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卢梭

李纬 编著

第十章 卢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卢梭生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如果我的名字能够流传到后世……”如今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20年了,他的名字一直被全世界记着,而且往往冠以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些著作思想,曾经作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和旗帜,也是世界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和旗帜;他那些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卢梭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都是“开始一个时代”的人物。卢梭的影响通过他那些惊世之作,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动,不仅在法国,在欧洲,也传到了世界。卢梭在晚年改名换姓的隐居中,还有一位著名的波兰贵族,在政局不定的情况下,登门向卢梭请教补救办法。他接待此公时的谈话内容,后被马克思称赞为“卢梭曾为波兰草拟了最好的政治制度”。远隔重洋的科西嘉革命者也曾写信邀请卢梭去该国担任制定宪法的工作。可见他的影响当时就是世界性的。现在随着他那些传世之作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出版,他的读者、研究者的分布面有越来越广的趋势。就我国而言,最早只翻译出版了他的《民约论》(后改译为《社会契约论》),后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才陆续翻译出版他的其他一些著作。过去只知有《民约论》的政治生活中的卢梭,现在又从其他领域里读到似曾相识的另一样的卢梭,才知道卢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要想全面了解他的影响,需要根据他的几部传世之作从不同方面加以评述。政治思想方面:

 卢梭出身平民,经历坎坷,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亲身感受到封建专制制度下,广大下层人民的苦难,对他们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他还以仆人、随从、秘书、家庭教师、大使秘书、作家的身份,出入于上流社会,亲眼目睹了贵族们的穷奢极欲、倚势欺人和官场的腐败、专横,扼杀了生来自由平等的人们的天性,从内心里憎恨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制度。他这种爱憎感情,通过他的两篇应征论文,特别是第二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充分表现了出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全部世界观的基础。他以后的许多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阐发的。他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放在私有制上。他看到了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条件,是与“铁和谷物”的应用有关,和“一个人据有两个人吃的粮食”有关。剥削和压迫就以此为基础,同时也为文明社会一切罪恶活动提供了条件。换言之,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存在,与社会物质存在有关。对此,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这是卢梭看到了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在进一步论述中,卢梭还替已经不平等的社会提供了一幅发展图:第一阶段,由于土地私有,产生财产上的贫富不平等;第二阶段,由于富人欺骗人民放弃自然自由,经契约取得公民自由,建立了便利于富人的国家与法;第三阶段,由于富人掌握国家法律,形成主人与奴隶之别,结果使原来的法定权力变为专制暴力,全体人民毫无权利,这是不平等的顶点。顶点必将转为起点,即不平等终将转为平等。

 就从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结论看,卢梭是把当时的社会看成是“专制暴力”的社会,是社会不平等达到极点的社会;同时预示社会发展,文明社会虽然已经出现,但仍然是可变的,他说不平等的极点,是还原到原来的平等,即除一个或极少数暴富者外,其余都变成一无所有。这是违反自然原则的,因而得出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它的结论。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的辩证的说法。”也有人说,卢梭以自然反对文明,以淳朴反对科学,是反对社会进步的原始主义。是这样吗?我们从卢梭著作中得不出这种印象。

 卢梭说:“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毁灭自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人民拥君是一回事,君主变为专制又是一回事,正因为这一点,人民有权有理由打倒专制暴君。这样看来,从自然变为文明,在原来意义上未必是坏,也未必不可说是进步,只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他们原来目的的反面。”我们必须懂得恩格斯对卢梭说的这番话,才能知道卢梭是文明(实指专制暴君统治下的“文明”)的憎恨者,但决不是悲观主义者,更不是原始主义者。卢梭在给波兰国王的信中说过:“回到自然状态的原始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纵使人类能够退到野蛮人的状态,他们也不会因此就更幸福。”

 那么,卢梭为什么要强调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优点呢?他是有意识从历史上假定,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类天生的自由和平等,可以看出人类天生自由、天生平等的神圣性,再者他是想从“文明”的反面证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矛盾,然后显出当时社会的丑恶。

