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平 编著
引言
1995年11月4日晚,正是欢度周末的好时光。可对整个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尤其是以色列和阿拉伯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周末。正是这天晚上,缔造巴以和平的领导人之一,号称和平斗士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全世界震惊了,他那轰轰烈烈而又令人心碎的一生,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为他悲哀,为他流泪,为他祈祷,祝愿他的在天之灵安详。
一只和平鸽就这么被枪杀了,一个和平的斗士就随着那野蛮、罪恶的几声枪响而倒下了。但是,拉宾为中东和平鞠躬尽瘁的高大身影,并没有在人们心中倒下,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深深地感动着人们。1948年,以色列国诞生。为了自己的祖国,拉宾自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都投入到了保卫国家和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事业中去了。拉宾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色列国家发展以及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拉宾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精神,永远是人类的财富,就像一面旗帜,永远昭示着人们。他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远大抱负和遇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光辉照人的。在他倒下的时候,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也染红了他随身带着的那一首《和平之歌》。值得高兴的是,爱好和平的以色列人们和巴勒斯坦人们并没有忘记这首歌,他们唱着它,继续把和平的进程推向前进!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
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
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
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
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
无论什么人,
无论是胜利的欢乐,
还是光荣的赞歌,
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
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
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
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1. 国王广场的枪声
1995年11月4日是星期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以往的这一天,以色列大部分交通工具都会停驶,娱乐场所和大小商店会关门停业的。但是,今天却不一样,当夜幕降临以后,特拉维夫市灯火辉煌,异常热闹的气氛中透着祥和。约10万市民沐浴着习习的海风,从四面八方涌向市中心的“国王广场”(已改名为伊扎克·拉宾广场),去参加支持和平进程的盛大集会。
集会是由“支持和谈,结束以阿争端总委员会”组织的。这是一次少有的规模盛大的公众集会,集会的主题是:“要和平,不要暴力。”会议的气氛表明:人们已对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战火持续不断所带给中东地区及全世界和平、安全的极大损害感到了厌恶和不满。盼望和平已成为中东人民最渴望的事情。伊扎克·拉宾的伟大和魄力,既表现在他驾驭战争的能力,也表现在他能顺应民心、表达民意、推进和平之舟的水平。拉宾决定参加今晚的集会。
晚上7点左右,拉宾在佩雷斯及其他内阁成员的陪同下,随着市政厅电动平台在国王广场的缓缓升起,来到了集会中心。埃及、约旦驻以大使等来宾,也应邀出席。
拉宾显得特别激动,他看到欢声雷动的人海,波浪翻滚似的彩球、横幅,有这么多的人支持和平进程,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时地向人群招手致意。
一些演员也来登台助兴,在拉宾和佩雷斯中间穿来穿去,高唱和平颂歌。集会正式开始后,拉宾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决心继续中东和平进程的演讲。
