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清朝历史书籍

《吴三桂大传》02章 汉中战守

  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位异姓王十分器重,甚至有所偏爱。在皇太极清太宗身边长大,并受到言传身教的多尔衮这位年轻有为的真正主宰者,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汉官汉将来达到他的政治目标。他贯彻清太宗的“以汉攻汉”的政策,用他们的力量来击败明朝与农民军的反抗,完成一统的大业。他从实践中,已看到吴、孔、耿、尚和他们的部队都是一支生力军,是对付一切反清力量的四把利剑。在消灭李自成农民军和弘光政权后,全国形势又出现了反复,连京畿和邻近省份也处于动荡不定的局势之中。礼科右给事中姚文然惊呼:“北直接壤山东、河北一带,盗贼日炽,商贾不前,耕桑失时。兵到,则东剿西遁;兵撤,则勾连复起。”《清世祖实录》,卷45,10页。满洲、蒙古八旗兵善于平原旷野驰奔,大展骑射之长技。河北、山东等地处平原,很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但一进入丘陵、山区地带,则相形见绌。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乃至江南如江西、福建等省,多山丘、林壑,在这些地区作战,单靠满洲、蒙古八旗已难以奏效。尤其是西北地区“风俗强悍”,习性顽强,《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98页。勇于决斗,已使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能不起用汉军主要是“四王”的力量,把他们作为主力,配以满洲八旗,协同作战。

  为使“四王”效忠于清朝,多尔衮不惜封王之赏,频频施恩。这就是贯彻清太宗优礼汉官、“恩养”汉人的政策。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予金册金印。《清世祖实录》,卷44,36页。过了数日,又给吴三桂与孔、耿、尚“四王”颁布帽顶、服饰的规制,重新制定“仪从”的规模。

  帽顶的样式是:下座嵌东珠四颗,上座嵌东珠三颗,上下节各嵌东珠一颗。金佛,上嵌东珠五颗;后金花,上嵌东珠四颗。

  金镶玉带,每板嵌猫睛石一颗,东珠三颗。

  坐褥,冬用猞猁狲,镶以貂皮;夏用蟒缎,俱红毡,下衬一白毡。

  帽顶、腰带、坐褥所用的东珠、猫睛石、猞猁狲、貂皮、蟒缎等皆是平民及一般官吏甚至朝廷大员都不得使用的皇室专有之物,视为世间之宝,而吴三桂等“四王”准予享用,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尊贵。

  新更定的仪仗,也比原定提高了规格。具体规定是:红罗曲柄绣伞一柄、红罗销金绣伞二柄、红罗绣圆伞一柄、红罗绣圆扇二把、青罗绣孔雀圆扇二把、立爪二对、卧爪一对、骨朵一对、吾仗二对、大纛一杆、条纛二面、小旗八面、大刀二把、马六匹;各设三品长史一员、头等护卫六员、四品典仪一员、二等护卫五员、五品典仪二员、三等护卫六员、六品典仪二员。《清世祖实录》,卷14,11~12页。

  豪华的仪仗,盛大的排场,又使吴三桂身价倍增!凡出行,排列出这一套仪仗,是何等威风!不禁令人望而敬畏。

  大概吴三桂和他的部众还在赴汉中的途中,朝廷宣布了上述新规定,信使把皇帝的赏赐驰送军前,吴三桂不能不再次感受到“皇恩浩荡”,心里又增加了一分对清朝的感激之情!他果然不负多尔衮和朝廷的一番苦心与期望,以在汉中且战且守之计,迅速打开了新局面,加倍回报。

  吴三桂镇守汉中,远非锦州可比。这里不是一块平安无事的“乐土”,却是危险无时不至的险境,随时都有遭到邻近地区反清力量袭击的可能。这是三桂第二次入陕,与顺治二年冬第一次入陕有所不同。那时是同李自成的正规部队作战,兵力集中,战事都在若干个战略据点进行,一经决出胜负,便迎刃而解。这次入陕,三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重。自大同总兵姜瓖叛清,其“兵势甚盛,西连榆林、宁夏、甘肃,三总兵同时并起,全秦震动”《庭闻录》,卷2,“镇秦徇蜀”。。由于抗清武装力量分散各地,清军攻破一地,另处又反,此伏彼起,战斗反复进行。尤其是反清武装抵抗不住清军的攻击时,就奔窜他处,使清军疲于奔命,剿不胜剿。