 当他把现实的丑恶充分揭露,平民的愤怒尽情发泄后,他便转而讲出积极的主张,盛赞平民和自然人的才干。他了解平民,知道他们有良知,有怜悯之心,有能力,经过活动或劳动可以很快成为智力健全的人。平民也知道良知中保存天生的正义原则,他可以和同伴们过着十分理想的社会生活,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人类丧失自然的自由平等之后,可以争取一个约定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和国家。这是一个补偿,也是一个理想。于是卢梭苦心写出了一本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本来是卢梭很早就构想的《政治制度论》的一部分,后来他感到完成此书需要好多年时间,就放弃了原定的计划,把《社会契约论》作为相对完整的著作出版。在西方思想史上,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并非始于卢梭。可以这样说,格老秀斯是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契约理论的首倡者,霍布斯是社会契约论的奠基者,洛克是社会契约论的发展者,而卢梭则是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和系统化者。他在《社会契约论》这部享有盛名的政治学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社会契约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契约学说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和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契约学说主要是和卢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如何改造社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才能恢复和保障人们在不平等的社会中所丧失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卢梭写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他到处都被锁链拴住。他认为我们因受人压迫而遭到种种约束,为了恢复天赋的自由,也可以用暴力来挣脱各种束缚,然而暴力毕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自由,人类间的契约非常重要。卢梭指出,任何人都不具有统治自己同类的自然权利,合法权利的基础是契约,它只能是人民自愿订约的结果。社会契约既是合法权利的必要条件,也是正常的政治制度的必要前提。它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通过人民以社会契约形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保障每个组合者的利益和权利。卢梭还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既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的,也不是统治者与统治者订立的,而是人民同由他们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订立的。契约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合法的国家只能是由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关系。这个契约本身要求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每个结合者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其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这样,社会契约的本质就可以归结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人们虽然丧失了“自然自由”,却从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社会自由和对于自己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虽然失去了“自然平等”,却获得了社会契约的平等,虽然需要服从国家权力,但这是服从“公意”,而不再是专制制度下的奴隶。就是依靠公约和合法的权力,每个人都可变得平等。由于订立契约的结果,人们的处境要比以前的好得多,他们以一种更美好的、更稳定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不可靠的、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以自由代替了自然的独立,以一种由社会的结合而形成的不可摧毁的权力代替了自己可能被别人所制服的强力。他们所献给国家的个人生命也不断地在受着国家的保护,社会契约以保全缔约者为目的,“公意”就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缔约者的共同利益,它体现了共同体中全体成员的最高的共同意志,即一切缔约者的“公共幸福”或“公共利益”。国家就是根据这种“公意”进行统治的,人们服从国家就是服从“公意”,也就是服从他们自己的意志。卢梭认为,公意只考虑到公共的利益,国家的宗旨是公共利益,只有共同体中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才是国家的指导原则,最高主权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转托给任何人,因为任何转托都将意味着变共同意志为个人意志,最高权力要迫使拒不服从共同意志的公民去服从它。共同意志总是倾向于平等,但个人意志必然要追求个人的优越地位,因而它不可能在一个长时期内与共同意志相一致。卢梭批判了社会契约论的先驱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一些观点。他们认为全体人民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使自己成为国王的臣民。对此卢梭指出:所谓转让就是奉送或出卖,如果一个人使自己作另一个人的奴隶,那就不是奉送自己,而是出卖自己。卢梭责问:人民何以要出卖自己,国王不仅远不能供养人民的生活,反而只能从人民那里获得他自身的生活供养,难道人民在奉献自己人身的同时,又以国王攫取他们的财产为条件吗?卢梭认为,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是不符合人类天性的,因为要人民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同时,他们要人民取消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最后,他们规定一方有绝对权威,而另一方则绝对服从,这一约定本身就是无效的而且是矛盾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反对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君主专制,而且也反对洛克的君主立宪制,他主张把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表现了人民的最高的共同意志,只有永远不可转让的共同意志才能指导国家。由此可见,卢梭理想中的国家是民主共和制,其中还包含有人民革命的精神,他认为如果执政者滥用职权破坏社会契约而损害人民的公共利益,人民就有权取消契约;当人民的自由被暴力夺去时,人民就应当用暴力把它再夺回来。这种学说,反映了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要求,因此,处在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都曾经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作“福音”,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学说的代表作,也是反映他思想的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后来成为了世界政治学说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卢梭在这部著作中关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革命要求,法国人民也从中找到了推翻旧的封建制度、确立新的社会原则的思想武器,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这场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并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思想被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尤其是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所直接接受下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革命纲领,结出了胜利之果。当然,这部著作不仅为法国未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也给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巨大的影响。

