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怀东郭锷权 乔利新 编著
A.人们指责罗伯托·罗西里尼,说他几乎毁了褒曼。而褒曼却认为在那些日子里是她毁了罗伯托。罗伯托为了追求她,违反了一切常规,自己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他们的婚姻之舟碰到了暗礁。
在同罗伯托相恋岁月里褒曼步入了中年。她说,他俩有着极为快活的时刻,但是两个人结成伴侣,目的是为了赚钱,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彻底失败了。虽然赚钱并不是罗伯托追求的最终目标。他们在一起拍摄的每一部片子都没有上座率。意大利的金色的油同瑞典的耀眼的雪水岂能混合?
褒曼的老朋友琼·雷诺阿挽救了她。在好莱坞时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她常对雷诺阿说:“我们一定要合作拍片。什么时候能一起合作呢?”他总是很有分寸地说:“不行,英格丽,时机不成熟。对我说来,现在你太红了,不过我可以等待,等你名声下降一些我们再合作。好莱坞的演员都有类似经历,一会儿红得发紫,过后又每况愈下。现在你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你会暂时保持这种地位。不过我要等待,等待观众对你降温。那时我定会张开网在下面保护你的,到时候我一定拿着网接你。”
雷诺阿终于到圣玛丽奈拉来看望他们。他说:“英格丽,时间已经到来,我把网准备好了,希望你能来巴黎同我一块拍部片子。”
褒曼说:“这不行啊。罗伯托不让我同别人一块拍片子。”
他看了看褒曼又笑了。“我要同罗伯托谈谈,”他说。完全出褒曼的预料,罗伯托说:“这个主意太好了,你一定要同雷诺阿合作。”这就是褒曼去巴黎拍摄《海伦娜和男人们》的酝酿经过。罗伯托原先打算去印度拍一部影片,并作了长期安排。为此他改变了主意,也许因为雷诺阿是罗伯托所尊敬的世界上少数几个导演之一,他对雷诺阿很放心。
在巴黎,雷诺阿任导演,他和梅尔·费勒、琼·马雷斯、珍尼德·格雷科一起合作拍片,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人们说这一年冬天是欧洲百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可是孩子们同褒曼在一起,使这个冬天充满生机。
《无奇不有的巴黎》一片演出时轰动了法国,评论家都很赞赏。可是在美国上映时,评论家却说这部片子简直是个灾难。
罗伯托的情况很不妙。他在意大利经济压力极大,拍片子困难重重,他和褒曼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这时他们的结合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褒曼在1956年1月19日深夜从巴黎写给在罗马的好友吉吉·乔西的信中诉说了她当时的心境:
我亲爱的吉吉,这是要求你在审判时作证的一封信。罗伯托刚刚动身去意大利,他说他再也不回来了。他带走了我写的一封信,我在信中同意分居。只准许孩子们住在意大利,或者住在法国。他带走了孩子们的护照。正如我从前对你说的那样,我不知道这是否在开玩笑?也许是真的。事情提出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当真。可是这些年来,我一直害怕会发生什么,我想这回可能是真的发生了剧变。今天他对我说,如果我不照他的要求写那封信,今天晚上他就把孩子们带走。他说,等我从制片厂拍完《海伦娜和男人们》回来时,他们就已经走了当然我不信他会这样做。可是如果他真的这样做,我想即使没有火车票,他也会开着车把孩子们带走的。
于是我答应签字。如果需要的话,希望你把这一情况告诉罗西里尼的妈妈,正如我过去对他说过的那样,我不会同意签字的。罗伯托还威胁我说,要是我不同意,他就要制造出一件大丑闻来。我一点也不知道他要制造什么丑闻。可是我得去制片厂,我没有更多时间来与他争辩这件事。
亲爱的,从你走了以后,我们安静地过了几天日子。然后他决定我们应该在星期天写这封信。我们要用一整天的时间研究一下,我们将来该怎么办的问题。整个星期天,我都在等着。可是他根本没提过这件事,最后我提议我们去看电影。令人奇怪的是,他和我一块去了。我不记得我们在此以前最后一次一同去看电影是在哪年哪月。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一周又过去了……他虽然有点烦躁不安的样子,可并没有发生严重的事情。一天晚上,我们谈论了各自感到苦恼的事情,我觉得要是我们能谈谈,也许会相互更加了解。可是,今天偏偏出了事。
晚上,我签完信件后还恳求他不要这样,我生气地哭了,我使出了我那痛苦的心所能想出来的一切办法。我记得你曾经说过,我有时太易于激动。确实这样,我确实不会装腔作势,虚情假意。他整理行李的时候,拒绝我的帮助。我拿出扑克牌来,也许他会和平日一样要玩玩,他也拒绝了。他躺在床上,我走近他,脸贴在他的胸部哭了起来,我失声痛哭。然而,此时我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幽默的天性,我竟大笑起来。感谢上帝,此时此刻,即使在最悲痛之际,我也没有丧失自己固有的、幽默的天性。我想是我的这种天赋的秉性在以后的岁月里拯救了我。我叫他临行前喝口杜松子酒,想开些,理智些,事情不要做的太绝,可是他充耳不闻。
早些时候,我在端详他的‘新费拉里’牌轿车。这是个庞然大物,每小时可以跑300多公里。我对他说这简直像个飞碟,而且它也确实是个飞碟。我在里面坐了一会儿,用手指在方向盘上画了个十字,就像孩子们在睡觉之前我在他们额头上画十字那样。我敢肯定,罗伯托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当他驾驶着这庞然大物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疾驶时,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呢?