晚风吹拂着他的满头白发。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肩负着和平的使命,他用坚定的语气向集会的人们说:“我当了27年军人,打了很长时间的仗,那是因为过去我别无选择。但是今天和平的机会来临了。为了今天在这里和不在这里的人们,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听惯了他低沉沙哑的声音的人们发现,他今天似乎换了一个人,讲话坚定有力富有底气。人们聆听着这位中东和平缔造者的演讲,历史却在他们的脑海里一幕幕闪过。
中东,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西奈沙漠和朱迪亚山,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和阿拉伯人民。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的诞生之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城。
中东,世界经济的“血库”,全球60%的“黑色血液”——石油埋藏在这里浩瀚的沙漠下……半个世纪来,这里一直是血雨腥风,战争和暴力连绵不断,世界列强伸出争夺的黑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为争夺在这里的生存权利而互相厮杀,鲜血染红了沙漠,陷入仇恨的深渊,和平成了沙漠上的“海市蜃楼”。
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把这块阿拉伯人叫做巴勒斯坦、犹太人叫做以色列的土地交给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托管。
也就在这一年的3月1日,圣城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家庭里降生了一个男孩,从美国移民至此的父母给他取名叫伊扎克·拉宾。
青年时代的拉宾立志农业救国,他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的梦想破灭了,他投笔从戎,加入了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火锻炼了他的才能,1964年他就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
1967年,他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六·五”战争,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划归以色列版图。但是,他辉煌的战绩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战争并没有带来和平。
1968年,拉宾退役从政,就任驻美国大使;1974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77年,他的政府垮台后,他有了冷静的思考,他开始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潮流,才能生存和发展。
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他在大选中击败了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他出任总理后,看到了冷战结束给和平带来的希望,上任不到一周,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了令人目眩的和平攻势。在整个中东问题上,其实质就是巴勒斯坦问题。他选准这一点,作为突破口,接受了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及联合国242号、338号决议,中东和平出现曙光。
1993年11月13日,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在美国白宫签署。1995年9月28日,拉宾再度来这里与阿拉法特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在10天后从约旦河西岸撤军,6个月后完成第一阶段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的范围扩大到西岸的27%的地域。巴勒斯坦的雏形已经出现,以色列极右势力则哀叹:“大以色列之梦”从此破灭……
“总会有和平的敌人,”拉宾继续说道,“他们正在拼命地伤害我们,目的是破坏中东和平。但是,我要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位和平伙伴,那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它过去是敌人,现在它已经停止恐怖活动。没有和平伙伴就没有和平。为了解决以阿冲突中最复杂、最持久、最敏感的部分——以巴冲突,我们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巴解也要作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在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支持和平,愿意为和平去冒任何危险……”
