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五章 近代戏曲
从清初以来,被统治阶级尊为雅部的昆腔,渐趋衰落,而花部诸腔在广民的 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养之下,剧目愈益丰富,舞台表演艺术也日益提高,产 生了京剧在各地方有广泛影响的其他剧种。到了近代,京剧和各地方剧种的少数 作家或艺人,受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曾经企图利用戏曲 形式宣传爱国思想或转移社会风气,同时报刊上也陆续刊载了一些直接表现中国 人民革命斗争的剧本。但由于这些剧本多用杂剧或传奇的体裁写成,文词过于典 雅,一般缺乏舞台实践价值。这时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兴趣的话剧,在 革命宣传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资产阶级 本身的软弱性,近代戏曲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 场面,也没有在近代戏曲文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
第一节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就是在南北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而它们的 产生又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到清初, 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止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从甭 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 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从声腔系统来看,除昆腔外,还有梆子 腔、高腔、皮簧等三大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的,有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山东等省的各路梆子戏;属于高腔系统 的,则有湖北、安徽、广西、广东、云 南等省的皮簧戏。在各种民间歌舞和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民间小戏也很兴盛,如湖 北、湖南的花鼓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 与东北一带的嘣嘣戏等。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 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 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 二簧戏带进北京。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黄 州一带民歌结合的产物;西皮起于湖北,是脱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调。经过安徽、 湖北两省艺人长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戏结合在一起,使二簧戏开展了一个新 面目。到北京以后,它更是原有基础上,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到 了近代,再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京剧更加发展,并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向兄弟剧种和说唱文学吸收了大量的剧目,许多传奇、杂 剧的名著也被改编上演,同时还接受了清代内廷"雅部"串演长篇历史传说故事 的影响。经过京剧艺人的集体创作和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提高,许多剧本都 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演出本。但是由于京剧是在清朝统治全国的中心北京 形成的,在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之下,也出现了宣扬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美化 投降变节行为的反动作品,如《四郎探母》和有关《彭公案》、《施公案》的剧 目等。就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也往往精华与糟粕杂糅。文字一般比较朴素, 合于舞台演出要求,但加工不够。京剧剧本的流传主要靠师徒的口授心传和艺人 们的传抄收藏。认真严肃地整理和大规模的研究工作还是全国解放后才开始的。 现在搜集到的京剧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二百多种,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取材于《封 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扬家将》、《水 浒传》、《说岳》、《英烈传》等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故事最多。反映古代政 治、军事斗争的戏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优秀的剧本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民的 意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歌颂了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并且塑造人民 爱戴的英雄形象,讽刺和抨击了那些为人民所憎恶的各种反面人物。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从秦腔移植而来,经过艺人的长期琢磨, 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剧目。故事取材于《水浒后传》、主人公萧恩是一个参 加过梁山起义的好汉,起义失败后,带着女儿以打鱼为生。恶霸丁自燮强征渔税, 多次派人催讨,他都忍怒退让,后来丁府又派老师爷强索,萧恩忍无无忍,起而 自卫,打败了教师爷。这时他还想到官府"抢个原告",不料却不明不白地挨了 一顿毒打,并且要他去给恶霸赔礼。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了统治者的面目,燃 起了他的复仇怒火,便铤而走险,杀了丁府满门。萧恩从忍耐退让到坚决斗争的 性格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同时在教育人民抛弃幻想、决心斗争方面 有巨大的思想意义。
