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在进证券交易所前后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发表过一篇小说,更不说什么有分量的作品。而且在证券交易所,他的生意清淡,不见起色;如果不是奥诺丽娜的哥哥鼎力相助和大力提携,恐怕凡尔纳一家的生计也难以维持。
俗话说,山河易改,禀性难移。人的禀性和积习的生成需要一个过程,然而一旦确立,改也难。儒勒·凡尔纳在第二帝国王朝复辟前后,很长时期,深居简出,郁闷孤愤,沉沦寡言,与昔日的他相比,判若二人,而在1857年结婚前前后后,他又恢复了昔日风采,谈笑风生,语惊四座。
如果说,当初儒勒·凡尔纳进证券交易所,是为了获得一种安身立命的地位,或者说是一种谋生手段,那么当他身临其境在证券交易所工作之后,他才发现金融家和文学家之间并非隔着阿尔卑斯山,而是曲径通幽;经纪人和小说家之间也可以结盟,戏剧家和掮客可以一身兼二用。儒勒·凡尔纳进了证券交易所的第二个发现,金融(自然证券也包括在内)是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温度计和晴雨表。身在交易所,作为经纪人,不管你的意愿如何,必须了解法国、全欧洲和整个世界的重大政治事件并预测其发展,把握全国和全世界的经济活动和它的走向,要求你放眼全球,君临整个世界,这与他和英亚在120个台阶的塞纳河左岸高地上俯瞰巴黎的情景相比,则有洞天。
燕尔新婚之后,有人可能进入一种崭新的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新天地,改变生活和兴趣。而在儒勒·凡尔纳来说,新的生活不过是过去的延续。婚后,他袭故如常,积习不改,不仅住所不变,仍住在五层楼上;除了英亚搬到另一层楼外,连家具摆设仍保持原貌,充满书卷气氛。“金融家”依旧保持作家的作息时间,一年四季,无冬去夏,清晨,“闻鸡起舞”,五时准时起床。此时,儒勒·凡尔纳是作家,进入他那个终生写不完的“科学小说”(“奇异旅行”记)世界、驰骋、漫游、幻想。任何人不得干扰,任何事他不管,叫做“油瓶倒了也不扶”。早9时,奥诺丽娜准备好早点,合家共进早餐。饭后到了10点,儒勒·凡尔纳摇身一变,进入了“金融家”的角色。如此周而复始。
每天,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冲击波,都会在证券交易所中得到回响。1857年,欧洲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工人被解雇,手工业破产,经济衰退,人心浮动,股市低迷。1857年5月10日印度爆发了人民起义,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很快全国响应,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联手对敌,不久新德里解放。同年,由1854年开始的英法联军反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经济危机、战争硝烟,都反映在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上面,钟摆一样上下摆动。儒勒·凡尔纳作为经纪人要随时掌握各个国家的国库虚实,各行业甚至某大公司的盈亏情况……
儒勒·凡尔纳真的是一个合格的经纪人么?或者能够成为地道“金融家”么?那倒未必。但无疑是,他在证券交易所里学到了不少他过去无法也无处学到的东西,及时了解法国乃至全世界政治和经济动态和大事件,使他的视野从他的斗室、剧院和塞纳河左岸,一下子飞跃到全国和整个世界,他不觉得头晕目眩么?证券交易所里面的沸腾生活,能为儒勒·凡尔纳今后环绕月球,遨游太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生活本身趣事多。在紧张忙碌中总会有忙里偷闲的机会,而在喧闹嘈杂、人声鼎沸的证券交易所里竟然有一个安静的角落。在儒勒当经纪人的证券交易所里也有几位“艺术界落魂者”,在休息时间常常在走廊一角聚首,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交流见闻。有一位叫茹亚尔,后来他再次投身演艺界,做了“小城堡剧院”经理,他说凡尔纳“说俏皮话比做生意更成功。他能言善辩,爱开玩笑,对任何事情都抱怀疑态度……”还一个外号叫“老头子”维多说,凡尔纳“倾尽智略,口若悬河,冷嘲热讽……对当局大加挞伐。”