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海伦·凯勒

作者:谢新吾吴新勇 编著

第九章 坎坷人生

 1. 弯弯人生路

 由于受麦西的影响,海伦宣布她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她写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时候,一石击起千重浪。报纸上强烈地向她发起呐喊:

 海伦·凯勒这么纯洁可爱天真的姑娘竟然和那些“人间垃圾”搞在一起,这怎么行?

 可恶的麦西夫妇,怎么竟把她引入歧途。这是多么可怕呀!

 尽管海伦抗议,她是读过政治经济学的,她声称她是读书报,独立思考问题,决定行动的。但是,人家不相信。

 1912年,纽约州选出了第一位社会主义市长乔治·理查德·朗。朗市长请麦西当了他的秘书,请海伦到福利委员会任职。

 但海伦拒绝了邀请。

 因她不能亲自去各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妨碍她的工作。

 麦西上任去了。

 9月,沙利文突然患重病,被急急地送进医院做了一次大手术。麦西辞职回家,照料病人。

 海伦被友人接到华盛顿去小住。

 她第一次感到异常恐惧。

 她脑子里尽记得沙利文老师的手十分软弱,连再见二字都拼不出来。她感到自己是一个负担,因此她很痛苦。

 她绝望地哭道:

 “我永远是个绊脚石,碍手碍脚的家伙,只会吃不会做的人,计划破坏者,一个大包袱!”

 朋友斯密斯多方安慰她。

 兰荪传来的消息很乐观。

 当海伦高兴地回去时,沙利文已经出院。虽然她仍然很虚弱,但已逐渐恢复健康。

 医生告诫沙利文要小心休养一年。

 但她无法小心。生活迫使她和海伦,除了海伦写作得些稿费之外,他们得要创收一些钱。

 机会来了。她们去作巡回演讲。

 4个月后,海伦和沙利文站在新泽西州蒙特克拉尔的讲台上了。她们互相鼓励地作了一次演讲。

 海伦站在那里,急得说不出一句话。她觉得喉咙里冒出一个声音,就像一声爆炸。后来人们告诉她,那声音如同耳语。

 她一走下讲台,悲伤得泪下如雨。

 但是,听众仍然欢迎她。他们围着她,真心实意地劝她对演讲感兴趣,称赞她。

 于是,海伦鼓起勇气,讲了一次又一次。

 她必须讲好。首先她受良心驱使,她终身要为盲人谋福利,她要把经验讲给盲人听;其次,她需要一笔收入。

 她的写作稿费,不足维持她本人的需要。而麦西的收入,也不能维持3人的开支。

 这时候,麦西和沙利文,俩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起来。

 他们的婚姻,只是两个有才华者的结合。他们性格不合。已经有维持不下去的迹象。

 又一个演讲单位聘请海伦和老师前去。她们又上路了。

 海伦素来不喜欢住旅社。她喜欢坐火车旅行。

 演讲中,她告诉人们,她是如何受教育,如何写作。她耐心地回答盲人的问题。海伦回答一次,沙利文就重复她的话一次。

 “不,我不会弹钢琴,不会唱歌……是的,我知道白天不是黑夜……不,我不是永远快乐的……是的,火会烫着盲人……是的,我们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

 她常去访问盲人学校、聋人学校。

 不过,她越来越担心沙利文的身体。

 有时,沙利文全身战栗。海伦担心她要倒下讲台。但她坚持住了,直到演讲完毕。

 一天晚上,住在巴斯,沙利文发高烧,全身战栗,躺在旅社的床上。她虽然睡着了,但还是在床上辗转翻腾。

 翌日上午,很迟她才醒来。

 海伦吓得不得了。

 “老师——老师,您怎么啦?您病了吗?”

 老师拉住她的手,想拼出一些字,但力不从心。

 老师呻吟着。她病得很重。海伦十分害怕。

 海伦泣不成声:“我们怎么办?我能做什么?慈悲的上帝呀,帮助我救救老师啊!

 她耳聋,没法使用房间电话。也找不到路下楼去。恐惧使她出不了声。她无法叫人帮助。

 后来,旅社服务员来了。

 他们请来了一位医生。

 几天后,服务员送她们上了去波士顿的火车。

 2. 麦西走了

 3年前,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安德方录·卡耐基曾提出给海伦一份终身养老金。那时候,海伦很骄傲地拒绝了。

 而如今,回到兰荪,海伦抑制下自尊心,谦虚地给卡耐基先生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无力克服的困难。

 她做一件平生最难做的事。

 卡耐基回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信中附来一张支票。信中写道:

 “世界上很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让别人为他做他想为别人做的事,现在,你已达到这种境界了。”

 母亲参加海伦的工作。她也喜欢旅行。演讲无法进行了。沙利文健康日差。在旅行途中,她们常遇到意外。一次,洪水淹没了铁路。从车窗探手可摸到恶浪。一次半夜,火车出轨了。幸好她们没有受伤。

 1914年,麦西终于离开了沙利文。

 这是令人悲痛的一年。

 海伦悲凄地说:“他有许多许多理由要离开我们。”

 海伦需要一位秘书。

 沙利文老师的视力越来越不行了。她是多么痛苦!