我希望你保存这封信,也希望你保存这个信封,邮票上的邮戳能说明这封信是今天写的,今天发出的。真不知道我害怕什么,我想这也可能是在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中有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我害怕再一次失去我的孩子,我不怕孤身一人,而是害怕我的4个亲生孩子被从我身边带走。
像往常一样,事情终于暂时平息了下来。
罗伯托应邀在巴黎大剧院导演一出话剧。接到邀请后他心情格外激动。这个剧的剧情是描写犹大的。他从来没有在剧院导演过话剧。他开始研究剧本,认真地考虑了各种各样的演出方式。彩排时,男主角不喜欢罗伯托的处理方式,因而产生了不少的纠纷。一天,罗伯托脸色苍白地回到家说:“他们叫我走,他们要另请导演。”褒曼很为他难过。罗伯托被这突如其来的解聘打击得心灰意懒。褒曼双手抱住他说:“要做的事情多得很,你肯定会有事可做的。”
巴黎大剧院匆匆辞退罗伯托觉得过意不去,于是问他是否可以导演《茶点与同情》。剧院经理问他:“你妻子愿意演这个剧吗?”褒曼替他回答说:“我这点法语水平是不可能演戏的。”可是剧院的波普斯库太太说:“听我说,我是从罗马尼亚来的,要是我能干,你也一定干得了。”她口音很重,可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演出,大家却还喜欢她,尊敬她。
褒曼回到家中,阅读了英文本的剧本,觉得很喜欢它,当然心中也疑虑重重。罗伯托过去从来没有导演过舞台剧。她想,一个意大利导演一位瑞典女演员用法语为巴黎观众演出一部美国戏,效果会怎样呢?后来情况还是有所变动,先演出《安娜斯塔西亚》。
褒曼的老朋友凯·布朗决心帮她重振精神,再返美国影坛。不久前凯·布朗曾把《安娜斯塔西亚》剧本带给褒曼。“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花费巨资,买下了摄制权。安纳托尔·利特瓦克准备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他曾经宣布过他担任导演的条件:必须褒曼担任主演。
在好莱坞时,他们曾经晤面好几次。他想让褒曼演一个叫《蛇巢》的影片,可是她后来拒绝了。由奥里维亚·哈惠兰任主演,由于她卓越的演技,此片荣获奥斯卡金奖。安纳托尔不住地说:“瞧,你失掉了什么!”褒曼回答说:“我知道我丢了什么,剧情是关于疯人院的故事,我受不了。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角色,可是要是我主演,肯定得不了奥斯卡金奖。”她也谢绝了在《农家女》中主演一个乡音浓重的瑞典小姑娘的角色。后来洛雷塔·扬扮演了这个角色,也荣获了奥斯卡金奖。褒曼是瑞典人,又去扮演瑞典姑娘,她不愿意。拒绝扮演这两个角色,褒曼从来没有半点憾意。
在巴黎,褒曼有位朋友,叫伊莱恩·肯尼迪,她是位加拿大小姐,给褒曼打来电话,问她能不能去雅典“广场旅馆”的酒吧间去见安纳托尔·利特瓦克,事情至关重要。
于是褒曼和安纳托尔坐在酒吧间的一个角落里,商谈了《安娜斯塔西亚》一片的拍摄事宜。
他说:“我只是想知道,要是我说服了别人,你是否愿意演?”“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里的“别人”认为褒曼是个扫帚星,无论他们要褒曼演什么片子,什么片子就一定要搁浅,就要被禁演,就要被逐出美国。这部影片准备在英国拍摄。这是个极好的角色,褒曼很有兴趣。福克斯公司对这件事讨论了很长时间。褒曼终于收到了他们同意并邀请她主演的电文。福克斯公司对她可说是孤注一掷。当然她必须告诉罗伯托,她不仅要演好《安娜斯塔西亚》,而且还要在英国拍摄。
罗伯托不同意。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像往常一样,罗伯托威胁说要驾着“费拉里”牌汽车去撞树,过去他总是用自杀来威胁褒曼,他要去自杀,而她就会感到内疚。可是这次褒曼不想念他的威胁了,她决心要演好《安娜斯塔西亚》。她说:“我们要为孩子们着想。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钱。我们必须还债。我们必须重操我们已做出成就的旧业。”可是说服他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B.一个剧本引来的烦恼。罗伯托反复唠叨说这是一个“荒唐的剧本”。褒曼和他的婚姻似乎又到了尽头……
这是一个极好的角色,绝对不能放弃。褒曼扮演安娜·柴可夫斯基,一位神志不清,浑身湿透了的年轻女人,1920年的一天,她跳入柏林城的运河打算自杀时,被警察救了上来。可是安娜是谁呢?她是一位糊里糊涂的波兰农村姑娘呢?还是确实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族成员被杀后惟一的幸存者,他的小女儿安娜斯塔西亚呢?她是被两个红军战士救出后偷偷送到德国的吗?她手掌中的那块刺刀伤是那次可怕的大屠杀留下的痕迹吗?