剧本中站在萧恩对立一面的丁自燮和吕子秋,他们串通一气、狼狈为奸,这 正是封建社会中官绅勾结欺压人民的反映。作者着力刻划的反面人物是外强中干、 怕硬欺软、吹牛拍马、仗势欺人的丁府教师爷。这些在人民面前耀武扬威的人物, 当人民真正起来反抗时,他就丑态毕露,使人感到他又可笑,又可鄙,又可恨。 通过这一人物的描写,作者不仅嘲笑和鞭挞了作为"奴下奴"的大教师,同时也 深刻地揭示和讽刺了统治者的本质。
《群英会》是演三国赤壁之战的戏。剧本成功地描写了这一场复杂尖锐的军 事斗争,出色地刻划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蒋等人物形象。此外, 《四进士》、《玉堂春》、《三击掌》、《宇宙锋》、《连升店》等也有不同的 成就。
第一节 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开展,最拥有群众基础的戏剧形式开始受到重视。与改良小说的理论 盛行的同时,改良戏曲的理论也出现了。光绪三十年(1904),柳亚子、陈 去病等创办中国第一个戏剧专门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发刊辞》说: "今所组织,实于全国社会思想之根据地,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他日民 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 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他们是把戏剧看作武器,重视 其"感化"力量的。同时,在《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 说月报》以及《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的传奇、杂剧和弹剧本。 它们密切配合了政治斗争,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虽然 这些剧本的作者没有明确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但都发出了扶危救亡的呼喊,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廷的腐朽统治,歌颂了历史上 的民族英雄,赞扬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并且还描写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故事。影响较大的有《黄萧养回头》(新 广东武生)、《轩亭冤》(萧山湘灵子)、《开国奇冤》(华伟生)、《海侨春》 (南荃剧士)、《警黄钟》(洪楝园)、《爱国魂》(川南筱波山人)、《新罗 马》(梁启超)等。
《黄萧养回头》是个皮簧戏剧本,写黄种鼻祖黄帝命明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 萧养再生广东,"为同胞,除灾殃","雪国耻,报国仇"。以反对帝国主义侵 略,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统治为主旨。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罪行:
据铁道,增口岸,任他施为;焚庐舍,掠财产,妻孥受辱。平坟墓,据城市, 遍地横尸。居外洋,作客商,并无保障;为己利,厌恶我,如同枭鸱;增奇例, 逐华人,到埠登岸;伪除疫,擅焚掠,商店民资。
还用更多的篇幅谴责了清政府对外的屈辱投降,对内的残暴统治。作者鞭挞 了两文总督蒋通、水师提督阿掌正、善后局总办招凤祥等贪官污吏,表彰了黄天 华、骆自由、顾民智、宁自强、宁自立等爱国志士,提出了实行资产阶级新政的 要求。当时的革命运动,以秋瑾案为最激动人心,所以写秋瑾及徐锡麟的传奇、 杂剧多至十数种。如《奸亭冤》、《开国奇冤》等。
《海侨春》传奇,全书卷数不详,现存二卷共十二出。全剧以作者南荃剧士 和女侠Т云穿插其间,叙述华侨在美国遭受迫害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情况。 《警黄钟》传奇,以"动物之中,团结最强的蜜蜂比喻人类社会",借以揭露列 强侵略的野心,同时指出清政府内政不修、外交失策,造成帝国主义入侵的方便 条件。作者用胜利的结局鼓舞人们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自信心。
宣传反对民族压迫的戏曲作品,大都取材于南宋、南明,所写人物很多以文 天祥、岳飞、史可法、郑成功等为主。《爱国魂》歌颂了文天祥抗元的英勇斗争 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吴梅的《风洞山》写瞿式等抗清的斗争,实际是借古喻今, 宣泄了自己胸中的幽愤。梁启超的《新罗马》传奇更采用意大利烧炭党人反对神 圣同盟的斗争事迹,歌颂了烧炭党人英勇不屈的意志,并通过他们的口痛斥了梅 特涅的专制统治和投降活动,在当时也带有政治的宣传的意味。但作者极力宣扬 君主立宪,反对革命,表现了他落后、反动的政治立场。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富国强民的理想,产生了解放妇女,提倡女奴的舆论。强 调男女平等,反对缠足、穿耳等恶俗,主要兴女学,使妇女增广见识,有爱国思 想和自立的能力。柳亚子的《松陵新女儿》、玉桥的《广东新女儿》、大雄的 《女中华》、挽澜的《同情梦》等都是提倡女权的作品。
从上述作品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不同程度地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力图唤起人们的民族 意识,激发爱国情绪,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思 想的局限。有的对义和团的人民革命运动抱着敌对的态度,在《轩亭冤》、《黄 萧养回头》等作品中就把义和团说成是引起八国联军入侵的罪魁祸首。有的对帝 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认为洋人横行,是"中国人心不好,上天震怒,假 手于他,降此浩劫"(《武陵春》传奇)。又有很多作品还分强调了人民的沉醉 不醒,对变法维新存在幻想。而由于当时革命的对象是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在鼓 吹反清时不少作品表现对满族的歧视。
在艺术上,很多剧本沿用了古典戏曲的传统形式,通过梦境、还魂等浪漫主 义手法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理想,如《黄萧养回头》等都是。作品中比较 普遍的一个特点是人物的语言激昂慷慨,雄劲有力,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和雄 心壮志。《新罗马》传奇中烧炭党人斥责内外统治者,语言极有感染力。有些比 喻也较形象,如浴血生的《革命军》传奇中描写清政府害怕洋人是"好一似社鼠 城狐,对着那斓斑猛虎"。但是整个看来,这些剧本的艺术水平不高。利用未经 改革的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显得生硬,不协调。特别是写外国故事的剧本,更是 如此。又情节单调,不少作品彼此类似,读起来索然无味。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 格,常常作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而出现。这样,就大大减低了剧本的宣传教育作 用。
