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从清朝政府手里勒索到一系列的“条约权利”,中国开放了几千里长的新海岸,按照他们指定的地点在东南沿海最适中的地段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海关进出口税的征收标准大致确定为值百抽五,以后税率的变动还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在中国的外国人自此不受中国法律的拘束,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还保证一国从中国取得的新特权,其他国家也可以一体均沾,这些和其他一些特权的取得,使他们的侵略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在清朝政府方面,经受了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以后,从北京当局到五口地方官吏,虽然对侵略者还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力图避免中外关系的破裂。在南京条约订立后的十多年间,除了广州人民反对外国人入城的斗争之外,中外关系大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英国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侵略者。
一八四三——一八四四年间,清政府在广州之外,陆续开放了四个新的通商口岸(广州按照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于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重新开放),开放的先后次序是:厦门(一八四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宁波(一八四四年一月一日)和福州(同年七月三日)。
这些口岸的开放以及一些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入的其他各项规定,唤起了外国特别是英国资本家广销商品的极大希望。南京条约的英方签字代表璞鼎查在条约订立后曾向英国人表示:南京条约给英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即使开动兰开厦(Lancashire)的全部纺织工厂,也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要①。外国侵略者满以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他们大量的工业品几乎可以没有限制地在地大人多的中国得到广泛销售的机会。因此在南京条约订立后的头几年内,不但英国资本家运来大量的纺织品,美国也对中国输出了更多的布匹。
五口开放后外国商品所遇到的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经济自给体。家庭手工业中手工纺纱业与手工织布业占主要地位。当时的情况是外国商品的输入,一方面加速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加速摧毁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加速破坏家庭手工业的根柢手工纺纱业与手工织布业,使机制纺织品的输入量能够继续不断地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经济对资本主义商品输入继续进行着极其顽强的抵抗,说明机制纺织品的销售量自有一定的限度,短期内是不容易超过这个限度的。后一种情况规定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必然进行得极其缓慢。可是当时多数英国资本家对这点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当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时,便引起了深刻的失望;但一部分熟悉中国情况的英国香港殖民政府官吏,对于英国纺织品摧毁中国手工纺织业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却是看得相当透彻的。一八五二年香港总督府秘书米契尔(W.H.Mitchell)说:如果考虑到一八四三年中国开放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纺织业国家这样一个事实,那末英国纺织品在中国的任何进展必然非常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中国每消费英国白棉布四十码,必然正好是英国白棉布代替了同样数量的中国土制布①。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里,曾经指出英国纺织品摧毁印度手工纺织业的过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②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是有启发性的。中国与印度有很多共同点。中国与印度同是东方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手工纺织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的手工纺织品都曾经行销全世界而取得盛名。不同的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彻底打碎印度手织机和印度手纺车的过程是在英国的政治统治势力直接配合下进行的;中国的情况却不是那样,在鸦片战争前它是独立的封建国家,在鸦片战争后才一步一步地成为半殖民地。但是尽管如此,外国摧毁中国手工纺织业的过程,也确实经过了三个相同的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在鸦片战争以前已经开始了。