尤尔·布里纳尔扮演凶狠暴戾的上校伯恩乃因,他逼迫安娜冒充安娜斯塔西亚,因而提出要求继承大笔遗产。可是他逐渐意识到手中掌握的可能是皇室的女继承人。
这是部极好的片子,褒曼和大明星海伦·赫伊斯、大导演安纳托尔·利特瓦克一起通力合作。尤尔·布里纳尔这时刚步入影坛,他在《国王和我》一片中演得极为成功。他助人为乐,对别人关怀备至,是大家的好朋友。
在拍片期间,罗伯托只来看过褒曼一次。她想,很多人都意识到他俩的婚姻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了。
安纳托尔同褒曼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有时他为褒曼练习对白时出现的迟钝而担心。有一次他说:“英格丽,你演得真好,如果你把对白都领会了,那将会演得更好。”有一天褒曼在她的活动木屋里读剧本,他从旁边经过。“了不起啊!你确实在研究对白了,”他说。褒曼不忍心告诉他,她当时是在揣摹法文版《茶点与同情》里的女主人公表演。
《安娜斯塔西亚》拍完后,褒曼回到了巴黎,知道罗伯托肯定要找麻烦。《茶点与同情》讲的是一个寄宿学校的小男孩,他担心自己得了同性恋的毛病。罗伯托从来对同性恋非常反感。每当褒曼想把罗勃蒂诺送到一所瑞士或英国寄宿学校就读时,他就大发雷霆。“什么!”他大声嚷道,“在那些寄宿学校里什么事都会发生的。”因而罗勃蒂诺一直没有受过寄宿学校的教育。
褒曼定时向她的法语教师学习《茶点与同情》的对白,罗伯托也想读一下剧本。他坐了下来,很快就听见他咕哝地说:“奇怪!这段对话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一段,你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懂,接着往下看。”
罗伯托不喜欢这个剧本的主题。剧中的一个情节是褒曼向这个男孩证明他不是同性恋者,并引导他进行性活动。整个情节使罗伯托感到非常厌恶。他看完剧本站起来,把剧本往房子对面墙上一扔,剧本一页页四处飞散了。
“这是我看过的最坏的剧本,你不能演。”
褒曼说:“我们俩人都已经签了字。”
“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我已经签了不能随便毁约的合同。”
“我一生中还没有看过这样坏的剧本。描写同性恋……”
“很抱歉,不能说话不算数。我喜欢我的角色,我要演,而且几天后就要开始彩排。你应该在签字前先看看剧本。”
“你不要去演,我也不去。”
褒曼觉得如果是两三年前,她也许还可能当个百依百顺的意大利小媳妇,可是现在她不能这样,因为这牵涉到事业,她不能为此屈服。
“你可以不参加,”她说,“而我对于已经签字的协议是不会放弃和推脱的。我已经答应主演。另外,我十分喜欢这个剧本。”
“喜欢它?这个剧本曾受到巴黎戏剧界的嘲讽,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得停演。”
“好吧,那我就在巴黎演一个星期。有很多人一生也没有在巴黎演出过,我只要演一个星期也行了。”
罗伯托无法使她屈服。他去找埃韦尔·波普斯库,说他不导演这个剧本,因为情节荒唐透顶。埃韦尔丝毫没有表现出失望的神色,只是简单地说:“好吧,很遗憾,你不来导演。我们只好另请高明了。”他们又找了琼·默科尔担任导演,于是他们开始排练。整个期间,罗伯托一直唠唠叨叨地说:“荒唐的剧本。你怎么去演这么个无聊的剧本。观众肯定会中场抗议退席。”
褒曼回答说:“他们可能中场退席,但我要尽力演好它。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她继续努力向她的老师学习法语对白。
开幕的那天晚上,罗伯托在化妆室里用意大利语没完没了地唠叨着。褒曼说:“罗伯托,你和我讲法语好吗?我就要用法语登台了。”他不同意。他说:“你演不长,要做好准备,第一次幕间休息时,一半观众就会愤怒地退场。”
她没有回答。她像往常那样在他前额上画了个十字,表示“上帝保佑你,”她走向舞台一侧,和过去一样,心里多少有点出场前的不安,可是一切非常顺利。
褒曼回去换装时,罗伯托还在那里。
“有多少人退场?”
“我不知道谁退场了。我在全力以赴地表演,顾不上别的小事。”
“等到休息时再看。”
休息时间到了,没有人退场,更没有人愤怒。
在演最后一幕时,褒曼看见罗伯托一个人悄悄站在舞台边侧。演出结束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剧院。褒曼只记得在纽约演出《洛桑来的圣女贞德》时也曾博得过这样热烈的掌声。她想以后再也得不到那样的欢迎了,可是这次却和上次完全一样,整个剧院疯狂了,简直无法不让观众鼓掌喝彩。他们站起来大声叫好,热烈鼓掌,“好啊,妙啊”地叫个不停。然后褒曼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向观众鞠躬谢幕。她低头鞠躬时,斜眼看了一下罗伯托。他们四目相遇,彼此直溜溜地对视瞬间。她知道尽管他们还可能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婚姻到了尽头。
那天晚上,褒曼不得不同罗伯托以及他的意大利朋友们去出席一个晚会。他们都玩得很尽兴。没有人谈起那个剧目,也没有人说他们演出成功了。第二天罗伯托在雷菲尔饭店收拾衣箱,褒曼去火车站送他。她记得罗伯托的衣箱里装满了意大利细条实心面。他们沉默地立在人声嘈杂、烟雾弥漫之中。褒曼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一段爱情插曲即将结束,以后的生活将和今天完全不相同了。
《茶点与同情》在巴黎大剧院演出,盛况空前。每天晚上剧院的1200个座位都坐满了热情的观众。“奇迹于昨晚又回到了巴黎剧院。”一位评论家说。所有的评论都在颂扬这个戏,甚至有时褒曼在对白中说错了话,他们竟误以为这是故意让观众寻开心的合理安排。
C.影片《安娜斯塔西亚》在演出《茶点与同情》期间放映,取得了世界范围的成功。
这部影片在她的演员生涯和个人生活中都是个分水岭。有两个最重大的问题需要她妥善解决:一个是与罗伯托的婚姻裂缝;另一个是关于女儿皮娅……
博斯莱·克劳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褒曼小姐的表演无懈可击,表现得活龙活现,值得授予学院奖。”奥尔顿·库克在《纽约世界电讯》中写道:“褒曼小姐依然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和7年前离开美国时完全一样。”凯特·卡梅伦在《每日新闻》中写道:“如果好莱坞把更多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投入拍制《安娜斯塔西亚》这样的影片,那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为电影业的前途忧心忡忡了。”
