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 〖潜书〗四卷,清唐甄(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罢归。侨居苏州,著述不缀。主要有《潜书》、《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等。《潜书》为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代表作。前后历经三十年而成书。谓“不忧世之不我知,而忧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潜存》)。书仿《论衡》之体,初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以连赛不遇,改为《潜书》,意为潜而待用。全书先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合四卷之数,共九十七目。上篇自《辨儒》始,至《博观》止,共五十目,多言学术;下篇自《尚治》始,至《潜存》止,共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言学大旨上尊孟子,下及陆九渊、王阳明,宗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之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主张知行合一、气在理先。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其论治则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均等,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赏罚分明、重视学兵、鼓励农桑、富民为先等措施。《尊孟》一目以孟子为圣人,《宗孟》则谓治学应以孟子为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唐甄则谓“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皆人也”(《抑尊》),“天子虽尊,亦人也”(《善游》)。又谓“自秦以来,凡为旁王者皆贼也”(《室语》)。“杀一人而取其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同上)。还提出“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抑尊》),“接贱士如对公卿,临鄙夫如对上帝”(《善施》),“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尚治》)等一系列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潘耒谓“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潜书]四见而冒言之,资之深,故信之笃;蓄之厚,故发之果”(《潜书序》)。即谓此书“低诬烈皇”、“种种悖谬”而拒绝为唐甄撰写墓志的王源亦谓“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书唐铸万<潜书>后》)。梁启超更以此书为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徐干《中论》、颜之推《家训》之亚,多“惊心动魄大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称此书直接孟子、孙卿、王守仁,下启戴震(《章氏丛书·文录·徵信论上》)。现代学者谓此书是我国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开后世资产阶级思潮之先河。此书初刻本仅十三目,名《衡书》,后增为九十七目,更名《潜书》,唐甄婿王闻远为刻于康熙间。清修《四库全书》,馆臣以为二书,分别撰有提要,列入《存目》。又有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和三十一年邓氏翻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本、1963年增订本、1984年重印本。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