英美机制纺织品摧毁中国纺织业的第一步,就是把中国手工纺织品驱逐出欧美纺织品市场。
大家知道,中国的手工业是举世闻名的。在鸦片战争前,手工棉纺织业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普遍全国的农村副业。到十九世纪初年中国还是一个输出棉织品的主要国家。在美国新式纺织工业还没有建成,英国纺织工业还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中国手工纺织的土布曾以结实耐用而行销欧美市场,受到普遍的欢迎。这种被称为南京布的中国土布,在一八二○年以前,每年大量地从广州出口。例如一八○九年美商从中国运出土布有三百七十六万多匹,一八一九年有三百一十三万多匹①。一八一○年美船“珍珠”号(“Pearl”)从广州采购共值二十六万余美元的中国出口货物中,各式土布占了十五万二千多美元,占全部货值的二分之一以上②。美商从中国买来的土布,一部分在本国销售,一部分转运到南美洲、澳洲及其他地方出卖。当时除美国商人贩运中国土布外,英国东印度公司和一部分散商,也从广州运土布出口。由于英国纺织业发达,英商从中国输出的土布,在数量上要比美国少些。英国散商从一八一七年到一八二七年间,每年自中国出口的土布,多则八十多万匹,少则二十多万匹,经常则为四、五十万匹。东印度公司在一八二○年以前,每年输出量也都在二十万匹以上③。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随着美国东北部麻色诸塞州纺织中心的逐步建立以及英国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土布出口的数量就急遽减退。一八二三年以后,美商每年从中国输出的土布,从来没有达到一百万匹。一八三二年甚至跌到六万七千五百匹。东印度公司在一八二三年以后,每年只采购几千匹①。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土布在国外市场上受到愈来愈大的排挤,英美机制纺织品完成了摧毁中国手工纺织业的第一步。
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市场赶走中国土布同时,英国愈来愈多地对中国输入棉纱。东印度公司一八二○年运到中国的棉纱共五千零四十磅,一八三一年激增到九十五万五千磅,到一八四三年输入数量达到六百二十一万磅。先后二十多年,棉纱输入量增加到一千二百倍②。棉纱输入的激增,在个别地区早于三十年代初即已显示出它对当地手纺业的破坏作用。一八三一年广州附近的三个村庄曾发生“非常严重的骚动”,原因是洋纱的输入严重地剥夺当地织工妻女们的生计,而她们向来是依靠纺纱绩线过活的。织工们表示拒用进口棉纱织布,并且宣布要烧毁任何进入他们村庄的进口棉纱③。广州织工们这一类挣扎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大作用的。但这一行动表明:中国开放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在三十年代初就已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商品的猛烈侵袭。
如前所述,中国曾是一个输出棉织品的重要国家,但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情况便逐渐颠倒过来。二十年代英国输入中国的工业品中,毛织品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棉制品的数量微不足道。从一八三四年起的五年内,棉制品占全部工业品进口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二,一八四○年以后几乎达到三分之二①,一八五三年且达到百分之八十一②。一八三○年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散商输入白棉布六十万码,到一八三五年已超过一千万码,而一八四五年竟增至一亿一千二百万码③。十五、六年中,英国白棉布的输入量增加了近二百倍。
美国是对中国输出棉布最多的第二个重要国家。美国从二十年代起,不但向中国采购的土布数量越来越少,而且从三十年代开始,它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输出棉布。到四十年代,英国人承认美国的粗棉布在中国市场居于绝对的优势,成为英国粗棉布的劲敌。美国对华输出的工业品中,棉制品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几乎占了它全部输华工业品的十分之九。中国市场容纳了美国出口棉花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成了美国棉布最重要的国外市场,这一点从下表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来(单位千美元)④。
美国输华棉织品总值
美国输华商品总值
美国出口棉织品总值
占美国输华商品总值百分比
占美国输出棉织品总值百分比
1850年
1,203
1,486
3,774
81%
32%
1851年
1,894
2,156
5,572
88%
34%
1852年
2,202
2,480
6,139
89%
36%
1853年
2,801
3,213
6,926
87%
40%
这一时期英美棉织品的输入,就整个中国来说,由于幅员广大和农村普遍以棉纺织为副业,它对中国手工纺织业的破坏作用,还不能说是严重的,但对个别地区特别是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说来,它所产生的影响已非常惊人。一八四五年福州将军兼管闽海关敬■关于变通收税章程的奏报,陈述从一八四三年十一月英领事到厦门开市后的一年半中,外国棉布对厦门附近地区土布出口的打击以及对江浙棉布运销福建的阻碍,有力地说明了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初步袭击对这些地区自然经济最初的破坏作用。下面所引的是原折的一部分。