 就在这时,一个生气勃勃的姑娘来到了海伦身边。

 她叫波列·汤姆森,刚从苏格兰回美国。她想找个工作。便当了海伦的秘书。不过,她一点也不懂盲人的事。

 但她很实际。她能平衡支票,安排一天工作,礼貌接待客人。她会及时处理海伦越来越多的信件。她健壮有力,能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品质善良。她很快就学会了指语。

 麦西走了。他关上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门。

 波列姑娘的到来,宛若一阵春风,抚平她们生活的伤痕。

 3. 第一次恋爱

 沙利文老师身体不舒服日久了。

 这时候,波列提出要回苏格兰探亲。

 她在海伦家工作两年,卖力而吃苦,谁也不忍心留她。

 海伦只好找了一位新闻记者代替秘书之职。

 秘书新来,但工作井井有条。海伦、沙利文都颇满意。

 但沙利文患了严重的肋膜炎,肋下疼痛不已。

 波列赶回来了。

 沙利文一阵怪咳。

 医生怀疑她患了肺结核。她必须立即到疗养胜地平静湖村去疗养一段时间。

 海伦忧愁不已。

 波列和沙利文一道去。临走时,海伦挽着沙利文的胳膊,一同向汽车慢慢走去。她们不敢吻别,只匆匆拼了几个字,紧紧地握握手。

 第二天,海伦给沙利文写信:

 “我不知道我怎样能经受得住和你分别。当我们向汽车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

 有一天,海伦正坐在书房。门开了。她知道,她的秘书,那位新闻记者回来了。她向他伸出手去。

 他坐下来握住她的手,好久没有出声。

 他轻轻拍着她的手表示安慰。

 后来,他终于说了。海伦万分震惊。

 年轻人说,她勇敢、温柔、善良。他爱她。

 她全身颤栗地听着。

 他们天天都到秋天的树林中去散步、读书、谈心。

 通过对老师的关切,他们俩人的欢乐日渐增进。他们共同计划,所有的计划,都包括老师沙利文在内。

 他爱海伦,向她求婚。

 她害羞地答应了。

 她以为这事做得对。多年前,伯尔医生说,当一位青年来叩她心灵的门扉时,你不要迟疑,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身患残疾就拒绝他。你虽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不是遗传的,因此不会传给后代。

 如今爱情飘然而至,她以爱还爱了。

 他们同意暂时保持沉默。

 老师得知这件事。但她身体不好,负担不起这个震动。母亲太忙,心绪也不佳。

 有一天,他们竟去领了结婚证书。

 海伦非常高兴,快乐得没法形容。

 翌日清晨,海伦满怀喜悦,正穿衣打扮。

 母亲怒不可遏地闯入她的房间:

 “这是什么意思?晨报上满是可怕的消息。你干了些什么勾当?告诉我!告诉我!”

 “你跟他订婚了吗?你真的跟报上说的,与他领结婚证了吗?”

 原来有些好奇的记者在乡村打听到她领结婚证的消息。

 母亲坚决反对。

 海伦也想不出什么主意,她只好说谎。第一次说谎。她坚决否认,她背弃了爱她的那个年轻人。

 母亲怒气冲冲不许那位青年人再进入她的家门。

 她的第一次恋爱便告吹了。

 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

 母亲并非不关心海伦,但她认为自己这个又聋、又瞎的女儿还是独身自洁好,免得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从此以后,海伦再也没动过结婚的念头。

 从1916年开始,海伦她们就到堪萨斯州、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四处做反战的演讲,她们演讲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和政治,因而受到右翼报刊的大肆抨击,骂她是左翼的走狗。

 可不久前这些报刊还赞美海伦是“时代的奇迹”、“盲人的救世主”,由于右翼舆论工具的作用,海伦的反战的努力没有成功,全美各地很快弥漫着参战的热潮,海伦也开始受到布尔乔亚社会的冷遇。

 她的黄金时代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失意的时期。

 1916后秋天,海伦在各地发表反战演说,得到很少支持。她十分疲惫地回到兰荪的家,当时她心中的失望真是无法形容。

 但兰荪的家园也无法令她愉快。

 汤姆森小姐请假回苏格兰去了,麦西先生也已离开,沙利文老师受不住婚变的打击,再度病倒了。她的肋膜炎使她咳个不停,医生劝她在冬天时应搬到布拉文度湖畔去住。

 沙利文老师去休养后,海伦一人住在连杉的古屋里,十分孤独。有生以来,她第一次感到人生乏味。

 这时,她的母亲来到兰荪,对充满落寞心绪的海伦多少带来安慰。

 1916年在海伦的生活中虽然充满烦恼,但终于过去了。

 沙利文去布拉文度湖休养后,她的病并没有多大起色,因为当地的气候太寒冷了。

 12月底,她和波列小姐一起前往暖和的波多黎各,那儿美丽的风光和宜人的气候对她的康复十分有利。她本来打算在当地久住,可是1917年4月美国的参战的消息使沙利文提早回到兰荪来。但她的身体一直到次年的秋天才真正完全康复,因此,人虽然回到兰荪,但仍有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四处演讲。