1956年秋天,几乎没有争论,纽约的评论家就把当年最佳女演员奖授予了褒曼。“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要她回纽约领取纽约评论家奖。他们曾在影片《安娜斯塔西亚》中投入了巨额资金。这次又想和她继续拍制影片,可是他们又想让褒曼回美国后先试演一下,看看美国公众是厌恶,还是继续喜欢她。他们要了《茶点与同情》的全部门票,星期六晚上一场,星期日两场。
此外,埃德·沙利文(他是星期日夜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视节目中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测试美国观众对褒曼是喜欢还是厌恶。
1956年7月,沙利文对他的电视观众说,他刚从伦敦的制片厂回来,那里正在拍摄《安娜斯塔西亚》,而且对海伦·赫伊斯、尤尔·布里纳尔和“那位瑞典大影星”英格丽·褒曼进行了电视报道。他还说他听到谣传说,褒曼小姐拍完《安娜斯塔西亚》后可能重返美国。埃德眉飞色舞地说了一通,接着他说想请观众自己决定,他们是否同意让他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对这位有争议的人物的访问。
埃德·沙利文给褒曼发去了电报说,到现在为止收到的来信中,大约有1500封信反对她访美,有2500封信说愿意让她登台与观众见面。
当然褒曼是不会在沙利文的节目中露面的。对于访问美国是否合适,她一直十分怀疑,尤其是罗伯托及其兄弟伦佐在竭力反对。罗伯托仇恨美国的心理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这时在印度,伦佐就给褒曼写了一封信,说她若访问美国就是违反诺言。可是褒曼从未说过她不再去美国。从这几年寄到意大利的大批信件中,她知道有数量惊人的观众愿意她回美国去,他们是爱她的。现在美国在召唤她,她对她的追随者和影迷们的热情不能无动于衷。
褒曼知道在纽约肯定要见美国新闻界,他们要问的问题会是令人不愉快的。尤尔·布里拉尔听到褒曼要去美国的消息后,在巴黎打电话对她说:“你要随身带点镇静剂。”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带镇静药,她也真的吃了一片镇静药。最使她受感动的是莱奥纳德·莱昂斯,那位美国专栏作家。他虽然和褒曼不很熟,可是对她一直很友好。他给褒曼打电话说:“英格丽,我在下边,就在你的旅馆的酒吧间里,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你的虔诚的崇拜者,谁要是故意同你为难,他就要打断他的鼻梁。这个人就是大作家海明威老先生。我们可以上楼吗?”
他们上了楼,他们拥抱接吻。海明威从眼镜上方看着褒曼,严肃地说:“姑娘,我要和你一块去纽约,我会保护你的,不会有什么麻烦。明天早晨我可以和你一起登机,我将守护在你身边。如果有哪个记者向你提出污辱性的问题,我就把他打翻在地。只要我在那里,没有人会给你惹麻烦的。”
褒曼说:“您的心肠太好了,海明威先生,可是我必须孤身一人前去。如果我要带着个秘书,一位公关先生,一个朋友,或一名大夫,还有我同您,浩浩荡荡一大群人,他们就会说:‘瞧,她还带着一帮打手。她害怕了。’是的,我是害怕,可是我必须一个人去,让他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觉得这是我可以回去的惟一的办法,孤身一人回到美国去。”
D.重返美国。1957年1月20日,星期日早晨8点刚过,一架巨型飞机划破铅灰色的天空,降到了美国艾德威尔德机场的跑道上。她忧心忡忡地凝视着飞机窗口外面迎着刺骨的寒风等候她的人群。他们裹在厚厚的大衣里,眼睛望着飞机……
在机场上,记者们向褒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次回来你是否要长期住在美国?”她说:“我是欧洲人。我丈夫是欧洲人。我手提包里装的是意大利护照。我的孩子是欧洲人。我为什么要使他们离开欧洲呢?”他们开始追问罗伯托同她不和的传说。“你和罗西里尼愉快吗?”褒曼说:“每逢人们问我这个问题,我就说我们已经分居了,先让他们大吃一惊,”然后她接着说:“他已在印度拍一部影片,而我在巴黎。”接着他们谈到了她的女儿皮娅,问褒曼是否准备见女儿。她知道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无法确定,她回避说:“我不知道,因为来去匆匆,可能见不着。星期一晚上有演出,我必须赶回巴黎。当我和皮娅再相见时,我希望只有我们俩人在一起安静地会面。多年不见,只和她相处短短几分钟,那会使我很痛苦。”这确实是真的,可是褒曼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机场上,影迷们的盛情欢迎,深深打动了褒曼。她原以为,他们一定会问她离谱的、令她难堪的问题,她必须面对愤怒讥笑的喝倒彩的人群,而不是她的这些忠诚的支持者。
褒曼离开机场前往纽约艾琳·赛尔兹尼克的公寓。在那里她看到了多年来从未看过的第一份美国报纸。从报上知道席各妮·海苏的儿子死于车祸。这消息使褒曼很震动。她同席各妮曾经一块在戏剧学校学习,在瑞典,席各妮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后来她和一家大制片厂签订了合同也来了好莱坞。那段时间她们经常在一起。彼得和席各妮也成了好朋友。
多年来,席各妮为儿子治病操碎了心,她找了很多医生,跑了很多医院,把所有的钱和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现在她在纽约演出,她的儿子是一个只有21岁的漂亮小伙子,完全康复了,他第一次和一家制片厂签订了合同。他和他最要好的朋友驾车在公路上行驶,出了事故,丧了命。
褒曼急于找到席各妮。在一位瑞典女演员维薇卡的帮助下,总算拨通了席各妮的电话。
席各妮接过了话筒,唠唠叨叨地说了起来:“英格丽,听到你的声音,太高兴了。你是来纽约领奖的吧!真替你高兴。你回美国真太好了。我知道,今天晚上‘萨迪’饭店举办大型晚会,已经邀请了我。我不知道能不能去参加听到你说话,太高兴……”她不停地说了下去……
褒曼想,她的脑子也许出了毛病。她说:“等一等,报纸上说你的孩子出了车祸,是吗?”
