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郭锷权赵佩瑜 编著

第十六章 成功路上谦风永驻

 “小说出版了,它印刷得十分精致美观。正如人们所说的,是件‘大工程’”

 “书的出版,意味着得到了承认,意味着——为什么而活着!”

 “我要从大后方来到前沿阵地……”

 “我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我写了些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把自己的生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带枪的革命斗争;第二个时期——在最关键的时刻,双目失明后与大自然的斗争;第三个时期——为争取千百万读者的心而斗争……

 “在第一个时期,我的身体是健康的;第二个时期——重病在身;第三个时期好像也在患病,但是,这仅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

 他不止一次略带忧伤地说:

 “我从未想到,我,一个行伍出身的人会对作家的事业有一些益处,早知道这样,我该有所思想准备,把材料积累得更丰富些。不过,还为时不晚,把时间抓得更紧些就是了。”

 他的确在争分抢秒。

 他更加不屈不挠和精力充沛地继续小说第二部的写作工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我要像一匹驯服的马在干活。当静下来之后,当没有旁人打扰,没有什么事情纠缠的时候,我便彻夜地写起来。我亲自动手写,然后再由别人抄稿,为工作在耗尽我肉体上现有的精力”。

 “我久未复信的原因——是第二部书的紧张工作压肩。昨天,我写完了一大章,今天是我的‘休息日’……”

 “我的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是,我在与所有困难进行斗争……我在排除一切障碍,而且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大量困难。我的日子是极其难过的,但是,我把一切力量和整个生命都贡献给了这本书……”

 12月27日,奥斯特洛夫斯基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第二部写好的头两章寄给了安娜·卡拉瓦耶娃,还附了一封信。下面是该信的摘录:

 “我虽然满怀创作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别人的帮助,往往不能把这种热情倾注于纸上,因而使我感到焦急万分。须知,我写作的速度像乌龟爬行一样慢悠悠的。在创造人物形象以前,我已经精疲力竭了……安娜同志,不要相信那些有恶意的流言,说我‘陷入了苦闷之中’,开始写伤感的短篇小说,云云。有些怀有敌意的人故意暗算我,预言我快要完蛋了。而我却在顽强地生活下去,甚至有时我还要笑。那些高明的先生们并没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患者这块材料的质量。质量是坚硬的。你的徒弟不仅还活着,而且还在工作。‘难道装有发电机的心脏不能取胜?’保尔·柯察金21岁那年情绪激昂地说。这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写得不好,就让他们无情地批评吧。我还没有病入膏肓,还能经受住任何批评,它只能帮助我把作品修改得更好。”

 他感觉到国内的战斗局面,体会到党为实现自己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而进行的巨大而紧张的工作。这是一次在各条战线全面铺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会。他满怀信心在自己的战线上发起攻势。

 4月20日,小说第二部的六章已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了。然而,还有三章没有写完。

 不久,卡拉瓦耶娃就把寄去的几章的修改意见用信寄给拉娅。

 1933年6月1日,奥斯特洛夫斯基把修改计划告诉了卡拉瓦耶娃,并说:

 “《青年近卫军》战士们对本书第二部提出的意见对我是有决定意义的。这是我的工作队指挥部的评论。我想,直到我的生命终结,我与《青年近卫军》是不会分离的。她是‘我的’。”

 1933年6月6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卡拉瓦耶娃寄去最后三章,并把小说第二部的全部手稿寄给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九个月的紧张劳动过去了。他已疲惫不堪,必须适时休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允许自己喘一口气。

 “现在我放了‘假’。休息一下,即看一点新文学作品……”这几天又有了新消息:彼得·诺维柯夫通知拉娅说,他以作者的名义签订了在乌克兰出版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的合同。

 这个消息使奥斯特洛夫斯基感到高兴,他回答说:“当然,只要这本书能用乌克兰文出版……即使不付分文稿酬,我也同意签订任何合同。”他情绪非常好,在信中继续写道:“是安娜写的,而我只是用口哨吹斗牛士的主歌。”1933年6月22日,小说第二部的手稿被寄到乌克兰哈尔科夫《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

 同时,从《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得到回信:建议按照他们的意见修改正文。

 奥斯特洛夫斯基立即着手干这项工作。他力图认真修改小说的第二部,同意安娜·卡拉瓦耶娃代表《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的指示和《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意见。

 正在这时疾病又发作了。计划被夭折了。

 8月11日,他在写给卡拉瓦耶娃的信中说:

 亲爱的安娜同志!我同时收到你和《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同志们的来信。把此信的抄件寄给你。我现在正开始修改此书,并很快遇到我所面临的困难。根本的问题是,涤去灰尘,要比从头写困难得多。我明白,在现阶段我是力不能及的。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耗费掉了我的全部体力。我的力量只能仔细地校一遍,把手稿中含混不清的地方改正过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力量继续在正文上加工了。他同意出版社的意见,作一些压缩和修改,虽然这一方案现在并不使他满意。这本书由编辑拉·什彭特签字于1934年4月付印。6月8日,奥斯特洛夫斯基收到这本书的清样。在灰色的细棉布的封面上,还是刺刀和一枝两朵开放的蔷薇花:全貌重复1932年出版的小说第一部设计的封面。仅仅刺刀是银色。

 《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一万册的印数不能满足要求。出版社决定两本书分别再版。1934年9月10日签字付印第一部,而在同年9月21日——付印第二部。每本书印数为三万册。

 这些书被抢购一空。各个图书馆里,人们连日排队借阅。要求寄书的来信像雪片一样向奥斯特洛夫斯基飞来。读者们知道作者正在重病之后,纷纷寄来慰问信和治疗疾病的药方。

 早在1933年1月,工农红军政治部来信说:“小说第一版的百分之八十都被部队图书馆订购了。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更激动人心啊!拿到这本书简直是得到了武器。”

 1934年6月1日,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接受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会员证号码是616号,由马·高尔基签发寄到索契去的。

 “会员证是高尔基签发的!”尼古拉说:“这说明他了解我的平凡的劳动!意味着他信赖我。我一定不能辜负这一信赖!疾病有什么了不起!我没有权力为疾病忧虑不安!”

 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逝世后,叶卡捷琳娜·巴甫洛芙娜·别什科娃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曾和我说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事,我记得已不十分确切了。大概在马克辛(高尔基的别名)去世前两年,即1934年下半年,不会比这个时间更早。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劝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当时似乎这本书即将出版或已经出版了。高尔基并没有指出这本书艺术方面的特点,而指出它的巨大的精神意义,这种精神意义对青年来说是应当具备的。他对我讲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他说,他的一生——是精神战胜肉体上的光辉范例。”

 关于阿·马·高尔基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关系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和新闻记者安东尼·阿尔卡季耶维奇·拉缅斯基1935年曾两度在索契访问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年,拉缅斯基因为纪念列宁格勒原共青团工作的稿件与高尔基见了面。

 “约略看过稿子后,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说,他不准备修改这篇稿子,因为这是共青团的事情,而他对这些事情不内行。

 “‘我为您写一个便笺给《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一位编辑,那里的小伙子们比我更了解得清楚……’

 “拿出一张纸后,他给《青年近卫军》编辑写了几句话交给了我,问道:

 “‘你知道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作家吗?’他拿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从我住的这儿往上走,顺着特维尔林阴道,在斯特拉斯特维尔街①,这个非凡的人物就住在那里——没有错。他双目失明,不能动弹。然而,他身心都隐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写了一本关于共青团的书。是啊,这是一本多么好的书啊!我们这里有些人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但是,这是他们良心上的事。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向奥斯特洛夫斯基学习!我对你有个建议:顺便去看看他,他重病在身,可能不允许交谈,但是一定要去看望他,一定要去。那时你会明白,什么叫生活和斗争……’“沉思了片刻,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继续说:

 ① 当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住在莫斯科特维尔大街,现改名为高尔基大街。

 “‘我也要去看望他,我已经是第二遍读他的书了,我真想写写他。等我的病好后,我亲自去看他,向他致敬。要知道,这是一位英雄,这是一位新世界新文学的文学家——未来是属于他的……我们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是个人才辈出的民族,我们创造的功勋是不计其数的……我们已经年老了,未来属于你们……’”在阿·马·高尔基档案馆保存着高尔基亲笔写的一张便条。现将它的正文抄录如下:“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索契,奥列霍夫大街47号。向米·叶·柯利佐夫查询。”便条上没有日期。但根据“奥列霍夫大街47号”的地址和“向米·叶·柯利佐夫查询”的话来判断,便条是1935年写的,当时奥斯特洛夫斯基住在奥列霍夫大街,这时《真理报》(3月17日)上发表了柯利佐夫的文章《勇敢》。