拉宾说得对:“总会有和平的敌人。”自“塔巴协议”签署后,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人实现和平,反对把西岸归还巴勒斯坦,抗议示威和暴力活动此起彼伏,他们大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矛头直指拉宾和他的联合政府。威胁政府要人的事件接连发生,住房部长埃利泽遭到愤怒人群的围攻;教育部长阿洛尼遭到殴打;环境部长的轿车被推下高速公路。为此,以色列专门负责要人保安的部门因此加强了对拉宾和其他政府部长的保安措施。拉宾率领内阁成员出席大会,是为了显示以色列人民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支持,也为了同那些极右势力的反和平集会相抗衡。
拉宾的讲话已接近尾声:“这个大会就是要向以色列人民,向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阿拉伯世界,向全世界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以色列人民希望和平,支持和平。”拉宾以和平的呼喊结束了他政治遗言的讲演:“只有和平才能解决以色列面临的各种问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实现和平的机会,如此盛大的集会表明,以色列人民希望和平。”
拉宾演讲完毕时,已是晚上七点五十分。但他意犹未尽,从衣袋里取出歌篇,和全场群众一起高唱《和平之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
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数万人齐唱,广场上的情绪到了极高潮……
就在拉宾演讲的同时,有一个27岁的法律系学生伊扎尔·阿米尔,也在为他的暗杀行动作准备。他抚摸着泛着铁青色幽光的贝雷塔左轮手枪,不停地狂笑:“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上帝的安排。我定要完成一件伟大的使命,刺杀拉宾,让他变成一具僵尸!”他抚摸着这只手枪,就像抚摸着一个美丽冷峻的少女。他吻着枪管,精心地把子弹压进膛,暗自高兴道:“宝贝,就看你的了。你肯定会成功的。”他穿上牛仔裤,套上一件蓝色T恤衫,把一顶黑色编织帽戴在头上,走出了家门。这时正是黄昏到来之际,因是安息日,街上行人不多。按照犹太教的仪规,周六的晚上,太阳落山后方可开通公共汽车,而此时正是通车的时候。
出了家门,伊扎尔·阿米尔便上了公共汽车,朝特拉维夫市中心广场出发。
阿米尔是特拉维夫市郊外的巴尔·伊兰大学法律系一年级学生,家住以色列中部。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在邻居们的眼里,他是个温和、有礼貌的孩子。上大学前,他曾是以色列陆军后备役军人,曾当过保安人员,拥有持枪证。
巴尔·伊兰大学是一所犹太教会学校。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阿米尔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自巴以和谈以来,阿米尔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人他都义愤填膺,发誓说:“我将把这一切罪恶算在拉宾和他的政府账上。”同学们还在他的床下发现了被取缔的极右组织卡赫运动的分支机构“埃亚尔”印刷的反政府传单,他还向同学透露:他在西岸参加以色列定居者抗议政府的示威,被警察逮捕过。他多次问参加过极右组织“大卫之剑”的哥哥哈加伊,怎样才能阻止政府的中东和平进程。同寝室的同学还发现:阿米尔常看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专门描写政治谋杀的《杰卡尔的这一天》,另一本则是吹捧一个在西岸杀死了29名阿拉伯人的犹太定居者的书。他不仅看书,还积极行动,曾几次想刺杀拉宾,但都没成功。今晚,他想孤注一掷,一举成名。
当他赶到集会广场时,拉宾正在演讲。当他挤到演讲台下,拉宾已演讲结束,正与佩雷斯紧紧拥抱。他便在这时走向政府要人汽车停放处。人们都沉醉在刚才演讲的那种和平气氛中,谁也没有注意他。
拉宾在众人的簇拥下健步走下主席台,准备乘车离开广场。他一边走一边同群众握手,并谈笑风生地问佩雷斯:“你说过,在这个大会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这人群中谁会开枪。”
当佩雷斯第一个走下平台时,他碰到了拉宾的司机达姆提。司机问他:“总理什么时候走?”他回答说:“再过几分钟吧。”说完,他就和司机站在车前看平台上的拉宾和政府要人及外国使节握手话别。
拉宾和夫人利扬走下台阶时,两人相距仅一米左右。他们向停在广场边的黑色卡迪拉克防弹专车走去。在这之前,卫士曾要求拉宾穿上防弹衣,尽快离开广场。但拉宾拒绝了,他幽默地笑着说:“有上帝保佑,我就跟在家里一样安全。”曾有记者问利扬:“难道你不怕有疯子突然冲向总理开枪吗?”利扬听了似乎很惊奇,她反问记者:“你疯了吗?为什么突然提这么个问题?我真不可思议,你们记者怎么有这么多的怪问题。”
