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节 驰骋辽西大地 | 清太宗全传 | 清朝帝王
看小说
清朝历史书籍

《清太宗全传》2.3节 驰骋辽西大地

  一、广宁城外的鏖战

  后金攻占辽沈之后,旌旗向辽西,乘胜前进,广宁首当其冲。从进攻广宁开始,皇太极又在努尔哈赤率领下,驰骋辽西大地。

  广宁,即今辽宁省北镇县城。它背靠著名的医巫闾山,南临大海,西界锦州,直通山海关,东隔辽河与辽阳遥相对峙。有明一代,广宁一直是辽东地区仅次于辽阳的第二大城。

  辽阳被后金攻夺,广宁越显得重要。它成了明在关外的前哨阵地,设重兵驻广宁,作为固守辽西和收复辽东的大本营。努尔哈赤得到河东广大的地区以后,为欢庆胜利,在新的都城辽阳升殿大宴群臣。总兵以下,备御以上各级将帅,左右分班列坐,用金罇美酒犒赏他们的汗马功劳。就在这个时候,明熹宗也在为刚刚复职的经略辽东熊廷弼赐宴饯行。熊廷弼极重视广宁,他此行就是要以广宁为重点,部署辽西的全盘防务。

  由于辽沈丧失,明朝为防止局势继续恶化,决心采取几项重大有力措施。其中首要的是起用旧经略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催他前往辽东任事。明熹宗为熊廷弼以前所受冤案平反,说他过去在辽东一年“威慑夷虏,力保危城”,因受流言蜚语的煽惑,不分青红皂白令他回籍,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劝他不忘皇祖重用之恩,看在君臣大义分上,为消除边患,筹划安攘。一个备受压抑的爱国将领,得此一展抱负之机,便欣然愿往《明熹宗实录》,卷3,27页。。在熊廷弼赴任前,薛国用一度为辽东经略。王化贞为巡抚,驻广宁。其次是继续抽调兵马援辽。被抽调的有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保等镇兵丁。以原任山海关总兵刘渠为援辽总兵官。刑部尚书黄克缵建议利用佛郎机大炮,募人操练演习,并收集辽东遗兵,据他说从辽阳逃回的兵士还有四五万人。再次是发银上百万两于广宁,抚赏西北蒙古,把他们作为牵制后金的一股势力。另命经历徐天鼎等解银二十四万五千两赴广宁。当时集中在广宁的明兵约有十三万。但是,在部署战守的问题上,经略熊廷弼与巡抚王化贞两人主张不同,分歧很大。

  熊廷弼的主张即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就是在广宁集中马步大军,制服后金主力;天津、登莱各置水军,乘虚进入后金南卫地区;登莱设巡抚如天津,经略驻山海关节制三方《明熹宗实录》,卷6,1页。。王化贞主张部署诸将沿三岔河设营,并依靠辽东当地反对后金的人和西北蒙古的援助,甚至要借用降将李永芳为内应,“欲以不战取全胜”《明史》,卷259,“王化贞传”。。熊廷弼不同意王化贞的一套主张,认为沿河各堡可以派兵巡逻,大军不应分散到沿河各堡,如那样布置,就是自弱之计。他要求调集二十万兵马和相应的武器、粮草,加强防守。他的战略着眼于一个“守”字。王化贞则一切与熊廷弼相反。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经抚不和”。在这边防多事之秋,明朝又遇上了阉党魏忠贤专政,王化贞是个阉党分子,内阁和兵部都为阉党和投靠他们的人把持。这些人为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急想借安定边境的功劳增加荣誉。他们求战心切,急功近利,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支持王化贞。熊廷弼的主张无法贯彻。广宁兵十三万,熊廷弼关上无一卒,徒有经略虚名。王化贞有恃无恐,绝口不谈防守事,空喊:“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明史》,卷259,“王化贞传”。。

  在明朝主将议战议守无定策,兵士怯敌,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严重时刻,后金开始了攻取广宁的进军。经过认真休整和准备,留下少部分兵将守辽阳,主力大军由努尔哈赤亲自统率,皇太极等贝勒、大臣协助,于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出发。经鞍山等地,第二天夜宿牛庄。辽河西岸,明朝在西兴堡、西平堡和镇武堡均驻兵,他们是防守广宁的前哨。二十日清晨,后金军拔营,几个小时以后到了辽河,明朝的防河兵见势不妙,急忙逃走。后金前哨健卒猛追至二十里外到西平堡。后金进攻广宁的战斗,最激烈的不在攻广宁城,而在攻西平、镇武二堡和皇太极打义州。