  吴三桂入陕不久,就投入战斗。顺治六年二月,朝廷收到了他的战报。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官方记录的三桂第一份战报。这次战斗是在汉中西部今属甘肃境内的阶州(武都)展开的。明宗室自封为王的朱金釜、定远侯赵荣贵率万余人马进攻阶州,三桂与李国翰分兵前后进击,大获全胜,共歼灭七千余人,朱赤釜、赵荣贵被斩于阵中。还缴获侯印一颗、总兵印十颗以及马骡、金银等物。《清世祖实录》,卷42,18页。

  与此同时,延安营参将王永强“在榆林倡谋叛乱”,攻陷延安,领兵南下,目标直取西安。他先后攻陷榆林以南十九州县,势力达于西安东北部的蒲城。《明清史料》丙编第9本,805页。清地方官兵遭到重大损失。绥德县(陕西绥德州)巡抚王正志、靖远道(甘肃靖远)夏时芳被杀,宜君县(陕西宜君)知县贾士璋全家自缢,总兵官沈朝华、中部县(陕西黄陵)知县许襄仓皇逃窜,鄜州(陕西富县)道王希舜、延安府知府宋心、鄜州知州李芳征被俘,遭囚禁。只有榆林(陕西榆林)道孙士宁、洛川(陕西洛川)知县左射斗等人投降了农民军,并接受了任职。《清世祖实录》,卷43,4页。接着,农民军又攻陷了同官(陕西铜川附近)、定边(陕西定边)、花马池(甘肃盐池)等地。《清史稿·吴三桂传》,卷474,12837页。

  吴三桂与阿济格第一次入陕攻取榆林、延安等地十九州县又被农民军夺去,显示了农民起义军在遭到清军的严重打击后,又重新复苏,再次集结起来,迅速控制了陕北地区,并同清军展开激烈的争城夺地的斗争,其势力之盛,大有蔓延之势。

  面对抗清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吴三桂率部向他们展开了进攻。他会同李国翰、汉羌镇总兵张天福、兴安镇标游击盛嘉宝各统马步兵北上,于顺治六年三月十三日抵达咸阳。陕西巡抚黄尔性与吏部侍郎哈哈木也来到咸阳,共同商定三路进兵:一由黄龙山(陕西黄龙),一由同官县,一由澄城(陕西澄城),三路会兵于洛川与鄜州,然后共取延安。《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23页。

  当吴三桂进抵宜君时,听说王永强已南下,便回师跟踪,于二十二日疾驰至富平,又得到王永强已在蒲城东北驻营的消息,立即挥师“连夜统兵”奔蒲城。王永强已拔营西行。三桂下令追击,于二十三日赶至流曲镇以北,恰与王永强及其部众遭遇。三桂挥师进击,力挫农民军《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24页。,王永强被击杀《明清史料》丙编第9本,805页。。

  三月末,吴三桂的战报送到北京。他在战况的奏疏中写道:“大兵入秦(陕西),克复宜君、同官二县”,击败王永强,歼灭7000余人,另获驼马450余匹。《清世祖实录》,卷43,11页。

  四月,陕西巡抚黄尔性奏报:三桂部攻克蒲县(山西蒲县),斩杀王永强所设官吏,大量部众向清军投降。《清世祖实录》,卷43,12页。

  这些捷报接踵而至,最高当权者多尔衮自然感到满意。引起他们注意的是,在这些战斗中,三桂总是身先士卒,率领他们冲锋陷阵,虽说他也快40岁的人了,他的勇气和敢战精神仍不减当年。从山海关战役至这次入陕,六七年中,他屡经战阵,却很少打过败仗。朝廷给予了莫大的鼓励,称赞三桂等“忠勇智略,与将士同心击贼,擒获叛将,大获全胜,深可嘉悦”。多尔衮特别嘱咐三桂,今后遇有战斗,只须“发纵指示,不必身先士卒”《清世祖实录》,卷43,12~13页。。要他发号施令,不要亲临战阵,也不必与士卒一样冲杀。多尔衮代表朝廷发出的这一指示,只要三桂明白,朝廷对他是多么关心和爱护!