 但是,也应该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个人当作国家、政治权力的天然主体,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上来考察国家问题。在他看来,个人的自然权利是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是政治社会的基础。把个人当作国家的基础,把个人之间结成的政治关系,看成是由人们任意约定的,把任何社会制度都视为人们彼此自由协议的结果。这些观点,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另外,卢梭虽然正确地指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并没有由此得出要消灭社会不平等必须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的逻辑结论。所以他所设想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的契约国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但法国大革命在《人权宣言》中颁布的那些直接体现卢梭思想的原则,已经成为200年后人类共同生活必须遵循的文明准则。它已经从先验变成了经验,沉淀为人类历史积累层中最可宝贵的一个层面了。哲学方面:

 卢梭没有系统的哲学专著,也未曾建立经过详细论证的哲学体系,所以他曾公开声称:我不是,也不想做一个大哲学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卢梭哲学思想的探讨和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他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学说中加以阐述和体现,在他的论教育名著,亦称哲理小说《爱弥儿》第四卷中更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自然哲学和认识论方面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所以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赞誉卢梭“处处显示出是一个具有卓识的哲学家”。卢梭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爱,他从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中提出了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反映了他的哲学世界观。卢梭指出,大自然把整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一天堂”,人的思维和行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进程,而必须“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卢梭正是按照自然造成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说:“我对宇宙的存在也像对我自己的存在一样,是深信不疑的。”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卢梭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在认识论方面,卢梭特别强调感觉的作用,提出了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他对人的各种器官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全面的分析,可以说是18世纪法国哲学中独具一格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是无懈可击的。他在强调感觉作用的同时贬低理性的作用,就受到一些启蒙思想家的批评。

 在宗教问题上,卢梭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他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认为只有某种外在力量才能引起运动,而这个推动宇宙、构造世界、给万物以生命和运动的最高主宰,就是上帝。卢梭反对以宗教迷信和狂热为特征的传统天启宗教,主张“自然宗教”。他说:“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但我从来没有完全离开宗教。”

 卢梭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新证明。他认为,上帝存在、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虽是他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但他确信由于“秩序的法则为万物所遵守”,因此,只有通过认识自然的秩序和“良知的直觉”,去推论上帝的存在。他说,“我把所有一切的书都合起来,只有一本书是打开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正是在这本宏伟的著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崇拜它的作者。”卢梭就是从这本“大自然的书”,即从研究自然进而去寻求自然的创造者,去认识上帝的。

 卢梭以其信奉的“自然宗教”与当时的官方宗教及其教条和仪式相对立,在这方面,卢梭发展了英国著名的自然宗教宣传者赫尔伯特·车尔伯利的观点。

 尽管在宗教问题上,卢梭没有采取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中明显地表现的18世纪先进观点,我们并不能否认他在反对天主教会斗争中的功绩。卢梭抨击表面的宗教仪式,认为“神要求的惟一的仪式是心灵的仪式”;他嘲笑各种宗教的代表们争论哪些关于上帝的原理与宗教仪式更为优越。他和当时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把批判的火力指向教士,号召人们不要相信“神父和牧师”的权威。结果,卢梭受到各种教会的攻击和迫害比无神论者都厉害。

 教育方面: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这部书他用20年时间思考,3年时间写成,紧随《社会契约论》后出版。它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可见它是多么不同寻常。

 卢梭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论教育的著作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因而使他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爱弥儿》和他的两部政治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都是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基本宗旨的,不同的是,《爱弥儿》在“破”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未来资产阶级社会培养摆脱封建社会影响的“新人”的教育计划。

 卢梭的教育思想,包括“破”和“立”两个方面,即破封建主义旧教育,立资产阶级新教育。封建专制统治者为了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目的,他们推行一种奴化教育、愚民教育,鼓吹蒙昧主义,鄙视知识,摧残文化,使人民处于无知无识之中,成为没有思想的任人摆布的工具。孟德斯鸠曾尖锐指出,封建专制国家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旨在“降低人们的心志”,培植“奴隶性”。