“是啊,难道不可怕吗?他死了。我真为那个驾车的孩子难过,他是我孩子最好的朋友。他没有死。我已经请他到我这里来,我可以照料他,他一定吓得要死……”
“可是你不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吗?”
“我还去干什么呀?我孩子已经死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惟一能做的好事就是帮助那个孩子,叫他到我这里来。”
“你准备留在纽约?”
“是啊,再过几小时我要去剧院。”
褒曼简直不敢相信她听到的话。“今天晚上你还能演戏吗?你当真要演出吗?”
她非常平静地说:“是啊,英格丽,今天晚上我必须演出,不然的话,我会发疯的。”
褒曼哭了起来。同席各妮的这段对话多年一直萦绕她的心头。
褒曼知道必须给皮娅打电话,女儿知道她要回来。褒曼曾写信告诉女儿说,过了这么多年能再见到她该是多么高兴。她也曾经请艾琳和凯·布朗转告女儿。
现在褒曼知道这次她不能见皮娅了。没完没了的活动——机场上记者的即兴访问,会见阿尔文邦,同席各妮·海苏谈话,领评论家奖,同史蒂夫·艾伦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中露面(从“萨迪”饭店转播的特别节目)。她一想到那些摄影记者和新闻记者蜂拥而入,等着看她见到女儿皮娅时伤心落泪,悲痛欲绝的场面,她就无法忍受。她实在无法面对这种感情的极度爆发。褒曼给皮娅打了电话,把想法告诉了女儿。她竭力向女儿说清楚,她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这次旅行中最重要的事情:看望女儿。她尽力向女儿解释她无法控制感情,她担心自己的精神会垮下去,而不能再做别的事情。褒曼说也许她应该这样做。她是鼓足了勇气才来美国的,她实在没有更多的勇气去见自己的女儿了。
可是可怜的皮娅并不了解母亲的心情。她认为褒曼不想见她。她认为母亲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更为重要,认为褒曼想做的不过是会会老朋友和在电视上露露面。于是皮娅把旅行箱里的东西又都拿了出来,上课去了。新闻记者打电话给她,她对他们说她功课很忙,无法脱身,因为她不想拉下功课。大家都觉得这很奇怪。
对皮娅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创伤,在她的心里一直积存了多年。
6个月后,1957年7月8日,渴望已久的会面终于实现了。彼得·林斯特罗姆博士已经再婚,他和妻子艾格尼丝、他们的小儿子彼得来斯德哥尔摩游览。皮娅也一同来了。这时她已经18岁了,在科罗拉多大学读书。皮娅给母亲打了电话,约好在巴黎见面。
分别长达6年后,这是她们母女第一次会面。褒曼料定她和皮娅都会激动得泪流不止,但她不愿意让摄影记者看到这种场面。于是她和“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说明了上述情况,请他们予以协助。他们同情地说:“我们让你先呆在飞机上,等乘客都走下之后,你们母女可以留在飞机上单独相见。”
于是,褒曼登上了飞机,女儿皮娅等在那里,她们拥抱在一起,可是闪光灯立即曝了光。
《巴黎竞赛画报》曾经派了一名摄影记者,从纽约就跟随皮娅,以便拍下这张久别重逢的照片。当他发现皮娅留在飞机上时,他就藏在飞机上,趴在椅子下面。拍完照后,机组人员才把他叫了下去。皮娅惊奇地看着褒曼说:“你看起来多么年轻。”
她们在一起呆了12分钟,然后走到舷梯上,面对成群结队的摄影记者亲切地拥抱和微笑着。
“分别6年后的重逢,我们都很高兴。我真不知道我们一起在巴黎要干些什么。”这是褒曼说的惟一的一句话。
为了躲避摄影记者的追逐,她们不得不从旅馆的后门偷偷地溜出去坐车游览全城,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夜晚。在皮娅逗留的日子里,她们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包围上来。皮娅在欧洲停留了两个多月,褒曼带她去看了所有能去的地方。她们游览了西西里岛,皮娅在圣玛丽奈拉度过了最后的时刻。孩子们都在那里聚会,格外亲切。
皮娅回美国后,褒曼带着孩子们飞返巴黎。生活和过去不大一样了,因为罗伯托远在印度,而且要在那里工作9个月,现在需要褒曼自己下决心了。
她记得第一次拿到演出《茶点与同情》的工资支票的情形。从她16岁充当临时演员领取了10克朗工资以来,大把的钱没有在她手上停留过。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位演员给她介绍了一位律师协助理财,他在银行里给褒曼开了户头。这样工资和各项收入可以及时存入银行。
不久,褒曼听说她在法国的收入必须纳税。她不知道纳税是怎么回事。因为在意大利有罗伯托处理一切,她无须插手。后来有人告诉她,对于她这样一个外国人来说,在法国开立银行户头是不合法的。他们还说,每张支票都将遭到扣留,并从中剔除税金。她应早些去税务局申报纳税单。她把律师找了来对他说:“这些情况你都没对我说过。现在我该怎么办?”
