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蒙哥马利

作者:徐飞 编著

第一章 桀骜不驯

  引言

 他头戴一顶黑色贝雷帽,帽子上别出心裁地别了两枚徽章,这一奇特的装束使得他看上去与众不同。

 他本就是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是威名赫赫的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生于1887年11月17日,卒于1976年3月25日。从1907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到1958年退出现役,其戎马生涯达52年之久。其间,他参加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征战北非,大败德意非洲军团。以后,又转战地中海及西北欧各战场,所向披靡,以战功显赫而于1944年获陆军元帅衔。战后,他在西欧联盟及北约组织武装部队中担任高级职务。退出现役后,继续从事国际国内政治活动10年。曾经两次访问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蒙哥马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家庭不可能为他铺好一条走向成功的金光大道,他耿直的性格使他只能直言犯上,而不会趋炎附势,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埋头苦干一步一步地得来的。他成功的秘诀是: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后,便不再动摇,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蒙哥马利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因为“晚成”,所以积聚得更多,一经释放,便是“大器”。在1942年以前,他的名字还不为人们所知;在这以后,他却威名播于敌国。其功业、其成就,绝非早早成名、少年得志者所能比。

 蒙哥马利是个有缺陷的英雄。人无完人,英雄没有缺点,便不是真正的英雄。在军事上,他并非通晓一切的天才。他稳扎稳打,大战从无败绩,但过于求稳,不免失之于缓;他是位精心布置阵地战的大师,但就像巴顿无法打一场阿拉曼式的战役一样,他也不可能进行巴顿式的作战。

 他最大的缺点是他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他惟一的一次婚姻中,曾经得以改正,但是,随着他的妻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可以改变和影响他的人的早逝,蒙哥马利又回复到过去的样子。他对人际关系淡漠,把自己封锁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他好恶由己,使一些人受到他不公正的对待;他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常常让他的同级和上级不知所措,大为光火;他虚荣自负,导致他不能同多数同僚和睦相处,尤其是使美军将领对他恶从中生。

 正因为他的缺点同他的优点一样的显著,表现一样的强烈,使得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杰出将帅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另一方面他又是许多人私下开玩笑甚至嘲弄的对象。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独特而奇妙的个性魅力。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蒙哥马利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些,蒙哥马利也就不成其为蒙哥马利。

 战后,蒙哥马利在评价他战争期间的顶头上司丘吉尔时,引用了这样的诗句:

 最后,那是说,一位擢升高位的人,

 不论在国民的眼里是显赫的俊英,

 或者被遗忘于脑后而默默无闻——

 不论是一帆风顺或乖于时运,

 是否合他的意愿,是称心或不幸——

 如果他在人生的许多场战斗中,

 以最大的价值行事,他必然得胜。

 蒙哥马利认为这些话非常适合丘吉尔,其实,这首诗看上去更像是为他自己而作。

 好了,还是请读者诸君去评论吧。

 因资料和作者水平限制,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原谅,并不吝赐教。

 是为引言。

 1. 不凡的家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一代将星。在这璀璨群星之中,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无疑是那最亮的几颗之一。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他是20世纪的英国军界惟一可以同马尔巴勒、威灵顿比肩而立的军事家,是英国优秀军事传统的继承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是可以和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人相提并论且毫不逊色的一位杰出统帅。

 1887年11月17日,这位杰出的统帅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板球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寓所中,成为牧师亨利·蒙哥马利家中的第四个孩子。虽然很多年以后,蒙哥马利在撰写回忆录时只字未提自己家族的过去,但实际上,蒙哥马利家族在英国历史上绝非无名之辈,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该家族的祖先罗杰·蒙哥马利伯爵。

 11世纪中期以前,蒙哥马利家族还居住在法国诺曼底的法莱斯(1945年,蒙哥马利曾在此重创德军;当地还有一个小村名叫蒙哥马利神圣信念村,蒙哥马利的主要对手隆美尔在此头部受伤,有人因此戏言蒙哥马利天生克隆美尔)。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罗杰·蒙哥马利参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因功勋卓著而被视为诺曼底贵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在威廉公爵的朝廷中,罗杰·蒙哥马利官运亨通,权倾一时。他在后半生里,一直担任占领区行政长官,直至1094年去世。