  西平堡战斗是辽西辟为战场的第一次激烈大战。整个经过,动人心弦。后金兵将渡辽河时,总兵刘渠驻屯镇武堡,听到飞报告急,巡抚王化贞自以为后金不敢来攻,还要加以引诱,想他们来后给以大创。后金果真进攻上来,王化贞却不敢出战。后金军包围了西平堡。守将罗一贯坚守一昼夜,屡攻不下,后金军被炮击伤很多。解围,又去攻镇武堡。熊廷弼以令箭督王化贞出战,刺激他说:平常时说的那些大话都哪里去了?王化贞只好命令刘渠带领所有军队倾巢而出,以孙德功为先锋,准备作抵抗。孙德功是王化贞的心腹,后金兵逼近时,他把兵分左右两翼,推刘渠先上阵,在平阳桥刚一交锋,孙德功领头逃跑,还大喊:“败了!败了!”刘渠见身后领兵的大帅逃走了,自己也支持不住,兵遂大溃。他本人马蹶被杀。李永芳再来攻西平堡,派人持旗招降,呼唤:“守城的罗将军,你是好男子汉,快来投降,保证你和我一样荣华富贵!”罗一贯也举起一面旗帜,向李永芳招降:“大明朝有什么亏待你的,你竟当了叛徒?难道你不知道我罗一贯是忠臣义士吗?”李永芳认定招降无效,从四面加紧进攻,三进三退,城中火药用尽,救兵不来,后金军终于攻到城里,罗一贯自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熊王功罪”,又罗一贯,也有的写作“罗一贵”。。这是努尔哈赤领兵进到辽西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明朝总兵官刘渠、祁秉忠及副将参游等官全军覆没,只有李秉诚、鲍承先、祖大寿、罗万言等得以逃脱。

  广宁城不战而下,是明朝和后金交战以来的一个奇耻大辱。西平堡、镇武堡的将上抛头颅、洒热血,兵溃城陷,所有这些都没有惊动巡抚王化贞的安宁。他的心腹孙德功逃到了广宁,到处向军民宣扬快投降吧,早点剃发吧!还命令他的党徒封锁府库,等待后金军来接收。经孙德功这样叫嚷,广宁城里哄然大乱,夺门抢路,争着向外逃。王化贞像平日一样,早起后慢腾腾地正要看文书,手下的参将江朝栋排门闯入卧室,王化贞被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到来吓了一跳,对他大加呵斥。江朝栋忙喊:“大事不好,快走!”王化贞两腿哆嗦,不知怎么办。急忙收拾行装,用两只骆驼驮着,他自己骑上江朝栋的马逃走。到了大门口,乱兵把他叫住,要将他捆起来,亏有江朝栋从后边窜上来,拿刀就砍,把王化贞救出。

  王化贞弃城而逃,蒙古各部乘机杀掠,逃军和他们联合起来,最遭殃的是难民,他们真正能逃得走的不到十分之一,老幼被遗弃在路上,备受蹂躏践踏,死者到处可见。王化贞领着少数随从逃到闾阳驿,碰上熊廷弼自右屯来,王化贞当着熊廷弼的面大哭。熊廷弼冷笑问他:“你过去说用六万军队一举荡平辽阳,现在怎么样?”王化贞羞愧难言,无话可答。他向熊廷弼提出固守宁前,熊廷弼说:“全晚了,当初你不受骗急着求战,不撤广宁兵到镇武,也许不会有今天。现在正是土崩瓦解的时候,谁也不肯给你防守,惟有保护百万生灵撤入山海关,不把他们当炮灰就算满足了。”他们整顿秩序,把力量用在解决混乱上,安排难民入关。辽东巡按御史方震儒住在广宁,还没有起床,听说王化贞已逃走,也迫不及待一个人骑马跑了。监军牛维曜、邢慎言等也随他逃跑,分巡道高邦佐走到杏山驿自缢死《明史》,卷259,“熊廷弼传”、“王化贞传”。。

  后金军趾高气扬进广宁城。事先明朝降将孙德功、郎绍贞、陆国志、黄进等把守城门,派七人请降,后金国汗努尔哈赤都赏给银两和信牌。二十三日大军进入广宁城内。有从后金逃到明朝作了千总的石天柱和秀才郭肇二人来降,还说:“我们已经把城门关好了。”努尔哈赤高兴地把自己乘的鞍马和一杆旗赏给了他们。大军走到离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各家焚香结彩,官生居民人等拿着旗、伞,抬着轿,吹喇叭,走出一里外迎接努尔哈赤。他们排着队向这位后金国汗跪下叩头。努尔哈赤接见了他们,随后下马。八旗诸贝勒、大臣先入城,分完了住房。努尔哈赤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城,在巡抚衙门住下。

