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凡尔纳

第三章 在尚特内的少年时代

 每年当仲夏将至,南特城溽热难当的时候,凡尔纳一家便到卢瓦河对岸尚特内自家别墅消暑去了。别墅四周是碧绿如茵的草场,远处丛林片片,数株苍劲的老橡树,散落在日夜奔流不息的卢瓦河畔。天空一抹淡淡的流云,河中点点风帆,远洋帆船缓缓顺流而下,驶向大海,驶向那遥远的异国他乡。

 尚特内当年保存着法国乡村田园牧歌式的安谧闲逸的全部魅力,而今不仅那个叫埃得尔的卢瓦河小支流已经游塞,变成宽阔马路,使维多岛有名无实,而且尚特内已经成为南特城的工业区,凡尔纳家的别墅已破败不堪。

 尚特内一碧无痕,清雅致远的风光始终留在儒勒的记忆中。188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披露他对尚特内田野诗般风光的怀恋之情,他说:“从小卧室的窗棂,可以看卢瓦河和冬天被河水淹没的草场。夏天,河畔有数处大沙滩,河中露出不少小沙洲。虽说它不能与密西西比河相比,但它至少是法国大河之一。”

 1836年,儒勒8岁,保尔7岁,两兄弟同时进入圣斯塔尼斯拉斯学校(并不像有的作者说的,进了圣多纳西安小教会中学校)。学校档案中保存的1837—1838、1838—1839、1839-1840年获奖名单有他们两兄弟的名字,惟独缺少1836—1837年度获奖名单,因此不知是否有儒勒的份儿。

 读二年级时,儒勒获“内省”奖、地理奖和声乐奖3张奖状,背诵课一等奖。三年级时,获声乐奖状,并获希腊文一等奖、希腊文翻译二等奖和地理三等奖。四年级,拉丁文翻译获一等奖,声乐二等奖。

 虽说儒勒是个出奇的“娱乐大王”,而且对学校课程并不热心,但依然算得上上等生。根据各种资料确认,他是在圣多纳西安小教会学校读五年级而后升初中的,因为圣斯塔尼斯拉斯学校没有设置中学部。

 据让·儒勒·凡尔纳推断,儒勒·凡尔纳并不争强好胜,只求保住前10名。后来进了皇家中学,成绩平平,并不是“法译外的佼佼不群者”,只获得法文四等奖、拉丁文翻译五等奖,当然还有地理奖。至于中学会考一类,均不在话下,一蹴而就。儒勒·凡尔纳成年之后,仍然不喜欢死读书,1853年3月14日在致凡尔纳老先生的信中还说:“孩子们童年时期根本不爱学习。恰恰是那些最用功的孩子,后来变成脑筋迟钝的人……”儒勒是老子的忠实

 “信徒”,因为老子主张“少则得,多则惑”。

 地理课在凡尔纳兄弟面前展示一幅幅广袤世界的情景,而这之前只在冒险故事里听过。探险家和旅行家的奇异经历和遥远国度的异国风情,尤其使他们心往神驰。

 后来,他的同学回顾说,儒勒在学习时期画过蒸汽机车的图样,以及飞行器形状,等等,则无据可考了。不过,儒勒在运动和游戏方面确有不俗表现。学校为他的评语是“在课间活动中是校园里的真正王子”。

 儒勒是不安分的孩子。在尚特内,儒勒和保尔兄弟,钻丛林套麻雀,去采石场抓蜥蜴,下河游泳、捕鱼,甚是活跃。据说,有一位路边酒家老板是一位退役海员,由于他亲眼见过海蛇而远近闻名。于是兄弟二人一有时间就找海员,缠着他讲大海的奇遇。虽然这些故事,周围渔民早已听厌,可是儒勒兄弟听得入神。这些故事在他们头脑引起了无限遐想。

 有一次,皮埃尔·凡尔纳先生去出差,带着儒勒同行。途经一个叫昂德尔工业区,他们参观一家造船厂。这家工厂生产蒸汽机,据说是给法国舰队新舰船用的。机器轰鸣,汽锤震耳欲聋,火车又笨又重的庞然大物竟行走如飞,使儒勒大开眼界。儒勒觉得,工人虽说满手油污,比起闲逸的渔夫和潇洒的水手,更心灵手巧和孔武有力。

 有人断言,一个人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打破束缚他的旧观念的行动,即是说,他的行动打破束缚他的旧框框的力度越大,他的一生成就越高。如果这一理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儒勒·凡尔纳一生的成功,则始于他11岁时的第一次但以失败告终的旅行。

 那是1839年夏天,儒勒得知一艘远洋帆船准备开往印度。这艘漂亮的三桅船名叫“科拉利亚”。印度的壮丽山河、奇特的异国风情,航行过程中种种冒险,揪住他的心,恨不得马上出发!