还有一个叫马洛的朋友回忆说,凡尔纳“是我们中间最杰出的人物。他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这位活跃在交际场合的快乐男子汉,善于保守内心秘密”。另一位金融界资深的朋友巴斯塔说他是“一个冷静、敏感、不带个人偏见又和蔼可亲的混合体。他是一块回火钢,对朋友可以屈就,而在陌生人面前,又显得傲慢。他嗓门洪亮,语言专断,反应迅速。”连凡尔纳老先生后来也觉得儒勒城府深,认准了路不回头,说“如果谁有钥匙,便可打开他的心扉,但什么都不能让他披肝沥胆”。此外,滑稽剧院业主卡达亚克、主持《家庭博览》杂志瓦吕埃,接替凡尔纳书记职务的勒鲁瓦,还有编辑、小说家、音乐家等等许多人是这里的常客。自然,儒勒·凡尔纳是这个小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夜间,儒勒·凡尔纳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但他主要利用夜晚的暂短时间学习和积累资料。
从1858年夏天起,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指数像发了疯似的,大幅摇摆,牛市和熊市交替出现。频繁跳跃。为此,证券交易所也打破常规,日夜守候在交易所里,像临战的“将军”。
1859年初夏,在交易所一次庆贺证券升值宴会上,阿里斯吉德·英亚,给凡尔纳两张轮船优待票,说是他哥哥阿尔弗莱德是圣纳塞尔航运公司代理商,给他们一次去苏格兰旅行机会。凡尔纳在7月15日致家信中说:“一周后我回南特。……我对此次旅行兴头十足。……我独自去,奥诺丽娜去亚眠。”大约7月底,他们从圣纳塞尔启程。这是儒勒·凡尔纳20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的海上旅行。在圣纳塞尔港,儒勒不由得回想起12岁那一次不成功的印度旅行吧?正是在圣纳塞尔被他父亲捉回,还能体验到那种懊恼的感觉么?一种自嘲的微笑悄然爬上他的嘴角,遥远的童年回忆含有一丝苦涩滋味,卡罗利娜的影子又一次浮现脑际……
这种感觉被比斯开湾的大海气息一扫而光。夏天的比斯开湾,比起深秋季节站在苍凉的北海边,敦克尔克的铅灰色海水和灰濛濛的天空,又是一番景象,波涛汹涌,白浪涛天,海鸥三三两两逐船飞,太阳光芒在浪花间熠熠泛金……“蓝天碧海共一色,舟船海鸥比翼飞”的自然景观,固属使凡尔纳心旷神怡,不过此时他的兴趣是手持笔记本,向水手、轮机长、大副请教航海、海上事故和海难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种种海上奇遇。
苏格兰是儒勒·凡尔纳母系家族的故乡,他可以在这里寻根,又是司各脱的故里,司各脱①的小说曾使少年儒勒入迷,也可以在这里探古寻幽。苏格兰到处弥漫着历史气息。但是,儒勒·凡尔纳此行对工业城市哥拉斯堡工业区,特别煤矿格外关注。8月31日那天,他们还看见了北极光。他们游览了苏格兰西面的赫布里底群岛,在慕尔岛上的芬格尔大岩洞中,久久不忍离去。这个神秘莫测的溶洞,对于凡尔纳的幻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他的后来的作品《地心游记》、《神秘岛》、《黑钻石》中,屡屡出现海底洞穴的描写。轮船过利物浦,在伦敦停泊数日,儒勒·凡尔纳在泰晤士造船厂和正在建造的《大东方》号船体边,流连忘返。这艘巨轮是超越时代的产物,和苏伊士运河一样,是19世纪的杰作,而且这个杰作是他的同胞布鲁内尔②领导建造的。
①瓦尔特·司各脱(1772-1832),苏格兰诗人,历史小说家,
②布鲁内尔(1806-1859),法国杰出工程师。
此次环英旅行的收获是几本记满了旅行见闻和感想的笔记本和头脑中纷繁的印象。
冬天,儒勒·凡尔纳精神饱满,工作顺手。根据这次旅行见闻写了一本书,不成功,从未出版,出版商拒绝接收。后来,1882年《绿光》采用这些材料。看来,“立志”容易,“腾飞”难。他有些失望,在家信中向他父亲吐露了心曲:“……我仍然不自觉地按照头脑中的想法做下去。确实,我有过失去信心的时候,但我仍然确信我能达到目标。我又担心,因为我今年已32岁,从前我一向认为到35岁的时候将在文坛上有一个稳固的地位。”