第二节 戏剧的革新及话剧的萌芽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在地方戏和京剧的领域内地得 到反映。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首先开展了戏剧的革新活动。从清末到"五四" 运动时期,汪笑侬是最早的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人,而梅兰芒、 周信芒和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也在京剧反映现实生活和京剧表演艺术等方面有所革 新。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俊,又名亻舜,号仰天,满族人。 年轻时中过举人,后又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便专门从 事京剧活动。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清廷卖国投降的外交政策,非常不满,具有 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汪笑侬背弃官宦家庭给他安排的道路,走上戏剧舞台的行 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反抗。他是一个学识广博的人,既受过传统的教育,又接受 了一些新学识,从琴棋诗画到法律学、心理学都曾经用过一些工夫。多方面的知 识和艺术才能对他在京剧创作方面都有帮助。他从昆曲传奇和其他地方戏中移植 了许多剧本,整编了一些京剧旧本,也创作了一些新剧本。虽然很多剧目仍取材 于历史故事,但都具有较深广的现实意义。
《哭祖庙》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写三国末期,魏将邓艾进逼成都,蜀 汉刘禅准备投降。其子刘湛哭谏不从,回府杀妻与子,哭祭祖庙,自刎而死。这 个戏显然是针对清政府卖国投降的政策而发的。作者借刘禅影射那些贪生怕死、 媚外投降的卖国者。而刘湛的形象,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挽救国家危亡、 以身殉国的决心。《将相和》则借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好的故事,批判了 那些为个人私利互相倾陷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人物。
此外,如写陷害忠良的《党人碑》,写张良谋刺暴君秦始皇的《博流椎》, 以及《受禅台》、《骂王朝》、《长乐老》等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还有以时装 登场的《缕金箱》、《獬豸梦》、《瓜种兰因》、《立宪镜》、《博览会》等, 在当时已有改良新剧之称。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思想的局限,汪笑侬的戏剧创作中也有许多不健 康的成分,例如《孝妇羹》中的封建思想,《敲骨断金》中的虚无主义思想, 《洗耳记》中的出世思想等。
这时期,其他各种地方戏曲的改良活动也有所发展,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 俗社是两个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当数量作家的戏曲改良组织,在一定程度 上配合了当时政治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
黄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他从六 十六岁开始戏剧创作活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在百种以上, 给川剧以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里,歌颂抵抗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占有相当大 的数量,如《金牌诏》里的岳飞,《柴市节》里的文天祥,《林则徐》里的林则 徐等。而写得最深刻的仍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闹齐廷》是根据 《东周列国志》中的《晏娥儿逾墙殉节,群公子大闹朝堂》改编而成的。春秋时 齐桓公病危,他和如夫人长卫姬等各为其子争太子位,大闹不休。长卫姬与其子 无亏筑墙围困齐桓公,并假传诏书。宫女晏娥逾墙报信,齐桓公气愤而死。作品 通过这一事件,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并直接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 者。此外,在《杜十娘》、《春陵台》等作品中对被压迫与被侮辱的妇女给予了 高度的同情。 黄吉安是封建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多年的幕僚生活使他洞澈当时政治的 黑暗,但对旧社会的没落怀着伤悼的情绪,同时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就使得 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受到限制。他虽然配合当时的宣传运动,写了禁止烟毒的 《断双枪》、放足的《凌云步》,但对当时的主要斗争,如辛亥革命,保路斗争, 五四运动等都没有反映。在一些较成功的作品,如《金牌诏》里也突出了岳飞的 愚忠,《闹齐廷》、《百宝箱》中也有神鬼报应的迷信色彩。
传统戏曲中本业就存在着一定的话剧因素,但是我国的话剧却是在外国文化 影响下产生的。中日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青年曾经介绍过欧洲的话剧。光绪三 十二年(1906)"春柳社"的成立和宣统二年(1910)"进化团"的出 现,都在革命宣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受到群众欢迎。辛亥 革命前后,话剧团体很多,成为辛亥革命文化队伍的一部分。革命失败后,由于 政治的低潮、缺乏正确的领导等原因,话剧渐渐衰落,"五四"运动之后才又渐 渐发展起来。话剧初期的剧本多为翻译改编的外国作品。最有影响的是曾孝谷根 据林琴南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改编的七幕剧,充满反对民 族压迫的正义感情。当时也有不少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但多为幕表戏,或 只有简单粗糙垢台词,所以没有什么作品流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