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静修集

  〖静修集〗三十卷。元刘因(1249-1293)撰。刘因为宋末元初著名学者,字梦吉,号静修,故以名集。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余皆尽焚而不存;及其卒后,门人、故友搜其遗稿,得《樵阉词集》一卷,《遗文》六卷,《拾遗》七卷,最后杨俊民又得《续集》二卷,一例编辑,合成一帙;后房山贾彝又增入《附录》二卷,总成三十卷,至正中,由官署为之刊行。是为今传本。作为一代名儒,刘因推崇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此书的《遗文》、《拾遗》等部分有比较全面的反映。在人性论上,他赞同自孟子以来的唯心主义性善说。认为“君子立心之初,曰为善,而不为恶;曰为君子。而不为小人,如是而已”,在《希圣解》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唯心主义宇宙观,认为“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其厥中,散为万事,终焉而合,复为一理”。意即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在于“理”的聚散分合,而变化的过程亦不外是由“理”始。最后又终于“理”始,他提出了“天地,人也;人,天地也”的命题及“圣贤,我也;我,圣贤也”的命题,认为只要“人之所钟”,潜心而为,人人都能通达圣贤之哉,“子受天地之中,禀健顺五常之气,子之性,圣之质;子之学,圣之功,子犹圣也,圣犹子也”。刘因又在《希圣解》中论述了自己倒退的历史观,认为“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认为《诗》、《书》、《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在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上,刘因主张“必先传注而后注疏,注释以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辟异,勿好低汗,匆生穿凿”,“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反映了他为学的谨严态度,婉转地批评了宋元之际一些经学家疑经、删经、改经及全以己意释经的研究方法。在《叙学》中,他总结了汉以来的经学研究,评论了贾谊、董仲舒、刘向、文中子(王通)、韩愈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诸人对儒学的贡献。他在前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肯定了君臣大义此理势之必然,直万古而不可易”的观点为永恒之势。此书是研究刘因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朗辅丛书》本题《静修文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