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周易集注

  〖周易集注〗十六卷。明来知德(1525—1604)撰。来知德字矣鲜,号翟塘,梁山(今四川梁平)人。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十岁通举子业。喜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以养亲不仕。万历三十年(1602),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荐授翰林院待诏,以老疾辞不赴,诏以所授官致仕。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尤深于《易》。著有《理学辨疑》、《心学晦明鲜》、《省觉录》、《省事录》、《翟塘日录》、《釜山诗集》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有传。来知德认为学莫□于《易》、故精研《易》理,闭门著书。初结庐于釜山,学之六年而无所得,即移居万县求溪山中,罩思苦研,始悟《易》象,又数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意,又数年而悟后儒卦变之非。自隆庆四年(1570)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历二十九年始成此书。注《易》取《系辞》“错综其数”为宗旨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自序谓“伏蒙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故作《伏羲六十四卦圆图》,阴阳对错,六爻相反,如乾与坤对错,□与剥对错,大有与比对错,大壮与观对错,顺此周行,至复与□错而毕。上下相综,织综而成两卦,如□,正视为蒙,倒视为屯;□,正视为讼。倒视为需;□,正视为比,倒视为师。以此相综,至末济、既济而成。准此以观阴阳之变化。验理欲之消长。其论象,有卦情之象、卦画之象、大象之象、中爻之象、错卦之象、综卦之象、爻卦之象、占中之象。因此,来氏此书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之义,后训本卦本爻正意。《四库全书总目》谓“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百余年来,信其说者颇多”。其上下经各十八卦本之旧说,而所说中爻之象亦即汉以来互体之法,来氏纵横推阐,专明斯义,较先儒为详尽。宋儒汉《易》,程颐准于理,邵雍主于数。朱熹《周易本义》兼言理数。来氏此书继朱熹理数之学而有所发展,其深究《易》象之旨。则为朱熹所缺略。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郭子章序刻本;万历三十八年(1610)张惟任抗州刻本;崇祯五年(1632)史念冲刻本;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崔□宝廉堂刻本,题《易经集注》,乾隆十一年(1746)怀德堂刻本,题《梁山来知德先生易经集注》,卷首二卷;《四库全书》本;雍正七年(1729)宁远堂刻本,题《来翟唐先生易注》十五卷,首未各一卷,图像一卷;又有同治十年(1871)刻本;1988年上海书店影印康熙宝廉堂刻本,首冠陈奇猷所撰《出版说明》,对此书内容与版本均有简介,可供参考。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