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第八章下 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
一
秦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流氓无赖”出身的沛公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赢子婴素车白马,奉绶来降,秦朝灭亡。后来项羽撕毁事前约定,把刘邦发配到汉中,封汉王。刘邦被封汉王的这一年(公元前20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帝国的开始之年,虽然这年刘邦没有称帝。
刘邦不甘心坐死异乡,以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向击项羽,四年夷强楚,统一天下。刘邦定都长安,国号大汉。经过七十多年的生聚教训,汉朝国力强大,汉武帝刘彻神武雄略,北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这个北面梦魇,大汉帝国扬威四海。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力斩匈奴郅支单于,送头长安,上书汉元帝刘奭:“臣等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是后,大汉帝国铁骑纵横,悬铃塞外,海内有水井处,孰敢不宾?有汉一朝,临御华夏四百年,威深德厚。后来汉朝的国号便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族”!由于汉朝对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后来凡是刘姓建立的朝代,多以汉朝为名,除了不孝子孙刘寄奴。当然此后建立的好几个刘姓汉朝中,许多都不是汉族人所建,头一个就是匈奴后裔五部大都督刘渊,第二个就是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刘知远是沙陀人,晋出帝石重贵被耶律德光俘虏北上,中原空虚,刘知远趁乱南下入汴梁,建立汉朝,史称后汉。可惜刘知远命短,一年以后就崩了,他的不孝子刘承祐擅杀功臣,最终将邺都的郭威逼反,刘承祐被杀。不久后郭威建立周朝,后汉仅仅存在四年就烟消云散。
如果仅从五代的角度来看后汉,后汉确实如昙花一现,其他四代中最短的后晋和后周都存在了十年。但如果从血统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个汉朝存在时间长达三十三年,因为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后在太原延续汉朝香火,年号还是后汉的乾祐,史称刘崇为北汉。虽然《新五代史》称为东汉,但因为在广东还有一个南汉,南北容易对称,一般都称为北汉。
刘崇,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说起来可笑,五代十国时许多开国帝王在青少年时代都染上偷盗的恶习,朱温偷锅,王建偷驴,杨行密手脚也不干净。郭威虽然没偷过东西,但喜欢赌博,还任性杀人。刘崇情况不比郭威好多少,刘崇“少无赖,好陆博意钱之戏”,想靠赌博发家致富,可惜技术没学到家,蚀本买卖干了不少。
后来赌不下去了,只好黥面入伍,混口饭吃。不过相对于其他从军队底层爬出来的帝王,刘崇的人生道路比较平坦,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大哥刘知远。刘知远和晋高祖石敬瑭同在唐明宗李嗣源麾下用事,在河东军和梁军德胜大战之时,刘知远救过石敬瑭一命。石敬瑭称帝后,让刘知远守河东重镇。因为刘知远的原因,特例提拔刘崇为都指挥使。
史上没详称刘崇哪一年入伍,刘知远在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做河东节度使,这时刘崇已经四十七岁了。即使刘崇三十岁参军,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没混出个模样,可见刘崇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当然,也有可能刘崇没钱买通上级军官,或者刘知远不想让兄弟过早出头。说到好运气,刘崇还不如石敬瑭,如果不是石爷攀上了李嗣源这条高枝,也不会混的多好。没办法,有时候就得“认命”,有关系不用,过期作废。从古至今,关系学都是一门显学,关系就是财富,尤其是在中国。
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随后起兵南下入汴梁,和时间赛跑。为了安全起见,留兄弟刘崇守太原。继位后拜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衔领大镇节度,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在极为普遍。刘知远挂了以后,刘崇在汉朝的地位一下就从“大汉皇弟”变成了“大汉皇叔”,简称“刘皇叔”。
刘知远虽说对这个兄弟不错,但也知道历史上以叔废侄的故事屡见不鲜,所以也不敢放刘崇进汴梁,呆在太原老老实实做你的节度使。刘崇和朝中几位当道大佬杨邠、王章、史弘肇、郭威等人交情一般,尤其是郭威,两人关系非常糟糕,刘崇知道郭威的能耐,总感觉这个郭雀儿将来对自己的威胁最大。
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七月,郭崇平定李守贞等人叛乱,回到京师,刘承祐厚加犒封,郭威一时风头无两。刘崇吃起了干醋,便问节度判官郑珙:“皇帝年轻不懂事,四权臣用事,我担心几人于我不利,你有什么好主意没有?”郑珙看问题很透彻:“幼主权臣最容易出事,天下不久必乱。主公雄据河东,此出天子地也。河东易守难攻,主公当收租赋,练雄兵,以为自守计!譬如引箭,此时不发,等到别人杀过来,再拉弓就来不及了。”刘崇大喜:“好主意!”开始在河东刮地皮,搜罗了不少钱,充作军资,广募河东豪杰,日夜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形势发展果如郑珙所料,刘承祐发动乾祐之变,汴梁城中血雨腥风,郭威悲怮起兵于邺都,中原大乱。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死于汴梁城外,郭威成了汴梁城中的实际统治者。