 奥斯特洛夫斯基焦急地等待着阿·马·高尔基对他的小说的意见。

 “今天是个好日子,”他在1934年4月1日给亚·阿·卡拉瓦耶娃的信中写道,“收到了你的信和一封通知,说高尔基日内将发表一篇文章,论述你的徒弟的小说的全部缺点。安娜同志,我将受到指责,要知道在第一次尝试中,我有不少地方都搞错了。这我承认,我有些难为情。要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巨匠,他的批评使我深为不安。”

 尤其现在,他在给芬克利什金、诺维柯夫一家,特罗菲莫夫和日格列娃写信时,谈到了等待这篇文章发表的心情。他等待这篇文章达五个月之久。遗憾的是,这篇文章一直没有露面。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直对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加工修改,这一工作一直继续到他的生命最后时刻。

 当小说第二部在《青年近卫军》莫斯科出版社问世后准备再版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单独地反复检查,重新校阅小说的第一部。

 1934年4月19日,他把这件事通知了《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编辑部秘书索娜·斯捷西娜:

 “为了再版,我在校第一部: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一切有意的粗俗之词统统删去。

 同年春天,文艺界广泛讨论阿·马·高尔基《论语言》的文章——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将这篇文章视为行动的指南。

 “我掀开我的小说的第一部,重新阅读了某些熟悉的章节——高尔基这个语言绘画大师的文章,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看到我的作品的不足之处,许多话是多余的,装腔作势的,要不吝惜地把它删掉,小说若能幸运再版,这类东西决不能再让它出现。”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争取语言的纯洁》一文中写道。这篇文章发表在1934年夏天出版的《青年近卫军》杂志上。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小说新版正文加工后,不仅富有了语言美学的特点,而且大大增添了文学色彩,再度检查了某些事件和情节的思想性。

 尼古拉了解到小说正在译成波兰文,便增添了一些描写波兰人参加共同斗争的情节。

 与此同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乌克兰出版。1934年7月,哈尔科夫《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一二两部的单行本。这本书正值庆祝乌克兰共青团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日时出版的。

 在第一次的乌克兰文版的里封上,我们读到以下字样:

 把我的书献给培育我的乌克兰共青团组织。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迅速把自己的高兴告诉在莫斯科的卡拉瓦耶娃:

 “我的新闻:7月11日,在基辅召开了乌克兰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纪念会……会议和共青团的节日度过得格外活跃,情绪高涨。乌克兰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正好赶在这个纪念日出版了乌克兰文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是两部合成一册出版的,装帧异常精美。这本书分发给出席会议的500名代表……”

 《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主编为这本书的出版耗去了不少心血,而后,出版社社长克·德·特罗菲莫夫校订了第二版,稍晚些日子又校订了这本书的乌克兰文版的第三版。

 的确,这本书在乌克兰的销路是惊人的。人们喜爱这本书,两年之内再版了三次!

 乌克兰第三版装帧更为讲究:部分印数——饰为银色封面,封面上有柯察金的浅浮雕像,浮雕像是深色的,是超级赛璐珞制成的。直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出版物,奥斯特洛夫斯基把这本书放在自己身边,只要有人来看他,他一定要把这本书拿出来给人家瞧瞧。

 应该说,1934年在乌克兰出版的这本书正文手稿是直接从作者手中获得的,几乎未加修改。就这样,书中首次出现的一些有关生命的涵义的话,后来似乎已成为这本小说的标志和全世界千百万读者的天诫。

 真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当时还没有充分修饰润色这些话。

 根据收藏的手稿可以看出,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这些格言所下的功夫。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应该这样度过它: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只为了‘我’,只为了自己的肚皮和琐碎的生活而羞愧。在临终之前能这样说,整个生命和所有力量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

 乌克兰文版中,这几行字是这样写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应该这样度过它: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卑贱和碌碌无为的过去,仅仅为了自己而羞愧。在临终之前能这样说:‘整个生命和所有力量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争取共同的事业而斗争。’”

 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这样的校订并不感到满意。1935年又恢复这段正文。从乌克兰文本删去了“仅仅为了自己”几个字;对“为共同事业而斗争”几个字,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改为这样一句话:“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35年,小说在莫斯科出版时,编辑最后完稿时,保尔的独白是这样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为小说新版不倦地加工,促使人们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文的哪一种方案被认为是典范的?这一问题并非无聊的:甚至多少年之后对这一问题还可能有争论。因此,可以清楚地和毫不暧昧地回答这一问题。

 就这样,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到1935年已经出版了六次。

 每出一版,正文都要重新校订一次。几个不同的编辑部都是这样做的。为了避免今后的分歧,奥斯特洛夫斯基决定拿出一个最后完稿的正文,准备出版普及本。为此,他和《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依·戈里娜一道重新校阅手稿。1935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以这种形式发表了普及本。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称这一版本为“第三种俄文版”,并建议小说按这个版本印刷出版。