 没有工作,有限的存款一天天减少,她们只好把兰荪的房子卖掉,带着感伤与无奈离开这栋住了13年之久的屋子。

 海伦生命中最精华的10年结束了,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兰荪,告别了最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兰荪时代。

 4. 老师病逝

 沙利文患了肺结核,住在平静湖村。她悲伤极了。她讨厌生病。这天,她从报上发现一条短讯,说拉丁美洲波多黎各岛风光秀丽。

 于是,她突然决定:和波列去岛上休养。

 尽管医生不同意,但她还是走了。

 那是个严寒的冬天。

 她用布莱叶文给海伦写了一封长信。

 她劝海伦和母亲到波多黎各来。

 海伦在回信中,说了一件惊人的事。

 一天晚上,她睡不着,闻到一股蒸气味。突然有烧焦的油味和木头气!她从床上跳起来,冲到母亲房里去。

 母亲跑出来一看,火焰已升至7尺高!

 火就从海伦床下烧起的,幸亏她及时发觉,因而救了自己。

 她吓得不得了。之后,睡觉前总把脸贴在地板上,检查看有没有火种。否则,她就睡不着了。

 战争蔓延到美国了。

 海伦劝老师早日回来。

 但沙利文乐而忘返。

 为了海伦,她回来了。

 她们开始杂耍表演。

 许多人感到震惊、失望,海伦竟降低身份去当杂耍演员。但她的杂耍很成功,得到了优厚的薪金。她感激观众对她的友谊和热情。她们坚持了4年,退出来了。

 她们搬到新居——森林山去。

 1922年,她们又积极投身美国盲人基金会的工作。海伦抓紧时间又写了两本书:

 一本是《我的宗教》,一本是自传第二部分《中流》。

 后来,她又写了《安妮·沙利文·麦西、海伦·凯勒故事的续集》。

 直到这时,海伦才知道老师曾在救济院有过悲惨的生活。

 她们曾不用真名到国外去秘密旅游、演讲。

 这时,一封电报发来说:“麦西过世了。”

 沙利文悲痛不已。她的病又复发了。

 1936年10月20日,在昏迷中,沙利文老师不幸辞世。

 5. 访问各国

 老师去世了,海伦悲痛万分。

 她在日记中写道:

 “极度的悲伤就像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黑夜。”

 老师沙利文的骨灰已安置在华盛顿国家教堂里。

 海伦和波列坐船到苏格兰去。波列当牧师的哥哥拍来电报,邀请她们去波斯威尔家做客。

 痛苦、悲伤、生离死别都放在一边了。海伦开始回到希望之路。新的生活开始了。

 汤姆森牧师的住处是个好地方。她们初到,长子大卫打开大门,其他孩子们冲出来迎接她们。屋里有一炉好火、一壶热茶等待着她们。这温暖令人舒心。一只只爱抚、同情之手向她们伸来。

 一个多月中,海伦时而阅读,时而写作,时而鼓励波列。她参加牧师家圣诞节的准备工作。

 牧师两个小儿子,14岁的罗伯特,12岁的约翰,被指定为海伦的保护人。他们四处检查,生怕有什么东西会绊倒她。

 若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趣味事情,他们就会飞跑去告诉她。大卫把收音机搬来,让她触摸它的振动。

 而独处时候,她则陷入沉痛悲伤之中。

 她准备去一次日本。

 此前,她接受过为日本盲人奋斗的岩桥武雄先生的访问。他邀请她去日本。早在12月,日本政府就发了电报来请她春天去日本。美国盲人基金委员会主席米格尔先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催她接受邀请。

 2月她们回家;3月底就向旧金山进发。

 日本已派人到纽约城大中心站迎接她。

 海伦闻到了枙子花香。她明白,这是日本友人送的花。

 这次日本之行,扣人心弦。日本对她的欢迎,极为隆重,极为热烈。大使、岩桥武雄、政府官员、盲人、聋人学校代表,都到场迎接。

 海伦开始工作,“忙得忘记了个人的悲伤。”

 会议上,探讨教育残疾儿童的问题,记者招待会,演讲,视察残校,参加皇宫游园会。天皇、皇后接见了她们。

 她们还参观了一些漂亮的偏远村庄。

 她们品尝日本食品,按日本方式悠闲地跪坐在脚跟上,按日本方式睡在地板上。

 在那奈,和尚邀请她们爬上梯子,去摸大佛的脚。海伦是享受这种神圣特权的第一位妇女。

 她抓住钟索,敲响古钟,向如来佛致敬。

 她摸稻子,摸茶树。

 人们热爱她,喜欢她。

 她还到过日本占领下的朝鲜和我国东北(满洲)。但日本印象最深。

 10年后,她又去了日本。但这时美国和日本正进行紧张野蛮的战争。美国在日本城市投了原子弹。

 两年半中,她巡视了七十多所医院。

 她用亲身经历来劝慰伤病人员。

 她还被盲人基金委员会请到欧洲去视察盲人情况。

 她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战时失明的人。

 她们来到了巴黎。

 海伦来到赫斯家。12年间,赫斯就是海伦的家务总管。他和她们一道坐船去荷兰看望朋友。

 圣诞节早上,她们回到故土。

 看到被烧的房子,她们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好心的邻居请她们住下来。

 就在这时,战火把她的房子烧得精光。她的许多信件,也全都烧掉了。最令她伤心的是她孜孜不倦,她呕心沥血断断续续写了20年的《老师》一书手稿也被烧毁了。

 她悲痛地呻吟着。

 她痛哭失声!