  广宁周围的明朝城堡守将孤立无援,纷纷投降后金。他们当中有潜逃入山的游击罗万言、平洋桥守堡闵云龙、西兴堡备御朱世勋、锦州中军陈尚智、铁场守堡俞鸿渐、大凌河游击何世延、锦安守堡郑登、右屯卫备御黄宗鲁、团山守堡崔尽忠、镇宁守堡李诗、镇远守堡徐镇静、镇安守堡郑维翰、镇静堡参将刘世勋、守堡臧国祚、镇边守堡周元勋、大清堡游击阎印、大康堡王国泰、镇武堡都司金励、刘式章、李维龙、王有功等共四十余城各官及其所属人民。努尔哈赤在广宁城内休息十天,让后金的八旗兵丁分得大量无主的金银绸缎等财物。然后向山海关方向继续前进。这时熊廷弼领着明朝人马撤退过程中,把沿路村屯焚烧一空,后金军路经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所见满目荒凉,人烟断绝。大军进至中左所,返回锦州《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1页。。

  为了招抚流亡,后金统治者下令让河东逃到河西的人民返回自己的家乡。还鼓励广宁的人到河东去认亲戚,千方百计让更多的人口到后金统治巩固的地区安家立业《满文老档》,太祖卷34,501页。。向那些对明朝抱幻想的人说,你们往关内跑,岂不知从关内来的援兵都被我们打败了,你们还靠什么?即使逃到了山海关,谁给你们田地、房屋?忍痛离别自己的妻儿老小,不如投降来了更好。

  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皇太极实行了软硬两手。由于明朝保持名义上对全国的统治,后金进入辽沈时间尚短,在一系列征服战争中又严重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加上亘古以来的民族隔阂,在招抚人口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广宁城西的义州,地处要冲,努尔哈赤命令皇太极同兄代善领兵到义州,迁移那里的人民,而城里的军民却关上城门,把他们拒之门外,反对迁移。这些人提出有两万蒙古兵在他们境内,要把这些蒙古兵都杀了,他们再降服。皇太极同代善见和平解决不成,就决定武力进攻。他们发兵攻打义州城,经过八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攻破义州城,进到城里,杀死明兵三千,然后胜利返抵广宁《满文老档》,太祖卷35,519页。。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等进占广宁和攻下义州,对后金的巩固和发展有重大意义。从此他们突破了辽河防线,打开了争夺辽西的新局面。广宁城本身是辽西重镇,西与明朝,北与蒙古,都能直接联系上,占领了广宁,就为后金巩固辽东,征服蒙古和进攻明朝内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占领广宁所得大批人口、牲畜和金银布疋等财物,充实了后金的实力。特别是广宁未占领前,辽河以东的很多人往辽西逃跑,到那里等待有朝一日,明朝收复辽东,重返家园。广宁一被占领,这些流亡的难民也就丢掉了幻想,面对现实,或就地安置或返回原地,都使后金减少了阻力,巩固了统治。

  明朝失掉广宁,在他们那方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有广宁在,至少还可以表示辽东尚存。而失掉广宁,实际就是丧失整个辽东。战后曾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一针见血地指出:“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明熹宗实录》,卷15,19页。的确,广宁失守以后,明朝丢了整个辽东,再也谈不到对辽东的统治了。

  广宁的惨败,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都有责任,但是二人罪过性质和轻重程度不完全一样。明朝逮捕了王化贞,熊廷弼革职回家听候处理。为追究熊、王罪责,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熊廷弼刚刚出任经略时,抱着以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为榜样的理想,打算为安定明朝的边境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与巡抚王化贞及其支持者存在尖锐的矛盾,他受这些人的制约,一切建议得不到实行,加上他谩骂朝贵,树敌太多,广宁失守以后正是阉党猖獗之时,他们要严厉处罚熊廷弼,还要借此机会沉重打击倾向振兴明朝的进步势力。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审理熊王一案。熊廷弼理直气壮为自己辩护说:“我从普通百姓,再当经略,原定驻扎山海,没有驻扎广宁之说,广宁失守,罪在化贞。”王化贞跪着大哭说:“怎么下场我是知道的!”说着,从袖里拿出一封信,王纪等立即用好话安慰他。熊廷弼自请下诏狱。王纪等为熊王定案,结论是:“宜用重典,以儆将来。”天启五年(1625年),又给熊廷弼罗织了侵盗军资、贿赂内廷,“阴谋叵测”等罪名,决定以大辟处死他。那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天亮时分,山东司主事张时雍接到“驾帖”,认为一定是要斩熊廷弼,命令狱官找个借口,让他出来。熊廷弼已有所察觉,从容不迫地洗脸漱口,整理好衣服走出去,提出“我是朝廷大臣,一定要拜见圣旨,不能草草了事。”走到大庭之上要说话。张时雍阻止他:“芝冈(熊的号)失陷封疆,罪应一死,还有什么可说?”熊廷弼嘿然作罢。张时雍看他胸前挂着一个小袋,问他:“什么东西?”回答:“这是谢恩的奏疏。”张时雍说:“你没有读过《李斯传》吗?囚犯怎么能上书!”熊廷弼气得瞪大眼睛盯着他说:“这是赵高说的话。”张时雍无言可答。把熊廷弼推出去,斩于西市,“传首九边,尸弃荒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熊王功罪”。。而对王化贞,直拖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处死,这种不合理的处置,充分反映了明朝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土地丧失,十几万大军溃败,上百万的难民拥入山海关,所有这些,进一步加深了明朝的矛盾,从根本上动摇了它的封建统治。后金攻取广宁的战争,促成了明朝的加速灭亡。