 蒙哥马利家族的这位祖先的名声并不太好,在他身上,野心与狡猾、残忍和武力集于一身。他一方面利用权势霸占了大量的田产,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政敌恶语中伤,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的第一个妻子梅布尔和他是臭味相投的一对,在罗杰·蒙哥马利的每一桩不光彩的买卖后面,都能或多或少看见梅布尔丑恶的影子。也许是作恶太多遭致天谴,后来,梅布尔在家中被仇人刺杀。梅布尔死后,罗杰·蒙哥马利又娶了娴淑的阿迪莉莎。在后妻的感化下,罗杰·蒙哥马利竟然洗心革面,最终成为一个虔诚而热心的基督教徒。蒙哥马利家族从事教职的传统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17世纪时,罗杰·蒙哥马利的后世子孙从苏格兰西岸渡海来到北爱尔兰,赶走了当地的天主教徒,在那儿定居下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爱尔兰血统,就是从这儿继承的。

 1773年,在伦敦经商发财的塞缪尔·蒙哥马利,在福伊尔伊湖畔购置了1000英亩农田,并在那里盖起了一所叫做“新公园”的住宅,这所房子成为蒙哥马利家的世宅。

 到塞缪尔·蒙哥马利的儿子塞缪尔·卢·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家族家道中落了。小塞缪尔是个极端虔诚的基督徒,他把“新公园”的房舍用作修道院,布道讲学,家产被化作修道院的大量开支而流了出去。到他去世时,蒙哥马利家族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不动产了。到小塞缪尔的长子时,家道继续中落,1874年其长子去世时,“新公园”的产业已被全部抵押,其金额之巨即使再过50年也难还清。这以后,家业为小塞缪尔的次子罗伯特·卢·蒙哥马利继承,他就是蒙哥马利元帅的祖父。

 为重振家业,罗伯特决定去印度捞世界。在那里,他凭着智慧和勇气,逐渐被人所赏识,先后负责过殖民当局的司法、行政、财务、教育等事务。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他又巧妙地解除了英军中印度士兵的武装,使得德里未能被起义军占领。这一了不起的殖民功绩,使他平步青云,担任了印度旁遮普省的副省长。罗伯特一生中婚姻两次,共有7个子女。长子阿瑟在20岁上不幸夭折,次子亨利·赫德森·蒙哥马利理所当然地成了家族产业和事业的继承人,他正是后来的蒙哥马利元帅的父亲。

 1847年10月3日,亨利生于印度的坎普尔。8岁时返回英国,接受神学教育。由于父母远在海外,亨利在英国过的是举目无亲的寄宿生活。他后来这样说:“可以讲,我是在非常艰苦的折磨人的环境里长大的。但总的说来,这种艰苦生活却给了我很大好处,令我受益匪浅。”1866年,亨利进入剑桥大学。1873年,亨利成为伦敦有名的贫民区——黑僧路的基督教堂的副牧师。1878年,亨利爱上了他的一位上司法勒的三女儿莫德。当时亨利已31岁,而莫德却是个只有14岁的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不过法勒夫妇出于对亨利的赏识,不仅未制止这对年龄悬殊的人的恋爱,反而允许他们立刻订婚。两年后,这相爱的一对终于结成连理。

 2. 叛逆少年

 亨利夫妇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1882年,长女西比尔出世。1883年,哈罗德出世。1886年,唐纳德出世。1887年,伯纳德出世。1889年,尤娜出世。这样,到了1889年,亨利一家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这年春天,亨利接受了一项任命:去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担任大主教。于是,两岁还不到的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跨洋旅行。经过七个多星期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塔斯马尼亚。

 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而莫德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子女的哺养与教育上。

 到塔斯马尼亚不久,大女儿西比尔不幸夭折。这以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又生了三个孩子。除了他们以外,她还需要抚养寄居在他们家中三位远房亲戚的孩子。可以说,这是个儿童成群、食口众多的大家庭。

 亨利主教一心扑在教务上,无暇理会家中琐事,这样,管理这个大家庭的重任便落在莫德身上。主教的收入并不算很多,而家中人口多,确实需要很多开支,这使得莫德常常感到手头拮据,久而久之,莫德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糕。为了让孩子们听话,不给她添乱,她订下了严厉的家规,孩子只要违犯,便予严惩。这使孩子们对他们的母亲畏之如虎。也许是老夫少妻的缘故,她甚至对亨利也是愈来愈专横,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亨利对她也总是像上帝宽恕一切似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比如,莫德就曾订下这么一条规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家中所有的人在午后都必须进行两小时户外活动,以便让她能够在屋里安静地休息。至于主教本人,可以留在屋内,但只能呆在书房里,且不得来回走动、发出声响。