 这艘漂亮的三桅大帆船名叫“科拉利亚”,同儒勒所钟情,使他神魂颠倒的楚楚可人的小表姐卡罗利娜谐音,并且说儒勒准备远洋帆船在航行印度洋的珊瑚岛礁采集珊瑚,作成一串色彩斑斓的项链,献给日夜想念的小表姐,以取悦她的欢心。即乘上“科拉利亚’”(Coralie)号三桅远洋船,去印度洋采集珊瑚(Corail),穿成项链,献给卡罗利娜(Caroline)。果真不失为一次富有诗意和罗曼蒂克的冒险旅行!

 经儒勒·凡尔纳的亲眷考证,事实要简单得多……1839年夏,11岁的少年儒勒一心想做个少年见习水手,去闯闯世界,到印度旅行。他知道此事不容易,一则船长不会轻易接纳他;二则来自家庭的阻力更是不可逾越的。他主动接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见习水手,给他一定报酬,出让聘约,冒名顶替,上船当水手;还要找一个少年见习水手做掩护。应当说,这个行动计划,筹划精细,天衣无缝。可见少年儒勒是办事准确,处事慎审,甚至可以称为“老谋深算”的小机灵鬼!

 1839年初夏一个晴朗的早晨,少年儒勒早早起身,往旅行袋塞进几件衣服和面包干,溜出家门,绕道奔向码头,同那个少年水手会面,然后找一个小船,直奔三桅大海船驶去,三桅船中午起锚,傍晚抵达卢瓦河口潘贝夫,明天驶向大西洋,开往印度。

 少年儒勒的失踪,在尚特内别墅没有马上发现。直到中午仍然没有见到他回家吃饭,母亲焦急不安。她担心儿子出了不测之事,他是否淹死,或者在采矿场让人绑架……于是她请求邻居报告皮埃乐·凡尔纳。后来得知,有个叫马蒂里娜的肉店老板说,在教堂广场见过儒勒,又有一个在路边酒家吃酒的船工证实,儒勒与两个少年见习水手乘小舢板,登上科拉利亚号远洋船,并说此船开往印度,晚上可能停泊在潘贝夫。

 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皮埃尔·凡尔纳先生,此时显示出他是沉着果敢、对于非常情况措置裕如的人。大约半小时内,甫特惟一的一艘快艇出发了。凡尔纳先生与艇长并立在舰桥上,他面色苍白但刚毅凛然。

 在潘贝夫附近,儒勒被追回,父子乘车返回尚特内。回到家里以后,儒勒只字不提这次逃亡的事,连保尔也不了解事情原委。他只向母亲保证:“我再不去海外旅行了,除非在幻想中……”

 大约一年后,保尔提议,自己做一条船去出海旅行。儒勒和保尔编制出海计划。儒勒帮助弟弟画几种航海路线图,定航行路线,儒勒认真对待这次旅行,他熟记地图上的航线,历数途经港口以及要游览的名胜古迹。同列出单子,必需用品的名称和数量,无一遗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对旅行的事淡薄了。最后,好像忘记旅行这件事。保尔明白,儒勒不再去旅行了,因为他已在幻想中完成了这次的旅行。①

 ①详见安德列耶夫《儒勒·凡尔纳的三种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1840年冬天,儒勒经常在灯下伏案写诗。他的处女作品,是献给母亲的诗歌,名叫《永别了,我心爱的风帆》。

 这首处女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儒勒少年时代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即他开始告别童年对大海和海外旅行的向往,开始文字生涯。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至于他将成为诗人或剧作家以及科幻小说大师,这要靠他的努力与实践来决定和纪实了。