  五月,据陕西巡抚黄尔性奏报的最新战况,三桂与李国翰挥师向延安进攻。王永强部得到消息,自知不敌,放弃了延安,撤离而去。吴兵没经什么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延安。《清世祖实录》,卷44,13页。

  在恢复延安后,三桂统兵迅速攻取了延绥镇城,击败农民军余部,斩首4600余级。陕西巡抚黄尔性请求速派地方官员到任,治理地方。《清世祖实录》,卷43,12~13页。

  收到恢复延绥镇的捷报仅仅几天,已是八月初,三桂又送上新的战报:他与李国翰又率部自西安北上,在蒲城(陕西蒲城)与南下的榆林叛军相遇,杀伤相当。至中午,三桂率铁骑数百,冒矢石冲锋陷阵,榆林兵败退。克蒲城后,乘胜继续北上追击,连克宜君(陕西宜君)、安塞(陕西安塞南)、清涧(陕西清涧)诸镇,歼灭数千人《清世祖实录》,卷45,8页;参见《庭闻录》,卷2。,兵锋直指榆林。

  到了这年冬,在其他一些地区,陕西与四川交界处,两省的农民军欲会合,逼向陕西。当地驻守清兵迎战,把他们击败。《清世祖实录》,卷46,19页。在陕西西南部,邻近河南的龙驹寨(今丹凤),已被农民军占领,商雒道(指商州、雒南地区)清兵破其地,阵斩其首领雷登高。《清世祖实录》,卷46,28页。但大规模的战斗是在陕西北部、长城脚下的榆林地区展开的。由刘登楼、任一贵、谢汝德等率领,集中了大批农民军,坚守榆林。三桂率部直逼城下,猛攻数日,农民军支撑不住,溃奔榆林西协定边一带。三桂配合作战,发兵追剿,几次遭遇战都把农民军击败。他们中的一个将领叫齐进才,将首领谢汝德杀死,向清军投降;清一个将官马永爵,射死了另一个首领任一贵。三桂所属的总兵官刘芳名俘获主要首领刘登楼,当即处死。《清世祖实录》,卷46,29页。三桂占领榆林,将城中大姓尤姓、杜姓几乎全部屠杀。在清理农民军遗留的文件中,发现当地一些士大夫与姜瓖的往来书信,便按文件提供的姓名,又屠杀数十家。《庭闻录》,卷2。

  三桂自榆林地区分兵渡过黄河,直奔陕西最北部。与山西交界的两处重要城镇,一是保德、一是府谷,这两座城正好坐落在黄河南北两岸,遥相对应。三桂部与李国翰部包围了两城,边围边攻。三桂发布招抚令,黄河东岸附近的农民军都向清军投降。何保营的“伪总兵”张凤翼被杀,在保德北部,山西境内的偏关,其守关者是叛清的万炼,由于内部发生变乱,走投无路,自焚而死。《清世祖实录》,卷46,29页。

  这就是三桂到陕西一年多的战况,大都载入官方实录档案。但这些记载都极简略,远不如满洲将领出征与战斗情况记录的详细,也不如对孔、耿、尚战况记录的完整。而凡关于吴三桂战况的报道,多记为陕西总督、巡抚的奏报。只有个别地方采用三桂的报告。这很可能是官方修顺治实录时,不愿对一个已叛清的逆臣三桂的战功作更多更详细地反映。即使这些零碎的、很不完备的记录,也使我们看到,顺治六年,对于三桂来说,是他入陕最为紧张、充满艰险的一年。三桂自入陕,转战各地,南北驰逐无宁日,参加并指挥了大小无数次战斗,又给农民军余部和其他抗清势力以重创,基本肃清了各种抗清势力在陕西的活动。在山西那边,多尔衮曾两度亲征大同叛军,招降不成,便以武力解决,原明朝大同总兵降清的姜瓖授首,大同投降。《清世祖实录》,卷46,2页。陕西的回族起义也被“平西大将军”吞齐所率清军给镇压下去了。(蒋氏)《东华录》,卷6,101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其他各处农民军余部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因此分散了自己的力量,经不住清军集中兵力的攻击,结果都失败了。