“你都花费了哪几方面的钱?”他问道。
“我已经付了旅馆费,3个孩子的生活及保姆的费用和工资。要是税务局要我缴纳很多钱,我对他们说什么呢?”
“噢,那很好办。你说你供养了一位情夫,钱都这样花了。”
“养个情夫?我还为他付账!”
“对。他把你的钱都卷跑了。这不奇怪,是很正常的事情。收税人懂得这一点,你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我不喜欢这个办法。”
“别担心,等他们来找你时,我们再商量对策。”
于是褒曼没有再理这件事,只等着税务人员来找她,可是没有人来找她。于是她给律师打电话说:“什么事也没有。”
“噢,好啊,如果10年以内不找你,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我不喜欢……”
“不用担心,一切交给我办吧。”
第九个年头,税务人员终于来找褒曼了。这时她已经又结婚了。税务人员找她要了一大笔钱。这都是那位律师的坏主意造成的后果。从此以后,她尽量不同律师打交道。
凯·布朗给褒曼来电话,说了《茶点与同情》的作者罗伯特·安德森的情况。他的妻子因患癌症刚刚去世,他的妻子长期病魔缠身,他每天都在照顾她,病情每况愈下,他一直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子离开人世。凯说:“这简直毁灭了他,他自己都不想活下去了。去帮帮他,开导开导他吧。我致电请他立即飞往巴黎,参加首映式夜场,也许他会鼓起勇气活下去的。”
安德森经历了穿越大西洋的一次可怕的飞行,飞机被迫返航。迟迟到达巴黎的他却赶上了首演式。
褒曼和安德森成了好朋友。很快褒曼看出他是个不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男人。褒曼尽力帮助他,使他心情逐渐愉快起来。那些日子里,安德森和褒曼关系极为密切,也许褒曼也需要这样做。她知道,对他们俩人来说,住在一起可能都很必要。
几乎在同时,褒曼第一次遇到了拉斯·施密特,他也是瑞典人。他演出过很多剧目。他正在巴黎演出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热铅皮屋顶上的猫》。
拉斯·施密特仍清晰地记得他们相见的情景:
“1956年我说服彼得·布鲁克从伦敦来巴黎导演《热铅皮屋顶上的猫》。我们的演员阵容整齐,演出极为成功。快过圣诞节的时候,我听说正在演出罗伯特·安德森的《茶点与同情》的英格丽·褒曼来看我们演出。演出前我以主人的身份会见了她。‘请您和罗伯特休息时来喝杯香槟好吗?’‘太好了,谢谢您。’她说时脸上露出了令人销魂的微笑,然后去找他们的座位。”
“休息时我的一位老朋友同我在一起,他是个高大魁梧的漂亮的瑞典人,名字叫古斯塔夫,他过去见过英格丽。英格丽同古斯塔夫谈了起来。我忙着给他们送香槟酒,看看是不是每人都倒上了酒。我同褒曼小姐离得很近。她长得很美,人很谦虚。”
“又过了几个星期,凯·布朗小姐来到了巴黎。凯是英格丽的代理人,她也是我的美国代理人。‘多好玩啊,’她说,‘两个瑞典人都住在巴黎,竟然互不相识,你们俩人甚至还住在一个旅馆里。我来安排这件事。’”
“这样我们就互相认识了。我请英格丽去吃饭。我们去了一家名叫‘金色白兰地’的小饭馆。英格丽坐在那里看着我说:‘阴差阳错,过去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真有意思!’”
“‘可是我们过去见过面。’”
“‘见过面?在哪里?’”
“‘你来看过我演的剧《热铅皮屋顶上的猫》。’”
“‘噢,是你演的?可是我没看见你。’”
“‘你看见了。休息时你喝过香槟。我给你倒的。’”
“‘你倒的!哎呀,天啊,我以为你是男招待呢!’”
“那天傍晚我们吃饭时还谈到了瑞典。我们讨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几个星期过去后,我像往常那样到处奔走。尽管我们还住在一个旅馆里,她很忙,我也很忙,我们没有再见面。
“一天,我回到旅馆,在早晨给她打了个电话:‘您能和我一起用早餐吗?’”
“‘对不起,我需要照料孩子。’”
“当然,我能理解,于是我和另一位朋友去吃午饭。我们驾车驶向位于布龙涅森林的洁净舒适的小饭店。我看到在靠近景色迷人的湖畔的一张桌子旁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褒曼小姐。吃完饭后,我走近她用瑞典语说:‘褒曼小姐,您就是这样照料您的孩子吗?’她正同罗伯特·安德森在一起。”
“她抬头看了看我,脸红起来。我从来没看到过像她那样容易脸红的人。然后她看看我,神秘地笑了笑。那天夜晚我又给她打了电话,终于气氛活跃了起来。”
E.她因主演《安娜斯塔西亚》而荣获奥斯卡金奖。爱情是个永远猜不透的谜。新丈夫竟和印度女人私奔。她寻求印度尼赫鲁总理的帮助。分手的吻……
褒曼的好朋友卡里·格兰特曾经答应她,要是她得了“学院奖”,她就去领奖。褒曼演完了《茶点与同情》的夜场后,在“雷菲尔”饭店里按往常的时间上床睡觉。早晨7点钟电话铃把她惊醒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宣传人员在电话里大声说:“祝贺你,你获奖了,你获奖了!”