后来,他又继续写一些“小玩艺儿”,先是《亚当纳客栈》,由英亚谱曲,还有《香泽庞先生》,在1860年上演,1861年,他和瓦吕埃合写的《围困十一天》剧本,于1861年公演。这是他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剧本。凡尔纳写剧本,已经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但都是“小玩艺儿”,并无流传后世的杰作,哪怕像小仲马的《茶花女》那样的剧本,也没有。他对自己的剧本水平,颇有自知之明,当《围困十一天》上演第三天,即去南特别墅尚特内吃草莓去了。
儒勒·凡尔纳在南特与父母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被英亚的一封信给“葬送”了。英亚的哥哥,即那个轮船公司代理,又给他俩提供一次免费出海旅行的机会。可惜,是条运煤船,前往挪威、瑞典,为期10周,回航过丹麦。斯堪的纳维亚是凡尔纳向往已久的去处。尽管奥诺丽娜分娩在即,他还是启程北航去了。
1861年6月15日,运煤船从圣纳塞尔启航,通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海;北海汹涌澎湃,奔腾咆哮。挪威沿岸被大海千年冲刷深深切入内陆的海湾,高耸峭拔,犬牙交错;岩崖光滑的小岛,星罗棋布,孤悬海外;远远延伸大海的陡峭的地岬,从轻纱般的雾霭中呈现出一抹淡绿,松柏林带郁郁苍苍,白桦林犹如身穿白纱的少女挽手玉立,欢迎远来的客人。乡间农舍,粉刷成五颜六色,翠绿、鹅黄、艳红、玫瑰红、淡紫、银白……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目不暇接。这里有千年积雪的冰峰,也有飞流千尺的瀑布,虽不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壮观,倒也飘逸洒脱。
这次旅行,没有坚持到底。船到哥本哈根,阿里斯吉德·英亚为创作他的《哈姆莱特》留在丹麦寻找灵感,而儒勒·凡尔纳匆匆返回巴黎。凡尔纳家的继承人,是个桀骜不驯的小家伙,脾气暴躁,动辄大哭大叫,弄得父亲六神无主,火气冲天,无法从事写作。最后,躲进了他几年前加入的《新闻俱乐部》。这家俱乐部是作家集会场所,并提供膳食。凡尔纳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费利克斯·杜南逊,即纳德;还有一位是凡尔纳的老乡,布列塔尼人阿尔弗莱德·戴布雷,是印度通,一说起印度,眉飞色舞。
纳德,高大魁伟,硕大的脑袋,头上顶着火红浓密的卷发,形如满月的大脸盘,洋洋洒洒地栽满了钢须,高高的额头上像贴上五线谱,说明他奇思怪想多。纳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他首次借助照明进行摄影;又是测量摄影的第一人,他把摄影提高到艺术高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高空摄影家。1862年,纳德对航空着了魔,热衷于气球飞行。为此,他提议成立一个“航空协会”的团体,儒勒·凡尔纳和《航空学原理》作者德·拉·朗德尔为骨干。后来,纳德和同事们决定建造名为“巨人号”气球。纳德对凡尔纳的科学幻想有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是相互影响。
其实,儒勒·凡尔纳很早就对气球产生了浓厚兴趣,1851年就发表了《乘气球旅行》的小说,1861年写了一篇关于爱伦·坡的文章,后来又写了一篇关于纳德的气球计划的文章。1862年2月,他在家书中谈到爱伦·坡的小说《一个气球的骗局》,说他的气球,没有“鸭”(西方把“鸭”比作谣言,如“鸭子满街跑”就等于“谣言惑众”),也没有“鹅”,只有人。所以,要装备“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机械装置”。
当纳德为筹措制造气球的资金四处奔走的时候,凡尔纳关于乘气球中非探险的故事业已就绪,准备起飞了。纳德的气球用双层丝绸制成的,凡尔纳的气球同样是用双层丝绸制造的。到底是纳德看过凡尔纳的手稿,还是凡尔纳看过纳德的计划,抑或是一种巧合?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二位都是幻想家,又是好朋友。
1862年夏,儒勒·凡尔纳带着他的手稿去《两个世界评论》杂志编辑部,找到该杂志老板比洛茨,后者同意发表但不付稿酬,并说:“你是无名小辈,接受你的稿子出于照顾。你的稿子能在本刊发表,已是一种荣耀,还要稿酬?”“对不起,先生,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接受您的这份荣耀!”