 卢梭论教育的名著《爱弥儿》,可以说是一部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控诉书。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和封建教育制度,它是同封建主义的教育理论根本对立的。由于封建专制君主感到自己的政治统治是非正义的,因此,他们非常害怕人民受教育,惟恐人民有知识并进而认清自己的权益。他们力图剥夺人民受教育的一切机会,实行严格的书籍检查制度,摧残进步思想家的著作,迫害那些主张自由和坚持真理的人,堵死人们认识真理的道路。在这种黑暗的时代,教育是受教会控制的,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社会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神学废物和卢梭轻蔑地称为“科学的胡说八道”的东西。

 总之,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卢梭在对封建社会教育的批判中,他痛心疾首地反对那种由天主教会所掌握的学校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根本不顾儿童的心理特点,强迫地向他们灌输各种烦琐知识和空洞的宗教神学教条,鼓吹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它扼杀人性,窒息科学,严重地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束缚他们的个性发展,阻碍他们的个性解放。他指出,由于现有的教育是在堕落的社会中,由堕落的人来实现,所以它必然是坏的。卢梭在《爱弥儿》上卷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鉴于封建教育残害人性,违反自然,而提出“自然教育”的理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遵照儿童的本性,来向他们进行教育。卢梭针对中世纪经院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出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主张把教育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针对学校那种呆读死记、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主张必须抛弃这种陈旧的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方法,即自然的方法;针对封建教育的惩罚制度,提出了“自然后果”的原则,对儿童所犯错误或过失不要直接加以制止或惩罚,而应该诱导他从自己所犯错误的经验中获取教训,意识到个人行为的“自然后果”,从而使他自觉地、主动地改正错误;还针对封建贵族、特权等级攫取别人劳动成果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他认为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劳动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靠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主张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善良情感,等等。卢梭提出向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把他们从恶劣的社会影响下拯救出来。所谓自然教育,就是“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这就是说,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应该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遵循自然赋予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听任他们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自然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自然教育的方法就是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法。他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教给孩子的,这就是做人的天职,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使他们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偏见拖进社会生活的漩涡,而成为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具有公民品格的人,为公共利益而工作,而献身。

 卢梭指出,儿童生来是软弱的、一无所有的和愚昧的,他们需要力量和帮助,需要判断能力。在他们出生时没有的东西和在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与他们。儿童的教育有三个来源:或受之于自然,即自然的教育;或受之于人,即人的教育;或受之于事物,即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成功就在于必须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配合一致,使人的教育符合于自然的教育,并要利用事物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宗旨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中心,按照儿童的心灵的自然进程和特点,通过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而健康的发展。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的阶段论。卢梭按照儿童的个性和年龄特征,把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他的关于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过程进行教育的思想,关于通过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把教育同生活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的思想,关于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思想,以及主张用实物教育和直观教学的方法等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并对后人有某些借鉴作用,是教育史上一份宝贵遗产。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他的教育学说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有力批判,歌德称卢梭的《爱弥儿》这部著作为

 “教育的自然福音”,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发。因此,对于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继承。

 文学方面:

 卢梭除了在上述领域、特别是政治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和影响之外,在文学方面也是相当突出的,甚至有人认为是最突出的。他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早已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传世之作中也是文学作品居多,如《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漫步遐想录》等,多列入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翻译出版。在他生前创作实践中,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他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往往是交替问世,当他的学术著作引起争论或受到批评攻击的时候,而文学作品又往往受到喝彩和嘉奖。其实他的文学作品和他的学术著作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可见他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把人的尖锐目光“柔化”了。

 《新爱洛伊丝》(书信体小说),还未正式出版就在读者中传抄了。这最先的读者首先是宫廷中人物及贵族小姐、夫人等,其反响几乎是一致的。小说的内容是:借用12世纪青年女子爱洛伊丝与她的老师阿卜略尔的爱情故事,写18世纪法国一对青年人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圣普乐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贵族家担任家庭教师,和他的学生贵族小姐朱丽发生了恋情。朱丽的父亲等级观念很深,仅仅因为这个青年不是贵族出身,不许朱丽和圣普乐结婚。圣普乐被迫离去,朱丽也被迫嫁给一个贵族。圣普乐和朱丽再度相逢时,两个人都非常痛苦,不久朱丽重病而亡。卢梭对这个恋爱悲剧倾注了全部的同情,把这对青年人的爱情表现写得真挚动人,合情合理。但是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他们结合在一起,成了他们不幸的根源。在小说里,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并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小说的情节进展缓慢,故事在人物的通信中展开,书信体的形式使作者有可能对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在爱情不自由的处境中的种种痛苦作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因而整个作品充满了反封建的激情,竟打动了那么多不同身份的人!一位德国评论家说:“通过《新爱洛伊丝》的范例,18世纪资产阶级小说才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境界。”

