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特殊家庭。他的父亲康熙帝玄烨,因早婚、早育、多后妃,生养了众多子女。
在清朝皇帝中,玄烨的后妃人数是最多的,与玄烨同葬景陵的一共55位,其中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需要说明的是,玄烨生前册封的后妃,只有皇后3人,贵妃2人,妃11人,嫔5人,贵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9人。他死后,因雍正、乾隆二朝对其妃嫔又有追封,才出现后妃品级不同的现象。
这就是说,胤祥的生母、嫡母、庶母加在一起有55位以上。一个皇子有这么多的母亲,不仅在清朝,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是屈指可数了。
何况,他的兄弟姐妹也多得惊人。玄烨12岁(周岁11岁)大婚,两年后(1667)即14岁第一个孩子出生,至65岁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玄烨前后一共生有55个子女。胤祥曾有过54个兄弟姐妹,这又是一个奇迹。
在康熙帝的众多后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并不据有显赫的位置。她出身一般,是满洲镶黄旗参领海宽的女儿。初入宫,册封妃。她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在四年零两个月内,连续生了三个孩子。这在玄烨中年以后的嫔妃中再无二例,说明她一度很受皇帝的宠幸。但是,她享寿不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去世。这时,她的儿女尚幼,胤祥14岁,皇十三女13岁,十五女9岁。估计章佳氏本人死时也还年轻。章佳氏死后,玄烨降谕礼部:“妃张雅氏(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zhěn) 悼,其谥为敏妃。”
幼年丧母,胤祥和两个妹妹只好由其他嫔妃代为抚养。据说,抚养胤祥的是德妃乌雅氏,即后来继承皇位的雍正帝胤禛的母亲。这种阴错阳差的安排,早早就把他与胤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兄弟自幼晨夕聚处,感情深笃,胤禛奉命教胤祥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也形影相依。兄弟相聚,宴集唱和,弟有所作,每就正于兄;兄扈从塞外,弟也间或有句相赠。胤禛长胤祥8岁。这种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随他们终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胤祥人生的得与失,喜与悲,荣与损,起与落,又无不以此种关系来贯穿。
在清朝皇室中,皇子皇女幼殇的比例很高,康熙帝玄烨的子女也不例外。他的55个子女内,长大成人的只有28人。55位子女的平均寿命,只有2695岁。胤祥的两个胞妹虽长大成人,也都寿命不永。他的大妹妹(皇十三女)20岁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远嫁蒙古翁牛特部博尔济吉特氏杜凌郡王仓津,三年后因难产死去,时年23岁。他的小妹妹(皇十五女)18岁时受封和硕敦恪公主,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多尔济,一年后去世,年仅19岁。这样,两个与胤祥血缘最近的亲人就过早离世了。
胤祥6岁开始在皇宫内就学读书。学习内容包括满汉文化,儒家经典,以及书法绘画。他的师傅法海,是康熙帝玄烨的舅舅佟国纲的第二子,换句话说,法海是玄烨的表弟,也即胤祥的表叔。法海是当时满洲人中不可多得的博学硕儒。他23岁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书房行走,成为玄烨身边的文学词臣。康熙三十七年(1698),玄烨选派他在懋勤殿辅导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为允)。胤祯是胤禛胞弟,胤祥与胤祯一同就学,同样反映了他与胤禛的特殊关系。这时,胤祥13岁,胤祯11岁。他们在法海门下一学就是10年,两兄弟后来才学俱佳,与法海执教有很大关系。
胤祥幼时很得父皇宠爱。13岁时,胤祥第一次离开京城,随父皇玄烨前往谒陵。此后,玄烨经常带他四出巡幸。玄烨一生先后六次南巡,在诸皇子中,随行次数最多的,就是胤祥。玄烨第三、四、五、六次南巡,他都参与其间。他还随同玄烨巡幸过京畿、陕西西安、山西五台山,或往塞外避暑围猎。这说明,他在青少年时代,曾深得父皇的宠爱。
玄烨有那么多皇子,众皇子对他犹如群星拱月,为什么却对胤祥偏爱?