  二、驰援科尔沁

  天命十年(1625年)十一月初五日,来自北国的五名使者,飞奔在千里冰封的草原。科尔沁的紧急求援,正在考验着皇太极所参与建立的满蒙亲密关系。

  皇太极是最早开创满蒙修好的清朝统治者。还在他父亲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他就多次参与同蒙古,主要是科尔沁部,结亲、会盟,以至亲自统率大军去应援。

  蒙古科尔沁部,地处嫩江流域,位于蒙古察哈尔部的东北。察哈尔是元代统治者的后裔,地域广大,力量雄厚,“东起辽西,西尽洮河,皆受插要约,威行河套以西矣。”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8,“西人志”。“插”,即察哈尔。科尔沁一度也为其属下。但是,努尔哈赤兴起以后,察哈尔亲明反后金,科尔沁受察哈尔压,地又在辽东边外,接近后金,因而得到努尔哈赤的特殊重视,很早以前就注意同科尔沁建立友好关系。

  在古勒山大战时,科尔沁曾是九部联军中的主要力量。这次大战以九部联军失败告终。科尔沁的明安贝勒阵上马被陷,丢了鞍子,他骑着骣马逃命。后来乌拉布占泰与努尔哈赤交战,科尔沁的瓮刚代贝勒又与布占泰联合反对努尔哈赤,他出兵在乌拉城二十里远的地方遇到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及侄阿敏所统率的大军,不敢交锋,退走。未隔多久,乌拉灭亡。

  从此以后,科尔沁各部日益转向努尔哈赤。特别是当时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兴起,雄心勃勃,与明朝友好的同时,在内部他企图统一各小部落,建立大蒙古汗国。他与后金对立,反对科尔沁与后金友好。努尔哈赤就是在与明朝、蒙古察哈尔等强大势力的斗争中,争取科尔沁的。

  为了加强同科尔沁的联系,努尔哈赤及诸子都曾多次娶科尔沁部蒙古女子为妻。努尔哈赤娶了明安贝勒的女儿为妻,后又娶孔果尔女儿为妻,即清代活得最久的一个后妃,康熙四年死,尊为寿康太妃。皇太极娶了科尔沁莽古思贝勒的女儿,即孝端文皇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娶亲时,努尔哈赤命皇太极亲自迎至辉发扈尔奇山城,表现了非常重视这门亲事。另一个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皇太极。她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皇太极的宸妃,天聪八年与皇太极成婚,她是孝庄文皇后的姐姐。亲上加亲,密切了彼此的关系。

  不仅如此,还派遣正式的使者,互相结盟。后金攻占辽沈之后,科尔沁与后金的使者往来不断。天命十年,后金提出与科尔沁结盟,科尔沁便派遣使者带着鄂巴洪台吉(奥巴)的信来。信中说:

  鄂巴洪台吉等致书于明掩众光威震列国睿主陛下:吾嫩江台吉等闻汗谕,莫不欣服。然主持其大事,裁之自汗,吾等莫有敢违命者。但察哈尔汗及喀尔喀部知吾等与大国同谋,必来征伐,将何以为我谋也,惟汗筹之而已。《满洲实录》,卷7。

  在这封信中,科尔沁反映了他们的处境和矛盾心理。愿意和后金结盟,但是害怕察哈尔及喀尔喀等对他们进行攻击。努尔哈赤见信,知道他们既然有结盟的愿望,就派了巴克什库儿禅、希福前往科尔沁与鄂巴洪台吉等会盟。他们宰牛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誓词说,后金与科尔沁两国,因为同受察哈尔的欺凌,所以拿这样的盟言昭告天地:愿同心合意,既盟之后,后金如有为察哈尔餽赠所诱惑,中其巧计,不告知科尔沁,而事先与之和好,穹苍不佑,降以灾殃,就像摆着的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科尔沁为察哈尔餽赠所诱惑,中其巧计,不让后金知道,先与之和好,穹苍不佑,降以灾殃,亦一样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履行盟约,天地保佑,益寿延年,子孙万世,永享荣昌。盟誓完毕,库儿禅、希福又带着科尔沁的使者一起回到后金。努尔哈赤命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及阿巴泰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首领,亦宰白马、乌牛,对科尔沁的来使,同前边一样的立誓。

  这种做法,在后金是极不寻常的。因为科尔沁比不上察哈尔,是蒙古的一个小部。努尔哈赤深知,强大的察哈尔,尤其是他们的林丹汗,不仅对科尔沁是个威胁,即对后金也是不可忽视的劲敌。

