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亦政 易红 编著
1945年11月15日,科尔毅然结束了在南德糖业股份公司农场三个月的学徒生涯,重新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校园——路德维希港罗斯纳尔街理科高级中学。有一天,这个新来的学生突然出人意料地站在学校领导面前拍着胸膛说:“如果你们同意的话,我想带领同学们把那些教室修理好。”
学校领导瞪大了眼睛,半晌才嚅嚅地说:“你……指的是那些在战争中被炸毁的教室?……由你们自己动手?……不需要学校或政府的帮助?”
“是的,先生!”
虽然科尔的态度是那样自信,但是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而更多人把它当作一个小孩子的信口雌黄。罗斯纳尔街理科高级中学教室修缮问题一直困扰着财政拮据的市政官员。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大家几乎找不到一个妥当的办法解决它。“科尔是不是疯了?政府官员都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一个15岁的中学生能够解决吗?”
然而,几个星期之后,奇迹出现了!人们在惊喜之余不得不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科尔不但带领着同学们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干得很出色!
但是,科尔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却并不代表着科尔温驯、乖巧、处处招人喜欢。这不,他的化学老师赫尔穆特·勒普坐在办公室里,正绷着脸孔。科尔的同学,后来走上布鲁塞尔欧洲学校领导人岗位的洛塔尔·维特曼站在勒普的旁边整理着刚刚收上的作业簿。
5分钟之前,勒普老师同科尔争辩过,而且场面颇为激烈。勒普蹙着眉,对他身边的维特曼说:“科尔是一个非常正派的学生,而且有着卓越的政治活动能力。只是,我弄不明白,他为什么有一种强烈的辩论要求,不仅与同学,而且在我和其他老师面前也是如此。”
洛塔尔·维特曼默然不语,他知道科尔同老师们大多是以公开和直接的方式进行争论和谈话的,并且不会逾越师生间的距离,但是,老师们却认为这个学生实在太难对付了。例如,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组织一次音乐会、舞会或郊游,并且也能在他所发起的讨论中充当裁判的角色,但是,如果哪个家伙敢捣乱的话,他就会毫不客气地用拳头对付他。
洛塔尔·维特曼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科尔甚至因意见分歧同京特·施密希老师闹到了施派尔的主教府。结果,在施派尔教会的主教面前,科尔慷慨陈词,直抒己见,最终赢得了胜利,弄得施密希老师灰溜溜的。
如果追溯起京特·施密希同科尔的相识经过,那倒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一次宗教课,施密希从教室外面走进来,他走到讲台前,将课本和讲义放好之后,用眼睛极快地向台下15名学生轻轻地扫视了一遍。当他的目光从科尔脸上掠过的时候,他的心中突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但却无法说出这种感觉究竟是什么。前不久,他刚从施派尔调到路德维希港来,正想努力地熟悉每一个学生。就在这时,科尔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施密希暗暗好奇,微笑着说:“这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科尔应声而起,高声说道:“老师,我想向您提两个问题。”
“好的,你有什么问题只管提吧。”
科尔眨眨眼睛,脸上泛起一抹狡黠的笑容,他说:“是这样的,我们想知道天主教教会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性欲是怎么想的;您本人对此有何评价?”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施密希站在那儿显然有些尴尬,这个时候,15个孩子的眼睛都牢牢地盯着他。
这对新来的宗教老师是一个陷阱,一种考验。施密希心里很清楚,但他只能缄口不语。他没有生科尔的气,而是冷冷地用一句“无可奉告”的外交词打发了科尔和那些想看他出洋相的孩子。
在这以后,施密希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科尔的身上。他发现赫尔穆特·科尔为人坦率、沉着,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有办法让全班同学都听他的,并且在领导面前毫不矫揉造作,更无半点讨好和殷勤的成分。
科尔是“好木头”校足球队的中锋,由于他的身材高大、体力过人,在比赛的时候,对手们不得不尽量避开他。他常常充分地利用自己1.93米的个头优势,用同学们的话说,这不仅使他在学生中,而且在老师那里也获得了出人头地的中间人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条件允许,双方都会借他一臂之力;而他自己也懂得利用这个优势来树立“特殊形象”,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赫尔穆特·科尔在修复教室过程中所体现的才能,以及他的作风举止,很快博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他的成绩与日俱增,同学们都愿意听他的,他自己也愿意成为同学们的代言人,并且义不容辞地维护同学们的正当权益。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有着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虽然他总是处在领导地位,但是,他却以一种‘同志式’的态度待人接物,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完完全全的自我意识!”后来成为作家的阿尔诺·赖因弗兰克同学曾经这样评价科尔。他的赞扬,立刻博得了许多同学的拥护。
“是的,我曾经在许多方面得到过他无私的帮助。可是,他从来没有指望从我这里回报些什么。”
“你们知道,我的家境贫寒,我和我的家人常常为此伤透脑筋。科尔为了使我能够获得由美国资助的‘胡佛餐’而四处奔波。我一想起这件事情,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他只是我的一个同学,可是他的行动却远远超出了他的义务。”
“他还常常毛遂自荐,主动为那些有特殊困难的同学,到校领导面前请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也有的同学不满地说:“可是……你们知道,科尔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语中时常带着讽刺意味……这真让人受不了!”
还有的同学说:“科尔自高自大……经常炫耀性地当着同学的面,把两条腿绑在一起游泳,以显示他的体力……对于那些违背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甚至运用拳头强迫别人服从……”
不论别人或是称赞,或是贬责,科尔仍旧是科尔!他自己走着自己的路,决不会轻易退却、屈服。他说,只要他想完成的事,没有谁能阻挡他。
或许,正是这种性格帮助了科尔,使奥托·施塔姆福特发现了他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节数学课。窗外,碧空如洗,繁花似锦,小鸟儿在树上唱着歌。教室中静悄悄的,奥托·施塔姆福特老师正站在讲台前聚精会神地讲着数学定理。奥托·施塔姆福特今年35岁,是犹太共产党员,1933年流亡到法国,后来被盖世太保逮捕,战争结束时,他仍呆在集中营里。他的妻子也是共产党人,是当时德国法占区中共产主义“德国自由青年联盟”的临时主席。
科尔不喜欢数学,虽然老师讲得那么卖劲儿,可是他免不了要开小差。现在,他正在数学簿上画着一个个头像。
只听奥托·施塔姆福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向你们介绍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施塔姆福特用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画着图案,所有同学都专心地看着黑板,只有科尔仍趴在桌子上画着什么。
奥托·施塔姆福特脸色一沉,走到科尔跟前,只见一张数学稿纸上画着几个拿枪的人像,人的下面依次标着:希特勒、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旁边写有一行字:到底是谁把德国人从德国的土地上赶了出来?
奥托·施塔姆福特看罢,并没有批评科尔,而是用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说:“下了课,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老师一定生气了。”科尔在想。可是他万没料到这位数学老师却让他交上了好运。
奥托·施塔姆福特的寓所离霍亨索伦街89号只有150米左右。在那里,施塔姆福特和他的妻子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小型的关于政治哲学的免费研讨会。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着列宁、斯大林和马列主义。科尔被他的老师带到这里,这些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和科尔日后所奉行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但是却使这位中学生同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科尔在奥托·施塔姆福特举办的研讨会上认识了德国共产党主席马克斯·赖曼。
1946年,科尔作为第00246号成员加入了基督教民主联盟。1947年又在路德维希港同他的战友共同创建了青年联盟。当时,科尔年仅17岁。从那时起,他在政治上已经成了过河的卒子,今生再也找不到回头的路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