消息传来,刘崇大为悲愤:“郭威敢弑君,大逆不首,吾将董统六军,南下讨贼,我们刘家的天下,怎么能让郭雀儿夺去!”准备起兵讨伐郭威。这时,探马把郭威准备迎立刘崇所生子、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之事报入太原,刘赟也不动动大脑,郭威能甘心把到手的果子再送给刘崇?大喜:“我儿子做了皇帝,老子就是太上皇了,郭雀儿到底还有点人味。”
太原府少尹李骧早就看出郭威那点花花肠子,劝刘崇不要轻信:“郭威当世奸雄也,此举不过是要拿武宁军少主子当个垫背的,主公不要上了郭威的当。主公不如提锐旅下太行,控孟津(今河南孟津),以观中原形势。如果郭威真立了武宁,主公再收兵不迟。”刘崇却不是这样想的:“万一我出兵激怒了郭威,给我儿子下黑手,岂不是画蛇添足?”大骂李骧:“狗杀才!你想害我儿子?!”喝左右斩李骧。
李骧哪里想到刘崇居然如此弱智,给这等奴才卖命简直是污辱自己的智商,仰天大哭:“想我李骧也是一时才俊,怎么与蠢物共计天下事,请速斩我。我尚有老妻,不忍凄凉独活于世,愿与之同死!”刘崇真是疯了,狞笑:“那就成全你吧。”将李骧夫妇斩于太原市。
郭威做事就是稳当,知道他当皇帝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河东,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就是从河东发家的,虽然刘崇没多大能耐,但也不得不防。写信给刘崇:“因武宁军贵公子是高祖皇帝嗣子,所以朝议推立,请刘公勿疑。威脸上刺雀,形象不雅,自古哪有雕青天子?威诚汉忠臣也。”
刘崇相信了郭威的鬼话,在太原城中坐起了“太上皇”的美梦。其实刘赟已经入嗣刘知远,即使当了皇帝,也是为刘知远传香火。当然刘赟毕竟是自己生的,刘赟称帝后,自己就从“大汉皇叔”升级为“大汉皇父”了,确实诱人。
可惜刘崇“大汉皇父”的美梦永远不会实现了,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二月,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废掉刘赟,还兵汴梁,自立为帝,国号大周。刘崇一下子就懵了,知道“大汉皇父”做不了,只好低三下四的去求郭威把刘赟放回来,骨肉连心啊,自家的孩子只有自家心疼。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十六日,噩耗传来:废帝湘阴公刘赟已“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
刘崇哭天抢地,老泪纵横,大骂郭威:“郭威害死我儿,宜其无后乎!”这时刘崇才想到李骧对他说的那番话,悔不听李骧良言,为了表示一下歉疚之情,为李骧立祠。
如果刘崇真听李骧之计,出兵南下,郭威还会不会杀刘赟自立?肯定会,但同时会有所顾忌,毕竟郭威在汴梁的根基尚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郭威因为“汉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所以郭威可能会拖延称帝时间。但这个时间段就是刘崇极为难得的战略缓冲空间,出兵南向,和郭威争天下,毕竟刘知远的影响还在。等郭威把一切麻烦都解决了,刘崇也只好坐在太原城中哭鼻子了。
刘崇和郭威彻底撕破了脸皮,刘赟被杀的这一天,刘崇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年号仍称乾祐四年(公元951年)。以节度判官郑珙、观察判官赵华为宰相,二儿子刘承钧为太原尹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承钧暗中肯定要笑的,刘赟真要回太原,储君的位子自己肯定捞不到。兄弟亲情并不能影响到人对权力的爱慕,父子天性所出,该杀的照样杀,兄弟又算得什么?人性,从来都是这样自私。
和五代同时并存的十国中,有九个是在南方建国,只有北汉孤零零的悬处北方。虽然北汉脱胎于五代天下第一重镇河东,五代有三个朝代出身河东,但刘崇实在不怎么幸运,他所遇上的对手郭威以及后来的柴荣,其能力和综合素质远远强于李存勖所面对的朱友贞,石敬瑭所面对的李从珂,而刘知远根本就没有对手。
刘崇虽然做了皇帝,但根本高兴不起来,顾谓将相们长叹:“本来汉家轮不着我为帝,只是高祖皇帝手创天下,一旦为郭威所夺,不得已而为之。朕孤守河东十二州,何其窘也,朕到底算是什么样的天子?你们算是什么样的宰辅节度?朕手头也没多少钱,所以待卿必然少薄,卿等勿怨朕。”刘崇说的也辛酸,众人默默无语。
二
北汉建国仓促,地盘不大,只有十二州之地,财政情况比较差。刘崇每月只发给宰相奉禄一百贯钱,节度使更可怜,只有区区三十贯钱。以宋朝为例,宋朝是以“钱(铜钱)”为流通货币,一般来说,在北宋初期一两白银能兑换一贯铜钱(粗算一下,一贯钱折合差不多现在450元),北汉宰相月工资差不多四万五千元,节度使一万三千多。这样的高薪放在老百姓身上,肯定笑死。但宰相节度使们要同时养活七姑八婆一大家人,还要贪图享受,上下打点,这些钱明显不够用。
这帮爷出来混,自然就是要捞钱的,看到刘崇身上没多少油水可刮,只好把贼手伸向民间,史称北汉“国中少廉吏”。这伙贪官如果知道后世骂他们贪财,肯定一肚子委屈:“皇帝没钱给我们,我们只能自谋出路,千万怪不得我们!”
北汉总户数四万,人口不过三十万,却要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后来刘崇还贿赂契丹,岁馈重金,河东百姓深尽其苦。也难怪柴荣北伐河东时,百姓纷纷向周军血泪控诉刘氏暴政,愿意帮助周军消灭刘氏,以解恨气,可见刘崇的经济窘迫到了什么程度。
刘崇称帝是被郭威逼出来的(当然郭威称帝也是被刘承祐逼出来的),所以立国伊始,就要找郭威算账,以报亡国杀子之仇。不过刘崇也知道靠自己那点家底实在不够郭威吃的。北汉居处周朝和契丹之间,所以刘崇别无选择,只能倒向契丹。
正好契丹皇帝耶律阮(耶律兀欲)知道中原政局动荡,想趁乱捞一把,让西南路招讨使潘聿撚写信给刘承钧问问情况。刘崇大喜,知道机会来了,便让刘承钧写信告诉耶律阮:“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为了能规复故国,刘崇不惜做石敬瑭第二,要给自己找个“父亲”。耶律阮兴奋的乱蹦,一是因为即将多出一个孝子贤孙,二是能混水摸鱼,何乐不为?