  在陕西的抗清势力中,不全是农民军的余部,其中有的是故明宗室起兵反清;有的是故明遗臣士大夫不愿归服清朝而组织当地民众抗清;有的原为明将吏,降清后复叛;有的原为农民军将官,先降明,再降清,复举兵叛清;也有的原为明官,先降农民军,及至农民军失败,又转向清朝,为时不久,又趁机为乱。如姜瓖就是一个典型。所有这些抗清活动,给清朝一定的打击,逼使清朝改变某些压迫政策,但从根本上说,已失去了意义,尤其是某些人反复无常,完全以一己利益之得失为转移,既无气节可言,也无积极意义可赞许。一次次的战斗,反反复复的用兵,已使陕西和其他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平民百姓无谓流血牺牲,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只不过成了某些政治集团获取个人私利的牺牲品。至于一些人趁混乱,拉起旗号,打家劫舍,为害更大。因此,吴三桂在陕西的军事活动,虽说屠杀了不少叛军,使他们遭到重大牺牲,但从大局来考虑,也是势所必然。

  到顺治七年(1650年),陕西的战事迅速减少,这反映在清官方档案《实录》的记载也很少见。这一年,只有两次记录了三桂的军事活动。一次是在五月,据三桂报告,保德州(山西保德)的兵民,以崔耀为首,活捉所谓“定国公”牛化麟,并把他处死,然后开城投降。三桂将其中接受官职的217人都处死。《清世祖实录》,卷49,7页。三桂于去年冬已开始围城,直至此时才得保德州,算起来,围攻此城已达半年以上。恢复府谷县(陕西府谷)就更晚了,迟至十一月初才见报道,这就是他的第二次军事活动记录。据此推算,其收复时间约在九月、十月间。从三桂的报告来看,清兵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发动猛攻,才攻下府谷县,以“经略”高友才为首的将官300余人都被处死,全歼兵士1000余人,活捉投降叛军的原榆林道孙士宁、副将贾梧、游击季鼎。三桂执生杀大权,对此类反复无常的人决不宽容,当即下令就地处决。对先降的人则不杀,保留原职。“总兵”郝自法已受三桂招降,得到宽大处理。《清世祖实录》,卷51,5页。次年即顺治八年正月,三桂与李国翰率部离开府谷,返汉中。《明清史料》丙编第9本,862页。

  驻陕西的封疆大吏,几乎都是汉官汉将,从巡按到巡抚,到总督;从总兵官到驻防军的统帅,无不由勇冠三军的骁将担任。如陕西巡按卢传、巡抚黄尔性、陕西宁夏总兵刘芳名、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再加上镇守汉中的平西王吴三桂和他的辽兵,以及“平西将军”李国翰,都是能谋能战的人物。他们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终于把难以对付的陕甘地区的抗清力量镇压下去。到顺治八年底,陕西“一切巨寇俱已歼灭殆尽”《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98页。。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驻陕十年,“破灭群盗,降其胁从”,前后共达176000余人。《清史稿·孟乔芳传》,卷237,9479页。而三桂到陕西近两年,剿抚也达四五万人。只有偏远的山区,还藏有小股武装,“不时出没,劫掠乡村”,已构不成大患。《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98页。陕西的局势恢复正常,得以安定下来。

  这时,朝廷发生重大变化,操皇帝实权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于内蒙古喀喇城。《清世祖实录》,卷51,10页。自入关七年来,他选将命官,四出讨伐,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的弘光、隆武两政权,遂成一统之业。他去世前夕,全国形势日趋稳定。他重用吴三桂等四王及续顺公,为实现他的政治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他个人的声望、地位已达巅峰。清朝的事业也是百废待兴,有赖他继续发挥指导作用。他的突然去世,自然给尚未成年的顺治帝带来很大的悲痛;赖其提携的三桂,不能不对前程有些考虑。不过,三桂估计不会因多尔衮的死对他们的地位有何影响。可是,当朝廷内外正悼念多尔衮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变:多尔衮被人告犯有种种“逆谋”之罪,顺治翻然改变态度,将其“所得封典,悉行追夺”,他的罪状布告天下,通国皆知。《清世祖实录》,卷53,21~24页。这是顺治八年二月的事,距多尔衮死还不到两个月!接着,凡与多尔衮同属一伙、为其重用的重臣、亲信,如大学士刚林、祁光格等被判死刑,他们的家属,凡任职的,随之而丢官。还涉连一批人被革职、免职、受罚,连忠心耿耿的范文程也未能幸免,好在犯过尚轻,给予革职留任、以观后效的处分。《清世祖实录》,卷54,21~25页。