 要重建一幢房子也许不难,但要重写《老师》,对于海伦来说,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只有靠记忆了。

 海伦没有灰心。

 她在邻居家中,在布拉迪家中,在内拉的打字机上,又开始了顽强的写作。

 她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干,不声不响地干。

 虽然她的工作常因为盲人的事而中断,但她硬是把全书重新写完了。

 最后将此书译为布莱叶文,她开始审订。到《老师》最后出版,她共花了10年时间!

 她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她最后一本书。老师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动泪下的。

 6. 追求世界和平

 海伦是一个世界和平的追求者。在她的一生中,有一半的精力是投入到盲人的福利和反对战争、追求世界和平的事业中。

 海伦先后出版了《我的一生》《我所居住的世界》《石壁之歌》等书后,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因而受到社会的如潮好评。作为盲女,她终于跻身于上流社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海伦尽管已步入社会中上层,生活已有保障,名声越来越好,但她并没有忘记那些仍然生活在最底层的盲人和穷人。

 她通过数次的穿越美洲各地,进行演讲,了解到还有千千万万的盲人在痛苦中挣扎,在黑暗中挣扎,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得不到人们的援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海伦决定通过自己的笔,为他们呼吁;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他们呼吁。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海伦便开始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波士顿的康培尔先生,他组织了一个名叫“波士顿妇女工商联盟”的社会团体。该团体以增进盲人福利为宗旨,为盲人的福利事业鼓吹与呐喊。

 接着,他们成立了一个实验所,专门教人做些手工艺之类的工作。他们还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专卖店,推销盲人的产品。不久,马萨诸塞州等地也设立了好几家同样的商店。

 海伦决心让盲人走出困境。

 她认为,眼下盲人要解决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如何让盲人学技术学手艺,然后自食其力;二是如何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平。

 她认为,应当把世界各地的几种盲文点字方案统一一下,搞出一个通用的新方案来。

 这不是异想天开。

 26岁时,海伦由州长推荐,出任了马萨诸塞州的盲人教育委员会委员。

 美国明星报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海伦·凯勒就盲人问题,提起新闻舆论界的重视,希望他们大力宣传盲人事业。

 27岁那年,海伦走进了明星报社。

 明星报总编辑尼尔逊先生接待了她。

 海伦说:“您能否在贵报开辟一定的版面,来讨论一下盲童的问题?”

 尼尔逊说:“不行。本报版面有限。”

 海伦并不就此退却。她反复向总编辑尼尔逊先生阐明这一事情的意义。她软磨硬缠,弄得尼尔逊先生实在说服不了她。这时候,尼尔逊先生答应道:

 “那就先试试吧!”

 大功告成。

 海伦很快写出了几个真实的例子,以说明儿童的盲眼与父母的性病有关,她呼吁社会各界注意这个问题。

 纽约一位著名医学博士提出,“预防孩童失明有新的方法”。他进一步指明说,“盲人约有2/3是因为出生时眼睛受到病菌感染而失明的。”

 所谓“病菌感染”,指的就是因为这些盲人的父母做了不光彩的事,而染上了不可公布的性病。

 在当时,医生、报纸对此都避而不提。

 这位博士指出:“婴儿一出生就应该做眼睛的消毒,这一点应写在法律上,要有明文规定,有法可依。”

 他还希望媒介大力宣传如何预防儿童感染这种病菌。

 海伦的文章很受报社头头器重,尼尔逊总编将其刊登在明星报第一版。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仕女杂志》也刊登了类似文章。

 海伦又陆续写了不少文章,都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

 《盲人杂志》也在这种气候下顺利办了起来。海伦还在《教育百科字典》上发表关于盲人问题的论文。海伦成了一个大忙人。稿约不断,她常常工作到半夜。

 她还要经常去出席各种会议或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她学会了当众说话。但仍然十分吃力。沙利文老师带她到新泽西州做过一次实验性的演说。之后,她常常外出演讲。

 她首先是将手指放在老师的嘴唇上,向台下人说明她可以经由老师的嘴唇的动作知道她在说些什么。然后她就开始回答听众们提出的新问题。她常常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子,说明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就能达到充分的发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的演讲技巧也在逐步提高。

 33岁那年,她决定前往华盛顿去演讲。在华盛顿,她亲自参加了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她“观看”了雄壮的阅兵式。

 海伦在华盛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反响强烈。一时间,海伦名声大振,各方飞来邀请函,请她去演讲。她变得更忙了。

 《海伦·凯勒》一书第93页这样描述她们当时的情景:她们除经常奔走于华盛顿和纽约两地外,还到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演讲。

 有一次,她们坐火车到路易斯安那州去,正值洪水刚过不久,铁路仍有不少路段被洪水淹没。她们坐的火车要从水中驶过,洪水冲打着车厢,忽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乘客们纷纷探头外望,原来有一截粗大的浮木撞在车厢上。水面上漂着许多牛啊、马啊的尸体,令人触目惊心。她们搭乘的那列火车的火车头,竟然拖了一株连根拔起的树木走了好长一段路。