 1840年,凡尔纳一家,从维多岛上外婆家搬到“大陆”的让·卢梭大街上一幢旧宅的自家寓所。让·卢梭大街直通一个叫格拉斯兰的广场,与德·拉·福斯大街紧邻,不远是公共马车的驿站。临河街尽头是码头。卢梭大街与维多岛隔河相望。

 这个时期,儒勒很少到河滨大街驻足远眺,目送远去的帆影,倒是常见他伫立在格拉斯兰广场注视规模宏大的南特剧院。每当公共马车到来,可以在驿站不远处寻到他的踪迹。儒勒静静地望着风尘仆仆的远方来客和沉默不语的车夫。人马稍事休息,又沉默地奔赴远方。儒勒凝视远去的马车,直到消逝无影无踪。这时,他在想什么呢?莫不是又想到旅行?

 1844年,凡尔纳兄弟二人进了南特皇家中学。儒勒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条理性强,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虽然他对课程并不热心,不是最杰出的学生,但算得上上等生。1845—1846年,他获得演讲二等奖。在家人和亲友看来,演讲出众表明儒勒正在沿着父亲皮埃尔先生所指引的生活道路前进,再过二年前去巴黎修宪法律课程,返回南特当皮埃尔·凡尔纳先生的助手。这样,他不仅实现了老皮埃尔先生的期望,也可以使凡尔纳家族四代相传的律师职业后继有人。

 但是,儒勒从父亲皮埃尔·凡尔纳身上继承来的倔强性格、有条不紊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精神,并不代表他的整个特征。他同时从母亲身上承袭了热情好动,任性固执和对奇异事物的好奇心,还有他特有的幽默和诙谐。这个时期,他晚间常去木偶剧院或市图书馆。据说,有一位受人尊重、博才多学的老馆员特别欣赏儒勒,因为他年少好读,嗜书如命。

 大约1889年,儒勒·凡尔纳回忆少年时候写道:“《鲁滨逊飘流记》是我童年时代最爱读的书,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通读多遍,每读一遍都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尔后读其他作品,也没有那时读这部作品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毋庸置疑,由于酷爱这一类探险的书籍,自然而然引导我走上我后来选择的道路……”

 这个时期,不仅《鲁滨逊飘流记》,其他描写旅行和探险的书,特别有关海洋探险的小说他都喜欢读。库柏①的作品、欧仁·苏②的《海盗凯洛克》等作品,他屡读不厌。大仲马的新冒险小说《基度山伯爵》受到他的喜爱。在诗坛,当新生的浪漫主义向陈腐的文学界宣战时,儒勒就积极支持,他自己也写了不少新诗,而且也写过当时被斥之为下流不恭的色情诗。这是儒勒和他父亲皮埃尔之间的代沟,父亲偏袒古典诗歌而儿子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这可以说他对父亲的又一次反叛,从其意义上说比11岁时私自出逃更为严重。

 ①详见安德列耶夫《儒勒·凡尔纳的三种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①库柏(1789-1851)美国小说家。

 ②欧仁·苏(1804-1857)法国小说家。 

 当时,维克多·雨果③是法国青年一代文学界的偶像,但老一代保守派不予认可。雨果的华美绮丽的诗章,大仲马的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小说,青年儒勒在二者之间徘徊。

 ③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法国大诗人、大小说家。

 在这个时期,儒勒和保尔兄弟二人逐步分手了。律师和海员,各自走上人生道路。此时,儒勒夜间常坐在图书馆里,伏在阅览台上,用他那工整的字迹写了一部诗体悲剧。自然得到同窗好友英亚的赞许。只可惜,那位俊俏的小表姐卡罗利娜·特朗松,外号叫“普罗万的玫瑰”绝顶秀美的卡罗利娜,对儒勒的诗体悲剧,表示十分冷淡,不屑地称他的作品是“庄严的玻璃浪子”。

 到了中学毕业那年,儒勒每日午后和晚上都在父亲的事务所见习,学习法律,再也没有时间逛大街上剧院了,连图书馆也难去几回。英亚一年前去巴黎学习音乐。他屡次来信,催促儒勒赶快来巴黎。①

 ①见安德烈耶夫《儒勒·凡尔纳的三种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1847年4月,保尔乘三桅船《奴女号》前往安底里斯群岛。同月,儒勒去巴黎,参加律师资格的初试。他先坐客轮到图尔,再改乘火车。儒勒·凡尔纳是年19岁,这他平生第一次离开故土。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