没等到耶律阮有所表示,刘崇已经开始找郭威报仇去了。北汉乾祐四年(公元951年)二月,刘崇大发境内精锐,由长子刘承钧率军南下,先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知道来者不善,干脆固守不战。刘承钧督军攻城,可惜王晏有点本事,北汉兵屡攻不下,还折了几千弟兄。
刘承钧无奈,只好翻过吕梁山,转攻隰州(今山西隰县)。周朝隰州刺史许迁真是好客,听说河东军来了,忙派步军都指挥使耿继业带兵在长寿村(在隰县下李乡)迎接河东的客人。耿继业没等北汉兵准备战斗准备,迎头就是一通猛击,北汉军大败。
刘承钧大不服气,麾师攻城。还是没有得手,北汉兵死伤惨重,眼看粮草吃的差不多了,再呆下去没准被许迁给吃了,只好撤回河东。
郭威的手下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刘崇忙向契丹求救。耶律阮正等着刘崇呢。契丹当然愿意帮忙,不过条件比较苛刻:北汉必须每年送给契丹十万贯钱。刘崇也确实没多少钱,但为了能在契丹和周朝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不答应也得答应,反正老百姓有的是钱。否则再和契丹翻了脸,刘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时对付南北强敌。干脆豁出去老脸,派郑珙带着厚礼出使契丹,表示愿意认耶律阮为叔父,请叔父大人快来救救侄儿吧。
从耶律阮的角度来说,中原政权始终不亡幽云十六州,郭威也不例外。为了固守这大片沃土,契丹有必要在本国和周朝之间寻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在符合契丹战略利益时,给郭威制造麻烦,除了北汉,没有第二个选择。
北汉乾祐四年(公元951年)六月,契丹皇帝耶律阮派燕王耶律述轧去太原,册命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北向拜叔父,同时更名为刘旻。耶律阮既然认下了这门亲戚,总得有所表示吧,让耶律述轧带去了九龙玉带和一匹上等黄骝马。
当年石敬瑭老不要脸,拜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刘崇虽然只是认了个叔父,但年龄差距更大,刘崇比“叔父”耶律阮大了足足二十三岁。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灵,肯定会笑坏肚子的:“哈,这个刘崇,让我如何感谢你好呢,有你这个垫背的,我就不被人骂了。”可惜后人只记住了石敬瑭这个儿皇帝,不太有人知道刘崇这个侄皇帝,当然还有人会记得赵构这个大金国的侄皇帝。
石敬瑭认干爹,耶律德光必须帮他灭掉李从珂,刘崇当然也不会白认叔叔,耶律阮自然也得出兵帮助刘崇灭掉郭威。随后刘崇就便中书侍郎卫融去契丹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一是替自己拜谢“义叔”,二请契丹出兵灭周。
北汉乾祐四年(公元951年)九月,刘崇准备南下攻周,屡请契丹出兵。耶律阮本想出兵,可群臣不想管闲事,耶律阮被大臣耶律盆都做掉了,契丹文武改奉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述律为帝,改名耶律璟。
契丹政权更迭的消息传到太原,刘崇可不管这些,他只需要契丹帮他消灭郭威,耶律璟上台后,刘崇照样拜耶律璟为叔父。而刘崇的“新任叔父”耶律璟这一年只有21岁,而刘崇已经55岁了,刘崇越来越不要脸了,耶律璟足够给自己当孙子了,结果却成了自己的叔父。要是大哥刘知远知道,不死也得给气死。
耶律璟按照事先约定,北汉乾祐四年(公元951年)十月,派彰国军节度使萧禹厥领五万慓悍契丹军会同刘崇,南出阴地关(今山西霍邑北),再攻晋州(今山西临汾)。此时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已经调任武宁军节度使,新任节度王彦超还没有来到,守城的是周晋州巡检使王万敢、龙捷都指挥使史彦超。汉辽联军仗着人多势众,狂攻晋州不止,一路被打掉,下一路跟上去玩命。但王万敢用兵有方,联军一直打到十二月,还是没有得手。
老天爷看到刘崇这么辛苦,想让刘崇回家休息休息。天降大雪,一直下了十多天,北军冻死冻伤无数。萧禹厥也想家了,契丹军也冻伤不少,连夜撤军回去了。刘崇还赖着不走,这时周朝援军已经赶到,北汉军已经冻傻了,经不过周军招呼,溃散而逃,周军一直送到霍邑才收兵回去,刘崇只好坐在太原城中的火炉子边大骂这鬼天气。
吃过几场大败仗,刘崇总算领教到郭威的厉害了,知道郭威在一天,他别想占到郭威半点便宜,只好呆着太原城慢慢盘算吧,希望郭威早点死,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
刘崇真是好运气,郭威果然死了他的前面,北汉乾祐七年(公元954年)正月,好消息传到太原:郭威病死,皇养子晋王柴荣嗣位。
刘崇激动的差点哭出来:“逆贼!该死久矣!”刘崇不顾自己已经六十岁高龄,带着三万大军,会同契丹武定军节度使杨衮所部万人,以北汉头号大将张元徽为前锋,汉辽联军过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黑压压朝潞州(今山西长治)扑来,兵锋所及,见者心惊。
可惜刘崇的对手是柴荣,这位五代史上第一明君英主,怕你什么刘崇?高平一战,大败北汉军,差点活捉了刘崇,刘崇好容易逃回太原城中。
刘崇惊魂未定,柴荣就已经杀到了太原城下,出军四处攻城掠地,北汉大半州县均为周军所得。刘崇只好再赌一把,知道如果这次再输了,九族性命从此休矣!