秋天,凡尔纳来到雅各布街18号,面见出版商皮埃尔·儒勒·埃歇尔先生。如果说纳德对儒勒·凡尔纳的幻想有较大影响的话,那么埃歇尔对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得以施展则起着历史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多用些笔墨介绍埃歇尔其人其事。埃歇尔生于1814年6月15日。父亲是阿尔萨斯人,骑兵团的一名制鞍匠,母亲是夏尔特人。因此,埃歇尔具有阿尔萨斯人的热情奔放和夏尔特人的沉着冷静。幼年埃歇尔天资聪慧,11岁到巴黎就读便是一名优秀生,21岁辍学到保兰书店当店员。书店老板既是书商又是出版商,又创办了《国民报》和《画报》,自然为埃歇尔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保兰发现埃歇尔的天资,两年后成为他的合股人;埃歇尔在《国民报》发表了许多文章,同时加入了共和党。
1843年,埃歇尔在塞纳街33号办了一个出版社,并与巴尔扎克、缪塞①、乔治·桑、儒勒·燕南保持经常联系。
①缪塞(1816-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1848年2月,大革命前夕,由埃歇尔请出马拉丁;在议会演说时马拉丁宣布共和国成立。临时共和国政府人员名单由埃歇尔和另一个人起草的;临时共和国成立时,埃歇尔任外交部办公室主任。
1848年12月10日,拿破仑第三就任共和国总统后,埃歇尔脱离政界,专门从事出版工作。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政变时,埃歇尔险遭逮捕,于是亡命布鲁塞尔,与维克多·雨果,并与蒲鲁东②、路易·布朗、莱克吕③这些共和派中坚保持联系。
②蒲鲁东(1805—1865)法国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③莱克吕(1830—1905)法国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1859年大赦时,埃歇尔返回巴黎,以极大的热情和超人的毅力,重振他的出版事业。
1862年深秋,儒勒·凡尔纳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腋下夹着手稿,轻轻敲开埃歇尔家门。一位仆人开门迎客,彬彬有礼地请凡尔纳先生径直上二楼。这次历史性会见是在埃歇尔的办公室兼卧室内进行的。埃歇尔由于社务繁忙,多在夜间工作,加上健康情况不佳,有睡早觉的习惯,有时就在这里处理日常事务和接待客人。
半倚在床上的埃歇尔伸过手来说“请坐。由于看稿,睡得很晚,恕我礼貌不周”。二人简单寒暄之后,儒勒·凡尔纳递过稿子,便默默不语。
两个儒勒在许多问题上的见解一致,年轻的儒勒到巴黎入大学时,年长的儒勒正好进入临时政府;前者小心翼翼地欢呼共和国的成立,后者则亲手协助共和国的诞生。二人都是共和派。会见时,作者年方三十有四,出版商四旬又八。他们二人都不乏热情,人生又使两人学会冷静。①
①见让·儒勒·凡尔纳《凡尔纳传》。
埃歇尔关心青年有口皆碑,他有几个宏大计划,其中一项是办一个《教育与娱乐》杂志和丛书。此时,这几个计划,缺少人手,只有一个作者可以依靠,他叫斯塔尔。此人编了不少好书,如《瑞士新鲁滨逊》等,凡尔纳是熟悉的。后来从纳德那里才知道,斯塔尔原来是皮埃尔·儒勒·埃歇尔的笔名。
埃歇尔粗略翻阅手稿之后,又请凡尔纳谈谈他的写作计划。埃歇尔作为作家和出版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认为凡尔纳的功底扎实,视角独到,特别从他新办杂志的角度看,更是人才难得。他请作者修改之后二周内送来。
凡尔纳的修改稿送来后,编辑和出版家埃歇尔发现,作者具有宽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出色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的写作能力,善于引导读者和他一起进入作者特设的幻想境界。出版商埃歇尔认为,凡尔纳正是他寻找已久的最合适的合作者。于是二人草签一份合同,时间是1862年10月23日。按合同规定,每年凡尔纳向埃歇尔提供三部书稿,每部1925法郎,即每月收入为481法郎。现在,凡尔纳可以告别交易所、靠写作维持生计。
据凡尔纳当年一位叫迪凯斯内的朋友回忆,当他离开交易所前夕曾发表一个别开生面的告别演说。迪凯斯内保证说,他的回忆几乎一字不差:
“我的朋友们,今天本人向各位告别来了。我一生怀有一个理想。热拉丁说,每个男人每天至少要有一个理想,而我一生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时来运转。我写了一部只属我自己的新体裁小说。如果小说能取得成功,那就等于发现一座金矿。当各位低买进高抛出的时候,我将不停地写,拼命地写。我就要离开交易所了,愿各位财运亨通,我的朋友们!”①
①见科斯特洛《凡尔纳传》。
埃歇尔果然是位有眼光、有魄力的商人,他接受凡尔纳的手稿,总共不过两个月时间,连同审稿、修订、排版、印刷、装订一系列工序,一气呵成,而且精美装潢,还有80多页由画家粤里②所作的插图,凡尔纳的成名之作《气球上的五星期》,作为新年礼物,1863年元旦已经摆在巴黎和外省的书店柜台上了。在19世纪的技术条件,和本书出现一样,也许是一种奇迹。
②粤里(1833—1900)法国画家,兼做小说和报纸插图画家。
《气球上的五星期》一举成功,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宣告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一种把科学现实和科学幻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文学流派即科学浪漫主义面世;其次,作者紧紧抓住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两个热门话题,并把二者熔于一炉;第三,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位无私地为科学献身的新典型形象。
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大生产需要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于是开展“发现非洲”活动(当然也在“发现”亚洲、美洲)。各种考察队、探险队鱼贯进入非洲腹地。据统计,19世纪上半叶,只有21个探险队,到下半叶就有202个探险队涌入非洲。这种“非洲淘金热”的探险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殖民主义、传教士、商人、冒险家、形形色色野心家涌向这个大陆尚未被征服的干净土地。这中间,也不乏为科学献身的学者。
尼罗河流域,不仅是非洲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但是,尼罗河河源,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千古之谜。古希腊希罗多德①认为,尼罗河发源于乍得湖某一个地方。二百年以后亚历山大厄拉托斯忒尼②说,尼罗河河源在赤道附近的一个湖泊。又过200年,托勒密③说,尼罗河来自西方的湖泊,在地下流淌25天以后到埃及境内才流出地面。中世纪征服了整个北非的阿拉伯人认为,尼罗河水天上来……
①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
②厄拉托斯忒尼(公元前275-前195)古希腊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
③托勒密(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地图学家。
1849年至1854年间,亨利·巴尔特④博士从北方进入非洲;1852年大卫·李温顿⑤博士从南部进入中非,与他汇合。1857年,约翰·斯皮克⑥和理查德·巴顿领导的伦敦地理学会探险队从东部进入中非。三个探险队的交叉点,可能就是尼罗河的神秘河源。而这东西两个探险队所达到的最远点有一个12度宽的中非地带,是欧洲从未涉足的、也完全不为人知的地方。然而,三个探险队无一能达到目的地。巴尔特博士的队员途中相继丧生,博士本人幸免于难;李温顿博士被疟疾和败血病折磨得命在旦夕;巴顿和斯皮克几乎双目失明,即是说,他们徒劳往返,一一失败了。①
④亨利·巴尔特(1821-1865)德国旅行家,探险家。
⑤大卫·李温顿(1813-1873)英国旅行家、传教士。
⑥约翰·斯皮克(1827-1864)英国旅行家,中部非洲探险家。理查德·巴顿(1821-1890)英国探险家。
①此资料参见《儒勒·凡尔纳的三种生活》,科斯特洛《凡尔纳传》。