第一,他自幼温文尔雅,在父亲面前显得很乖巧。《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胤祥“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大意是说,胤祥幼时与诸兄一起侍从皇父于宫廷,因年龄小、个子矮,他几乎看不见在众人簇拥下一晃而过的父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亲刚刚留下的脚印上一个劲地闻起来。这个记载或者有所夸大,但印证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死后被追谥为“贤”来看,他在为人之道上,无论是对父母、对兄长、对臣民,都很符合儒家传统推崇的典范。
第二,他经过系统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才华横溢。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玄烨一时兴起,谈起自己习练书法的体会:“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体势。
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说罢,他意犹未尽,又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随即,他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已学习书法多年,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
胤祥随从父皇巡幸各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他往往把内心感受即兴写成诗篇。他的诗清新隽永,很有意境。如《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律》: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绘绣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淳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在诗中,他刻画了农村田园诗的秀色,歌颂了父皇贤明的治理,同时流露出对百姓生计的关切。
第三,他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胤祥出生时,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依据的是《礼记·中庸》中的“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给他取名胤祥,给他的弟弟(皇十四子)取名胤祯。然而,祝福归祝福,亦如出生在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一样,胤祥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变数。
康熙帝晚年,对胤祥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变化的标志,则是册封问题。玄烨共有35子,其中15子早殇,1子出继,尚有19子。玄烨生前,曾两次册封诸皇子。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长子胤禔封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六子胤祚早卒)封为贝勒。第二次册封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祐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第一次分封时,胤祥13岁,还不够册封的资格。问题是第二次册封时,胤祥已24岁,连比他小2岁的胤祯都受到册封,他却依旧两手空空。这确实是一个反常现象。
对皇子来说,受封绝不意味只是尊号的授予,至少还有四项好处:第一,独立门户,即迁出紫禁城,住在皇父赐给的府第;第二,分出时各给钱粮银23万两(犹如安家费);第三,以六年为期,由大内支给一定官物(包括食用什物),以便向新生活的过渡;第四,为满足长久生计,按品级赐给大地产和服役人丁。胤祥没有受封,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些好处。
自幼受皇父宠爱的胤祥,为何落得这般境地?
对于这个疑问,在清朝官书中是找不到任何答案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随着迄今仍争论不休的清朝三大疑案之一——雍正帝是否夺嫡,早已被销毁得干干净净。确实,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的。雍正帝胤禛在登上皇位以后,就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了随意的曲解和剪裁。为了澄清上面提出的疑问,还要从康熙帝晚年的两次废储谈起。
清朝入关前,皇位继承实行推举制。康熙帝玄烨也是几经周折才被定为嗣君的,幼年临朝又受到辅政大臣的约制。所以他成年后,鉴于历史上的教训,决心另辟蹊径。当时他可以借鉴的,仍是汉族统治者立嫡立长的做法。
康熙十四年(1675),玄烨下诏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诏谕说“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当时只有2岁(周岁1岁)。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继承大位,精心培养,殚精竭虑。
然而,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
第一,胤礽自幼得父辈恩宠,侍臣阿谀,养成任性骄纵的作风,对父皇亦少敬意。玄烨和胤礽之间首次显露嫌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玄烨出塞远征噶尔丹时,中途得病,传信叫胤礽到行宫相见。见面时,胤礽毫无忧戚之色,对父亲的健康漠不关心,使玄烨很不高兴。
第二,玄烨生活节俭,从不妄用滥取,胤礽却奢侈贪婪,甚至依仗皇太子身份派人向地方官敲诈勒索。康熙四十六年(1707)玄烨带胤礽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在主办行宫事务中供奉简朴,又无礼仪馈赠,胤礽大怒,竟要将陈处死。
第三,玄烨待人宽和,胤礽却任意凌虐臣属,甚至连亲贵也随意挞辱。胤礽在诸皇子中地位优越,恣意妄为。当然,同辈兄弟出于忌恨,拨弄是非,也促使了胤礽与父亲关系的恶化。
从玄烨一方讲,立储受挫也有自身原因。他22岁时册封皇太子,未免操之过急。尽管为树立太子威信和培养从政能力煞费苦心,却未注意在制度上防止皇储越分,形成对皇权的干扰。比如在礼仪上,一开始就规定,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一切仪注几乎与皇帝相同。玄烨事后总结说,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他又规定,每逢庆典,大臣们朝拜皇帝后,需往东宫行礼。这些优遇,反而助长了太子的骄纵和非分之想。加上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麇(qún)集太子周围,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形成所谓“太子党”,使玄烨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最终促使玄烨决心废黜胤礽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胤礽失宠后,引舅氏索额图为靠山。索额图是开国勋臣索尼子,胤礽母亲的叔父,任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多年,康熙四十年(1701)以老乞休,但在朝中仍拥有强大势力。索额图是太子胤礽最倚信的支持者,朝廷中索额图党逐渐演变为“太子党”。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据索额图家人告发,索额图“背后怨尤,议论国事”,又发现助太子“潜谋大事”。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后死于狱中。玄烨与胤礽的矛盾日益深化。