契丹皇帝耶律璟为了本国利益,绝不能让柴荣灭了河东,再出兵来救太原。周军史彦超部在忻州(今山西忻县)胡来,带着二十个弟兄就想扫掉契丹骑兵,结果战死阵上,李筠逃回。随后大雨连旬而下,周军屡攻太原不得志,柴荣见一时半会拿刘崇没奈何,也只好收兵回去。
三
刘崇知道有生之年是不可能恢复故国了,忧愤成疾,病倒了。刘崇心情极坏,经常痛哭,渐告不治。北汉乾祐七年(公元954年)十一月,刘崇死于太原,年整六十岁。刘承钧毫无意外的继位,尊可怜的父亲为世祖神武皇帝,并遣使向契丹告哀。这回不在耶律璟面前装孙子了,改称儿子,耶律璟也不客气,常呼刘承钧为儿皇帝。(辈分也太乱了)。
后史对刘崇的评价非常差,薛居正就不客气的把刘崇骂了一顿:“刘崇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从五代传承的角度,北汉确实是“伪朝”,但我们应该多站在失败者的角度看问题,哪怕这只是廉价的同情。
刘崇这辈子其实也挺不容易,长子被杀,国家被人所夺,刘崇不可能投降郭威,只能选择一条不归路。但一个近六十岁的老者,却要做二十出头小青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刘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如此糟贱自己的人格,契丹人贪图的是厚利,而不是虚名。刘崇每年送给契丹的十万贯钱,不算多,但这已经能买动契丹人。称臣纳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必再出卖人格?人活一辈子,活着图利,死后图名,被后人指着尸骨臭骂,是做人的最大失败,刘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个得不到多少同情的失败者。
刘承钧和老爹出身市井不同,刘承钧有些文学素质,为人也谦恭,待人也和逊,深得好评。刘承钧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对抗周朝这个世仇,也只能全面倒向契丹,在契丹的卵翼下生存。刘家的几位皇帝中,刘知远的军事能力最出色,刘崇能力一般,刘承祐就更不用说了。
刘承钧即位后,“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史家评价“境内粗安”。由于刚继位,为了在艰难的形势上顽强生存下来,刘承钧不可能把精力用在“灭周兴汉”上,先恐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最要紧。刘崇和郭威有私仇,但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刘承钧和柴荣根本就没见过面,“国仇家恨”的程度不如刘崇,所以刘承钧最大的愿望就能守住河东,把家业平安的传给儿孙,就已经很知足了。
刘承钧觉得自己的翅膀比较硬了,便想弄出点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年号,乾祐年号还是十年前老大伯刘知远定的,没想到这个年号居然有四个皇帝在用,国史上罕见。不过刘承钧早就瞧不上这篇老黄历了,哪年哪月的破旗?就象隔夜馍一般,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换个吧。
北汉乾祐十年(公元957年)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并大赦天下(其实就河东那块地面)。用卫融为中书侍郎,段常为枢密使,蔚进主掌亲军。段常本名恒,宋朝史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强行为段恒改了名。易恒为常的例子还有一个,汉文帝名刘恒,汉朝人也强行把北岳常州改为恒山,五代楚国学士拓跋恒也因为赵恒的缘故,“改名”拓跋常。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名讳是必须要避的,不然就是不大敬,古人经常改名字,避圣讳是一个很常见的原因。
刘承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说到这两位小王爷,来历非常有意思。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时刘承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本姓薛,刘继元本姓何。
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是个军营小卒,后来被刘知远看上,做了侄女婿,一步青云而上。薛钊平生好酒,经常大醉,有次喝醉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这时酒也醒了,害怕刘知远和刘崇要拿他开罪,抹了脖子。刘崇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承钧养起来,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何某,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何某也死了,刘崇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给刘承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
刘承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刘承钧虽然被困在太原做“孤家寡人”,但并非对柴荣没有想法,刘承钧密使人去金陵和成都,连结孟昶和李璟,做为外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柴荣,所以连横战略是少不了的。
虽然柴荣曾经大败过父亲,但那是旧历,不算数,刘承钧想给柴荣号号脉。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周军主力南下和李璟争夺淮南,同时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暴死,刘承钧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于北汉天会二年(公元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见刘承钧偷奸取巧,气不过,派都监李谦博火速去守隰州。李谦博赶在北汉军来之前进入隰州,开始死守。
北汉军杀到城下,开始攻城,不过李谦博善守城,打了几回没得手。杨廷璋觉得北汉军打累了,就派人入城约好李谦博,各带奇兵夜袭北汉军,汉军无备,被周军杀了个痛快,死伤千余,刘承钧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得自叹晦气,收兵回去。
刘崇生前一直被郭威死死压下一头,刘承钧不甘心自己再做柴荣的配角,还想出头。北汉天会三年(公元959年)五月,柴荣北伐契丹,中途得病,只好罢兵南还。刘承钧这次虽然吃了打,但心下痒痒,在边境上动手动脚,看能不能在臭水沟里摸出来条鱼来。刘承钧运气不好,摸来摸去,结果摸到了李重进这条水蛇,被李重进狠狠的咬了一口,死伤万把弟兄,刘承钧无奈,认命吧。
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承钧大喜,还没笑完呢,又传来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消息。刘承钧楞了:“赵匡胤是部分的?想必不会比柴荣强吧。”
刘承钧继位以后,屡次南下摸鱼,可别说大鱼,一条小虾米也没摸过。不过刘承钧就这点好,愈挫愈勇,韧性很强,这次没摸到,下一次总该能摸到,人生最不缺的就是“下一次”。
机会又来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跟赵匡胤这个子侄辈混江湖。也难怪,李筠当年在唐明宗子秦王李从荣手下做亲卫军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李筠为郭家建立的功劳不逊于赵匡胤,凭什么给你下拜?算哪门子老大?不服!