 邀请她们去演讲的有城市里的学校、妇女团体,也有农村或矿区的组织,有时也到工业集中的都市去对劳工团体演讲。

 如此深入各个阶层后,海伦对人生又有一番不同的认识,而且觉悟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失之天真。

 以往她常常想,虽然自己又盲又聋,可是仍然可以获得相当幸福的生活,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肯认真去做,所谓的命运是奈何不了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士的。

 可是她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她之所以能克服许多困难都得力于别人的帮助。与千万其他的盲童相比,她得天独厚,是命运的宠儿,她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里,有疼爱她的父母,然后又得到有献身精神的沙利文老师的高明的教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所以她才能幸运地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一开始她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她深刻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在看过工业区、矿区中那些贫苦的劳工后,她尤其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压力。她的这种想法逐渐变成一种很深的信仰,不过她并不因此感到悲观,只是更加强了她认为人类应该保持希望,不断地奋斗,至于那些处于顺境的人都能认识到有义务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924年1月,海伦首次有机会横越美国大陆作演讲旅行,最令她高兴的是母亲能够与她同行,给她不少方便。母亲喜欢旅行,而她终于有机会让她一览美国大陆风光。

 演讲旅行的第一站是从加拿大的渥太华开始,然后是俄亥俄州。途中曾一度转往伦敦,再回到密歇根州,随后是明尼苏达、爱阿华,如此一路向中西部行进。

 她们最后到达加利福尼亚,她母亲特别喜欢加州,尤其爱上了旧金山的海滨,经常在黄昏时徜徉于沙滩上。

 她和母亲曾搭汽船出海,她母亲还是个天生的诗人,她以吟诗般的口吻向海伦描述落日余晖下的金门桥。

 她无限感慨地对海伦说:“看了如此宜人的景色后,我过去的悲哀、不快都一扫而光了。”

 从1924年开始,海伦的演讲旅行日益繁忙,而那时候沙利文老师常常生病,不能随行。

 她们自从得到卡耐基先生那笔捐款后,生活较稳定,于是海伦又聘请了一位女秘书。帮助她工作的这位女秘书汤姆森,因为她没结婚,所以人们称她为汤姆森小姐。

 1954年10月,海伦从事第二次横越大陆的演讲旅行,这一次旅行就是由汤姆森小姐陪同。

 秘书的工作委实不轻松,从演讲的接洽、订约,乃至修改日程,收拾善后等等各类事情,不论巨细皆由秘书一手包办。这些事情有时相当烦人,幸好汤姆森小姐非常能干,做事利落,处理任何事情皆井井有条,行有余力还能照顾海伦的生活起居,整理内务。

 从此汤姆森小姐一直在海伦身边工作,陪伴她四十余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欧洲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是机枪的哒哒声、炸弹的爆炸声和军民的呻吟声。过去几个世纪,西方殖民国家在全球各地大肆掠夺和屠杀落后国家的人民,现在轮到他们自相残杀了,而且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西方资产阶级的田园诗时代永远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战争、革命、经济危机和恐怖活动的世纪。

 海伦这个布尔乔亚社会的宠儿,随着欧美布尔乔亚阶层的衰落,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首先,随着欧战的爆发,海伦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松愉快地到处走动演讲了。她只要一想到正在进行中的战争浩劫,就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松地说些慈善的话。

 当时也有一些出版社或杂志社向她索稿,希望她写一些比较新潮有趣的文章,可是在愈演愈烈的战争情势下,她哪里有心情写那些文章呢?

 当时,她已收到数千封来自战乱的欧洲的求援信件,可是她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她自己的生活又没有着落,必须靠四处旅行演讲来糊口。

 海伦和沙利文老师都是坚决的反战者,认为应该极力让美国避免卷入战争的漩涡中。她们都是反战团体的成员。

 7. 海伦的朋友

 海伦48岁那年(1928年),她的自传体著作《中流》脱稿了。帮助她出版这本书的是她在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佛尔克·古勃特。他在1903年就创立了古勃特出版社,当时就出版了海伦的第一部自传《我的生涯》。1930年,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中流》。

 海伦在《中流》这部书中讲到自己的广泛交游。介绍了她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等人的会见。

 当海伦还住在连杉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曾专程来访。海伦素来很喜欢泰戈尔的诗集,看了不少他的作品,从其中深深感觉出他对人类的那份爱心,能看到这位诗人,她引为平生莫大的光荣。

 海伦描述自己对这位诗人的印象说:“他长得非常高大,蓬松的头发呈灰色,几乎与脸上的络腮胡子分不清楚,令我想起圣经上所记载的先知们。”

 当海伦向这位诗人倾诉她的尊崇与仰慕时,他说:“我很高兴你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对人类的爱,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正在等待着,就是出现一位爱上帝与爱世人更甚于爱自己的人哪!……请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亡自己的人,能解救世人的,大概只有上帝那样的爱心。”