褒曼洗完澡,自己喝了杯香槟酒表示庆祝。小罗勃蒂诺拿着收音机说:“妈妈,他们说你呢!”他不怎么懂英语,可是听出了她的名字。法国广播中不断播放着奥斯卡金奖发奖仪式。罗勃蒂诺听到宣布“英格丽·褒曼”的名字和鼓掌声。他把收音机放在洗澡间的地板上,褒曼能听见扬声器里发出的鼓掌声。接着卡里开始讲话:“亲爱的英格丽,不论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褒曼说道:“我在澡盆里!”“不论你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们,你的朋友们,向你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由于杰出的表演艺术而获奖,我在这里代你领奖,我们在为你高兴,也祝你和我们一样高兴。”可怜的小罗勃蒂诺一点也不理解,为什么妈妈洗着澡却哭了起来。
接着同罗伯托又开始了新的纠纷。褒曼从来没想到过和他离婚,即使下地狱,她也愿意和罗伯托一起去,为了嫁给他,她经历了多少苦难,凌辱……
另外,褒曼不能离开他,也因为她觉得罗伯托在事业上的失意,有一部分是由于她的原因。如果离开他,褒曼会觉得对不起他。归根结蒂,褒曼觉得是自己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是她写信给罗伯托,要罗伯托来和她拍一部电影,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此引起的。褒曼以为当他从印度回来后,他们还会言归于好,和往常一样的生活下去。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似乎还不可能,因为她已经同意参与美国影片的制作了。
1956年春天的一个深夜里,“雷菲尔”饭店的客房里电话铃响了起来。“罗伯托,你在哪里打来电话?……是从印度吗?一切都好吗?”
“噢,很好,很好,近来报纸上不断谈论说我有个女人。如果报界人士打电话向你询问我的事,你要加以否认,说那是无稽之谈,没有一句话是真的。”
“好吧。既然你这样说了。”
他们又闲谈了一会儿,挂上了电话。
关于罗伯托和褒曼的生活有人曾这样写过:虽然褒曼可能时时刻刻受着清教徒的良心折磨,但她认为和罗伯托相处可能比大多数人的境遇要好。褒曼觉得这是真的。和罗伯托在一起,既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幸福,也为她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她认为,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总是一帆风顺,这个人一定是个不为人们喜欢的俗子凡夫。
为了和罗伯托共同生活,褒曼曾有过许多设想。当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困难时,她曾经对罗伯托说:“喂,让咱们宣布破产吧,宣布破产是有例可循的,是不是?破产以后又会怎样?我们还不至于去坐牢吧?让我们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生活吧,租一套小公寓房,我来打扫卫生,拖地板、做饭。我们也不必雇佣人。”罗伯托紧盯着她,觉得她好像发了疯。“那样的日子不值一过。”他说。“那样的生活不值一过!生活就一定要生活得像个样子。”这是罗伯托的生活逻辑。
褒曼放下话筒,坐到床上,心里在思考着这些事,不知怎样做才好,因为她知道情况已经完全变了,她知道罗伯托给她打电话说这样的事情时,他一定另有新欢了。他又陷入了情网。肯定她一定很爱他。现在她一定在照料他,使他过得愉快。
罗伯托已经离她而去。她坐在床上,她感觉到自己的笑声变得越来越高,似乎已经扩散到了她的耳际。她是那样高兴,为了他,也为了自己。现在该是他们冷静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几天以后的一个夜晚,电话铃声又在半夜里响了起来,又是罗伯托。那个女人的丈夫是个有钱的制片商,对这件事情非常生气,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防范措施。他不仅不让罗伯托再当导演,而且扣押了已拍好的影片。这样,罗伯托无法把影片带出印度。罗伯托说:“一切都过去了,简直是愚蠢,说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可是惟一能够帮助我解决影片问题的是印度总理尼赫鲁。他现在正在伦敦访问。你在伦敦认识很多人,能不能找找他,看看他是否能帮忙,让我把影片带出印度呢?”
“我试试吧。”褒曼说,“我只能试一试。”
第二天早晨,褒曼给伦敦的好友安·托德打了电话说:“你和各界人士都有交往,我想见见尼赫鲁,请他让罗伯托把影片带出印度,你看行不行?”安说:“好吧,我认识尼赫鲁的妹妹,她也在伦敦,我给她打个电话。”
安给她回电话说:“明天速从巴黎坐飞机来,午饭前到达我家。”这样,尼赫鲁的妹妹、褒曼和尼赫鲁总理本人就在一块用午餐了。褒曼想,尼赫鲁对她在这里出现一定感到奇怪,可是午饭后在花园里散步时,褒曼发现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褒曼说:“我丈夫罗伯托·罗西里尼在您的国家里遇到了点麻烦。”
“我听说了,”他非常平静地说,又往前踱步。一会儿,他说:“我想他迟早会被允许离境的。”
“可是,他不能不带拍好的影片离开印度,”褒曼说,“影片就是他的生命。”他们并肩散步,边走边谈。
“嗯,我听说发生了许多与此有关的事情和丑闻,还和金钱纠纷联系在一起,听说问题很复杂。”
褒曼说:“是啊,是这样的。他总是出问题。可他是个好人,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样的人总是会出问题的。如果能让他带着影片离开印度,那就太感激您了。”
“是啊,是啊,问题终究会解决的。”
可是褒曼不想就此作罢,一定要请这位一国之君为他开绿灯。她说:
“瑞典有句谚语,‘草刚发芽,牛就要挨饿’,您不要让他在那里呆的时间太长。他是个大好人,您不能见死不救。不管怎么说,他拍了影片,让他带着影片离开好吗?”