  政治角逐场上,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化,三桂的心情是不会那么平静的。因为他跟多尔衮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他降清时,首先就跟此人谈判定盟。以后,在他的提携下,三桂青云直上。如果说,多尔衮的死,没有给他带来惊动的话,那么,朝廷处置死后的多尔衮一事,已使他不能安坐于席了。他当然有理由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

  四月间,三桂突然写了一份奏报,驰送北京,要求“入觐”,朝见皇帝。除了诉说自己眷念皇帝的心情,表达要见皇帝的愿望,在思想深一层,还是想观察朝廷的动向,如多尔衮事,牵连自己,也有应对辩驳的机会。他从觐见中体察皇帝的态度,也就可以断定朝廷对自己的基本看法。顺治接到奏请,以陕西战事已息,便慨然批准三桂进京。《清世祖实录》,卷56,17页。

  八月初,三桂抵京,礼部安排了觐见的时间。十日,已亲政的顺治帝至中和殿,接见三桂,少不了一番慰劳的话。然后,赐宴款待。《清世祖实录》,卷59,5页。作为一个前任大臣或将官,不仅能准许觐见,还赐宴,这是一般大臣所不易获得的殊荣,三桂感到莫大满足。皇帝的这一举动,使三桂心中的疑团顿时冰释。多尔衮被举发,并没有牵连到他,朝廷一如既往给予信任,他对此不禁十分欣慰。

  顺治皇帝对三桂的信任和器重,通过赐给金册金印再次表现出来。九月八日,顺治重封三桂为平西王,颁发的册文,其前半部是抄录顺治元年十月十三日册文内容,接着是概述他封平西王后到现在的功绩,这些都是他出镇汉中两年多的功绩记录:

  ……后领兵在陕西阶州地方,诛伪秦王朱金釜、伪定远侯赵荣贵,并贼七千有余;获伪定远侯印一颗、伪总兵印十颗;遣官兵至碧鱼口,斩贼兵三百余名,擒戮伪总兵王应选;在富平县、延安府等州县,美园等处地方,斩伪经略王永强、高友才、伪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郭玉麟等官五百四十名,并贼二万六百有余,获伪定国将军印一颗、伪官印十一颗,攻克山、陕二省五十八城。遣官兵在同官县、临县等处地方,斩伪经略平四、伪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二十六名、并贼兵五千五百有余,获伪印六颗;在延安府、府谷县招降伪总兵官二名、伪道一名、伪副将一名,并兵六百名。

  今特授金册金印,仍封为平西王。王其善励忠勤,屏藩王室。钦哉无。《清世祖实录》,卷60,6~7页。参见《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796页。

  金册内历数三桂镇汉中的功绩,可看做是对他三年来的一个总结。但金册文内,对吴三桂随阿济格第一次入陕的功绩只字不提,这是因为阿济格犯了军律,遭到谴责,所以,朝廷回避提及此次入陕之战果。根据金册所记录的数字,他在陕西已歼灭抗清力量五万余人,为稳定清朝在陕西的统治和大业的统一,做出了新的贡献。朝廷是满意的。尽管多尔衮死后失势,丝毫没有影响和动摇三桂的地位。相反,在顺治亲政伊始,就给他颁发金册金印,这既表示对以前赐封的承认,又等于是重新赐封,来显示新当权的世祖的权威。不言而喻,此举对三桂也是个安抚和鼓励。

  事实表明,三桂在汉中三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他又赢得了顺治和朝廷诸臣的欢心,这使他在前程似锦的道路上继续朝前迅跑!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乡村小说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