 泰戈尔的这番话使海伦联想起甘地,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更甚于爱自己的人。

 有一次,海伦前往新泽西州演讲,爱迪生曾好意邀她去他家。爱迪生是电器方面的发明大王,又是实业界的大亨。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很严肃。据他的夫人说,爱迪生先生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内通宵工作,当他实验进行到一半时,最讨厌人家去打扰,连吃饭都可以省了。

 爱迪生请海伦听他发明的留声机,他见她毫无反应,便对她说:“你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的干扰。像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

 至于汽车大王福特先生,是海伦在内布达斯加演讲后才见到的。

 福特先生亲自领她们到工厂里去参观,并且以谦和的态度向她们讲述他成功的经验:“开始时,我的动机是要生产一种连农夫都可以买得起的普通车辆,几经研究试验,我对汽车就愈来愈内行了……其实,有好构想的人何其多,只是大半不知道如何去活用,因此有也等于没有了。”

 在参观过福特先生的汽车工厂后,海伦不禁有一个感想:如果把这个世界视为像福特工厂一般来管理,是否会更有效率呢?那时,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缩短工作时间,却拿到更高的待遇呢?如果人们一天中只需工作几小时,则衣食住行都不缺,还能有四五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岂不是很好吗?

 海伦与福特会见的10年之后,福特先生在一次盲人大会上捐了一大笔钱,他说他的工厂里雇用了73位盲人,他之所以雇用他们,并非为了怜悯,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表现相当优异。海伦听到这个消息,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海伦酷爱艺术,与许多艺术家都有交往。她能用手指“听”他们的歌声,“看”他们的表演。像艾连·塔利和杰弗逊等优秀演员还特地为她表演了他们个人的拿手戏,他们让她以手指去追踪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她兴奋得屏息以待,惟恐遗漏任何细节。歌唱家卡罗素、夏列亚宾等允许她把手放在他们的唇上去“听”他们的美妙歌声。

 海伦曾手抚钢琴欣赏戈德斯基的演奏,轻触海费兹的小提琴去领会那美妙琴音。当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时,海伦深深沉醉了,恍如置身于热带的海岛上。

 有时候海伦把手放在收音机的共鸣板上“听”音乐节目。在乐器中,她觉得竖琴、钢琴、小提琴的声音都非常美妙。不过,她对流行的爵士音乐很反感,每当指尖触到这种信息时,就有一种想转身逃跑的冲动。

 8. 海伦的思想

 海伦常常独坐书房沉思,她想:“如果当初郝博士不曾设计出这套教育盲聋者的方法,那我的这一生将变成什么样呢?”

 郝博士创造盲哑儿童教育法并用来教育罗拉·布莉姬时,当时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着:盲聋者视同白痴。

 但郝博士这一类的教育家不这么认为,他们主张盲聋者具有与常人一样的智力,因而可以用手指头代替眼睛和耳朵,同样可以“看”和“听”。盲聋者具有常人一样的发音器官,同样可以发音说话,与健康人交流。

 海伦就是在霍列斯曼学校教师沙拉·郝拉先生的指导下,用手轻轻摸他的嘴唇,知道发音时的舌头与嘴唇的动作,从而学会发音的。然后,海伦又在纽约市的雷特·哈玛逊聋哑学校,学会了读唇法和口语术,她的手指的感觉细胞练习得极其敏锐,因而只要把手指放在人家的嘴唇上就可知道人家说的是什么。这么一来,她就可以应用语言与健康人正常交流思想了。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怀特先生为师,使自己的说话更有节奏,使声音更加具有音质和音调,最后达到了能用优美的抑扬顿挫的语言当众演讲的水平。一个11岁才呀呀牙学语的又聋又瞎又哑的姑娘,最后成了一位在美国各地作演讲旅行的杰出人士,其中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巨大呀!同时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海伦常把自己与另一个盲聋女童罗拉·布莉姬相比,罗拉有幸亲自受到郝博士的指点,接受教育也比海伦早,并且她用功上进的程度远在海伦之上。但为什么罗拉的成就比不上海伦呢?

 这主要是因为海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不但有一个富有的家庭,而且有一位像沙利文这样的老师来教导她,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资格外聪慧,性格特别顽强,长相又很美丽,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成为盲聋者中的明星式的人物和佼佼者。

 海伦的成功,沙利文老师有大半的功劳。

 沙利文老师自己的视力从小就很差,当她来到海伦家中任家庭教师时,也只能看到些许光线而已。沙利文以一个不太健康的弱女子只身远离她的朋友,来到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村落,这种勇气不能不说是举世罕有。她为了海伦不辞任何辛劳,以她微弱的视力为海伦朗读了许多书,因而成为海伦与外面世界的最主要的桥梁。她与海伦非亲非故,却为了教育海伦贡献了一生。这只能用她的无比的爱心来解释。她的爱心是何等伟大啊!