九月间(一八四三年十一月)英夷派令领事来厦开市,其运至销售者,大半皆呢、羽、棉、布等物。……向来在厦商人将本省漳州府属及同安县之棉、布等物,由海道运至宁波、乍浦、上海、天津、锦州、盖平及台湾鹿港一带销售,复在宁波等处贩买江浙之棉布以及各种货物至厦门售卖,其各省商船之来厦者,亦如此辗转行运。……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实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上面所说的一八四五年洋布对闽南、江、浙土布的影响,绝不是个别的。大家知道,江苏松江的棉纺织手工业,从元初(十三世纪)就很闻名,“松(江)太(仓)所产,为天下甲”,而上海的棉布又“甲于松太”②。上海棉布在明代就销行“秦、晋、京、边”、“湖广、江西、两广诸路”①,有很大的内销市场。上海开市后,英国棉布倾销使当地土布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八四六年有人记载松江、太仓的纺织手工业的情况说:“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商贾不行,生计路绌。”②又说:“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③上海开市不到三年,以纺织为业的手工业者,已经无纱可纺。廉价的机制洋布夺去了松太土布大半的内销市场。台湾的情况也是如此。台湾“地不产棉,故无纺绩,尺缕寸帛,皆自外来”。五口开放以前,台湾所消费的棉布,完全仰仗大陆沿海省区供给,泉州的白布,福州的绿布,宁波的紫花布,盛销于台湾各地。五口开放后情形完全不同。一位台湾史的作者指出:“海通以来,洋布大消,呢羽之类,其来无穷,而花布尤盛,色样翻新,妇女多喜用之。”④大陆上出产的各式土布,只有在乡间还能找到销路。台湾土布市场的日益缩小,一方面造成福建、江、浙手工纺织业者大批破产,另一方面使台湾与大陆历史地形成的商品交换的锁链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强烈破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商品的售卖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事情,可是开始并没有对生产方式本身显著起侵袭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的世界贸易对中国,印度,阿剌伯等民族最初发生的影响,就是如此。但是以后,在它已经扎根的地方,它就会把一切建立在生产者本人劳动基础上,或只把多余产品当作商品出卖的商品生产形态尽行破坏。”①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英美机器棉制品已将中国土布逐出了欧美市场。战后十多年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合法贸易,就最主要的棉纺织品而论,已经开始驱逐旧的生产方法,破坏手纺车和手织机,开始摧毁纺织手工业,结束了旧时的和平的稳定的状态。虽然这个长期破坏过程这时还不过是开始,但它必然要扩大其影响,并将这个影响最后普遍到全中国
①A.J.Sargent:Anglo-ChineseCommerceandDiplomacy.页106。
①CorrespondenceRelatingtotheEarlofElgin'sSpecialMissionstoChinaandJapan,1857—1859.页24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卷九,页146—147。
①C.Gutzlaff:ASketchofChineseHistory.卷二,附录5。
②S.L.Morrison:TheMaritinmeHistoryofMassachusetts.页71。
③Gutzlaff:前书,卷二,附录3,2。
①Gutzlaff:前书,卷二,附录5,2。
②ReportfromSelectCommitteeonCommercialRelationswithChina,1847.页145。
③P.Auber:China,AnOutlineofitsGovernment,LawsandPolicy.页64。
①Sargent:前书,页51,126。
②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页62。
③ReportfromSelectCommitteeonCommercialRelationswithChina,1847.页145。
④Shü-lunPan(潘序伦):TheTradeoftheUnitedStateswithChina.页206。
①《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钞本),册七上,页1728—1729: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敬■奏。
②包世臣:《齐民四术》,卷五:《上海县新建黄婆专祠碑文》。
①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五。见《上海掌故丛书》。
②包世臣:前书,卷二:《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
③包世臣:前书,卷二:《答族子孟开书》。
④连横:《台湾通史》,页411。
①马克思:《资本论》,卷二,页13。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