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一年一度的全球超级富豪排行榜中,总有数十位海外华人的名字。华人经商致富的名声已远远超过犹太人。而在众多华人亿万富豪中,谁执牛耳呢?当属拥有70亿资产的印届华人林绍良。他是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享有“世界第六巨富”的美称。他的财产不仅超过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而且也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雄踞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然而谁能料到,这位当今拥有亿万家业的富翁,40多年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卖花生油的小贩。他的传奇经历和戏剧性的发迹史惹人瞩目,而其成功的秘诀更令人寻味。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有祖传的水田30亩,一头水牛和一些农具。父亲为人朴实敦厚,林绍良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继承了家风,性情温和,聪慧机智,颇得父母的喜爱。
7岁那年,林绍良便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他学业进步很快,深得老师的赞赏。他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幼学琼林》、《左传》等书,对书中的忠烈侠士极为崇拜,同时也使他具备了儒家道德观念。
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许多富有进取心的年轻农民都想到外地去闯世界。他的叔父去了印尼,在林绍良11岁时,大哥林绍喜也离乡背井到了印尼。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由林绍良出任“老板”。小小年纪的他,勤勉肯干,店内外都由他独自一人料理,生意做得很灵活,不到半年,竟赚了不少钱,显示出他在经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和才华。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一时间,兵荒马乱,百业凋敝,乡下的青壮年劳力接二连三地被抓壮丁。
为逃兵役,许多福清青年变卖家产,远渡南洋去谋生。这时,抓壮丁抓得更厉害了,林绍良眼看难逃此关,也准备去南洋。恰巧村里有一印尼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尼投奔叔父。那华侨爽快地答应了。两人合计作为“父子”上路,一来可遮人耳目,二来可省一半路费。
听说儿子要出洋,父母心里都很难过。但林绍良讲得有道理:“树挪动要死,人挪动却活,干吗要把儿子困死在家中呢?”既然绍良有志,父母就由他去吧。临行前,母亲握住林绍良的手,含泪说道:“儿啊,到了异邦,待人处事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多忍让。万一跟人发生争执,一定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
怀着父母的养育之情,牢记父母的谆谆训诫,林绍良迈出家门,走向那远方的陌生土地。
1938年春天,林绍良来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他的叔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这块土地。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一招还真灵,销售额成倍地增长。叔父高兴地给他加了薪,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2年后,他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去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炼,才会有所进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打响了。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有过几年经商经验。独具慧眼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
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在异国他乡唯一依托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恰逢前些时有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把这项掩护任务交给了林绍良。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一位便是印尼的现任总统苏哈托,而当时苏哈托是这个师的上校团长。
林绍良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运送军火的想法。对于处于被围困之中的孤军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对林绍良的英勇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提供安全保护。
双方一拍即合,认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就这样,林绍良押运军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军的封锁线,如入无人之境。每次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大利的买卖——丁香生意。
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畅,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发展到上百家。这样,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万多吨,远远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极大。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
具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又有过人胆识的林绍良,根据以往贩运军火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古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再经贩运军火的通道,突破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
一天傍晚,林绍良把一批军火押送到印尼军营后,便来到苏哈托的团部。两位挚友见面后就亲热地交谈起来。林绍良把贩卖丁香的想法如实相告,并请求苏哈托团长派兵保护。苏哈托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
有了苏哈托的特殊保护,林绍良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二天他就启程前往马鲁古群岛。不久,一批丁香便安全地运达那些嗷嗷待哺的烟厂主手中。从马鲁古到古突士,林绍良频繁往来。苏哈托言而有信,每次都派兵“保驾”。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金钱流进了他的腰包。几年之间,林绍良已成了南洋颇有名气的大商人了。
印荷之战,终以印尼获得独立而告终。心怀大志的林绍良,在一连串生意上的成功后,也决心大展鸿图。古突士镇这个曾经使他发迹之地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
此时,印尼的经济面临着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首要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相机进入其它领域。
从1954年起,他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
这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二哥林绍根也都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二哥从事财政业,三兄弟互为依存,共谋发展。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年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拳脚。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同年,印尼政府又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的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林绍良还以其特有的预见力和洞察力注意到:随着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外资、合资企业的涌现,国内冷落多年的建筑业会渐渐复苏。于是,他立即投资1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年产量达100万吨。此外他还建造了另外两座水泥厂。仅仅3年时间,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万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
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又插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在林氏企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亿美元。
1974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1975年,林绍良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遇到了不久前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此君才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允诺给他17.5%的股份。事后表明,林绍良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飞速发展。该行1978年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8年努力,其总资产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不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扬名天下的“金融大王”。
由于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众多的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又涉足于国际贸易,而且一登场便一鸣惊人。在短短数年内,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香港的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
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实现了他那“企业王国”的梦想。“林氏王国”主要由两大集团构成:一个是三林经济开发公司(三林集团)。“三林”是指林绍喜、林绍良、林绍根三兄弟。三林集团控制了两个大财团,即中央亚细亚银行和华仁谊集团。前者是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林绍良本人占24%的股份。华仁谊集团则经营进出口贸易、制造业、建筑业。另一个林氏集团是由林绍良与福清同乡林文镜合资组成,两人各占30%股份。该集团以专营金融业务的第一太平投资公司和专营贸易的第一太平企业公司为主,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洲。两大集团下属192家公司,分布在印尼各个城市及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涉及到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电于、交通、种植、木材、航运、建筑、旅游、保险等70多种行业。林绍良以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于印尼,威震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林绍良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必讳言,林绍良与印度尼西亚现任总统苏哈托的深交,对他的事业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他是印度尼西亚商界中唯一可以在苏哈托的私人住所及总统府自由进出的人,而且军方还慷慨地向他提供一个全职随身保镖。林绍良在雅加达近郊的住所也长期受到官方保护。但苏哈托的帮助仅仅是林绍良成功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林绍良本身的个人奋斗,在于他善于抓住机遇,注重人才的选用和培训以及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说:“创基立业,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自己努力。”“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林绍良正是以这种信念去创造他的业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如今,年近80的林绍良已从一线退居幕后,他的三儿子林逢生担任了林氏集团的总裁。1990年,林氏集团的营业额高达80亿美元,其员工约有13.5万人。林逢生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深谙经营之道,正进一步地拟订周密谨慎的环球发展计划。林氏王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再依赖政治上的某种关系。
(齐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