 莫德对孩子们的一些规定应该说没什么错。比如,她规定孩子们黎明时起床,自己收拾房间,穿戴整齐。七点半时,自习功课。八点钟时,莫德要对孩子们的房间和穿戴进行检查,合格后,大家才能吃早饭。然后,孩子们继续学习。课余时间,孩子们要自己去砍木柴,以保持教室的温暖。晚上,他们还得自己动手准备自己的晚餐。这对培养孩子们严格自律、吃苦耐劳是很有好处的。遗憾的是,莫德在实施这些做法时,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们稍不合意,她便棍棒相加,使得母子之间缺乏亲近感。多数孩子在她这种教育下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而蒙哥马利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他身上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叛逆的气质。作为一个孩子,母亲的责罚虽然也让他害怕,可他反抗的意识却像是一粒草种,一有缝隙便要向外冒。同母亲的对抗,成了他生活早期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一次,母亲在聚会时让孩子们保持肃静,以便她宣布下一步的安排。结果,这位未来的元帅却扮着鬼脸高声吆喝:“猪市的猪儿莫开口,让老母猪先发话……”又有一次,他决定冒奇险,学大人的模样抽烟。不幸的是,被人发现告诉了他的母亲,结果少不了一顿痛打。看到别人集邮,他也想集一套,便自作聪明地把别人送的一辆自行车卖掉。因为是礼物,母亲不得不去赎回车子,然后扣发小蒙哥马利的零用钱,直到扣清为止。蒙哥马利性格中的反抗性,被母亲视作顽劣,认为他迟早会同那些因犯罪而被流放到塔斯马尼亚的人一样,成为社会的弃儿。在家里,只要有一刻不见蒙哥马利的影儿,她就会对其他孩子嚷道:“快去看看伯纳德在干什么,让他停下来。”

 由于和母亲的冲突,蒙哥马利度过了他不愉快的童年,他很早就明白了好歹都要靠自己。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和母亲的关系逐渐缓和了。事实上,莫德的教育方法虽有不当,但她的教育目标最后却都实现了。蒙哥马利兄弟们都学会了诚实为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干过使家族蒙羞的事,而且个个成才上进。后来已年过70的蒙哥马利元帅在回顾他的童年时,说:“我早年的淘气主要是由于我的过错。”

 3. 圣保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901年底,伯纳德已14岁了。这时,他的父亲奉调返回英国。

 回国前,伯纳德的大哥哈罗德提出不想回英国,要去参加英国在海外的驻军。在祖父和外祖父的帮助下,他这一想法很快得以实现,成为一名陆军军官,参加了已接近尾声的南非战争。

 在回国的船上,莫德又给伯纳德添了一个弟弟——布赖恩·蒙哥马利。

 几个星期后,亨利全家在朴次茅斯上岸,而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伦敦。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教育,亨利夫妇把唐纳德和伯纳德兄弟俩送进了离家不远的圣保罗学校就读。当时的伯纳德,毫无学校生活的经验,他在塔斯马尼亚所接受的主要是由家庭教师进行的家庭式教育,深度广度都很有限。何况伯纳德是个小顽童,在学习上无所用心,所学甚少。多年后,蒙哥马利自己也承认他那时“学识很少,实际上毫无文化修养”。

 在圣保罗学校,他依然是优哉游哉地混日子,学习上无长进。哥哥唐纳德却和他相反,入学后,成绩突飞猛进,一学期下来便取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免除了父母对其学费的负担。伯纳德虽然也参加了奖学金考试,但纯粹只是敷衍一下父母,考试的结果不难预料,一塌糊涂。在圣保罗学校的五年里,伯纳德的成绩是低劣的,是个名副其实的落后生。

 他的英语主课成绩的评语如下:

 1902年作文很差。

 1903年作文差。

 1904年写作很差,不能作文。

 1905年写作尚可;该生文章明达,但无文体观念。……

 伯纳德在学习上糟糕透顶,但在运动场上却叱咤风云。在塔斯马尼亚时,他就炼就了良好的体格,可以像鱼一样地自如地游泳。圣保罗学校和当时英国的其他学校一样,盛行的运动是橄榄球和板球。对这两项运动,伯纳德起初一无所知,可是,没多久,他就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入学第三年的时候,他成了学校第15橄榄球队和第11板球队的队长。运动场上的伯纳德与生活中的伯纳德简直判若两人。他一扫平日里沉默不语、落落寡欢之态,显得出奇的活跃。他灵活、敏捷、凶狠、动如脱兔,被人冠之以“猴子”的雅号。