但就在拉宾离开众人,走向自己的汽车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黑暗中突然窜出一个人来,这就是伊扎尔·阿米尔。他见拉宾距自己仅两米远,急忙从怀里掏出左轮手枪,朝迎面而来的拉宾一边喊:“没事,没事,这不是真枪。”一边“叭叭”开了两枪。拉宾感到胸部被人重重击了两拳,心口有一阵钻心的痛,便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腰。如梦初醒的卫士一时竟忘了要擒住凶手,而是扑上去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拉宾,但却把拉宾的背部暴露给了凶手。阿米尔绕开卫士,又朝拉宾背部开了两枪。一弹击中拉宾,另一弹击中了遮挡的卫士。有“和平斗士”之称的拉宾,就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
在一名卫士的帮助下,司机达姆提把拉宾抬上汽车。另一些卫士则擒住了凶手,还有一些卫士则拉起利扬就走,还宽慰她:“那是一支玩具枪,不是真的。”
在送拉宾去医院的途中,卫士问拉宾:“总理先生,伤着了吗?”拉宾呻吟着,回答沉沉的:“是,是,背上,背上。”但他很快又低沉而清晰地说了他一生中最后两句话:“我没事。我没事。”说完,便昏迷过去了。
一分钟后,拉宾被送进伊希洛夫医院抢救,但此时拉宾已没有血压和脉搏。三枪击中拉宾,一颗打在脾上,一颗击中脊椎,另一颗则是经过改装的达姆弹,俗称炸子儿,是国际上禁用的子弹,击中了拉宾的腹部,导致体内大出血,无法止住,鲜血染红了手术台。据后来阿米尔哥哥哈加伊在法庭上供认:子弹是他改装的,在弹头上加了一个铁丸,使其杀伤力更大。
当晚11点06分,以色列电台向全国宣布:拉宾总理伤势非常严重。与此同时,在拉宾遇刺的国王广场,人们点燃蜡烛,唱起悲歌。更多的人则涌向医院,等待拉宾的最后消息。11点10分,医生们走出急救室,宣布拉宾抢救无效,心脏停止跳动。
11点14分,拉宾的高级助手哈伯走出医院,向守候的记者和人们正式宣布:拉宾遇刺身亡。
2. 凶手伊扎尔·阿米尔
大学生伊扎尔·阿米尔,谁也没想到他会充当凶手,而且是刺杀总理的凶手。但事后他的同学回忆,在许多方面他却早已露出苗头。
11月6日,阿米尔被法庭传讯。他在供述中说,枪杀总理的原因是因为拉宾“想把我们的国家拱手让给阿拉伯人”。
阿米尔受审的法庭离他星期六晚刺杀拉宾的地点只几百码。他对法官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我们需要一副铁石心肠。”
阿米尔说,拉宾释放了一批巴勒斯坦囚犯,没过几天,这些人就杀害了犹太人。他说,由于拉宾的政策,一个巴勒斯坦正在建立起来,“令人费解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怎么会没有注意到。”
法官问他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他的想法来源于“哈拉卡”(犹太教塔本德经中口述的不载于圣经的部分)。他说:“按照‘哈拉卡’,你可以杀死你的敌人。”
法官问他是否是单独一人的行动,阿米尔说:“这是上帝的旨意。”
阿米尔出生于以色列,父亲是个信教的经文抄写者,母亲是幼儿园教师。
他是批评政府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抗议拉宾政策的活动。在警方的审问下,阿米尔供认,他早就策划暗杀行动,前两次曾打算杀死拉宾,但由于安全措施严密而一直未下手。他对审问者说:“我不后悔,这个行动是我一个人单独干的。”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阿米尔同一个称为EYAL的反阿拉伯的好斗组织有联系,这个组织强烈反对以色列政府同巴解组织达成的协议。其领导人阿维什伊·维拉夫承认,他认识阿米尔。但他否认这次暗杀是EYAL组织所为。一个署名AIN(即以色列报复组织的希伯来文首字母缩略词)组织称,这次暗杀是其所为。这个组织以前不为人所知,现在尚不知这个组织同阿米尔是否有联系。
以色列警方11月5日逮捕了涉嫌参与谋杀拉宾总理的第二名嫌疑分子。他便是阿米尔的哥哥哈加伊·阿米尔,警方怀疑他知其弟谋杀拉宾的计划,并帮助其弟实施。
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一名法官认为,刺杀总理拉宾的杀手伊扎尔·阿米尔和他的同谋哥哥哈加伊·阿米尔不是单独行事的。警方指控哈加伊是伊扎尔的同谋、私藏武器和非法制造弹药。报道说,警方在哈加伊住宅里搜查出武器以及类似刺杀拉宾的子弹的弹药。
以色列警方说,哈加伊供认他事先得知其弟要刺杀拉宾,他还知道伊扎尔·阿米尔此前曾两次企图杀拉宾。以色列法官对阿米尔兄弟传讯后认为,他们不是单独行动的。
此次谋杀以后,以色列政府对极右的极端犹太人组织采取了严厉打击措施,并开始逮捕总部设在约旦河西岸的“海亚勒”、“卡哈纳海依”和“卡赫”三个犹太极端运动组织的领导人及其成员。
11月18日,刺杀拉宾的凶手伊扎尔·阿米尔经过多次审讯后向警方供认,他哥哥哈加伊、犹太人极右组织成员阿达尼和前女友巴尔·伊兰大学法律系学生哈尔·谢菲是他暗杀拉宾的同谋。
阿米尔承认,他事先将暗杀拉宾的计划告诉了这几个人。阿米尔在被捕后曾一度咬定,他是一人作案,与其他任何人没牵连。
哈尔·谢菲是11月15日被警方逮捕的。审讯后警方宣布,她是案件的“核心和关键人物”。
3. 耶城隆重安葬拉宾