  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二十二日,察哈尔林丹汗曾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到后金,自称“蒙古国统四十万众的英主成吉思汗”,而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人的英主”,努尔哈赤忍无可忍,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来信还恫吓努尔哈赤休想攻取广宁,说他已招抚了这座城镇,通过广宁收取明朝的贡赋,如不听警告,发动进攻,他不能置之不理,将采取不利后金的行动。努尔哈赤羞愧难忍至极,后金的贝勒大臣见信后更是怒不可遏,纷纷要求处死来的使者。努尔哈赤冷静地说,罪责在于派遣使者的人,来使可以暂时扣留,等他回去时,我们也将以牙还牙,用最恶毒的语言回答他。第二年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给林丹汗写了回信,严厉地抨击了来信那种傲慢的态度和自我吹嘘,斥责林丹汗所谓他有“四十万众”,毫无根据,实在的连三万众也不足。努尔哈赤派人把信送去,又惹怒了林丹汗,把使者囚禁起来。努尔哈赤听说他派的使者被杀了,也想杀林丹汗派来的使者,皇太极提议,消息不准确,不如派人去林丹汗处,限他一定时间放还使者,过期不放,杀他使者也不晚。努尔哈赤根据皇太极的建议派人去提出了期限。后来时间已过,使者没有返还,后金杀了林丹汗派来的使者。而后金到察哈尔的使者并没有被杀,事后他逃了回来。

  同察哈尔林丹汗的纠纷,使努尔哈赤认识到发展同蒙古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科尔沁、扎赉特及喀尔喀等各部蒙古愿意与后金友好,但还有很多部对后金持敌对态度。有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基本认识。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在说明迁都原因时,他说辽阳“乃大明、朝鲜、蒙古三国之中要地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14页。。建东京(辽阳新城)城时,努尔哈赤进一步指出:“辽阳城大,且多年倾圮,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俱未服,若释此而征大明,难免内顾之忧,必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2页。四年以后迁都沈阳,努尔哈赤强调沈阳的战略地位重要,仍说:“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6页。从努尔哈赤这些年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蒙古这时还是后金的一个敌对势力,努尔哈赤准备要把他征服,甚至要在征服明朝之前,先征服蒙古。

  后金与科尔沁结盟,是征服蒙古的一个步骤,也是为进攻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还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增强后金的实力。既有这些必要性,所以努尔哈赤想方设法发展同科尔沁的友好关系。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初九日,对天发誓的余音尚在耳边回荡,科尔沁鄂巴洪台吉听说察哈尔林丹汗要兴兵入侵,遣使驰书告急已经来到努尔哈赤面前。来信写道,过去我们两国曾宰白马、乌牛,对天地歃血结盟,两国如一国。遇有敌人来攻,互相救援。现在有洪巴图鲁派遣的人来说察哈尔的大兵九月十五日要来侵略我们,阿鲁的兵要南下,同察哈尔对我们进行夹击,说要在河未结冰,草未枯死以前来攻。去年曾探听到真实消息,要派使者去,不料汗已得知,急遣伊沙穆带十匹马来。此次消息可靠,援兵应来多少,请汗裁定。炮手需要千人。喀尔喀五部我不能全知道,只有洪巴图鲁急速收其田谷,说想与我们会合。我所依靠的仅仅洪巴图鲁、巴林二人而已。听说宰赛、巴哈达尔汉皆有同察哈尔联合进兵之意,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进攻我们,乘机袭击他们的后方,以汗的英明是一定会想到的《满洲实录》,卷8。。

  努尔哈赤坚守盟约,派遣阿尔津等四人为使者,带八名炮手前去。同时给科尔沁鄂巴洪台吉写信,鼓励他不畏强敌,同察哈尔斗争到底。信中说:你们要我派兵相援,要多则多派,要少则少派,不必担忧。不在兵之多少,而在乎天。所有国家,都是天立。以众害寡,天所不容。最要紧的是加强战备,守御城郭,察哈尔攻不下,必然退兵。如果损兵折将败下阵去,他们自己会大乱。即使不败而退,知道你们不可轻易灭掉,以后他也不敢再来侵犯,你们可以获得安宁。从前札萨克图汗征辉发,辉发兵五百,甲士仅五十,战之不胜,以后不敢侵犯辉发。凡是两军交战,胜负难分,必有兵少而想出战之人,这是害怕敌人,想之快点结束,实在不足为训。如是据城待战,伺其攻城不下而退,乘机一战以取胜,那是真正的勇敢。现在你们想同察哈尔和好,期望无事。从前科尔沁贝勒们曾和图们汗和好,至今屡次来侵犯。你们有什么罪?与他们和好,你想太平,他们也不甘罢休。明国、朝鲜、乌拉、辉发、叶赫、哈达、满洲,假设没有城郭沟池,蒙古是不会让我们安定的。我们这些国家所依靠的就是城郭沟池《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7页。。