刘承钧闻讯大喜:“灭宋兴汉,正在此时!”派人带着蜡丸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汉朝称臣,并请刘承钧发兵南下。刘承钧要的就是你这话,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承钧想去请契丹人一起帮忙,刘继忠承李筠之命,不希望契丹人掺和其中。刘承钧觉得两路兵马也够用的,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五月,刘承钧亲领雄兵南下。
行前,汉左仆射赵华劝刘承钧:“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得因为李筠得罪汴梁。赵匡胤一世雄才,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刘承钧根本听不进去。
赵华说对了一半,李筠能力一般,但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刘承钧坐在河东等死终不是个办法,今天他不南下,赵匡胤早晚也要北上,不如见机行事。
刘承钧率军来到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李筠率文武伏拜山呼万岁(为柴荣丢脸!),刘承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地位高于汉宰相卫融。不过李筠看到刘承钧只带了万把人,心中颇为后悔:“早知道刘承钧如此穷酸,我还跟他混什么?兵还没我多呢。”宴间,李筠哭道:“臣受周祖世宗厚恩,不得以为报,今天起事,为复故国故也。”
也不知道李筠有意无意,北汉和周朝有“杀子灭国”大仇,刘承钧一听,脸立刻沉了下来,暗自思衬:“李筠如此怀念伪周,岂能忠事于我?不如拿掉李筠,自得潞州。”等李筠准备回潞州备战的时候,刘承钧派宣徽使卢赞做潞州监军,明摆着要架空李筠。卢赞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经常在李筠面前指手划脚。李筠和刘承钧本就不是一路人,勉强苟合一时,到底还是起了嫌憎。李筠只想灭掉赵匡胤为柴荣报仇,管不了刘承钧,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北汉宰相卫融随军前去。
赵匡胤知道李筠不甘心给自己做小,宋朝新建数月,留下李筠这个炸弹终究不是个办法。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李筠。宋军的底子都是柴荣打下来的,战斗力没得说,宋军石守信、高怀德部在泽州城南遇上李筠,两军大战三百回合,宋军大获全胜,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
赵匡胤痛打落水狗,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六月,宋军马全义部狂攻泽州,随后赵匡胤赶到,督军急攻,烽火三举,遂克泽州。李筠上天无路,举族自焚。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活捉,
赵匡胤劝卫融识点时务,卫融慷慨答道:“我家四十余口衣刘氏之衣,食刘氏之食,受人之惠,反背其主,非忠也!今日被虏,也不会为陛下做事,早晚要逃回河东见我主。”赵匡胤大怒,让卫士痛打,卫融被打的血流满面,痛呼:“大丈夫死得其所矣!”赵匡胤见他如此硬挺,大为感动,放回卫融,用良药治外伤,留在身边。随后赵匡胤兵发潞州,李守节不敢和赵匡胤作对,开门投降。
正在太平驿蹲点视察工作的刘承钧闻知败报,这回总算领教了赵匡胤的厉害,吓的连夜撤军回到太原。刘承钧后悔没听赵华的建议,红着脸对赵华说:“卿可谓知人,李筠果然是个饭桶。此次朕全师而退,没损失什么,只是可惜了卢赞和卫融。”赵华心想:“你还不如李筠呢。跟着你也没什么意思。”向刘承钧告老归隐。刘承钧苦留不住,只好由他去,改任兵部尚书赵弘为宰相。
此次南下,军队虽然没有损失,但人才却丢了不少:卢赞战死,卫融被俘,赵华又走了。身边没有什么智士。枢密使段恒给刘承钧推荐了名士郭无为,称其大才,郭无为本有机会跟郭威效力,但被郭威身边人给设计赶跑了,郭无为便隐身抱腹山。刘承钧久闻其名,有点利用价值,便召过来任宰相。
段恒算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但段恒什么都好,就是手伸的太长,居然管起刘承钧的家事来。刘承钧有个宠姬郭氏,准备册封为妃,但段恒却说什么:“此女出身卑微,不足母仪天下。”估计段恒反对郭氏为妃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郭氏没出钱喂饱段恒,郭氏恨透了段恒,俟机报复。
四
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七月,北汉宿卫殿直行首王隐、刘昭等人密谋造反,事机不密,被官府给拿了,咬出段恒是主谋。郭氏觉得机会来了,极力在刘承钧面前搬弄是非:“恒心不善,留之必成国难。”刘承钧爱女人胜过爱人才,先罢段恒出任汾州刺史,然后遣使去汾州,勒死段恒。
段恒和契丹的关系不错,契丹皇帝耶律璟听说段恒无端被杀,大怒,派人责骂刘承钧:“翅膀硬了是不是?遇事也不给老爹打个招呼,私改年号,收纳李筠,擅杀段恒,儿有三大罪,父岂能不问!”刘承钧下半辈子全指望契丹人帮忙了,一旦契丹变心,自己将死无葬身处。只好奴颜卑膝向契丹父皇帝认错。耶律璟根本没瞧得起刘承钧,冷言冷语给打发过去。
刘承钧觉得人生很无趣,辛苦一世,均为儿女谋稻粮,真的没意思。刘承钧参透了不少,开始信起佛来,他把五台山高僧继容请来做法事。这个刘继容籍籍无名之辈,可他的父亲却大名鼎鼎。刘继容是五代前期“大燕皇帝”刘守光的儿子,刘守光死时,刘继容年幼,侥幸逃难。后来在五台山做和尚,而且刘继容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念经之余,发了不少的财。刘承钧贪图刘继容钱财,所以招过来向他讨教致富门路。
虽然刘承钧想逃避现实,但现实是永远逃避不了的,即使把头钻进沙中,但屁股还露在外面,终免不了被人踢上一脚。刘承钧钻够了沙子,探出头来一看,自己依然夹在辽宋之间,北边的干爹贪婪无度,南边的赵匡胤野心勃勃,刘承钧急火攻心,又没有办法。刘承钧对宰相郭无为叹道:“朕无亲子,只有继恩、继元两个外甥,但他们两个能力有限,朕恐刘家基业,旦夕必毁在他们手上。”郭无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默然不应。