 在圣保罗学校度过的岁月,对伯纳德的成长是极其宝贵的。在这里,伯纳德积累了社会生活的初步经验。在当球队队长期间,他领略到了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权威,并不遗余力去抓住它们,行使它们。他一次又一次计划和组织自己的战役(在橄榄球场上),并多次领导自己的队友们取得竞赛的胜利。这一切使得伯纳德自信心倍增,认定自己具有一种天赋的竞赛和领导才能。而自信心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相信不说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伯纳德勉强地修完了圣保罗学校的学业,但也是愉快地修完了圣保罗学校的学业。到他19岁离开圣保罗学校时,他已经学会了独立生活、成败自负,成为一个极为自信、无视权威、经得起惩罚的人。圣保罗学校给伯纳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说:“圣保罗学校在我的性格上留下了烙印。”

 伯纳德与圣保罗学校的缘分没有到此为止。1944年,作为艾森豪威尔副手的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把这所学校变成了他的司令部,在当年的校长办公室里,他完成了进攻诺曼底的作战计划。

 4. 立志从戎

 在圣保罗学习期间,伯纳德作出了一项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

 1905年,读四年级的伯纳德面临一次升班选择。这一次,在未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伯纳德先斩后奏,选择了陆军班。

 促成蒙哥马利作出这一决定,大概有以下因素:一是长兄哈罗德的影响。几年前,哈罗德参军去了南非,他那漂亮威武的军装给伯纳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称羡不已;二来陆军班的文化课相对要求较松,伯纳德认为自己上陆军班可能会轻松一些。而且,这时的伯纳德已经认为自己具有某种领导才能,懵懵懂懂之中他觉得自己的这种才能只有在军队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从事其他职业他可能一事无成。另外,伯纳德的爱尔兰血统恐怕也是一个因素。在英国军队的历史上,爱尔兰人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英军中的一些著名团队,如康诺特巡逻骑兵团、因林斯基林团、皇家爱尔兰燧发枪团、北爱尔兰步兵团均出自这里,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战胜拿破仑的英雄威灵顿也是爱尔兰人。作为一个爱尔兰家庭的孩子,伯纳德自然接受了这些光荣的历史,也免不了受它鼓舞而崇尚军功。

 亨利夫妇事后知道了伯纳德的选择,感到很不满意。他们都是虔诚的教徒,从他们本意来讲,非常希望孩子们能接过他们的衣钵。先是哈罗德未能如他们愿,从军走了。现在,伯纳德也有了这种想法,他们难免失望。不过,亨利主教终归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失望归失望,最后还是决定让伯纳德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可是,母亲莫德却仍想像过去那样对伯纳德加以控制,对伯纳德的选择坚决加以反对。

 母亲的反对,不仅未改变伯纳德的想法,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上陆军班的决心更大了。母子之间再次爆发了一场战争。最后,母亲让步了。伯纳德生平第一次对母亲抗争取得了胜利。1905年秋,这位将来要战胜隆美尔的英雄如愿地进入了圣保罗学校的陆军班。

 在当时,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陆军军官,必须要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那时候,陆军并不吸引全国出类拔萃的人才,想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不太难,只需要通过一些难度不大的考试就行了。可是,伯纳德的成绩实在太差了。1906年,校方对他的评语是:“该生是个年龄与成绩极不相称的落伍者。要想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希望不大,除非从现在起努力苦干。”这份评语一下子震醒了伯纳德,他终于认识到如不加倍努力,自己真的会一事无成,平庸地度过一生。而他宁愿忍受死亡,也不愿忍受平庸。这样,在军校入学考试前的半年里,伯纳德突然从球场上消失了,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弥补以往荒疏的学业,三更灯火五更鸡,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06年秋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入学考试中,全部录取的177名考生中,伯纳德排在第72位,成功地敲开了军旅之门。大鹏终展翅,鲲鹏总横海。少年伯纳德的心中,升腾着凌云壮志,梦想着光荣与骄傲。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