 沙利文老师能言善道,聪明睿智,心灵手巧。读书过目不忘。干事锲而不舍,始终如一。以她的才气和实干精神,她可以轻易地成为妇女运动的领导人物,或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可是她却宁愿把一生的精力花在一个盲聋女孩的教育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世人赞赏和感叹不已。

 海伦时常自勉的一个目标是:她在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以宗教上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带笑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这并不是对命运投降,相反的是去面对命运,并进而设法克服它。

 这种事在口头上说来非常容易,可是要实行的话,如果没有很深的信仰、坚强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温暖,只怕很难做到。

 海伦告诫盲聋儿童的家长说,在儿童的眼、耳机能未完全丧失前,要尽快把他送到附近的盲哑学校去,否则这样的儿童日后会不愿意学习的。

 海伦告诉一般健康人说,盲聋者并不是白痴,一个盲聋者虽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样可以回忆、可以想象,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然,盲聋者要尽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自闭于这个世界之外。

 海伦以自己为例,说明盲聋者的生活仍可以很丰富,她因为有许多朋友,他们又都热心地把他们耳闻目睹的经验灌输给她,因此她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彩多姿。

 海伦还说,她的朋友们有的还在人间的小径上走,有些则已徜徉于天国的花园里了,但她对他们的怀念如一。

 她过去曾看过的许多好书也等于是她的良师益友,它们代表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结晶,她同样对他们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

 她最后说,她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她的心是自由的。且让她的心超脱她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9. 荣誉属于海伦

 1928年,海伦完成了自传《中流》原稿。这年她刚好48岁,她立刻又动身到各地去演讲募捐,为的是达成盲人事业家协会所订100万美元的基金目标。

 同年6月,当海伦·凯勒在波士顿演讲时,沙利文老师却住进医院接受眼睛手术治疗,结果手术顺利。为了能好好休养,当年的10月,海伦与老师,以及汤姆森小姐一行3人前往英国,在伊斯卡租下一栋小房子,度过两个月的悠闲日子。

 海伦非常眷恋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一度想就此安享余年,可是眼前的工作又抛不开。她自觉肩上有一份未了的责任,所以在同一年的冬天又再度回到美国。

 返回美国不久,就接到费城的邓普大学的来信,表示要颁发人文荣誉博士的学位给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邓普大学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学府,是许多青年男女们所向往的大学,能得到他们所颁发的荣誉博士衔是多么令人兴奋呀!

 在她认为,这固然是一项个人的荣誉,但更重要的,事情的本身可以给所有的残缺者莫大的鼓舞。

 可是沙利文老师却婉拒了,她说:“只要海伦去就够了。”

 沙利文就这样两度表示拒绝,但最后终于拗不过邓普大学一再地诚心邀请及友人们的苦苦相劝,而在隔年接受了同样的荣誉学位。

 1931年4月,第一届世界盲人大会在纽约举行,海伦·凯勒代表主办单位对来自世界各国的盲人代表致欢迎词,同时负责主办盲人招待会。还分身参加分科会议,是会议成功的大功臣之一。

 就在这一年夏天,又掀起了募集海伦·凯勒基金的运动,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还因此同赴欧洲各国访问,向各国政府陈情,请他们重视盲人的问题,解除盲人的痛苦。英国的乔治五世、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皇帝都十分亲切地接见海伦·凯勒,而且谈得相当融洽。

 次年春,师生二人再度前往英国,遍访各学校、医院。有时一天之内要连着演讲五场。在这次往访期间,她们还应邀参加王室所举办的园游会,与玛莉皇后亲热地握手交谈。事后海伦·凯勒回忆说:“玛莉皇后的手充满了慈爱,就像母亲的手一样。”

 她们曾会晤以善讽幽默闻名的萧伯纳。当介绍的人向萧伯纳介绍说:“这位女士既看不见也听不见。”这位先生不失本色地立刻回答:

 “噢,原来如此,不过反正美国人都是又盲又聋的,不是吗?”

 沙利文老师担心海伦·凯勒听到这句话会不高兴,但犹豫片刻后仍然把萧伯纳的话照样翻译成指语。谁知海伦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句话很有趣,似乎连自己是盲聋都忘记了。事实上,海伦·凯勒通常不太在意自己是一个残缺者这个事实。

 其时,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以法学博士的最高荣誉赠予海伦·凯勒,而苏格兰的教育学协会也郑重邀请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加入,成为他们的名誉会员,这原是只有苏格兰当地的真正学者们才能享有的最高荣耀。

 这年冬天,三位杰出女士都在佛拉斯特的家中度过。这时沙利文老师已经62岁了,往后的演讲多数由波列小姐代理其原来的工作。不过,由于沙利文老师比较能言善道,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见识、性格皆更趋成熟,因此较受群众们的欢迎,只要会场上有她在,气氛一定更为活泼有趣。

 又过了4年之后,也就是1936年10月20月,沙利文老师在苏格兰旅途中,不幸因病去世。

 与海伦·凯勒形影不离,共同度过50年岁月的沙利文老师遽然离去,对海伦而言自然是一个极为严酷的打击。她几乎已经把老师视为自己身体的一半,乍闻噩耗,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老师怎么可能抛下她先走了呢?不!不可能的!这种悲痛岂是言语所能表达于万一?海伦整个人几乎崩溃。最后,她不得不放下一切工作,与波列小姐一起到外地去旅行,借以舒解一下心中的哀思,可是仍然难以忘怀。

 海伦·凯勒深深跌入哀恸的深渊中,一直到次年,她才猛然醒悟:

 “老师期望于我的,是希望我能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所有不幸的人尽我的心力。”

 至此,海伦·凯勒下了更大的决心,全心全意为世界上1200万的盲人们贡献自己。

 世界大战甫告结束,海伦·凯勒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旨在调查战后盲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的是,当时各国的盲人都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仅是盲人,由于经济的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都很苦,更不会有人去注意社会工作了。海伦穿梭于许多百废待兴的劫后城市间,发现有许多因战争受伤而失明的军人急待援助。

 海伦·凯勒当然不会袖手不管,她马上进行游说,呼吁对这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47年,为了替这些战争中的受害者募集基金,海伦·凯勒再度赴欧。再过一年,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前往亚洲,在日本,也曾发起对失明军人的救济运动。

 1951年,她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非共和国、罗得西亚及非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都极力鼓吹盲人的福利事业。

 1955年,她又到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回程中顺道再访日本。此时,海伦·凯勒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站在讲台上的她,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活力,用不灵活的言语,卖力地为盲人们争取福利,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1956年11月15日,海伦和波列作了又一次旅行。

 她回到了波金斯盲童学校。她走进校园,在一个熟悉的物体面前停住。她摸到圆球了。她认出,那是地球仪。

 她回忆着对波列说:“这是老师带她第一次来波金斯时教给她的第一样东西。”

 她回忆着把老师派到她家的大胡子亚纳格诺先生,他一直慈爱待她,还有慈母般的贺普金斯太太,还有一批批老师和朋友……

 70年前,那位20岁的姑娘,沙利文老师,就是在这里毕业的。

 重返盲校,她不止是为了童年的回忆。

 她是被请来参加海伦·凯勒午宴的主宾,一大批著名的聋盲人教育家都出席做她的陪客;她是来参加凯勒—麦西宿舍竣工揭幕的。

 宾主全体走过校园,在校长博士演说完后,波列领着海伦向前。海伦探索的手突然颤抖起来。

 她拉了一下绳子,幕布落下了。

 一块放在校园新建入口处的匾额露出来。

 海伦亲切地抚摩着上面凸起的字:

 凯勒—麦西宿舍

 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麦西

 她宣读着:“我们有三个目的:1.教育聋盲男女儿童;2.培养教育聋盲儿童的教师;3.探讨教育聋盲青年的方法。”

 这是对新建筑物的献词。

 沙利文从没当过小学教师,但她是优秀的老师。

 海伦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德高望重,获得了许多荣誉学位,但是,她最幸福的就是她知道如今的聋盲儿童过得比她当年还要好!因为她和老师为此终身奋斗过。

 凯勒—麦西宿舍将竣工就是对她最大的荣誉了。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麻省波士顿波金斯盲童学校门口入口处的匾额揭幕了。

 那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麦西。”

 这是立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优秀篇章的匾额。

 这是世界人文馆中的金光灿烂的匾额。

 1959年,联合国大厦有一个表扬海伦·凯勒功劳的隆重仪式,各国都派了代表参加,并且一一起立发言,盛赞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推崇她无私的爱心,向她深致谢意。这可以说是一项至高无上的殊荣,更令海伦·凯勒高兴的,是为了纪念她次年的80岁生日而组成的“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募集了125万美元,创立了“海伦·凯勒国际奖”。

 “海伦·凯勒国际奖”嗣后每年领一笔奖励金给全球各地,凡是对盲哑教育有卓越功绩的个人或团体。

 “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的主要宗旨在济助那些低度开发国家的盲人。

 又过了一年的6月27日,为了庆祝海伦·凯勒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了一项盛大的庆祝仪式。当天,纽约的华克纳市长并且公开宣称:以后将以每年的这一天作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让后人永远都记得她。

 这些事情都令海伦·凯勒满怀高兴,惟一觉得遗憾的,是无法让波列小姐分享这些荣耀。因为波列小姐也已陪伴海伦·凯勒有45年之久,可以说献出了生命中最有为的所有岁月。不幸的是波列小姐没有等到海伦·凯勒的80岁生日,在这年的2月中就逝世了。

 沙利文老师先走,现在连波列小姐也不在了!海伦·凯勒既伤心又疲累,她以手代替眼耳,还学会操作打字机,发挥了手的最大用途,如此过了七八十年,这双手还得不到休息吗?

 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先到庭院中散步一会儿,然后收拾自己的房间,接着就到书房,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并且每个月至少到纽约的盲人协会去一次。曾经有许多亲友都劝告她:“你该退休享享清福了!”

 可是海伦·凯勒每次都摇摇头说:“不!一直到死为止,我都必须不断地工作。在未完成上帝赋予我的任务之前,我是不会休息的。何况这也是沙利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海伦·凯勒一直不肯放下她的工作。可是岁月不饶人,到了1967年,也就是她87岁那年,她已经无法下床,只能躺在乡间的屋里静养了。

 继波列小姐之后,来陪伴海伦·凯勒的是艾玛琳·赛特夫人,她亲切地陪伴着这位了不起的女性。

 1967年,这位终身在黑暗中为人类奋斗的伟大女性,平静地离去了,但是她留给世人的光和热是永不消逝的。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