 《爱弥儿》和《新爱洛伊丝》大不一样。这不能说作为文学作品的《爱弥儿》缺乏艺术魅力,而是作品的题材、格调、表现形式等等各不相同。《爱弥儿》的副标题是《论教育》,可以看作学术著作,但它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是个虚构的人物,对这个虚构人物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设想,所以也说它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这种介于学术著作和小说之间的形式就是独特的。卢梭要在这本书里着重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态度,其尖锐程度是一目了然的。卢梭在这部作品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有用人才、防止人在恶浊的环境中变坏;穷人接近自然,没有进行教育的必要,富人的阶级偏见背离自然状态,必须进行教育。卢梭有意把爱弥儿虚构为一个贵族子弟,在他的教育下成长,这意味着他把贵族阶级视为必须加以改造的对象。他对爱弥儿的教育,处处针对这个阶级的种种恶习和偏见,让爱弥儿远离城市住在乡下以避免奢腐风气的影响,不允许爱弥儿读帝王将相的历史以免受其毒害;他厌恶贵族阶级的矫揉造作,要求爱弥儿养成朴实自然的作风;他针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奴役,培养爱弥儿崇尚理性、独立思考、决不盲从;他以封建等级观念为对立面,教育爱弥儿具有民主思想,对普通人“富有同情”;他厌弃使人脱离实际,养成寄生习惯的贵族教育,培养爱弥儿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还强烈反对贵族阶级和反动教会对儿童进行宗教毒害、煽起宗教狂热,反对用统治阶级的道德礼教去束缚儿童的思想。这样激烈的反封建精神,触怒了封建统治当局和教会是不奇怪的。但是书中对受教育的儿童的态度却是十分感人的。那样宽厚雍容的态度,那样喃喃自语似的轻柔的口吻,那样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为孩子想到的拳拳之心,构成了另一种风格,形成了另一种情调,这也是卢梭所独具的。

 《忏悔录》是卢梭又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本来是他晚年遭到诬蔑、诽谤后被迫写的自传,因为写得坦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种大胆把自己的隐私公之于众,承认自己产生过卑劣念头,有过下流的行为,把他着手写这本书之前的50年的经历如实道来,结果书中的主角便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幅完全依据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人能够坦诚至此,仅此一点,便抓住了读者。何况他是文章的高手,书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坎坷经历的述说,对内心世界的剖析,使这部自传成为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被后人看成是一首抒情诗,一首世界文学中最美的诗,它成为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标志。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最后一部文学作品,是《忏悔录》的续篇,是最能反映他孤独的晚年那种既宁静又有些飘忽不定心境的随笔。共10篇,从漫步之一到漫步之十,无预定顺序,内容不连贯,或叙事、或回忆、或申诉、或表达内心感受、或抒发情怀,但都是他漫步时遐想的记录,是他心灵的声音。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部最后的《遐想》,很像一只老而忧郁的夜莺在森林的寂静中唱出的美丽的歌曲。”的确,卢梭已入老境,他这个“被排除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不幸者”,很像落入寂静森林的夜莺,仍然唱出美丽的歌曲。他在《漫步之七》中写道:“……任何与我肉体的利害有关的事,都不会在我心中占据真正的位置。只有当我处于忘我的境界时,我的沉思、我的遐想才最为甜美。当我跟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当我跟整个自然打成一片时,我感到心醉神迷,欣喜若狂,非语言所能形容。”“有时,我的遐想最终转为默想,但更多的时候则是默想转为遐想;在这样的神游之中,我的心乘想象之翼在宇宙间徜徉翱翔,欣喜若狂,其乐无穷。”由此可以看到,在这部作品中的卢梭是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这部作品是他跟自己的心交谈的产物,是对自己心灵的分析和解剖。作品中他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不再被论战和热情所激动的才智,都是它的魅力所在。

 卢梭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被公认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许多著名诗人、作家都受到

 《漫步遐想录》的影响,诸如歌德、雨果、乔治·桑,甚至连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也声称是他的门徒。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