  信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努尔哈赤惟恐科尔沁与察哈尔和好,极力扩大他们的矛盾,打掉鄂巴洪台吉的一切幻想,坚定地站在后金一边,对抗察哈尔。但是,大兵压境,仅仅道义上的支持还不够,需要更实在的援助。这就出现了十一月初五日五名使者飞驰求援。

  努尔哈赤愿意为科尔沁付出代价。他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立即调遣各路人马,于初十日亲自率领诸贝勒、大臣,出兵援助科尔沁。大军行至开原以北镇北关,检阅兵马,因为在这之前曾进行过射猎,战马又累又瘦,即使如此,仍选精骑五千,命令皇太极同莽古尔泰及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硕托、萨哈廉等率之前进。努尔哈赤率领其余诸贝勒、大臣并军队返回沈阳。皇太极率后金援军向科尔沁进发,先派使者通报消息,等待来自科尔沁的回音。行至农安塔地方,察哈尔的兵正要进攻科尔沁,听说后金兵已来救援,他们连夜逃跑,丢下无数骆驼、马等。解除了科尔沁被察哈尔的围攻,皇太极同莽古尔泰率后金军胜利而归《满文老档》,太祖卷66,996~997页。。

  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等援助科尔沁,不仅要进一步争取科尔沁,巩固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而且要影响整个蒙古各部。当时后金不只是同科尔沁结盟,也曾同蒙古其他一些部结盟。天命十一年(1626年)喀尔喀巴林部的囊奴克背叛了与后金的盟约,同明朝勾结。四月四日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征讨,皇太极为急先锋,进兵至囊奴克的老巢。囊奴克领少数随从弃营寨逃跑,皇太极突然袭击,将囊奴克射死马下。科尔沁鄂巴洪台吉是在强敌围攻的硝烟弥漫中同后金巩固了友好关系。天命十一年四月,他本人亲自访问后金。努尔哈赤隆礼相待,厚加赏赐,还把侄孙女嫁给他,同他再次对天盟誓,决心永远友好下去。然后赐他“土谢图汗”。六月,他返回科尔沁时,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人等奉送,至蒲河,努尔哈赤设大宴,命代善、阿敏继续送至铁岭,他本人返回。对鄂巴洪台吉这一番款待,充分反映了努尔哈赤为了完成他的巨大事业,要对蒙古建立牢固的长久的友好关系。

  三、攻宁远受阻

  “既征大明,岂容中止!”这是天命七年(1622年)攻下广宁以后,努尔哈赤命令筑东京城时,对诸贝勒、大臣说的一句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2页。。这是努尔哈赤的至理名言。它集中地表达了这位后金最高统治者所代表的满族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和抱负。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都这么认识,所以努尔哈赤要说这句话进行开导和教育。

  的确,后金统治者进到辽沈,并没有大事完毕。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并给争取更大胜利创造条件,他们不能就此罢休,要继续对明作战。征明,这是他们长远的大目标。努尔哈赤已经感到:第一、八角殿上的权威,使他备受鼓舞,但是比起大明天子的金銮殿来,他还不满足。一望无边的土地,众多的村屯和人口,巍峨的城堡,成群的牛马,闪光的金银财宝,所有一切在战争中能夺取的财富,对满族贵族奴隶主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他们的欲壑没有底止。驱使八旗兵丁进攻大明,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第二,他们从过去征伐明朝的实践中,越来越看清一条这样的道理,占领的地盘越小,越不容易巩固。占领的地盘小,有些人就认为占不住,占领是暂时的,被占领地区的人要逃走,没有被占领地区的人更容易对明朝抱幻想。扩大了占领地区,要逃走的可以不逃走,搞得好,还会有大批人民自动来投降。所以后金统治者把停止征伐看作等于自杀。一旦明朝缓过手来,变得强大,已经得到的胜利,可能付诸东流。不停顿的进攻,本身就包含着巩固已有的胜利。

  征伐明朝的战争一定要打,但是什么时候打,后金似乎没有完全根据自己一方面作出决定。著名的宁远之战,发生在广宁之战以后四年,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天命七年到天命十一年之间,后金没有对明朝发动大规模战争,在后金一方,这是很难找出使他不战的理由的。尽管他们需要发展生产,整顿社会秩序,安置原先的俘虏和降人,等等,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就中止争城夺地,发动战争。这几年的休战状态,关键在于明朝,因为明朝任用孙承宗、袁崇焕加强了防守。

