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旧题春秋左丘明撰,晋杜预(222-284)注。唐孔颖达(574-648)疏。左丘明-说姓左名丘明;一说姓左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曾任鲁太史,除《春秋左传》外,还著有《国语》等书。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历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博学多通。尤精研《定传》,著《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评》及《女记》诸书。颖达为庸代学者,生平详见《周易正义久》。《春秋左传》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及《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书,亦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自刘向,刘歆、桓谭以及班固等,均认为《春秋左传》出于左丘明之手。如班固撰《汉书》。在其《艺文志》中即著录为三十卷,并谓作者为“左丘明,鲁太史”。直到隋以前,学者对此皆无疑问。至唐,赵匡始谓此书非出左丘明,宋元以来疑难者相继而起,争论不休,直至现在,尚无定论。《春秋左传》之绝大部分内容为传注《春秋》史事,在补充、说明,订正《春秋》的同时,亦有阐明其“书法”者,所记史实延及鲁悼公寸十四年。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据《汉书·艺文志》载,为《春秋》作传者原有五家。即:《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谷梁传》十一卷。《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后来邹,夹两家不传。仅剩《左氏传》、《公羊传》及《谷梁传》三家。西汉时期,传左氏学者有张苍、贾谊、张敞、刘歆诸人,东汉则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许淑、服虔、颖容等,魏又有王肃,董遇诸人。入西晋,杜预精研《春秋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并杂引《公羊传》、《谷梁传》以释,自乱体例,遂重新为其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条理凡例,主采刘歆、贾逵、许淑、颖容之说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之说。其注大至天官地理,细至万物典故。靡不剖析微细,敷畅旨趣,远居旧说之上。其条理《左传》凡例五十,别例四十九,总括成大旨为三体五事:三体即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五事即微而显,难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行、惩恶而劝善。并且,杜氏崇尚周公而抑孔子,认为《左传》发凡五十,皆周公旧例,其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等,才是孔子新例,称其为“变例”,故其所注,往往强经以就传.并对弑逆之臣。多有回护,是其一短,盖杜氏为魏臣而奉晋纂,事理之必然,多为后儒所讥。杜氏致力于《左传》,并为之条理定例及集解,使之成为一部更具价值的经学、史学名著;并且,全面总结了晋以前左氏学的研究成果,堪有承上启下之功,在经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入唐,贞观年间,太宗以前代博士分门授经,但各家观点岐异纷呈,有些经注章句亦很繁芜,颇不利于为学,同时,亦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遂诏颖达等人撰《五经正义》,此书即为其中之一种。颖达以杜预《左传注》为底本,并认为,汉以来《左传》注本甚多,颇有杂取《公羊》、《谷梁》二传解释《左传》者,是为“方凿圆枘”,唯杜注取《左传》释《春秋》,堪称“子应乎母,以胶投漆”,使经传浑然为一体,故以其为宗。孔氏此疏旁征博引,搜集杜预《春秋释例》贾、服旧注以及沈文阿、苏宽、刘炫等人的义疏,引用《三礼》、《公羊》、《谷梁》、以及《尔雅》等资料,注释详备,为唐代《左传》著述代表作,《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有大功于《春秋》。”但孔疏“左杜而右刘”,隋刘炫《春秋述义》规正杜失达一百五十余条,孔氏却斥其为习杜义而攻杜义;同时,对汉儒之说亦多有扬弃,是其不足之处。总之,杜注与孔疏,是《左传》学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有了杜注孔疏,《左传》一书才能完整地流传至今。初,杜注与孔疏各为单行。杜注原为三十卷,又名《春秋左传集解》,南宋刊刻时,将其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之《春秋左传音义》合刊,题《春秋左传集解》,春秋左丘明撰,晋杜预集解,唐陆德明音义,传本较多,主要有宋刊巾箱本,明翻刻相台岳氏本,清乾隆四十八年(1793)武英殿刻本,民国间《四部备要》丛书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明翻相台本影印本等。杜注孔疏合刊本传本亦多,主要有《汪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及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等。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