 关于这一点,1935年5月23日,他在给米·扎·芬克利什金和茨·勃·阿别兹加乌斯的信中这样写道:“编辑戈里娜来了,我和她一起校订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全部手稿,第三版普及本能出十万册,我就心满意足了。”

 异乎寻常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部小说的莫斯科第三次印刷的首版普及本时,去掉了一系列情节。他写信给哈尔科夫的克·德·特罗菲莫夫,请求在当务之急的乌克兰文版中删去相应的地方。

 例如,不存在有“工人反对派”这个情节了。“根据我的愿望,在第三版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给特罗菲莫夫的信中写道,“删去保尔陷到工人反对派立场的情节……我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时代年青革命家的形象应该是无瑕疵的,保尔没有理由误入歧途,陷进工人反对派中去。”

 有关秋察穆老人的几个情节也删去了。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给特罗菲莫夫的信中所作的说明:

 “……在和一系列领导同志谈话以后,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我决定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中删去描写柯察金和秋察穆者人会见的几行。老人反对苏维埃的腔调太刺耳了——这儿要作一些修改或干脆删去……”

 然而,奥斯特洛夫斯基恢复了某些情节。例如,恢复了保尔从家里临行前和母亲的谈话。

 “——好妈妈,在全世界资产阶级没有被消灭之前,我保证不谈恋爱。你说,这要等很长的时间吧?不会的,妈妈,资产阶级维持不了多久了……一个为了所有人民的共和国将要矗立起来,而你们这些勤劳的、年迈的老人将被送到意大利,那是一个屹立在沿海的气候温暖宜人的国家。妈妈,在那儿没有冬天,让你们住在资产阶级的宫殿里,让自己的老骨头也好好晒晒太阳。而我们将到美国去消灭资产阶级。”

 奥斯特洛夫斯基完成正文时所整理的许多页手稿,后来由拉娅交给了苏联国立中央文学艺术档案馆。她曾明确地指出,这些手稿的大部分已用乌克兰文出版过第一版。根据作者的意愿,这些手稿尼古拉继续作了某些加工和修饰。

 和依·戈里娜结束校订书稿工作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将最后修改稿寄给了特罗菲莫夫,并补充说:“在以后的版本里,我不再作修改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这样考虑的。但是,生活提醒他的却是另一个样子。尽管下一部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工作十分紧张,他一如既往,把所有的时间集中在写柯察金的书上。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改的书,先后由《青年近卫军》莫斯科出版社1936年出版。拉娅想,这一版的正文应该认为是典范的吧。她收藏了这一个版本的书,在这本书里,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指示,她把这些改动的地方作了记载。

 这些改动的地方不太多,总共只有十一处。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此都明察秋毫,以免遗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有的文件、材料和手稿都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正文中所有修改之处分别作了记录,编写了校改之处的目录,并分送一份给出版社。

 当奥斯特洛夫斯基获悉将要再次重版时,他马上把必须变动和更改的副本寄到出版社,并要求一定要把版次号码安排到书的里封上去。他亲自办理出版登记手续。根据他的请求,建立了一个专用登记簿(按照封面的颜色,他们叫它“粉红本”)。

 收到新书后,奥斯特洛夫斯基休息时总喜欢“瞧瞧”它。

 “喏,现在把书拿给我。印数多少?多少钱一本?”

 这些问题经常被首先提出来。如果书价昂贵,便使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痛心:

 “书应该便宜一点,使人人都能买得起。”

 到1935年初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文版再版了几次,还译成了乌克兰文和波兰文。读者们纷纷给作者写信,信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然而尼古拉也在等待着反面的意见,他想听听专业评论家的批评,他明白这本书“离尽善尽美还有很大距离”,他急切地注视着报刊上对这本书的一切评论。

 开始一个时期,除《青年近卫军》杂志外,小说尚未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几家大的文学刊物和所有职业评论家都保持沉默,沉默孕育着抵制,意味着不承认这本书,或者藐视这本书。

 不久,以绥拉菲摩维支为代表的几位著名作家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保护和支持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有些评论家“名为批评,其实是对作为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勇敢形象的人的中伤”。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最后两年内,他已闻名全国。国外的读者也知道他了。两年内,这本小说再版了40多次,全俄数十个城市都出版了这本书。在日本、英国、捷克等相继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尔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版了。

 遗憾的是作者未能活到那一天。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