  孙承宗,字稚绳,河北高阳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大事。中年以后曾亲自到河北、山西等边疆地区作实地考察。他熟悉北方和东北的民族社会发展及与明朝的关系。后金占领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同王化贞一起入关,辽东边事紧急,明熹宗特地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针对当时“兵多不练,饷多不核”,武将为文吏制约,他提出“重将权”。他还主张选择一个沉着冷静、有气魄、有谋略的人为大将,让这个人自行任命偏裨以下各级将领,不要使不懂军事的文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边境上小胜小败不必过问,重要的是阻止后金兵入关,进一步再图恢复失地。孙承宗进而建议,西抚蒙古,东恤辽民,简练京军,增置永平大帅,修筑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等等。这些受到了明熹宗的赞扬和采纳。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对沿边形胜险要了如指掌,早有边关立功的雄心壮志。因为他有这些表现,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失守以前,他被破格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广宁兵溃以后,廷议时有人主张扼守山海关,他单骑出关视察形势,回到朝廷说:“给我兵马钱粮,一个人就能负起防守大任。”后被提为佥事,监关外军。这时王在晋代替熊廷弼经略辽东,王在晋同总督王象乾串通一气,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提倡所谓“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袁崇焕等力争不可。反映到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孙承宗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其地处理,他不同意王在晋“重关设险”,而是主张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由于孙承宗的反对,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孙承宗请求自己督师,就以兵部尚书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孙承宗到了关上,依靠袁崇焕等定军制,建营舍,练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军马,采木料,救难民,练骑卒等等,巩固了山海关城。

  筑宁远卫城是孙承宗与袁崇焕的重要建设。宁远,背靠起伏的热河丘陵,面向涛涛渤海,扼居辽西走廊咽喉,西连万里长城,东接锦州,是山海关的前卫。原来的旧城已经颓坏,孙承宗重用袁崇焕,重新修筑宁远城。经过两年的时间,筑城立竣。在袁崇焕的努力经营下,宁远商业繁荣,流民聚集,当辽东兵火之后,到处是残垣断壁,乱石废瓦,而这里成了人民向往的乐土,关外一大重镇《明史》,卷259,“袁崇焕传”。。更为重要的是,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议,以宁远为根据地,东向收复了明与后金间的空白地区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镇,在这些地区修城筑堡,派兵驻守,宁锦一带从此形成一道重要的防线。孙承宗督师蓟辽四年,几乎收复了明在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明史》,卷250,“孙承宗传”。。

  这时明朝的政权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他们嫉恨孙承宗功高望重。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手下大将马世龙在柳河(辽宁省海城县附近)被后金打败,他们以此为借口,攻击孙承宗,明朝罢了孙承宗的职,改派阉党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高第怯懦无能,一上任就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反对,尽撤锦州、杏山、松山等地防御工事。驱屯民入关,丢下大量粮食,在撤退路上,人马争先恐后,死亡载道,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高第又想并撤宁前二城,袁崇焕时已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他抗拒不撤,激动地说:“我官为宁前道,在哪当官死在哪,坚决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但是,由于高第把山海关外所有防务一律撤除,因此辽西一线,只有宁远城孑然仅存《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终于等来了可乘之机。他看透了高第的虚弱无能,于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诸贝勒、大臣统领十三万大军号二十万远征明朝,兵锋所向,直指山海。十六日至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分布在南至海岸,北越广宁的河西旷野,浩浩荡荡,旌旗飞舞,剑戟如林,川流不息向西挺进。在西平堡捉到明的哨探,得知前进路上明兵甚少,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另有人民随处而居。后金兵畅行无阻,轻取辽西诸城和明军逃走丢下的粮草。二十三日,后金兵临宁远城下,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扎寨。后金军捉获汉人,令他们入宁远城招降说:“我们二十万大军来进攻,这个城一定要被占领,众将官如果投降,就给你们高官厚禄。”守城主将袁崇焕答复说:“为什么无故发兵来?宁锦二城你们没有占领,我来恢复,当然要誓死防守,岂有降理!说什么来兵二十万,不必虚张声势,我知道你们是十三万,这我也不认为少。”袁崇焕不骄不馁,决心抵抗,誓死不降。为了提高防御战斗力,袁崇焕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及祖大寿、何可刚等把人民组织起来共同防守。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广大士兵和人民精神振奋,斗志高涨。

  二十四日,后金兵发起攻城。先攻东门,以战车覆盖生牛皮,下伏勇士,用斧椎凿城。有的披铁铠二重,号“铁头子”,推双轮车进攻。当时天寒土冻,凿城数处,破坏而不堕。袁崇焕指挥军民固守,从城内放枪打炮,投掷药罐、雷石,放火烧后金战车,后金军死战不退。但是屡攻不下,伤亡惨重,暂停进攻。第二天,后金军再次发起猛攻,攻势凌厉,明军虽血战不惜,形势仍非常危险。袁崇焕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满桂率将士登城,悬西洋大炮十一门于城头,循环飞击。炮击不中,用枯草硝黄松脂掺木棉垂铁绳系下烧击。后金军营终于遭到破坏,中止攻击,败下阵去,解围收兵,退到龙宫寺。进攻宁远两天,据他们自己承认,后金共伤亡将士五百余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