而儒勒·凡尔纳笔下的费尔久逊博士他们却在几个星期内,完成了他的先行者们前赴后继,付出多少年劳动甚至生命代价无法实现的理想。他们于1862年4月18日从桑给巴尔出发,9月23日通过尼罗河源头,5月24日到达塞内加尔,整整35天。自然,这是幻想,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现实主义幻想,有科学根据的幻想。
儒勒·凡尔纳从1851年起积累了大量资料,我们前面已有列举;关于中部非洲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他肯定参考了贝克的《尼罗河的源头》(1860)、勒让的《中部非洲地图》(1860)、巴顿的《中非的湖泊区》(1862)以及报纸、杂志上关于中部非洲的报道。《气球上的五星期》中描写当地妇女因长期以牛奶为主食,个个肥胖,便是取自贝克《尼罗河的源头》一书。关于飞行器的研究,法国当时走在世界前面,气球发明也首先发端于法国,蒙代菲尔兄弟的热气球和夏尔博士的氢气球的发明同在1783年。德·拉·朗德尔的《航空学》、空气静力学的先驱默斯尼埃的著作,都是儒勒·凡尔纳写作的源泉。凡尔纳运用当时的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他的小说具有科学创见的氛围。其实,与其说他在科学上有独到见解,不如说他能经常把他人的创见出色地溶合于幻想之中。
费尔久逊博士的探险,主要的工具是可操纵的气球,20年后已变成现实。而乘气球越过中部非洲是100年以后于1962年实现的。1962年,有一位名叫安东尼·史密斯的英国自由撰稿人,为纪念“维多利亚号”横跨中非100周年,乘气球飞过沙哈拉大沙漠。①
①资料来源于科斯特洛《凡尔纳传》。
儒勒·凡尔纳从1851年发表《乘气球旅行》到1863年《气球上的五星期》出版,这十几年间正值法国流行“航空热”,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和众多航空爱好者,像着了魔似的,提出种种设计方案,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实物,并作了许多次实验,可惜,无一获得完满成功。当气球远航时,如何操纵气球升降,寻找风向问题,那时采用压舱物增减来解决。危难时,把吊舱一切物品统统扔掉,甚至扔掉吊舱。如此原始办法,岂有不败之理。而儒勒·凡尔纳设计一种精巧的装置解决了维多利亚号长途飞行的难题。即这个装置能使氢气受热,气球膨胀上升,反之下降。这里有两个技术难题,首先分解水的设备在19世纪的条件下,体积和重量,是气球无法承受的;其次,在如此简陋的装置的分解过程中,氢气中一旦掺和少量的氧,会引发爆炸。看来,凡尔纳也深知此理。但他善于抓住读者心理,他做一道:“技术性”讲解,竟能使读者信以为真。如果说利用热气球飞行并不是他的发明,利用信风定向飞行也不是他的发现的话(据说,他是从一位叫默斯尼埃的气球飞行先驱那里学来的),那么乘气球探险,当然包括去中非探险,倒不折不扣是儒勒·凡尔纳的主意。
儒勒·凡尔纳采取现实与幻想的相互交织、把当年巴黎和全法关心的焦点气球飞行和中非探险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使广大读者认为,费尔久逊实有其人,这次冒险旅行实有其事。
如果说上述诸要素使得《气球上的五星期》在当年取得成功,那么百年之后,费尔久逊博士仍受读者爱戴,本书翻译成数十种文字,一再出版发行,其奥秘何在?
作者在《气球上的五星期》的首章中开明释义地介绍了费尔久逊博士的生平,就使读者认定他是一位不平凡的人。费尔久逊从少年时代爱读探险的书籍,并关注19世纪的发明发现,他渴望荣誉,梦想成为一个探险家,22岁就完成了环球旅行,并在军队服过役,具有军人素质,参加过西藏考察队,登上世界屋脊,到35岁成为“真正的旅行家典型”。这位“真正的旅行家典型”身上显示出一代新人的若干品质,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不畏艰辛,无私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发明可控的热气球,大胆乘气球考察中部非洲,他不贪财物,平等地对待土著人民,一点没有白人至上的表露等。
“科学浪漫主义派”或“现实主义幻想派”是儒勒·凡尔纳的独创。虽然在他以前的作家的作品中业已存在,但他的以《气球上的五星期》为起点一系列小说,在浪漫主义和现代科学、气球和飞机乃至宇航时代之间驾设一座金桥,从而促进了20世纪的一个主要文学体裁科学幻想小说地位的确定和发展。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