南边的赵匡胤为人尚不失和善,不象耶律璟那么粗野。赵匡胤曾经让人给刘承钧捎话:“朕知河东和周家世仇,河东屡次南犯,朕能理解汝之苦衷。现在朕做天子,和你们刘家素无仇恨。但为天下苍生计,这样耗下去有什么意思?是个男人,我们尽出精锐,聚于太行,决一死战。”
刘承钧哪敢和赵匡胤决战?手上几万个弟兄还不够赵匡胤下酒的。派人去汴梁,向赵匡胤装可怜:“河东地寡兵弱,难当大朝十分之一,若大朝来战,承钧必死。只是承钧守父伯基业,不敢少怠,万一刘家血脉毁在承钧手里,将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赵匡胤见刘承钧说的凄惶可怜,大发善心,对使者笑言:“回去告诉刘承钧,朕知刘承钧仁孝,谁其无祖宗?终朕之世,必不北向,给刘家的留条生路。”刘承钧闻说大喜,不知说了多少赵匡胤的好话。
其实赵匡胤明显是在骗人,之所以现在不动河东,是因为赵匡胤的统一战略是先灭南方小国,积蓄实力后再北灭河东。如果河东没有契丹做后台,赵匡胤早就发兵了,岂会一等就是十几年?当然赵匡胤即使灭了河东,也不会把刘承钧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刘承钧身边没有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不然不出七天,刘承钧也会被赵匡胤给“想”死了。
刘承钧已经在河东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威福享尽,大限也快到了。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的七月,刘承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持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看他薄面,好生辅助刘继恩,能活哪天算哪天吧。未已,刘承钧病死。
刘继恩在养父死后,还没敢立刻继位,先派人到契丹告哀,得到耶律璟的允许后,才放心的在太原称帝,并尊养父为孝和皇帝。契丹人是如何对父祖熙气指使的,刘继恩清楚的很,他根本不敢招惹契丹人。
而汴梁城中的赵大皇帝,听说刘承钧死了,大喜,也顾不得曾经许给刘承钧的“千金之诺”,本来就是哄弄小孩子的把戏,何必当真。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八月,赵匡胤布局河东,对刘继恩下手。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南院使曹彬为一路,建雄军节度使赵赞、绛州防御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一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北上伐汉。此时的刘继恩正在城外为养父守灵,虽然古训“礼不伐丧”,但相对于“礼”,世人更看重的是利,礼是虚的,利才是真的。
宋军大进,在洞涡河一线大败北汉军,北汉军民看赵匡胤这次来绝非是顺走几头牛、几只鸡那么简单,恐怕这次刘继恩真的躲不过去了,人心大乱。北汉供奉官侯霸荣是个反复小人,曾经在刘承钧和赵匡胤之间来回穿梭(想起李仁达来了),侯霸荣见势不妙,赵匡胤实力太强,刘家的快要失势了,不如借刘继恩的人头去投赵匡胤,立下大功一件。
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九月,侯霸荣趁人不备,窜出太原,溜到刘继恩居室。刘继恩正在哭丧,见侯霸荣横刀进来,大惊失色:,起身就逃,但没跑两步被侯霸荣追上,一刀杀死。刘继恩从即位到被杀,只有六十六天,死时三十四岁。
宰相郭无为闻变,速遣甲兵来拿侯霸荣,侯霸荣只恨自己被双翅膀,被官军活捉,乱刀劈死,随后众人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太原。不过坊间一直传言,是郭无为派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的,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确凿证据,只是“并人疑无为初授意于霸荣,后杀之以灭口也。”
刘继恩“纯孝”,而他的这个同母弟刘继元却心肠歹毒,上任后开始烧火,第一把火烧向世祖刘崇的儿子们,刘继恩杀掉刘镐、刘锴、刘锜、刘锡这四位叔父,刘崇的小儿子刘铣机灵过人,假疯卖傻,侥幸逃过一劫。随后刘继元又想起自己发妻段氏被养母郭氏欺侮过,虽然后来段氏发病身亡,但刘继元却把这笔账算在了郭氏的名上,派腹心人范超在孝和皇帝灵前绞杀了郭氏。
刘继元觉得该死的人都死了,浑身轻松。可惜刘继元天生就不是一个享福的命,他想轻松,赵匡胤还不答应呢。没过几天,宋军主力就杀到太原城下,赵匡胤写信给刘继元:“尔若知机,朕不负你,拜尔节度平卢军,另,郭无为可守安国军。”郭无为没想到赵匡胤还掂记着自己,琢磨起来:“跟刘继元这个小国寡君实在捞不到多少油水,不如跟着赵匡胤做大镇节度。”动了心。
可刘继元却觉得这买卖太不划算,平卢军地处山东,周边都是赵匡胤的人马,何况赵匡胤也不会让自己掌兵权,被赵匡胤当鸟养着,还不如自做小国皇帝。刘继元手下多不同意,郭无为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开始演戏,拔剑狂号,做自杀状。刘继元不清楚郭无为肚里有几条蛔虫,忙下座制止郭无为,并坐于上,问:“公何苦如此?”郭无为假装好人,叹道:“陛下大误矣,河东军数万而已,怎么能挡住宋军百万虎狼师?不如从了宋主,至少还能保全富贵。”
刘继元知道郭无为动了心,不想陪自己玩了,当然不从,继续死守。并急使告于契丹,耶律璟不敢大意,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十一月,耶律璟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宋军暂时没得手,又见契丹援军前来,只好后退。
从客观形势上来看,郭无为说的很有道理,区区河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顶住赵匡胤,灭亡是迟早之事。只是郭无为劝刘继元降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历史上那些“为了统一而曲线救国”的豪杰们也都是这样,降敌虽然出于私计,但他们“客观”上却“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曲线救国”,谁就敢说当时赵匡胤就一定能统一天下?