11月5日,数以万计的以色列人在拉宾总理遇害的地方点燃蜡烛,沉痛悼念这位和平斗士。这位中东和平进程的积极推动者9月底在华盛顿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签署了关于在约旦河西岸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协议。拉宾的被害,对整个中东和平进程是一个巨大损失,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是一件沉痛的事。11月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前往以色列驻华使馆吊唁遇害的拉宾。钱其琛对拉宾的遇害向以色列驻华大使本·亚可夫表示深切哀悼,并赞扬拉宾总理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为发展中以友好合作关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1月6日下午2点,以色列在西耶路撒冷赫兹尔山军人公墓为拉宾总理隆重举行国葬。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美国总统克林顿、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理、英国首相、德国总理以及来自日本、西班牙、摩洛哥、阿曼等8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代表参加了以色列规模空前的葬礼。中午,灵车队离开以色列议会大厦,两辆白色警车开道,第三辆车上置放着覆盖以色列国旗的拉宾的灵柩,第四辆车上放满了花圈,后面是长长的车队。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站在公路两旁,目送灵车缓缓经过。葬礼在公墓前的广场上举行。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全体参加葬礼的人和以色列全国人民默哀2分钟,哀悼为和平献身的拉宾总理。
来宾代表先后在葬礼上致悼词,一致称赞拉宾生前为以色列国家建设、实现中东和平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3点20分讲话结束,全体起立向拉宾灵柩致敬。随后8名军人抬着灵柩,在拉宾遗孀、亲属及来宾的陪伴下走向拉宾的最后安息地。灵柩缓缓放入墓穴,军人们把一盆盆的热土撒入墓中。魏茨曼、佩雷斯等人把一个个花圈献在墓穴上。在拉宾墓旁,安葬着另外两位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和列维·艾希科尔。
4. 夫人利扬
对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遗孀利扬来说,1995年11月4日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与她朝夕相处47个春秋的丈夫就那样与她永别了。家里的抽屉里还有拉宾生前没有吃完的巧克力,冰箱里有他拉开的酸奶,厨房里有他熬夜时吃剩的玉米片……看到这一切,利扬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利扬努力使自己镇静、坚强起来。
为拉宾举行隆重葬礼之日,利扬虽然不能自已,由孩子们搀扶着。可是,当前来参加葬礼的各国领导人与她握手表示慰问时,她立刻挺起胸来。她甚至同丈夫的政敌——利库德集团的领导人雅明·内塔尼亚胡握了手,不过,这样的握手是“冷漠无情的”。随后,她频频在以色列和外国电视上露面,接受记者采访,呼吁人们继承拉宾的事业,把和平进程推向前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1月9日晚上,利扬接受了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的密访。他们边喝咖啡边谈话。利扬的3个孙子孙女还问阿拉法特怕不怕被谋杀,阿拉法特笑了笑,逐个吻了他们的额头。11月12日,25万以色列人在拉宾遇刺的地点为他举行追悼会,利扬再次呼吁人们致力于拉宾为之献身的和平事业。
利扬与拉宾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一面镜子。利扬生在德国,后来移居巴勒斯坦。1944年,利扬正上高中,而拉宾则是一位地下犹太战士,两人偶然认识,一见钟情,四年后他们正式结婚。从此,利扬始终是丈夫的知己和忠实的支持者,两人相依为命,同舟共济。他们膝下有一儿一女,还有三个孙子孙女。
为了倡导和平,她和拉宾不怕冒个人危险。自从1993年拉宾和阿拉法特在白宫南草坪上那次历史性握手以来,一些右翼分子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她家门前的人行道上静坐示威,呼喊:“叛徒,杀人犯!”对此,她一笑了之。一次,她在特拉维夫的一家购物中心碰到一名妇女。这位妇女问她:“你一个人走路不怕吗?”利扬回答:“不怕。”那位妇女接着说:“我就怕有人在背后戳我一刀。”利扬对她说:“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拉宾遇刺时,有一名卫士中弹受了轻伤,在从医院回家的途中,这位卫士顺便去探望利扬,倒在沙发上失声痛哭。利扬赶忙安慰说,别再为这件事难过了,要振作起来。说着,还吻了吻这位卫士的头发。
5. 从拉宾之死看以色列的保安和社会
拉宾遇刺的消息传出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为什么被认为是世界最可靠的以色列保安体系却未能保护政府首脑的安全?