第二件: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玄烨率领诸皇子行围塞外,皇十八子胤祄(xiè)病重,留中途调理,不久病情恶化,玄烨回銮临视,非常忧戚。胤礽对弟弟病危却无动于衷,毫无友爱之意,玄烨对他加以责备,胤礽反而大发雷霆,任意挞辱随行诸大臣侍卫。甚至每夜窥伺玄烨所居幔城,使玄烨惊惧不安。九月初四日,玄烨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随后,玄烨召诸皇子入乾清宫,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但是,胤礽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诸皇子竞争纷起,争斗更加不可遏制。
诸皇子各自结纳权臣,招纳门客,植党互斗。长子胤禔系惠妃那拉氏所生,不得立为太子,因此心忌胤礽。等胤礽被废,胤禔便党同皇八子胤禩,向玄烨奏称,相面人张明德言皇八子当大贵,并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玄烨震怒,斥他“凶顽愚昧”。皇三子胤祉乘机揭发胤禔曾用喇嘛魇术谋害胤礽。玄烨命将胤禔革爵幽禁,张明德等凌迟处死。又传谕:如有人称誉胤禩,必杀无赦。胤禩被革去贝勒,成为闲散宗室。
玄烨废胤礽时,曾说他“似有鬼物凭之者”。胤礽被魇咒事揭发后,玄烨释放胤礽,并说他病情好转,“亦自知有罪”。当时,诸皇子间储位之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连当朝的宗亲大臣也卷了进去,此情此景令玄烨感到震惊。他斟酌再三,决定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举行大典,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对其他皇子加封晋爵,以调和诸子关系。
胤礽由被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玄烨反复失措,未能稳定朝廷局势。胤礽复位不久,故态复萌,在廷臣中广植党羽。他在复立以前,曾当着父亲和兄弟的面,承认“凡事俱我不善”,并发誓不念人仇,实际上对废斥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对属下人暴虐横施,捶楚鞭笞;饮食服用,穷极奢华。种种暴戾乖张行止,比以前更加厉害。玄烨不得已,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将其再次废黜禁锢。
两次立储失败,玄烨开始慎言立皇太子事,他确定的太子标准是:“必能以朕心为心者。”但诸皇子中何人符合这个条件,却难以验证。立储问题成为玄烨晚年难以排解的心病。
以上,就是康熙两次立储的大致经过。回过头来,再说胤祥失宠原因。有关答案,只在两种私人著述中留有蛛丝马迹。
第一,雍正年间萧奭(shì)在 《永宪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胤祥“因废东宫事波及,削爵”。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前,皇九子以下的皇子因年龄小,还没有封号,所谓胤祥“削爵”,与事实不符。那么,胤祥与废太子事件有牵连,是否可靠呢?所幸这并不是孤证。
第二,乾隆年间皇八子胤禩的后嗣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玄烨)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原注:先君)、皇太子开释。”这一记载足以说明:在康熙四十七年即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的同时,曾将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一同圈禁。而在此前后,被圈禁的还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皇帝)、皇五子胤祺、皇八子胤禩。也就是说,从皇长子到皇八子,除皇六子早逝不计外,只有对立储一事漠不关心的皇七子胤祐没被圈禁。但是两个月后,康熙帝就以身体不好为由,把除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以外的诸皇子都放出了。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祥因卷入废储事件遭到囚禁,时年23岁。由于史料的缺乏,仍有若干疑点:
第一,胤禛、胤祥同被圈禁,是否说明他们在争储活动中已结为一党?有几种推测:一是他们替废太子说了话,被视为太子党受到惩处;二是康熙帝担心年长诸皇子谋变,所以把他们暂时圈禁;三是诸皇子各结党羽,彼此明争暗斗,惹恼了玄烨,干脆一同惩戒。四是胤禛、胤祥在争储活动中结为一党。另外,还有人推测,胤祥为反太子党的一员,似与胤禩有关。以上推测,均缺少史料的佐证。
第二,胤禛、胤祥同被圈禁,为何结局不同?胤禛被圈禁后不久放出,第二年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他还搭了顺风车,由贝勒晋封亲王。与胤禛同时晋封的,还有另外几位皇子,包括胤祥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但胤祥却被继续圈禁。什么原因使胤祥遭此重惩?有人推测:胤祥同胤禛结成一党,卷入了储位之争。两人被圈禁后,胤祥为了包庇胤禛,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胤禛很快获释,本人却继续被监禁。这虽然是推测,却也言之成理。其一,胤祥、胤禛自幼关系密切,在扈从父皇巡幸的过程中,胤祥常以诗词、书札寄怀,胤禛为之收藏,仅诗就有32首之多。其二,胤祥受胤禛母亲德妃长期呵护,感情非同一般。其三,知恩图报,符合胤祥一贯的为人标准。其四,正因为胤祥在关键时刻帮了胤禛一把,胤禛才会在即位伊始,把连低级爵位都没有的胤祥一下子超拔为亲王。
第三,胤祥被圈禁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对此,从清朝的官修史书到民国初年修成的《清史稿》,均无只言片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胤祥被圈禁,到六十一年(1722)正月他兀然出现在政坛中心,这中间的14年,在他的生命史上完全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是:胤禛即位后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文字,其中包括胤祥的相关记载。人们不禁会问,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年,二年……还是若干年?这又是一个难解之题。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