李存勖何其强?夷强梁,败契丹,扫两川,威震天下,结果如何?刘继元虽然国小兵弱,但在李克用之时,谁能想到朱梁居然被李克用的儿子灭掉?应该应该结合现代的历史发展,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历史,因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纯粹以现代眼光看历史,必然会犯下主观的错误。
赵匡胤此时又改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决定先拿刘继元开斋,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969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守汴梁,大军北上。
此时契丹皇帝耶律璟因残虐好杀人,被手下给杀了,立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为契丹主。刘继元对此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契丹的援助,反正继续给你当干儿子,当然,你得帮忙。
宋军北进,北汉侍卫都虞侯刘继业(江湖人称金刀杨令公杨业的便是)、马进珂在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准备迎战,先派指挥使陈廷山去侦探军情,不料陈廷山临场变节,投降宋军前部李继勋。刘继业和马进珂觉得自己实力太弱,不够李继勋包饺子的,逃回太原。刘继元见二人如此不中用,大怒,夺去二人兵权,软禁城中。
宋军随后赶到太原,大军围城。三月,赵匡胤大驾光临太原城下。刘继元自恃有契丹援兵,不怕赵匡胤,竭力死守太原城。太原是北国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宋军打了两个多月也没攻下来。到了五月,赵匡胤决定请龙王爷来帮忙,掘汾河水灌城,水势汹涌,灌入太原外城,城中一片汪洋,太原军民惊恐万状。宋军划艇攻城,北汉军在城上未进水处设障,宋军一通乱箭,虽然防御工事没有建起来,但汾河水中的水草却因为入水口被堵住,外溢城下,流遍宋营。
北汉宰相郭无为前次没有降宋,这次见赵匡胤亲来,自然不想错过好机会,再次劝刘继元:“亡国在目前,陛下此时不降,日后还有降时邪?”刘继元仗着契丹的力援,觉得还能坚持下去,不听,郭无为很不高兴,准备降宋。太监卫德贵不知道从哪得到郭无为企图越城出降的消息,告诉了刘继元。刘继元火冒三丈:“老匹夫!知道你不是个安份的人!”派人察拿了郭无为,就地处死。
五
十五年前柴荣北伐太原,下起连旬大雨,军士多病,不得已撤军。这回赵匡胤又重复了柴荣昨天的故事,天降大雨,加上草地湿滑,宋军对这种恶劣天气极不习惯,纷纷病倒。加上契丹北院大王耶律乌珍率兵连夜色驰至太原,下营城西无水处,击鼓狂呼,一是给城上的北汉军加油助威,二是吓唬宋军。宋军不知对方来历,惊慌自乱。
赵匡胤无奈,于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969年)五月,下令撤军。因事出仓促,宋军丢下军粮茶布数十万,宋军撤走后,刘继元出城把这些宝贝全都打包运进城。北汉连年用军,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得到这些东西,够刘继元吃上几年的。
如此相似的过程,刘继元自然想起外佬爷刘崇当年迫退柴荣的事情,心情大好:“赵匡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柴荣比你强多了,他都拿河东没办法,你又如何小瞧了人?”
到了天会十九年(公元974年)的正月,刘继元下诏改元广运。当然这回刘继元长了记性,先通知契丹的“父皇帝”,然后才敢改元。这两年赵匡胤改变战略方向,主攻南线,刘继元才能喘出气,以赵匡胤的实力,真要是天天缠着河东,估计刘继元早几年就得到汴梁报道去了。北汉广运三年(公元976年)十月,忘恩负义的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于万岁殿,他的宝贝兄弟赵光义即位。
赵光义继续奉行“先南后北”的战略,这时江南只剩下吴越的钱俶和泉州的陈洪进,都比较好对付,钱俶已经被宋朝吓破了胆,二年后,把老祖钱鏐辛苦半辈子打来的基业打包送给赵太宗,当然不给也可以,只是麻烦赵光义出兵练练钱俶,早晚还是个亡字。至于陈洪进,比钱鏐还油滑水灵,泉州区区弹丸地,给陈洪进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和赵光义过不去,只好交出泉州,到汴梁养老。
放眼中原,幽燕以北是契丹,泽潞以南是宋朝,中间只剩下一个不伦不类的北汉小朝廷。自宋朝建国以来,先后灭掉荆南、湖南、蜀、南汉、南唐、吴越、泉州,唯独河东在契丹扶持下在大国夹缝中顽强生存了近三十年。在宋朝周边各政权中,北汉“命”最硬,当然也最好,因为有个契丹干爹给刘家的撑起了保护伞。最后灭掉河东,是柴荣、王朴二十多年前就制定好的战略,赵氏兄弟只不过是执行人而已。赵光义尚无军功可言,自然不能放过刘继元,不然何以服众?
