投降。巴克难当此任。”
“那么,谁行?”
“亚历山大将军,我敢保证。”蒙哥马利说。
亚历山大此刻正在巴克军中指挥第1师。戈特虽然不是个雄才大略的统帅,但却是个头脑清醒并且务实的将领,对蒙哥马利的指手画脚,他没有责备。对远征军命运的关注使他没有不切实际的自尊,他采纳了蒙哥马利的建议。
当晚,巴克离开了第1军,启程回国。亚历山大正式接管第1军。
这时,德军离他们已经越来越近了。蒙哥马利在第2军召开的指挥官会议上,作出了5月31日撤退的部署。几颗德国炮弹居然在他们开会的房子周围爆炸了。第2军在海滩上搭建的一些临时码头也全部被毁,情况实在不妙。到正式撤退时,他们已不得不沿海岸步行赶到敦刻尔克港口,蒙哥马利也不例外。这情形显然有些狼狈。6月1日,第2军顺利完成了撤退任务。
亚历山大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在第2军撤退完毕后,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第1军一边脱离与德军的接触,一边撤退。结果就像他自己所表示的,第1军也全部撤回了英国。亚历山大本人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直至查明没有留下一兵一卒时,才登上一艘驱逐舰返回英国。
敦刻尔克撤退,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大约30多万陷入绝境的联军被安全撤回英国本土,只是所有的重型装备被留在了海滩上。当然,大败而退,对英军来说,这总归是一个奇耻大辱。
英吉利海峡波涛汹涌,蒙哥马利心中,也澎湃着同样的波涛。望着碧波大海,他对自己说:“我起誓,要不了多久,我还会打回来的。”
四年以后,他果然回来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