  二十六日,后金统治者听说明朝关外军需粮草全部屯扎在觉华岛(菊花岛),便派遣武纳德率领八旗蒙古等数百军兵前去攻取。该岛距宁远城十二里,突出在波涛汹涌的海里。明朝守粮参将姚抚民、胡一宁等在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作壕,以战车防卫。后金军从未凿处进击,全歼明军,火烧战船两千余只,粮草千余堆,收兵返回大营。努尔哈赤经右屯,焚其粮草,至二月初九日回到沈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

  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交战以来,明朝第一次打了这样一个大胜仗,时称宁远大捷。袁崇焕因力保孤城,声威大震,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受明熹宗玺书嘉奖。而后金攻城失败,经宁远之战,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兵折将之外,因为有宁远阻隔,后金不能在辽西继续扩大占领地区和建立稳固的统治。后金再发动新的进攻,也不能直向山海,于是皇太极统治时期多次绕过宁远、山海关,从北边几个关口深入明朝腹地进行掳掠。

  努尔哈赤之死也与宁远之战有关系。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起兵,身经百战,百战百胜,而就是这次战争给他一生的光辉战史留下了少有的一次失败记录。战后不长时间他就死了。有的历史记载说他因在宁远之战攻城时被明军红夷大炮打伤,不治而死李肯翊;《燃黎室记述》,卷27,引《春坡堂日月录》。。有的历史研究者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没有受伤。因为袁崇焕等明朝参加作战的人都没有提到过打伤努尔哈赤,说打伤他的人未必亲眼看见了他受伤。努尔哈赤如果负伤,明朝举国上下都会认为是大事件,必定大肆宣扬,而事实上没有什么材料反映他们宣扬过这件事。另一方面,从清朝的文献所载看,努尔哈赤在战后到死时八个月中,仍作为后金统治者正常主持军国大事,根本不像重病在身。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努尔哈赤死于背发痈疽,等等。

  努尔哈赤一生中负伤多次,负伤对他并不值得惊讶。他在宁远之战遇到“慷慨英发,气可吞胡”的袁崇焕《明熹宗实录》,卷68,12页。,负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明朝在这场战争中,打伤了后金数千将士,包括“头目数人、酋子一人”《明熹宗实录》,卷63,1页。,或“杀其贵人”,“烧死锦衣名酋十余”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4,“建州”。等等。有这么多的受伤将帅,是否包括努尔哈赤本人呢?不能绝对排除。这是阵上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受伤人物应该还有,也可能有努尔哈赤。不过,即使负伤,不一定伤势都很重,所以负伤后还可以参加军国大事活动。当然,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也可能真的皮肉没有受伤,即使如此,这次败仗对他心灵的创击也是沉重的。清代以来历史记载都毫不隐讳说,努尔哈赤自从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有宁远一城没有攻拔,“大怀愤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后八个月即逝世,他的愤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必定尚起作用。努尔哈赤是后金大军的最高统率者,战争失利,他应负主要责任。究其失利原因,除了军士多年没有大打,锐气减退,训练荒废,武器不精等之外,努尔哈赤还有明显的骄傲轻敌思想。面对顽强的袁崇焕及他所动员的广大军民,在比较先进的武器配备下,婴城固守,努尔哈赤基本上仍用老一套的打法攻击,没有取胜,他一定会感到内疚。这个精神上的打击,对年近七十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他从起兵到逝世,不间断地驰骋战场四十三年;他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主的后金政权,并在十一个年头之中作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一了分散的女真各部,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冲破明朝的重关叠障之后,把满族带进了辽沈地区,从而大大加速了这个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他的许许多多个人经历带有一般人不可思议的传奇色彩。但是到这时,他的精力不足了,这年的七月二十三日,他身体开始不舒服,去清河温泉疗养。八月初一,派遣亲侄二大贝勒阿敏到他父亲的神主前祷告,希望保佑儿子的身体早日康复《满文老档》,太祖卷72,1084页。。八月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回沈阳,行入浑河,与前来迎接的大妃相见,继续前进至叆鸡堡,距沈阳四十里,奋战一生的努尔哈赤逝世《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11页。。

  努尔哈赤死后留下子侄等数十余人,四大贝勒均健在。他的十数个儿子中,最年长的是代善,四十六岁,最年幼是多铎,十三岁。皇太极三十五岁,多尔衮十五岁。根据努尔哈赤的遗言,为防止以后作乱,令大妃乌拉贝勒满泰的女儿殉葬。这位大妃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死时才三十七岁。

  皇太极即位后,一直寻找安葬努尔哈赤的“吉壤”,至天聪三年(1629年)终于决定葬在沈阳城东二十里,浑河北岸的石嘴头山,因这里“川萦山拱,佳气郁葱”。努尔哈赤的陵墓称福陵,即现在沈阳的东陵。葬时由东京(辽阳)把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迁来合葬。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也迁葬于此《清太宗实录》,卷5,6~7页。。努尔哈赤死后被尊为清太祖。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乡村小说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