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传习录

  〖传习录〗三卷,明王守仁(1472一1528)撰,徐爱、钱德洪等编。徐爱(1487一1517)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南工部郎中,从王守仁学,推行“良知”之说。钱德洪(1496-1574)本名宽,字德洪,改字洪甫。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后以讲学为事,学者称绪山先生。此书为守仁讲学语录汇编,取曾子“传不习乎”之意命名。上卷为徐爱、陆澄、薛侃等与守仁论学问答,由徐爱整理。中卷为王守仁与人论学的书信,下卷为陈九川、黄以方、黄省曾、钱德洪等与守仁论学问答,由钱德洪整理。此书为王守仁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他的很多重要学术观点都反映在本书中。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是陆九渊“心学”流派的继续。王守仁非常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在中书中提出“心之本体无所不该”,谓“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为之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进一步明确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的“致良知”说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王守仁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直谓“知善知恶是良知”,“不待学而有,不得虑而得”。“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又提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又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反对朱熹“知先行后”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即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传习录》全面反映了王守仁的学术思想的切要,徐爱编《传习录》的目的就在于宣传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上卷原为徐爱所编,卒后薛侃得其遗稿。于正德十三年(1518)刊行。中卷为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所增刻,下卷主要为钱德洪整理。有明嘉靖间刻《王文成公全书》本、1712年日本冈田群玉堂刻本、《学海类编》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192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学生国学丛书》本(叶绍钧点注)、1936年安东宏道书局排印本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