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陈弼臣这个名字在泰国还不见经传,而今,已是无人不知。
陈弼臣原籍是中国广东潮阳,他的父亲在曼谷一个商业机构当一名普通职员。5岁的时候,陈弼臣被送回家乡上小学,后因家贫辍学。17岁时又去了曼谷,在那里当售货员,也干过厨师和搬运工,还担任过两家公司的职员。
陈弼臣工作踏实,任劳任怨,无论干什么都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经过4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终于从一家公司的一名秘书升任为这家公司的经理。以后,他又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集资筹办了一家五金木材公司,并自任经理。
陈弼臣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懂得艰苦创业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企业,就是立住了脚,他要继续寻求发展,并不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之后他陆续又办了3家公司,专营木材、五金、食品、药物以及大米的外销业务。经营得相当不错,与亚洲各地的商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生意日渐兴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1944年,陈弼臣与泰国的10位商人筹资20万美元,创立了盘谷银行。在这以后的20年里,银行的资产保持着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一跃而成为泰国最大的银行,陈弼臣也成为泰国的第一号富翁。
陈弼臣的巨大成功,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客观环境,但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先进的经营策略,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他这人,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在严酷的商业竞争中却摸索出一些经营之道。他懂得管理,知道该怎样指挥一个企业打胜仗。
陈弼臣为人宽厚、平和,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对待客户,无论在他成功之前还是发迹以后,从没有丝毫骄横和傲慢。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和气生财”。
陈弼臣的次子陈有汉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够在逆境中进取的领导者。在分析盘谷银行20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时,他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尽力吸收优秀的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陈弼臣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深知自己在银行业务知识方面的欠缺,所以,特别重视起用人才。他不仅亲自物色和网罗一大批学有所长的能人,还建立了研究与计划部门,这个部门是他的智囊团,为他制定重大的战略方针,避免竞争中的盲目性。
每位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陈弼臣的经营哲学与众不同。他说:“开办银行是做生意,而不只是金融业务。我判断一笔生意是否可做时,只是观察这个顾客本人,他的过去和他的家庭情况。”盘谷银行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与陈弼臣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捕捉时机以及预见未来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陈有汉还说:“盘谷银行的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掌握各种机会发展国际业务……因为我们最先开始扩展国际业务,所以我们就占了便宜。”
西方金融界人士分析盘谷银行崛起的原因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支配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洋商银行忽略了海外华人的经商能力。陈弼臣则抓住了这个机会,盘谷银行发展业务就是以东南亚各地的及香港的经济活动能力为基础,扶助他们发展国际贸易和各种工商业务。盘谷银行本身的业务也后来居上,超过了许多洋商银行,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
直至陈弼臣年逾古稀,他依然精力充沛,不仅参加每周两次的董事例会,而且每天要到总行督阵,亲自处理重要事务,就主要贷款和关键问题提出意见。他身边的亲信说:“关于银行每日财务变化的情况,陈弼臣了如指掌,他甚至比许多具体操作的员工了解得更清楚。”
据美联社报道描述:“陈弼臣,貌不惊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性情中人。他所拥有的巨大财富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船王、地产王等富豪的资产不相上下。到1981年,盘谷银行的总资产已达58亿美元。”
1982年美国《时代》周刊则报道说:“盘谷银行1981年资产总额已达73亿美元。同年获利4840万美元。”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将陈弼臣列为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之一。这里面有些夸张,但作为泰国头号大亨以至亚洲最大的富翁,他是当之无愧的。
陈弼臣到底拥有多少资产?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曼谷的一位美国企业管理顾问彼得·彼东指出:现在,陈先生共有140家公司。盘谷银行在泰国共设有263家分行,在国外有15个分支机构,分别分布在吉隆坡、雅加达、大阪、新加坡、东京、纽约、洛杉矶、汉堡、伦敦和香港台北等地,共雇佣1.66万多名雇员。另外还有许多不动产没有公布。
泰国每年的出口贸易中有40%是盘谷银行资助的,此外,盘谷银行还经营泰国40%的大米贸易。
陈弼臣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海外华人,深知创业的艰难,更知道华人在国外的艰难,所以,他时刻不忘团结、帮助自己的同胞。早在创业之初,陈弼臣就经常帮助那些被外国大银行拒之门外的华裔商人,为他们解决资金和业务上的困难。有些身穿短裤、走投无路的小商人直接闯进他的办公室,陈弼臣并不因此而生气,却是满怀同情地接待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在盘谷银行初建时,陈弼臣就与亚洲各地的华人商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今他已经跃身亚洲最大的富豪之列,可每个月还抽出两个周末赶赴东南亚各大城市和香港,与他的华人老朋友们洽谈业务。
美联社记者在一篇特稿中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这四十几个华人家族在海外华人中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在东南亚的一片赤贫土地上努力奋斗,网罗大众阶级,互相帮助,如同中国古代富族互相通婚一样。他们赚取了巨大的财富,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陈弼臣的后代都出生在泰国,受的是西方的高等教育。从表面上看,他们都越来越西方化和泰国化,但他们的血管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有一颗中国心。提起祖籍,他们都以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而感到自豪。
陈弼臣不仅是一位金融界的巨子,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当泰国被日本人占领时,他就一边做生意,一边支持、参与抗日,与东南亚华人社团保持联系。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影响了下一代,他的次子陈有汉于1980年出任泰国副总理。
人们常说,创业固然艰难,守业则更难。的确是这么回事。尤其在当今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豪强并起,守业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弼臣深知这个道理,他要求他的儿子们一定要比他更强。陈有汉在大学里攻读的是银行学,毕业后曾在苏格兰银行供职。在这期间,他对欧美经济制度研究颇深,并掌握了世界金融知识。1952年,他回到泰国出任盘谷银行内部审计员,成功地解决了因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严重的流动资金问题。1979年,陈有汉升任为总裁。
在他出任泰国副总理后,总裁的位置转交给他的弟弟。这位年轻的总裁在父兄的关心和栽培下,也具有相当出色的经济才能和敏锐的商业触角,在整个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他3年之中使盘谷银行的资产增加了20亿美元。
1982年,盘谷银行从曼谷古老的中国城狭窄的小街搬到了最繁华的商业大道上,这不仅意味着盘谷银行的蒸蒸日上,也象征着陈氏家族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崛起。
陈氏企业不仅与东南亚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界各地的商业城市也都有他们的分支机构。陈弼臣是泰国金融机构涉足国外的一位先驱者,他敢于在国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50年代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海外银行,接着又在欧洲、美洲和亚洲设立分支机构,盘谷银行在这些地方不仅经营着五金、木材、食品等贸易,而且还有炼糖业和纺织业等。
目前,陈氏家族企业已经摆脱了一般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解决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1975年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正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盘谷银行作为泰国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经营着泰国近三分之一的信贷业务,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弼臣大获成功,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事业,都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仅此而已。”
(孙石夫)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