负责拉宾总理安全保卫工作的是名列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苏联克格勃、英国苏格兰场和以色列摩萨德)之一的“摩萨德”中的一个机构,名称为“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在希伯来语中简称“希因·贝特”或“希贝赫”。这个机构由负责以色列国家安全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领导,成员主要是经过“摩萨德”组织专门特工训练的青年男女。“希因·贝特”是支享誉国际的保安部队。60年代以来,在反间谍、反恐怖、为名人保镖、保卫国内国外的国际机场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那么,如此强悍的保安部队何以让一名非职业枪手携带武器至总理仅几英尺远的地方,从容地连开三枪。它证明以色列安全保卫体系存在严重的漏洞。一是缺乏事先警报。根据保安规则,重要人物安全保证的关键是预测。以色列情报部门据说掌握着几乎所有来自阿拉伯方面现实和潜在的对拉宾的可能威胁,然而恰恰对一个“陌生人”出于“上帝的旨意”而行事的情报掌握不够。事后透露,在不久前,以色列警方曾经根据对以色列政局的分析警告政府,在右翼利库德党极端分子的宣传和挑动下,可能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暴力事件。其实极右分子已经制造了一些暴力活动:8月份一名内阁部长的汽车被人掀翻;9月份耶路撒冷警察局长遭到右翼分子的攻击;10月份拉宾本人也在一次集会中受到右翼分子的攻击和诘问;极右分子甚至在一次集会上不允许总统魏茨曼说话。二是保密不完善。暗杀一个受保护的人物,首先要摸清这个人的行踪,而这一点恰恰应该高度保密。这一次凶手却不仅知道拉宾将从市政府后门离开,而且知道他将在台阶处乘他的专车,再离开特拉维夫。三是保卫者与被保卫者之间缺乏协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以色列警方人员声称,拉宾总理在安全方面不与保卫人员合作,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当天晚上拉宾本应在讲话结束后立即离开现场,但是拉宾拒绝了。他继续与人群谈话、握手,并对卫士说:“这里我如同在家里一样安全。”这一迟缓,给了凶手以可乘之机。拒绝穿防弹背心也是拉宾致死的原因之一。拉宾作为一个前军人,他不愿意因穿防弹背心给人一种怯懦的印象。四是保安人员麻痹大意。拉宾最后离开会场时,兴致勃勃地快步走向自己的防弹轿车,将负责保安的大批特工人员甩在了后面。这时,一些反对阿以和平的极右分子向正在离场的拉宾高喊:“卖国贼,叛徒。”保安人员忙上前维持治安,这时,拉宾身边仅有两名卫士,怀揣装有9发内爆子弹6毫米口径手枪的阿米尔,从一条小道悄悄地接近了拉宾。另外,凶手能够向拉宾连开三枪,也说明卫士反应迟钝。
拉宾之死的原因,也与以色列社会环境有关。表面上看来,以色列是统一的、完整的。但是,很多以色列人自己承认,有两个以色列,一个是西方式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生活比较富裕,事实上控制着国家权力;另一个是东方式的,比较贫穷,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虽然在人口上是占多数,却在国家权力机构中没有多少自己的代表。与此同时,强烈的党派色彩,造成了内阁的严重离心倾向。与总理不属于同一政党的部长,本着本党本派利益至上的原则,常和总理唱对台戏,部长们的权力非常大。以色列有句家喻户晓的政治笑话,称总理为“平等者中的第一位”。另外,以色列是个犯罪率很低的国家,特别是贫民犹太人中,暴力凶杀案件很少,仅为美国的1/10。在这样一个武器枪支十分普遍的社会里,暴力犯罪率这样低,的确是一个奇迹。拉宾和夫人早已习惯于这种社会的安定,同时也被当晚的热烈场面所陶醉。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
6. 拉宾之死对中东和平的影响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命运休戚相关。拉宾之死,显然对中东和平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拉宾为和平铺设了路轨,时代的列车便会向前。也就是说,拉宾的死对和平的影响是暂时的,而他生前为和平所做的奉献、影响才是深远的。
首先,拉宾遇刺事件深深刺痛了以色列人,激起以色列人对和平更大的支持。拉宾此次死于犹太人之手,而不是阿拉伯人之手,这对以色列人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使他们认识到右翼势力的危险性,也感到实现中东和平责任在阿拉伯和以色列双方。对拉宾遇刺的悲痛会转为对和平的支持和追求。其次,以总统在拉宾逝世后也多次表示支持和平进程,继续完成拉宾的未竟事业。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公开称,支持组成工党领导的新政府。第三,地区和国际大环境有利于和平。80多个国家派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府代表参加拉宾葬礼在以色列历史上是空前的。
更何况,此后佩雷斯宣布,以色列和叙利亚将彻底恢复和谈,早日达成共识,以结束中东地区长达40多年的阿以冲突。中东和平的伟大缔造者拉宾走了,人们普遍担心正在乘风破浪、迅速前行的中东和平巨轮是不会停航的。佩雷斯表示,以色列将坚定不移地执行拉宾开创的以阿和平政策,继续同阿拉伯人推进和平进程。他说:“尽管拉宾被暗杀,我们大家已决定继续走拉宾开创的和平道路。这是他给我们的最后遗言。和平是暗杀不了的。”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