他们继续散步,可是,尼赫鲁只是笑笑,点点头,什么也没再说。
就在第二天,罗伯托终于得到允许带影片离境。他立刻登上了飞机返回法国。
人们对褒曼的行动感到奇怪,因为这时报纸上连篇累牍地登载了罗伯托怎样被逐、怎样热衷于一位印度制片商的妻子、怎样和她私奔。
褒曼想,人人都会做错事,会做荒唐事,应该客观地权衡一下他们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罗伯托带着自己拍好的影片回来了,影片可能很有价值,对了解文明古国印度很有艺术借鉴,也许影片拍得不成功,得冒点风险。罗伯托也许有什么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那又怎样呢?她觉得那并不重要。他是个人才,甚至是个天才。这是谁也无法夺走的,而人才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
罗伯托回到巴黎时,褒曼去机场接他。这使围着她转的记者感到困惑不解。他们吵吵嚷嚷地说:“褒曼小姐,听说你丈夫同一位印度女人私奔了,是吗?”“你丈夫不是同一位印度制片商的妻子私奔了吗?褒曼小姐?”褒曼说:“是吗?我一点都不知道呢,我是来接他的。”
罗伯托下飞机后,褒曼竟扑在他的怀里,罗伯托紧紧地搂着她,他们吻了又吻。这样的照片登载在世界各国的报纸上,还加了以下文字说明:“那些谣言是多么可笑,看英格丽·褒曼迎接罗西里尼,他们在热情拥抱。”
没有允许新闻记者随他俩回“雷菲尔”饭店。回到褒曼房里后,罗伯托坐在扶手椅里,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头发。他们分别后,已经逝去了漫长的9个月。他说:“你在上演那出戏吗?”
“是啊,我当然要演。卖座率仍然居高不下,且每场座无虚席。如果今晚你想看的话,我可以给你找张票。”
“不去,我想,我还是不去为好。”
褒曼去剧院演出后回到了饭店。这段时间罗伯托也可能曾经出去过。可是,褒曼回来时,他还坐在扶手椅里用手捻着头发。褒曼心想,现在可能是俩人心平气和谈谈的最好时机。
褒曼没有直接对他说,她已经见过同他私奔的那位印度女人索娜丽了。她在罗伯托到达的前几天来到巴黎。褒曼并不想见她,可是他们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褒曼说:“她从印度来了,想见见你。”于是褒曼说:
“我立刻就过来。”
褒曼觉得她长得漂亮,人很和蔼,可是满面愁容。她怀里抱着个婴儿。褒曼想,噢,天啊,这怎么可能?这可能吗?罗伯托走了多久?九个月,当然,这不可能,这个小孩有好几个月了。
褒曼和索娜丽谈了起来。这个孩子是她和她的印度丈夫最小的儿子。她把大儿子留在印度,同她丈夫在一起。“报纸太可怕了,”她说,“他们散布了大量隐私,说了很多谎话。”
褒曼说她已经和报纸上的谎言打过多次交道了。索娜丽说她什么都不想要,只是想见见褒曼。这时褒曼想的是,可怜的女人,多么奇怪,又多么相似,这女人和她一样,也把一个孩子留给了丈夫。
现在褒曼和罗伯托在“雷菲尔”饭店的客房里。她心平气和地说:
“罗伯托,你愿意离婚吗?”罗伯托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依然抚弄着头发,望着房顶上的电灯,一言不发。褒曼以为也许罗伯托没听清她说的话,于是又非常平静地说了一遍:“罗伯托,要是我们离婚,你觉得好吗?”
还是一言不发。他的两只眼睛仍然望着电灯。褒曼不想再说第三次了,只有等待。她等了又等,好像要无休无止地等待下去。他满面凄清,仍不停地摆弄头发。最后,他终于慢条斯理地说:“是啊,我已经厌倦称当褒曼先生这个角色了。”
对他这种说法褒曼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一向大名在外,一向是傲慢自信的罗伯托·罗西里尼先生,从来不是褒曼先生。
“是啊,我的感觉如此,我厌倦了。”
她说:“好吧,我懂了。我们离婚吧!”
他们终于解决了纠缠了多年的难题,大家都很高兴。他们还拥抱亲吻。然后褒曼对他说,她见过索娜丽了,祝她幸福。
他说:“你可以领养孩子们,他们属于母亲,不过我有两件事请你答应。”
“好吧,什么事?”
“孩子们永远不回美国。”他非常憎恨美国和霍华德·休斯,所以不让他们再乘坐环球航空公司的飞机。
“永远不去美国!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我又有什么办法阻止他们呢?我们可以叫他们接受欧洲型的教育——瑞典的,法国的,意大利的,英国式的……可是,等他们18岁时,我们就要给他们选择的自由了,其中也包括美国,要是他们想去的话。”
“好吧,好吧。到18岁再说。”
“第二件事呢?”“你永远不要再结婚了。”
“我应当永远不再结婚?”
“对了,按照你现在的年龄,不要再结婚了。”“我现在的年龄!你几乎比我大十岁。你出去时带着个年轻漂亮的印度女人。你又找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我就不应该找个年轻英俊的男人吗?你没权利阻止我,让我不结婚。”“你应当照料孩子。你有3个孩子,加上皮娅是4个。我是说,你还想要什么呢?”
“这件事我不答应。”褒曼说罢大笑起来。她觉得荒唐可笑,她控制不住地大笑起来。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