北汉广运六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召良将,起雄兵,遣使分告各国北伐事。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帅,总率三军,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为一路,分攻太原四面。再派云州观察使郭进驻守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防御南下的契丹援军,另使阁门使田仁朗、供奉官刘绪做为后勤总接应。
刘继元得信,巨大的恐惧涌上心头,知道赵光义来者不善,再遣人向契丹求救。契丹皇帝耶律贤很讨厌赵光义闹出这么大动静,派人来问赵光义:“南朝伐汉,打的甚么旗号?”赵光义回答的堂堂正正:“河东久讳王命,肆行不道,虐治万民。为天下计,为黎庶计,朕当自讨之,以谢天下!若北朝能识天命,两家欢喜如初始,如果北朝救汉,则南北失和,唯有死战!”
二月,赵光义下诏亲征,留右仆射沈伦守东京,大驾北行,不夷平河东,赵光义看样子是不会罢休的。同时,契丹援军南府宰相耶律沙部、冀王耶律挞烈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部、枢密副使耶律抹只部南行救汉。
三月,宋军郭进部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大败契丹军,耶律挞烈战死阵上,耶律沙也险些成为刀下鬼,正危急时,耶律斜轸赶到,万箭齐射宋军,宋军被射退,耶律沙、耶律抹只勉强逃生。
败报传进太原城中,刘继元惊哭:“休矣!奈何?!”奈何?没奈何了。宋军数十万虎狼兵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鸟飞不过。同时宋军分部攻取太原周边州县,解晖部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观)、折御卿部克岚州(今山西岚县),其他诸州县,也多被宋军攻下。
四月,赵光义亲幸太原,先射信入城,劝刘继元早降,刘继元这时还不甘心受死,继续死守。赵光义大愤,督军急攻,赵光义这时还有点千古一帝的模样,被甲胄,持剑上阵,指挥诸路攻城。侍卫劝赵光义小心,赵光义慷慨言之:“将士们不怕死,朕岂敢落人后!”众人见皇帝如此爱护将士,激动万分,狂呼冲城。
一时没攻下来,赵光义命数万弓箭手蹲在陈前,举弩向城齐发,箭飞如雨,北汉军吓的都躲起来。但即使如此,宋军还是没有破城。这场太原之战打的极为艰苦卓绝,刘继元不服输,甚至花钱收购宋军射上城的箭,每箭十个大钱,刘继元收集了一百多万支箭,准备反射宋军。
打了一个多月,赵光义不想再等下去,亲赴西南营中,于夜间大发将士攻城。宋军涌前攀云梯而上,城下鼓角齐鸣,声势惊天动地。经过一夜苦战,于黎明时分,宋军攻下羊马城。北汉宣徽使范超槌城来降,可宋军以为范超要找他们打架,一刀砍死。刘继元闻得范超出降,诛死范超家小,仍然不降。
赵光义又在城南指挥攻城,宋军已经北汉军折磨的近乎失去理智,大呼:“皇帝待我何厚,今日死于此,无憾!”山呼海啸般冲击南城。刘继恩在城中听城外嘶喊大作,吓的魂飞魄散。北汉前左仆射马峰正抱病在家,想来想去,知道这次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了。让人抬他入宫见刘继元,痛哭相劝:“陛下!天数已定,太原不过今日,必陷于宋。覆巢之下无完卵。再犹豫不决,宋军一入,刀兵无情。陛下为太原百姓计,为刘氏血脉计,请速纳降。”
刘继元何尝不知道此时的形势,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与其等死,不如投降吧,至少还能活命。当日夜,刘继元写好降表,派客省使李勋出城见赵光义,表示愿意投降。赵光义大喜,率文武登太原北城,开始喝庆功酒。天刚放亮,刘继元就带着河东文武素衣白帽来到北城,跪拜请降。
赵光义好言相劝,就算赵光义想杀刘继元,这时也绝不是动手的时候,大不了回汴梁,再送刘继元一瓶牵机酒。刘继元也害怕赵光义下杀手,干脆把罪过都推过别人身上,伏地痛哭请罪:“陛下幸太原之日,臣即欲来降,奈何大军中的亡命人怕死,强迫臣于陛下战。”赵光义大怒立命侍从察拿这些宋军中的“败类”,皆斩于城下。
北汉广运六年(公元979年)五月,北汉灭亡。从公元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到刘继元出降,历二十九年。赵光义封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带回汴梁养起来。赵光义留户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大驾发还汴梁。走前赵光义“阴贼险狠”的毛病再次发作,命毁掉太原旧城,移治榆次。
古城太原自公元前497年建城,历经千年沧桑,自古就是天下重镇,北国名都。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刘琨、高欢、高洋、李世民、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一代代历史人物在这里崛起,走向大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历史篇章,有巧夺天工之作,也有涂鸦之作,比如石敬瑭这个三流画家。
历史在公元979年的这一天凝固,古城太原的风流被历史的狂风吹的无影无踪,虽然新太原随后崛起,但却掩饰不了太原城的道道伤痕,赵光义,一代风流人物,做出如此不风流的愚事。他不仅害死了一代词宗李煜,还扼杀了一代名都太原,天知道历史怎么会选择这对宝贝兄弟。
在五代十国中,北汉最后一个建国,也是最后一个亡国。当代李存勖在太原如何风流,那时的太原,那时的五代十国,何其风流,公卿如云从,名将似雨落,让人心动,让人惊叹历史的造化。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于中华大地的藩镇之乱,中经五代十国的扩大,到了赵光义手里,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五代十国风云录到此全部结束
上一页 目录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